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历史亲历记》书评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510823664
作者:刘新生 赵国明
页数:224页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外交历史的见证

在三百六十行中,外交官的职业无疑很是让人崇拜和敬仰。那指点江山的澎湃激昂,那举手投足的不卑不亢,那运筹帷幄的国际交流,那特殊性和机密性并存的神秘特色----所有的一切让外交官的身份在寻常百姓而言,着实戴上了神圣的光圈。因为好奇,所以我们无比关注;因为神秘,所以我们无比好奇。一部围绕着中国外交官亲身经历的纪实书册《外交官历史亲历记》道不尽的历史风云故事!一如本书卷后的点评:“外交场,觥筹交错下的纵横捭阖;外交官,风光无限后的苦乐人生。”一读《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让我们读者有一个更为直接,深入直击外交官生涯的细节故事。尽管我是个书痴,但是同类的书籍以前读到的并不多。也许也正是因为外交政治的敏感,特殊,神秘,相关的很多内幕真的并不为人知。而此时此刻的《外交官历史亲历记》很是详实,精彩,生动地弥补着这个众多普通百姓精神认识中的空缺。借助着十七位高级外交官的介绍,我们共同回顾亲历着中国外交真实风雨路程。紧急夜访波兰外交部,见证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历史性会见,蓬皮杜总统身患绝症坚持访华,外交官认识的传奇总统扎耶德,接待国宾中的逸闻趣事,周恩来与非洲心心相印等等主题逐一展现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无独有偶的是,书中更时刻穿插入记录历史性时刻的珍贵照片。如此图文并茂的结合,让本书的阅读之感又更进一步。尽管自己当时没有亲历现场,但是如此生动,真实的历史宝贵时刻展现着实让人心颤不已。弥补了以往那份对历史的空缺,更增添了自己对于外交官职责岗位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因为是透过不同的外交官的亲身经历讲述,本书之中的内容中包罗着诸多个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讲解和分析。尽管不同的风格形式,但是却又是如此深入透彻地让人读得酣畅淋漓。事实上,书中的很多外交事件以往尽管有报道,却并没有如此详实的实况播报。在书中,我们却很是从容地读到了很多的背景故事,外交策略,政治主张等等。尤其是很多高高在上的领导人们在诸多外交场合的叱咤风云,运筹帷幄,却又风度非凡着实让人震撼而又直观。一读《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让我收益颇丰的同时更是念念不忘后续其他外交官员故事的分享。这样的话题着实引人,这样的表达着实让我对中国的外交政治动态有着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和感叹!个性的立意,非凡的讲解,真实的叙述,徐徐拉开一个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身为一个中国人,很是值得一读;身为一个关系历史的读者,很是喜爱其中的话题;身为一个对中国外交风云更深入了解的中国读者,很是期盼更多此类话题的著作隆重推出。

外交与外交官

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与他们彼时所具备的外交能力和外交手段以及他们彼时所拥有的外交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譬如晚清的李鸿章以及建国初期的周恩来,李鸿章的求全意识决定了晚清的步步退让,而周恩来的求是精神也决定了新中国很快被世界所接受的现实。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外交官的历史亲历记》这样的作品充满好奇。是啊,在我们的认识中,外交官的工作对于我们这些只能在媒体上远观而不可近距离地“亵玩焉”的普通人来讲,就是一个有一个有待揭开的谜。《外交官的历史亲历记》是为我们揭开这些迷的作品。它的作者都是外交部老干部笔会(简称“外交笔会”)的成员,曾经叱诧于我国外交领域的老外交官们,如今虽然在外交官的岗位上离退休下来,但是他们却在干部局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组成了群众性的写作组织,专门从事撰写外交和国际事务为题材的作品,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详尽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外交岗位上,所亲身经历的外交事件,以及他们与常驻国家元首、领袖之间的工作和个人关系,记录了他们在处理某些紧急外交事件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秉持的工作态度,也分享了外交工作之于国际关系的细枝末节。外交官鲜为人知的生活,还有接待国宾的逸闻趣事,还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我国几任领导人的外交风采,以及他们与友邦领袖之间的关系,和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建交过程始末…….这些都是我从来不曾知悉的。读《外交官的历史亲历记》让我有种看易于观看的标准剧情片的感觉,轻松的读感又不失吸引,它让我见识了外交与外交官的相辅相成,见识了外交官的工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浪漫或传奇,还有他们工作中为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种种考量,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国际关系,也直接关系自己外交使命的成败。李鸿章和周恩来都是史上公认的杰出的外交家,他们显赫的国家地位,使他们的外交努力更加容易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而作为普通的默默地工作于各个常驻国家外交岗位第一线的外交官们来讲,得到关注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若不是有幸读到这本收录了卸任几多年之后的外交官们关于外交题材和国际问题的写作作品,恐怕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对外交与外交官的认识还根本莫衷一是。《外交官的历史亲历记》改变的这样的现实。

