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史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313126220
作者:宋燕鹏
页数:222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第一本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的著作。作者并未对马来西亚华人史作面面俱到的铺陈,而是选取了华人社会权威、华人社群和华人信仰三个领域来选角度做专题研究。其中,华人社会权威选取马六甲华人甲必丹和青云亭亭主为研究对象,华人社群选取吉隆坡福建人为研究对象,华人信仰则选取高僧大德、汉传佛教寺院和华人神庙为研究对象,代表了作者研究选题的主要方面,涵盖了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三个主要维度。此外,三篇书评也体现出作者对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路径的一些思考。附录为作者在马来西亚报章上所发表的书评,对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序一 吴小安
序二 黄子坚
由碑铭看1800年前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一、1800年前后马六甲的形势
1、马六甲统治权之转移
2、马六甲地位的降低与槟榔屿、新加坡的先后崛起
二、1800年以前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三、1800年以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
四、19世纪初马六甲华人甲必丹的终结
结语
19世纪上半叶马六甲青云亭亭主领导权的式微与再造尝试
一、首任青云亭亭主梁美吉及其时代
二、权力的隐喻:亭主薛佛记(文舟)对甲必丹的奉祀
1、薛佛记在马六甲地位的经营
2、薛佛记对青云亭权威的重建
小结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
——以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为中心的考察
引言
一、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府(州)籍贯分布
二、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县级籍贯分布
三、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籍贯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结论
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对中国事务的关注
一、关注华南政局
二、拥护国民政府
三、欢迎国内政要
四、关注福建事务
五、赞助文体教育
六、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中国认同的发生原因
结语
融熙法师
——从华南才子到南洋僧侣
一、马来亚大学线装书中的佛教典籍
二、汤雪筠——动荡时局中的华南才子
三、从汤雪筠到融熙法师——香江因缘
四、南洋初定居——新加坡
五、落地生根——吉隆坡
六、慧命延续——马来西亚佛学社
小结
佛寺耶?非佛寺耶?
——大马汉传佛教寺院类型的历史学考察
引言
一、早期民间神祗居主的寺院
二、19世纪末单纯佛寺的出现——极乐寺
三、借助民间神祗来吸引信众——变化中的佛寺
四、由僧人管理的特殊祠庙
结论 模糊的界限
大马汉传佛寺公益活动的历史学考察
——兼与华人神庙公益的比较
一、20世纪大马公益体系的变革
二、大马佛教公益的百年变迁
三、大马佛寺公益的个案考察——八打灵观音亭
四、大马佛寺公益与华人神庙公益的比较
结语 由理论到实践的佛寺公益
浮动界限、认同和忠实性
——槟城浮罗山背福灵坛九皇爷神诞巡境之意义
一、槟榔屿之九皇大帝信仰
二、浮罗山背的华人社群与信仰空间
三、浮罗山背之福灵坛与九皇大帝
四、福灵坛九皇诞巡境游神之活动
五、福灵坛九皇诞巡境游神之意义
结语
区域社会史: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基础理论
——读《拓荒·扎根:武吉巴西永德公塚与地方拓殖史》有感
一、历史学的基本技能:大马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之一
二、社会史的研究范式:大马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之二
三、区域的视角:大马区域社会史研究方法之三
结语
开辟早期马六甲华人史研究的新局面
——《马六甲三宝山墓碑集录(1614-1820)》读后
一、墓碑: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
二、中国史: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历史背景
三、籍贯: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集录》籍贯商榷
开辟大马半岛华人区域史研究的新领域
——《东海岸潮州人移殖及会馆史略》审查报告
一、区域:大马华人社会发展的舞台
二、方言群与会馆:大马华人社会发展的主角
三、文化互动:大马华人社群发展的必要面相
结论
附录:报章书评
走一段记忆里的槟城之旅
谁的槟榔屿,谁的城
当历史远去,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槟榔屿日常生活史的文学书写
体会前辈高山仰止的学术
大马华人社群史研究新页
后记
(正在采用) (你提供的)

内容概要

