横渡大西洋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532149001
作者:(波兰)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横渡大西洋》这部半自传体讽刺小说,是贡布罗维奇的一部重要作品,囊括了他对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的想法。贡布罗维奇用荒诞的手法,描绘阿根廷波兰人社区的自我主义和浮夸。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
一个也叫贡布罗维奇的年轻作家,因为纳粹入侵他的祖国而滞留阿根廷。一文不名的他,只得寻求波兰公使馆和波兰人社区“供养”。荒唐的冒险常常让作家陷于波兰人身份和难民地位的矛盾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之后,他成了一场决斗的联络人,而公使也参与其中,公使要让决斗成为展示波兰人血性的事件……
————————————————————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一位滑稽模仿的语言大师,心理讹诈的行家,最深刻的后期现代派作家之一。
——约翰•厄普代克
我们将见证这位作家展示他不同寻常的写作才能。
——布鲁诺•舒尔茨
一个艺术家最伟大的杰作。
——巴兰恰克
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
——《书单

内容概要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1904-1969)
波兰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米兰•昆德拉誉为“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与卡夫卡、穆齐尔、布鲁赫并称为“中欧四杰”。
贡布罗维奇出生于波兰,曾在华沙大学学习法学,后赴法国深造两年。1939年横渡大西洋到阿根廷后,适逢二战爆发,滞留南美达二十四年之久。1963年获得福特基金会全年奖金,在柏林逗留。1964年,他到法国南部的旺斯定居,1967年获得国际文学奖。1969年7月24日,贡布罗维奇在旺斯辞世。贡布罗维奇用母语写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出版,由于他不接受二战后的政治体系,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得在波兰出版,直到1986年,波兰才出版了他的全集。
贡布罗维奇小说作品:
《巴卡卡伊》(Bakakaj,1933)
《费尔迪杜凯》(Ferdydurke,1937)
《着魔》(Opętani,1939)
《横渡大西洋》(Trans-Atlantyk,1953)
《色》(Pornografia,1960)
《宇宙》(Kosmos, 1965)


 横渡大西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横渡大西洋》这部半自传体讽刺小说,是贡布罗维奇的一部重要作品,囊括了他对文学、哲学、心理学和社会的想法。贡布罗维奇用荒诞的手法,描绘阿根廷波兰人社区的自我主义和浮夸。在绚丽夺目的文风和百转千回的情节中,挖掘出波兰的民族性格。一个也叫贡布罗维奇的年轻作家,因为纳粹入侵他的祖国而滞留阿根廷。一文不名的他,只得寻求波兰公使馆和波兰人社区“供养”。荒唐的冒险常常让作家陷于波兰人身份和难民地位的矛盾之中。在经历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件之后,他成了一场决斗的联络人,而公使也参与其中,公使要让决斗成为展示波兰人血性的事件……
  •     一个也叫贡布罗维奇的年轻作家,因为纳粹入侵他的祖国而滞留阿根廷。一文不名的他,只得寻求波兰公使馆和波兰人社区“供养”。荒唐的冒险当守候成了秋天的落叶,下一步将是在冰天雪地的覆盖中颤栗。学会在旷野中寻找安慰,因为静寂可以舒缓灵魂的压力。伴随着自由的气息去沉睡,让喧嚣懂得去沉默,让记忆知道轮回。 当梦醒的一刻,久寂的沉默已转变成浓郁的哀伤。绝望、就像午夜的阳光,染遍了每一个角落。 ...
