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忆》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101106684
作者:邓云乡
页数:326页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47页 - 重到苏州

一部文学作品,拍成电视剧,要经过哪些程序呢?第一,先把这部作品改编成适宜于电视剧顺序表现的电视剧文学本子。第二,导演根据文学剧本的故事情节再改编成“分镜头本子”。一段情节,要分成许多镜头才能拍全。第三,根据分镜头本子,镜头再一个一个地拍摄。
  镜头是按集编号分的。《红楼梦》电视剧共拍了9600多个镜头,而每一个“镜头号”又可分成几个小部分。如“黛玉北上”这样一段情节,“黛玉在船舱落泪”是一个镜头,“船行进”又是一个镜头,“下船坐在轿中行走”又是一个镜头……这样只此情节,就要分成几个、几十个镜头;在分镜头本子上,就要编上号,一个个写明。而每个镜头又有远有近、有大有小,这又要分别写上“全景”、“小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局部特写”等等。
  在拍摄进程中,不了解情况的热心朋友,常常关心地问我:“拍到第几集了?”其实这是外行话。因为拍电视不是象台上唱戏一样,按情节顺序表演下去。电视不是按着剧本集数、镜头号数依次拍摄的,而是按照实地拍摄条件,选择有关号数的镜头,综合拍摄的。依次的号头,也许隔开一年多才拍;相差几百号的镜头,也许在同一天、同一地点拍。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273页 - 一灯之微

《红楼梦》里的人用什么灯呢?一是油灯盏,二是蜡,三是灯笼,四是玻璃绣球灯……  
  油灯盏的形状、点法、亮度等,现代人是很难想象了。“一灯如豆”、“青灯有味是儿时”,这便是点油灯盏的趣味。灯盏用菜油、胡麻油、棉籽油等等,小的叫 “盏”,大的叫“海”,第二十五回马道婆说的什么“一天是四十八斤油。一斤灯草,那海灯也只比缸略小些”等,就是指“油灯”。  
  家用油灯,下面灯台,铜或锡作。圆底座,一铜盘,上圆柱,又一小钢盘,上一浅碟,如酱油碟,即灯盏。注入清油,放一根灯草作灯蕊,灯草中空,有虹吸作用,大部浸入油中,只留一小端在外面,点燃,就是油灯盏了。  
  第二是蜡。第二十五回贾环在王夫人房中抄《金刚经咒》,“命人点了蜡烛,拿腔做势的抄写”。蜡烛光度比油灯盏要强,有白色的,叫“银烛”。红色的,叫“红烛”、“绛烛”。“高烧银烛照红妆”就是被视为很有诗意的事。  
  蜡烛要使用时,要把它插到“蜡杆”上,也叫蜡台、烛台。最上端是尖的,蜡的下端有洞,插进去正好。不过这种蜡烛是老式土蜡。作蜡的油很多,熬成糊状,用麦杆等细管物去蘸,蘸一遍,冷却再蘸,越蘸越粗,便成各种大大小小的蜡了。  
  蜡点一个时间,顶端燃烧部份,胶着成炭,吸不上油,光度便暗了,要随时剪去。第二十五回“一时又叫玉刚剪蜡花”,第二十九回“清虚观”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个剪筒,照管各处剪蜡花儿,撞在凤姐怀里,挨了凤姐一嘴巴。电视中有这一镜头,演风姐的邓捷舍不得打小演员,几次才拍成功。小演员反而多挨了好几次打。  
  蜡烛要结“蜡花”,油灯盏要结“灯花”,过去人说这是喜讯。叫作“喜结灯花”。第四十九回宝琴、啊烟等来到荣国府,贾母笑道:“怪道昨日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应到今日。”就是这个意思。而且知道,贾母房中平日是点的油灯盏,不是点蜡,不然应叫烛花了。  
  灯笼的种类太多了,限于篇幅不多说了。灯笼不管是纸的、纱的、羊角的、玻璃的……一般都是点蜡的。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117页 - 片云何意傍琴台

只有一次,到王建墓前的陈列室中看了看。在陈列品中,我注意到王建的一条玉带。这条玉带是近五十年前出土的,为五代时的实物。用两寸多阔,三四分厚的皮革制成。皮革是几层缝在一起,麻绳阵脚十分细密。玉带正面镶有三块长方形羊脂玉,雕作龙蟠图案,十分朴实浑厚。这做工不像明清以后的雕饰物那样精工细致,还保留有唐代博大的风格,让人追想王建当年系着这条玉带时的模样与派头。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312页 - 查抄宁国府——高鹗续书琐谈

高鹗对林黛玉吃粥的描绘,的确写的不伦不类。但是高鹗并不都是这样,也有写得非常精彩的地方,就是他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或者说是他生活中最注意的东西,即当时官场中的事、人物心理、种种弊端,与来便得心应手。维妙维肖,是高鹃文字中精彩传神的地方。如第一百五回写“锦衣军查抄宁国府”时的一些片段,先写“有锦衣府堂宣赵老爷带领好几位司官,说来拜望”,接着又写“只见赵堂官满脸笑容,并不说什么,一径走上厅来。后面跟着五六位司官,也有认得的,也有不认得的,但是总不答话。……众亲友也有认得赵堂官的,见他仰着脸不大理人,只拉着贾政的手笑着说了几句寒温的话。众人看见来头不好……”  
  赵堂官的突然而来,先是贾政的纳闷寻思,继是紧张地抢步接待,再是冷淡地总不答话,更是虚伪的说笑寒暄,最后众人看见来头不好。这样写紧张的气氛,一步一步地严重起来,表现得很细致。  
  忽又报导“西平王爷到了”。这是在板紧张的气氛中。突然又起波澜。即使是事实(自然是小说中的事实),但在文字表现上也十分传神,像音乐在长时间的低音节奏中,突然一声响锣,使人又从其它方面吃一惊,造成强烈的艺术节奏效果。这是抄查的前奏曲,先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思想感情。  
  后面写查抄时各种人物的表现更是传神。先是“赵堂宫便转过一副脸来,回王爷道:‘请爷宣旨意,就好动手。’这些番役都撩衣奋臂,专等旨意”。这是西平王宣读圣旨之前的一刹那,这“转过一副脸来”和“番役都撩衣奋臂”二语,宇虽不多,却很有力量,把封建时代两句俗语:“一朝权在手,便把今来行”和“阎王好见,小鬼难搪”都写透I。赵堂官之阴险地翻脸无情,番役之急于浑水摸鱼、发横财之神态跃然如画了。而这还是初步。  
  在西平王宣读圣旨之后,“赵堂官即叫他的家人传齐司员,带同番役,分头按房,查抄登账。”这时贾政等人固吓得面面相看,而另一方面却“喜得番役家人摩拳擦掌,就要往各处动手 ‘’。这又是极为形像生动的对照。高鸡从赵堂宫外形、举动、言语态度着笔,揭示其不可告人的黑心,层层深入,变化多端,是十分成功的。  
  高鹗在写完北静王进府,让赵堂官带贾赦回衙,贾政应付两王的查抄问话之后,接下去又有惊人之笔:  
  “老太太,太太!不……不好了!多多少少的穿靴带帽的强……强盗来了!翻箱倒笼的来拿东西:”  
