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鼠疫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44734929
作者:(法)阿贝尔·加缪
页数:308页

作者简介

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和《鼠疫》中的主人公里厄医生面对着同样荒谬的世界时,态度完全不同:《局外人》的莫尔索冷淡漠然,麻木不仁,连对母亲的逝世以至自身的死亡都抱着局外人的态度;《鼠疫》中的里厄医生在力搏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瘟疫时,虽然有时感到孤单绝望,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而且在艰苦的搏斗中,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里厄医生不是孤军作战,他最后认识到只有通过一些道德高尚、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反抗肆无忌惮的瘟神,人类社会才有一线希望。

书籍目录

001/局外人
067/鼠疫
305/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内容概要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现代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他在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他的父亲生于阿尔萨斯,从小失去父母,曾多次逃离寄养的孤儿院,长大后在阿尔及利亚当农业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久,在对德作战中受伤身亡,当时加缪还不满一岁。加缪继《局外人》、《鼠疫》之后,曾计划在另一部长篇小说《第一人》中描写他的父亲的一生。他的母亲是祖代移居阿尔及利亚的西班牙人后裔;在她的扶养下,加缪在贫困的阿拉伯居民中间长大,对他们的处境始终怀有深切地同情。


 局外人·鼠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你不是局外人默尔索这个名字,在故事中出现次数很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如果加缪愿意,从头到尾都不让主人公的名字出现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局外人”这个概念,从一开始用第一人称写作时就锁定了一个观察的视角。冷漠、无为、对一切漫不经心,默尔索就这样面对他的世界、他的母亲、他的情人、他的朋友、他的种种宿命与现实,然而,由于因缘巧合,他陷入了一次充满危险的混乱中。在这次事件里,他的“局外人”身份,以及漫不经心的态度,终于再也保不住了。我无法探知加缪先生在创作的时候究竟是作何打算。单从文本上看,默尔索被塑造成一个彻底与所有世俗习惯(世俗而不是世界)隔绝分裂的人。他不关心母亲,不在乎爱情,法律意识淡漠,对生活毫无兴致。本该是这样,但从细节看来却又不是这样。尽管不在乎玛丽也不在乎爱情,但在监狱中的时候却长时间的在不可能的地方寻找玛丽的迹象。是玛丽,而不是上帝让他动心、动容,也让他表现出了反对“局外人”特质的特点。当然整个故事最激烈最核心的争端,默尔索与阿拉伯人对峙的过程,也恰好说明了“局外人”仅仅只能作为人的选择,而无法作为天性的必然性。如果说默尔索是“局外人”的代表,那么他拿出枪击中阿拉伯人的时候他便从局外走入了局内,而紧接着又补上四枪的行为,则是进一步说明了当本能显现时,“局外”是多么的难以坚持。每个人都在局外和局内徘徊着,不做选择是一个不可能的存在,局外人无非选择了不用承担责任的一个角度。不予他人,不承他人。作为一种个人选择这无可厚非。故事中的许多人也并未因默尔索的“局外”而疏远他。但面对本能时这样的选择与社会风俗有了冲突,局外人便不得不进入局内。哪怕在局内依然要做所有“局外人”的选择。除了对“局外人”本身的解读和阐释,小说中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也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嘴脸和取向。