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出声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5508368
作者:黄土路
页数:166+48彩页

作者简介

在我的记忆里,月光总是像寒霜般布满土地、房屋和树木,远山总是一片迷蒙。我的记忆就像一张在天气不好时拍的曝光过度的黑白照片。多年以后,在城市里忙碌着,我的乡村已渐渐远去,但我依然感觉自己还是那个躲在草垛里不安地向外张望的少年,只是,我尽量地克制着自己,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 ——作者

书籍目录

流年:
父亲传
母亲,送你去土地的深处
祖父与齐秦
故乡的草味
谁都不出声
把手举过头顶
小学站在童年的地里
小人书它像鸟儿飞走了
想念菜地
我的赐福我的乡村——代摄影手记
雪落归途
母亲•母校
烟火:
“三马”入城市
踢毽子的女孩
城北地带
在河堤上奔跑
后现代车夫
河岸人家
想起远离广告的人们
偷书的女孩想回家
家乡来的人
地方:
去南丹的理由
山那边的凤山
乐业天坑记
山里花开
从一片枫叶上回家
与庞白扯散文(代后记)

内容概要

黄土路,作家,诗人。出版有作品《醉客旅馆》《慢了零点一秒的春天》《翻出来晒晒》等多部。


 谁都不出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谁都不出声霜冻似的月光铺满眼前的晒坪,在晒坪四角的草垛里,我、梁福现、陆路、陆世色和四支枪正窥探出来,那一年,我们的年龄分别是六岁、七岁和九岁。我们的枪,是清一色的用木头做的红缨枪。红缨枪对于那时的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枪。我们的任务就是保卫晒坪上的生产队的桐果。夜,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充满了神秘和诱惑。草虫在鸣叫,月光洒落四处。偶尔有不明的夜鸟掠过天幕,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然后再无踪迹。天上除了月亮,几抹淡云,就是深黑的蓝色了。这时候,走村串户的人们渐渐稀少,村路上再没有什么行人,只有田鼠在白色的月光下觅食。在空荡荡的田野里,连稻草都垛起来准备用来喂养畜牲了,哪里还有什么粮食?老鼠们发出了饥饿的鸣叫。不会有人来偷桐果的!大人们似乎相信他们的直觉,因此把守护桐果的任务交给了小孩。那时收割时节已过,大人们都在忙着修筑一个名叫达村的水库。现在,人们已很少能看到那种热闹的万人大会战的场面了:山谷里的树被砍光了,山岭被挖出一排硕大的字,填上石头洒上石灰,远远看去显得那么醒目。指挥部选在山顶,每天天刚亮,从指挥部飘下来的革命歌曲响彻整个大山。人们在广播声中开始忙碌,他们把山谷填平,夯实,又向下深挖。我记得我第一次面对那深洞时的情景,那个无底的深洞,使我感觉到自己幼小的生命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整个提了起来,显得多么孤依无助。无数的人在这个深坑里或边缘忙碌着,他们抗土,搬土,填土,谁也不会顾及到我们这些小孩。只有几个戴着袖章走来走去的人,不时地喝斥着企图靠近深坑的我们……现在,夜已深,劳累的人们在家中或工棚里渐渐进入睡眠,偶尔飘来几声轻微的鼾声和磨牙声,也显得那么遥远。只有我们四个小孩躲在乡村的草垛里,静静地守候着。从心里说,我们乐于接受这样光荣的任务,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是解放军战士了,我们要抓的是一切入侵的敌人。也许草垛的温暖挡住了夜晚的寒冷的入侵,我们竟丧失了意志,渐渐地也睡着了。后半夜,露水渐重,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把我们惊醒。透过草垛的隙缝,我看见晒坪上一个人影正在往布袋里装桐果。桐果经过几天的曝晒,几乎就要晒干了,轻微的触碰就会使它发出细碎的声音。