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焦灼》书评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1
ISBN:9787801425683
作者:斯台芬·茨威格
页数:320页

久远的记忆

写书评我真的不知道怎么下手,也不知道怎么评价,是给那些名著高分还是简直自己的感觉,自己喜欢的有感觉的给高分这部小说实话:没看完,不过就差点了。。想想,高一还是高二,应该高一,班里去图书馆借书都是靠一个代表去随便拿的,一次我就选了这本,那段时间很休闲,课又不上,作业都抄别人的,节节课就看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军官出于怜悯照顾一个有病的女人,结果那女的还以为他爱上上她了。。。最后我就不知道了。。因为还有几章。。一个星期的周期,代表要把旧的还了,借新的,我也没法子,只是再三叫那个记得再借来,我还没看完呢。。那个人时谁?男女各一个的。。他还是忘了。。那个是谁。。。有印象了。。。什么鹏的。。样子还记得一点。。

够了

最近在看茨威格的《心灵的焦灼》。本来以为作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他的中篇已经是顶峰了。《心灵的焦灼》作为他唯一的长篇小说,我本来还担心是否到达不了那个高度,会否拖沓反复。谁知他又一次震撼了我。每到情节紧迫之处我都陷在故事中恍恍惚惚不能自拔。而且把自己置身其中,揣摩人物心理的合理性。越是斟酌,越是觉得茨威格怎能如此明了的洞彻人们最深层的心理。某一个中午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他每篇小说几乎都是以悲剧结尾,但是读者并不觉得非常可惜。那是因为,经历过如此深刻而丰富甚至惨烈的爱情和人生,两个字,够了。

关于同情

小说《心灵的焦灼》的卷首如是写道:“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心灵的焦灼》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正如其卷首语所揭示的,小说的主题是同情。小说描写了奥地利的青年骑兵军官霍夫米勒出于同情而与残疾的富家小姐艾迪特亲近,也是出于同情,尽管他并不爱她却不忍明确回绝她的爱慕之情。茨威格以他那著名的心理描写,极其准确而细腻地刻画了霍夫米勒在各情节阶段以及不同场景中的心理活动,于是小说中的霍夫米勒时而因付出同情而陶醉于恩赐者的满足心理,时而因艾迪特一家的过高期待以及周围人的流言蜚语而内心备受煎熬。显然,霍夫米勒的同情正是前面所说的第一种同情,这种同情只是出于自私心理。基希洛夫斯基的电影《红》中,老法官也是这样评价女学生瓦伦丁对受伤的狗以及说谎的妇人的同情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那种感情冲动,其实只是为了自己晚上能够心安理得地睡去。这种同情归根结底是为自己。那么,有没有前面所说的第二种同情呢?小说中艾迪特的医生康多尔其实正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对病人的关怀恰可以达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的境界,为此他甚至娶了久治不愈的失明女患者为妻。这种同情可以说近乎忘我的牺牲。我想,大概哪个时代都不会缺少那种自私的同情。它既然可以使霍夫米勒陶醉,当然也可以安慰珠光宝气的贵妇、西装革履的绅士以及端着咖啡敲键盘的小白领。拜互联网所赐,现在人们的情感表达更加容易,网页上展示的各种悲惨故事之后,一准少不了以叹号结尾的唏嘘。我甚至有时在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标准的哭脸表情图案可能也会像那个灯泡般的笑脸一样在互联网上兴起。 也许,这种自我的心理满足就像送到嘴边的糖果,总是如此轻易获取乃至无法回绝。不过我还是要说,在我们为别人感动而赠予同情的时候,最好小心警惕不要自己感动了自己。

