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事情

出版社:潘维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3-05出版)
出版日期:2013-5-1
ISBN:9787537838887
作者:潘维
页数:305页

作者简介

“天星诗库”是我社重点打造的诗歌品牌,精选60年代、70年代生的诗人,首辑推出的《水的事情》是诗人潘维的自选诗集,以少女、时间里的江南和作为审美化生存的诗歌为主题,辑合了诗人创作的发表的代表作和呈现江南水乡之生命体验的精彩诗篇。

书籍目录

第一首诗
乡村即景
道路有一副孤寂的面孔
在遥远的北方
风吹着
那无限的援军从不抵达
春天不在
别把雨带走
鼎甲桥乡
怀念一九八六年
丝绸之府
灯芯绒裤子万岁
看见生活
不设防的孤寂
紫禁城的黄昏
锡皮鼓
蝴蝶斑纹里的黑夜
在那时
登记簿上的夜
潘维悼念麦克迪尔米德
追随兰波直到阴郁的天边
说吧,悲哀
可以自杀了
多冷的光
记念
致艾米莉?狄金森
框里的岁月
一年四季
荷马纪元
月亮
被沉重的空气压着
消失
倾斜的城镇
通天的傍晚
最后的约会
遗言
运河
沉浸之日
我,拥有失眠的身份
入侵的黄昏
种植在旷野上的那片雨
雨水,将耳朵摘入心灵
天空的梦遗:雪葬
一月的清晨
日子
雉城
致郊外的一位女孩
给一位女孩
初春
莫名的纪念
乡党
她的简历
隋朝石棺内的女孩
白云庵里的小尼姑
秋祭
梅花酒
梦话从前
童 养 媳
香樟树
小城之秋
苏小小墓前
小男孩
进香
天赋
炎夏日历
箫声
梅花开了
ZXH 画像
短恨歌
同里时光
锦书之一:立春
锦书之二:冬至
锦书之三:除夕
雪事
今夜,我请你睡觉
大雁塔
东海水晶
法华寺
记忆:二
雪窦山
月圆之夜
三段锦
对一位朋友的翻译
西湖
天目山采蘑菇
人到中年
离开
宿命
永兴岛
夜航:纪念梁健
生命的礼物

编辑推荐

《潘维诗选:水的事情》编辑推荐:潘维是一个怪杰,他集激进主义者、政治幻视者、农民、市民、贵族、肉欲分子、无产者、观察者、局外人、抒情歌手、儿童、有着‘革命的嘴脸’的革命者于一身,他是一个用血、用肉来沉思现实的人。他是一个“诗人”,是被“诗”选中的“人”。他与他的诗歌,已成为奢靡江南阴郁而独特的符号。

