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书评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201097210
作者:鲁迅
页数:192页

如果你也彷徨,何不听听他人呐喊

呐喊 彷徨 书评语文课本里出现过的作者,大学还会在图书管里翻出来看的,想来只有鲁迅和蒲松龄。同样有趣,不同的是,鲁迅总是带着沉重的冷调,而蒲松林则带有瑰丽的色彩。在长大一些,工作了,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偶然拿到《呐喊》和《彷徨》,感觉又不一样了。那种阴郁里透出的强大的想要冲破看不见的穹顶的力量,熊熊烈火下有趣的小生机和柔情,都从少年时的视而不见一一展现在了眼前。鲁迅所在的是一个非凡的时代,但也是由时间空间人物组成的普通的时代。那个时代动乱纷繁,我们所经历的时代照样充满变化、暗流涌动。这样的时代,总是少不了挣扎和困惑。只不过前者走得更有爆发力、更激烈;我们这个时代,却有一种不知该如何是好,即便出拳,也总打上棉花的无力感。或者说,只是普通人的无力感,强者和伟人,大概是不同的。也可能,处在当下的人,总是觉得无力,等时间过去,成为历史,或许纪录里已经有所改变。不管外界环境如何,人性总是那样的。有撒旦赐予我们的阴暗与自私,也有上帝赋予我们的高尚与崇高。没有人是单纯单一的,每个人都是复杂的组合体。鲁迅太懂得这些,他笔下的人物,有最可爱的一面,也有最庸扰不看的时候。现在的我们,每个人,可能也都一样。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好像,也没那么难。如何活着,除了无法改变的命运流向,大抵还是可以自我选择的。做自己瞧得上的人,说来简单,却也常有困惑、艰难的时候。好在鲁迅留给我们他的彷徨,让我们依然可以听见他的呐喊;让他的文字成为逃避现实的时光,为不知带何去何从的心带去慰藉,并成为智者的启示。

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

鲁迅有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内里写了什么,根本不记得了,标题留下的印象却很深。“我们现在怎样……”是个几乎万能的句式,套用在所有场合都不算跑偏,我们现在怎样赚大钱,我们现在怎样拗造型,我们现在怎样吹牛皮。一个当下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我的回答是,干干净净地读鲁迅,读干干净净的鲁迅。什么是“干干净净地读鲁迅”?就是把自己的杂念抛掉,忘记写下眼前文字的是“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把这个作者当作无名小卒(nobody),去干干净净地阅读里面的每一个字。觉得好的,能吸引自己,就畅快读下去;觉得不好的地方,也完全无妨,放在一边就是。鲁迅总有他好的地方。什么是“读干干净净的鲁迅”呢?言下之意就是说有“不干不净的鲁迅”,这种“不干不净”和八十年前那个头发硬挺、穿着长衫的绍兴人几乎没有关系,他本是赤子,写赤子的文字。后来却被加上了太多不该有的东西。比如“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其实什么家也不是,鲁迅就是鲁迅,周树人变来的鲁迅,绍兴人,南京上过新式学堂,去日本学过医,学不大好转行写字,以此谋生。写的还挺不错,有些粉丝。然后患病死掉,埋在公墓里。现在的鲁迅不在公墓里,他的尸骸被迁葬到以前的大公园,独享。迁葬仪式极隆重,参加人物规格甚高。棺椁上照例覆着那面红旗,“民族魂”。也不知道问过棺里的这个人没有。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总要问问棺里的这个人。我猜他会和我给出一样的答案。读就好咯,读出来什么是什么,别想那么多有的没的。他的文字本来就和他的发型一样清爽。但以前的鲁迅的书都好像不大清爽。那一套几十卷的全集够厚重了吧,翻开像是字典,每页的脚注认真严谨,战战兢兢,经常搞得比正文字数还多、还复杂。这哪是清爽的鲁迅?清爽的鲁迅,应该就是清爽的。清爽的纸张,轻盈、薄(但不透),尺寸小一些,精致一些。文字嘛,还是那个文字,注释却可以扔到文章后边去。别给我来什么专家的导读,老读者的感想倒是可以放一点,但是要放在最后面,放前面可不行。这样的鲁迅,现在有了。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这两本书递给你面前。读罢,鲁迅。读出来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儿,读不出来任何一些什么也是相当欢迎、甚至相当厉害的。鲁迅本就是这样,没什么特殊的。他很特别倒是真的,特别在文字里的个性,个性每个人都有的。他的有意思些。像是周海婴写给他父亲的墓碑,“鲁迅先生之墓”,笔触多童稚、多歪歪扭扭。而不是后来迁墓之后的墓碑,“鲁迅先生之墓”,雄浑的、大气的。却好像不是那么鲁迅了。我们现在怎样读鲁迅?读那个干干净净的、漂亮的、清爽的。像这本一样。

