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房子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807690948
作者:[英]马克•哈登
页数:282页

作者简介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老爸终于精神失常了!》作者马克•哈登再次引起巨大争议的一部力作
﹡﹡﹡﹡﹡﹡
生活像一箱子被打碎的旧瓷器,我们费尽心力仍然无法拼凑完整
﹡﹡﹡﹡﹡﹡
理查德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医生,新近再婚。母亲去世后,他决定和疏远已久的姐姐恢复联系。他邀请姐姐安吉拉 全家前往威尔士边境一幢租来的红房子度过一周假期。四个成年人,四个孩子,一个家族,却都是陌生人。
由于哈登出色的叙述技巧,所以发生在这八个人之间的故事绝不简单。在这个平静无声的山谷,“幽灵”开始出现……小儿子班吉无意中发现了理查德情人发来的短信、安吉拉的女儿吻了舅舅的继女、大儿子对舅妈的性幻想,还和她的女儿发生了性交……
作者从每个人物的独特视角出发,把“红房子”变成了一首关于长久的怨恨、逝去的梦想、升起的希望、紧守的秘密以及非分之想的交响曲。所有这一切呈现出了一幅当代家庭生活画面:苦甜参半,滑稽可笑,感受深刻。随着我们开始了解每一个角色,他们变得如此真实可信。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我们甚至意识到他们永远不会完全了解彼此,而这就是每个家庭的悲喜剧。
﹡﹡﹡﹡﹡﹡
哈登在这部小说中采取了非常小心翼翼却又无比精准的姿态,在一个传奇家庭的悲喜剧之间拿捏得当。
——《华盛顿邮报》
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一面可怕的镜子,四分五裂地从不同方向映照出其他人的样子。
——《哥伦比亚快报》
高质量的写作方式让我们能够了解这个正在度假的庞大家庭,甚至比其中的成员更了解他们每一个人。
——英国《独立报》
家庭应当是一个充满凝聚力的整体,而非由相互冲撞的个体为了各自的需求、失望或者好胜心而勉强组织起来的团体。
——《西雅图时报》
哈登深入挖掘了每个人都无法抛诸脑后的挫败、忧虑以及虚弱。
——《娱乐周刊》

书籍目录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内容概要

马克•哈登(Mark Haddon)
英国作家、插画家和编剧。他的畅销小说《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曾荣登英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并斩获包括“惠特布莱德年度最佳图书”在内的几十项文学大奖。在《红房子》中,他打破了惯常的写作手法,用极为碎片化的表现形式为读者呈现了当代家庭情感令人困惑及其破碎不堪的一面。


 红房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精神病作者专写精神病!马克•哈登就是这样一位神经病作者,他在写完《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我的老爸终于精神失常了》两部“神秘”又“精神失常”的作品后,自己也终于精神失常了,于是,就诞生了这部《红房子》。《红房子》里住着两家人,他们是亲戚关系,男主人公理查德邀请姐姐安吉拉一家来威尔士边境一幢租来的红房子度过一周假期。本来这样的假期应该是平凡而正常的,但是因为作者已经精神失常了,所以,红房子里的人,也开始做起了一件件精神失常的事。理查德一家和安吉拉一家虽是亲戚,但是不过是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与陌生人的交往,却又因血缘关系要表现出某种亲近,这对于几个大人来说或许还可以勉为其难地做到,但是对于几个孩子来说,就是确确实实地为难了。于是,大人们即便努力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但是总免不了出现一些意外。