爱“局外人”气质的玛丽,好面子不坦率的莱蒙,餐馆老板,以及众多看重默尔索在意默尔索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世俗影响和引导着默尔索,这也是“局外人”之所以无法真正处于“局外”的原因之一。处心积虑想要致默尔索于死地的检察官,以及没有思考能力擅长人云亦云的陪审团。从主观和客观上通过随意将案件外延,通过并非公认的定义引申出的结论,将默尔索定罪。这样的行为不仅在司法中,即便在现实里也比比皆是。陌生的、熟悉的、疏离的、亲切的,每一个人每一刻都在这样做,无非是程度深浅不同罢了。加缪的小说言辞清雅,点到为止,不玄不拗,故事却布满陌生感,充满了非日常的魅力。期间表露出的哲学观点则见仁见智,无论支持和反对,都抹不掉文学的魅力。--------------------------------分割线---------------------------------来自坚持的力量《鼠疫》和《局外人》竟然是同一个作家的作品,这不得不说是令我十分诧异的。从多年的阅读经验看,一个作家的故事取材或许千姿百态,写作风格和基调却通常是变化不会太大的。即便是喜剧或悲剧的差别,背后感染人心的也常是同样的深意和内涵。看过《局外人》后对加缪作品的感受是悲观、无谓、冷漠,虽谈不上震撼人心,倒也直指内心深处所拥有的逃避和错愕。因此当我抱着同样的期待看起了《鼠疫》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张冷漠的面具下面拥有的却是一颗甚至异于常人的火热的心。从名字上看,《鼠疫》并不像一部正向的作品,依我开始的揣度来看,这更像是类似于卡夫卡的荒谬作品。我甚至以为鼠疫只是一种意象,用来形容某些在人群中流窜大肆传染的精神顽疾的。出乎意料的简单,鼠疫就仅仅是鼠疫而已。小说里着力表现的并非是鼠疫有多么恐怖、多么难以根治,而恰恰是表现在这样的天灾面前,脆弱的人们如何克服心中的逃避和冷漠,共同面对命运。加缪的心理描写是平稳的,直白的,并未运用大量的煽情手段,只是淡淡地诉说每个人心中的情愫,有爱情,有亲情,有信仰,也有对众生的热爱。里厄作为最冷静的观察者和最热心的参与者,从疫情出现之前一直持续到最后和所有生者与死者告别,他的坚韧、他的热情、他的专业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想,加缪要表达的,除了每个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人在面对这样严重的疫情时不同的表现;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曾是什么样的人,曾有什么样的目的,在真正地大爱面前,都会被感染,被鼓舞,被激励。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还在,鼠疫不会永远消失,但无论瘟神何时回来。都会有更多的更勇敢的人去面对,去爱彼此,去拥抱未来。
  •     一直很喜欢看到人类面临绝望时,一些平凡人物离地而起,带着温暖带着善良带着自我牺牲,共同为拯救做着什么,周身光辉散布。灾难过后,他们亦或献身,亦或再度隐身平凡。书中里厄医生就是这种人的代表,隐忍敬业不屈不挠,以行动展示出人性中最伟大的一面。《鼠疫》这本书富有深意,却又浅显易懂,引人入其内而静静沉思,正合我意,赞~
  •     之所以读这本书还是源于它的诺奖背景。不知道什么原因读得很是吃力。潜在的可能原因很多,也许是与作者之间没有任何契合点,也许是哲学家的遣词造句本身就不是大众所能消受得起的,也许是自己的阅读水平不够,存在太多可能。无论如何,我不想让经典作品的阅读半途而废,坚持读完了。感受复杂,读得过程中仍不断地神游,合上书时还是有一点点感受。对于这个作者以及与其相类似的作者(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大概不是我的菜。与加缪相比,奥威尔的作品没有让我在阅读中产生烦躁情绪,但他的政治预言类小说《1984》和《动物农场》给我留下的感觉同样是乏味无趣。不排除是我自身存在问题,至少现阶段我真的无法领悟其作品,说不定过几年再次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读《鼠疫》这本书让我想起了2003年春天的“非典”。同样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对人类的袭击,城内的外地人不能离开,出城在外的人们也不能回家。人类在疫情面前是渺小的,生死只在刹那间。