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学习的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9-1
ISBN:9787561730898
作者:[美] 布兰思福特 约翰·D. 等编著
页数:311页

作者简介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美国国家研究院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学习科学开发项目委员会主持的一个课题,由国家科学院和美国教育部基金资助,参与者有16位国际著名的学习研究专家教授,分别来自美国1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该课题以原有的学习研究为基础,借助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多维的研究,历时两年,最后以论著的形式发表。    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是专业知识。学习研究委员会认为理解专家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因为这使我们能够洞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本质。

书籍目录

总序
译者前言
志谢
全书概要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学习:从猜测到科学
第二部分 学习者与学习
第二章 专家与新手的差异
第三章 学习与迁移
第四章 儿童是怎样学习的
第五章 心理与大脑
第三部分 教师与教学
第六章 学习环境设计
第七章 有效教学:历史、数学、科学示例
第八章 教师的学习
第九章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
第四部分 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向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委员会委员和成员的个人简介
索引

编辑推荐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研究的一个重点是专业知识。学习研究委员会认为理解专家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因为这使我们能够洞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本质。

媒体关注与评论

  总序  《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是学习科学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向的专题译丛。为了帮助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更好地把握专辑策划的意图以及了解其特色,我将从专辑选编的学术背景、结构和主要内容三方面对译丛做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  一、学术背景  众所周知,在19世纪末以前,心理一直是哲学和神学的研究领地。可以说,威廉·冯特(Wihelm Wundt)实验室在莱比锡的建立是人们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人类心理的开端。当时,威廉·冯特和他的同事们试图运用内省法对人类约意识进行精确的分析。作为对内省法内在主观性的回应,行为主义者主张对心理的科学研究必须限定在可观察的行为和能加以控制的刺激条件上。行为主义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学派终于在20世纪诞生了。在批判经验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行为主义者把学匀的概念定义为在刺激和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推动学习的动力  主要来源于内部驱动力(如饥饿)和外部力量(如奖励和惩罚)。世纪之初,以动物行为研究建模的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的假设在心理学界三据着主导地位。行为主义者成功地消除了为了行为训练与意在产生理解的教学之间的差异。所有学习都被简化为一种源自鸽子和老鼠的心理实验模式。它的基本原则就是“效果律”。行为主义者还进一步指出,得到“强化’的反应将会重复出现,在强化学说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对教育而言,这种学习理论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即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行为上,而不是集中在促使学生做出反应或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的原因上。强化促送人们重复那些得到强化的行为,但却忽略了行为主体对问题的理解,也忽略了主体内在固有的逻辑能力,这种逻辑能力能使人从不充分的反应中找出答案。因此,训练虽然可以调整人的行为反应,但却遗忘了反应主题对未来以外事件的理解力。  其间,行为主义学习观虽曾受到来自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挑战,然而,终因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主张“学习是对理解的探索”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假设终究没有能得到广泛的接受,直到1950年代末,以计算机建模的认知心理学的崛起以及内涵更为丰富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创建和新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运用,才使科学家有可能对人的心理功能进行严肃的研究,并提出了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形成了挑战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新的学习理论。  随着对行为主义反思的增强,从1960年代起,社会科学开始摆脱行为主义价值观的束缚,而返回早期问题定位的研究传统。大量研究方法得到发展(其中包括对严格的质性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的关注)。在这种环境中,回溯到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的线索又重新凸显出来。在教育中,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1980年代末兴起。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问题上,并提供了关注导致理解的解释过程的新的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在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根据这样一种知识的哲学观,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  ……