  这里的“穿靴带帽”是明显的,就是“官靴官帽”,而“穿靴带帽”又和“强盗”联系起来,这不能不说是高鹊的神来之笔。这正如陈琳对曹操说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样,是奔来笔底的语言,而非硬编出来的文字。高鹊写这个的时候,似乎已经把忌讳忘了。按清代早期文字狱中比较晚的是乾隆四十七年安徽朗县生员方国泰收藏其五世祖《涛院亭诗集》一案,此案未死人,是从轻发落的。此后文禁稍驰,高鹞续书年代,据《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推算,当在乾隆五十六到五十七年,去方案已十年之久,可能比较大胆一些了。但这样写,使后人读之,仍然不免感到有些“吓佬佬”的了。  
  高鹗此回书之文字,也商得有失,限於篇幅,不能细说,但可证明一点,就是他熟悉注意这些东西,写得就自然生动,非常出色了。  
  他的经历和曹雪芹,”似乎正好相反。曹是生长王树,经历繁华,由极盛到极衰,虽然满腹才学,但无功名,最后穷愁潦倒,著书黄叶村。而高鹗虽然也是镶黄旗汉军人,但祖上似乎无大官,靠自己在仕途上着力,举人、进士一直考上去,两榜正途出身。这样的人,对于官场的事情是极为注意,十分清楚的。因为他有这种丰富的生活基础,所以写这些场景,既不费力,而又十分精彩了。更难能可贵的,他以正途出身的人,能看中《红楼梦》,而为之续书,又唱出与曹雪芹类似的叛逆调子,这不能不说是曹雪芹一个比较难得的知音。  
  至于那些写得十分拙劣的地方,则因限于他的才华、学识、生活经历和兴趣等等,无法求全,只能原谅一二了。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198页

宁、荣二府和宁荣街
P198 正定“荣国府”
离开正定荣国府、宁荣街,虽然还不到一年,但是这两处摄入电视剧《红楼梦》荧屏的仿古建筑,已经天下闻名了。据说春节时,“红楼”电视试播6集之后,这里的游客剧增。几百里外从来不出门的农村老大娘,也成群结队坐了长途汽车未逛“荣国府”了。传闻春节假日几天,门票卖了7万元,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想不到为拍电视剧《红楼梦》盖起一座荣国府、一条宁荣街,地方上真正收到经济效益了。
  正定荣国府是由著名红学家兼建筑师杨乃济先生设计建造的。杨公早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专攻古建筑,是已故著名建筑权威梁思成教授的高足。在经历了二十多年坎坷道路、饱经人世沧桑之后,欣逢盛世,仍是壮年。以饱满的精力,为“红楼梦”建造荣国府、宁荣街,这在他过去是沉于“红海”的非非之想,今天却变为现实了。
  荣国府在建筑规格上,是大门三间,左右石狮子一对,比起北京旧时的大王府,如郑王府(现教育部)。醇王府(现卫生部)等略小些;比起过去北京的公府、贝子府等却毫不逊色。主要分中院、西院、东院三组建筑。
  进了三间大府门,笔直一条中轴线,前厅、过厅,直对贾政正屋──荣禧堂;转过去后院,一大排后照房,两旁一律东西厢房,由钻山游廊连接。按格局上讲,是北京旧时府邵大宅门的规模。但是从大小多少上来说,剧组的目的是只要能拍摄“红楼梦”就可以了。所以院子的层数并不比真的府邻(王府或一般公府、贝子府)多些。
  东院只是一所一般的一宅分为两院的大四合,北屋带廊子,东西厢房不带廊子,没有垂花门而有月亮门,将南房隔成外院。正院西面是一条长更道(预备打更上夜的人走的路线)。隔开更道,是贾母上房的大院落。这是由正房、四面厅、前厅、垂花门、外院临街南房组成的几进大院落。也都有东西厢房,四周钻山游廊衔接。因为四面厅四面有廊连接,所以更显得玲现有致。拍完戏之后,我曾在此院落留影纪念。贾母院后面,一所院落,是琏二奶奶的住处。从王夫人正房后面出来,走后院到贾母这面来,必然要经贾琏住的院落的门口,这正是按《红楼梦》所写设计的。我把这些院落方位大体说清楚,以后读者如去参观时也容易明白了。
  当然“荣国府”的建筑,在木体规模上很像样子,而比起北京旧时真的府邸建筑,那就太粗糙了。没有一块“磨砖活”,镜头一推近,就显著粗糙不堪,大石灰投子很难看,这限于经济和时间,是没有法子的。也是遗憾啊!P200 宁荣街
宁荣街是在正定修建“荣国府”的同时,特地配合荣国府工程修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1985年8月去正定看工程时,这条街还没有破土。隔了一年,到 1986年6月底,已经全部完成土建。到8月中我赶到正定时,不但土建早已完成,而且辅面装修、过街牌楼、府门前八字大影壁都全部建好,伊然是二百多年前北京某府邪外──类似于旧时北京旧鼓楼大街、或锦什坊街那样的一条街道了。  
  这条街应该是个什么样儿呢?在《红楼梦》原书中,写到黛玉进京,坐在轿子中,由轿窗向外观看,只见京师街道上的热闹情况。后来轿子向前走,黛玉又从桥窗中看到外面一座府哪,心里知道这是舅父家大房──宁国府。又走了一段,才到了荣国府。我在前一篇文章中已说过,原书中写的宁国府、荣国府是两座府职,而在电视连续剧中虽是“两座”,实际上则只盖了一座。这也是真真假假吧。  
  这条街是东西向的,荣国府在街的东头路北。出府门往西走,先是荣国府群房外墙;约五、六十米,一座高大的彩画过街牌楼,上嵌一匾,刻“宁荣街”三字;过去就是“繁华”的宁荣街了。两旁都是画栋雕梁的铺房,有的两层,飞檐朱栏;有的一层三开间、五开间,冲天大招牌;有的有围墙,有的没有围墙,都错落有致,一派京朝气氛,升平景象。有酒楼、绸缎庄、颜料铺、烟店、染坊、当铺、银楼、钱铺、药铺、香料辅、乾果子铺、鲜果局……各种幌子:如“南北海鲜、飞觞醉月”的酒楼幌子;“锦章庆云,杭纺贡缎”的绸缎庄幌子;“云贵川广、地道药材”的药铺幌子;“诚心大蜡,如意高香”的香蜡铺幌子……应有尽有。你走在街上,仿佛把你拉回一、二百年前的北京大栅栏一样。形象地说,这条街是《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中北京街市部份具体化了。  
  这街长九十多米,不算太长,但比较有深度。出现在镜头中,显著很长,很丰富。在这中间还有一些曲折。第一,这街向西迎面走不出去,顶头是一座前面有柜台,后面有高楼的铺子,挡住去路,也挡视线。西面的街口是向南、北两面拐过去,这样就形成一个过去北京常见的“丁字街”,在镜头上给人以想象。向南、北拐弯出去,似乎还很远很远。  
  在街的中间,一座两层飞檐的华丽酒楼转角处,向北一拐,是一条巷子,这就是着名的“花枝巷”。贾琏偷娶尤二姐的“外宅”,就在这条巷子中。路西一个乌油小砖门,从门外一看,里面肯定是一座精美的小院,应该还是两进院于。凤姐身穿蓝缎子素妆,“突然袭击”来找尤二姐,就是在这个小门口下的又
  可是不能走进──这个谜不能拆穿,走进去什么也没有,因为尤二姐的房子却远在上海青浦淀山湖畔大观园中──电视上真真假假,这是镜头接起来的呀!  
