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话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100075862
作者:丁中江
页数:2220页

作者简介

本书上起袁世凯小站练兵,下迄张学良东北易帜,历时五十年,勾画出清末民初军阀纷争的历史画面。
北洋军阀,是指北洋时代拥兵干政的军人,他们多为袁世凯培植的卵翼,以“我北洋团体”、“我北洋派”自称。
北洋军阀既代表袁世凯和他的这股势力,同时也代表了他们统治大半部中国的这一时期。
《北洋军阀史话》是丁中江先生积累多年心血的力作,资料翔实,记述完整,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很有参考价值,是一部既能增长知识又可阅读欣赏、宛如文学作品的历史读物。
作者以新闻分析手法处理大量历史资料,条理井然,眼光独到,书中附有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对填补坊间有关民国初年历史著作的缺失极有助益。

书籍目录

北洋军阀史话一
阮文达序
再版胡健中序
五版沈云龙序
一 北洋时代
二 早年的袁世凯
三 朝鲜练兵
四 列强逐鹿朝鲜
五 张謇和袁的恩怨
六 甲午战争与马关和约
七 穷则求变
八 小站练兵
九 康有为鼓吹变法
十 百日维新
十一 新政功败垂成
十二 康有为逃脱
十三 袁的《戊戌日记》
十四 义和团之变
十五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十六 辛丑和约
十七 北洋大臣任内
十八 北洋军系的形成
十九 预备立宪的远期支票
二十 死里逃生,洹上归隐
二十一 革命事业风起云涌
二十二 黄花岗之役和保路运动
二十三 辛亥武昌起义
二十四 各省响应革命
二十五 拔大树
二十六 南京光复
二十七 清廷最后的挣扎
二十八 和谈
二十九 南京临时政府
三十 北方的革命活动
三十一 军心摇动
三十二 清帝退位
三十三 孙大总统荐袁自代
三十四 北方兵变
三十五 第一任民国政府
三十六 袁唐分手
三十七 内阁性质争议
三十八 陆徵祥超然内阁
三十九 张振武被杀
四十 黎元洪卖身投靠
四十一 宋教仁毁党造党
四十二 孙、黄、袁、黎四巨头协定
四十三 赵秉钧张冠李戴
四十四 俄侵外蒙,英侵西藏
四十五 大借款似毒药
四十六 政府和国会
四十七 宋教仁被刺
四十八 宋案水落石出
四十九 袁世凯的真面目
五十 李烈钧湖口誓师
五十一 第二次革命
五十二 虽胜犹败,得不偿失
五十三 蹂躏民主
五十四 熊希龄名流内阁
五十五 民国正式总统
五十六 袁和国会交恶
五十七 袁解散国民党
五十八 黎元洪北上入瓮
五十九 章炳麟龙泉寺“读书”
六十 袁家的新约法
六十一 徐世昌出山复古
六十二 白狼军神出鬼没
六十三 复辟谬说
北洋军阀史话二
六十四 欧战给日本造机会
六十五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六十六 中日会谈经过
六十七 冯段离心离德
六十八 张作霖和陈宦
六十九 杨度和筹安会
七十 国体论战
七十一 梁士诒和请愿联合会
七十二 外交上遭遇阻力
七十三 假戏真做
七十四 “半”推“全”就
七十五 皇帝总统
七十六 孙中山讨袁
七十七 蔡锷和小凤仙
七十八 唐继尧待机而动
七十九 云南护国起义
八十 讨袁军事部署
八十一 康有为和袁世凯
八十二 贵州紧随云南
八十三 四川战役
八十四 广西响应
八十五 广东被迫独立
八十六 浙江独立
八十七 军务院组成
八十八 张宗昌暗杀陈其美
八十九 袁被迫下令撤销帝制
九十 众叛亲离
九十一 冯、张、倪南京会议
九十二 陈宦求和与四川独立
九十三 段祺瑞组责任内阁
九十四 湖南陕西独立
九十五 皇帝总统归天
九十六 川、陕、粤取消独立
九十七 洪宪余波
九十八 黎元洪继任总统
九十九 段祺瑞大权独揽
一○○ 将星殒落,国丧元勋
一○一 府院不和黎段水火
一○二 国会和政党复活
一○三 徐树铮和阁潮
一○四 浙江的变动
一○五 奉天的内讧
一○六 段阁和日本交往
一○七 私愤介入国策
一○八 张勋的三次徐州会议
一○九 对德绝交
一一○ 督军团和公民团大闹北京
一一一 督军团再施压力
一一二 黎免段职
一一三 徐州的复辟会议
一一四 黎元洪引狼入室