文中有六个代表人物:里厄医生、塔鲁、帕纳鲁神甫、外地来的滞留记者朗贝尔、小职员格朗以及罪犯科塔尔。面对突如其来的鼠疫,里厄冷静地做着医生的本分,塔鲁是与里厄共同抗击疫情的患难兄弟,他们在深陷困境时的携手同行是一首友谊的赞歌。帕纳鲁神甫是个很有意味的角色,他是宗教的化身。哲学与宗教从来都是水火不容的,哲学告诉人们要思考,宗教则告诉教徒们要无条件的相信,如圣经中所言“信我者得永生”。看看里厄医生所说:“既然自然规律规定最终是死亡,天主也许宁愿人们不去相信他,宁可让人们尽力与死亡斗争而不必双眼望着听不到天主声音的青天。”在事实面前,神甫难以自辩,听他布道的人越来越少。当有人游说他参加卫生防疫志愿组织时,他参加了。小职员格朗是个可爱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他也积极参与志愿组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天天累得鼻大嘴歪,他仍然坚持着要写一本好书的梦想,天天叨叨着他的文章内容中的一句话:“在五月的一个美丽的清晨,一位苗条的女骑士跨着一匹华丽的枣骝牝马在花丛中穿过小径”。格朗是典型的文艺男屌丝,他的生活大概不太潇洒,女朋友估计是没有的,所以才发奋写一部让许多人脱帽致敬的作品。最后,他删除了句子中的形容词,他说他的爱情有了回音。朗贝尔是偶尔来城内的外地记者,因为鼠疫封城他被迫留在这里,最初他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当看到里厄医生和志愿者们全都在日以继夜地抢救病患时,他被感动了,决定留下来加入志愿组织。科塔尔这个人不好说,鼠疫前就犯了事,因为爆发瘟疫而暂停了对他的逮捕,在灾情中他也能做些好事,随着疫情的结束,他竟然对着无辜的人开枪。一个提前经历了因自然灾害可能随时死亡的人,哪怕犯了罪也应该能够自我开解的,没想到他终究还是选择了自我毁灭。里厄是一个理智的人,他之所以能够面对世间的大悲痛,无论是患者的死还是妻子的死。那是因为他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来自母亲的坚定无言的支持,来自塔鲁兄弟情义的支持。也许生活本来就是荒诞的,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吞没渺小的个人。唯一能与之对抗的就是做好一个人该做的一切,做个认真工作的人,担当各类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如果可能最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局外人精彩。一个多礼拜一口气读完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 鼠疫实在是看不下去
  •     看小说要读的明白真的要把当时的社会背景好好了解一下,主人公作为局外人对周遭一切都冷漠,法庭现场讲情节推向高潮,证人,法官,检察官,甚至律师,神甫,都表现了不同立场,最终一件杀人案以母亲葬礼的道德制高点来宣判,也算是一种讽刺,死亡,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解脱。
  •     加缪成了我最喜欢的作家。《鼠疫》前半段描写荒诞的流放之地和麻木的被流放者,不得不说读的时候内心也带着麻木。往运尸体的电车里抛鲜花似乎可以说是人带着绝望的反抗的开始,也是我阅读体验变化的开始,奥东先生的男孩把死亡具像化,神父的第二次布道用宗教精神把荒诞推到了高潮。然而这是一个在灾难和集体流放中失去了英雄主义和宗教力量的故事,人们只有带着绝望走上集体反抗这条路,让人难以忘记的是失败后的宁静和带着创伤的和平。“有一种巨大的呐喊声在空中回荡不息,在提醒着这些丧魂落魄的人们,告诉他们应该去寻找他们真正的故乡。”“他们想回到故乡的怀抱,恢复幸福的生活;对其余的一切,他们不屑一顾。”人类与现实对抗的历史,也就是带着绝望却依旧返乡的历史。
  •     局外之人,可悲可恨;鼠疫围城,人生百态。翻译尚可。
  •     局外人是深藏在所有冷漠沉默疏离背后的对世界的爱,鼠疫是痛苦背后的希望与爱
  •     “是的,我控告这个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埋葬了一位母亲。”这真是最荒谬的控告了
  •     局外人冷漠荒谬,鼠疫热情正义,平淡写实的文字最有力量。
  •     局外人和鼠疫篇幅差的挺大!荒诞哲学哈哈哈!