  由“醉琼楼”酒楼转过去的“花枝巷”设计很好,乌油小砖门也很有意境。只是在小门把院中的房露了一间在门外──电视荧幕上可以明显看出──则完全不合规格,照北京说法是“不成格局”。记得当时我本想提出,但考虑到其时一段围墙、街门都已盖好,拆改太麻烦,也就算了。  
  黛玉进府,宝钗、薛蟠进府,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等等重要戏中;都展现过“宁荣街”的镜头。那高大的牌楼,不要说在荧屏上看上去是真的;有的人手扶着柱子,我问他是真是假?他还说是真的──实际是美工同志用杉槁、三合板、泡沫塑料搭建的──读者可以想见其逼真的程度了。 
  我选了一张和陈晓旭同志在牌楼前面拍的照片作为插画,附在书中,读者可以从照片中看到牌楼建筑之华瞻,想象‘宁荣街”之富丽。
  有关荣国府和宁荣街的大体情况就是这些;若要更详细地了解,当然最好是身临其境了。P203 “更道”琐话
“荣国府”也好、“宁荣街”也好,在建筑上,有优点,有成功之处;自然也有缺点,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缺点。  
  先举一个镜头作例子:凤姐过生日,喝多了酒,心扑扑乱跳,请尤氏在席上照顾,自己带平儿想回房歇一会儿。可是一出角门,还没有转“更道”,就看房中小丫头张望,经在门前审问小丫头,得知贾琏同鲍二家在房中搞鬼。凤姐气得斜坐在角门台阶上,手扶着角门“马头墙”发抖……拍摄时,为了表现凤姐内心的激动,对手部抓墙,给了一个大特写:雪白的手,鲜红的指甲,扶在墙上,似乎要抓进砖磨中去……十分遗憾,衬在手下的,不是磨砖对缝的府邱建筑的细墙;却是十分粗糙的青砖,和宽而曲的粗石灰缝──美的形像被破坏了。  
  “更道”是北京旧式府邵大宅门建筑的一种长通道。北京旧式合乎格局的宅邻,都是许多大的四合院组成。院子一进、一进、可以连接三个、四个,或者更多的院子,成为垂直一串,有一根轴线。但这只是纵向连接,应该还要横向关系的建筑。一般都是正院、东院、西院。
  如正院四进、五进,那其它各院也是四进、五进,但建筑规模及使用,各不相同。大约正院前院是客厅、大厅等,正院后院是府邸主要人物的内宅。西部院落,一般前进可能是邻宅主人的书房等,后几进或是老母颐养之所,或是其他长辈所居,也可能是姬妾所居。东院后面可能是另房、或子、侄所居。而前面则是账房、马号,临街房屋佣人所住,另有门出入。一般三个门通向外面,正门、侧门(有的还有角门)、后门。正院不论几进,其东西房屋后面,与东、西院之间,各留一条 “走道”,谓之“更道”。不管几进院子,这条更道直通到底,笔直深长,两面都是正院东西屋,和东西院东西屋的后墙,十分高耸,因而这条更道象峡谷一样,把连接各个院落的角门关死,那就变成无路出入的“死胡同”了。  
  这种“更道”的规模,如在皇宫中,那就更宽、更长、更深,两边还要加上高高的宫墙,一眼望不到头,就是人们说到宫廷建筑所谓的“长门永巷”。一般府邪宅门中,虽跟一般百姓家完全两样,但比起宫廷,那就要差远了。  
  “更道”,从名称上讲,是更夫打更巡查、上夜的路线。夜深人静,管家婆子带着人拿着钥匙,顺“更道”依次巡查一遍,该关的关上,该锁的锁上,夜间再由更夫打着灯笼、敲着梆子,顺更道巡逻。再有“更道”又称“火道”,带有防火的作用。这边院子着火了,顺“更道”来救火,而且隔着“更道”,火也不会烧到另外的院落中去。  
  这“更道”的作用在于此,却想不到王熙凤利用这个地方,又毒设相思局,狠狠地“整”了贾瑞一下子……贾瑞不禁“整”,一命呜呼了。  
  真的府邸,都是磨砖对缝的墙,分“干摆浮搁、糯米灌浆”、“磨砖对缝”、“磨砖勾缝”、“磨砖打掂缝”等等。细说起来,太复杂,在此就不多说去了。凤姐的手,如果扶在磨砖和缝的墙上,那在镜头中,就好看多了。可惜“荣国府”工程太粗糙,只能远看。镜头一推进,便粗劣不堪。当然,这也是时间、经费所限,是没有办法的啊!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140页 - 淀山湖梅林

赏梅,有几种境界。一是盆梅,适宜于萧斋华屋,茶寮禅房,作案头清供。二是梅树,适宜于篱边驿畔,深院窗前,供水石点缀。三是梅林,以多为胜,以老树为胜,可为香雪海,可成蜂阵,供倾城看花,万家游赏。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270页 - 凤姐为何叫“奶奶”

《红楼梦》中所写的种种称谓,是清代康熙、乾隆以后,北京官场中仕宦人家的称谓,时代年限,是十八、九世纪,社会阶层是五公、贝勒以下的官吏宗族;地区限制,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一带,稍有不同,岭南广东一带如何,则不知道。  
  先取个“中心点”,即“老爷”,一家之主,本人为官,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旁有兄弟姐妹。女的随男的,男的称“老爷”,其妻即称“太太”。兄弟排行:大老爷、大太太,二老爷、二太太,三老爷、三太太……
  这“大老爷”的概念是“行大”,不同于泛称知县的大老爷。二太太、三太太等,也因其夫排行为二、为三,不同于本世纪前期官场中称姨太太为“二太太”、“三太太”等等。  
  这一基层延展到他们的亲戚,便有“姑老爷”、“舅老爷”、“姨老爷”、“姑太太”、“舅太太”、“姨太太”等称谓。此“姨太太”又不同于称妾之为“姨太太”。  
  “老爷”的官品不严格讲究,但一般也至七品之上。到三品、二品也可泛称“老爷”。但官再大,也有特殊称呼。如贾珍称太监戴权为’’内相”。戴权所说户部“堂官”,一般尊称便是“中堂”了。  
  女的随男的官品请了“浩命”,才能称一品、二品夫人,三品淑人,四品恭人,五品宜人,六品安人,七品孺人。但“夫人”,又能泛称,所以叫“王夫人”、“刑夫人”,但家人对话只叫“大太太”、“二太太”。  
  “老爷”的父母,称“老太爷”、“老太太”,老爷的儿子、媳妇,称“爷”、“奶奶”;按兄弟排行,称“大爷”、“大奶奶”,“二爷”、“二奶奶”,“三爷”、“三奶奶”……这是称凤姐为·’二奶奶”或’’瑶二奶奶”的习惯。这同称祖母为“奶奶”,是两个概念。  
  “老爷”的孙子辈,再如“小”宇,如“小蓉大爷”、“小蓉大奶奶”等。  
  旁及“姑”、“舅”、“姨”等表亲,亦以此类推。《红楼梦》时北京似乎不太习惯用“少爷”的称呼。“少爷”、“大少”等叫法,是江南一带兴起的。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207页 - “秦可卿之丧”出演

“秦可卿出殡”的大场面,是拍完“元妃省亲”后,隔了两三天拍的。为什么这样的大场面戏,都集中在一起拍呢?这里面也有一个窍门,就是省事,象变戏法一样,原地不动,一番花样,“红喜事”就变成“白喜事”,“荣国府”门前,元妃省亲的场面,就变成大出殡了。  
  “秦可卿出殡”也是分好几个地方拍摄的,前面我也曾经介绍过。“秦可卿灵堂”是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那个院子中拍的,凤姐上祭、凤姐哭灵,都在那里;和尚、尼姑绕棺念经,也都是在那里拍的。“道土念经”、“按七作法事”是在北京白云观拍的。这些和尚、道士、尼姑念经,都是真的。但这些地方,都不能代替“出殡”。“出殡”,“压地银山一般”,那还要在“宁荣街”上来拍。这时“敕造荣国府”的匾,便换上“敕造宁国府”的匾了。  