一一五 复辟闹剧
一一六 伪谕、伪官
一一七 段祺瑞马厂誓师
一一八 辫子军不堪一击
一一九 劫后的北京城
一二○ 冯国璋扶正
一二一 罗佩金督川被逐
一二二 戴戡战死四川
一二三 孙中山在粤护法
一二四 段祺瑞在湖南碰壁
一二五 桂系自救反皖
一二六 关外的变化
一二七 冯段暗斗明争
一二八 段辞职和天津会议
一二九 天津督军会议
一三○ 段祺瑞改任参战督办
一三一 冯国璋南下受阻
一三二 主和派低头
北洋军阀史话三
一三三 奉军首次入关
一三四 北洋军进占岳州
一三五 段祺瑞三度组阁
一三六 南方军阀各行其是
一三七 湖南战役
一三八 亦战亦和
一三九 吴秀才脱颖而出
一四○ 徐树铮杀陆建章
一四一 安福国会
一四二 徐世昌就任总统
一四三 副总统难产
一四四 和平之声不绝如缕
一四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一四六 徐树铮西北筹边
一四七 外蒙撤治
一四八 巴黎和会
一四九 山东问题失败
一五○ “五四”爱国运动
附录 曹汝霖的自白
一五一 学潮结合政潮
一五二 曹、章、陆免职
一五三 拒签《凡尔赛和约》
一五四 反日爱国运动遍全国
一五五 和谈两个难题
一五六 上海和会
一五七 王揖唐上海碰壁
一五八 张作霖统一东北
一五九 直皖争夺上海
一六○ 靳云鹏组阁
一六一 皖系直系明争暗斗
一六二 滇军在粤分家
一六三 七总裁内讧
一六四 吴佩孚衡阳撤军
一六五 张敬尧为害三湘
一六六 湖南重见天日
一六七 张作霖扮演和平先生
一六八 直皖两系正式翻脸
一六九 奉军入关助直
一七○ 直皖的三天战争
一七一 惩办祸首处理善后
一七二 天津巨头会议
一七三 唐继尧出亡广州
一七四 联省自治运动
一七五 广州军政府的颠沛
一七六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
一七七 湘军援鄂
一七八 吴佩孚扬威两湖
一七九 山东五子
一八○ 唐继尧重返云南
一八一 湖南谭、程、赵之争
一八二 孙中山在桂林主持北伐
一八三 孙中山北伐的阻碍
一八四 第三任靳阁垮台
一八五 梁士诒短命阁揆
一八六 曹、张、吴三角之间
一八七 直奉两系翻脸
一八八 第一次直奉战争
一八九 冯玉祥进军河南
一九○ 徐世昌辞职
一九一 黎元洪再作冯妇
一九二 吴佩孚调冯玉祥离豫
一九三 废督裁兵徒托空言
北洋军阀史话四
一九四 “黎”菩萨自身难保
一九五 直系分裂
一九六 罗文干和金佛郎案
一九七 陈炯明叛变
一九八 孙中山离粤去沪
一九九 福建的三角斗争
二○○ 从汪大燮到张绍曾
二○一 临城劫车案
二○二 滇桂军逐走陈炯明
二○三 孙中山回粤就任大元帅
二○四 南北之间
二○五 黎元洪被迫下台
二○六 国会自行延长任期
二○七 曹锟贿选
二○八 卖布总统
二○九 东南的和平公约
二一○ 江浙战争齐胜卢败
二一一 西南局势纷扰
二一二 创办黄埔军校
二一三 张作霖率军六路入关
二一四 吴佩孚四照堂点将
二一五 第二次直奉之战
二一六 吴佩孚浮海南下
二一七 曹锟变成阶下囚
二一八 冯玉祥和国民军
二一九 段祺瑞入京摄政
二二○ 废帝被逐出宫
二二一 张作霖入京出京
二二二 孙中山北上逝世
二二三 蒋中正荡平两广群魔
二二四 长江的战火
二二五 五卅惨案
二二六 孙传芳驱逐奉军
二二七 吴佩孚查家墩再起
二二八 郭松龄联结冯玉祥
二二九 滦州兵变
二三○ 郭松龄兵败被杀
二三一 徐树铮廊房遇害
二三二 冯玉祥突变孤立
二三三 唐生智迫走赵恒惕
二三四 从许阁到贾阁
二三五 奉军入关击冯
二三六 国民军退守北京
二三七 吴拒冯系投靠
二三八 颜惠庆摄阁
二三九 吴张两巨头北京会晤
二四○ 南口冯军苦战
二四一 军阀杀记者
二四二 蒋中正誓师北伐
二四三 唐生智投效革命
二四四 吴佩孚痛失湘鄂
二四五 革命军底定江西福建
二四六 奉张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二四七 奠都南京
二四八 吴佩孚挥泪离郑州
二四九 吴佩孚凄凉蜀道
二五○ 张作霖自封大元帅
二五一 冯玉祥会师中原
二五二 阎锡山加入革命
二五三 龙潭大捷
二五四 蒋中正下野、复职、渡江北伐
二五五 日本出兵山东和济南惨案
二五六 光复北京祭告孙中山
二五七 日本军阀炸死张作霖
二五八 张学良杀杨宇霆、常荫槐
二五九 东北易帜全国统一
附录 民国元年至17年北京政府名单