宋燕鹏,河北永年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副编审,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副主任。2012年11月-2014年1月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马来西亚华人史。学术兼职: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宋 史研究会、中国元史研究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著有《籍贯与流动:北朝文士的历史地理学研究》(2011)。自2000年以来,在《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南洋问题研究》、《南洋学报》(新加坡)、《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新加坡)、《汉学研究学刊》(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刊物发表有关中国史、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面上资助)等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


 马来西亚华人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序文:吴小安教授与宋燕鹏博士结识,既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共同兴趣使然,也是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讲师陈爱梅博士牵线搭桥的用心。后者是我在马来亚大学历史学系好友黄子坚教授的学生,也是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巾帼学者。记得最初在吉隆坡,当宋博士第一次被正式介绍给我时说,他是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后、治马来亚华人史,并特别提到我的另一位朋友马来亚大学卢慧玲教授的郑重推荐。坦率地说,当时我是第一次听说其大名的,心里不免暗暗有些吃惊和惭愧:自己怎么啦,竟然如此孤陋寡闻,不知北京隐藏着一位年轻的同道。在随后谈话中,我欣喜地得知,原来宋博士一直是治中国古代史,最近在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担任为期一年多的访问学者,转而有志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又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加盟,我当然十分高兴。再后来,在北京与来访的陈爱梅博士一起餐叙时,宋博士很客气地问我,他有一部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的书稿即将付梓出版,想请我作序。坦率地说,当时我是有些犹豫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能完成了一部书稿。吃惊之余,也有些好奇:想了解宋博士的大作到底写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完成的。所以,我委婉地答复道,先让我拜读书稿,然后再确定吧。然而,当书稿送达快速翻阅后,明显感觉到宋博士是一位勤勉、认真、富有好奇心的青年学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部专业水准与阅读趣味兼具的著作,不能不令人钦佩。这里,我想与读者分享本人两大阅读感受。一部焦聚华人聚居地论文集首先,这是一部历史学专业训练背景的、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史的、历史人类学的专题研究论集。顾名思义,书名标题是“马来西亚华人史”,当然是一部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著作。副标题则是“权威、社群与信仰”,则揭示了本书的主题与学科性质,表明它不是一部传统的、通史范畴的马来西亚华人史著作。换言之,宋燕鹏博士的大作,不是一部基于详细策划论证的项目计划书之上的专题著作,不是企图通过自己对有关“马来西亚华人史”的某些系列专题的详细个案研究,检视有关“权威、社群与信仰”主题的一般范式与理论,而是籍此三个相关的主题串联各章、统领全书。简言之,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陆续发表在中国大陆和新马的专业期刊论文、报刊杂文和评论,如《南洋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南洋学报》(新加坡南洋学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汉学研究学刊》(马来亚大学),以及《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等。论集主要焦聚于马六甲、吉隆坡和槟榔屿三个华人聚居地,然而其整体关怀却覆盖了马来西亚华社、华南与南洋、中国事务与身份认同。论集文献资料丰富全面,包括金石资料、会馆收据、典籍收藏与图书文献等,涉及面也很广阔多元,涵盖领域从华人甲必丹到领导权,从方言群到会馆,从法师、寺庙到九皇大帝,从对马来西亚华社个性化的观感到对马来西亚华人史研究的一般性观察和讨论等等。纵览全书各章,应该说宋博士大作结集出版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选题专门,并紧扣学界关注热点;行文写意,而不失流畅,值得嘉许。