  街面上的布置,两三天就够了,所以在拍“省亲”两三大之后就拍“出殡”。比如为省亲而搭的彩牌楼,出殡时照样需用,但是不用另搭,只把上面的红花、红彩球,换成素花,白的、蓝的、黄的,红彩球换成白布彩球就可以了。大门前石狮子后面搭的彩也换成素的,这样气氛马上就变了。  
  秦可卿之丧,“出殡”(又叫“发引”)时大批的纸扎(北京旧时叫“烧活”),都是在现场制作的。几十名工人在“荣国府”后院群房中,制作了好几个月。有好几位老艺人,都是旧时北京“冥衣铺”学徒出身的,手里都有几样绝活儿。a冥衣辅”在旧时,是北京的特殊行业,它主要业务是两种:一是给办白事的人家糊 “纸人”、“纸马”、“金山”、“银山”、“阴宅”等纸扎,因为这些是出殡后都要烧掉的,所以借名“烧活儿”。二是擦糊房屋,这是绝技,在此不多说。不过说到“纸扎”,在北方几省中,最好的手艺,还不数北京,而是山西。现在当然这种迷信技艺已失传了。剧组美工组有位年纪最老的纸活艺人已八十多岁了,身体十分健康,还照样跟剧组到南北各地工作,“秦可卿出殡”的不少纸扎都是他糊的。他旧时在冥衣铺要手艺,解放后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美工,可以用纸糊出各种古董玩器。  
  “秦可卿大出殡”用的临时演员,都是当地找的,各单位支援的。没有这些群众的大力支援,也拍不好这样的大场面。  
  按照《红楼梦》原书所写,应该有不少“路祭”棚,但是场景限制,摆不开,所以只表现了最重要一个路祭棚,那就是北静王路祭,和宝玉见面。现在出现在荧屏上画面,似乎显得很远了;而实际在现场,那个路祭棚,只搭在宁荣街西头转角处,拍摄时,要整个出殡队伍都在这个“路祭棚”前经过,所以也用了很多时间。当然主要是拍贾赦、贾政、贾珍等人参见“王爷”,以及北静王同宝玉见面等中心近景及特写。  
  “出殡”的概念,就是“出去殡葬”,把死人棺材送到坟地落葬。落葬之后,一切该焚化的都要在坟地烧掉。那大批纸扎,因此都要烧掉。电视表现了这一场面,作一交待。但这个焚烧场地十分难找,因为第一“秦可卿出殡”是冬天,焚烧的坟地上不能有绿色树木、庄稼。而当时是八月中秋刚过,田野到处是青纱帐,不能用。第二火烧大量的“纸活儿”,还得要有安全措施,防止危险。最后找到大河滩上。本来北方不少河十分可怜,枯水时,水就很少,现在上游都有水库,河中更没有水了。宽阔的河床,一望什么也没有,全是油沙。于是,就在这沙滩上,作了秦可卿大出丧、火烧“纸活”的“坟地”。熊熊的火焰中,狰狞的“开路鬼”、“找路判”露着鬼脸,吐着火舌,也在荧屏上留下了形像。  
  “秦可卿大出丧”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分不开的。顺便说一句,凤姐协理宁国府,在议事厅上发号施令,大显才能,也是在正定“荣国府”──也可以说“宁国府”中拍的。  
  “元妃省亲”与“秦可卿大出丧”这两场戏拍摄成功,《红楼梦》电视剧的“大场面”就算完成了,全剧的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63页 - 花与蝴蝶

事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跃,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将欲过河去了……”
  作为文学艺术意到笔到,几分钟时间毫不费力地就写好了;如果画为图画,也比较容易;但作为电视艺术来表现,那可十分困难了。如何让两个蝴蝶在摄像机镜头前飞来飞去呢?观众不妨想想,哪个蝴蝶可以听人指挥……更不要说那世界上不大经见的“大如团扇”的“一双玉色蝴蝶”了。清代著名的“太常仙蝶”的故事,是脸炙人口的京华掌故。曹雪芹写这一情节时,在构思上是否受到某些影响呢?不知道,也许有可能……
  可是,拍电视却费了劲了。美工小刘别出心裁,作了一只薄绢大蝴蝶,装了一根极细的钢丝,挑在细竹竿上面。稍一摇动,猛一看,也很神似。但是又如何同宝钗结合起来,让它飞呢?真难办……在西山公园芍药亭畔拍摄时,小刘躺在花丛泥中,细竹竿挑着蝴蝶伸在花丛上面,引逗宝钗来拍。远看花上蝴蝶飞舞,象是真的。但躺在泥中的小刘,尽管不辞辛苦,为艺术作出牺牲,却无法快速移动,因而蝴蝶也不能“将欲过河去了”,只能原地“踏步”。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274页 - 贾雨村做官

明、清两代各省举子,不管穷富,到京城参加国家最高考试,只要考中“进士”,便可作官,在京中的大多到各部任“主事”,叫“内班”。到各省作县丞(即知县的副职)、知县,叫“外班”。京官只赚薪俸,很少,比较穷;外官除薪俸外,还有“养廉银”,而且可以贪污,容易捞钱,所以贾雨村选了“外班”。当时选内班、选外班,一般自己可以要求。“内班”虽然钱少.但接近的都是大官,容易升转。如作了几年内班,即京官,再放外官,那就是知府、道员,比知县又高得多了。  
  官声不好,不称职,有贪污情节但还够不上犯罪,或者得罪了上级……便被免职。但是只要不是免职到底,或永不录用,免职之后,过几年由大官推荐保证,或者再交一笔费用,便可复职,叫“起复”。贾雨村作应天府,便是这样上来的。  
  作官要穿官衣,戴官帽;明代是圆领红袍、乌纱帽;清代是袍、褂,马蹄袖袍子、红青开楔褂,顶戴花翎。明、清两代官吏等级按“品”分,由一品到九品。又分文职武职,这样便有十八种不同的品级标志。这标志本来是绣在二块方形黑缎子上,胸前后各缝一块,象打补点一样,所以叫“补子”,或叫“补服”。文官绣飞禽花纹,由一品至九品是:文鹤、锦鸡、孔雀、文雁、白鹇、鹭鸶、鸂鶒、鹌鹑、练雀。武官绣走兽花纹,由一品至九品是: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武官七品、八品补子相同)、海马。  
  另外御史、按察使、提法使的补服,较特殊,不论品位,都是“獬豸”。  
  男人作官,女人有跟随男人享受同样品位服饰的资格。《红楼梦》中写贾母等人进官时都说:“按品大装”,就是穿品位标志的衣服。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205页 - “元妃省亲”进府

“元妃省亲”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映后受到一致赞赏的一集戏,我也十分爱看这一集。唐诗中有不少“宫怨”的诗,这种感情、气氛、意境,在这一集中都表现出来了。  
  “元妃省亲”一大集戏,是分五个地方拍摄的:西山摄影棚“贾母上房”一堂景中拍的见贾母和王夫人;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拍的“更衣”;在扬州瘦西湖抽的“登舟幸园”;在北京白云观拍的大观楼开宴。以上这些重要的场面都拍好了,但是还不能剪辑成“元妃省亲”,因为还缺少重要的东西呢,那就是“进府”。 “进府”一直拖着未拍,为什么,主要是等正定“荣国府”、“宁荣街”的工程。没有“荣国府”,又如何拍得成功“元妃亲省”呢?  