我感到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快,它发出怦怦的声音,仿佛就要跳出我的胸口。我想,当时我们都吓坏了,直到那人装好了桐果,把袋口扎紧,准备往自己的肩上扛的时候,我们才回过神来。不知是谁先喊出了一声“抓贼”,我们几乎同时冲出了草垛。梁福现、陆路、陆世色抱住了那人的大腿和腰,而我则用力地扯住装满了桐果的袋子。那人挣扎着想摆脱我们,但他刚甩掉一个,另一个又粘了上去。眼看挣脱无望,他一屁股坐在了晒坪上。这时闻声而来的大人们早已把我们团团围住,在月光、电筒光和火光的照耀下,他紧紧地低着头,低到了自己的裆部,只露出一个长着杂草般头发的后脑勺。直到第二天,我才在人群里看清了他的脸。他的脸那么瘦小,上面布满了皱纹。他的身材不高,就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少年,但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的脚有些瘸,不知是天生的还是被谁踢打过。他的肩上扛着一袋沉沉的桐果,那是他昨晚的赃物。袋子上写着:我是贼。在几个民兵的押送下,一个跟与我同龄的小女孩紧紧地扯着他的衣角,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扛着那个装满了桐果的硕大的袋子,在大会战的工地和附近的村村寨寨里,一路走一路高喊着:“我是贼!我是贼!我偷了达村的桐果!”他的叫喊声引来了人们的围观,大人们停下手中的活,边议论边嘲笑着,孩子们则跟在他和小女孩的身后,向他们掷着小石子。我记得我躲在人群里,心里却没有当了英雄的那种豪情。那个紧紧地扯着父亲衣角的小女孩,她眼睛里的无助、茫然、恐惧,深深地刺伤了我。也许,我的童年就在这次乡村事件中过早地结束了。我变成了一个早熟的儿童,谨慎,敏感,无所适从。待我真正明白了世事之后,我常想,要是在童年的那个晚上,我、梁福现、陆路和陆世色谁也不出声,那情况会是怎样呢?我想,至少我不会像现在那样不快乐。但我知道,命运里的东西,是没有什么假设的。第二年我进村小学,开始了自己的学生生涯。我惊讶地发现那个小女孩就和我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她是一个沉默的女孩,除了老师叫她朗读课本或回答问题,我从没见过她说过话。她的眼睛似乎从未注视过周围的人和事物,只注视着自己的内心。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和我一起读书的伙伴们一个个地从教室里消失了, 只有我和她还在坚持着。但我们却从没说过一句话。初中毕业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失去了她的消息,几年后我才知道,她考上了地区卫校,成为了一名为别人医治创伤的医生。每年春节回老家的时候,我偶尔会在村路上遇见她,我们会点点头,只有一次她轻轻地跟我说了声:回来啦?我想我是没有气力问她父亲的情况的。直到有一年,我看见迎面走来的她,手里牵着一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一位母亲的幸福的笑,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笑。不知是谁说的,文学就是一次感伤的旅程。多年以后的夜晚,我在江南淡村路的一间两居室里写完成了一个小说:《洗衣机》,这同样是一篇令人不快乐的小说,小说的结尾我写道,世上再也没有一个可以洗去人们的忧伤的洗衣机了。责编这个小说的编辑后来对我说,黄土路,你的小说写得挺怪诞的,却让人一点都笑不起来。我想我能说什么呢?在我的记忆里,月光总是像寒霜般布满土地、房屋和树木,远山总是一片迷蒙。我的记忆就像一张在天气不好时拍的曝光过度的黑白照片。多年以后,在城市里忙碌着,我的乡村已渐渐远去,但我依然感觉自己还是那个躲在草垛里不安地向外张望的少年,只是,我尽量地克制着自己,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