1.北洋政府历任元首(总统、执政、大元帅)姓名表
2.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国务总理姓名表
3.北洋政府历任国务院及阁员姓名表
编后记

内容概要

丁中江(1917-2004年),云南宾川人,台湾著名史学家和政治家。云南大学毕业,曾在法国巴黎进修,上海复旦大学新闻专科肄业。历任云南省政府代理秘书长、“军委会”特派员、广州《天地新闻日报》社社长、昆明《云南平民日报》社社长、曼谷《民主日报》董事长、香港《中南日报》董事长,参与创办香港《新闻天地》周刊。1961年10月赴台,担任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等职务,主讲英国文学,并在文化大学任教。之后在台视、中视、华视担任政治评论员。1978年至1984年被提名为台湾“考试院”考试委员。1988年冬,云南耿马大地震,率救灾小组,携药品、衣物、捐款赴云南灾区慰问,从此致力于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


 北洋军阀史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曾经在网上流传这这么一篇钓鱼文,全文如下:它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建立起了多党制的两院制民主政府,拥有一支堪比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军队,创办了很多自由而现代大学,为民族工业带来了黄金时代,依靠自己的实力收复了外蒙,但却被一只外国人出枪出钱出顾问武装起来,实行一党专制的野蛮军队所消灭!这篇钓鱼文意图让人误解说的是共军推翻南京政府,然后再由钓鱼者说明说的其实是kmt北伐推翻北洋政府,钓鱼者意图用这种方式打国粉【其实说是蒋粉更准确些】的脸,因为我们都知道,南京政府从未收复外蒙,钓鱼文里说的这个政府肯定不是南京政府,但问题是,北伐推翻北洋政府就真的如那篇钓鱼文里说的那样吗?恐怕还是有问题的,为了论述这个问题,恐怕我们要多费些笔墨了。现在对北伐战争常见的攻击是指北伐终结了中华民国自辛亥以来的法统,又或者说北伐推翻了当时的合法政府,和第二次解放战争一样,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回到那篇钓鱼文,在那篇钓鱼文里是这么描述的,这个政府建立起了多党制的两院制民主政府,这篇钓鱼文的作者的本意其实是想说北洋政府是一个多党制的两院民主政府,然后被拿卢布的国民革命军推翻了,但这恰恰暴露了这篇钓鱼文的作者历史水平之低,他犯了静止的看待事物的错误,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建立过两院制多党制的民主形式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不得不指出,这一切都只存在于1925年之前,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认为法统已成陈迹,下达废除法统令,消灭国会,废除某些人津津乐道的《曹锟宪法》和临时约法。自此,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自辛亥以来沿袭的法统彻底毁于一旦,北洋方面建立议会制度的民主政治实验被宣判死刑。而常识是,1926年7月北伐才正式开始,此时距离北京方面议会政治消失法统毁灭已经超过了一年,北伐军能去破坏一个一年多年前已被毁灭的法统吗?更重要的是,北伐推翻的是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暴力独裁政府,如果说段祺瑞还打着举办善后会议再建法统的名义做遮羞布的话,张作霖则是完全不要任何伪装,完全拒绝恢复任何议会政治的形式,并通过担任陆海军大元帅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你见过有人承认军政府是民主政府的吗?