章节摘录

  学习科学的新进展也强调帮助人们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的重要性。既然人们重视理解,那么他们就必须学会把握理解和获取更多信息的时机。他们会用什么策略来评价他们是否理解他人的意图?他们需要什么类型的证据,才能确信别人的观点?他们如何能够依据现象提出自己的理论并对理论进行有效地检测?  在“元认知”的旗号下,人们已经对有利于主动学习的许多重要活动进行了研究,关于元认知的话题在第二、三章有详细介绍。元认知是指人们预测他们在各种任务中表现的能力(如,他们能够记住各种刺激的程度)以及对目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监控的能力(如,Brown,1975;Flavell,1973)。适合于学习的元认知方法的教学实践包括那些关注于理解、自我评价和根据已教授的和需要改进的内容进行反馈的活动。这些实践表明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的程度得到了增强如,Pallncsar and Brown,1984;Scardamalia et a1.,1984;Schoenfeld,1983,1985,1991)。  假设有三位教师,他们的教学影响着学生是否学会调控他们自己的学习Scardamalia and Bereiter,1991)。第一位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完成作业;通过他的监督、检查学生所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来达到这个目标。他的重点在于活动,从过时的作业到最流行的太空时代项目等任何一种活动。第二位教师强调学生在开展活动时所学到的内容。第三位教师也不例外,但是他增加了学习目标——不断地把更多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当你走进教室时,不能立即分辨出这三种类型的教师。或许你会看到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视频动画或多媒体演示文稿。你可能发现老师从一个小组走到另一个小组,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然而,经过几天的教学,第一位教师和第二位教师的差别开始明显。第一位教师将重点完全放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和所完成的作业(作品)上——学生是否参与了、每个学生是否得到平等的待遇和他们是否出色地完成了作业。第二位教师也参与了整个过程,但他还关心学生从经历中所学到的知识,并采取措施确保学生消化所学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表现。但是,为了区分第二位教师和第三位教师,你可能需要回到媒体制作项目的过程。它首先引发起了什么?它是否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一个学习活动?或者是否从学生致力于建构自己的知识开始才算是学习活动?在第三位教师的教室里有一个引人注意的例子,学生们一直在研究蟑螂,通过阅读、观察,他们对蟑螂是如此的了解,以至于他们想与学校的其他班级分享所学到的知识;于是他们就制作出一盘录像带供其他班级学习(Lamon eta1.,1997)。  因此,在看上去是相同的学习活动中所蕴藏着的差异是相当深远的:在第一位教师的教室里,学生在学习有关媒体制作方面的内容,但媒体制作很可能从学习其他方面的途径中学到。在第二位教师的教室里。教师的教学在于确保满足活动的初始教育目的,它不把教学仅仅沦为一个媒体制作练习。在第三位教师的教室里,媒体制作与学习相伴,而且是学习的直接结果,学习体现在媒体制作牛。第三位教师的大部分教学工作在媒体制作的观念产生以前就已经完成了,他所要做的只是帮助学生在做项目时始终看到他们的学习目的。  这三位假设的教师是抽象的模型,当然仅仅部分地与真实的教师相符合,有时更像真实的教师。然而,我们从中粗略地看到了重要的事实——学习目标与教师教学之间的联系能够影响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能力。    适应性专业知识的概念在对历史专家的研究中探究过(Wineburg,1998)。让历史专家和一组未来教师解读一套关于亚伯拉罕·林肯和他的奴隶观的文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已颁布的法律(宪法)、自然法(写进独立宣言的)和人权法(关于基本权利的假设)之间的冲突。其中一位历史学家是研究林肯的专家,第二位历史学家的专业知识不属此类。林肯专家在阅读文件时应用了详细的内容知识,很容易理解文件;而另一位历史学家对文件内的某些一般性主题较为熟悉,但涉及到具体细节时便茫然不知所措。事实上,在任务的起始阶段,第二位历史学家的反应与面对同一任务的未来高中教师的反应雷同(Wineburg and Fournier,1994):试图协调与林肯地位不一致的信息,他们都借助当今社会形式和制度——如发言撰稿人、记者招待会、舆论导向专家——来解释不一致的原因。然而与未来教师不一样,第二位历史学家一直坚持最初的分析。他采用操作假设,认为这种明显的矛盾与其说植根于林肯的表里不一(双重人格),不如说是植根于自己对19世纪的无知。专家摆脱原初理解的束缚,寻求这些问题的深层理解。从这一角度去阅读文本,理解加深了,他从这个经历中也得到了收益。经过仔细推敲,第二位历史学家能够把各种信息梳理成一个解释框架结构,该结构就是他那见广识  多的同事们的起始点。相反,未来的历史教师一步也没有离开对事件的原初解读。  历史学家展示了一个重要特征:即众所周知的“元认知”——对当前理解过程进行监控并确定理解在何时是不充分的能力。元认知的概念起源于对幼儿研究的情境(如Brown,1980;Flavell,1985,1991)。例如,幼儿常常错误地认为他们能够记住信息,因而没有使用有效的策略,如背诵策略。