  •     ---读《谁都不出声》 . 2007年底的某一天,我在巴马县文联主办的《寿乡》杂志上,读到了十月先生为黄土路的小说《河是怎样变成湖的》写的一篇评论。十月先生是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写作者,他精湛深邃智睿的文字让我十分喜欢,可那一次,无知的我却因为他写的这篇评论中的某个用词,竟倔强地与他争论和较劲,我的不依不挠大让十月先生有点哭笑不得了。最后,他说,你自己去看看原文吧。那时候,我还不认识黄土路,孤陋寡闻的我根本就不知道黄土路是何人。那天,因为十月那句话,我上网搜索,找到了黄土路的博客。就这样,我开始阅读黄土路的文字。一走进黄土路的文字世界里,我就不得不承认,我喜欢黄土路那些简朴和真实的文字,喜欢他文字里散发出来的乡村的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喜欢他淡淡描述的语气后面却牵扯着深深重重的依恋与怀念的情感。我把他博客里所有的文章都读了个遍。因此,在《谁都不出声》这本书还没出来之前,里面的大部分文章我都已经读过,有些篇章我甚至读过好几遍。可拿到这本书后,我还是又从头到尾把所有的文章再读了一遍,以后还会再读一遍又一遍。《谁都不出声》一书的后封面上这么写着:“在我的记忆里,月光总是像寒霜般布满土地、房屋和树木,远山总是一片迷蒙。我的记忆,就像一张在天气不好时拍的曝光过度的黑白照片。多年以后,在城市里忙碌着,我的乡村已渐渐远去。但我依然感觉自己还是那个躲在草垛里不安地向外张望的少年,只是,我尽量地克制着自己,不让自己发出一点声音。”在读完《谁都不出声》一书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那个躲在草垛后面不安地向外张望的少年后面。我看见那个少年,沉默地望着他的父亲和母亲,他的弟弟妹妹、祖父的锁吶,还有故乡的青草味,这些令他无比熟悉,让他感觉温暖的过往一一从他面前走过。仿佛就在眼前,却已遥不可及 。潜进他的书的字里行间,我不但看见他躲在草垛后面,我还看见倔强的他为躲避父亲的责骂,悄悄爬上屋后的黄果树,天黑了,他的母亲带着哭腔一遍遍呼唤,他始终一言不发……我还看见,他坐在七岁的门槛上,拿一把刀修造木枪。我在想着:他那被刀割伤的左手,多年后,每当他回首童年,回望故乡时,是否还会隐隐作痛?我还看见他在坑洼不平的村道上狂奔,却再也追不回母亲的温暖,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他跟在母亲的棺材后面上山,送母亲去泥土深处。我还看见,他在很多个夜里辗转反侧,默默地追寻早已远去的,祖父悠远悲怆的锁呐声……许是我读他的文字时入景入情太深了的缘故,在有一次在他的微博里看到他感叹的一句:“我的远方在故乡……”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在自己有感而发的一篇小文里,写下这样的一些文字:“我看见他孤独地倚坐在故乡破旧的门槛,眺望远方。背景正逐渐发黄,有了泥土的颜色。到底是岁月的长河还是汽车的轰鸣把我的故乡连同我的童年流放了?还是滚滚车轮和成长的脚步把我带走了呢?故乡远了,远如远方……一同远去的还有母亲期盼的目光和父亲抽水烟筒时响起的,温暖的咕噜声。一些粉色的桃花和一些洁白的梨花,还有一些姑娘羞涩的笑脸也被云遮雾障”“只是,有一些怀念只能用一些东西替代了。比如,母亲只能用一堆黄土替代;父亲只能用一些风声替代;我的故乡只能用远方替代。而那些已经长大,已经不再羞涩的姑娘呢,我能用什么替代?”“摊开双手,那些纵横交错的纹路,有哪一条能通往我的故乡和童年么?那根我松开了的牛的缰绳,能不能循迹而来?让我路过,回到过去,去到远方。”这些文字不完全是我的写照,我的父亲不抽水烟筒,不会有温暖的咕噜声响起。我的母亲还在世,时刻在盼我回家,无需用一堆黄土替代。是黄土路的文字里的那些表述让我感同身受。而我又不忍心让黄土路的记忆一直都像他文中所写的:“月光总是像寒霜般布满土地、房屋和树木,远山总是一片迷蒙。......就像一张在天气不好时拍的曝光过度的黑白照片。”所以,我自作主张地给他的童年记忆添加了:“ 一些粉色的桃花和一些洁白的梨花,还有一些姑娘羞涩的笑脸”文友剑书在我写的文字后面这样点评:“这远方是一种什么样的故乡呢?