前言

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汉语最肥沃的地域:宋朝以来的江南。5岁那年,一个初夏的午后,中国大陆正热火朝天地在革文化的命。凤表姐牵着我穿过小镇的中心街道,平常的喧闹似乎连根拔除般,裸露出空荡荡的安静,这时,响起了高音喇叭的播报。表姐说:你长大后也可以写一封表扬信,表扬爷爷,在上面广播。我幼小的魂灵震惊了。从此,我的文学生涯有了一个内在起点。我的童年,敏感、多病,喜欢云和星星,喜欢坐在门槛上扑捉尘埃粒子在光线里跳动的节奏。我是一个人口众多大家庭的宠儿。简单地说,我妈妈是外公的第三房生的。大外婆当家,我有许多阿姨、姑姑、舅舅、表哥、表姐和表妹。有一次,凤表姐替我穿衣,稍不顺心,就给了她一记耳光。她边哭边服侍小暴徒。幽暗的宅院,不时泛起木楼梯咚咚上下的脚步声。燕子把许多白色的巢筑在前厅的顶上,傍晚它们归巢,清晨打开大门,它们风雨无阻地飞向天空。10岁,我随父母从安吉孝丰镇迁移到邻县长兴。小学五、六年级,少年爬上阁楼,从箱子里翻出几本泛黄的书:戈宝权翻译的《普希金文集》、梁真翻译的《拜伦抒情诗选》和手抄本的泰戈尔,它们混杂在《毛泽东选集》、《反杜林论》、《赤脚医生手册》等书籍之中。这是我父亲,杭大中文系毕业生的隐秘收藏,在那个严酷时期,他处理了各类可能冒犯意识形态的东西,唯独留下了这几本诗集。天意如此,一个在读书无用论思潮里吵闹的孩子王,被难以理解的诗行吸引了。之后,被点燃的火焰开始了跌跌撞撞的乱涂,同时海绵般吸收。白纸在我的手上浪费了太多的汉语。直到1986年,我自觉到我自觉了,22岁的我写出了《第一首诗》。二为什么写诗?这一问题追逐了我许多年,直到剥开洋葱,让每一片都摊开。最初是源自一种想表达的欲望,其实可以说是个体生命在寻找社会意义,他在时间的茫茫人海里寻找自己的那张脸;再进一步,美学企图产生了,也就是说希望用语言炼金术,拯救出某些人性的纯真;最后抵达,每首诗都是一场文化仪式,用来调整灵魂的秩序。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有着更云端的答案:命运。是命运驱使我做一个诗人。不久之前,我仿佛天眼突然开启,我明晰地认识到,是汉语选择了我这个器官,为它奉献。不知道是幸抑或不幸,我别无选择。我的性格、心智,我的孤独、痛苦和颓废的迷失,我的交往、阅读、荣誉和失落的时光,一切的一切,都是汉语在塑造我这个器官。我的人间岁月是汉语赐予的礼物。欣慰的是,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庞大诗歌空间,尚未被伟大使用过,为才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施展机会。至于我的经历感受更是颠簸、直观、酸甜苦辣:从封闭到巨变,从理想的衰败到功利的胜利,以及互联网信息泛滥抵消了现实力量。总之,各种丰富性风起云涌,各种价值观聚变离合。当回过头去,发觉自己的生命体系,通过时代现场,通过和传统连接,通过对世界文学的吸收、交流,仍在不断地解放之中。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当我完成一首诗歌,其实并非我一个人的作为,是各种能量聚合的结果,是神握着我手上的笔。一首存活的诗歌,背面需要许多首伟大诗歌的支撑,需要许多非凡的行为和思想、历史经验、宗教情感、“语言的未来”等等事物的参与,同时还需要反对派的营养。我不信赖随心所欲的草率写作,世界早已证明,诗歌语言的粗糙和意义的简单化与社会堕落是同步的。三诗集总是越读越薄,或许会留下几行或几首触及本质的诗。很多诗人的自恋还没有上升到历史层面,因此编选作品集不愿丢舍,这样就白白放弃了美学标杆的确立,放弃了自己掌控的那把时间之刀,任人宰割了。这本《水的事情》跨度为37年,基本上可以划分为5个内容阶段:江南水乡所生产的迷茫、略含清新的青春岁月;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孤寂现实;语言体验的太湖精神流域;时间里的江南文化;超越地理现实的生命熔炼。一步步走来,我坚持一点:精确,精确,更精确。我从未突破一个基本底线:文学引领人类文明,而不是诗歌模仿日常生活。每一首诗,无论容纳了怎样的意义冲突、矛盾、复杂,但都是在向一种秩序致敬。这秩序,由神殿里的群像:屈原、杜甫、李商隐、曹雪芹、莎士比亚、清少纳言、波特莱尔、叶芝……构成。毫无疑问,文学存在着等级。这观念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的一元论。这些年,我认为我最大的进步是,有力量做到了对自我的屏蔽。无我之后,诗歌才会更清晰地发出语言的、文化的、集体无意识的声音,才容易触到母语、民族的根,才可能成为公共资源。必须承认,我的诗歌没有对重大的政治事件作出反应,但我从未拒绝吸收真相、反思、爱和怜悯。作为一个当代中国汉语诗人,放在他面前的问题不是几个,而是一批,他得从耐心里取舍出主题、对想象的虚构力和节奏处理时间的能力,摆脱流派、主义、思潮、道德的绑架,直抵真理核心:虚无里的那个永恒。至此,我仍然不安、脆弱,词语般挣扎在一个活人的体内。2012-12-18杭州

