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愤青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08077601
作者:[美]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页数:180页

作者简介

《致愤青》是美国著名公知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经典著作。在书中,希钦斯以写给青年的信的形式,为未来的激进主义者、独立思想者和一切“愤青”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他探究了各种类型的“愤青”在关键历史时刻所采取的"对抗立场",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曾经给他带来无数灵感的埃米尔·左拉、 罗莎·帕克斯和乔治·奥威尔等杰出人物。在意识形态领域,希钦斯总是毫不含糊地站在一切僵化传统的对立面,这已成为他特有的个人标志。在当今时代,几乎没有哪个思想家能比他更加了解不同意见的重要性——这既是为了个人的完整性和有价值的讨论,也是为了真正的进步以及民主事业本身。本书是希钦斯犀利的思考、批判的激情和雄辩的文风完美的结合。

书籍目录

前言  001
序言 007
第一封 关于一个“愤青”的生活 001
第二封 关于里尔克 017
第三封 从赫胥黎谈开去 025
第四封 如何面对社会的阴暗面 033
第五封 谈谈青年人的献身目的 043
第六封 还是关于“献身”的话题 051
第七封 许多问题其实很简单 057
第八封 怎么样对付墨守成规 065
第九封 对于宗教信仰的砍翻 067
第十封 继续宗教信仰的讨论 075
第十一封 关于“精英人物”的讨论 083
第十二封 关于大众文化 095
第十三封 如何理性地阅读 101
第十四封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谈起 113
第十五封 关于归属的一致性问题 127
第十六封 谈谈“幽默”这个话题 139
第十七封 不要害怕孤独 151
第十八封 关于我的经历 157
跋 173
译后记 177

内容概要

克里斯托弗· 希钦斯被誉为世界上最狷狂的知识分子与作家、当代最才华横溢的新闻媒体人、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记者、评论员,“新无神论运动四骑士”之一。他是《名利场》杂志、《纪事》杂志、《新政治家》杂志、《纽约时报书评》和《大西洋月刊》等杂志的特约编辑、撰稿人,在2005 年《外交政策》和《展望》组织的“全球百大公知”评选中排名第五。曾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就宗教是否有益于世界公开辩论。代表作有《致愤青》、《人之将死》、《有待商榷》和回忆录《Hitch 22》等。