而我们反观国共内战时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早在1947年就宣布实施宪政,并通过普选产生了多党制【kmt,青年党,民社党】的国民大会行使最高国家权力,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自此还政于民,改成中华民国政府,这是自1924年曹锟政府被推翻后中华民国政府再度出现在神州大地上。尽管xxx和民盟抵制。但事实上国大代表由民选代表和党派代表组成,民选代表占了2/3的席位,党派代表只有1/3。且党派代表是由国民党、xxx、民盟、民社党、青年党和社会贤达组成。实际与会者仅仅少了党派代表中的某组织和民盟而已,二者不到15%人数,而国大的规定是人数达到80%即为有效。因此我们可以说1949年被推翻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是宪政政府,黎元洪政府,曹锟政府一样,都是合法的中华民国政府,与张作霖的安国军政府有云泥之别。试问,一个是推翻合法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个是推翻非法的军政府,这两件事能等量齐观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北伐是处于军政期的广州国民政府进行的军事行动,一次北伐时北京是临时执政府在执政,二次北伐北伐军则最终推翻了安国军政府的,无论是当时的广州国民政府,还是北京的临时执政府和安国军政府,都不是宪政政府,不存在那篇钓鱼文里所说的拿着卢布的军队推翻多党制两院制的民主政府的事实。那么北伐战争推翻了当时的合法政府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自从冯玉祥背叛直系囚禁曹锟后,段祺瑞取代曹锟上台,位于北京的合法的中华民国政府自此不复存在,被由段祺瑞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取代,之后临时执政府又被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取代,这两个政府存在的依据仅仅是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条例和《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令》,并且消灭或者拒绝恢复国会。而1924年之前的合法的中华民国政府的法统来源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由普选产生的民元国会,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1925年之后的北京政府与之前的中华民国政府不存在法统的延续关系。而被北伐军推翻的安国军政府是个什么货色可以阅读习五一女士所著的《论安国军政府的成立》,除了没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民元国会作为法统来源之外,连一向青睐北洋系的列强此时都已经拒绝给予张作霖组建的军政府予以正式的外交承认。一个失去法统,拒绝恢复国会,没有任何民主色彩,得不到任何正式外交承认,在国际上也不再代表中华民国的军政府请问拿什么说自己是合法政府?《论安国军政府的成立》内容节选 <图片1><图片2><图片3><图片4>
  •     丁中江的《北洋军阀史话》一直以来被认为有抄袭陶菊隐之嫌。辨别抄袭与否实在是考据家的专长,作为普通阅读者,不能不为丁说几句辩白的话,既然是辩白就谈不上公允,全赖偏好罢了。北洋是乱世,但从乱世纷争的头绪中理清事件发展的主脉,不能不说是陶的贡献——四分期说梳理得很清楚。但陶在史识和史裁上逊于丁一筹,落于革命史的窠臼中。陶将北洋党争视为“帝国主义争夺中国势力不平衡的反应,也是中国社会不稳定的反应”,进入史实前先扣了个意识形态大帽,殖民利益遂成为北洋分权考辨的一个尾大不掉的附会之说。对于北洋在组织形态上的起源问题,李剑农看得最清楚,即太平天国运动中淮军和湘军的崛起与北洋之间具有历史关联。孔飞力无疑在溯本清源上更进一步,并将之概括为晚清地方军事化而导致的中国地方社会私利化格局。只不过因曾国藩等湖湘学人对理学和道统的坚持,才维持了同治时期帝国大一统的向心力。随着“道统”的式微(特别是科举对于吸纳帝国地方社会的弹性能力的丧失),晚清才逐步走向以地方社会为重心的政治格局中。