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208112025
作者:[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2666》作者波拉尼奥首部短篇小说集
◎令人着迷、苦寻的答案。挫败,但并非失败的旅程。
◎《2666》屡获2012年各项读书大奖: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是惟一入选的外国小说;《中国图书商报》年度影响力图书;入围新浪读书年度十大好书等。
◎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由十四个故事组成,大部分故事的主人公是“B”:一个智利流亡者,在南美和欧洲漫无目的地游荡,串起了他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故事,几乎都是在流亡生活中理想破灭的一代人,如何挣扎于边缘,困于梦魇。这些人犹如在一场梦中,在不同的故事中不断改换着形象、名字或背景。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波拉尼奥在短篇小说领域展现出来的纯熟技巧,堪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媲美。

书籍目录

圣西尼……………………………………3
亨利·西蒙·勒普兰斯…………………… 27
恩里克·马丁……………………………39
一件文学奇事…………………… ……59
通话…………………… ………………75
毛毛虫…………………………………83
安妮·穆尔的生平 ……………………101
“小眼”席尔瓦 ………………………139
戈麦斯帕拉西奥 ……………………159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173
1978 年的几天………………………205
在法国和比利时闲逛…………………225
牙科医生…………………… ………245
邀舞卡……………………………… 273

内容概要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1953—2003)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1973年波拉尼奥再次回到智利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却遭到逮捕,差点被杀害。逃回墨西哥后他和好友推动了融合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以及街头剧场的“现实以下主义”(Infrarealism)运动,意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1977年他前往欧洲,最后在西班牙波拉瓦海岸结婚定居。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均致以杰作、伟大、里程碑、天才等等赞誉。苏珊•桑塔格、约翰•班维尔、科尔姆•托宾、斯蒂芬•金等众多作家对波拉尼奥赞赏有加,更有评论认为此书的出版自此将作者带至塞万提斯,斯特恩,梅尔维尔,普鲁斯特,穆齐尔与品钦的同一队列。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3条)

  •     连着看了《荒野侦探》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都不是很喜欢。非常琐碎的叙事,有的句子还很不通顺,要读上两三遍才能猜到隐约在说什么。两篇的风格异常相似,都是讲流亡者,游荡者,和文学家的故事。但是读完了真心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中只有《恩里克-马丁》这篇感觉还有点意思,会返回去读第二遍。各种推介都把波拉泥奥放在和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一样的地位在打广告,真正看过后,博尔赫斯在我新心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撼动。马尔克斯《事先张扬的一桩凶杀案》让人颇为失望,完全不能和《百年孤独》相提并论。
  •     当我们仰望夜空,我们看些什么?有人想到星座众多,宿命与运势走向,规划与战略远瞻,爱情及花花世界;古代有钦监天象的官员,奉天承运,观星云,匡政治;一颗流星坠下,有人抓紧拍照,有人要发微博,有人赶忙许愿,司马懿看了以为自已是要翻身。也有人都不当回事。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天而异。智利诗人波拉尼奥曾经论及过类似问题,他的一个有趣的观点认为:星星在天上发光,有的大有的小,有的亮有的暗,有的还活着,有的已经死掉了。      波拉尼奥似乎很喜欢‘星星’这个意象,在他的诗歌小说中反复提及,他觉得我们看见的许多星星,都是透过数百万光年迢迢而来,到达的是它们的光芒,被我们目睹,而它们的肉身,在光辉漫长散发的时间里已经死去消失掉了。