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有情》书评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11020186
作者:谷林
页数:248页

书人之思,凝聚为文

书人之思,凝聚为文——读谷林《觉有情:谷林文萃》从海豚出版社张玲芳那里收到《觉有情:谷林文萃》一书,甚是喜悦。此书的出版方乃是海豚出版社,其社长是天涯闲闲书话的特邀版主俞晓群兄,策划人梁由之兄与编者沈胜衣兄都是书话的老友。而我读到谷林先生的第一本书《书边杂写》,亦是书话网友相送的,此中因缘,值得一记。谷林先生去世已有五年了,在世的只有他的文字。譬如《情趣、知识、襟怀》、《书边杂写》、《淡墨痕》、《书简三叠》,还有新近面世的《觉有情:谷林文萃》。书不算多,但以文字优美、评述精到广受好评。其文温润清朗,有一种礼的端庄,与他的人格风度完全一致。读书写书,几乎没有隔阂,融于一体。《书边杂写》的文字清淡,谈书论人,娓娓道来;散漫随意,又圆融自在,令人如沐春风。尤为可喜的是,他所谈的书,我大都读过,故尔翻阅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谷林写的不是正襟危坐的书评,他只是散散地谈看书后的一点感想,这感想引申出去,在书的周围缠绕,仿佛离题,细琢磨,又在其中。读《觉有情:谷林文萃》,收录在《书边杂写》里的文字已是第二次目睹,重读又是一番感念。编者沈胜衣兄有“编后记”,梁由之兄许为“剀切周详,情文并茂”,确是至论。沈胜衣兄云:“为谷林先生编一本选集,是存了整整十年的心愿。”十年的心愿,以“谷林文萃”面世,令我等与之结缘,真可谓“觉有情”。书中所写的人物,单篇大抵乃是“一批有特定社会历史背景的知识分子,一些偏于文史趣味的文化人。”多篇的则是周作人、鲁迅、胡适、沈从文、叶圣陶、张中行、陈寅恪等名人。写法不拘整体评论,而是借读书时的一点感想写将开来,把书与人的因缘展现在我们面前,触摸到那些过往的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谷林先生与周作人有过交往,不知是否因为如此,写了不少关于知堂的文字。譬如此书的前几篇,写他搜集知堂的书而与知堂的交往以及读他人所写知堂的感想,字里行间透出对知堂的同情之理解。“几年后,文化大革命,他在劫难逃,带着他的艺术品味,文化特色,消逝了。”语虽平淡,惋惜之意犹在耳边。陈丹青喜欢民国风范,我以为谷林先生亦有此种挂念。笔下的人与事,大多着墨于民国时期,纵然写到现代,亦是民国精神的追索。我想那个年代,出现的文化人物多少都有自己的个性,而非后来者的千人一貌。譬如谷林先生写到的刘文典、《宋诗选注》等轶事。后来,自由活泼的气象消逝了,只剩下唯唯诺诺的传声话筒。忆往思,述旧闻,怀古人。《觉有情:谷林文萃》虽是谈书,但意思往往溢出书外,与世情交织缠绵,构成文章的特色。书本无情,人却有心。世界很大,偏偏有人愿意在一隅之地翻阅那些“闲书”,写下淡淡的读后感,这不能不令人敬重。大人物的家国之思,能够凝聚为史,谷林先生“书人之思,凝聚为文”,在网络时代尤为难得。沈胜衣兄在“编后记”里说:“这部书稿乃是一份纪念的慰藉;而于喜爱谷林的读者,也许亦能有些意义吧。”对于我来说,只读过谷林先生的《书边杂写》,编选《觉有情:谷林文萃》一书的意义就非同寻常了。最起码,我读到了未曾读过的《情趣、知识、襟怀》、《淡墨痕》里面的部分文章。纯粹的书评很容易被写成替人宣传的软性广告。书里书外则不然,它留下了阅读者的思考空间。就像谷林先生在《剪影与拼接》一文写的那样:“作者的文字,往往只能是个侧面的剪影;读者观览,大抵尚须花上一番拼接。”我读《觉有情——谷林文萃》,心有戚戚焉。《觉有情:谷林文萃》(谷林著·沈胜衣编·海豚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

