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寻找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
ISBN:9787300181264
作者:刁克利

作者简介

本书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了二十余部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名著,点评了十几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深度挖掘他们的创作秘密,建立起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了文学理解的视角与空间。
作者分别从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文学的期待和理解等论题,梳理了我们与文学的缘分。书中深入《白鲸》、《红字》、《简•爱》、《呼啸山庄》、《一位女士的画像》、《儿子与情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了不起的盖茨比》、《纪念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等文学经典的创作与欣赏,既有创作上的指导,又有助于培养读者以作家和批评家的角度欣赏作品。

内容概要

刁克利,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英语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作家研究和文学翻译,出版专著《西方作家理论研究》、《诗性的拯救:作家理论与作家评论》和《诗性的对话:美国当代作家访谈与写作环境分析》等,编著《英美文学欣赏》、《英国文学经典选读》和《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等,译著《成为作家》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等。


 诗性的寻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1读刁克利《诗性的寻找》的这几天,正好手头上的《小说的艺术》还差几章没读完,两本书恰好都是从小说的情节、视角和线索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写作,可比性很强。读过这两本书之后,我更愿意把哪本书推荐给朋友呢?这就像读书的标准,一本书该读不该读,该怎么读,内心总有把尺子,就像修车前,你要有自己的工具箱一样。我读了多年书,看书一直深入不进去,有些书喜欢的来,有些怎么也喜欢不来,有些又只是阶段性的喜欢,好恶总有标准,虽然可能标准不一。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大人串门去,常见别人家里竖着一根钢筋改造成的土凿子,或锯条打磨成的刨子,也有人不知从何途径,拖回家一段火车铁轨,从此铁轨就趴在角落里变成砧铁。如此改造出来的工具,村子里不少见,一来很实用,比现成的商品化的性能更高,比如我就见过有人用飞机起降轮做成的驴车,肯定比现成的驴车更耐用。二来自己用惯了也顺手,虽然这些东西看上去有些奇怪,但你看到后,忍不住会拿起来挥舞一下。读书的标准也大抵如此,现成的市面流通的标准大概有,但如果没机会接触体制教育,那么自己改造成的工具,可能更顺手。我喜欢翻理论书看,不想装高深,又想搞明白,免得自己寝食不安。读理论书的时候,我读书的标准是熊伟先生的《写在“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前面》一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问世于一九二七年,中国读者初读此书也逾半个世纪了。笔者于三十年代初听了他的课,总觉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人思,而且是诗意地思与诗意地说。他少写黑版,写时几乎全是希腊文。德国学者汉格拉赫云:‘海德格尔在他对古希腊残篇断简的所有随心所欲的注释中都强调说,事情不只是涉及到文字上的准确翻译,因为准确的译文有时候可能对真正的义理搔不着痒处。’这就是说,进行翻译也好,阅读翻译也好,总是要搔着痒处,否则就不幸了。”搔不搔着痒处是个很主观的标准,常在书中看到有人说搔到了或者没搔到,每个人痒处不一,痒的感觉各异,对搔痒的要求自然也就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好在理论学术贵在个人“思”的原创程度,翻翻书后面引用的出处,也能发现是车轱辘话还是炒冷饭了。