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5
ISBN:9787020098002
作者:[加拿大]李彦
页数:280页

开读新书。

刚读了一小部分《海底》,恰巧前不久才读了作者十几年前的一篇旧作《嫁得西风》,两相比较,从笔触里读出了岁月的痕迹。与《嫁得西风》的热情、挥洒相对的是娴熟、老练。记得小时候学过,海水深浅不一,浅的地方还能透过些光亮照到海底,深的地方海底就是漆黑一团。在海里生活的芸芸众生,只好适应环境,各具求生的特长。对故事中已经出现的各位“海洋生物”,我猜,泥鳅将来可能会有一番作为,翠螺的下场可能凄凉,其他……第16章看得人心惊肉跳。不过,永久海蛇身份证让人哑然失笑。接着看。

挣扎

西方不是地狱,不是曾经被描述的水深火热,西方也不是天堂,当国门敞开时曾令国人头晕目眩般的辉煌。加国对华族人说是“海底”作者如此描述的,所有的华人,来自两岸三地,都在这深海中沉浮,灵与肉的挣扎,生存适应、中与外、新与旧的冲突。知识界的新路,斯文不再,作者显然熟悉这一同胞的群体,过往的学术、头上的光环都归于零,新的奋斗,改弦更张,四十、五十岁还要操练新的技艺。不安分的族群,正因为不安分,这三教九流才汇合于异国他乡,互助或者倾轧,在沉沦中出头才是道理。西人的十字架下聚拢了黄皮肤们,汲取力量,排遣孤寂。中国人有无宗教,成也是天、败也是天,天意又是谁的意思,玉皇大帝还是观音菩萨。西人的天意是耶稣,有特定的所指,有特定的前景,行善者进入天堂,人们有个念想,也有了生活的动力。母女情深,感情跌宕,这是小说的第三条线索。作者在几部小说中都披露了两代人的心 路历程,还是那同一对母女,张三也好、李四也好,京城还是省城,感情上没有二致。这是作者熟悉的题材,五六十年代的烙印,幼学如漆。

从心海到沧海,这个“海底”有多深?

李彦的作品,《红浮萍》、《雪百合》,以及这部刚出版的根据英文版《雪百合》译写完成的《海底》,一脉相承的两个长篇,虽然各自独立,但“实际上是上下篇的延伸关系”。李彦凭借《红浮萍》获得了加拿大全国小说新书提名奖,后来她又获得了加拿大滑铁卢地区“文学艺术杰出女性奖”。而这部《海底》,则呈现了当下依然留在海外的华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那些并未荣膺所谓“成功人士”头衔的海外华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情感纠结、信仰危机、生存困境,都写得相当真实,令人读后不禁掩卷深思。

白求恩大夫。

《海底》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为了给台湾来的庞太太介绍谁是白求恩,江鸥和红藻夫妇不由自主地背诵起《纪念白求恩》来,背着背着,忘了词。大家互相看看,突然笑了起来,眼角却湿润了。看到此,我不由想起,小时候,我们都会背这篇文章,白求恩大夫是我们这些孩子心中的偶像,崇高而不可企及。多年后,当知道他年轻时也曾行为不羁、招致非议,在他的家乡,后来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他是谁时,心里反倒有了一丝莫名的释然。英雄,惟其有缺点才更真实,走下了神坛才更使人感到亲切。但无论如何,白求恩大夫的人格光辉一定是抹不掉的——有多少人,能为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遭受侵略的人们倾尽了心血,躺在农家的土炕上,奄奄一息,等待死神降临的时刻,还在诉说着:“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将无法继续奉献了。”看了书才知道,在延安的领袖是悲愤交加地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愤只是针对侵略者吗?真的希望太行山深处上演的那一幕悲剧只是文人墨客的遐想。有时候,人会有奇特的联想。由白求恩大夫曾上过西班牙战场,想起了老海的《钟为谁鸣》,继而,又想起好多年前学英语时曾听过的磁带上一首英文诗的最后一句: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s tolls;it tolls for thee. 这句诗应可献给白求恩大夫吧。

动摇的心。

本以为是一个轻松的故事,没承想读起来还有些压抑感。直到最后,电话答录机上的留言给江鸥带来的惊喜,才使读者总算跟着松了口气,因读故事而累积起来的沉甸甸雾蒙蒙的心绪,也终于撕开了一条透着阳光的缝隙。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怀着悲悯人生启迪心智催人奋进等等宏大愿望在写,能看到的只是平实流畅的文字,沉稳中略带幽默又偶有激越的语气,娓娓道来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看起来就是作者曾经或正在经历的真实(当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人和事),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本书更具亲和力,也更好看。去国廿载,不是海归不是海待,当然也没在海面沐浴着阳光,只是一如既往地在海底求生——这一群体是本书的主角。海底到底是什么样子?数了数,作者在书中对海底有三次直接描述,文字都很简练——海底世界光怪陆离的真颜,海底世界的残酷,不见天日的海底——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句话是描绘了海底的众生相,第二句是点出了海底给人的最根本的感触,第三句则是提示你所受的磨难将永无尽头?没有根,没有圈子,没有组织,没有身后的墙……文革后的第一代新移民,无论是拿着入学通知书,还是颠沛流离偷渡,无论是憧憬个性解放,还是向往挣大钱衣锦还乡,无论聪颖刚毅,还是庸碌懦弱,靠着自己咬牙奋斗,在为生计挣扎的同时,也谋求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北美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鲜活的人间悲喜剧。无论如何,我对这些人始终保持着一份敬意,至少对他们具有的那种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自强自立、顽强生存的毅力和能力,表示由衷的叹服。也许,作者应不至于在书里这么吝惜褒扬的词汇?水獭,一个老实的山里庄户人,丢了一截手指的偷渡客,就因为不想当着移民官的面说点儿假话,就连在海底最深处苟活的机会都没有了。人的天性中最善的那一部分——诚实,不得不以其貌不扬的弱者为载体,由凄惨失败的下场衬托出来。唉,可叹。故事中一根贯穿始终的主线,是江鸥和她母亲珊瑚之间情感的碰撞、交织和融合。一开篇,这对母女之间的对话就有点儿水浆迸的感觉,接下来母亲对女儿严厉乃至刻薄甚而厌恶的态度和话语,与女儿不服、顶撞、反抗的表现,不时出现在整个故事过程中。从作者的铺陈看,她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由于女儿自小就常与母亲天各一方,加之成长阶段所处严酷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造成两人情感疏离的结果。而字里行间也若明若暗地告诉我们,这两人高度一致的性格特质——追求完美,对这种结果的产生无疑是起了催化的作用。这母女俩都是追求完美的人。摘些书中的原话,女儿江鸥,对待爱情——真实生活里竟无一人符合梦中那个身影,对待生活——抵御诱惑固守心灵的执着,在黑暗中营造出一个花团锦簇的充实世界。……母亲珊瑚亦然,一份固守了50年的少女的恋情——一切都十分短暂、朦胧,但却留下了不朽和永恒(至于大蒜味的初吻,以及其后差不多一辈子都厌恶吃大蒜,似几近黑色幽默的味道了),就连在下放接受再教育的困苦环境中,也要在插秧劳动中追求完美——每插两行,便要量一量,看看是否符合四六标准,稍差一点,便拔出重插。……当然,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大环境迥异,完美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也有不同,但这样的人都很倔很犟,都耽于幻想,都爱做噩梦,都活得很累。


 海底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