这些星星相互远离,可望不可即,它们在漫漫黑夜里长途跋涉,它们迷失、恐惧,前途是一片黑渊,一片未知,它们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必须不停走下去,仿佛使命,死亡也无法使其罢休。它们活着的时候鲜有人见,衰弱暗淡,在世界的暗处流浪,死后成为一道光芒或者一道墓碣文,使人发现、追寻、迷失。      波拉尼奥认为这是无数拉美人的天堂和地狱。《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是波拉尼奥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由十四个故事组成,这些故事读来像一群幽灵,仿佛是胡安·鲁尔福人鬼混合的世界。这是一幅幅重叠的画面,画中人多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拉美,他们经历动荡,最后零星流亡在欧洲和美洲广袤的土地上。他们销声匿迹,有些人埋骨于此,有些人依然活着,有些人即将逝去,这些人注定难以留下姓名,终于在茫茫荒野里失去了身影。波拉尼奥亦是这群流亡者中的一员,在这部小说集中他化身为‘B’,不断地被流放,缅怀那些死去的青春梦想,在浑浑噩噩的世界里与那群家伙悲欢交集、擦肩而过。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那些孤独浪人、落魄武士的画传,他们像‘一群蹩脚的枪手,执著地中枪倒地’。
  •     这本小说集只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但即便只读了一遍(在还没有完全适应波拉尼奥节奏的情况下),有些东西还是让我惊讶。(略作记录,以便重读时比较。)《圣西尼》:流亡作家的辛酸生活。圣西尼还是有影响力的的作家,尚且如此,其他籍籍无名的作家或其他流亡者的悲惨就可想而知。但波拉尼奥并没有着力写出来,甚至在文末还写了一点温暖的东西:米兰达和“我”的和好,至少意味着她已经理解曾经不那么看得起的父亲。《亨利•西蒙•勒普兰斯》:就是Ben提到的波拉尼奥的“文学炮灰”理论。开始我以为会是诙谐调侃的笔触,但是看完后,很心酸。其实何止是文学,在生活的各方面,炮灰比比皆是。《恩里克•马丁》:流亡者+蹩脚诗人,更绝望。“地球上活着的人都是流亡者,是被放逐到地球上来的”。《一件文学奇事》:从B去马德里起变得精彩,结尾很赞。《通话》:我从中读到了爱情,或许是误解了。《毛毛虫》:流亡者和未来的流亡者的忘年交,对他们来说,分离再平常不过。还有平静之下的紧张。(P.S.小说里讲述的那个电影不知是虚构的还是实有,真想看看。)《安妮•穆尔的生平》:最好看的一篇。无所归依的人生。紧凑,比极简还简,可是这样写真的没有问题么?《“小眼”席尔瓦》:内容丰富,偏见、隔阂、迷信、残忍、救赎、虚伪,一个长篇都说不尽的故事,被波拉尼奥轻松地讲出来了。让人唏嘘。《戈麦斯帕拉西奥》:极其常见的故事,但在波拉尼奥笔下,什么都没发生,却像什么都发生过。《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流亡者心态和二流作家的担忧最集中的描述。居伊•罗塞,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在等待美国签证的过程中失踪,没有谁知道他的下落,再之后就没人记得他,被记住的是布勒东,是更优秀的诗人们。而B,很可能就是“一个被埋葬在阿卡普尔科荒郊野外的居伊•罗塞,消失得无影无踪”。对几乎所有人来说,即便不用担忧今晚是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也总有别的担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波拉尼奥写的不只是流亡者和二流诗人,是所有人。《1978 年的几天》:还是流亡者的故事,近似于《恩里克•马丁》,不同的是,恩里克至少还曾短暂地找到生活的价值,U从没找到过。不过,都一样,一样的让人绝望。《在法国和比利时闲逛》:巨大的无所事事和不安。同样的,还有担忧。B从勒菲弗身上看到自己的命运,B关心他,“因为没有人关心他”。《牙科医生》:艺术的秘密性质是什么?我们之所以“对各自生活的缓慢失败、对美学、对伦理、对墨西哥、对我们的破碎理想不感兴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艺术的秘密,也发现不了。《邀舞卡》:形式很好,碎片式的速写就勾勒出(可以说是)一代人的命运(但知识面狭窄,理解有限)。这本书只写了两类人,流亡者和二流(或更末流)作家或诗人。流亡者的潦倒、发疯甚至死亡,对“我”(以及B和贝拉诺)都是一次可怕的预示,而二流作家的命运同样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有一篇印象深刻:一大堆诡异的数字和拙劣的诗作
  •     终于看完了,丧到极致后,叙事手法让那种挥之不去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流亡者,边缘者,被允诺在夜里醒来却见不到星光的人们,浮萍一样,飘过这个世界。
  •     我爱这本书,只因为我曾爱过一个叫「夜晚」的男孩儿。他指引我从书架上将这本书拿下来带回家。
  •     越读越觉得好读。 近似流水化的记录模式,甚至有些琐碎和絮叨,穿插大量我不曾听闻的作家,甚至跳跃性思维。但读起来却觉得特别的有趣而吸引。舒心。
  •     为了故事本身而写作的小说家 有种锁骨那样清晰、明确而坚硬的美感