  说到这里,不兔要扯远来,说到整个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拍摄速度,那就是“前松后紧”,而且是后面十分紧。就是所有“荣国府”、“宁荣街”的镜头,都是在1986年
  8月和 9月两个月拍完的,包括“元妃省亲”的“进府”。  
  为了拍好这场戏,准备工作,在7月份就开始了。一是外地的准备,如在苏州、镇江两个戏装场赶制服装。《红楼梦》原书写贾蓉、贾普到苏、杭为准备元妃省亲采买“女孩儿”动用甄家存的五万两银于,先提了三万两云云。而赶制服装的费用,若按数字说,多得多。二是现场准备,包括宁荣街装修、迎接元妃“銮驾”时的张灯结彩……都费了很大力气才准备好。准备什么呢?那项目很多。举几个例子吧:比如说牌楼,就搭了两座。一座是“真”牌楼,在“宁荣街”一文中,已经说过。而在这一牌楼的对面,也就是荣国府的东面,又搭了一座“六柱、五门”的彩牌楼。彩布起脊,彩绸绣球飘扬。两座牌楼,一“真”一彩,都是美工同志搭建的假的,分别起着不同的效果,却都花了大量的的人工物力。  
  而这“彩牌楼”,正代表了清代皇家重要喜庆的妆点物。搭彩牌楼,即所谓“张灯结彩”。几百年中,北京有手艺最高超的结彩、搭棚师傅。这一行道谓之“彩棚辅”。除去搭了高大的“六柱五门”的过街大彩牌楼外,在荣国府正门上也搭了彩牌楼,把平日的大门也挡住了。  
  “銮驾”经过的街道上,要张围幕、要悬灯,都布置的井井有序。只是参照《康熙南巡图》等比较,在围幕(主要是经过处各路口,不让人看见)张挂上,稍长了一些,出现在镜头上不够好看。另外元妃銮驾经过的当天,五城兵马司派兵驱赶闲杂人等,黄土填道、净水泼街……这些在镜头上都─一表现出来了。  
  贾母、王夫人……按品大妆,依次在门前排班,等待接驾,这场戏也是够辛苦的……既要等着拍“銮驾”的仪仗队、大太监、小太监、宫女、女官、凤辇……一队队过去;还要等着拍各人的面部表情,各种特写。当时天气还很热,穿的很多,站在那里,几个钟头,才全部完成。好在拍这场戏是晚上,不是在太阳中晒着,比较好些。  
  按照《红楼梦》原书所写,一队队太监,过了许多队。因在仪仗队中,太监的队伍很长,这都是临时演员,经过临时训练,能够走整齐的队伍。只是怕掌没有合乎规范──原来书中所写的“拍掌”是太监传暗号,只有“三下”就够了──现在较多,且配音较响,观众就误以为是现代的鼓掌了。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75页 - 大观园建筑小谈

在建筑风格上,北京大观园完全是皇家苑围的规模、京朝派的风格——要特别注意到:大观园是皇家苑圃,供贵妃省亲凤舆驻辞之所,而不是荣国府贾家的花园呀!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150页

扬州相关
P164 三月下扬州 
  结束了上海淀山湖大观园的拍摄,剧组便转点扬州。
  早在大队人马去扬州之前,就有一大批美工人员到扬州搭景,制作道具。在上海大观园拍戏时,不少室内的戏,多承大观园管理部门给予方便,尽量使用园中陈设的家俱古玩,这样节约了不少经费。扬州无此条件,几场大景,如元妃登舟、贾政书房、薛蟠家,都要美工同志较长期的制作才能完成任务。所以要及早动手。
  由青浦招待所转点去扬州,如果是回上海坐火车去镇江转扬州,便十分麻烦。剧组决定包汽车经苏州等地由江阴过长江,直开扬州。我因上海有些零星事情要安排,所以回家住了两天,再与会计柳甬华同志搭火车取道镇江去扬州。虽然只晚去了两天,却好像晚了很长时间。剧务李军如同志来接,仿佛他已是老扬州、老镇江了。因为还要等北京来的同志,所以我们到镇江站后还不能马上走,还要留在车站等北京来的人,以便一道走。好在等车的时间不长,只要等个把小时,我便抽身到站前广场闲步。记得83年我曾在这里参加过一个学会的成立大会,在这“六朝名城”作过几天客。如今重来,一眼望去,又有不少新变化了。车站前的小山──大概是北固余脉吧,已被切断铲平,开成广阔的环城马路了。新盖的高层楼房──润州宾馆,巍然在目。感到镇江的变化真不小呀!
  我到车站附近的一个商场去看了看,顺便买了点饼干之类的食品,以备不时之饥。因为我有胃病,饿不起,经常得准备点零食。  
  北京的同志不久便到了。大夥儿一同上车,开赴扬州。王安石诗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镇江、扬州,象汉口、武昌一样,实际没有多远,只是隔着一条长江,交通就显得不便了。现在是汽车轮渡过江,轮渡码头就在白娘娘水漫金山寺的金山附近。汽车从山下经过,山上的金山塔清晰可见。  
  过江时,已近黄昏,微微有几点春雨。江上烟水空游,波涛浩森。浑雄的气势,使人不由地感慨万千。尤文像我这样多少有点历史常识,又饱经忧患,早已过了民乐中年的人,“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种种感受,是自然而生的。并不是在此放作多情,想博得“美人”的欢心。  
  过江上岸,车沿着一条笔直的公路飞速向扬州开去。路两旁的杨树,一派新绿,象迎接客人一样,十分宜人。我不禁想起王渔洋的“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感到古人虽远,而风景依稀,古人也仿佛生活在我们中间了。这或许就是我们古老悠久的文化的作用吧!记得83年在南京开红学会,也曾来过扬州参观。那时走的是江都、六合的公路,而且匆匆来去,并未曾真正认识扬州。三年后有机会在扬州作较长时间的逗留,或者可以满足我认识扬州的心愿吧。P152 扬州拍摄日程单
  剧组在扬州住第二招待所。我们到达时,已是晚饭后。下车后大家先去吃了晚饭,再到各自的房间。我住的房间在三楼,条件虽然一般,但十分宽大干净,明亮的窗外,是高高的树木,绿意可以拍入窗来。空气好,居室又爽净,便于我的副业──写字。因为每到一个地方,总要为剧组或友人们写些宇幅,以留纪念。按照文人的说法,叫结个“翰墨缘”吧。所以总希望有个宽敞的房间,好摆“摊子”。不仅如此。古人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我虽然腰无“半贯”,却也居然可以在扬州作半月的“神仙”了。 
  剧组每到一地,都有打印的工作日程表发给大家,以便按安排好的日程进行工作。前不久,翻阅旧稿,恰巧见到一份“扬州拍摄日程”单,感到十分有趣,现抄在后面,以为纪念:  
  扬州拍摄日程  
  3月28日—3月31日      薛皤家   一组