“铜奔马”与我的亲密接触

“铜奔马”与我的亲密接触  我爱铜奔马,我爱武威,就像爱我自已一样。  你知道那种,在一本陌生的文字,读到快结尾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章节,写到:我与汗血马的亲密接触。你激动的如同多年之后遇到知己的恋人的感觉吗?  《马踏飞燕》原型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青铜制,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直接原因是由于在美国展出时,铜奔马跃上巨幅海报成为文物展宣传的标志图形,故评选中国旅游标志时,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它一举夺魁。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等等吧,他都使我震动,原来我亲爱的家乡哪里,居然发生这么多故事。起初,我以为那是一座小城,一座小的容不下我的小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从学校到工作,再到工作再次回到学校,读到了《外交官历史亲历记》,我要感谢外交官周晓沛先生,感谢他平实的记叙这些,为此我感动!因为那是我亲爱的故乡,我最美好的年华在哪里!我一直都铜奔马亲密接触着,我爱它的一切!魂牵梦绕,曾多少次,我在哪里跟小伙伴们玩耍,多少次,我们在哪里开心的大笑,马儿就静静的在哪儿呢,看着我们,时隔多年,当再次在文字中遇到,我的心里充满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就像一个瓦尔登湖中投来一粒石子一样,不能够自由的思索,或者这就是一种根的心里镜像吧!《外交官历史亲历记》用了一个篇幅来展现它的魅力,作为家乡人,在这样的书中寻找到自己家的东西,就像老乡遇到老乡一样。我承认,我是感性的,极其容易被一些外界所触动,但是我想触动的东西是我体验和生命的一种真实的反映吧。从这个角度上说,《外交官历史亲历记》也是那些外交官真实的人生感悟,他曾经触动了他们自己,今天呈现出来文字也来触动所有的读者,我们是幸运的,能够读到这些真实而且精美的历史回忆。再次强调,我爱铜奔马,我爱我的家乡,这一切都得感谢《外交官历史亲历记》。

揭开神秘外交面纱

每天看新闻,会看到各国领导人之间的访问,领导人背后都有一些翻译人员和随从人员,我们觉得离我们很远,除了新闻报道上的消息我们一无所知。有一年的答中外记者问上的女翻译因为出色表现还被广大观众千方百计挖掘背后的“故事”,力图接近这些“高级”人员的神秘面纱。外交官有着独特的经历,他们可以和一些领导人有着近距离接触,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国家事务,他们的形象直接和国家形象相连,他们的行为于是就充满了神秘感,甚至因为他们的涉密性很少为人所知他们的生活,仿佛生活在一种“真空”状态中,不食人间烟火。《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这部作品,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叱咤风云又默默无闻的外交官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这里有十七位外交官亲自撰写的会议文章,其中有他们经历的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他们与所驻国家领导人的亲密接触;更有在所驻国家生活的真实记录……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中国外交史上的真实风雨历程。比如给阿拉法特当翻译的时延春外交官,揭秘了这个“不死鸟”亲历的那些枪林弹雨,如何在异常危险的情况下练就的生存本领;外交官刘彦顺见证了波兰在联合国人权议案上如何在中西方夹缝中选择了有利于中国的表决方式;还有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历史性回见的背后故事,见证了中苏关系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更有于铁娘子亲密接触的马振岗外交官和亲历尼泊尔王血案的外交官曾序勇“独家揭秘”……这些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各类网络消息中看不到也无法看到消息,通过外交官的个人讲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让我们对外交官的生活有了重新认识,更多他们所作的这些“幕后”工作充满敬意,他们独在异国他乡,却肩负着伟大的使命;他们一言一行关乎中国形象;他们亲历国家领导人的更替甚至是死亡,甚至在危险的工作状态中,必须始终恪守自己的使命……他们见证的不仅仅是某几个人的活动,更是中国外交历史的发展。《外交官历史亲历记》以当事人说当时事的独家方式进行了一次中国外交史的新闻报道,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历史依然会在那里。