 致愤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转自《经济观察报》,云也退先生的书评)我很尊敬《查理周刊》的漫画家们,不是因为他们画了给自己惹来杀身大祸的那些漫画。前些天,在得知这份杂志订户猛增,全球销量数百万份时,正巧看到一幅漫画:云端立着男男女女五个人,下边的大地上,每个人拿着一份画报。五个人都很惊讶,语言气球里用法文写着:“实在受不了这些傻瓜的崇拜。”这漫画应该出自幸存画家之手,因为,思路与死去的那些人如出一辙,一种彻底的怀疑、不妥协与不合作,如假包换的愤世嫉俗。愤世嫉俗,cynicism(意为 “讥笑,讥讽的言词;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犬儒哲学,犬儒主义”,youngcynic有时译为“愤青”)一度我不喜欢这个词,它意味着冷漠,嘲讽一切,不信世上有美好的感情。在接触了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之类公知的作品后,我的看法有了改观。在西方,愤世嫉俗的年轻人如过江之鲫,一点不稀罕,到四五十岁仍能保持昨日愤激的,方始有几分沙底之金的光芒。希钦斯死得有些早,2011年去世时,不过62岁。在2001年出版的《致愤青》(LetterstoayoungCon-trarian,目前有上海人民书版社2005年和华夏出版社2015年两个译本)一书中,希钦斯给一位“愤青”写了十八封信,最后一封信的最末一段话里,他说,我们年轻时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最大限度地把不耐烦和怀疑态度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把痛恨不公正、不理性和自我批评、自我反讽结合起来”,诚可称为“愤青的自我修养”。愤世嫉俗者首先必须不耐烦,特别要对众口一词的意见表达怀疑,即便这众口一词看起来很正确,即便它是出于义愤和正义感。十八封信模仿的是里尔克的名作《给青年诗人的十八封信》,不过,希钦斯的这位愤青是虚拟的,可以看作年轻时的他,这就是一种反省。“我本人”,他写道,“支持崇尚智慧的激进派,因此,我特别崇敬奥斯卡·王尔德……但我必须承认,这让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明显的悖论,甚至会让王尔德本人也感觉棘手。”这里的悖论就是所有的反叛者,反而最渴望让世界保持原状,因为“归根结底,世界长存,体制长久,才能保持反叛者拥有持久的‘反叛’能力。”许多人从未承认过这一点,即使在年龄增长,愤嫉之情默默减退、消失后,也不置一词。做愤青有门槛,越是深入到此种情绪,以及随之而来的思考里面,就越有缺氧和力竭之感。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放弃,或认为这样做是对自己的诚实。他们成了“犬儒”。“犬儒”明白愤怒无用,反叛者无法贯彻到底,不如提早另择他途;不甘心者,如希钦斯,则继续攀爬险途。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且看他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英国小说家马丁·艾米斯怎么说:“希钦斯这个人,想要反对他,不管从思想上还是从身体上,都是没用的。”为了保持青春活力,他选择以有限投入无限,无限阅读、无限了解,思考一切并无穷地反对。在英语世界,人们誉他为乔治·奥威尔之后最犀利的散文家,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反对家”,为此树敌无数。但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里尔克在他的十八封信里,扎扎实实地提出了一些关于写诗的建议,然而《致愤青》的主题却只有希钦斯自己,他的见闻、他的思考、他的省悟。当他每每要凌驾于读者之上教导些什么时,他就话锋一转,“我甚至不应该试图说教”,然后你就晓得,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当你开始对他的摆老资格产生反感,他就来句拿手的俏皮话:“我得假装我是一切形式的谦虚——包括虚伪——的门外汉。”把愤青的悖论坦陈给读者,表明了一种胸有成竹。希钦斯说,知识分子的天职就是反对,而反对则必遭人恨。事实上,“知识分子”这个词,最早是骂人的。19世纪末,犹太裔法国军官德雷福斯,被国内的右翼反犹势力迫害,被诬叛卖国家,这件事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坚持认为他有罪的人,把替他辩护的人称为“intellectual”(意为“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有极高智力的人;凭理智而非感情办事的人”),其中的贬义,指那群人不顾大局,捧着一些自以为是的教条,顽固地跟国家利益对着干。这么说,知识分子必须是勇敢的。事实也不尽然。伽利略就没有勇气,宗教法庭迫害他,他就屈服了,没有再坚持说地球绕着太阳转。伽利略不勇敢,不妨碍他的伟大;希钦斯用了一个说法:“必须有人为了他而展现出勇气”,让人立马想到了赫胥黎和达尔文的关系。勇气也不必一定与正义相伴,有勇气的正义感往往会导致霸道,强求一致。希钦斯又说,我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对抗意识,你的意见越是强烈,别人的抗拒感就会跟着增长。”