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残酷的夏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550225794
作者:菲利普·卡普托
页数:324页

作者简介

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越南共和国吴庭艳政府,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一支美国特种部队进驻越南共和国,开启了美国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自此拉开美越战争的序幕。越南战争耗时十余年,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更是美国唯一一次失败的战争。
《最残酷的夏天》是一部顶得住风险、扛得住压力、说得出真相的著作!菲利普•卡普托历时9年,用严厉地措辞、坦诚的言语、发自肺腑的呐喊,让人们理解了战争的诱惑和残酷、看到了士兵的恐惧和怀疑。他用最真实的文字,记述了直面死亡与深渊的经历,是对美国一直掩盖的污点——越南战争——最摄人心魄、最直击灵魂的记录。令人不寒而栗的雨林,令人惊恐的未知,令人绝望的等待。每一个读者都不禁自我拷问:换做是我,我存活下来的概率有多大?我将何去何从?这种思考令人莫名地惊恐。《最残酷的夏天》恰是一本令人不寒而栗的著作,即便是最坚强的人,也会为此潸然泪下。

书籍目录

序幕
绚烂的星火之战
死尸军官
死亡的灰色国度
落幕
后记

内容概要

菲利普•卡普托,当代小说家、记者。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64年大学毕业后,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三年服役期中有十六个月在越南作战。1967年,卡普托从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自此开启了令其备受瞩目的记者生涯。供职于《芝加哥论坛报》期间,卡普托前往一线报道贝鲁特战争,并于1975年再次前往越南,报道了“西贡沦陷”事件,见证了越战的结束。他还曾担任《时尚先生(Esquire)》担任特约编辑,并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和《洛杉矶时报》撰稿。小说作品包括《非洲号角》《德克索画廊》《印第安之国》《罪恶方程式》等。1972年获得普利策奖。


 最残酷的夏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噢,他们先教我杀人,然后强留我在山里,我心生厌恶还想吐。天气不是风就是雨,我脑袋全成了糨糊,还憋着一肚子战争。噢,天上太阳毒又热,还一脚掉进雨林坑,我心生厌恶还想吐。如今我疲惫又害怕,想留条小命见父老,还憋着一肚子战争。噢,你在河内挺胸阔步,早忘了我这小可怜,我心生厌恶还想吐。我张着小嘴倒在地,五脏六腑另寻下家,还憋着一肚子战争。”这是越南战争中美军A连一位军官编的行军歌《一肚子战争(A Belly-full of War)》。这是越南战争中前线士兵最真实、泣血的呼声!在《最残酷的夏天: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这本书里,看到这养的文字,我的眼泪无声流了下来,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我理解这种牺牲与奉献。托尔斯泰在《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中,指出:战争的形象,是流血、痛苦和死亡……再看《最残酷的夏天: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这本书,“此时,团部的心情开始和天气相得益彰了。不过这时候离战争最末几年,全美军队上上下下失落沮丧的状态还相去甚远,不过此刻我们的心理状态较之于八个月以前的趾高气扬,已经是十万八千里了。大家冷嘲热讽,听天由命,郁郁寡欢………”此情此景,时间停滞,艺术消失,音信全无,社交成空。然而最糟糕的是,惨死的恐惧和危险挥之不去,人之生活,孤苦无依,落后贫瘠,歹毒罪恶,野蛮残暴,生命短暂……“在战争中,一切事物都快速变质腐烂:尸体、皮靴、帆布、金属和道德。或烈日骄阳,或风吹雨打,我们在陌生的沼泽地和雨林之中战斗,人性渐渐不见踪影,就像步枪枪管里的防护粉消耗殆尽。我们的战斗是最为残酷的一种冲突类型,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杀戮。这不是欧洲那些规规矩矩的作战,而是在无规矩无法治的蛮夷荒野之地,为了自我生存而互相残杀。这场战斗,是战士为了保住自己和身边战友的性命。出于这份个人情感,他们不在乎杀了谁、杀多少、怎么杀。有些人批判其残暴之举藐视文明战争应有之金科玉律,他们对此嗤之以鼻,这些战场伦理准则企图为原本就没有人性的战争盖上人性的遮羞布。依照那些“交战条例”,如果朝正在奔跑的越南人开枪,符合道德规范;但如果朝站立或行走的越南人开枪,就有违道德伦理。如果近距离射杀敌军战俘,不合规矩;如果狙击手远距离射杀除了被捕已经没有还手之力的敌军士兵,则合情合理。步兵用白磷手榴弹炸毁村庄,于法不容;可如果战斗机飞行员朝村子扔汽油弹,则无甚不妥。伦理成了距离和技术层面的问题。如果你用先进武器远距离杀人,绝对不会违背伦理。而且华莱士格林尼将军颁布的令人血脉贲张的命令:干掉北越军。