觥筹交错中的外交战场风云录

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国与国的交往有类于我们频繁的亲戚邻里的往来互动。每天打开电视,必不可少的节目就是或重播或滚动播出的新闻,国际新闻更是其中的重头戏。而外交官的身影更是不可或缺。我们普通百姓对外交官自然是油然而生可望不可即的由衷的羡慕。外交官们能够代表自己国家往来和常驻地球各处,迎来送往的是各个国家的元首或重要官员,那庄严热烈的场面振奋人心。各种宴会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的氛围更是令人神往。总之,电视上展现的都是那么完美。看过本书后,才知道这每一次的出访、迎接和宴会背后都有那么多的故事,甚至是波折。而这背后的规划、准备、斡旋、铺垫才是外交官工作的重点,他们工作的成效和成败对自己祖国的国际关系意义至关重要。所以,他们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有时,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和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由于外交工作领域的特殊性和机密性,外交官只能忍辱负重、甘做无名英雄。而我们普通人,更觉得外交工作是神秘的,因为媒体对外交官和他们的幕后工作鲜有介绍。尤其是他们还有大使、公使、总领事、参赞等外来的称呼,也让我等平民不明所以,产生距离感。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外交工作和外交官的窗口。本书十七位作者都是外交战线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功勋卓著的高级外交官,作为国家的代表和人民的友好使者,他们忠于祖国,四海为家,恪尽职守,认真执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不断开创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所选二十三篇文章,就是这些外交官从亲身经历中撷取的朵朵浪花。所以文章的细节描写丰富,皆有感而发,写得生动感人。在这些精彩的片段中,通过他们和外国领导人的交谈和接触时的深切感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我们能够了解有血有肉的更多一些生活化的外国元首。这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坚硬的政治化的元首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我们对这些国家领导人的认识更加立体、丰满。诸多的外交花絮更是增添了趣味性和生活化。通过本书,我们能了解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诸多的外交手段。通过本书,我们在外交官觥筹交错的迎来送往和纵横捭阖中,可以看到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总之,本书是一本觥筹交错中的新中国外交战场风云录。文字指瑕:1.第93页,第六行“中国政将被迫不得不……”中,“政”后脱一“府”字。2.第112页,第六行“早在1921年,21岁的胡志明……”中,“21岁”疑为“31岁”之误。因为按文章首段的介绍,胡志明生于1890年,故1921年当为31岁。3.第168页,第二段首“2月2日晚上8点40分,塔博阿达司长、贾瓦里尼外长和夫人先后抵达”,而在本文第二段首说“2月4日晚,刚刚上任不到两个月的德拉鲁阿总统偕夫人佩尔蒂内女士和外交部长贾瓦里尼夫妇等来到中国驻阿根廷使馆”,到底是2日晚上还是4日晚上?4.第198页,倒数第二段 “遂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形容骏马飞驰就像凌空掠过的燕雀,表达气势夺人的浪漫主义意境”, 说明了郭沫若将武威出土的青铜奔马命名为“马踏飞燕”的原因。查百度百科:“‘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因此,“马踏飞燕”命名的本义是马踏着一只飞燕。