认识自己目前知识的局限,然后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的能力,这对所有年龄的学习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不是研究林肯的历史专家,通过元认知,能成功地意识到最初对林肯地位的解释之不足。其结果是,他采用了操作假设,在做出合理结论之前他需要掌握更多有关林肯时代的背景知识。    一个写作教学程序促进方案(Scardamalia et al.,1984),具有交互式教学的许多特征。这种方案提示学习者采用体现在复杂的写作策略上的元认知活动,这些提示有助于学习者通过确定目标,生成新观点,提炼和细述已有观点,寻找观念的衔接,思考与反思活动。程序促进方案让学生轮流向小组表达自己的观点,详细说明他们在计划写作时是如何运用提示的。教师也效仿这些过程。因此,这种方案涉及建模、搭架和交互式教学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合作的情境中外化心理过程。  阿伦·舍恩费尔德(Alan Schoenfeld,1983,1985,1991)为大学生讲授解决数学问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方法源自于波利亚(Polya,1957)的问题解决启发式的研究。舍恩费尔德的方案所采纳的方法与交互式教学和程序促进法相类似。他讲授并演示控制或管理策略,确定诸如以下的过程:生成选择性行动课程,评估哪些课程可继续执行以及是否可按时完成,评定个人的进步。其次,既要应用到集体解决问题.班级和小组讨论,还要使用到建模,指导和搭架成分。渐渐地,当教师淡出时学生能够问自己自我调节问题。在每一节问题解决课结束时,学生和教师通过分析他们所做的事情及原因交互突出主题特征,小结反映关键决策和行为的基本特征,强调策略层面而非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参见White and Frederickson,1998)。  对元认知的强调能促成许多方案,如采用新技术向学生介绍探究法和专业人员现场使用的其他工具(参见第八章)。元认知对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为帮助大学生学习生物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中添加元认知成分方面得到了证实(Lin and Bielaczyc),而且在让学生模仿物理实验的“思维工具”的情境中得以验证(White and Frederickson,1998)。经证明.使用录像去建模重要的元认知学习过程的价值有助于学生分析和反思模式(Bielaczye et al.,1995)。所有的这些策略都是让学习者作为积极的参与者投身到他们的学习中,通过关注关键成分,积极对一般主题或程序(原理)抽象概括以及评估自己在理解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等方法来学习。    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婴儿缺乏形成复杂想法的能力: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心理学家都接受传统的观点,即新生儿的脑袋是一块白板(tabula rasa)(空白的心灵状态),经验的记录逐渐被刻录在上面。人们进而认为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先决条件,没有语言,婴儿是不会拥有知识的。由于婴儿出生时行为有限,且在最初几个月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因此他们的被动和无知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直到最近,赞成这种主张的人也还没有提出明显的证据来。  但是这一观点引起了许多争议。很显然,通过精心设计,人们能够找到解决有关婴儿和幼儿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这些相当复杂问题的方法。有了新的方法,心理学家开始收集大量有关幼儿拥有非凡能力的数据,这些数据与过去所强调的能力缺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现在我们知道,婴幼儿是具有能力的,他们是主动的、自我概念发展的主体。简而言之,婴幼儿的心智得到了复苏(Bruner,1972;1981a,b;Carey and Gelman,1991;Gardner,1991;Gardner and Brown,1986;Wellman and Gelman,1992)。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首先行动起来,摆脱婴儿心灵白板说的束缚。从1920年代开始,皮亚杰认为可用复杂的认知结构来对婴幼儿的心理做恰如其分的描述。通过对婴儿进行近距离的观察和对儿童进行细心盘问,他得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说的结论,每一阶段都涉及到完全不同的认知图式。  皮亚杰观察到婴儿实际上是在寻求环境刺激来促进智力发展,他认为他们对物体、空间、时间、因果关系和自我的初始表征是在头两年里逐步建立起来的。他的结论是,幼儿的世界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内外兼容的世界,对物质现实准确表征的能力发展取决于观察、聆听和触摸图式的逐步协调。  继皮亚杰之后,其他人研究了新生儿是如何开始整合视觉和声音的,探究他们的感知世界。按知觉学习理论,学习被认为是快速进行的,因为婴儿使用原有的探究模式去获取他们知觉世界的物体和事件的信息(Gibson,1969)。随着信息加工理论的出现,把人脑看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器和问题解决者的隐喻开始广为流传(Newell et al.,1958),并迅速被运用到认知发展的研究上。  ……

