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传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300203175
作者:[加]菲利普·马尔尚

作者简介

多维视角审视和解读传播学巨匠麦克卢汉
名作名译,进一步“理解媒介”和“机器新娘”的成书过程
媒介演化还在继续,媒介先知的时代意义仍旧值得探寻
麦克卢汉(1911-1980)从加拿大西部草原登上地球村顶峰,成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和“圣人”,名震全球,影响未来。
他一生拿了5个学位,博大精深,视野广阔,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学术转向:从文学批评转向社会批评、从文学转向传播学、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
菲利普•马尔尚师从麦克卢汉,他全方位、多角度、满怀深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麦克卢汉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一生。这是一幅三维的立体画像:思想新锐、视野广阔、性格矛盾、意志坚强。
《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从同事、朋友、学生、家人的多维视角审视和解读麦克卢汉,全面、客观、公允。
我们都是麦克卢汉的孩子。
——尼尔•波斯曼
麦克卢汉是我的精神导师,我与他合作共事,度过了6年令人激动的岁月……我的《理解新媒介》是他《理解媒介》的注脚。
——罗伯特•洛根
21世纪善待麦克卢汉及其思想。我们看到,他有关媒介的预测陆续成为现实,每年都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实现。
——保罗•莱文森
他是真正的思想大师,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得不用他指出的方式去感知世界。
——菲利普•马尔尚
麦克卢汉是媒介研究的先师圣贤,是未来世界的朋友。麦克卢汉研究经历了三次热潮和三次飞跃,只要媒介演化还在继续,人们就会学习他,怀念他。
——何道宽

书籍目录

第一章草原童年(1911—1928)
第二章大学时代(1928—1934)
第三章负笈英伦(1934—1936)
第四章见习教授(1936—1940)
第五章回归故土(1940—1946)
第六章机器新娘的黄昏(1946—1951)
第七章发现传播(1951—1958)
第八章电子应召女郎(1958—1964)
第九章“加拿大的思想彗星”(1964—1967)
第十章纽约讲学(1967—1968)
第十一章未卖出去的书(1968—1972)
第十二章威栖伍德园的圣贤(1972—1979)
第十三章静默(1979—1980)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不胜感慨

内容概要

菲利普•马尔尚,加拿大顶尖的书评家之一,著名自由撰稿人,曾师从麦克卢汉多年,主要著作有《加拿大文学评论集》等。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著作和译作60余种,逾1600万字。著作有《夙兴集:闻道•播火•摆渡》、《中华文明撷要》等;译作逾50种,要者有:《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交流的无奈》、《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手机》、《传播与社会影响》、《新政治文化》、《媒介环境学》、《技术垄断》、《模仿律》、《游戏的人》、《与社会学同游》、《伊拉斯谟传》、《中世纪的秋天》、《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传播学批判研究》、《重新思考文化政策》、《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超越文化》、《无声的语言》、《传播学概论》、《新新媒介》、《软利器》、《菊与刀》、《理解新媒介》、《字母表效应》、《变化中的时间观念》、《群众与暴民:从柏拉图到卡内蒂》、《互联网的误读》等。