  4月1日上午   贾政书房(雨村递书)  二组
  4月2日—4月3日      贾政书房   二组
  4月4日         柳叶清柳堤   一组
  4月5日          元妃登舟   二组
  4月6日—4月7日     紫鹃试宝玉
               黛玉幻觉
              黛玉闻恶讯   一组
  4月8日        刘姥姥遇惜春
              贾瑞戏凤姐
             刘姥姥赎巧姐   二组
  4月9日—4月10日    宝玉遇湘云
              宝玉遇雨村   二组
  4月11日         三姐之死
               贾政回归   二组  
  我抄一个日程单在文章中,是“实录”的意思,以证回忆的真实性。不过这个日程单,还不能完全反映当时在扬州的情况。因为实际拍摄日程和项目,比这个单子要多;而且多了不少重要的戏。如“探春理家”、“赵姨娘闹事”、“宝钗蘅芜院”、“妙玉走火入邪魔”等,都是在扬州拍摄的。  
  扬州拍摄的几个具体地点是“瘦西湖吹台湖岸”、“小白塔桥头”、“瘦西湖小金山”、“徐园”、“何园”、“剪纸艺术馆”等处。  
  我到扬州那天,剧组已开机。第二天一早,到瘦西湖新建“剪纸艺术馆”拍探春理家的戏。艺术馆是一所由华侨捐资新建的房舍,在五亭桥右侧,共连接三个小院。最前一排厅临水,可望湖光塔影;中间一个小院,拍过宝钗的“蘅芜院”,不过美工同志制匾额时,把个“院”字写“苑”字了。后面小院,倒坐三间,作为 “议事厅”,拍了“理家”和“赵姨娘噪闹”一场戏。  P154 徐园薛皤家
  扬州拍摄,主要在瘦西湖。“瘦西湖”,这个漂亮的名宇,在《红楼梦》时代,其声望与杭州西湖,不相上下。若论繁华靡丽,且要过之。略后于曹雪芹的李斗,给我们留下一部内容丰富的《扬州画舫录》。单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其价值不亚于《红楼梦》。《画舫录》中便记载过瘦西湖。读者有兴趣的话,不妨找来看看。  
  瘦西湖说是湖,实际又不全是湖。它是大运河由北而来、通向扬州城里的一段水路。因其水道曲折,水势潺缓,成为一个湖。进入瘦西湖公园,有两处园门,一处在“虹桥”边上,一处在后面通向平山堂的大路上。即旧时的“熊园”(现在没有了)。再过去,就是蜀岗平山堂。  
  “虹桥”又名“红桥”,是扬州极为著名的地方。远比曹雪芹祖父曹寅还早的大诗人王渔洋,顺治时任扬州推官,在此与陈维格等名士,先后两次“修楔虹桥”,写下了著名的“冶春词”。吴梅村称他为:“贻上在广陵,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现在站在桥头一望,仍然风景潇洒,极为宜人,可以想见古人清韵。 
  从虹桥边上园门进去,一带柳岸长堤,间种玉兰、桃、李等花。尽头是“徐园”。徐园好像是园内园,但也无明显范围,因为各处可通。为什么叫“徐园”呢?是因辛亥后扬州镇守使徐宝山而修建的。  
  园中几处厅、馆,转过去,经一木桥,便是有名的小金山。小金山侧面,有一处院落,游廊连接,前后各有三间厅。进门处还有两间厢房,种了不少桂花,十分幽雅。老友陈从周教授为之题名为“木挥书屋”,想来秋天桂花开时,这里一定很好。  
  剧组把这所院落派了大用场,即让它作了果霸王薛蟠的家,一共布置了三堂景。前面三间临水大厅,在柱子间作雕花落地罩,隔成里外间。门上挂了大帘子,作为薛蟠和夏金桂新婚后的正房。室内家俱陈设,虽没有。冶红院宝玉房中气派,但也富丽堂皇,充份显示一点“皇商”的气派。  
  剧组在这里拍的戏很多:“薛蟠娶金桂”,“薛蟠戏室蝉”、“金桂大闹”等,都是在这里拍摄的。这地方本是临水的厅,而拍戏时,挂上帘子,表示外面是院子。只是这个院子不能走出去,镜头也不能向外照。  
  后面三间厅,布置成薛姨妈的房间,前面有院子。此屋的妙处,是此屋的门,斜对游廊尽头薛蟋屋的后房门。这样,夏金桂靠着房门和婆婆拌嘴,薛蟠光脚跑出院子来打香菱等等好戏,都能充份表演了。  
  厅的边上,有两大间厢房,十分宽敞。里面钉了木坑,挂了帐子,摆了箱笼,作了香菱的卧室。香菱后来就“病死”在这房中。夏金挂在小说中是“桂花夏家”的姑娘,而在电视中却也以“木神书屋”的院子作为演戏的地方,似乎是个巧合。P156 薛蟠家闹剧悲剧   
  薛蟠家在扬州小金山后小院中,这是看电视的观众想象不到的。就在这个小院中,演出了果霸王家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在大观园群芳渐次凋零之际,“呆霸王”娶了富商“桂花夏家”的女儿夏金桂。这个类似王熙凤,又别有手段(甚至比凤辣子还多两手)的“美人儿”,在曹雪芹笔下,虽篇幅不多,却写的极为火爆。曹雪芹惊人的艺术才华,在此先不多表,只说电视剧吧。  
  夏金桂来薛家,薛家就鸡犬不宁了。她要压迫善良的香菱,她又嫉妒高贵的宝饮,她要而且也能控制住呆霸王,她不在乎婆婆薛姨妈。旧式封建礼教的作用,在这种人身上常常是不起作用,而反为之利用的。夏金挂在薛家所向披靡,节节“胜利”,只是遇到薛懈她才失败了。本世纪初有一出名戏:《宝赠送酒》,演的就是这段情节。  
  作为夏金桂牺牲品的香菱,首当其冲,“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曹雪芹写香菱,从暗示结局到最后都写全了,是“十二金铁”中完整的文字。  
  电视里,陈宏海饰的薛蟠、陈剑月饰的香菱、杨晓玲饰的夏金桂,还有配宝蟾的一位年青演员,演出都很成功。  
  夏金桂给香菱改名字时二人的一段对话,只是香菱悲惨结局的开始。接着就是夏金桂对香菱进一步的暗算,让宝蟾勾引薛蟋,故意让香菱(已改名秋菱)取绢子撞破,然后薛蟠拿门闩打香菱,使香菱受折磨。拍电视用的这根很粗的大门闩,是塑料作的。薛蟠──陈宏海在小院中乱叫乱喊,追赶香菱──陈剑月,抡起大门闩,狠狠地向她打去。哭成泪人儿、吓的象头被猎人追赶的小鹿般的香菱──陈剑月,一下子被打倒在地了。  
  薛姨妈闻声出来护香菱,夏金桂 ──杨晓玲却在后门口与婆婆舌枪唇剑,大拌其嘴。杨晓玲演撒泼很传神,说骂就骂,说哭就哭,坐在地上号叫……样样都来。但是毕竟又有其天真处,导演要她在撒泼时,摔一个很好看的花瓶,而且只有一个,必须一次演成功。她捧着花瓶,笑着爱玩了好一会儿,舍不得──但是不行,非摔下可。镜头对好,喊一声“开始”,她马上来戏,一跺脚,哗啦一声,一个美丽的花瓶,就粉碎了。戏拍完要拆景时,她真舍不得,用地道的哈尔滨语音叫道:“这可是俺们家呀!”  