在那个爱国主义高涨的肯尼迪时代,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可以为祖国母亲做些什么?”祖国母亲回答:“干掉北越军。”这就是策略,这就是我国部队高层精英能构建出的最佳策略:有组织屠杀。不管有无组织,屠杀就是屠杀,因此,谁还去说什么规矩伦理,而且这场战争原本就没有规矩伦理。”……泪水浸渍了书纸,无法再看下去了。…….《最残酷的夏天: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这本书写的是:亲历越南战争的菲利普卡普托中尉,在越南的湿热的雨林中见证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见证了战友间的手足情深,见证了人性的矛盾挣扎。这是一部顶得住风险、扛得住压力、说得出真相的著作!菲利普.卡普托历时9年,用严厉地措辞、坦诚的言语、发自肺腑的呐喊,让人们理解了战争的诱惑和残酷、看到了士兵的恐惧和怀疑。他用最真实的文字,记述了直面死亡与深渊的经历,是对美国一直掩盖的污点——越南战争——最摄人心魄、最直击灵魂的记录。令人不寒而栗的雨林,令人惊恐的未知,令人绝望的等待。每一个读者都不禁自我拷问:换做是我,我存活下来的概率有多大?我将何去何从?这种思考令人莫名地惊恐。《最残酷的夏天》恰是一本令人不寒而栗的著作,即便是最坚强的人,也会为此潸然泪下。《最残酷的夏天》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道德的深度和拷问,更是一部对战争现场的绝佳记述。”“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著作——不为别的,就为其反战的精彩论述。本书精妙绝伦。”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越南共和国吴庭艳政府,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一支美国特种部队进驻越南共和国,开启了美国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自此拉开美越战争的序幕。越南战争耗时十余年,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更是美国唯一一次失败的战争。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药,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美国自己也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美国在越南的军事卷入规模大(1973年美国在越南作战人数约54万),时间拖延长(前后12年,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国外战争),造成了无法估量、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和平与战争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基本形态,任何夸大其中之一都易对国家与国民带来灾难。和平是人类在动物世界吃足原始野蛮、血腥残酷的争斗苦头,又尝到分工合作甜头后,一种出自内心良知的潜意识选择,是一种真正的文明追求。战争是手段,“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按“丛林法则”获取对抗的最大利益。不幸的是,战争作为一种手段,往往会被一部分国家以“争取世界和平的目的”为幌子,来发动名目繁多的战争,更因为尝到甜头而乐此不疲。以至于已经把“发动战争”当成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尽管世界大战已经远去,但当今世界,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危机层出不穷,“太平”世界并不太平。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的重大问题。争取世界和平,避免战争的灾难,是国际社会最关注的重大问题。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战争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速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和平来之不易,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们和各个国家从两次打仗中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会更加珍惜共同拥有的人类的生存空间。“从呼喊的深渊中,从一切憎恨的深渊中,我要向您高歌,神圣的和平。”轻缓缓合上《最残酷的夏天: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这本书,我想起了罗曼•罗兰的这句话。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越南战争也许是一场悲剧,美国本来是根本不应该闯进去的。”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昨天告诉明天:我们应该怎样拥有和平?