东南亚学者 追溯侨乡华南社会文化的源头其次,这是一部融专攻中国古代史转轨东南亚华人史的所谓“外行”、从中国大陆初访马来西亚的所谓“外国人”和“陌生人”三重身份而一体的青年学人所撰写的专题研究论集。除了历代中国文人皆备的学术游记习惯和中国古代史学者对地方文献的梳理考证、记传与纪事传统特征,本书深刻地印烙了作者“跨界的”“异文化的”与“他山之石”的独特视角与文化情怀。曾几何时,对汉语言文化圈和中国汉学界而言,华侨华人史最初一直成为中国史的分支,南洋华侨华人则成为南洋研究的重点特色。汉学作为南洋研究的传统,当初不仅引领了南洋研究风骚,而且南洋研究主力军是极少数从中国南来的传统中国学人,他们给南洋研究注入了中国学术传统与文化特色的深刻烙印。对西方汉学家而言,战后相当一段时期,由于冷战的缘故不能进入中国大陆,对台、港、澳、海外华人社会,尤其是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关注与研究,成为其对中国研究的“替代品”及其主题关怀的方法论工具。华南与东南亚长期的地缘经济与社会文化历史的传统纽带,无疑进一步加强了上述两个不同学术研究领域的融合渗透。不少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纷纷进入海外华人研究,特别是东南亚华人研究的领域;东南亚华人研究学者则反其道而行之,转而追溯侨乡华南社会文化的源头。同样地,当下以中文为写作媒介的中国大陆华南学派也开始走向东南亚,固然是追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在海外的衍生与发展,更是走向国际、摆脱华南研究危机的一种重要选择。中国开放后,东南亚华人研究跨地域的时代意识形态色彩消失了,西方学者们于是纷纷回归各自的专业领地。新马华人 处于英文与本土语言之间不过,少数例外也是有的,例如美国孔飞力教授、日本滨下武志教授和加拿大丁荷生教授(最近刚加盟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等。这些杰出学者的跨界例子涌现,令本土东南亚华人学界为“额外青睐”而深受鼓舞。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几位西方学者从东亚研究(实际上是中国研究)跨入东南亚研究(实际上是东南亚华人研究)是对其核心研究主题的地域拓展性关怀,或者说是同一专业领域主题关怀在不同地域的延伸,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专业领域的跨界。反观东南亚本土地区,同样研究中国现代历史的学者转而也同时跨界关注东南亚华人问题,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黄贤强教授和黄坚立教授等。他们跨界则是另辟疆场,主要考量应该是本土主流学术生态、专业市场动力和社会关注度等因素,而且他们都拥有土生土长华人学者的在地背景优势支撑。这同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术现象。从东南亚本土视角看,东南亚华人研究的语言、文化与族群的分野,一直界限分明。对以中文为媒介的东南亚华人研究,尤其是新马华人研究而言,处于英文与东南亚本土语言之间,更是一种坚定明确的求生存、谋发展的策略定位:一方面,立足于对华社自身族群与文化的在地化知识;另一方面,依托于港、澳、台、大陆等同宗同源学术文化圈的国际空间。对非华南学派、治中国史的广大中国学者而言,东南亚与东南亚华人的方法论工具与跨域想象,也是如此。随着汉语文化圈人文交流的日益国际化,这可能是一个需要正面看待和具体客观分析的重要现象。将来能否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值得观察。香港中文大学治清史的梁元生教授利用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多年的机会,厦门大学治唐史的陈衍德教授利用到菲律宾交流一年的机会,以及治明清史的曾玲教授利用到新加坡探亲和定居多年的机会,纷纷转而研究在地的东南亚华人,都做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宋燕鹏博士的跨界应该也属于此种类型,是一种难得的有益尝试,并且已经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开始。毋庸讳言,某些专业学者,尤其是研究东南亚历史和东南亚华人的所谓正统学者,可能难免会苛求本书作者在研究主题关联上的牵强与附会、学术理论与方法论讨论上的朴素与主观、报刊评论文章上的感性与夸张,甚至遣词造句上的些许随意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宋燕鹏博士的学术热忱、探索勇气与勤勉认真等可贵品质,不能不令人激赏。后生可畏,精神可嘉,相信读者会从本书阅读中得到印证。是为序。2015年清明前夕于燕园刊于马来西亚《光华日报》2015年7月14日《光华文艺》版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社会学的好处就是能够做田调
  •     结社与会馆在马六甲,佛教文化在槟城,商业开拓在吉隆坡,因缘际会与砥砺前行的三百年。PS:作者是我见过长得最帅的文史学青椒@迷糊兔叔叔,和你一样帅~
  •     作者用中国古代史出身的功力,治东南亚华人史,将中文资料的用途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了当地的档案资料,作者也做了不少的田野工作,是研究东南亚华人史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可读性高,可深深感受到,作者对研究的高度热忱.一个中国北方历史学者人,到了赤道线的马来西亚,无意间发现图书馆里存有非常珍贵的线装书,线装书却被冷置在一旁,他义无反故地义务替这些珍贵的书籍建档,无意中却发现了印章中的故事...或是冥冥的安排吧,他使印章的主人"复活"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