红色外交官

   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书题中的“亲历”二字,我对大历史一向持保留态度,而对个人史亲历史则充满了兴趣,因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让这些人自己说比多少冷冰冰的数据冠冕堂皇的官方辞令都有看头。   既然是抱着这样的期待,那么我在看第一篇的时候就感到失望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打开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了时光机,一下子回到了小学课堂,书中的文章很容易就勾起了关于《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吃墨水》等语文课文的遥远记忆,哦,当然还有《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之类的。   是的,这些古稀之年的前外交官们有着小学生一般的诚恳,他们毫不吝啬地把世上最美的赞词送给了中国的好朋友阿拉法特们、胡志明们、 阿萨德们,当然也不忘送给我们自己的伟大领袖,毛爷爷、周爷爷、邓爷爷在书中的形象都很高大。而对于其它阵营的人比如蓬皮杜总统、撒切尔夫人即便在个人感情上是很佩服的,在文字中也不能忘了提及他们生活细节上的小瑕疵,对其外交上的不满更是要多次强调。   对这本书来说,政治正确是第一位的,又红又专是必须的。所以我在阅读过程中曾数次有弃书的冲动,无奈迫于只要看了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的开头就一定要看完的强迫症,我愣是在半个月里断断续续把它看完了。收获是,发现中间有两篇还是值得一看的。   其一是亲历尼泊尔王室血案,这篇文章是原驻尼泊尔大使曾序勇写的,2001年,尼泊尔王室夜宴上发生震惊世界的血案,9名王室成员遭杀害,曾虽然不在血案现场,但参与了紧随其后的调查和慰问工作,知道许多内幕。又由于尼泊尔是个在经济和政治上对我国来说都无足轻重的小国,所以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精彩。除了尼官方公布的血案真相,还披露了许多相关的猜测,可以当小说来看。   其二是吴钟华的《一个人的荒岛使馆生涯》,吴钟华是我国前驻基里巴斯使馆临时代办,当时基里巴斯与我国有外交关系,但没设使馆,吴于1990年受命去基里巴斯任临时代办,硬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让使馆从无到有,走上正轨。他自己装电话,挂馆牌,买保险柜,发请帖,使馆的大小事宜一应由他一人承担,他既是大使,又是厨师、采购员、司机、招待员、会计、修理工……连个秘书都没有。背井离乡,远离家人,一个人在一个周围全是外国人的荒岛上辛苦工作,随时面临着炸弹和意外险情,还有断粮断炊的风险,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吴还在中基建交10周年时独立完成了电影周、建设成就图片展、招待会等工作。在心脏病发作的时候还坚持工作,并在岛上待满了三年。   看的时候很心酸,但也真的能感受到老一辈外交家把自己整个人都献给祖国的那种热情和奉献精神,那个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私心,纯粹是抱着为国家而献身的一片赤诚就去国怀乡远离故土。即使受了苦,只要一想到祖国就变成甜的了。   我想这本书呈现出现在这样的面貌跟这种感情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退休的老人们并不是没有经历过风雨,所以我想他们也不会因为某种需要去写这样的文章,他们是真的我以我手写我心,文中的情感和立场的褒贬全是真情流露。   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也就是说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正是中国的红色年代,这些当时的年轻人把红色当成最高信仰,真正是一颗红心向太阳,他们是带着理想主义奋战在中国的外交前线的,所以他们的文字读来无味,却又让人有点羡慕。毕竟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能坚定捍卫自己的信仰的人还是很可贵的。   当然从前大使们用夸赞语气陈述的事实中,还是可以看出中国当时在外交政策上的幼稚之处,而这种幼稚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所以我们在新闻中仍能屡屡看到在中国外交上的败笔就不足为怪了。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只能说,这是一本适合猜着看的书。也有风雨历程,也有觥筹交错,但那些政要轶事和世人皆知的旧闻,并不是我愿意关注的重点。毕竟,这种涉及到政治层面的东西,那些政治可靠的老外交官,写的都跟党内思想报告似的,官方色彩太重,多少让人看得有些不爽。所以,这本书我都是挑着看的。当然有些半含半露的内容,猜着看也是挺有意思的,但是,我更关注的,还是那些被一言片语带过的异国风光,那些独特的民俗习惯、礼仪禁忌、外交趣事之类的。像是什么阿拉伯人的鹰医院、吃不到蔬菜铲下青苔来吃、大使赤脚下田教种水稻……的内容。大概是从小受的爱国教育的作用,又或许是自己喜欢看历史故事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很佩服那些为了保家卫国,而前赴后继的去牺牲、去奉献的人们。只要他们不是自己为标准,非得强求其他人都得和他们一样的话。那么,那些人的确是值得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敬慕与仰望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用他们的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即使过程不堪回首,但结局总是好的。那些先烈,不愧为国之脊梁,为了自己的后代子孙能不再任人鱼肉,被异族欺凌,吃饱穿暖,不在无知麻木中碌碌一生,他们做到了他们所能做到的一切,付出了能付出的所有。“受人恩惠千年记”,我们这些享了后来福的人,应当感恩!可能对于军人而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夜夜龙泉壁上鸣”了,但这正是普通的老百姓最大的幸事。但是国与国之间,总免不了利益的纷争,直接动武不可能,距离远的连想“意外”摩擦一下都摩擦不起来,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另一种形势的战斗。在和平年代,有着这样的一群人,活跃在另一个战场上——他们风度翩翩,态度彬彬有礼,以最文雅的言辞达成最肮脏的目的,撒着本国的钱为了本国利益扯它国的皮。没错,这群人就是外交官。对这个群体,我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剑,也可以是唇枪舌剑。我从小就听着周总理那些外交故事长大,故事里的总理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有智谋有手腕。带给幼小的我无尽的遐想。我曾听闻一句话,深以为然,“在两国实力相当的时候,外交才是外交;一国实力强大的时候,实力便是外交;而对实力弱小之国,外交便是实力。”在我的心中,一个真正强大国家的外交官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骄傲、自信、凛然、一往无前、无所畏惧!那种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与信赖的感情,甚至能够称之为虔诚吧。我想,无论是神职人员对于宗教的信仰,还是一个国家的子民对于国家的信仰,在某些方面都是相同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是信念,也是环境。在和平年代找不到的东西,但是在战争时期,在血与火的生死存亡危急关头,这种意识毫不稀奇。但是相比之下,不得不说,现在的这辈外交官,挺多都是令人失望的。至少,老一辈外交官的心里是有国也有家的……但是,现在很多的外交官,成长在信仰丧失的年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会做官但是不会做人。……有些人的脊梁都断了。不知道错的是这些人,还是、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价值观——