内容概要

潘维,1964年生,浙江湖州人。其作品一贯的主题为少女、时间里的江南和作为审美化生存的诗歌。是汉语诗坛公认的“江南天王”,被誉为“现代汉语之美硕果仅存的高地”。著有诗集《诗五十首》《隋朝石棺内的女孩》《潘维诗选》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最后的约会 最后的约会像一面镜子,打碎了, 永远不可能随创作一同复原。 奶牛式的天空,挤出云朵和血; 围巾般温暖的拱顶如一个走调的大合唱; 在含混的呓语里,你歌妓的脸 愈显清晰,仿佛是青玉雕刻的; 然而,无论失望怎样锋利, 我目光的凿子都不会将你玷污成一出悲剧。 现在,在我们共同的地方,我独自呼吸。 实际上,我经常走动,敲开一扇扇木质的声音。 倾诉之后的沉寂,磨成寒冰, 划破鱼腹惨白的肚皮,露出黎明。 一直坐成炭火的是一把木椅。 被灯光浇了一夜的窗帘,已经烫伤, 蜷缩成一个草垛上睡去的男孩, 他忍受了彻底的抛弃,做着梦, 在一个非人类所能理解的梦里, 他成长了起来,状如老鼠。 对一个生命不断在减少的守财奴而言, 未来就是贬值,此刻才是一切。 但你走了,并留下句号。 尽管记忆将我的城镇照耀, 但镜子打碎的刹那,无数闪电 颤抖,雷雨倾泻——情感坍塌成灰。 我注视着你尚未挣脱捆绑的身影, 带着愠怒的神色,裹着雨披 在初冬的桥头消失,比绿色还迅捷。 运河 需用红辣椒去修复的天空 裹着一条右派的围巾,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他微笑着,被众多陌生的房间包围。 书桌上,放着一帧照片:梦游的背景。 雨声点亮了孤立的台灯。 没有去督军府的护照,但有忏悔 从古建筑师贫病的头顶上渗漏下来。 他微笑着,记起一艘挂满纸灯笼的木船 航行在做爱的激情里。 阴暗的运河上升着唱诗班的神圣。 窗外,灰色的街道,沉沦的光。 少女枝头上那湿漉漉的痴迷。 一切都泛起泡沫,伴随着承诺和抚摸。 他无法突围,他已丧失了军队。 牺牲的尸骨交叉,堆积成年龄。 家乡在衰老中时远时近,暖昧 如微弱视力。喧嚣的佳肴 好比命运,从他的掌纹上脱离, 影响他的仅剩空虚之爱这张船票, 让他返回引诱、鸦片和肖邦的怨诉里。