比如小儿子班吉发现了理查德情人发来的短信,于是和哥哥一起开始鄙视理查德;黛西吻了路易莎,然后便一直纠结于自己是不是同性恋;亚历克斯一直对舅妈有性幻想,并最终把黛西给上了……这些事情如果放到古代社会,中国也好,外国也好,都算不得什么大事,表兄妹之间发生点儿什么,实在再正常不过,甚至可以说是亲上加亲的喜事。但是发生在现在,尤其是较为文明发达的国家,便会被很多人视为三观不正了。而这种扭曲的三观,是马克哈登加诸于诸位角色之上的,也许是他自身性格或观念的一种投射。毕竟,中国还有一句古话说得很有道理:文如其人。总是写精神失常和神秘事件,可以逆推出作者多少有点不正常也说得过去吧。行文中支离破碎的句子,罗列堆积的画面,跳跃的场景,毫无逻辑的对话……这些都不是正常人能表现出来的。这其中有关于欲望,关于梦想,关于理念的冲突,这些冲突通过破碎的句子和混乱的情节表现出形式上的一面,也通过不同人物对于世界,对于感情的不同态度和看法表现出更深层次的一面。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广泛谈到了诸多的文学家、艺术家,有的是通俗的,有的是高雅的,这些被引用被谈及的人物和作品作为书中角色的精神食粮,其实是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一种隐晦表达。他透过书中人物的喜好,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喜好,通过书中人物的思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交织在一起,冲突在一起,马克哈登也未必可以给他们分出高低对错,贵贱好坏,所以他的思想也便处于不稳定的不断变化的状态。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各种各样的精神失常患者以及各种各样的神秘事件。在异常的人和事之中,作者的精神失常才会显得较为正常一些。毕竟,这可以看做一种才华的体现。《红房子》相比马克哈登的前两部作品《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我的老爸终于精神失常了》来看,更为深奥,更为复杂。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读起来有些费解。但是对于深刻了解精神病人的病友读者来说,这样的书才是最佳读物。今天,你精神失常了吗?
  •     差一点就疯狂了,但仅差的这一点,正是马克·哈登拿捏的尺度。——题记琐碎到令人吐血三升的小说,简直无法直视!这么碎片的,毫不客气的写法,将整个阅读的难度上升到一个“人神共愤”的节奏上!漫无止境的心里独白,随机而随意的视角切换,大量零散的联想与描写,时不时穿插其间的诗歌或是摘抄,我在努力辨识不同视角中差点就精神分裂了!别跟我说故事情节,这种东西真的有在《红房子》里出现么!阅读过半的时候,我已几近疯狂地跑回去重头阅读开头部分,然后重新梳理人物关系和每个人复杂的心理开始。故事和书名俨然形成了反差,“红房子”难道不是带给人一种热烈温暖的感觉吗?结果,这样的红色,接近暗赭色,沉闷压抑,甚至带着阴湿的空气足以藏污纳垢,是某种滋生欲望与痛苦地衣的孢子味。像老房子门前经年背阴处长满墨绿色青苔的大石头,我们费力地搬开它,爬出无数蛇虫鼠蚁,既让人觉得反感,又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阅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莫名想起东野圭吾的《恶意》,一本毫无可比性的侦探悬疑题材作品。非要说共通之处的话,只能说两本书都是以人类负面情绪着眼吧。不过,我却觉得《红房子》比《恶意》来得要温情一些。虽然这座红房子里每个人都充满负能量,表现自我而冷漠,但他们统统是极尽矛盾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挣扎矛盾,才更加突显出人性的真实。而《恶意》的负能量纯粹得让人寒从脚起,彻头彻尾觉得可怖吓人,不真实。人们探讨这本书对家庭观念的夸张肢解,赞美对一个大家庭碎片式的生活的刻画,感叹极致的表现手法下,马克·哈登如何展现一个别致的微观家世界。而我却想说,我从如此散碎跳脱的文字里看到了作者笔下每个人满是缺陷的人情味道。不谈笔力、不谈语言,我或许有些体会到了作者的一点初心。书中,我最喜欢小儿子班吉。大约是因为年纪小,班吉世界虽敏感脆弱却仍是充满感性和温情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班吉请求理查德帮助柴房里一只因老鼠药而濒死的鼩鼱(读qu jing)。