这又是经验之谈,他自己就是条件反射般的抗拒者,故也以此自戒。这是真正的“公知范儿”,如果公知不能体人之本性,进而教人独立思考,那么“公知”二字被污名化也无可喊冤。在西方知识分子标准里面,公知有独立见解,反对所有的体制性强权,且“从不担心自己从属于少数派”,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公知永不推销某种特定立场,不管它是语焉不详的民主,还是臭名昭著的威权。我们大可拿着《致愤青》去衡量所见诸公,看他们究竟是在引导你独立,还是在耍语言技术、笼络和取悦你,以壮大自己的拥趸队伍,将来好开个淘宝店。希钦斯生得算是晚的,但冷战及其后发生过政治大事的那些地方,如捷克斯洛伐克、古巴、朝鲜、智利、波斯尼亚,他都涉足过,或者,至少给出了明确而严正的立场:反对非正义、反压迫、反伪善、反腐败。反!反!反!坦率地说,在讲述这类经历时,尤其是第十八封信,希钦斯很难掩炫耀的姿态,这又是身为公知,他必须直面的悖论之一。对此,他总是有言在先:以我自己为示范,授你以与众不同之术,总是件尴尬的事。他说,你可以反对我,一个合格的愤青,不必顾忌反对的对象是谁,我自己也要检省自己,只有在一些情况里,比如霍梅尼封禁《撒旦诗篇》、追杀拉什迪一事上,我的态度不会有任何动摇。你也可以指责他过于精英、高姿态。事实上,希钦斯的公知生涯从来争议不断,敌人的数量远超过朋友,指责他精英主义的大有人在。可是,当看到他对精英主义的分析和指控,就会明白,他知道他在做什么,并且敢于说出来。“真正的精英主义分子”,他说,就是要愚弄大众的,而这场游戏的对局双方,并非完全不对等,因为大众的智商和野心也在增高,胃口也在变大。他的板子悄然落在两方的屁股上:“任何傻瓜都能嘲讽一个国王、一个主教或一个亿万富翁,”他写道,但是“国王、主教和亿万富翁,却往往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以塑造群众的喜好和情感”。尤令人赞赏的是希钦斯那颗由冷战锻打出来的头脑,也能对接上新的形势。希钦斯不无深刻地说道:有钱有势的人,设计了什么样的东西能到公共头脑的海洋里遨游,“他们不会浪费他们的钱,仅仅用来满足你的好奇心”;他们操纵公共舆论,拿有利于自己的数据来把你逼成少数,但“你不必为此沮丧和困惑”,“除非你认为,一群拿了高薪却没有才华的伪科学家,是通过可靠的、可论证的手段,得出了这一结论。”要怀疑那些握有话语权的人,“他们偏爱一种产品而非另一种产品……考虑的是利于权势阶层,因而需要培育、鼓励、和灵活运用的事物。”一只鸡蛋要立在桌面上,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磕破大头,另一种是持续转动,永不停歇。一般人,包括脱掉愤青外衣的“犬儒”,属于前者,彻底封闭自己的一部分官能,不再触碰一些与己无关的事,我不犯人、人也不犯我。而希钦斯是后者,一直摇摇晃晃地保持站姿,面向目力所及的所有目标。与他同为一流左派公知的,如桑塔格和萨义德,也都因为各种原则性问题同希钦斯不相待见。这对希钦斯,一个甘做愤青的知识分子而言,怕是“四海无人对夕阳”,正是求仁得仁。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还成????看太快了
  •     不得不说,逻辑真TM强。但书,确实不咋滴。
  •     理性的生活
  •     私下说,美国68年的红卫兵,跟国朝的差不多,一样的愤青,一样的油滑,这部书可以看做是红卫兵的教诲,如果跟毛泽东论教育结合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世界愤青联合起来,打倒旧世界。一样的味道。
  •     每个章节的题目都是感兴趣的,不知道因为太罗嗦了读不进去还是谈论得太深刻了并不能读
  •     有的篇幅写的很赞,有的略显偏颇!
  •     后面较多部分涉及到了政治。看得不是很懂
  •     深刻,而又精简。小众读物,但有适合细细精读。
  •     分论坛阅读1。希钦斯的讽刺犀利据说是世界级的,但感谢译者的论文腔和隔了几重山的文化背景,加上整本书都弄成了黑体字,俺是真没看进去。精英语境下的玩味政治和文化解读,颇觉得冗长累赘。摘抄了几段思辨性的文字,算是没白看。11.7读毕
  •     2015年第十三本书
  •     《致愤青》:为了写《愤怒和存在》这篇文章买来看的。
  •     “我们的自身构造本身,就决定了我们永远都要感受到不满情绪的鞭挞;你绝不可能使人们摆脱那种期待发生非凡变革的希望。”
  •     不知所谓云
  •     推荐思考。
  •     有趣。但是书的排版和字体未免有失水准..看得难受。
  •     “我见到了卢·里德和帕蒂·史密斯,他们没有让我有何不同…我想念克里斯托弗·希钦斯,我想念奥利弗·萨克斯,我想念可怜的罗宾·威廉斯,我想念西尔维娅·普拉斯,每个早晨都是荒漠、每个夜晚都是洪流…”
  •     通篇几乎都没有嘹亮的音符即直接的答案,这也正是希钦斯最希望传递给你的,保持怀疑,独立思考,比思考内容更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式。
  •     看题目,我以为他会以这种方式讲这个东西,但结果他却是在讲那个东西,因此总是让我忘了这一章他是要讲什么了。另外,感觉译者译得不是很好。补充吐槽排版问题,真是渣到我都怀疑自己的审美了!
  •     著名公知的经典之作,此公知非敝国伪公知所能比拟,那可是实实在在战斗过且永不妥协的正牌公知。已摘录部分内容作为读书笔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