 水的事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坊间有一种误读:以潘维为象牙塔中的才子,风月江南的祭酒。这种误读片面地沉浸于潘维诗歌的抒情属性而忽略了其中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很难想象,纯粹的抒情,能够成就现在的潘维。正是对时间的隐忍和含蓄、对江南地理的执着和深情、以及对现实中人性异化的清醒距离感和自觉批判,成就了潘维那开阔和哀而不伤的迷人气质。从早期的《第一首诗》开始,潘维的诗歌就注定了其多声部的江南属性。潘维的隐喻混合了江南梅雨时节的潮湿季象以及南朝宫廷的优雅特质,那永远都满溢着的水的意象、女子的声音、阴柔的语境,远远超出我们对江南的理解和期望。这是可信的抒情,既浓烈又持久。另一方面,他的诗歌也充满了诸如孤独、光阴、苍白、批判、棺材、罪恶、不朽等等庞大无比的概念,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庞大无比,混杂着华丽的譬喻和象征。这些辞句并没有将诗人拖入说教或迷离的深渊,反而以特殊的张力建构起特殊的情节性,将抽象的思考与细腻的文化背景并置在一起,在跳跃的背景中一次次测试着语言可能性的边界。潘维所执着的江南又何尝只是时间和文化的概念呢, 这个江南本来就是一个现实存在。如果没有“从诞生到死亡,是媚俗的军队扩编的过程/所谓觉悟是寄生在虫子或梦的表情里”(1988《冬之祭》) 、“在我们县衙贪婪的裙底/仍是发霉的官员在阵阵洗牌”(2002《乡党》)、“小家碧玉比进步的辛亥革命,/更能革掉岁月的命”(2008《同里时光》)等生花妙句,潘维的诗歌能否维持长久的生命力。他一次次对自觉地自己创造的形式进行突破,其构造的完美江南和现实观照却一直交织杂糅,从而获得了贴地飞行的厚实。诗歌的语言在表面的高贵、优雅之下,隐含着种种反讽的意图。他刻意将自己放在怀恋封建社会的复古角色上,来抵挡平民化、商业化之下的粗朴,他的诗歌既不是完全农业化的,也不是城市化的,而具有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固执和清醒。拥有了贴地的能量,潘维才没有把诗歌引向纯粹超验和形而上的世界,他对文化江南的执着和混沌现实的清醒认知在辞句中得到了圆融结合。从《鼎甲桥乡》时期的剔透、纯粹,《不设防的孤寂》及《太湖龙镜》中的铺陈、虚无,到《隋朝石棺内的女孩》的灵动与松弛有致,一方面,潘维在意象及语言特征上充分表达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功能,另一方面,他还最大限度实现了批判和审美两种机能的融合。近几年,潘维更完成了风格的又一次自我转向,从文化和道德的批判中转向对更广阔的生命领域的复杂探询和深刻追问。他以过去来抵御现在,以孤独来抵御喧嚣,以抒情来抵御阿谀。这些诗歌充满了细密的意象和铺陈,甚至会让读者透不过气来,但是丝毫不突兀、喧嚣,反而能够感受到一种警醒。冰冷的现实与丑陋的政治让他警惕性地和所有群体性的狂欢保持着距离,以孤独和清醒的姿态维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批判角色,即使繁忙的社会角色让他疲惫地(也许也不乏知名后的自得)转圜于各种不同的场所和人群中时,也时刻未曾忘记诗歌的使命和梦想。日隆的名望、岁月的侵蚀,只是让他的诗歌更加生动和豁朗,对生命的映射也更加显现出敬畏的能量。正如他的诗歌中所呈现的那种迷人魅力:“至少,在进化论里,它装载的孤独/打败了一支太平洋舰队,以及时代批发的骄傲”(2011《不朽之舟》)。2013.2.28
  •     雪事一初雪,她的每一次再婚,都在峰顶之上,依然洁白、处女精神;我那张搁在北风里的老脸,也曾经被覆盖,如一曲蝶恋花伤透俗世半座空城。杂草林间,仅此一件雪事,可称作失恋残酷物语,为此,我默默的收拾后半生。还有什么饭碗,值得我一步三叹、九曲回肠,做皇帝也不过是弄到了一只更易碎的玉碗。我愿搭乘一头牛,把离别的速度慢到农历里去养蚕,把今生慢到万世。二这座山常年受蚊虫叮咬,这条水声昼夜挂在树枝上,这里的县长很光荣。这便是我风迷酒醉的乡土,如今,它的五脏六腑被大雪腌制。一切,静止于钱眼里。只有寒冷夹带着宗族势力,满足头版新闻的垃圾内需;只有我被忧伤私有化了。开始明白,古墓普通话不可能和市井混混打成一片,我暮色累累的岁月属于一种修辞浪费。终于疲惫到各就各位,禽鸟分飞。每朵雪花都是重灾区。2009-2-5致杨莉收齐水乡,一场初雪——读潘维《雪事》法国批评家伊利波特•丹纳曾提出著名的制约文化艺术的三要素,即:种族、环境、时代。