  •     “亲自”感受越南战争我曾经看过一些关于战争的书,这本《最残酷的夏天--- 美国人眼中的越战》是我看过讲述战争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它让我不仅了解了越战,还了解了战争最本质的东西,还有一位战士对待战争的心理过程。作者菲利普•卡普托,大学毕业后加入美国海军陆战队,亲自参加过越南战争,并以记者的身份见证了越战的结束。《最残酷的夏天》在我看来,是一本回忆录,回忆着当时的历史战争,回忆着自己在越战中的成长。菲利普•卡普托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呈现着真实的越南战争。本书给了我三个强烈的感觉。“真实感”“画面感”“思想感”。真实感,作者利用大量的图片,亲身的经历来讲述着越南战争是一场20年的消耗战,他的朋友们不断在死去,他从20多岁的年轻人慢慢变成了一个中年人,经历着战争中的所有的悲伤,禁欲,面对着战友的死去,慢慢的麻木。真实的描写,感觉就在战场一样。画面感,他的描述呈现着一种立体的画面感,像一部电影,你可以亲眼看到,你可以触碰到。在大量的图片的中,有一页是战争两面的对照,上面是一个美国士兵抱着孩子,下面是美国军队从烧毁的村庄中走过。书上这样写着:这是越南战争中独具特色的一幕,一位美军士兵抱着越南孩童从烧毁的村庄中走出。这场战争史善良和残忍的矛盾结合体,美军在越南造成了80余万孤儿,带来无尽的灾难。现在是和平的年代了,希望不再有这种画面感的图片存在。思想感,属于作者的。他经历了青年,中年。人生中最黄金的两个时段,他都在越南战场中。青年,刚进入越战的他,对战争开始是兴奋的,终于可以摆脱家庭,证明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当战争的时间逐渐的延长,战友们不断离开,青年开始慢慢走向中年时,他开始对战争麻木,对这场耗时长的越战厌烦;人到中年,20年的越战结束时,他是战地记者,他看到了这场战争的悲伤,残忍,无论越南士兵人们,无论美国士兵们都为这场战争身心疲惫,内心凄凉。他懂得了战争带给了人们的残酷。我的领悟,这本书让我彻底的了解了越战的艰苦,美国失败在于这是一场消耗的丛林之战,环境不适合美国的军事机械。越南能赢,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越战结束了,可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家破人亡,在他们的心中这种悲伤的感觉什么才是结束呢。看以前写关于战争的书,都是给现在的人们一种警觉,到任何时候都不要战争,要的是和平,是家庭幸福。希望没有悲伤,只有微笑。。。。。。
  •     生命可贵,所以不论战争被冠以什么名义,终究是充满了罪恶!《最残酷的夏天》这本书的作者,菲利普•卡普托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在战争伊始,在最前线体验过生死一刻,也在指挥部后方作为行政军官数过尸体,自称“死尸军官”,最终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见证了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青葱岁月里,因为郊区的寡味无趣和乡下的寂静荒凉,卡普托开始渴望危险、挑战和暴力,向往能够在平平淡淡的世界里找到一个过上英雄生活的机会。而战争是平凡人逃离平凡的最便捷途径。于是他热血沸腾地报名参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海军陆战队。