图书封面


 人是如何学习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在书中开始,就指出了该书的观点是由建构观点而起,总的一条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过往经验记忆,已掌握的知识还有当前需要来建构当前世界的,由之是我们自身建构了世界,并建构了世界的意义,而非我们发现世界,世界意义也非原已存在而需要我们自己建构。书大致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分析了专家与生手的区别,学习迁移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儿童学习的特点,还有我们的大脑运行机制。提到的观点有专家与生手区别在于专家因为经验等原因能够识别到新手注意不到的特有信息模式。学习要能发生迁移必须让学习者了解到所学知识的运用条件前提是什么,而通过一些有趣的试验会让读者相信还只是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在摇摇晃晃中具有了一定的非凡学习能力。在书后面部分,主要是从教师层面出发,以一些优秀教师事例指出教育者应该怎么做(看这节的时候,特为中国的教育感到失望),提出学习环境设计可以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知识为中心,共同体为中心等几个维度考虑,其中提到评价可分为终结性评介如期末考试和过程性评介如课堂发言等。
  •     这本书是一本很学术性的文章,想说明一个论点:这样学习更科学!不知是翻译的质量太低,还是学术性太强,看了半天,没明白到底怎样学习更科学!郁闷!note:与现代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关键词:主动学习一定要理解,情景浸入式认知行为有效独立思考
  •     人是如何学习的?很早就对这个问题很着迷。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专业:学习科学。《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应该是很好的,看了章节介绍,都是很感兴趣的东西。但是翻译实在太差!很多概念不知道指的是什么?读起来晦涩难懂。不如这个系列的另一本书《心智的构建》翻译的好。建议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同志们看一些,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回复本文] [发信给作者] [同主题阅读] [本篇作者: coast 本文编号: 8387]
      发信人: coast (蓝色海岸),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2008年02月15日13:45:53 星期五)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属于华东师大《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原书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教育
      部资助的一个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其侧重点在学习(附带谈及知识)的本质以及在教育
      方面的实践。分为:全书概要、导论、学习者与学习、教师与教学、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
      向这几个部分。
      
      书中主要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学习者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的,知识的良
      好结构应该是分层的结构性的知识,并且应该能够有效地实现迁移。有效的形成性评价会
      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应该说本书的主要观点集中在有效学习的几个前提上:
      1。学习者中心环境。考量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对进一步学习的影响。
      2。知识中心环境。它考量各种知识的特有结构
      3。评价中心环境。考量形成性评价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4。共同体中心环境。引出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还包括有效的课堂组织以及家庭、社区、
      互联网等对其的影响。
      
