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之花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807085577
作者:李沂
页数:213页

作者简介

作者以三峡出土的文物事象为叙述载体,以相关典故的重构、现代智性的思辨和人性感悟等诸多现代散文所通用的写作方式,对隐藏在三峡时间与空间深处的艳丽之花——三峡文物,进行了原创性的展示与表达,突破了以往散文的抒情性和传统性解构话题所带来的陈旧与平庸,隐藏在她有着女性视角倾向文字中的是鲜有的直觉感受和弥足珍贵的犀利感悟,从而越过了这个时代书写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关隘,进入了一种新的写作境界。

书籍目录

一、原始的坐标
二、曾经的温度
三、青铜的光泽
四、重拾的记忆

内容概要

李沂,祖籍山东,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


 根之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以前在三峡晚报上读过李沂的散文,曾为她细腻的文笔惊奇过。她的散文集《根之花》出版后,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阅读她的散文,从中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根之花》,有别于现在一些流行的胡编滥造的小说,提供的是扩大人们视野的历史知识。坦诚地说,我对生活在宜昌这块土地上的历史,知之甚少。李沂的《根之花》正好给我补上了这一课。她通过宜昌境内出土的文物如石斧、网坠、陶罐、骨针、刺绣、青铜器、砚台等叙述和描写,令人信服地讲述了宜昌悠久而又鲜活的历史。就拿她记载的在我老家长阳香炉石出土的骨针来说吧,它让我记住了就在我的家门口,不仅有廪君在此建都的辉煌,还让我知晓了我们的祖先早在七千年前,就在这里上演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活剧,使我对养育我生命的土地充满着敬畏。李沂的《根之花》,摆脱了单纯知识介绍、出土文物解说的束缚,字里行间,流动着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和哲人的思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是她写的《砚台》。作品由父亲的竹笸箩形的砚台写起,接着写石砚,写古人砚台并非磨墨而是用于磨朱,让我第一次知道,小小砚台,竟有这么多的名堂。最妙是她却突然笔锋一转,说:非人磨墨墨磨人。讲从事艺术的人,奋斗一生,要有所作为,其实是蛮艰难的。读到这里,心中不觉一凛。如今,报刊上有的散文,景与情相悖,物与理分裂,难以卒读。而李沂的散文,正好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情感来源于史实,真挚而又自然。她的文字是质朴的,笔触是细腻的,就像高明的水墨画家一样,她不用彩墨,而一律是轻淡的水墨。她的文字不愠不火,从容不迫,就像她平时对人那般的沉静与谦和。我明白,只有仁爱的心态,才会有如此温婉的文字。
  •     李沂出了一本书,是长江出版社出的,三峡文物随笔《根之花》。叫随笔,其实是散文。我认识李沂起,她就开始写这本书,写作时间跨度有四五年之久,其中的辛苦和寂寞,恐怕是一言难以道尽。当然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审美的愉悦,写作的志趣,否则很难坚持写下来,而且写得这么好。读完这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集,我脑子里立刻冒出来一句话:这是李沂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这句话也不是我的创造,借用了沈从文先生谈艺术与文物的一本书名,但用来评说《根之花》,倒像是天生为李沂准备的。这就叫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根之花》写了些什么呢?三峡文物的生存状态和作者个人的文化解说。一把石斧、一只陶罐、一枚骨针、一件漆器、一幅绣品、一把门锁、一盏古灯、一面铜镜、一介铜鼓------诸如此类极具特定文化含量的文化物质,其来龙去脉由作者娓娓道来,其心灵与文物的碰撞与融合亦由作者进行梳理和演绎。读者从中不仅能获得关于三峡文物的历史知识和生活情趣,而且能感受到三峡文物持久而坚韧的生命力。李沂是一个有慧心的人,她选择的写作材料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风花雪月,而是文化含量特别丰富的出土文物,并由此构思文物与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与历史社会的种种关联,在与文物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仔细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体悟心弦颤动而带来的诗意。