外交官的见证

说到外交官,人们不由的会想到西装革履、谈笑风生的场景,会想到崇高和光荣,想到民族责任感。如果有人说对于外交官这个职业我会想到什么,我说那肯定是周恩来周总理,他的个人魅力和交际手腕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他是杰出的外交典范。所说他有着杰出的才能,但是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却不算真正的外交官。作为有着特殊性和机密性的外交官职业,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本书中就为我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让我们一睹了外交官的风采。他们是国家对外的代言人,代表了国家的同时也需要有效的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他们在外需要不卑不亢、审时度势,他们需要尽最大努力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可是他们也是平凡人中的一员,有父母有家庭。人们在看到他们的富有责任和荣誉的一面的时候,也莫忘了他们的苦乐生活的一面。书中收录了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前大使、总领事、参赞等人作为撰稿人,讲述了新中国时期他们的亲身经历。文章以详尽的资料、生动的笔墨记录下了他们外交生涯的精彩片段。有的是会见外国领导人,有的是给领导人做翻译,有的是自己经历的和外国领导的故事,有的是身为外交官力争利益的故事。众多文章和介绍中我最喜欢的是时延春写的有关阿拉法特的故事。这位巴勒斯坦的总统有着很强的能力,在国民面前有着极高的威信。记忆中电视上他那特有的着装和大胡子也让我印象深刻。在看到书中说的他凭借自身独有的敏锐度一次次在谋杀、投毒中逃生的故事,也都让人惊叹。此外书中说道了当年我国领导人对外的甚至小小细节的一些故事,还有那些珍贵的图片附上已做纪念。从上世纪到现在,在众多外教官觥筹交错的外交生涯中,让我们看到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画卷,也让我们在外交官的经历中了解了更多的历史和国内外领导人的故事。这个有着特殊性职业的外交官的面纱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让我们知道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责任和自豪。这样有关国际故事和外交题材的故事一般很少看到,期待更多类似故事的呈现。

外交官当是国家荣誉感最强的一群人了

想来,外交官当是国家荣誉感最强的一群人了。这是这本书满篇传达出来的信息。先来说说我为什么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吧。当然,是冲着“亲历”二字去的,为了慰藉长久以来对外交官这个在我看来相当可爱的职业但却苦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毋庸置疑,这是我小时候的理想,现在在面对现实醒工砖之前做着白日做梦,嘴角流着哈喇子想着自己瞬间穿越到另一个平行宇宙,想到的也不是“霸气总裁爱上我”这类的天降多磨的好事,而是成为一名外交官,哪怕在一个孤岛上自己一个人开使馆挂面国旗,一守就是好几年的情境。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一个人的孤岛使馆生涯”会觉得无比崇敬那位大使,因为他的讲述填充了我长久以来想过又描摹过的一个轮廓,他的亲历给了我对外交风云的另一个方面的认识,不仅是刻板印象中的谈判桌上论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还有关于使馆日常的运作,和他们的生活。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亲历”二字给了读者开卷之前遐想的空间,在一种满足好奇心和窥视欲望的驱使下,我开始读这本书。首先,我赞同很多已经写过书评的读者的观点,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外交史和国际政治史的助益,实在很有限。受限于篇幅也受限于各位作者的身份和立场,因而讲述的事件多为大框平铺直叙,没有太多的信息含量在里面,因此不推荐给对外交史已经兴趣颇深,很有积累的读者。其次,透过这些文字,我还是能感觉到这些前任大使们深深的国家荣誉感。这是各位大使们当年工作态度的折射,也可以说,国家荣誉感相当于外交官身份的一个标志了。尤其对于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者们。最后,说一句和主题关系不大的话,虽然这本书是外交笔会成员作品的合集,每位作者行文风格各异,但是一个共同特点是用语严谨规范,这样的语句让我读起来觉得比较舒服。冒死说一句,真想推荐给某些上网发帖子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亲们来读一下。