      让我们再从全书的篇章结构上看一下作者想要传递什么样的想法:
      Chap1.学习从猜测到科学 谈及了学习科学发展过程,比如行为主义。
      Chap2.专家与新手的区别 主要研究何以成为专家,专家与新手的行为计较。
      Chap3.学习与迁移 里面蕴含一个贯彻全书的主题,即有效的学习在于能够达到知识的有效
      迁移。这一章也是主要的
      Chap4.儿童是怎样学习的 里面最有意思的部分是如何设计针对婴儿的试验。这一部分的讨
      论相信对学习的基本观念也有帮助。
      Chap5.心理与大脑 这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论述了学习与大脑的生理特征方面的相互作用。
      
      Chap6.学习环境设计 这是本书第三部分“教师与教学”的首章,它做出了一些针对教学设
      计的基本观点。
      Chap7.有效教学:历史、数学、科学示例 具体地论述了第六章的原则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
      应用。以及各门具体科学教学中的特殊的部分。
      Chap8.教师的学习 探讨了教师可能的学习机会,以及从第六章原则在这个领域的应用。
      
      Chap9.技术支持下的学习 探讨了源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新的技术对传统学习的影响。
      chap10.结论和建议 这里对全书作了一个总结,并对学习科学可能的研究方向做了一个建
      议。
      
      全书每章都附有一个参考书目列表,来引导进一步的学习。书内穿插了许多实例,有助于
      读者更好地理解。书末附上的中英文对照的索引表有助于在互联网上进一步就有关领域进
      行深层次的探讨。
      
      阅读过程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有:对专家的知识结构的分析(它提供了学习目标的某种
      描述)、学习的目的是实现有效迁移的理念、对婴幼儿学习能力进行测试的试验、对小白
      鼠的分组实验所显示出的各种行为对大脑生理方面的影响、对有效学习所需具备的几个视
      角等等。
      目前对以下概念仍然比较模糊:“认知”、“元认知”、学习科学中的“建构主义”、思
      维“图式”。
      
      书的最后附上了一个扩展书目列表,如下:
      “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影响力教育理论译丛”、“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
      今日特殊儿童与教育译丛”、“当前学前教育译丛”。
      
      题外话:学习科学当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不过我认为与学习相关的最重要的事
      情并不在此,因为从书中的论述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即使是婴幼儿也可以进行富有成效的
      学习。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对阻碍学习进行的心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书中曾经提到了
      一个悲观的念头:“学校似乎本质上是一种选拔的而不是教育的工具”,相关的评价体系
      不应该过多地放在“升学率”之类的正的一面;也应该对另一端的学生投入足够的关注。
      当然,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探讨肯定也会涉及这个方面——比如书中关于非洲裔学生的一
      些研究、比如对负迁移的研究等。其实,就我个人的经验,对于那些在学习方面出现障碍
      的人而言,很多时候,他们仅仅是在一些很显而易见的方面出现问题,一个微小的外界的
      指示和引导就可以让他们摆脱困境。不过,事情也许并不如此简单,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
      持续深入地展开吧。
      