  •     [波拉尼奥叙事里的里的神秘抛却的返祖神话,在与历史的无限联系中找出各种可能,是充分寄托在未来里的一种神秘,获得一种理念--救赎,践合了本雅明的星云观点。]
  •     天哪太好看了
  •     平静无波的笔触,孤独灿烂的夜晚
  •     有人活着无所事事 有人死于过度伤心 “伤心能死人吗?能。厌世也能。”#非常存在主义的丧#
  •     个人不喜欢,或许太过冷淡。。又或许我的阅历不够。
  •     看了一半不到就弃了,个人阅读风格所致。对这种丝毫没有起承转合的旁观者角度描述式的文章真的读不下去了,一个故事读到最后面对戛然而止的结局我都是黑人问号脸,果然我的阅读水平太低了。
  •     与平时 晚饭饭桌上 我爸告诉我妈一件事的方式 差不多
  •     虽然是自己买的书,但没看的时候一直以为是科幻呢。。。
  •     4.6
  •     爽 到 ! (在1978的几天里波拉尼奥描述了《安东烈布鲁廖夫》好惊喜
  •     感觉书中描写的世界虽宛如一座垃圾建造的庞大迷宫【还不带出口的】,但自有其浪漫迷人之处?好像我这个感觉跟主流书评很不一样……结论,我果然有病【。
  •     喜欢《恩里克·马丁》和《毛毛虫》
  •     “折磨我们的是没完没了的饥饿,每吃下一口东西,我们就越发贫困,越发瘦弱,越发丑陋,越发荒唐可笑。”
  •     一个平和又孤独的人面临死亡。一群形象,都是受伤。这是他唯一看明白的地方。实际上,那些形象像落日一样逐渐淡出,剩下的只有伤痕。
  •     深谙只叙述 不描述这个道理 所以很多没有看懂 然而虽然看不懂 但 文字是好的
  •     第一本波拉尼奥
  •     部分故事挺喜欢
  •     啊……我讨厌这种极简主义式没有结尾的结尾!!!
  •     14个小故事构成的书。前面几乎都是失败者的故事,后面就有点乱七八糟了。读的时候总让我觉得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应该有很多当时拉美的历史影射吧,不过没看懂。目前觉得还可以,小人物或者说当时历史条件下边缘人物的故事?暂五星。
  •     波拉尼奥简直跟我一样喜欢使用括号(不对,他比我更喜欢
  •     人生在世~都在寻着自己安身立命的标准~
  •     喜欢那几个戛然而止的结局
  •     在先锋书店找到他,在飞机上送给一个陌生的台湾女生
  •     属于看过之后没什印象的小说,但是有觉有一点模糊记忆的小说
  •     “内容介于暴躁和痛苦之间,忠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些人的真实面貌——不再年轻,开始接受理想破灭的事实。”
  •     漫溢的神经质的浪漫色彩。
  •     “我想念那些死于刑讯台上的诗人们,想念那些死于艾滋病,吸毒过量的人们,想念一切相信拉美有天堂而死于拉美地狱的人们。”
  •      躺着看了一天 插画稿子又没画 太好看了
  •     隐蔽的修辞范本,细腻精巧到炸裂。
  •     喜欢。和莫迪亚诺专写流亡之事一样,波拉尼奥也有孤独感。但他还有奋争的情绪。
  •     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和卡夫卡有某种内在的相似。冷静。超然。神秘。波拉尼奥把自己从叙述中抽离出来,只是呈现,不作价值评判。意味无穷。这倒和写长篇的他一以贯之。另外,短篇和长篇的区别在于,不能写得太用力,太满,但一样可以完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用来解释衡量短篇小说的写作,恰为合适。
  •     看来最耐得住寂寞的思想者们,也驯服不了自己心。 生命很伟大,却也极其可怕。
  •     拉美众神中具有独特气质的波拉尼奥。他的文字像是孤独漂泊的幽灵呓语,是一种漫不经心的倾诉。平实的文字背后掌控着对平淡无欲的现状的悲哀,如只身在茂盛的雨林探险,苦觅不到生活的出口。对文学的热爱拯救不了生活,只能与流亡诗人产生的虚无缥缈的联系,自己的心绪也产生无法用语言阐释的悲伤。从不知去向的诗人留下的篇章中,从昔日奋勇之后的哀叹中,庆祝理想的幻灭,对生活的缴械。现在的情况来读波拉尼奥再适合不过了。后半段好于前半段。
  •     不喜欢叙事手法,用重复来堆砌情绪,使得作品失去了简洁、明晰。 但书还是蛮好的。
  •     像人物小传、回忆录,他们都是被生活挫败的人,但决不是生活中的失败者。那种迷失与落魄跃然纸上,看得人戚戚然
  •     B可爱的碎碎念。
  •     大一时候看的,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封面印象深刻。
  •     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仅仅为了欣赏别人的不幸而消磨夜间的时光,我想这是欣赏别人同时又是自己的不幸。
  •     读一遍不够
  •     叙事手法太迷人了。很喜欢那篇征文比赛的小说(《圣西尼》)
  •     “孤独是一回事,死亡与孤独迥然不同。”
  •     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     反正就是,失败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