丁中江也是这一路讲法,为此,他将北洋时代的起点定于袁世凯小站练兵伊始。丁在分析北洋新军的起源时颇有社会史家的眼光,如在对比旗营、绿营、勇营和新军的组织分析上,辨析之敏锐,史实之细致,与一般新闻式观察截然分开。新军与旧军的分野恰在于能否在编制和组织上实现齐一化和纪律化,这是现代军事动员的基础。晚清政府吃的历次败仗都缘于现代军事动员之难以完成:兵制、装备、纪律之不能整齐划一以及在调动军备资源上地方利益之间的掣肘。丁注意到,曾国藩依据勇营建立的淮军和湘军系统,其部勒方法,择取了戚继光的遗规。湘、淮军最终在甲午战争的失败恰在于纪律化的不彻底。新军的编练恰恰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做文章:集约编制,统一军备。新军的另一有趣处在于领导层的新旧双重性格。袁项城能在新旧势力之间左右逢源地用权之根本恰在于对新旧两方的容纳和平衡。新军的幕僚长徐世昌并非军事干才,却以经世文人的面目和身份与旧传统相接。光绪三十四年,袁被贬黜洹上,徐作为留在中央政权内部的一根隐线,不能不说是袁的一招稳棋。新军纳新的一面则体现在对武备学堂中出来的新式学生之吸收。王“龙”、段“虎”、冯“狗”之三杰,既是一股新气,也是一股邪气,袁项城能把事业做大在于吞纳得了新气,压得住这股邪气,这也是北洋一期得以稳定的原因。丁中江以笔削手法对北洋做义断,是他赋予这段乱史最富生命力之处。他将袁与三国时期的曹孟德相比,视其为乱世奸雄,行文中不难见其深意。从袁发家起,丁便向我们展现了北洋的精神之源:游侠之“义”。这一精神母题似乎渗透到晚清兴起的军绅阶层的气质之中。如果说余英时点出中国传统士人向现代的转变体现在四民社会界限的模糊,特别是士商身份的互置。显然,追溯北洋军阀的历史,士人社会世俗化的另一佐证则在于从军的士绅的出现,即军绅集团的产生。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不仅成为军绅自身凝聚为组织的保证,同时也是其笼络其他阶层精英的价值内核。在丁的笔下,北洋军阀史的丰富性不仅在于北洋自身作为地方军事势力的分合演变,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社会的各思想形态及政治阶层的关联和嵌套,从而展现出四民社会裂解后,体现在军绅政权上的整体社会面貌,这也是北洋之所以展现出乱象的根源所在。在这一多层关系中,丁对于支撑军事政权纷争背后的朋党的意识形态之争予以充分地关注和刻画。这里仅以筹安会引发的国体论战为例。在传统政治语境中,杨度显然是个跳梁小丑。在丁对国体论战客观的史料引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由筹安会所抛出的何为能够维持中央政府统一的合宜政制体,是一则摆在当时思想界相当严肃且迷茫的问题。杨度的《君宪救国论》一针见血地点出乱象之根源:“我但任意行之可也,其枭桀者,则以为人人可为大总统,即我亦应享此权利,选举不得,则举兵以争之耳。”地方分权的危机是政体合法性所导致的,而合法性危机的根源还在于人心——每一派每一势都可以自我标榜为普遍正当。杨度不过是要诉诸利维坦式的强权政治来遏制分权,但杨强调的是,强权能够站得住脚的根本还在于有神圣性的支撑,无疑,向保守的皇权偏斜是获得这一神圣性的保证。民国诉诸共和败在失去正当性的基础,清廷新政之伪在于神权自身缺乏容纳新生社会的宽容。汪凤瀛与杨论战之焦点在于政制原则自身为法治还是人治的问题。在汪看来,集中于袁世凯身上的无限度总统之统治权已然是一强权政治了,统一不立的病源根本不在共和政体本身,而在政治道德的丧失。公允地看,无论是正当性问题也好,还是政治道德问题也罢,都是时代的真问题。民国以来追求政治合法性的道路甚为曲折和复杂,北洋军阀内部的分裂及混战本身即体现了地方性政治实现普遍统一的艰难。《北洋军阀史话》的材料来源大多为电文和刊物,丁作为新闻家的训练使得他在对事件史的描述上尤重视对社会情势的洞察。北京政变一直以来被视为民初悬案,丁对于袁世凯是否参与策动兵变的分析是颇立得住脚的。他注意到,北方局势的动荡才是兵变真正的社会大背景。这一动荡体现在清廷遗老的宗社党和禁军、蒙古外藩以及革命军对北洋军的整体威胁上,在此大背景下,袁是安定力量的代表,国内人心指望所归。再则,袁作为兵变起家的人不可能预估不到乱后局面的不可控性。