  •     看来,我可以不必再担心愤怒的咆哮了——《横渡大西洋》和读者的冲突发生在几年前,在波兰侨民界,现在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到了防止其他不安全状况出现的时候,亦即,要让对这部作品的阅读不至于太狭隘和肤浅。今天,在这部作品波兰国内版出版的前夕,我必须要求实现对于本文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解读。我之所以必须如此,是因为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民族,而我们的心态,无论是在海外侨民当中,还是在国内,在这一点上,都还不是充分地自由的,还依然是扭曲的,甚至是受到操纵的……简直可以说,我们还不善于阅读关于这一论题的著作。一直到今天,我们的这种波兰情结还是太强烈,我们依然受到传统的拖累。有些人(我就在其中)几乎惧怕“祖国”这个词语,似乎这个词语让他们的发展延误了三十年。这个词语把另外一些人立即送上了我们文学中给人布置任务的刻板模式的道路。我这样说是否有夸张之嫌呢?但是,邮局不断给我送来国内关于《横渡大西洋》的各种话语报导,并且作证说,这是“沙文主义辞令的杂文”,或者还是“对战前波兰的讽喻”……甚至有人把他看成是关于萨纳齐(皮乌苏茨基1928年以后的继承者们——译按)的杂文。 在这里,我也许能够享有的最高的评价是把这一作品视为“民族对良知的清算”以及“对于我们民族缺点的评判”。但是,既然我还有其他的和更具普遍意义的关注,为什么我还要和已经死亡的、战前的波兰或者和以往风格张扬的爱国主义搏斗呢?我是不是在那些已经过时的琐碎小事上浪费了时间呢?我属于那种如果放枪、也只对着粗大动物瞄准的、有抱负的猎人。我不否认:《横渡大西洋》是一部讽刺作品。而且,甚至也是十足的清算……显然,不是清算某一个特别的波兰,而是清算波兰历史的存在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条件造成的波兰(亦即羸弱的波兰)。我同意,这是一艘私掠船,走私很多炸药,准备炸毁我们迄今的民族情感。而且,在其内部,甚至隐藏了针对这一情感的明确准则:战胜波兰民族性。要松动我们对波兰的忠诚态度!即使摆脱一点也是好的!从下跪的姿态站立起来!展现这第二种情感脉络,令其合法化,这一个脉络令个人面对民族而自卫,正如面对每一种集体强力而自卫一样。最重要的是,要获得自由,脱离波兰常规,而且,身为波兰人是成为比波兰人身份具有更深广、更高一级意义的人!这就是《横渡大西洋》在思想方面的私货。进一步说,这里涉及的还有被推动得更远的,是对于我们与民族的关系之重审——这是彻底的重审,这样的重审也许能够完全改变我们的自我感觉和释放出来最终能够服务于我们民族的力量。请注意,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审,这是我愿意向其他民族的人们提出的重审,因为问题涉及的不是波兰人与波兰的关系,而是个人对民族的关系。最后,这还是和全部现代问题最紧密地联系起来的重审,因为我注视着(我一向就在注视)个人生活的加强和丰富,要使得个人的生活对于压抑成性的大众势力具有更大的抵御力量。《横渡大西洋》就是以这样的思想色调写作的。我在《日记》中数次论述过这些思想;《日记》是在巴黎《文化》杂志上发表的。现在,《日记》已经在巴黎成书出版。1957年3月号《文化》刊印的日记片段没有收入这一卷《日记》,这一片段也构成了对于我异端邪说的注释。然而,上述的思想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吗?在总体上,艺术就是对于主题的解说吗?这些问题大概是适时的,因为我担心,国内的批评界还没有完全摆脱社会主义对于“主题艺术”要求的狂热。没有,除了所叙述的故事,《横渡大西洋》没有什么主题。这只是一部小说,只是某一个得到述说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也许值得注意,因为它显得滑稽、色彩斑驳,有揭示性质,有启发性——这是某种有光泽的、闪亮的、不断变化的世界,有多重的意义。《横渡大西洋》都有一点你们所看到的内容:讽刺、批评、论说、娱乐、荒诞、戏剧——但是又不单是其中之一,因为它不仅仅是我、我的“震荡”、我的宣泄、我的生存。这是不是关于波兰的呢?但是,我只写我自己,从来就没有写过关于其他事物的一个字——我觉得自己没有被授权去写波兰。1939年,我定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远离波兰,脱离了我以往的生活,处于非常困苦的境地。过去被完全摧毁。当时的现实有如黑夜。未来还不能看清。什么也不能倚凭。在普遍的变迁打击之下,形式正在破裂、崩溃……过去的一切都只是软弱无能,正在到来的、新的一切,都是暴力。在无政府主义造成的无路可走的局面下,在被赶下神坛的众神当中,我只能依靠自己。你们希望我在这样的时刻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消除对未来的期望吗?……投身于未来吗?……是的……但是,我已经不想以自己的本质来投身于任何事物,任何即将来临的形式——我想要比形式和格式更高级、更丰富。《横渡大西洋》里的嬉笑正是来源于此。我的这一遭遇多少也是这样的,从这一遭遇中产生了这一怪异的、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揪扯的作品。为了周到一些,还要补充一点,虽然这样的补充可能是多余的:《横渡大西洋》是幻想的故事。一切都是设想出来的,和真的阿根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实的波兰侨民界只有十分松散的联系。我的“逃兵行为”在实际中体现得也很不一样(我让查验官去看我的日记)。——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一九五七年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书中波兰人的群相有种光怪陆离的悲怆,他们的自大与自卑让中国人有种迫不及待的感同身受。我对民族性的慨念已经厌倦,姑且不说这是否一种想象的整体性,只因为即使做实了也没什么意义,反正也消除不了。有如左右派。
  •     致敬!