因为心中不计代价、定要成功的强烈渴望,让他熬过了海军陆战队严酷的选拔过程,成为一名出色的海军陆战队军官,奔赴前线!海军陆战队,作为美国最精锐的作战部队,把战争推向神坛!吸引了无数像卡普托这样的年轻人为之付出青春,甚至生命!经历了战争硝烟的洗礼,他们的少年时代一去不复返。第一章节,绚烂的星火之战。这是战争开始之初,包括卡普托在内的乐观的美国士兵信心百倍。“因为我们是美国人,所以我们无所不能,也同样是因为我们是美国人,所以我们永远正确。”他们自命不凡,觉得只需要短短数月就能打赢战斗,一展英雄本色,载誉归国,出尽风头。这是何等的骄傲!可是,真正到了战场上,他们闻到了死亡的气息,经历了杀戮,承受痛苦,也制造痛苦,失去战友,也流血受伤。在战争中,卡普托感受到的是枯燥厌烦,远胜于精疲力竭,侵入骨髓的枯燥乏味,根植于内心深处,难以名状。青春在这里来不及盛开就已掉落。第二章节,死尸军官。星火之战后回去述职,述职归来之后,卡普托成为了一名行政军官,按说远离了前线,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远离了死亡的威胁和痛苦的杀戮,应该是万分欣喜。可是在这里,他并不比在前线好受多少。“如果说,做排长之时,我是死亡代理人,那做文职军官时,我成了死亡记账员。”上级军官会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为了自己的面子工程,把已经埋入土中的尸体挖出来清洗,然后放在露天之下展示。此时此刻,卡普托依旧相信这场战斗的意义,可是他开始怀疑将遭自己屠害的人摆出来展览,没有表示出对亡者的丝毫尊敬的军队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而身在战争后方的那些团部军官们,在其位而不谋其政,除了死亡数字和杀敌比率,他们对一切都毫不关心。收集到的战争相关消息只会被归档,束之高阁,即使在收集到的线索中发现真相,他们不认真分析敌军行动计划,不指定范袭击措施,不提高现有防卫体系,不对高官该做的一样没做。这些军队官员是头脑冷静的专业人士,一如既往:一事不做。这些军官们守着日常事务,其实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一事不做。他们对敌军的威胁视而不见。日复一日,什么都没有变,变的只有死亡计数牌上的数字。这些官僚主义现象,完全抹掉了卡普托对战争持有的肤浅、抽象、浪漫、热血的幻想,在卡普托内心深处种下怀疑的种子——对战争的怀疑。第三章节,死亡的灰色国度。星火之战开始升级为激烈战斗,可是十万火急的气氛只能在前线感受得到,即步兵营地。团部行政军官们,依旧我行我素,无所事事。在任职行政军官几个月后,卡普托主动要求回到了战场第一线,直面生死!相比死尸军官生涯,前线对卡普托更有吸引力。战火之下,脑袋更灵敏锐光,思维更清晰敏捷。而此时,远征军成了消耗战,士兵们在泥里雨里艰难挣扎。随着伤亡人员增多,骄傲自大的情绪也渐渐消失。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了,不断飙升的伤亡率让人对死亡伤残无动于衷。在战争中,一切事物都快速变质腐烂:尸体、皮靴、帆布、金属和道德!或烈日骄阳,或风吹雨打,我们在陌生的沼泽地和雨林之中战斗,人性渐渐不见踪影,就像步枪枪管里的防护粉消耗殆尽。偶尔出现的明媚的阳光,却照不亮士兵心中的阴郁,只因为该死的无休无止的战争。无线电员一到整点就会准时背诵的:一切正常,没有异样!这句话在书里反复多次出现的话,已经成了讽刺战争的残酷的最佳点缀。书中无数次描写了热带雨林的美丽风光,层层叠叠的绿色,可在战争的背景之下,在士兵的眼里,那就是噩梦一般的存在。坚持到此时,卡普托已经悔不当初,“我厌倦了战争,厌倦了战争对我们的扭曲改变,也厌倦了我自己。”