  香菱──陈剑月,最可怜的还不是被薛蟠拿大门闩一抡打了个大跟头,而更可怜的是服侍薛蟠洗脚时,被“呆霸王”任意折磨。又嫌水冷,又嫌水热,又骂又打,把洗脚水泼得她满身满头──热情的观众,能不为她气愤填膺吗?在那“木樨书屋”改装成的香菱的卧室中,善良、美丽、聪明的香菱姑娘,身世坷坎的香菱姑娘,年青的生命悲惨的结束了……P158 凫庄、桥影、梦痕  
  在五亭桥边,小白塔下,有一组游廊、水谢连接起来的建筑,好像是浮在水面上的一样,名“凫庄”。凫庄倚栏,可以远望“吹台”,近看“五亭桥”。五亭桥又名“莲花桥”,桥上五亭,一大四小,桥下十五个桥洞,三大十二小,是瘦西湖的精华。有了这样的桥,凫庄便成为一个极得中国园林水趣的所在。
  凫庄是一家茶社,也卖酒菜点心。扬州最有名的一种点心是“干丝”,就是把厚的豆腐乾切成丝,用好汤文火煮了,在上面加些浇头,如肉丝、鸡丝、虾米等,便是“鸡丝干丝”、“开洋干丝” 等名点。干丝不十分咸,可以当点心单吃,也可以当菜吃。在五亭桥一带拍戏时,休息一会,我常常在附近散步,隔着窗户,望见不少女师傅忙着不停地切干丝,想来生意是很好的了。  
  剧组用“凫庄”拍了“藏春院”的戏。这是八十回后的情节,贾家衰败之后,巧姐不幸坠落风尘,被卖在维扬“藏春院”作妓女。刘姥姥古道热肠,千里迢迢来到“瓜洲古渡”,进入维扬城来救巧姐,找到这个瘦西湖边上的“藏春院”──凫庄。刘姥姥交银子赎人的场面,是在上海大观园拍的。而藏春院的内景,寻找巧姐的戏,却在凫庄拍了。这里拍很有层次:在曲折游廊上,站了几个穿红挂绿的姑娘,镜头拍出去,情景历历,把《红楼梦》时代及其前后,如余谵所写《板桥杂记》、李斗所写《扬州画肪录》中所描绘的妓院的气氛表现出来了。 
  在这里的山石旁,还拍了个特殊的镜头,也可以说是补前面的吧。在宁国府中赴宴,凤姐看望完秦可卿的病,急急忙忙到席上去。刚转过山石畔,一个人突然出来道:“请嫂子安!”原来是贾瑞──这个重要的一刹那,正是在克庄的山石畔拍的。  
  关于八十回后的情节,在五亭桥下还拍了不少,而且都是十分重要的。  
  五亭桥下来,转过小白塔──注意,这里“白塔晴云”,是扬州二十景之一,这在镜头中也未出现过,不必多说它。──又有一座桥,也很宽敞高大,适宜于拍戏。狱神庙之后,贾宝玉从狱中放出来,形容憔悴,落魄途中。上桥时,正遇到大官鸣锣喊道过桥。他冲撞了官轿,被衙役用皮鞭一鞭子抽倒,从桥上直滚下来……而官轿,却是北静王的大轿。在桥上,他又遇到奇事,昔日的贾雨村,已经枷锁柳裆;而昔日那个“门子”,却是猩袍官帽,一品大员了。宦海浮沉,沧桑巨变,世态炎凉,封建社会的种种残酷无情,在此桥边,宝玉─一经历了,认识了…… 
  入夜了,玻璃绣球灯──宝玉仅存的唯一有繁华梦痕的灯火,被一个画船上姑娘望见了,突然大喊“宝哥哥”。原来技船上沦落风尘的史湘云,正在人生的苦海中作最后的呼叫,宝玉闻声,拍入水中,拍向船头,二人抱头痛哭了……P160 柳堤“悲喜剧”   
  老友从周教授《园林丛谈》的《瘦西湖漫话》文中道:“扬州旧称绿杨廓,瘦西湖上又有绿杨树,不用说瘦西湖的绿化是应以杨柳为主了……在瘦西湖的春日,我最爱‘长堤春柳’一带……”  
  他的文章,我拍戏时,有充份的感受。  
  由虹桥过来,进入瘦西湖大门,沿着一条柳堤前行。右面是湖水,但无西子湖之浩渺,只是五、六丈宽吧。隔水又是一带洲诸,上面长着一排高大的树,有林莽之势。左面则是斜土坡,杂花丛树,联绵不断。一路行来,中间有个亭于,临水而建,可以远望虹桥水中倒影,也可以望远处湖水烟波。  
  杨柳与春花是相结合的。杨柳无桃李而不“媚”,桃李无杨柳而不“韵”。这段柳堤,兼而有之,既韵且媚,又多春草,而且花柳杂植,更添不少野趣。不象杭州西湖边“一株杨柳一株桃”和整齐的水泥砖路面那样太讲究,太感到人工化。  
  剧组拍戏期间,正是春花次第开放的时候。玉兰、迎春、桃花、海棠……再加上杨柳依依,回黄转绿。翠堤一脉,真是春光锦绣,气象万千。“柳叶清边镇葱叱燕”,这反映大观园天真丫头的一场戏,在北京、上海大观园中,均未找到理想的拍摄场景,在此找到了。这环境正如书中五十九回所写;“二人你言我语,一面行走,一面说笑,不觉到了柳叶渚。顺着柳堤走来,因见叶才点碧,丝若垂金……径顺着柳堤走来。鸳儿便又采些柳条,索性坐在山石编起来……”  
  镜头在瘦西湖岸,对准这些小演员,营儿、蕊官、春燕……气氛出来了。戏也出来了。婆于的柱杖、春燕娘的耳刮子,似焚琴煮鹤一般,打破了美丽的画面。这是大观园鼎盛时期的闹剧。  
  如果说“嗔莺叱燕”是闹剧、喜剧;那在同样的春柳堤畔,桃花树下,又拍了悲剧、惨剧。那就是尤三姐自刎的场面。  
  要拍好尤三姐这场戏,让她在一个什么特定的美丽环境下自刎才好?几经研究,大家以为最好是花下。什么“花”呢?最先研究是玉兰。后来才决定桃花。“桃花薄命”,有一定象征意义,一也;当时桃花盛开,气氛正好,二也;所以就在这柳堤的左侧桃花林中,拍了尤三姐自刎的场面。现在放映出来,效果是非常好的。  
  在瘦西湖拍戏,几乎天天要走这条柳堤。有一奇怪景观,很值得一说。有一天大早散步时,我无意向右一望,只见隔水高大的树林上,立着一排奇怪的“庞然大物”。别人说是猫头鹰,我仔细一看,果然是。我忽然想起林风眠、黄永玉的画来——原来真是这样!P162 妆点瘦西湖  
  “元妃省亲”中的元妃登舟一场戏,也是在扬州瘦西湖拍的,很值得一说。  
  《红楼梦》所写大观园,没有类似湖泊的大水面,但有引来的一股活水,因而有沁芳闸、有柳堤、河流池沼,有船,有姑苏请来的驾娘……这样在元妃省亲时,在刘姥姥逛大观园时,都有了乘船的描写。在拍摄“红楼”电视时,必须要选择能表现这一场景的水面。这水面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还必须在园林中,不能用野外的水面。也不能用过大的水面,如杭州西湖就不能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后面;本来有码头,有水面,但一因隔岸建筑物尚未完工,二来也没有放水,因而不能用。为此,选景时选中了扬州瘦西湖。  
  瘦西湖五亭桥北岸,有几十米开阔地带,高处有两组古建筑。右边是五亭桥,斜对克庄。左面是有名的“望台”,是一座建在水中的突起方亭。四面四个月亮门,是当年迎接御舟、借水音演奏丝竹的场所。正对面则是一带柳堤。在这样借景陪衬之下,中间是瘦西湖的纤腰,其水面相距约成三十米的三角形。如把“她”妆扮成大观园中水区,用来行走元妃所乘凤舟,大小正好。  