谷林的文章作法与态度

谷林先生的著作算不得多,生前有《情趣•知识•襟怀》《书边杂写》《答客问》《淡墨痕》《书简三叠》五种,身后又辑有《谷林书简》《上水船甲集》《上水船乙集》三种,计百万余言。这与老人虽长寿,创作时间却因时代缘故消耗太多有关,更与其对文字的谨严与谨慎不可分。在这不多的著作中辑一选集,或并非可有可无,既为初读者虑,亦体现编选者的眼光,即使于喜爱谷林文字且读过其多半甚或全部著作的人而言,梳理某种创作的脉络亦大有裨益。《觉有情:谷林文萃》便是这样的一本书,其“收文以所写对象归类”,“不按写作时间顺序,而是将各文之间有关联者排在一起,冀求读者读来各篇文意相连,前后照应”。在我看来,如此的一种编选法,确是利于观察谷林的文章作法及对人对事之态度,较之分散于各种著作中,诸篇什的搜检毕竟便利了许多。谷林对知堂及知堂文章的认知与感情之深,从在选集中所占篇幅即可见一斑,不仅专门的论及文章占去逾五分之一比例,且于谈胡适、梁漱溟的篇什中亦不时涉及。《曾在我家》一文,可见到一个痴心不改的知堂崇拜者,如其藏《谈虎集》上卷扉页题记:“……先是试向《论语》投稿,想挣稿费能买这部书,后是参加‘走私与缉私’讲演竞赛得奖,痴望奖品中能有这部书……”那还是中学时代的谷林,以后的诸般搜罗情境与去八道湾访知堂老人,在在现出读书人的痴状,可爱及可敬。而他于八〇年代后期读岳麓书社所出《文人笔下的文人》,内收冯文炳《知堂先生》、温源宁《周作人这个人》、郭沫若《国难声中怀知堂》、郑振铎《惜周作人》四文,“这些文章之所以动人只缘于各有自己的主见深心,敢于直抒胸臆”,不过在后来的各作家文集中消失了踪迹,而今重见,谷林的心情自不待言,为此所写文章拟题即为“有凤来仪”。谷林作文含蓄,引而不发,而对于周氏附逆一事,他在文章中虽多所征引,但态度却并不隐藏含糊。征引的有许宝骙的回忆文字、舒衡哲采访张申府之记录、废名《我怎样读<论语>》,又迂回《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撤出樊城之事,然后谷林说,“还得防万一‘不愿者留下’意外地为数不少,或则日后‘蕃衍盈升’,该不该为此‘留’者预筹生息将养之计?如何调度,谁来做主?许宝骙先生曾经给自己戴上过一顶‘曲线救国’的帽子,仿佛他就是被这些问题搞糊涂了,还请来张东荪等两位一起参谋,商量定当,依旧由许先生挺身而出,去向周作人进‘说词’,竟然触动了知堂生平所喜欢的‘菩萨六度之一’,成了废名先生所谓‘不知而作’的‘躬行君子’!我只不过是在看《三国演义》时见到‘号泣而行’、‘哭声不绝’那些字样有些不能无动于衷而已”。话说得有点绕,但意思还是很明确的,或许会引来许多人的不快,但作者的态度就在那里。另,在谈及周作人写给曹聚仁的一封信时,谷林也顺带对鲁迅于乃弟之“昏”的评语不认可,其文之静雅,其态度亦有锋棱如是,读其文,可不察乎。梁漱溟一九五三年的“廷争”,被领袖斥为“班门弄斧”,没头没脑一阵乱棍,估计要引人学学乖巧。谷林谈梁漱溟自不待言,后面却来了一句,“稀罕的是隔不一年,胡风竟上了‘三十万言’,不曾在‘比共产党还高明’之前趑趄却步,实在令人神旺”。联系实在顺理成章,却并非人人联得起来,神旺一词,确是神采奕奕,使人如清晨冷水激面,憬然有悟。谈一九五四年批判《红楼梦研究》,不仅有对俞平伯红学著作、周策纵《弃园文粹》等的征引,谷林还回忆是年在单位大礼堂听李希凡、蓝翎的报告,碎片之一是,“蓝翎开讲,问道:‘传说蓝翎是李希凡的爱人,请大家看一看,像吗?’赢得一堂笑声,他却冷冷加问一句:‘恐怕这也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吧?’——立即把满堂笑声制止了”。嗯,我们是不是也感到脑后有股冷飕飕的凉气吹过?谷林的文风平和冲淡,不过这种淡然中并不意味着好好先生做派,其态度是明确且一以贯之的。或引人赞同,或招来商榷,大约他并不太在意,这或亦为其文字的风骨罢。再谈谷林的文章作法,我姑且称之为触类旁通法。先引他讲自己一九七五年从咸宁干校回北京,借调整理严复十一册日记,其中有一句:“谢子修故,八十七岁。”这条注难写,因谢子修何许人于工具书中难查。而谷林读过冰心的自传文章《我的故乡》,正得知其祖父名谢子修,且严复是祖父的朋友,于是,严复日记中的这条注即解决了。谷林曾引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中的几句,“每一本书都有另一本书作它的基础,那么一本一本串联起来,自古到今,成为庞大的有系统的宝藏”。说说容易,做起来难,谷林的文章便是如此触类旁通联结为一片宝藏,许多人喜爱其文字正在此处,他的可学或不可学亦正在此处。如谷林谈顾颉刚,从黄裳的《随笔两篇》入手,经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鲁迅《故事新编•理水》《三闲集•辞顾颉刚教授令“候审”》、《胡适来往书信选》、川岛《和鲁迅先生在厦门相处的日子里》,顾颉刚其人的多元面向,“罗生门”般跃然纸上。谷林有云,“作者的文字,往往只能是个侧面的剪影;读者观览,大抵尚须花上一番拼接”。这篇名《剪影与拼接》的文章不过千把字,旁征博引五六种材料,镶嵌之功,不可谓不妙矣。触类旁通算是我对谷林文章作法的一种观感,不意间又想起《红楼梦》的第四十一回,凤姐儿说茄鲞:“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这与谷林文字似全无干系,毕竟茄鲞的油汁丰足与冲淡平和差异极大,不过,滋味的某种隐曲相通,或许亦是存在的罢。(南都)


 觉有情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