原本纪律严明的战士,因为亲眼看到队伍中的兄弟被敌军的陷阱所杀害,因为对敌军的仇恨,转瞬间成了一群纵火暴徒。可谁才最应该为这些暴行负责呢?而卡普托,也因为复仇心切,因为错误的情报,展开了一次诱拐巡逻,并纵容自己的巡逻队士兵误杀平民莱杜和莱顿兄弟两人而被起诉,被审讯。卡普托也因此内心充满罪恶感!在卡普托心目中,这件事的真相是:对于莱杜和莱顿的死亡,广泛说来战争要负责任,具体说来美国军队政策尤其逃不了干系。而起诉过程的设计安排,以及律师和法官们提前设计好的审讯供词,都是要隐瞒这个真相!生命凋零,战争不能作为杀人的理由,理应控诉谴责。“我们的所作所为恰恰是战争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虽然最终逃脱了法律的惩治,可卡普托把自己归为战争受害者,一名道德受害者,和其他可悲可叹的受害者一样,他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还需要用所有精力保持心智平衡。三个章节看完,可以明显看到卡普托作为一个典型的美国士兵,对战争的态度的不断变化:正义之战,自信满满——精疲力竭,枯燥厌烦——幻想尽灭,怀疑战争——悔不当初,厌倦一切。参加越南战争的大部分美国士兵都生于和平年代的没过,在这场战争中却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死亡,很多战士都陷入失魂落魄之中。痛失战友,伤亡惨重,此时士兵眼中的战场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肠胃要经受痢疾的折磨,接受恐惧的侵袭,记忆会被战友的死魂纠缠。有涯生命的青春自信不复存焉。十年前,士兵们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心怀理想,坚信自己是来完成一项高尚的道德事业。然而,战争中的他们,理想不再,道德堕落,事业遗忘。十年后,卡普托作为新闻工作者,重回战场时眼前的景象,依旧是生灵涂炭,让人无从应对。人们渐渐无动于衷。最终,在美国组织的撤离中,见证了西贡的沦陷,见证了这美国第一次失败的战争。战争中,每一个死亡数字背后的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伤亡背后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家庭。越南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人的好战本性,一下子击碎了他们的世界警察欲,使那时反战的美国青年——今天美国社会的中坚群体,至今对越南战争还心有余悸。卡普托在这本书的序幕中写道:“也许,本书能让下一代免遭战火的再度浩劫。不过,我没有信心。”而事实是,在越南战争之后,美国还进行了巴拿马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不论这些战争之名正义与否,都会有人在这些战争中遭遇劫难和不幸!也许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战争!每一代人注定要经历他们自己的战争,重走前人的路,守着相同的幻想,遭遇相同的浩劫,最终付出血泪,得到相同的教训。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该书有助于我们了解越南战场甚至是近现代战场的面貌。
  •     原文很棒,那种战场身临其境的描写,心理的变化,思考,士兵群像,无能官僚的形象栩栩如生。翻译英文不错,但是不懂军事,比如,什么叫82毫米无后坐力枪?