鲁迅是祖师爷!

当我们的文艺青年手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呐喊残酷的青春时;当我们的小资白领捧读《月亮与六便士》,彷徨在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时;当我们的型男酷女怀揣《老人与海》,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逼格时;我们无知地无视了最初的呐喊祖师爷,鲁迅——同时也是最牛逼的。PS:这本书排版的不错,看的舒服,摸起来蛮高级的。

那些柔软的温暖

经常听到有人说:鲁迅如若生在这个时代,不知道会作何感想,接着他们会补一句:鲁迅应该更失望吧。很多人借鲁迅这“酒杯”来浇自己胸中块垒。其实,鲁迅生活的时代不见得比现在差,也不见得比现在好。据说曾有人问毛泽东,要是鲁迅现在还活着,他会怎样?毛回答:鲁迅么——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这段子很有可能是假的,不过有一点却是历史事实:“文革”时期,只有毛的著作和鲁迅的作品是允许阅读的。不知道这是鲁迅的悲哀还是幸运。他的作品可以被公开出版、发行、阅读,他仿佛还在“呐喊”,可是与他同行的只有独裁者的“最高指示”和语录,其他人,那些古今中外所有的名家巨擘,都被扫进了垃圾堆里,他泉下有知,不免要“彷徨”了。被体制操弄的鲁迅似乎是软弱的。不用去设想鲁迅还在不在,只要看看我们身边就一目了然了。记得是2010年吧,我还在读大二。有天晚上学校的论坛突然被关闭了,百般打听,原来那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北野大以前的一个老师兼校友,不巧的是,此人正因为某些罪名蹲在大牢里面。不少同学还收到辅导员的提醒,最近若有校外记者来采访,不许聊与诺奖有关的话题。我第一次有那种强烈的软弱的感觉。那时候微博流行起来,网上着实热闹,很多所谓“大V”、“公知”,喧喧嚷嚷。过了这几年,当年那些成名的“大V”们,纷纷开起了淘宝店,或者做起了海外代购,也许网站页面上也贴着清末茶馆里那样的小纸条,上面写着“莫谈国事”。有一张大网遮住了我们,有一块红布,试图蒙住我们的双眼。在政治、在宣传、在统治利益、在意识形态面前,人们是软弱的。毕业后去了一所高中当老师。学校有一间教工食堂,校领导和老师们都在这个食堂用餐。餐厅有不少桌椅,本来够用,但每天就餐时,不少老师会带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桌子和椅子就捉襟见肘了。我刚到学校那会儿,课总是排在最后,上完课去吃饭,桌子已被坐满。端着盘子四下寻觅,眼见得窗口空着一张桌子没人坐,虽然觉得奇怪,但毫不犹豫地坐了过去。刚坐一会儿,校长来了,他诧异地看了我一眼,打了个招呼就坐在我旁边。周围有几个老师笑了起来,我觉得不对劲。饭后找了组里的同事一问,才明白究理,原来那张桌子是领导专用桌,我坐的那个位置是校长专用“宝座”。平时即使领导们不来吃饭,那张桌子也是空着的,即使别的老师挤得快要两个人坐一把椅子了,也没人敢去坐。我很不以为然,不就是张桌子嘛,何况校长不常来吃饭,食堂那么拥挤,谁坐都一样。同事一副你“too young too simple”的表情。第二天,我又落后了,来到食堂,没有位置,我毫不犹豫地坐到“专用桌”上,那天校长没来吃饭,我和几个主任一桌儿,别的老师真的对我指指点点。我他妈都乐了,老觉得一群人对另一个人指指点点是电视剧里才有的傻逼桥段。