是山乡物事愈去愈远的故乡,是如梦记忆和残损现实猛烈碰撞的故乡,是无助的童年跌坐在地疼痛的故乡 ........”他是评我写的文字,但其实,却是在评黄土路那些暗藏着疼痛的文字。我们都感叹:“故乡远了,远在远方。”但其实我们又都知道,故乡不远,故乡就在我们心里。我还试图从“双手那些纵横交错的纹路 ”或者“那根我松开了的牛的缰绳 ”回到童年和故乡,而黄土路,却似乎从来就不曾走远,他一直躲在草垛后面,留在永远的童年和故乡里,即使,再也无法实实在在地触摸,却也不肯离去。现实中,那个躲在草垛后的沉默少年,如今已经成长,离开故乡到城市里生活。他从过去的流年走进烟火中,不停地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可他依然羞涩、倔强、和沉默,依然带着故乡纯朴的温暖的底色在生活里四处奔波。读着他从以前到现在的文字,我有这样的一种奇异的感觉,感觉他怀揣着诗歌和散文走在乡间小路,走进田间地头,又或者他把玉米和谷子还有故乡的青草种进了诗里,却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就像他的童年记忆和故乡与现在生活的城市并存在他的生命里一般的和谐与自然。在《谁都不出声》的《从一片枫叶上回家》一文里,有这么一段话:“……黄老师说,去保德保主要不是去看矮马,而是去看枫叶。我的心突然旋转起来,我看见远去的东西突然回转过身,向我奔跑。这是一匹记忆的马,它冲过迷雾,穿越渺远的时空,突然闪现,带回已经远去的童年、山歌和五色糯米饭。”还有这样一段:“逆光中的枫树,每一片枫叶都变得亮闪闪的,上面跳跃着光茫。恍惚中,我突然看见一个身影闪现,正从一片枫叶上缓步走来——那是少年时候的我。记忆中,山里孤单的砍柴声也随之响起了。”这些文字让我觉得,长大以后离开了家乡的黄土路,他带着童年和故乡在外面奔走,每走到一处似曾相识的地方,每看见一个恍若熟悉的场景,他便把藏匿在心里的童年和故乡又重温一次,又在心里再一次回到童年和故乡。在《谁都不出声》的后记《与庞白扯散文》里,黄土路对庞白说:“我写散文最初就是想留下那些远去的事物,比如母亲、乡村的事物……我的散文就是记录了一个进城的农村孩子的轨迹,他在城里四处招摇,却拖着一条乡村的尾巴。”他拖着的那条乡村的尾巴不是负担,而是让他感觉踏实感觉温暖,让他不舍舍弃。看到在《与庞白扯散文》里,黄土路说:“我的弟弟妹妹都在外工作,父亲可能是我与乡村唯一的联系了。”我就突然莫名心慌与害怕,害怕哪一天,如果父亲也离开,那么故乡那个在心里的家就再也回不去了。于是便虔诚地祈祷:祝愿黄土路的父亲永远健康长命百岁,守在永恒的故乡,坐在老屋温暖的火塘旁,等在外的儿子归来,让黄土路在走了很远以后,活得很老之后都还有家可回。然后,让我们循着黄土路的文字轨迹,在他的字里行间,跟着他的脚步——一起回家。
  •     □刘永娟“年轻些的时候,我能把烟从耳朵里鼓出来。可是,现在我年纪大了,就不表演把烟从耳朵里鼓出来的绝技了,权且给你们表演一下烟是怎么从鼻孔里喷出来的罢。”酒桌旁,喝了几杯后,桂林作家黄土路点燃了一支香烟,大声说着话,成为了酒席的焦点。其实,没喝酒的黄土路是不抽烟也不吹牛的。坐在开往忘忧谷的大巴上,我打开了从一个文友手里抢过来的这本书。“在摇晃的车里读书对眼睛不好!”大巴爬一段险坡时,身旁的伙伴提醒我。于是我把打开的书倒扣在膝盖上,转脸对着窗外不再苍翠的树林。一只鸟从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树冠里飞出来,停在一棵落光了叶子的银杏树上。我跟身旁的伙伴开了个玩笑,说,快看,黄土路的老爸站在那棵桂花树上打老鹰。《谁都不出声》这本集子的第一篇散文是《父亲传》,《父亲传》的第一章就是《站在树上的父亲》。一个在城市里奔忙不能回家的儿子满怀负疚地与站在老家黄皮果树上摘果的父亲通电话,这样的场景钻进了多少读者的心灵缝隙?唢呐声里的祖父、躺在地上盖着白布的早逝的母亲、自己用木头手枪顶过的偷桐果的中年男子,父亲的鞭子和猎枪、母亲的坟墓和怀抱、山上的野花野果、赐福湖湖面泛起的波纹,这是黄土路的流年。“流年”是散文集第一小辑的名称。是流年推着黄土路进了城市,还是三马车载着黄土路进入城市的,谁能够说得清楚呢?