值得一提的是,搔不到痒处、车轱辘话反复说的书不在少数,以前读过不少,费时费力,现在想来觉得后悔。作者大概也是好心,对几个关键词感兴趣,张着嘴急于表达,但又实在没有什么个人的思可说,只好提高声调反复地说。如此下来,误了作者也误了读者——作者说完一本书以为自己搞懂了,读者读完也以为自己搞懂了,而实际上又都没懂,成了两个瞎子猜谜。更可怕的是,痒的地方长期搔不到,反倒觉得不那么痒了。2读理论类书还要好些,读诗的标准更没有办法统一,因为诗歌的标准多、主义多、圈子多、山头多、打嘴仗的也多,久而久之,写诗的人变得有义务教授读诗的方法,正如卖核桃的商家,随箱要送核桃钳一样。诗人开始兼任评论的活儿,尤其是你想写的新奇与众不同时,这种诗歌说明书显得尤为必要,就像复杂点的电器要附赠说明书,而筷子一般不提供说明书。   读诗的标准难找,读诗的好处、坏处也难说。好的诗读了,最多是体内中气充沛、浑身通泰、耳清目明、清热泻火,这都是读者凭感觉说话,很难说出使用的功效来(在诗论中,你可以读到关于诗歌与坦克车威力的比较),常见的一个标准就是迪金森的生物学标准。   “倘若一本书,它令人全身发冷,而没有火焰将其温暖,这便是诗;倘若感到天灵盖被猛然揭开而无法合拢,这便是诗!”   追求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澄明之境”,听起来又有点恐怖,使用这标准的人多了,天灵盖被揭开的情况有些泛滥,常见小题大做。诗也不能经常碰到,仅仅掀掉你帽子的还不能算是诗,至少不是好诗,每个人不同时期被揭开的标准也不同,青春年少读书,天灵盖容易掀开,过几年回头看看又觉得很傻,甚至时隔不久,再拿起来读的时候,天灵盖便又合拢了。年轻时沉湎于主体性叙述的喃喃自语,中年开始学会与人对话,额头上慢慢爬上皱纹,天灵盖也变得坚毅。   3   读书稍微多了,也常觉得被骗。现在我拿起书就读的时候少了,看书之前,总要先衡量一下是否值得读,它能够给予我的,需要我付出时间来换取。读书不是淘宝购物,时间也不是支付宝,如果我费时费力读完,却发觉上当,虽然我可以在心中给作者一个差评,但我没法退款时间。   读书变得谨慎,我常对着作者照片端详半天,揣测他能否搔着我内心痒处,他又是否诚恳,这成了我读书的一个标准,这把尺子是梭罗的——“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这便是诚恳,包括讲述内容的诚恳和作者语调的诚恳。我们希望作者尽量诚恳,即便是所说内容并不真实存在。讲述不存在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作者的道德感缺失。正如你可以哭着讲一个笑话,也可以笑着讲一个悲惨的故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类”,这并不证明你道德败坏。   从竭力追求诚恳到努力隐匿,作者的脸庞像Metro 车站的花瓣,从19世纪欧洲小说中对小说真实性氛围的竭力营造,赋予其历史性的外貌或个人亲历的氛围,以内容的真实可靠打动人,到后来竭力收敛,将诚恳隐匿到小说的背后,文本写得越来越曲折、隐藏越来越深,这种藏匿与读者的挖掘,越来越难找到作者诚恳的脸,却也增加了语言的“褶皱”和快感的持续。(玟涛 2013年11月20日)附:相比刁克利《诗性的寻找》,我更推荐朋友们去读戴维·洛奇的《小说的艺术》,个人读过《诗性的寻找》后,认同作者所言,却觉得不能搔着内心痒处,读过之后就可以放下了。博客:http://blog.sina.com.cn/wentao326公众号:玟涛
  •     首先要注意的是,本书的全名为《诗性的寻找——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是属于“创意写作书系”的序列。讲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容自然和诗歌的赏析没毛的关系。比较奇葩的是,这书的作者刁克利,姓刁名克利,不是就叫刁克利……他是个中国人~!貌似我买的该系列的这么多本书里,也就这一个作者不是老外的。至少,我是不用担心因为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导致的对接不畅了。反正之前看过的同系列的那几本,知识性都是不错的,就是可读性太差。不知道是翻译的不够好还是怎么的,总感觉别扭生硬,又或者,只是因为那些书的作者都是西方人,自然是从西方文学的角度来谈写作。虽然体裁规则什么的不会有错,但无论从审美到认知,肯定和国内的文学创作品味有差的,再加上翻译的转手,多多少少有些走样变形。像是那些外国诗歌——原文大概是押韵的,朗朗上口,可翻译成了中文,往往就没那个味儿了。 诗歌的文学性,也就是短句子里隐藏的美,但是诗歌的可读性,却非是如此。