  •     只是断断续续地读了一遍。能把自己彻彻底底当作自己人生的冷漠旁观者,我是做不要。
  •     看完有一阵忘马了,多年后终于把鼠疫给补上了。病情也真是戛然而止……加缪的获奖感言有些道理
  •     无意间在图书馆见到,豆瓣查查,分挺高,看看,挺好,后来莫名其妙写了关于它的论文,写着写着果然脑子里就蹦出来存在主义那个终极问题了…
  •     更喜欢鼠疫一些。局外人差不多感觉是一个抽离于世界的人看待时间,显得自己非常的冷血。鼠疫有一些奉献,英雄之类的感觉,但又觉得当中暗讲了一些社会的问题,比如灾害过去后人们还是会麻木不仁吧,或者说人类的自私一直都存在。但是鼠疫这件事暗指什么还是不太懂的,希望重读时能有收获
  •     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冗长,结局却那么短暂。
  •     涉剧透 鼠疫不会简单投降,但高潮着实虐到我了“我不愿死,我要斗争。不过要是我输了,我也希望有个好的结局。”走了塔鲁,走了推事,走了妻子,连狗也不放过,好人总活不长是吧。朗贝尔脱口而出“我要和你们在一起。”很感动 加缪文风细腻,心态变化时间节点都脉络清晰,但中途看得有点疲软麻木…
  •     局外人
  •     对 鼠疫 倒有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和共鸣。局外人 反倒是太绝望的感觉。
  •     妙不可言
  •     在学校图书馆选了这个版本 只读了《局外人》部分 一直以为我的心态是什么都不在乎都可以接受 才发现自己对生活还有丝丝不羁的憧憬
  •     突然想起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     孤独的默尔索,从一个荒诞的世角看待世界。要是说在这世上有一样东西可以让人们永远向往并且有还可以让人们得到的话,那么这就是人间的柔情。灾难和疾病就是给予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的一张考卷,在这样一张考卷中我们去探索生命,探求人生的意义。
  •     鼠疫没有局外人好读。 局外人偏爱柳先生译本。
  •     母亲死了那句最精彩。
  •     错字一大堆,标点符号都有问题。还译的/写的贼矫情
  •     一个是冷漠,一个是大无畏。“我”和塔鲁。
  •     《局外人》读之难忘:杀人需要理由吗?究竟是谁需要理由?理由有了,人便杀得?而本文讨论的并不是这些问题。 《鼠疫》渐入佳境,让我想起《我的帝王生涯》,灾祸时现时隐,却始终存在,只有少数人看得见。 读了受奖词,越发钦佩加缪,也更懂得了什么是“道不远人”。
  •     这两个作品需要一读再读
  •     伟大的笔者对世界有着最深刻的关怀和谦虚谨慎的态度。
  •     冷峻的文字背后是无比的坚定与刚强
  •     除去开头鼠疫爆发的篇章够引人外,其余的故事情节实在乏味(当然一些描写是很写实细腻)。供职卫监所什么的人可以一看。
  •     鼠疫侵袭下,人的状态和反抗
  •     既然生活本身是荒谬的,那么一切理想和追求都没有了意义,一切美好和高尚也一样,因为没有永恒也就没有必要为将来追求这些东西。我们站在荒谬生活的起点,唯一有意义的行动就是经历,所以我们不应该希望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得更多。
  •     不知道几年前买的书,已经皱了。包了一下,花两天看完,有些句子总是读不通顺。看完对存在主义很感兴趣,会找相关的书来看。17年的第一本,今年要有些不同。
  •     《鼠疫》:理解所有人的想法与动机,唯有塔鲁的思想不能苟同,也无法透彻的理解。可以再读,
  •     只读了局外人。
  •     读鼠疫,得要头脑清醒