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

一直以来,对于外交官这个职业抱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大抵是因为我们的先总理,他就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家。当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不过是个职业,而后者却是美誉。“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的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了,但也不是全无道理的。职业,不管有没有那个能力,只要有了权利都能干;而美誉就不那么单纯了,即使有了能力,也还要有相应的成绩,才能得到人们由衷的折服。其实看了这本书,多少是有些后悔的。没法不后悔,如果我只是想要看什么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参观那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时候,他们都有免费送的。这本书的官方色彩太浓了,只能说这个内容,和我的预期差的有点大。这本书深谙避重就轻的春秋笔法,报喜不报忧是必然的,本国遇到问题时,处理永远是及时的成功的;有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永远是外国的倒霉鬼。像是在那篇【目睹切尔诺贝利死亡区】中,看到的这段话,【抢险人员当时毫不知情,身上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经过200多个昼夜奋战】。深深的刺痛了我那颗敏感的心。我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一直印象深刻……还记得小的时候看过的一套以运动为主题的少女漫画《溜冰娃娃》,那里面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来自白俄罗斯的塔莎,她滑冰时那温柔动人的笑意,能把冰场变成春天的原野…可惜,最后作者安排她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事的时候,因为父亲的重病而回到了白俄罗斯,不幸也受到了放射污染而患上了白血病……“塔莎的微笑”终成绝响。也许,只是英雄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吧。或许,是意识形态的不同,不是说红色政权有多不好,但是,这种情况如果换做了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国家,没有哪个当官的敢直接下这个决定,连总统也不会敢于下这个决定的。那些自己不具有“集体主义”的牺牲奉献精神的官员,也不会想当然的认为别人就该具有这种“美德”,不管怎么说,人那边压根就没有这种文化土壤。从被挽救者的立场来看,这种独断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从那些被牺牲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独断就太残酷了。也许会因为那些议员们的争执反应迟缓,而波及更多的人,但是,对于要被牺牲的救援者而言,反而有了一条活路。至少,出于官员们不肯背负责任的考量,会等他们配齐防护的东西,而不是直接让他们赤膊上阵。大概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无组织无纪律吧,虽然能够理解老一辈的革命者,那种从骨子里刻入的忠诚的信念,但是那种言必称党国的说话方式,真的让人有点受不了。其实文笔是挺好的,可惜都是写思想汇报的报告练出来的,套话太多太空。充斥着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令人鄙视的大而无当的荣誉,骨架子是有了,但血肉呢?空荡荡的,风一吹直打晃,看着不渗人吗!

“铜奔马”与我的亲密接触

我爱铜奔马,我爱武威,就像爱我自已一样。你知道那种,在一本陌生的文字,读到快结尾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章节,写到:我与汗血马的亲密接触。你激动的如同多年之后遇到知己的恋人的感觉吗?以下文字,你瞧好吧: 如果你经常到各地,相信你对这个雕塑并不陌生,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殊荣的城市都会在显著位置安放标志雕塑———“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原型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青铜制,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直接原因是由于在美国展出时,铜奔马跃上巨幅海报成为文物展宣传的标志图形,故评选中国旅游标志时,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它一举夺魁。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其涵义是:1、天马行空,逸兴腾飞,无所羁缚,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2、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奋进的象征,旅游者可在中国尽兴旅游。3、马超龙雀的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显示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1986年铜奔马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布什总统来华访问,国家主席江泽民将原大仿制24K镀金青铜仿制品“马踏飞燕”作为国礼赠与来访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原邮电部发行的JP32纪念邮资明信片、1997年发行的1997-3《中国旅游年》纪念邮票、去年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以及联合国1996发行的一套邮票中的一枚均以马踏飞燕为邮资主图。2007年初,为了加强我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这其中的一件。这匹马体态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右后足落在一只正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龙雀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龙雀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感谢外交官周晓沛先生,感谢他平实的记叙这些,为此我感动!因为那是我亲爱的故乡,我最美好的年华在哪里!我一直都铜奔马亲密接触着,我爱它的一切!