      
  •     本书很系统具体地介绍了人学习的特征。什么是知识迁移,环境与学习的概念。专家知识的特征等。教师应该人手一册才是。对个人和孩子的知识学习很有帮助。
  •     好书,导师推荐
  •     讲的很细,对教育孩子很有帮助
  •     翻译根本毫不用心,不要说琢磨了,就是基本的把话理通顺都懒得去做。上面说翻译都这样的哪位,说这话不讲道理。一则国内心理翻译的书,大部分翻译水平都不行,只不过看谁更用心一些;二则,这本书翻译之敷衍,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基本上就是google翻译。
  •     不好意思我是帮朋友买的自己不太了解据她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     留下您对这本书的简短评论吧
  •     非常诚恳的一套书。
  •     http://bbs.whnet.edu.cn/cgi-bin/bbscon?board=Reading&file=M.1203054353.A&num=8386
  •     读不顺,翻译的问题?看人家的笔记,跟教育心理学课上讲的差不多,日后有需要了再来重读
  •     没看进去……
  •        人是如何学习的?很早就对这个问题很着迷。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专业:学习科学。《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应该是很好的,看了章节介绍,都是很感兴趣的东西。但是翻译实在太差!很多概念不知道指的是什么?读起来晦涩难懂。不如这个系列的另一本书《心智的构建》翻译的好。建议对这个方向感兴趣的同志们看一些,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     不错,是本好书~~
  •     帮人买的,朋友很开心,说明书不错
  •     专业人士和外行对于同一件事物的思维迥异
  •     因为是多名人士编著而成,而篇幅有限,就有些大而全。许多应该深入之处,都停留在介绍的层次。这是比较可惜的。不过,整体而言,仍然是很有价值的一本好书。顺便提到,书中讲研究表现小孩子看教育类电视节目是很有益的(如芝麻街),这对很多家长都会有启发吧。
  •     零碎,有些观点挺好。再就是啰嗦
  •       学习科学的发现
      1教师必须抽取学生的前概念,并与前概念打交道。(可用在学情分析)
      积极探索学生的思维,创建可以揭示学生思维的课堂任务和条件;使用经常性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
      2教师必须深度的教授一些学科知识 ,提供相同概念在其中运作的许多范例,提供事实性知识作为基础。
      教师必须带着自己对学科领域深度研究的经验来开展教学。
      3元认知教学的技能整合到各种学科领域课程中。(个人认为与what how why思考法中的why步骤对应。教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课堂环境
      1关注教什么,为什么教,掌握什么能力(教学目标的细化)
      2形成性评价:设计用来将学生的思维呈现给教师和学生的持续性评价,让教师去把握学生的前概念、理解学生再从非正式到正式思维的发展通道中所处的位置,并相应设计教学。(了解学生概念理解的变化)
      
      专家与新手的差异
      1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分析试题考点,关键信息;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能提高他们识别的有意义信息模式,课件、图片、视频)
      2专家获得大量的内容知识,这些知识是围绕重要概念组织和联系起来的,而非孤立的事实或命题。这些知识反映应用的情景和条件,支持理解迁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3专家能从自己的知识中灵活提取知识,他们拥有条件化的知识(在教学中注重情景,学生遇到问题时能顺畅识别,从记忆中提取合适的方法。开发模式识别的教学步骤)
      
      学习与迁移
      对原来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性学习)
      学习时间
      问题的表征(建立一套问题的表征方法)
      
  •       1 鱼就是鱼。以已有的知识概念为起点监督概念的转化延伸促成学习。注意原有的不完整的,错误的观念,对概念天真的解释对所学的影响。
      2、主动学习。他们会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评价他们是否理解其他人的意图?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才能使他们确信别人的观点?他们如何能够依据现象提出自己的理论并对理论进行有效的检测。
      3、专家和新手的差异,在走下一步棋之前思考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更广的搜索面)在决定之前考虑对手可能的应招(更深的搜索面)专业知识有利于增加对有意义的信息模式的敏感度识别信息模式,基础是专家的知识要有组织的概念的结构或图式发展来解释问题的表征和理解。增加感知场的能力。
      4、知识的组织能力。围绕big观念(如牛顿定律)和核心概念建立体系提高理解力确定事物意味着什么。。
      知识的条件化包括对有用情景的具体要求,解决方法是解决应用题因为这是何时何地为什么使用他们学过的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用?前提和假设是什么?理解反例发现先前没发现的新特征,了解哪些概念和哪些特征是相关和无关的。
      5元认知:对当前理解过程进行监控并确定理解在何时是不充分的一种能力。
      6迁移定义:把一个情景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
      在看到所学东西的用途和能用信息影响他人能增加动机。对付缺乏弹性一是让人解决具体的案例然后给出其他相似的案例发现一般性或在解决问题中加入【如果,怎么办】类的问题例如:如果改变这一部分怎么办.或让人提出不单能解决这个具体问题还能解决整个相关类群的方法。知识的特征通过多次观察不同事件的异同而建立起来。评估迁移动态评估法计算迁移前需要提示的数目和类型。
      7诊断性教学的策略是促使学生解释发展他们的知识结构,方法是要求他们对各种各样的情景进行预测并解释预测的原因,通过挑选涉及到的已知错误概念弄清楚为什么某些想法需要改变和如何改变。既是让其进入认知冲突然后讨论相互冲突的观点注意结构中可以控制的变化或有意的将结构从一个情景转化到另一个情景。
      8通过新信息有意义和要求学生对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澄清帮助其进行元认知。
      9发展性定型开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图,表格来表述情景以便组织他们的知识并解释他们自己的策略。接下来让其用符号描述情景组织问题表述策略这时候多半有自己的符号词汇等。再后来开始用标准的符号。
      10学习场景类似学会在环境中生存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什么资源可以用怎样用。只有学生需要或有必要使用新观点时才向他们介绍让他们看到相应的用途识别意义。
       2011年8月4日
      