第三天我昂着头又坐了过去,第四天,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悲壮的事。一个星期后,我乖乖地和别的“平民教师”坐在了一起,再没有染指过领导专用桌。我后来想起这件事,觉得中国人的尊卑观念、等级观念真是深入骨髓。全校两百多个老师,好不容易出了我这么一个要打破等级的愣头青,还被他们几棍子打了回去。我在想,如果再有几个人跟我一起,我们天天坐在专用桌上,坚持几个星期,虽然校长的屁股有时候会无处安放,但慢慢地,大家都开始意识到,这不过是一所食堂,我们不过是在一所公立高中,大家职务不同,都是国家招聘来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也许,我们就会随意地坐在任意一张桌子上。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在传统、在文化面前,我是软弱的。于是,当我再读鲁迅的时候,我不想去关注那些阴冷的、沉重的东西,我想从鲁迅的作品里寻找一些温暖,寻找那些即使明知我们是软弱的,却也能支撑我们继续活着的东西。这样的温暖,在鲁迅的《呐喊》和《彷徨》里就有不少。《幸福的家庭》里那个困于柴米的“他”,在一片烦躁中扮演“猫洗脸”,他是个力量薄弱的小市民或者某个未成名的作家,但他对女儿充满了爱意和愧疚。《在酒楼上》吕纬甫对阿顺的善意也令人感动,他们并不有多么深的关系,但吕纬甫还是带着两朵大绒花出现在了阿顺家门口,虽然那个可怜的姑娘早就死了。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真是人间温暖所在。《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是那么的孤独,也许对所有的成年人都绝望了,所以只对小孩子好,又是糖果又是玩具,即使那些孩子也是那么地冷漠。《兄弟》里的沛君和靖甫这对兄弟,感情好得像是父子。那种发自内心毫不做作的亲人间的关怀,会让多少人得到安慰啊(忍不住用了个“啊”)!《一件小事》里的车夫,虽然没有装行车记录仪,还是二话不说扶起了那个不遵守交通规则自己撞翻在地的女人。这样的温暖是鲁迅小说里动人的一部分。鲁智深改变不了朝廷昏庸奸臣乱政,但他可以一路护送林冲到沧州;贾宝玉改变不了自己和菱官的主奴关系,但他可以自己淋着雨提醒菱官躲雨;马二先生改变不了衙门胥吏的刁钻压榨,但他可以拿出自己全部的九十二两银子救蘧公孙一命。鲁迅的小说也是一样,纵然阴冷,纵然让人绝望到彻骨,可是总有一丝夹缝中的温暖渗出来。鲁迅先生在去世前不久,写了一篇叫做《死》的杂文,里面有几条类似遗嘱的话,其中一条说:忘了我吧,否则便是糊涂。也许再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如果人们实在热爱他,也许是几千年),鲁迅已经被遗忘,但是那些在铁幕之前鼓舞人心的东西不会被遗忘,那些柔弱的温暖不会被遗忘。

期待的一般彷徨

彷徨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是推荐必读书目,当时没有看(因为看不懂,呵呵),现在可以再入一本了。这本书的封面字体很赞。《彷徨》是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鲁迅。该书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相同。


 彷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