引用贺良朴的观察更客观地点出南方革命党对于整体社会情境判断的失察,南北之争实为革命党人基于政治浪漫想象而起的意气之争。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读《北洋军阀史话》开篇对乱世枭雄的解读,似乎能找到丁对于北洋精神史的总体概括。序言中丁写道:“旧中国的政治常由一种无稽的神话来衬托,首创这个玩意儿的是刘邦。刘邦出身微贱,可是他有大志,因此他便别出心裁,说他是赤帝之子……袁世凯也离不开神话,因此传说他出生时,他的父亲袁保中就梦见了一只大蛤蟆爬到他的身上。”或许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点启发:北洋的发家史是晚晴社会结构变局后的一部贱民的神话史,贱民——游民、商民、匪兵、学生——或者说普罗大众已经成为时势下的政治主体。旧传统下,这个政治是皇权和绅权共治天下的格局,科举、流官制等一套政治运作将绅权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和地方小传统吸纳到帝国的统一体中。晚清的衰落恰在于帝国政治中心容纳世俗化社会的失败。地方社会本身成为牵引中央政治走向的绝对力量,正是在此意义上,贱民成为历史变迁的第一推动力。丁看到了这一历史逻辑的演变,同时,他也看到了贱民塑造自我神话的力量,这一神性在无数多的中国人个体身上裂解且分有着:“袁世凯之死,只是死了一个北洋派的老祖宗,他的得意门生和化身,却是无数个袁世凯活在世上。”从这一点来说,神性之争或许可作为丁对北洋史下的春秋义断吧。既然是贱民的神话史,难免要正史与野史杂说,不然何“奇”之有呢?这也是丁文比陶文好看的地方。比如他讲王士珍之名的得来,王士珍本姓王却不叫士珍,是顶了杨瑞生向聂士成推荐的一名叫王士珍的守备。哪料想运气太好,冒充这位因病告退的王士珍,遂做成了一名武卫新军,而真的王士珍反倒晚年潦倒。再比如杨度之所以能在袁幕中崭露头角,其境遇则仰仗了袁幕中老幕僚的无所作为,以至于他的密友夏寿田能够因为勤于公务而与袁贴近。在丁眼中,怪才、奇遇似乎是正史之外必备的佐料,际遇之幻化无常反倒是乱世的琴瑟之音。草莽向枭雄的转换,除了义、利之外,总要沾那么点儿运气。袁世凯是义利兼施,成就了霸业,但霸术终究不是王政,义气争、利禄争总归天下公心之伤。借用薛子奇论袁之失败便是:用杨度而天下之政客走开,用夏午诒而天下之幕府走开,用段芝贵而天下之军人走开,用梁士诒而天下之理财家走开。但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匪兵和枭雄的逻辑继续在贱民的神话史上演义,直到“赤匪”的出现,才真正将普罗大众的神性做实,贱民的朴素道德也成为民族的政治德性。不过,这些都是与本书无关的后话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侯俊丹
  •     王绍贝 媒体人 深圳《北洋军阀史话》是新闻媒体的老前辈丁中江先生的著作,这部书可以视为丁先生大半生从事新闻报道和历史研究的总结,对丁先生来说,半生新闻创作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此书对北洋时代有详细的记录,这得益于先生从业的便利,故而此书的优点就在于史料丰富,而且贴近时代,记录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观点和思想。但此书在今天看来也有不少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沿袭了国民党政权对这段历史的基本看法,这个基本的看法就是把从袁世凯小站练兵建立北洋军阀作为民国初年历史的主流,依然是用一种政权的概念来理解北洋时代,简单的,甚至用一种“污名化”的史观,把民国初年的历史单纯理解为军阀割据、弄权的历史。似乎袁世凯和北洋系从建立之初就已经计划好了要篡夺晚清和民国权力一样,将民国初年中国人民实验“宪政”的历史简单的“污名化”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今天看来这带有国民党强烈的“党国史观”特色,似乎在国民党北伐之前的中国除了一团糟糕之外一无所有,这样“污名化”北洋时代应该结束了。