儿歌为什么能朗朗上口?并不是某本讲述幼儿教育的书的作者想当然的,“语言含有大量信息,富有画面感,易于联想”的那样。确实,按照他们的说法是能够解释《三字经》《千字文》或者是某某家训一类的东西的易于背诵,可如果按他们的说法又怎么解释《百家姓》呢?——诗歌是韵律,韵律就是朗朗上口;诗意是韵味,而韵味则是非直观的东西,是一种感性。一叶扁舟,逐水而上,青山隐隐水迢迢,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可奇怪的是,人们在看到这一幕场景的时候,只会赞“有诗意”,而非是说“有画意”。……也许就同作者所言,【诗性就是文学的特性】,【所谓诗性,人人生而有之】吧。既然,诗意就是语言里的美,画意则是视觉里的美。那么我想,画家眼中的世界和作家眼中世界也该是不同的吧。诗性,是作者【心目中文学的尺度】。这本书是作者继对作家理论的阐释的《诗性的拯救》,和对当代美国作家访谈的《诗性的对话》,之后的第三本。内容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承载的是作者这些年来对文学的理解。该书通过十章,分别从情节、人物、主题、视角(读者的向导、作家的眼睛)、风格、象征、背景(身份、爱情)、维度等各个方面,针对多部名著名篇进行剖析。在创作与欣赏的初期,是适宜通过这种由细部【逐项地拆解、分析】来探讨作家的创作过程和文学特色的方式,这有助于尽快的提高读者对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审美情趣。可以说,对于我们这种想要进入文学创作世界的新丁,与其讲究什么布局、大体的,倒不如像这本书里写的,零敲碎打的先把作品给拼凑起来,再进行整合。当然,能整出来不难,想整好就不容易了。所以,就像写作文需要范文一样,写作总是需要一个标杆的。显然在作者的眼中,名著就是这样一种标尺,——【阅读和欣赏名著,就是寻找一种进入文学世界的路径,寻找一种标示文学作品的尺度。】作者旨在通过对名著的赏析,使读者能够成为有艺术眼光的纯文学创作者。于是在最后两章,作者先是以简述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为开篇,通过强调人的阅读口味是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继而藉此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即:所谓的经典,既是有固定的标准的,但也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还有阅读口味和文学类型变化之类的影响。然而,从文学的特质和传统出发,作家又要“敢为人先”,充当人民的喉舌,作为时代的良心——要有【直面现实人生且超拔于时代的勇气和力量】。总而言之,凡是具有了经典品质的作品,都是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哪怕是时代变迁、文化不同、阅读口味的变化。说的都挺好的,……时间的力量,不只是令人间的国更替交换,甚至能够让人类的文化和思想都发生巨大的改变。只是感觉作者未免过于推崇经典对于文学的意义了,因为在作者看来,【名著是一种传承,维系着文学的命脉】,才必须要传承。但就个人看来,经典是需要传承,但真正的关键却不是那些优美的文字,真正值得传承的还是文字所承载文化价值,而非是文字的价值,亦或是所体现的作者个人的思想。就像是《红楼梦》和《金瓶梅》,文笔未必合乎今人的口味,而值得人们重视的也从来不是这两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那些甚至能被政治老师称为糟粕…),而是它们所呈现的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至于最末篇,提及的其他学科对文学的启发和影响,也没什么难理解的。想到那本最著名的“科学童话”《乌拉波拉故事集》,也许你就能更深刻的理解那句“文学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的话了。这也是【工夫在诗外】的意思。至于后面提出的如何【在阅读和写作中探索思想的疆域、倡导构建自己的阅读书系,并最终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什么的,别看作者写的是玄而又玄,但是大白话的来讲很简单——就是:多读、多写、积累经验,通过广泛的阅读沉淀思绪,丰富自己见识与阅历,更深的挖掘自己的内心,最终能够写出自己的东西,而非是跟风模仿别人的。其实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书写的还不够亲民了。可能是因为我想找的是怎么写流行小说的书,而不是写什么纯文学的书,而这本书的思想性太强了。对我来说,只是可以借鉴,但是实用性不够。PS.【】内的或摘自原书,或来自网上,非原创。