八岁的他开始感到不安、伤心、害怕甚至有点儿绝望。他闭上眼睛,又不可控制地睁开眼睛,看到血和破碎的紫色小囊。他泪流满面,哭泣着跑开。于是我想,大人的世界里是否还存在着为一只小小鼩鼱死亡而肆无忌惮哭泣的许可和勇气?回答总是否定的,我们无法为了这细弱的,几乎无足轻重的悲剧开放我们的泪腺。这种死亡我们似乎习以为常,并拿一贯的冷眼瞧它,可在八岁孩子的眼里,那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悲天悯人,到底是孩子的特权,还是被大人遗忘的本性?除了班吉,其他三个十几岁年轻人也颇有些荒诞可叹。十七岁的亚历克斯对女人充满好奇与渴望,青春期的蠢蠢欲动和自以为是的成熟让他对自己舅舅的妻子和继女产生爱慕与幻想,对父亲的出轨表示愤怒和鄙视。而同是十六岁的黛西和梅丽莎则不同程度地陷入了“过去的麻烦”,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想摆脱孤独的困境却又搅进更为混乱的同性感情问题,迷失了自己。即便相互倾诉也只是因为对面坐着的是个五天后就再也见不到的陌生人。少年的围困,像秘而不发的疾病,从身体深处慢慢开始侵蚀人心。全文四分之三的地方有一处心理描写——这幢房子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每个人都失去常态:她和查理;安吉拉深夜在厨房;黛西和梅丽莎成为敌人,然后成为朋友,然后又成为敌人;她自己愚蠢的坦白。那阵寒意,也许是我们自己的幽灵。也许那正是他痛恨老房子的原因,因为我们都有过叛逆的前生。仿佛你能用射灯和散放的靠垫消除历史。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都在挣扎,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幸福、归属和被爱。但谁都不愿意跨出这一步,去改变现状。近在咫尺的陌生人,完美地肢解了这个家庭。然而,也正是这种肢解,这种不断徘徊,才更凸显出家庭的可贵,温情的珍稀吧。作者必定不是深井冰,不然如何将他那一颗温热的心揉碎了放在这极尽散碎的文字里,默默表达了这样一个温暖的主题:无论处在如何扭曲的境地,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与渴望,即便徒劳,也值得赞美。
  •     本书讲述了由两个家庭组成的复杂家族在乡下度假一周的故事。马克•哈登对八个人物的外貌、动作描摹详细、精到,你无法判断谁主谁次。其间充满了心理描写,文中涌动着梦境的荒诞,又穿插着风格鲜明的电影镜头。首先出场的是多米尼克,他是安吉拉的丈夫。他热爱音乐,大学曾参加乐队,以为广告、洗衣粉和巧克力棒作曲为生。据说已经失业9个月,目前在一家小书店为自己找到了一份极不体面的工作。即使如此,他还在书店结识了外遇,并在度假期间还持续纠缠不清。多米尼克在安吉拉眼里不是具有男子气概和尊严的人,他只是第一个出现在她生命里的男人,为了避免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可怕孤独感,于是嫁给他。在三个孩子中,也许只有8岁的班吉不挑剔他,因为他会偶尔陪他玩儿。17岁的亚历克斯认为他懒散、懦弱,根本负不起一个男人对家庭起码的责任。在知道了父亲有外遇的事情后,他更是难以容忍,两个人的矛盾一触即发。17岁的黛西虽然不觉得父亲很糟,但是她认为失业的父亲已经垮了。安吉拉一直被噩梦困扰。先是父亲的死对她造成了极大的刺激,她认为是母亲和弟弟合伙害死了父亲,并排斥她。由此,她对母亲和弟弟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后来是凯伦(她生下的畸形胎儿)出生与离去,在以后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走不出这件事的阴影。凯伦像个幽灵一般,不断进入她日间的冥想和夜间的梦境,带给她的是无尽的忧虑和恐惧不安。家人不是不知道凯伦是她的一大心结,但是不知道这个心结究竟给她带来了何种程度的影响,他们无法想象18年里这个幽灵在她生活空间中简直无孔不入。