      
      
  •     其实那句话也可以有积极的理解。每个人能被明确告知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未始不是一件好事。
  •     对关于知识的迁移那一部分阐述的相当精辟.让人豁然开朗
  •     我们一门课的教材
  •     随便翻翻,写作专业了些,不耐读,也没有相应的深度
  •     有新观点
  •     尽管有一点点老了,但是还是有许多启发
  •     2.3学习与迁移
  •     狗屎一般的翻译!
  •     :G442/4286
  •     “学校似乎本质上是一种选拔的而不是教育的工具”,这个结论导致学习是一种“竞争”行为,而不是“合作”行为。
    这几天看 芬兰教育,觉得他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与实践,值得我们学习与尝试。
  •     是在网上找的电子版看的,但毫无疑问,这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好的书之一,绝对是通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看了两章(2、3),想了解大观点/概念(big ideas)和元认知(metaconceive),但是翻译实在烂,光看中文只是不通顺,一对英文原版发现意思都跑了,越看越恼,不过这一会儿真是看了不少长难句呵呵呵 :)
  •     基本满意的书 不过根据最近的认知、脑神经等学科进展,有更新的必要
  •     专家能识别新手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有意义的信息模式
  •     看了一半,不知掉到哪里了,可惜可惜!
  •     算是一本论文集子,看的有点费劲,内容有点多。
  •     最近对学习科学感兴趣,发现自己书柜上竟然早就有两本有关学习的书。额额。这本内容比较零散,很多思想现在已经没有声音了。但还是有启发。不过翻译的确是个大问题!
  •     很好
  •     语言有些过于书面,长句子太多,象论文,不是面向大众的读物.
  •     一次么看就掉了````
  •       在书中开始,就指出了该书的观点是由建构观点而起,总的一条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过往经验记忆,已掌握的知识还有当前需要来建构当前世界的,由之是我们自身建构了世界,并建构了世界的意义,而非我们发现世界,世界意义也非原已存在而需要我们自己建构。
      
      书大致分为两部分,前部分分析了专家与生手的区别,学习迁移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儿童学习的特点,还有我们的大脑运行机制。提到的观点有专家与生手区别在于专家因为经验等原因能够识别到新手注意不到的特有信息模式。学习要能发生迁移必须让学习者了解到所学知识的运用条件前提是什么,而通过一些有趣的试验会让读者相信还只是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在摇摇晃晃中具有了一定的非凡学习能力。
      
      在书后面部分,主要是从教师层面出发,以一些优秀教师事例指出教育者应该怎么做(看这节的时候,特为中国的教育感到失望),提出学习环境设计可以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知识为中心,共同体为中心等几个维度考虑,其中提到评价可分为终结性评介如期末考试和过程性评介如课堂发言等。
      
      
  •     很严谨专业的认知心理学著作,就是翻译太。。。。。
  •     估计第一回没怎么吸收好,都没什么印象了
  •     这是在众多的译著中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人是如何学习的或许是一个永恒之谜,但是我们却不能因噎废食,好好读一下吧。
  •     与《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互看
  •     学术论著,教育心理学
  •     介绍了不少的实验和结果,便于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
  •     观点实用深刻像专家与新手的差异迁移等,但读起来很累。断断续续用了5个小时读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