  •     诗性是人们心目中十分神秘的一个话题。诗性存在于哪个地方呢?一个每天汲汲于名利,无心向往更远的世界的人。很显然是没有诗性的。笔者认为诗性应该是对日常事务的一种多元角度的体察,对于人生意义的更深远层次的思考,对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更高层次的统一,它并不只存在于诗人身上,还是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笔者也经常思考诗性的含义,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的知名文学著作显然能够增加一个人的诗性。现在就有这样一本书能够增加人的诗性。文学著作往往都有着深厚的底蕴,通过阅读文学著作能够获得更好的文学修养,从而进入鉴赏文学著作的大门。经典文学由于文本的复杂性,虽然读者能够从字面上读懂意思,但是往往读完后还处于五里雾中的状态。笔者就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名义上是读完了一本书,但是对于书的意思并没有完全理解,更谈不上能够从书中引申出什么意思。而《诗性的寻找》这本书深入谈到了《儿子与情人》,《简爱》等文学名著,用作者深刻的文学思考和学术功底带领我们进入了文学鉴赏的大门。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深刻,选择的书也不是一些深奥的书,但是作者从熟悉的题材中挖掘出了很多新意。这本书解读的视野比较广阔,不只是从文学语句的鉴赏着手,还从文本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上着手。文学从根本上还是人学,文学最重要的是对人性的挖掘和思考。这本书这样的写法也将人们对于文学的思考拉伸了一个高度。整本书读下来,我对文学的思考深入了很多。文学不只是凭借才华,遣词造句的游戏,而是实际如何对文学进行鉴赏。美不但在于词语,也在于读者的内心。这本书就谈到读者应该如何提升文学鉴赏水平的问题。读起来让人很有收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进入社会后就和纯文学作品有一段距离。但是如果能够在闲暇时间阅读下这类文章,对于提升文学修养和内心气质都很有好处。闲暇时分,阅读这样的书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更像是文学作品浅析,而不是创作指导。
  •     跟上语文课一样
  •     本书适合借阅【然而我已买……
  •     言之有理,食之无味。
  •     其实我觉得吧,看这本书的题目和书的内容不存在着太大的联系,不可否认的是书的内容很赞,但总觉得缺少了点诗性的探讨。
  •     阅读经典,学习名作的创作思路,把阅读和写作与自己的人生结合起来
  •     写的很好,受益不少!会阅读才会写作!
  •     这本书读来像是品茶,每一部名著的分析,都像是在饮不同的茶,作者从不同角度分析,有创作的,欣赏的,批评的,让你在喝的同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     #小舞讀書#如果你沒有讀過 或者沒時間去讀一些名著 那這本書還是能夠幫助你 讓你快速瞭解一本書的內容 不過這種書也就看看而已 不要被書中的個人觀點給束縛住 從而失去了自己的見解
  •     一本面向小学生的普及读物,行文特别八十年代八股科普感
  •     视角啊视角
  •     从专业角度看,有点浅;从非专业角度看,很好读。个人感觉,言之有理,但食之无味。从中国人的视角看外国文学,总觉得有点拧巴~
  •     不错~ 看完感觉看书会有更多的思考了,作者从各个角度阐述一本书所涵盖的东西。
  •     原来又是一套畅销书 当小说成了产品 小说教材也就成了产品说明书
  •     适合中学生读
  •     通俗易懂
  •     这本是多看书城限免才下来看的。值得一看。觉得后半部分比较好,尤其对《简爱》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分析,让我对这两本书有了新的认识,以前看英文版的时候从来没注意到《简爱》中五个地名的含义,看《了不起的盖茨比》时也没意识到尼克所代表的清醒与反思。但不太认同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评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