  •     一开头说这是美国唯一一次失败,我就想到朝鲜战争……后来查了查,原来朝鲜战争中美韩朝都觉得自己赢了,真是皆大欢喜~
  •     活着
  •     看得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     正合时宜
  •     低级军官写的战争伤痕文学,类似《全金属外壳》、《野战排》、《黄鸟》等老美们自我反思文字,切不可当作什么有份量的非虚构作品,更不要以为是美国人民反抗自己帝国主义政府的呐喊,否则就是替人家瞎起劲。
  •     越战白白送死的感觉
  •     一个低级军官的视角,讲述了他眼中的越南战争,大都是些局部的冲突,没有大的战役,浓重的反战情绪,心理描写篇幅很大
  •     所有的战争都是残酷无情的
  •     3.5吧,写的有点琐碎
  •     喜欢看越战题材的作品,战争是人性的反映场(注意,不是实验场),不知道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否也是如入无间道,改天找来穆旦的作品一读
  •     真实地刻画了近现代战争的细节。但有些部分不免显得冗长。。。作者的感情细致地造就了该书。它同时也让我知道:为国捐躯英勇牺牲不过是一个人在浑浊泥泞的河边被子弹贯穿了身体。
  •     正是因为战争的丑陋、日常生活的肮脏、比拼杀敌数量的扭曲,让我们彼此更为亲密。似乎,在战友互爱之中,我们找到了生命的价值,找到了守住那一丝残存人性的方法。
  •     不从军事的角度分析战役,不从政治的角度解读战略,不从道德的角度指责战争。本书提供了另一种视角,身临其境的战士的战争,与反思。直面战争带来的伤痛,在面临巨大精神压力时,人性的沉沦与挣扎。我们为何而战,战士失去的青春与健康,换来了什么? 没有直接领土争端,没有殖民扩张需求,没有资源可掠夺,越战是意识形态之战,但在战争中死去的大部分人,也许并不知道意识形态为何物。
  •     据说越战平均6.0481万发子弹才死一个人。这是什么概念?他们肯定就是这么拿着枪闭着眼睛放的,突然有一颗子弹打偏了射中了一个人。
  •     还行吧。战争真是残酷啊。
  •     越南不愧是绿色地狱,作者在越南战场经历了太多残酷的事情逐渐心理扭曲从人差点成为鬼犯下了无法弥补的大错,最终带着受伤的心不名誉的回国,10年后他再次回到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南越,在一地鸡毛的混乱中永远的离开这个国家。
  •     有些军事术语翻译得欠妥,但是总体语言流畅精妙。错字较多,不过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     战争让人麻木,有一个士官,对越南平民胸部开了一枪。后来告诉上级,他很难受,难受的原因正是他杀了人,自己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     小说本身没有问题,很真实很残酷很越战,不过配图的大多数“注解”就差多了,太多个人情感掺杂其中,其实直接简单介绍配图背景就行了,多此一举。
  •     所有的一线都是类似的。
  •     正在越南读书的现在看完了这本书,作为一个只热衷于化妆品护肤品的肤浅20岁的女生,这估计是我读的第一本战争类的书籍。看完后很沉重,之所以会选择看关于越战的书,真的是想知道是怎样的历史才能把越南变成这样这样很不讨喜我的国家。这本书以美国战争的角度描写,无法让我找到确切回答,但是也从这本书让我更为祖国骄傲,而越南的战争只有愚昧的小把戏。所以才造成不守时,不讲文明,图书馆随意讲话,随便拖鞋,没有文明用语,偷衣服的越南人吧。
  •     越战成了那个时代的最佳隐喻
  •     等看球的三个钟头居然读完了,还不错。
  •     战争是政府的春药,士兵的毒药啊
  •     战斗细节清晰丰富得可怕,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难愈合的伤口。
  •     基层军官对越战的反思,要问祖国能给你带来什么?痛苦、疯狂与死亡。
  •     作为曾经的参战者 对一线将士战前、战时的内心描写十分细腻生动 战争对一群人、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影响 并不一定全在表面体现出来
  •     越南战争研究必备
  •     看着书里的描述与战争,总喜欢和国内当初的抗日战争对比,虽然第一人称是美国士兵,按道理我也应该站在这一方,相反我却站在北越的游击队这一方,可能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     我很少阅读现代战争的题材。一方面是内容过于血腥不忍直视,一方面是距今太短难以反省。卡普托中尉将自己的经历整理出了一段精彩的文字,虽然纪实的角度无法还原越战的全貌,但是这里折射出的战争的罪恶,个人在政府这样庞然大物之前的无力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每一项都是栩栩如生。依托外来力量试图控制自己人民的政权都是腐朽而且罪恶的,常凯申或许最后也明白了这一点。体制有自发的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力量,导致体制整体都会溃烂。正义和杀戮之间只有一条薄薄的遮羞裤,没有一场为自己独立而打的战争是正义的,伊拉克依然如此。翻译流畅且排列优美,很棒的作品。
  •     为了关注ptsd
  •     great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