他就在你心底最感动处

这部书的封底有一句话:“他、就在你心底最感动的地方”。我深深相信这句话,因为这个作者、茨威格己经彻底地感动了我。第一次接触茨威格的作品是读他的短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掩卷以后,久久不能平复那澎湃的心情。天啊,他怎么能这样写得好,他是怎么这样分析人的心理如此透彻,他简直就是魔鬼,能洞悉人类心灵的最底处,他冷酷无情地拿着手术刀,苞丁解牛般地把你的所思所想都解剖出来,他比女人还要了解女人,比男人更要了解男人,比谁都了解爱情。翌日,我便下了通辑令:只要是茨威格的作品,我全要了。这一部:心灵的焦灼,便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听说这部作品有另外一个译名,同情的罪。我不通德文,不知道那一个更加信达雅,但同情的罪显然更能体现书中的情节。霍夫米勒少尉也许一直到最后都搞不懂,他对艾迪特究竟是同情,还是爱情,一直在痛苦在彷徨在挣扎。艾迪特无疑是爱着霍夫米勒的,但却因为自身的瘫痪而自卑地爱着,希冀着自由行走的那天能光明磊落地爱着所爱的人。开克斯法尔伐是爱着自己女儿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爱,为了女儿的幸福情愿牺牲一切乃至生命而不可得的爱。书里的字里行间总透出那虽无形却沉甸甸的感情,仿佛能看到少尉如困兽般的焦灼,艾迪特板着指头盼日子的心情,开克斯法尔伐一夜夜增多的白发与皱纹。在茨威格笔端的肆意宣泄下,这部作品读得人大汗淋漓,压抑得几乎窒息。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恋爱中一直分不清究竟是同情,还是爱情。生怕拒绝会令对方难堪,更怕持续下去双方难受。最后一方含恨而去时,才赫然发觉这份情感己成为生命的一部份无法离弃。艾迪特从高楼跳下时会带着对霍夫米勒的一丝恨意吧,那时我总觉得少尉自私,到后来原谅了他,并同情他。因为他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男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很好的心理分析小说。

很好的一本书,与意识流写法一脉相承。只是我没有仔细阅读它是否是意识流作品。文中很会抓住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特别是霍夫米勒少尉和艾迪特小姐的心理把握,让我一度无法忍心看下去。正如题目所言:心灵的焦灼。我认为此书的反战意识远没有它表达出来的人性的思考更为深刻。

如果你不懂什么叫做焦灼

后面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十分过瘾。当事情向着自己所不能控制的方向开始发展时,少尉同学瞬间失去了淡定从容。而他的自我意识就像是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让他成为造物之神,一会儿又悲催得屁滚尿流。他的软弱可以理解,毕竟生活经历简单,人又热血而单纯。年轻人,不自知,并不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也不了解对虚荣的贪慕和责任的迟疑究竟可能会要他偿还多大的代价。只是本着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事。他迟迟拒绝做出最坏的打算,既不肯让他人受苦,也不能让自己牺牲。这货必须是天枰座啊,友善还有点自以为的小聪明,虚荣但自我感觉不好会死,懦弱且关键时刻不知所措,当然还有那么一点点背运。他怎么可能对艾迪特的感情毫无察觉,他只是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罢了,逃避是他的第一选择。可人家把舌头都伸到自己嘴里啦!窗户纸捅破,再也无法隐瞒的时候,他显然懵了……一个当兵的,习惯了服从指挥,一帆风顺,无所事事。当自己的心声与他人的期望激烈冲突时,他哪里知道该服从哪个。用死来逃避真是这种苦逼绝望的人最省力的办法。真是的,早下定决心大不了一死,哪里还用得着让大伙儿受这么多煎熬。“焦灼”这个词用的真好,火炭上的糖,滋滋作响,不能停歇。艾迪特的希望与绝望,任性与挣扎不过是一只折翼的鸟儿奋力求生的本能。别说她有残疾,就算是个正常姑娘,在如此狂热的表白后发现爱人被吓跑了……这么狗血的情节发生在自己身上谁不想死啊。哪个青春期少女的脸皮能厚成GFW呢?不得不再次赞叹,人的心理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常常是风平浪静之下掩盖着惊涛骇浪。当你惶惶终日求索而不得的时候,也许只消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决定,一个细微的举动……任何能令自己信服的征兆就能让一切又烟消云散。地狱与天堂的区别也不过是“在乎”与“不在乎”,“信”与“不信”的转念之间。只是经历过那么多的开克斯法尔伐,这老头在女儿的事情上如此孱弱不堪,卑微底下,实在令我不解。一个软弱的人难道是狗屎运来的地位和财富么?难道他不早该摸清命运的脾性,怎么能如此纵容自己盲目而丧心病狂的父爱把自己的理智席卷的毫毛不剩呢?写的真是精彩啊,越往后越好看。少尉故事的主线中还嵌套着医生和开克斯法尔伐的精彩往事。如果焦灼之后,你能发现,那把自己投入炼狱的恶魔和救你脱离苦海的天使,没有别人,就是自己,这也是极大的收获。这本书我花2块钱在五道口刨来的,这2块钱带给我的满足还真是无可匹敌啊~

懦弱

我几乎是带着激动的心情,以一种不可遏止的兴奋,在激情与忧郁的巅峰和山谷,沉浸在近乎崇拜的情感当中。同情产生了巨大的感情,人性的虚荣与懦弱,埋葬了良心和生命。在面对心灵焦灼的一刻,是否可以更勇敢一些?