潘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早期创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此种理论提供了注脚。他的有着众多女性的大家庭,他的温风细雨的乡里,形塑了他沉郁的气质,和温润的语言。正如弗罗斯特所言,人的性格一半是地域性。诗的性格呢?恐怕很难找到超地域的诗,就像很难存在超语言的诗一样。[1] 因此,当潘维被符号为“江南诗人”时,既是对他所作努力的褒扬,同时在我看来,也是非文学批评式的同义反复。不过,在此必须申明的是,潘维展现的“江南气质”写作是风格上的,而非趣味上的。对此,潘维本人也有着相当清醒的认识,他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诗歌创造恰恰需要具体的依据,精确的视角才能展现精确的心灵。因此大多数诗人会产生强烈的本土意识,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地域性差异。当然我认为这种地域性差异的背后必然蕴藏一种整体性的眼光。”一个诗人的符号化,不仅是便利了批评家,对诗人本身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苏珊•桑塔格在《论风格》一文中提及的,“风格是艺术作品中的选择原则,也是艺术家的意志标记。”然而一个诗人却不应该满足于趣味的固步,潘维的这首《雪事》正是这种“不满足”的产物。1997年,潘维离开湖州,定居杭州,后来留在长城影视。六年多的时间里,他遍游中国,“看到了不一样的土地山河”。潘维相信,“要改变语言,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沃尔科特语)。在他看来,这使得他的经历拓展、视野打开,为他的“江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他成为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潘维。《雪事》写于2009年,是《水的事情》这本诗集中的最后一卷第一首诗(第六卷“雪事”,2009-2012),对应潘维在《跋》里的定位,当是“超越地理现实的生命熔炼”之作。这个诗人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我们并不清楚,是预存于这一时期的创作之中(或言诗人在潜意识中存此期望),还是一种后设之见。两种情况的差别是期望和总结间的差别,因此,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这种定位必须回到文本上去。《雪事》在一开始,潘维为我们呈现一场“初雪”的姿态:初雪,她的每一次再婚,/都在峰顶之上,/依然洁白、处女精神。这一段,不仅提示着这首诗的情绪,也如静夜山寺的钟声,悬浮于这首诗之外,响彻整个第六卷,彷佛诗人在读者耳边的独白:每一次的雪落,都不是简单的重复,即便是再婚,也是如同处女精神一样的洁白。潘维把《雪事》置于这一集的开头是有理由的,趣味的转向(初雪般的再婚)并非风格的转向(依然洁白的处女精神),因此在后面,即便处理的对象,或者说视域的转换发生变化,但是处理的方式依然是成熟并且风格化的“江南抒情”。所谓“江南抒情”,除了对象的意指,更为决定性的是气质和整体结构上的。潘维的早期诗作,建构了一个“现代江南”的图景:忧伤、固执、缓慢,并且在疼痛中收紧自己的呼吸。然而,这个“图景”多少带有“乌托邦”的意味。潘维用他细腻且抽离的视角,选择性的“发现”一个在现代文明下“失落的江南”。在80年代中后期的南方,他看到“邮车被一阵钟声挡住”(《乡村即景》,1986),故一面把雨水般落下的日子“捆好、扎紧、晒在麦场上”(《第一首诗》,1986),一面贴近道路的孤寂面孔,感受车辙吱吱碾过头顶(《道路有一付孤寂的面孔》,1986),然后悲痛而固执地请求“别带走我的雨”(《别把雨带走》,1987),最后又像一个局外人一样“远离人间/为麦种守灵”(《远离人间,为麦种守灵》,1987)。就是这样,潘维深入到自己建造的“江南”中去,“保存了最后一滴贵族的血”(《那无限的援军从不抵达》,1987)。在喧嚣的80年代,他像一个隐者一样,“与悲伤共饮那雨水”(《春天一日》,1986),睁大眼睛孤军奋战。读这样的潘维,你如果只感受到一个唯美、沉静的外部世界,恐怕很难说读过。