民国初年(1911-1928)的这段历史是国人寻求宪政救国而归于失败的历史,袁世凯及北洋系在其中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把这段历史成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则明显是用一个集团来代替整个时代,而且,这段历史在国民党看来就是北洋军阀扰乱宪政,分裂割据的历史,在我们传统注重“大一统”历史观的民众看来,国民党无疑把这段历史的混乱责任简单的推给了北洋军阀,吾人今日如果抛开党派的偏见来看待这段历史就会发现:民初宪政失败,最终归于分裂和政局动荡,并非全然是北洋系的责任,即使是北洋系上台的民初总统和政治治理也并非乏善可陈。我们如果放在民初宪政的大潮流下看,就会发现,那段历史出现的军阀割据和混乱症结在于实验宪政的失败。任何国家实行宪政都会有一段时间的混乱和适应期,但中国则是没能走出这段混乱和适应期,于是变成了类似古代历史上的军阀割据,这段混乱和适应期后来又被国民党的“党国模式”所打断,于是宪政成为了一个难以实现的中国梦。对民初宪政伤害最大的无疑是袁世凯的“复辟”,但国民党对于民初宪政的失败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从民国建立之初就对袁世凯及北洋集团抱有高度的不信任,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总统权力不惜“因人立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而且国民党从一开始就不能避免“打天下、坐天下”的党国思想,虽然他们高喊共和宪政,但是当民初国会成立的时候,宋教仁要求吸收富有经验的晚清立宪派进入国民党,共同参政的时候,却遭到了国民党内众多元老的反对,并在公众场合两次遭到同盟会员的批颊。当宋教仁被刺案件发生之后,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坚决反对袁世凯提出的法律解决,而是走向了“二次革命”,国民党这个号称共和的党走向了非法的暴力手段,所以最早破坏宪政的其实不是北洋系,而是国民党。回过头来看民国初年北洋时期的总统,也并非毫无是处,例如北洋系出身的徐世昌,就是一个被遗忘和忽略的优秀总统,他当政时期,“对民间社会采取极宽松和开放的政策,开创了一个虽然显得粗粝,却十分热烈奔放的时代。1919年前后,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各种法人团体、民间社团蓬勃兴起,大众媒体万花争艳,市民运动呈现波澜壮阔的势头,在和政府的进退颉颃之间,不断拓展社会合理性空间,从爱国、救亡,甚至地域、宗族等传统观念里,发掘道德资源,试图以道义力量参与政治,修复价值秩序。”(叶曙明《国会现场》)从“五四爱国”运动的和平解决,可以看出徐世昌所代表的政府统治底线,然而他最终还是被国人抛弃和遗忘了,因为他不过是个守法、坚守政府底线和法治底线的文人总统,而国人依然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伟人”和“强人”来统治这个国家,认为只有靠“强人”才能救民于水火,才能结束这个混乱的政局。所以国民党北伐一开始,“党国模式”就迅速破坏了宪政,回到了大一统和“强人政治”的轨道。北方军阀尽管为了争取而不惜动用军队互相斗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有一个宪政的理念,不管哪个军阀上台当政都不敢公开毁弃宪政和国会,尽管国会已经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但在三权分立的格局下,北京政府在民权保障方面,居然比号称护法的南方政府(广州)更好,这也洵为咄咄怪事。当时香港《华字新报》(1923年9月20日)有这样一段评论:北京政府非法而尚有法;南方政府护法而实无法。……北京报纸的言论新闻,何等自由。昨日骂黎菩萨,今日骂高凌蔚,其余批评政府和监督政府,更触目皆然。可怜广州的言论界,战战兢兢,不敢出一大气,报馆则时常被封停版,记者则常怕枪毙和监禁。茶楼酒馆,高标“莫谈时事”,……用种种暴力来钳制民口……北方军阀互相打架,绝没有拉伕充兵,并肆行屠洗的惨剧。可怜在号称三民五权护法政府都城的广州市,日驱市民作炮挡子,大半一去不复返。……诚如学者钱穆所说:“政治不安定,则社会无出路。