《心灵的焦灼》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又名:《爱与同情》) 作家简介: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20年代赴苏联,认为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台芬.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斯台芬.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他的作品以译成数十种文字,销售量高达数百成册,是当今拥有读者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奥地利德语作家。   此次飞雪向大家推荐的就是斯台芬.茨威格生前惟一的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张玉书译。华艺出版社出版。   在这本书中茨威格通过“我”这个第一人称切入,切入到主人公的第一人称视角中,令人在不知不觉就便很快的融入到主人公“我”安托尼.霍夫.米勒的经历中。整篇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安托尼.霍夫.米勒的个人经历与心路经历。故事对安托尼.霍夫.米勒这个人物的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可以说是细致入微,令你感觉到整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旁。虽然在年代上、环境上不再是相通,但是心灵的焦灼却与现在我们是相融的。  飞雪初读这本时就被茨威格精简的语言所吸引。他并不如其它作者一般喜欢用奢华的词语去描述事物,而是以最真实的写法来打动观看者。所以在读时你会有一种享受感。并不像读以奢华语句写的书时那么废脑、废气力。而是以精简的词语令你非常直观地看到故事的本身。这恰恰给读书者一个最好的机会。不会被奢华的词语迷住而忘记故事本身想给你传达的东西。所以读茨威格的书时你会觉得非常轻松并且又能给你的心灵给以巨大的影响。   P63页可以说是这本书容带给飞雪的第一次心灵上的震颤。这是一段关于同情的描写:“她的脾气发得越是没有道理,越是痛苦,我内心受到的震撼也越深。我渐渐明白了,为什么这位父亲和伊罗娜欢迎我来,为什么全家都那么欢迎我跟他们呆在一起。一般说来,久病不仅使病人精疲力竭,也使别人的同情日益迟钝,逐渐减弱。强烈的感情不可能无限期保持下去。”在这段中茨威格的以主人公出现的旁白不禁引起了我的共鸣。带给我对此书的第一次震撼。   最值得注意的是引言,如果你仔细的阅读你可以看出引言的含意是贯通全文的,下面我在这里贴入引言:“同情恰好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伤,陷入难堪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得它触及自己的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作的色彩,但富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地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   从文章的主旨上看P63中的父亲与女友何尝不是第一同情呢?那种并不算是同情的同情。而是对现实真实的一种逃避。   当你看一书本只从狭义上来分析它,那你得到的只是一本书。当你结合作者的经历与年代来分析,那你会得到精神上真正的富足。茨威格生在一个动荡时期,他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他在战争中深切地感受到了第二种同情,并看到了人们在战争中深陷第一种同情。也就是说,在战争与痛苦中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怯懦地跟随战争,习惯战争所给他们带来的苦难。而茨威格想告诉他们的是这并不是正确的选择,对于战争与苦难你必须要积极的去面对,去抗争。那样你才有可能远离心灵的焦灼。   如果说战争这个话题已经离我们久远的话,那反证这种情感也是非常适用现今社会的。就如同我们现在面对整个社会、社会的体制、感情的披折,这些都曾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但我们却选择了第一种同情。也就是颓废怯懦地以各种方法躲避这种痛苦。而并非去积极的试图面对它、改变它带给你的影响。   当你明白了痛苦与爱的真正区分时,你也就看到了整个世界。便不会让自己沉沦下去。而是成为一名真正清醒的人。所以这就是飞雪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茨威格的《心灵的焦灼》 寒飞雪2004-12-23

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读完

老实说,茨威格的风格我并不是太喜欢,包括那篇名声极盛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执着热烈逼人窒息至死的情感,两篇皆是。不过《心灵的焦灼》是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我不明白封面为什么要写生前唯一一部,难道死后还有?)尽管如此,三十多万字的小说却是一口气读完,另外还看了三四集绝望主妇及做了很多别的事情。此书另一名字是《爱与同情》,非常切题,整个故事就是围绕同情心的焦灼展开。同情与爱的区别,被同情所制肘,因同情反而害了人…………总归是如此罢。很多心理描写,感觉有点罗唆,但也有不少正中肯挈的金句,酣畅淋漓地读完很痛快。

好书!

虽然我是个很挑剔的人 但这本书实在很好看 心理描写让人感同身受 那种细腻的、焦急的情感 就像曾经那个我体会到的,童年的纯真感情 现在再不会有了 茨威格的文字总是很真诚,很感人 小说中的人物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带有一种淡淡哀伤的黄金岁月。。


 心灵的焦灼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