李沂是怎么写的呢?她采取的是一种文化体验式写作。这就看出她的聪明和灵性了。我们以往读过的这方面的文章,大多是引经据典的资料性汇编,从专业到专业,从文化到文化,看得人头疼,味同嚼蜡。李沂另辟蹊径,以个人化的生活到解说和演绎文化,这种解说和演绎就点缀了一种生命的色彩,具有了一种人性和诗性的成分。已故湖南籍诗人和作家江堤,曾经站在废墟上吟唱,在通常意义上读书人感受不到的深阔的层面上,叙述文物对当代生活的意义,是文化体验式写作的领军人物。江堤说:“任何一种文化,其表现形态都是生活的。文化不与生活结合,这种文化一定是空泛无比。”李沂的三峡文物随笔,没有游离于生活之外,而是融合于生活之中,文物只不过是她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得心应手的载体而已。她写最原始的工具石斧,讲述的却是自己上学时,爸爸从农场带回来的一块石头的故事,以及月色朦胧的夜晚,做的一个奇异的梦。写陶罐,从生活中的陶写到展柜中的陶,从孩提时玩泥巴写到自然做陶时的快乐,因而发出自然而然的感叹:“过去成为一种记忆,遥遥岁月,陶的内心如火,外表如水。”写一枚磨制精致的骨针,联想到民国女作家凌叔华的小说《绣枕》,读出了女性生命形态为何是内向蜷缩与折叠的原因。写瓷枕,便描绘了一幅古代文人雅士陶醉山林的听涛图。写编钟,便传来了最真实、最铿锵的远古的声音。写砚,便浮现了自己小时候帮父亲研墨画画的情景。写琴,便倾诉了挚友弹琴的心境和知音难觅的期待,“而自己,则在这歌声中老去。”------这样写的好处是有一种生活质地的现场感。不是半天云里吹唢呐,云来雾去空对空。不是把文物仅仅当成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或古玩,而是让读者感受到文物的生存精神和艺术神韵。同时从文物细部出发,展示它们真实的存在。只有当作者与写作对象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时,作者和读者才能听到远古的声音,看到青铜的光泽,感受到一灯如豆的孤寂和神秘地髓的根气,才能让艺术想像力张扬飞腾,在情感上与千百年来的出土文物琴瑟合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李沂的创作是成功的。在她脚下,从此有了一块形态略显稚拙、语言质朴蕴籍、质地比较坚实的踏脚石。从踏脚石上就能过河——穿过散文这条河,但是,过了河,还有山。这需要一种文物般的生命的韧劲。我曾经思索,现代媒体发达,散文繁荣,叫人欢喜叫人忧。一部散文作品或随笔,怎样才能避开喧嚣浮出水面呢?怎样才能如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呢?怎样才能让读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呢?这里倒用得上鲁迅先生两句老话:“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你写的东西是读者还不知道、不熟悉、了解不深的事情,你的讲述要引导读者朝深层次思索,最好能启迪读者思维,最好是专题性或主题性作品,所谓奉上一道精神大餐,大约就是这个意思。散文的表述方式关键在语言,语言能让人灵魂开窍。虽然散文写到要让人记住的地步很难,但李沂开了一个好头,我想她迟早会让人记住的。倘能如是,随笔或散文则大美也。
  •     宜昌女子作家协会主席王玲儿在研讨会上发言认为:李沂的《根之花》语言淡定温和,通过对文物这个文化符号的解读,让读者触摸到远古文明的脉搏。李沂将关注的笔端从“小我”中拯救出来、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正是当下女性作家所欠缺的。倘若每个写作的女性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并赋予独特的“道”,相信那一定是女性作家写作春天的来临。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个温婉的女人,写了很多美丽温婉的文章,这就是我对整本书的印象。文物是离我很遥远的东西,我到过很多次博物馆,但是只能说是看个热闹而已,不甚了了。但是通过李沂的文章,我觉得我可以感觉到那不是一件件文物,而是古代人生活时所使用过的器物,它们不再冰冷,而是传导着人类的温度,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曾经的传说。这样的书,实在让我很爱。《根之花》,一个个文物就像地底下盛开的花,埋葬之日就是它的生日,出土之日才是它盛开之时。这些放在宜昌博物馆或是她曾经见过的器物,与李沂的眼睛相遇,变成了优美的散文。这些文章,与我的眼睛相遇,化成了我的平静与详和。我喜欢读书时的心境。不管是刺绣,还是瓦当,权衡,在李沂的眼里,都是美的有温度的。若非要从这些文章中,选自己最爱的一章,应该是《曾经的温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