 麦克卢汉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麦克卢汉传:媒介及讯息》由师从麦克卢汉多年的菲利普•马尔尚编著,何道宽译。作为一本人物传记,该书并没有详细阐述马歇尔•麦克卢汉的思想,而是为我们叙述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让读者自己体悟他思想的由来。全书共分为十三个篇章,分别为我们描述了麦克卢汉的童年、大学、英国求学、担任教授、回归故土、发现传播等过程。经过阅读,麦克卢汉于我而言不再只是一个符号、一种理论、一种抽象、一个复杂难解的学术之谜,而是一位活生生的、亲切可爱的、任何人都可以琢磨琢磨的人。一、理解麦克卢汉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说:“天才是不犯错误的。他的不当之处是故意为之,是走向发现的大门。”显然,麦克卢汉并非一开始就是学术界的宠儿。他怪异的思想和举措曾经饱受世人争议,他的一生毁誉参半。麦克卢汉每一次讲课绝对不会和上一次相同,他讲课的内容是不可预测的,与其说他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不如说他是在参与探索。他一周大约阅读35本书,没还不包括助手给她提供的摘要。为了判断书的价值,他一般翻到第69页看一看,再看看靠近目录的那几页。加入作者在第69页没有传达什么有创意的洞见或者可贵的信息,他就推断,这本书大概就不值得读。一旦确定那本书值得读,他也只读书的右手边。他说,这样的读法并不会失去多少信息,因为大多数书都有大量冗余的信息。他把自己文章体现的方法称为“不带观点的观察方法”。他尽量抛弃可能干扰自己的思想框架。1969年,他在《花花公子》的一篇访谈录里,把这种方法描绘成类似开锁匠的方法:我不知道保险箱里有些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有。我只是探索、倾听、试验、接受、抛弃。我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直到制动栓下落、保险柜门打开。的确,麦克卢汉一生都没有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创办《探索》杂志、合开创意公司、不停地申请研究项目……“媒介即讯息”“地球村”“冷媒介与热媒介” ,实际上,中国读者听说过的,还不到他思想的1/3,“我不解释,我只探索”“声觉空间”“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机器把自然当作艺术品”“媒介定律”“后视镜”……他的很多奇谈怪论,都是神来之笔,吊人胃口,发人深省。他说,今天是水中月、镜中花,今天成为昨天之后,人们才能看见它。这个观点就是“后视镜现象”。人们过日子看的是后视镜——用过去的眼光看当前的现象——而不是注意他们面对的事实。他的很多思想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都有所体现,不禁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二、理解媒介印刷术把西方人撕得粉碎。它使文字孤栖书房,使人追求隐私而脱离社会。它培养了雄心勃勃的个体,使个人主义变本加厉。他说:“印刷术是人的急剧的延伸。”他认为,拼音文字之前的“部落人”是感官完整、没有分割的“听觉人”,拼音文字之后的“非部落人”是感官肢解分割的“视觉人”,现代西方人不能尽享文明社会的技术成果,反而成为技术的奴隶。他强调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心理的深刻影响,人们说他是“媒介决定论者”,然而,就是这个“媒介决定论者”,居然天生害怕技术,甚至还鄙视技术。他不开汽车,不用吸尘器、打字机,每当新技术出现时,他总是拒之于千里之外。他渴望的唯一的“人的延伸”是意识的延伸。他绝不认为,技术或媒介的本质就是坏的,但是,人们使用媒介必须要小心,因此必须了解媒介是如何运作的。抗拒技术影响的唯一办法,就是理解技术的影响。三、电子技术的“奖励机制”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中写到,内心对信息隐秘的渴望,以及信息垃圾的无孔不入,使人们在信息时代几乎无路可逃。对网络的沉迷耗费了我们大部分的光阴,每一位“信息成瘾者”更像是信息时代的逃犯,享受信息斋戒的日子只是逃离的日子,过不了多久,他便会听从内心的召唤,心甘情愿地被网络引渡回来。“1949年的一天,我被捕了,第一天敌人用苦肉计,我没招;第二天敌人给我灌辣椒水,我没招;第三天敌人用美人计,我招了!第四天我还想招,可他妈的解放了!”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毛泽东当年不怕国民党军队,却怕糖衣炮弹,也是因为奖励比惩罚可能更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乔恩•图泰尔泰博执导的影片《本能反应》里同样有有关奖励与控制的细节。在“和谐港”监狱,管理者为了更好地控制囚犯,每天都进行一场分发方块A的扑克游戏。狱卒随机分发给每位囚犯一张扑克牌,获得方块A的囚犯可以得到半小时放风的权力。而这个游戏的潜规则是,狱卒可以随意将方块A给任何一个囚犯,并鼓励彪悍的犯人从弱者手中抢走这项权利,因此这里变成了一个“强者抢夺弱者”的不平等世界。在影片的结尾,受尽愚弄与操纵的犯人们纷纷撕掉手中的扑克牌,那场面感人至深。自古以来,人们便意识到,通过“奖励”不仅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更能实现对个人与群体的间接控制。而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正式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机制”实现对网民的操控。“半价抢电影票”、“转发送红包”……各种团购、购物网站风起云涌,而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效果,它将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子变成了人们集体的狂欢。“买到就是赚到”、“一年仅这一次”,种种标题吸引人们的眼睛,将内心的欲望发挥到极致。“请将我修得更加漂亮。”“请给我最优惠的打折信息。”“请告诉我这个发生在这个星球上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的新闻。”——新闻成瘾者一边喝咖啡,一边浏览信息,知道了这天早晨在某某地方,有一个可怜的人被挖掉了眼睛,可是他却一点都不知道或者是不在乎,自己就生活在这个深不可测的大黑洞里,自己的眼睛里早就没有瞳仁了。为了逃离绝望,早在1845年,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边的青葱密林。在美国独立日的那天,开始搭盖他的湖边木屋。对于梭罗来说,这不过是一次有关生活的实验,或者说,一次有关生活的反叛。这不是逃离生活,而是走向生活。只有少数比例的人才能拿着这些工具变得更好,更多的人只是活得更有快感,更加堕落。对于我们来说,必须谨慎地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时刻审视和警惕自己的快感需求,尤其是眼睛,拒绝那些看起来很容易的事情。而麦克卢汉把自己的媒介研究几乎当做对于媒介的报复,他要报复媒介对自己、家人和世界的影响。他喜欢说:“采取高傲优越的姿态,至关重要。”“媒介对我们施加影响,我们不要落荒而逃、向隅而泣。我们应当迎头冲锋,猛踢其电机。你一坚定,它们就恭恭敬敬;不过多久,他们就甘为奴仆,而不是主人了。”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大概是了解了麦克卢汉的一生书写作的相当严谨,但是故事性不太强适合安静的时候读不然会读不下去 不过大师的一生还是很值得去品味的
  •     我的第一本传记,开启了我读传记的新篇章,感觉还挺好看的。能够感受到伟人的生活细节,窥看别人的生活~我好像特别喜欢~
  •     第二版较前一版有所修订。
  •     阅
  •     篇幅不算小,中规中矩的记完了麦克卢汉的一生,引用皆有来源,十分严谨。对于个性与学术有鲜明个人特征的麦来说,人生每个阶段的故事可读性都很强。改信天主教想必对其影响极大,并使其研究媒介技术最终指向哲学宗教关注的人本位,人的感官功能。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到语言学“修辞”与“意义”,再到传播学“信息”与“手段”。他像一个野性十足的幻想家,在与言语有关的一切中畅想,与人类有关的领域之间连线。他不是一个严谨的科研学者,数理逻辑对现实有预测性,但对于遥远的未来世界,就需要麦克卢汉式的个体不可复制的狂妄哲学思辨力了。
  •     大师的一生,注定是让后人膜拜的。
  •     写得还是挺,可读性强。便于当索引。
  •     从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等多个视角,讲述麦克卢汉的一生。最为难得的是,将麦克卢汉学术思想的孕育和产生过程,跟其生平故事紧密结合在一起介绍,做到了“闻其人,知其事,察其言”。遗憾在于过于平铺直叙,作为一本篇幅不算小的书来说,叙事张力有一定欠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