通过外交官看国际问题

外交官是个让无数人向往的职业,人们想象中他们在风云际会和纷繁复杂的各国之间、各种国际场合纵横捭阖、举重若轻……难怪连金庸大侠在步入文坛之前也是痴心想做一名外交官,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看看他的武侠作品中,游迹于各个门派之间的大侠,谁又能说他没有把自己未了的愿望赋予其上呢。此书是二十余位前任外交官讲述自己的难忘经历,有的轻松幽默,有的紧张血腥,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外交官生活和工作经历的丰富多彩,仔细体会更能感觉到到外交官的辛苦,都说外交无小事,外人大多只能够看到国家元首间互访的表面形式,殊不知其背后外交官所做的大量工作,繁琐的细节往往会被常人所忽视:如红地毯的宽窄长短、饭菜的安排都会锱铢必较,然而深入的会谈内容更是高级智慧的过招,一些国际之间看似剑拔弩张的危急时刻,完全可以通过有经验有智慧的外交手段消兵弥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与世界很多国家不同,国人的大多关注政治,关注国际形势。当下,中国与国际交流越来越多,所起的争议和摩擦也在增加,而如今互联网信息虽然很多,但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了解一下外交官真正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况,对看清国际问题有所帮助。

平淡无奇的回忆录

这本书是17位退休外交官根据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有关个人职业生涯、外交事件片断和国际人情交往的23篇回忆文章的一个合集。其中有回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外交风采的,有记述与阿拉法特、胡志明、撒切尔夫人、罗高寿等外国领导人的交往以及良好关系的,有记录尼泊尔王室血案、沈阳前市长以色列遇难、巴西“中国九人案”等突发事件处理的,有叙述象刘彦顺夜访波兰外交部、徐明远一人同任三岛国大使等外交官的苦乐生活等等,内容涉及外交领域的多个方面,非常丰富。一般来讲,回忆录是追记个人过往生活经历的文体,与普通的历史书籍相比,它能够记录更多的主体感受和历史细节,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我也正是带着这种猎奇的心理来读这本书的,想要从中看到一些我国外交的幕后故事,诸如北约轰炸我南联盟大使馆、中美南海撞机等事件背后外交场上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情节来。然而,我失望了——这本书内容虽然丰富,但说是反映外交场上觥筹交错下的纵横捭阖肯定言过其实,记录外交官们风光无限后的苦乐人生确实切中题目,其中既没有揭露内幕,也没有讲述惊险,更没有撷取奇闻,从内容选择,到章节安排,到语言风格,到文章基调,全都波澜不兴,可谓一本平淡无奇的回忆录。当然,这本书之所以平淡无奇是有多重原因的。一是因为作者身份所限。从每篇文章后面的作者简介就可以看出,这17位作者都是退休高级外交官,是所谓的体制内人士。即使他们退休了,但写起文章来还是不能不有所顾虑,精确把握火候,只能写让写的,只会写该写的。同时,他们多是出生在三四十年代,所接受的教育、所经历的事情,都使他们只能一板一眼的来写,写出的东西肯定也都是正面的,自然不会有什么猛料。二是因为个人经历所限。他们虽然都是大使、参赞等高级外交官,固然在岗位上做出了贡献,但小国的居多,与这些国家外交关系中的波折根本激不起大众的兴趣来。试想,与某个小国建交与否大概还比不上与美国贸易代表的一次谈判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三是因为组稿方面所限。这本书由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领导下的外交部老干部笔会提供稿件。这种由官方领导、由退休官员组成的半官方机构,所提供的只能是官方的“官样文章”。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这些文章写得平淡无奇,激不起我等一般读者的兴趣,它也有自有其价值。一方面是史料的价值,这些回忆文章记下的都是外交官的亲身经历,可以为将来的外交史的撰写提供更为翔实的史料,更为真实的细节;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价值,书中介绍了一些外交常识,的确有助于读者增进对我国外交工作、外交政策的了解。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