  •     局外人像极了卡夫卡,荒谬,无奈,但更加生活化,也更现实,也许科恩兄弟借鉴了许多,尤其是那部缺席的人。鼠疫则更坚实,更复杂,更沉痛,也更直接地关切到芸芸众生。文笔的腔调仿佛大战过后的末世记述,尤其是最后几章的思考,直接将现实主义(对当下来说确实已经变成现实主义了)的描述变成人道主义的思索,仿佛充满希望,但也仿佛充满着迷茫
  •     局外人看完觉得人生好碎碎念唠叨。觉得好无谓。怎么这样的文字如此无趣却又逼真到好可怖。 鼠疫前面中间看到激动,后面又总是想快点结束而变了点平淡。印象深刻的应该系在瘟疫里头人的爱情,每个人鲜明的性格,所有野都有所谓了。又或者是灾难里狂欢的荒谬和与恋人久别重逢拥抱又觉得陌生的奇怪。
  •     对于局外人总感觉,所有人都是局外人,所有人都是局中人。 我们总会有那么一刻毫无理性,只为自己。 每个人,多多少少内心都会有些所谓的龌龊,但又何妨?我们会伪装。 局外人,是所有社会的人的内心深处的最大化的体现。 每个人都是局外人,每个人又都是局中人。
  •     收录两部加缪小说《局外人》和《鼠疫》。前者是说世界是荒谬的现实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立的身不由己的;后者在展示鼠疫这个荒诞生存环境的同时描写人民奋起与疫神搏斗中感受别样人生。写得很好
  •     我见过的最美的封面。
  •     局外人很喜欢 想起卡尔维诺的孤独 大师果然是共通的 只是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有点烂。
  •     生活本身就是一场鼠疫,让人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气势汹汹而来又不露痕迹而去,肆虐于任意一个幸福的角落。生存是荒谬的,但反抗的这个“我”并不荒谬。习惯绝望比绝望本身更可怕。
  •     加缪写的并不是个例,而是现代社会沉默的边缘人物的真实写照。内心敏感细腻通透,却只愿活在自己的世界。临死前默尔索对于这个世界的接受,想哭。
  •     用一种囚禁的生活来描述另一种囚禁的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实。
  •     嗯?嗯?嗯?
  •     太喜欢局外人
  •     局外人还是相当好的,鼠疫看得让人打瞌睡。加缪的书比较难懂,我很早就看了局外人,但只是看过去了,留下一点点的印迹在脑海,直到过了好几年,我遇上了一些事情,深陷其中,等事情完了,我才发现,自己真真切切的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了一回局外人,和莫索尔一样的局外人。这个时候我才算是真正读懂了局外人。原来,很多事情,必须自己经历过才会明白。今天我读不懂鼠疫,也许,是因为我未曾经历。我们一边读书,一边经历。一边生活,一边回忆。匆匆而过,一年又一年。(上下文不搭,句与句之间不搭,这么垃圾的短评我也写得出,但是还是得写,不写我一无所获,连垃圾都得不到)
  •     《局外人》:3星,我对这部短篇小说里传递的思想以及构架出的荒诞世界以及对于男主人公默尔索的塑造还是饶有兴趣的;法庭那一段很精彩。我实在对加缪的这种文风不感兴趣,太粗粝干燥了点,很不自然。或许以后会接受吧,这种写法很难让我提起兴趣,后面教辅那一段说教气息也太重了点。总之不是我的菜。也不必要逼自己喜欢,就像我对滚石迪伦也无感一样。我也不确定《鼠疫》到底看不看得下去.-----------《鼠疫》 三星半,比局外人好点。我挺喜欢医生的,有几个角色塑造的很好,但是我实在对这文风和情节不感兴趣啊...太无聊了,在我这种环境下不适合看这种小说..人们对抗鼠疫的勇气值得肯定。
  •     7.5 局外人没怎么看懂,觉得没意思,第二个故事鼠疫不错
  •     很优秀的作品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