凯伦让她白天神思恍惚,对眼前事物和别人的话语产生奇怪的反应,记忆力差;凯伦让她夜间难以入睡,半夜在厨房里吃冰;凯伦让她面对同龄女孩时想象她活着的样子,她所受的折磨和痛苦;凯伦还指使她买怪异的金发娃娃,再偷偷在壁炉里烧掉……理查德是安吉拉的弟弟,是优秀的外科医生,住在爱丁堡的高级住宅区,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孩子。几个月前刚刚再婚,有了一个继女。安吉拉认为他们是不同社会阶梯中的人,对他敬而远之。她有时还觉得理查德偷走了自己的记忆和人生,只因为他活得比自己成功。表面看来,理查德是成功人士:专家、高薪、社会地位、理想的再婚对象,好像一切的发展都有利于他的样子。可是他也有虚弱、对生活无力掌控的时候:前妻的伤害、现任妻子的荒唐过去、继女的闯祸记录和完全无法沟通、工作上面临的诉讼。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从没爱过别人,也没被爱过。他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力,可是没人真正理解。他想通过家庭度假平静心情,联络与姐姐一家的感情,却发现姐姐心里埋藏着比他更深的苦痛而不愿对他多说。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亚历克斯、黛西、班吉、路易莎、梅丽莎,他们共同住在红房子待了一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希望和失望、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结论。他们无意中对别人造成了影响和伤害,也在无意中被别人影响和伤害着。可是除了被动接受现状,他们没有其他选择。他们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心却只活动于各自的世界。他们斗争,他们迷惘,他们想努力生活成一家人的样子。可是他们的方式、方向不同,他们永远办不到。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一个家庭却是整个人类的缩影
  •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支离破碎的,马克哈登只是把它还原了。
  •     看了1章,“每个字都能看懂但是不知道在说什么”
  •     主要就是说互相不了解的人也能组成家庭,但这样的家庭是不幸的。
  •     没读懂
  •     简介写错了,小儿子班吉发现的是他亲爹而不是他舅舅出轨。看得很压抑,两家亲人,彼此却那么陌生。
  •     破碎跳跃
  •     如果有人心存疑虑,我们要同情他们。
  •     挑战自己的精神病理解等级(看了剧情简介觉得其实挺正常的@_@)
  •     逐渐暴露,逐渐治愈。作者写的太漂移了。
  •     作者这回是真神经病了。读者看完没准也神经病了。
  •     没看懂。不喜欢破碎的句子。
  •     我不能裝逼,我實在看不懂,覺得是浪費了時間去看了那麽久的書。看後跟沒看過一樣。
  •     两个家庭,一地碎片,一个男性作家拥有如此细腻的洞察力以及纤毫毕现的笔触实在太可怕了。
  •     意识流?看得很头疼,作者风格大变,我们普通读者实在是不想读文学性太强的作品来消遣。
  •     内容值三星,减去一颗星,因为翻译。
  •     读到一半,读不下去。
  •     纯粹是强迫症才看完的…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本书…太支离破碎太散漫了…
  •     正在看
  •     还没读完,书中很多细节的地方写的很好
  •     读起来不是很难啊,并没有大家所说的神经病感觉。 只是这本书读起来枯燥,沉重,压抑。因为它描述的是真实的生活。
  •     哈登用破碎的方法让家庭中每一个人的真实内心都袒露在读者面前,大面积的心理流动让故事并不那么规矩。有意识流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味道。但总会觉得有些不痛不痒,或许是文化差异缘故!
  •     描写得的确很破碎,细细品度可以品出这个家族中不同的人性
  •     不知道是写作风格还是翻译使然,一般,总感觉是一个词,一个词
  •     读之前须有心理准备,因为有成为深井冰的风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