但凡曾经在驯顺但不时反噬一口的夜晚默默匍行经验的诗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咀嚼过这样的心情。但在读彼时的潘维时,我也产生过困惑:通过典型意象抵达的“江南”,是否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就像通过出口熊猫、茶叶、瓷器,永远只能给世界一个土物中国的印象。因此,我曾在一首诗里写道,“一入江南,反不见蛙声,何提采莲”(《夜读宋诗》)。十多年后的潘维,终于挪动了他的脚步。他开始希望通过外部打开诗歌的空间,打开语言的限制。虽然潘维的水仍然“昼夜挂在树枝上”,但是因为“光荣的县长”,乡土的五脏六腑腌制在雪里,一切静止在钱眼里。他的宗族被寒冷裹挟,满足于新闻头版里的“垃圾内需”,连带着诗人的忧伤都被私有化了。一个乌托邦的江南沉默不语,另一个赤裸的“残酷物语”以一种粗粝、直接的方式撕扯着诗人的中年。《雪事》正是将这种痛苦和矛盾,用冷峻、嘲讽的味蕾探触。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愿望——搭乘一头牛,把离别的速度慢到农历里去养蚕,把今生慢到万世——终归只是一种“修辞浪费”,他的疲惫已经各就各位。潘维从来没有对“重大的政治事件作出反应”的企图,但是他在彼时彼地作出的思考,无疑比那些带有投机成分的“公共诗人”更为深刻,更为彻底。《雪事》以及同卷其他诗作所处理的问题,是一个“重灾区”般的当下。藉助的工具虽然发生了变化(从前期关键词“少女”、“太湖”到《雪事》里的“饭碗”、“县长”),但思考的向度并非截然二致,只是更为明确和深入,这是符合潘维对“精确”近乎迷恋的诗学诉求的,使我联想到庞德对诗的定义:一种神来的数学。或许《雪事》只是这种转向的开端,因此在整体情绪的把握上,急于表达,而失去以往的矜持,过度的赤诚,像一把锈蚀的斧头劈头盖脸地砍斫着我们的想象。但在之后诗作的处理上(如,《雪窦山》、《秋浦歌》、《夜航:纪念梁建》等),他彷佛又回到了阿瑟•西蒙斯所说的“肉眼不能看见得更细致的感知,使更深层的意义显现”。人到中年的潘维,“一切都在溢出”(《人到中年》,2012),促使他在趣味上,扬弃意象化的江南写作,而在风格(包括抒情方式和思考向度)上递续着一出生就已成熟的“抵抗”思路,只不过从原先认为的“江南重灾区”转而为一种更为广袤,也更为尖戾的“当下重灾区”。收齐了半生的雨水和浣衣女子的潘维,在词语的建筑上燃烧出一场熟悉而又新鲜的初雪。当然,潘维,仍在“江南”。[1]事实上,语言和地域是互为表里的要素。所有关于地域和语言的标签都可以被限定再限定,也就是说,一个非籍贯上所指的“法国诗人”很可能是个伪命题:在地域和语言两个向度上都是。这也是我常常对不加区分的使用“口语写作”、“知识分子写作”这种界定表示怀疑的原因。当然,这不是说在更大主题上的探索就是无意义的,相反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站在这样的视野和立场上展开。关于这一问题,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导言”中,已经作了不可能更好的论述。2013.3.1 台北政治大学山居学习中心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所谓的「江南气质」恐怕更对批评家的口味吧,他们又可以用啥后现代的理论套了耶,诗歌本身则差强人意。
  •     不厚,可以静下心来慢慢读。
  •     对不起潘维啊,看了没有多少感觉。
  •     著名诗人潘维的精选集资,每一首都值得品味,吟诵,学习,设计装帧也非常漂亮。强烈建议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以及所有对美有追求的人士收藏和品读。
  •     被水乡青阶、丝绸银月点燃的生命。
  •     躺在万松浦床上看,因为谈佛教,所以竟觉得诗歌面目可憎。
  •     的诗歌写的那么好。学习。
  •     我只喜欢半个潘维。而这本也没有当年《潘维诗选》的风骨了。
  •     越读越无聊...
  •     当代汉语杰作,可以流传于世。
  •     的确“水”的事情
  •     江南才子的柔情似水的登基仪式。
  •     最棒的诗
  •     老乡熟人啊,买一本顶一下,顺便没事时研究一下他的语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