不记得是谁说的话了,大概意思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生活了一百年,也很难成为一个真正“城里人”。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对的。散文集的第二小辑“烟火”里,进入了城市生活的黄土路仍然与在赐福村的小道上奔跑的黄土路有着永远无法切断的关联。在沿海地区的一家报社做广告策划工作,小村的青石板上写的文字“你们有谁看见我的马请告诉我一声”是两个黄土路的关联(《想起远离广告的人们》);在城市里逛书店的时候,那个偷了一本价值4.2元的《机器猫》的女孩儿是两个黄土路的关联;在南宁当编辑的时候,那个脖子上长了不知名肿块辗转城市多家医院却查不出病因已经瞎眼的乡亲,是两个黄土路的关联(《家乡来的人》)。也许是真的,其实所有人终其一生的努力,不过为了追寻回到母亲子宫的安全感。黄土路给自己这本集子的第三辑取名为“地方”,这个小辑里收入的是几篇类似游记的散文,其中两篇名为《山那边的凤山》和《从一片枫叶上回家》。至今为止,我在三个不同的场合听到过不同的人对这两篇散文的极高称誉,这些称誉分别来自评论家、编辑和普通的读者。这些记录作者到家乡巴马附近的县份走动的看起来很普通的文字,何以感动了来自不同层面的读者?如果让我来解答,我会说,因为这些文字演绎了重回母亲子宫的原发性的执着。这本小书的中间,还收入了黄土路的48幅摄影作品。黄土路的摄影在朋友圈中小有名气,他常能在我们看来平常的景物中拉出打动人心的镜头。墙根下的爬犁、颓败的门上残缺的对联、在鞋摊前擦拭眼泪的孩子,这是黄土路的家乡影记。“你们一定要对我好一点,因为我来自长寿之乡巴马,我应该是我们这些人中间活得最长的那个人。你们不对我好一点,我一百五十岁写文学史的时候是不会给你们好词的。”说这话时黄土路没有喝酒,听这话的表面你会以为黄土路狂狷。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只是玩笑。这个玩笑背后的黄土路,和纸上的黄土路一样,朴实、谦卑,对万物充满了同情。和我一样,和很多人一样,他这辈子永远也没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了。(《谁都不出声》,金城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我回忆我的家乡时,我竟然不出一声。
  •     谁都不出声,浓浓的乡村情怀。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当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城市里年轻人的数量越发膨胀,故乡已然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国人的“根”意识越来越缺乏,逐渐都成了“出走”的人生。
  •     矫情
  •     根性
  •     这样小开本的装帧应该推广。感动的是作者在尽可能做到真挚的努力…
  •     强烈推荐黄土路散文集《谁都不出声》
  •     花45元买了这本特小的书,想支持下那些还在写故乡的人,文字有些不着痕迹的笨拙,感情就显得真挚。后来才知道原来你是诗人。
  •     温暖的书给我一个安静不慌的晚上,故乡童年家人玩伴,偶尔回忆一下,莞尔一笑,时光就从容了起来。
  •     虽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是,感觉,跟着作者回家了。
  •     在看《谁都不出声》,我不时因心跳而停止阅读,因心动而眼眶发热。真搞不清楚是@黄土路 写得太好,还是乡村刺痛了我。如果是前者,我真的就要嫉妒他了。因为我也一直想写一些关于我的老家湖北当阳的一个小山村,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拖一直拖,直到看到这本书,我就不太敢写了。
  •     自己推荐行不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