  •     百分之百鸟人
  •     大概不是很多人会喜欢的书,但是真的好。关于“父国”和“儿国”的讨论,为什么要继续可恶的并不尊敬的传统,为什么要继续“波兰”,仿佛听到了贡布罗维奇内心的啸叫,扭曲的忠诚,抛却的不能。在大使和男爵那频繁的“你去那里会找到工作也不会”“你会在这里赚到钱也不会”的肯定与否定中,语言的信用被全部摧毁。讽刺从这种根本的失效里而来,非常非常悲哀。
  •     还好吧。贡布罗维奇明显是在拿自己奇异的才华向所有人挑战,我就这样,愿不愿意看随你。
  •     满脑子是写《彼得堡》的别雷,象征隐喻和破碎的言语,当然色彩方面很不相同。怪诞小品,戏剧感十足,结尾突然升腾起迷醉的高潮。封面加分。
  •     像《伤心小号曲》国家政治附身在人物角色之上 杀父(摒弃神圣爱国主义)还是弑子(扼杀个人自由欲念)类似古希腊悲剧的抉择在荒诞到极致的结尾升至高潮 行文太跳脚大概是作为文人对于波兰命数的焦灼 想说作者写出了最形象的空洞感
  •     棒,推荐。@仲召明
  •     恩,先做个标记,过段时日再点评
  •     对全世界说吧:去你妈的傻逼民族主义!冲着向密茨凯维奇这样的王霸发起挑战,也要五星了……可惜的是 我怀疑这本书会越来越不受重视 原因是 智商达到能看懂这类小说的人 数量在锐减。。。
  •     写得这么浮夸也不容易
  •     柔弱无力,毫无意志
  •     不同的幻想
  •     没意思。
  •     不太好懂 故事很荒诞、夸张 充满了各种比喻、讽刺 不懂点历史 不了解作者的处境 难以完全理解
  •     很有趣味!
  •     神经病
  •     戏谑,欢腾,荒诞,隐喻,如观库斯图里卡之《地下》。
  •     中国文学中似乎很少如此敏锐、恶毒、自嘲的天才,其实,我能说,他很像巅峰时期的周星星同学么^^
  •     我不由得跪下
  •     刀法奇特。
  •     你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行走,但是你已经迷失在地狱里了。
  •     知识分子想太多说太多
  •     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种作者是单脚跳着写完本书的即视感,脚掌铁可以钉得再牢靠些……
  •     批判自身
  •     流亡反战作家的南美变态奇遇记。文人相轻,形象工程,虚无决斗,白色恐怖。选择父国还是子国,这是个严肃问题
  •     了不起的作家
  •     儿国的预言,癫狂而狠辣的反叛,一切都在结尾的神经质笑声中消解
  •     比傻书上一个档次,因为唧唧歪歪中好歹突出了故事背景,有社会意义。
  •     奇书
  •     你为什么要当波兰人?波兰人到现在的命运一直都很不错,是嘛?你们波兰人的性格你不觉得讨厌嘛?你们的痛苦还不够多嘛?历来的痛苦和悲哀还不够多嘛?他们今天又在扒你们的皮呢!你还坚持保存这张皮吗?
  •     不想做波兰人的波兰作家讽刺波兰的作品。
  •     怪诞、恶毒,肆无忌惮又酣畅淋漓
  •     实际是一个巨大的讽喻,戏谑如封面上的黄腚。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极不平常,恶毒又调皮,颠覆想象(当然是好的方面)。
  •     哈哈哈哈哈神作啊!“于是我行走,行走”...神经病啊哈哈哈!
  •     很赞的
  •     封面很逗,自我戏谑
  •     再也没有你国/祖国/母国/你妈,只有“儿国”。
  •     贡萨洛真可爱(你别怕呀,对我来说,你已经太老了,我只跟年轻的男孩儿玩呀!) 如果我认识他 也是非常乐意乐于给他介绍美少年呢 一切都干燥而空荡,像刨花一样,像干辣椒一样,像空荡荡的木桶一样(喜作者的反复用词和喻体 契合了我的感受)所以麻,恐惧之后,迎来了欢乐(可作全书中心句)
  •     好喜欢 充满张力和深度 不过要是仅仅把讨论内容局限在波兰民族性格上这也太小看作者了
  •     尼玛后现代,跟大西洋没半毛钱关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