社会一切无出路,则过激思想愈易流行,愈易趋向极端。”徐世昌下台后,“中央政治愈趋懈弛混乱,政教衰息,无所归向,于是世道日坏,人心思变。”后来孙中山也觉醒了,决意改组国民党,实行联合容共,引进苏俄外援,把“党国模式”进行到底。“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何能淑?载胥及溺。”见报链接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7/14/content_1894700.htm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有血有肉,就是太厚了
  •     要说读完,里面吴佩孚,张作霖,曹馄之类北洋人物论个人来说,爱国,忠厚,侠义,各有千秋,并非大奸大恶。但由袁老四开头,北洋系有私利而无公义,误国卖国,却是众生群像。这本书读完,系统了解了北洋军十七年的政治谱系,好书。
  •     已阅第一册,作者写的挺生动的,几经笑出声来。
  •     从小站练兵写到东北易帜,窝脑补北洋史就靠这本。虽然是站在国民党正统的立场上写的,但基本算客观公正,喉舌/文宣成分不太大,而且史料翔实、条理清晰,较适合用来脑补历史知识
  •     阅毕于2016-10-24 22:08
  •     应该说是描述“北洋军阀”时期少有的史话,线索已经很详尽。当然,蒋校长还是很厉害的。
  •     我认为北洋时期的混乱和精彩一点都不输春秋战国,那个时期的任何一件大事小事都可能影响甚至决定了你现在的生活。
  •     从袁项城小站练兵开始到张少帅东北易帜结束。北洋时期,豪杰辈出,遍地枭雄,可惜武夫当国,愚而自用。更兼宵小文人长袖善舞,媚权趋利(我是真不敢相信梁启超竟然是投机跳梁之徒)。为私利权欲,拥兵自重;因目光短浅,卖国误国。糜烂地方,使百姓久遭兵燹之厄;兄弟阋墙,致民族受侮于外人之欺。五十年风云,日光底下并无新鲜事,无非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突然觉得蔡松坡先生英年早逝是多么幸运,在功业鼎盛时挂冠而去,不贪权恋栈,也就不会像袁世凯老而支绌,不会像段祺瑞老而萧瑟(奈何成也又铮,败也又铮),不会像冯国璋老而颓丧,不会像吴佩孚老而凄凉(子玉孤高绝世,真是奇男子,可敬可叹),更不会像张作霖(大帅一生最大败笔,也许就是少帅吧)难以瞑目。北洋群雄,不乏侠义豪杰之辈,可惜心中只有自己的功业而视百姓如草芥,终究误国。
  •     对于刚接触这段历史的人,此书很合适,类似编年史的结构,给我一个很清晰的北洋框架,接下来可以找专门的书把每个框架下的知识填满,推荐!白云苍狗,英雄末路,作为后人只能无限瞻仰
  •     好书根本停不下来,看完再看看唐德刚的对袁世凯段祺瑞的插科打诨,简直就是享受
  •     城头变幻大王旗
  •     此套书名过其实。大陆历史课本水平。主观意见太强,史料论证可笑。仅适合无聊的时候翻翻,千万别太认真。
  •     当年中国近代史那学期期末,四大名捕教这课,扬言要挂一半人,整个复习周什么都没复习,全部用来看北洋军阀了,想想还真是认真,其他五门考试基本裸考。
  •     商务出版社能再版这套书真是功德无量啊~~~~
  •     很不错。史料详实。文字精炼。
  •     历史的教训不容重复。
  •     在D2上看完了第一本 好多猛料!
  •     有不少史料在内
  •     真是好书!恨未早读!
  •     好难读。
  •     梳理民国年间的历史脉络,作者的把握游刃有余,看完后即对北洋历史有了清晰的概念
  •     没有幽默,没有严肃,记述。
  •     很一般。用堆砌史料的方式来贩私货,图森破。
  •     大哭!读了一个多月总算读完了,初读时还在南京学校的教室里上马哲课,现在都在北京的家里放假20多天了。北洋时代不愧为两岸一起黑的时代,自中学开始学的历史里也是把这10多年拆得四分五裂,武人们被冠以“军阀”之名。实际上这群武人势力虽然传统,但都坚持不以国外势力染指中国。
  •     皇皇巨著,手不释卷,一气读完,真是解渴!过瘾!
  •     该叫 北洋编年 及史料(电报)选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