  元妃省亲,更衣之后登舟,是在晚间。火树银花,皇家富丽,在《红楼梦》原书中有细致的描写。拍电视时,如果妆扮实景,要因地制宜加以改造。瘦西湖河岸,是土岸,颇有野趣。但作为皇家贵妃省亲苑圃,如何能成呢?因此先要岸边搭出码头。北京颐和园和北海的码头都是细石料,汉白玉栏杆。这里临时搭建,自然不能用石料,只用木头、泡沫塑料。泡沫塑料雕刻装置的汉白玉栏杆,不要说在月光下、电灯光下远望,即在白天看上去,也几乎可以乱真了。此外,还有用同样材料,按比例尺寸搭建的汉白玉牌坊,也就是《红楼梦》中多次写到的“玉石牌坊”(按有的版本中写作“琉璃牌坊”,那是绿琉璃的。这两种牌坊,现在在在北京名胜古迹中仍然都能找到)。  
  最五彩缤纷、构成梦幻境界的是湖上的灯、桥上的灯、岸上的灯和那彩灯照耀的凤舟。岸上的灯好办,只要吊在灯杆上、灯柱上、树上,挂上彩灯,接上电线,入夜一开电门,便灿若繁星了。桥上、牌楼上,也好办,按照书中所写,作成灯匾,一写“寥汀花椒”,一写“天仙宝境”。拍摄“奉元妃命”时,一个改为“花淑”,一个改为“省亲别墅”就可以了。灯中都可装电灯,光源都好解决。  
  困难是水面上和凤舟上的彩灯,以及其它灯船上的灯、水中漂浮的花灯,光源如何解决呢?解决的办法是全部用大蓄电瓶。记得那天单电瓶钱,就用了好儿千元。这样,一入夜,瘦西湖就被妆点得象一片五彩灯海了。波光闪耀,凤舟在华灯辉影里,在萧鼓声中,缓缓前进──有人笑道:自乾隆下江南之后,瘦西湖从来没有这样繁华过了。P164 元妃登舟幸园
  《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一节中,写元妃入苑,在 “体仁沐德”更衣后,复出,上舆进国。“忽又见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下舆登舟,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小说写元妃登舟,只一笔带过。但电视要表现的却是一个“说不尽太平景象,富资风流”的大画面。而且。前而说过,拍更衣是在上海。拍登舟则在扬扛7b了。这场面,小说只用几个宇,拍成电视,就不那么简单。它所跨越的时空和花费的劳动,是观众很难想象的。  
  如果说在上海大观园“体仁沐德”更衣之后,走出殿门,走上码头便是“登舟幸园”;那么这一“出”一“登”之间,便已由上海青浦淀山湖,飞越长江,来到瘦西湖了。而且不只元妃一个人,还带了庞大的銮驾仪仗、内监宫娥──每到一处,必须有大批的群众演员。  
  元妃登舟时,舟上、岸上大批执事仪仗,都是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同学们担任的。掌伞的、掌扇的内监,捧炉的、掌灯的宫娥──男同学、女同学一行行,几百名,在“汉白玉石牌”坊下,鸦雀无声,肃然敬立。远远两条用彩灯妆饰的船,一大一小,缓缓行来,渐渐听到仙乐鼓吹声。凤舟抛岸,搭好跳板,由南京演员成梅女士扮演的元春宫袍凤冠,由宫娥、女官扶着,在鼓吹声中,款步走下船,迎面走来,在汉白玉牌坊前立定,仰面细看,说道:换作“省亲别墅”吧!……这时在指挥台指挥的孙桂珍导演用话筒高喊着调动队伍,在现场的执行导演马加奇同志忙碌地指挥着,总导演王扶林同志在监视器的荧屏上注视着每一个画面,而轨道车上的摄像机,和站在轨道车上的摄像李耀宗同志被推过来,推过去,不停地转换着镜头──元妃省亲登舟时的场景、形像,通过这样复杂的艰巨的劳动,展现在观众面前了。P166 扬州“红楼”友谊       
  在瘦西湖拍摄“元妃登舟”的前两天,总监制戴临风、副总监制胡文彬、作曲王立平、音乐编辑郭融融等一行四人,在烟花三月之际来到扬州和拍制组的同志见面,算是“红楼”剧组在外景驻地的一次小聚。
  由于在他们来到之前,扬州方面已知道这一消息,所以,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黄进德教授代表师院约我和王扶林导演,加上胡文彬兄去给同学们讲一次“红楼”电视。导演拍戏太忙,实在抽不出时间来,这样就只有我和文彬兄二人应进德教授之邀,去师院讲课了。同学们十分热情,都争着来听。有二百来个座位的阶梯教室满了,又开了一个教室,拉线过去,装了扩音器。我介绍了一下拍摄“红楼”电视的过程和难度;文彬兄讲了一下为什么要拍《红楼梦》。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多举例子,只不过讲大概而已。所讲实际是很浮浅的,而同学们认真听讲的态度,却很使我感动。他们专注的神情,至今似乎还浮现在我眼前。从听讲的神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这也可以说是建立在《红楼梦》基础上的友谊吧。  
  因为应进德教授之邀,去师院讲课,就又认识了该院中文系主任曾华鹏教授、副主任张泽民教授,相谈十分投机,颇有倾盖如故之感。承他们盛情,相邀到富春茶社吃点心。扬州富春茶社,海内外久负盛名。原是卖茶、卖花、卖点心的茶社,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因为杨州早在《红梦楼》时代之前,就是“十里栽花当种田”的繁华之地,卖茶、卖花、卖点心是传统的行业。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更富有文化生活的情趣,集中起来说,就是一个“雅”。品茶、品花之际,肚子饿了,也要吃,如何使其与“雅”相配呢?自不宜于酒池肉林的酗酒饮宴,而是吃些 “点心”。大概这样原因吧,“富春”的精美点心便应运而生了。  
  三丁大饱、五丁大饱,是上好白切肉丁、笋丁、豆腐干丁等制成的。翡翠烧卖,是透明的皮子包碧绿的菜心泥。千层糕是生腊油、白糖、发面蒸的透明的又松、又软、又甜、层数又多的糕……品名众多,无法─一介绍了。自然还有闻名海内外的各种乾丝,这都是“富春”的名点。  
  “品茶”、“品花”、“品尝名点”,三者结合为富春的传统特色,颇有“红楼雅意”,殊足代表东方文化的神韵。可惜的是,近年渐失雅趣。装上茶色玻璃的楼窗,密不透气,没有“卷上湘帘画不如”的风韵了。食客又太多,地方较小,点心桌的玻璃板下面,台布又油又脏,看了让人不快。自然,也无花可看了。不过,点心确是好的。P168 何园贾政书房
  美工总监制刘宝俊同志早就向我说,要找个适当的地方,为贾政布置一间书房。当然也可以在棚里搭景,但是不如找几间合适的房子,这样更方便些。这个房舍,在扬州的何园找到了。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在花园巷,为清光绪时做道台的何在助所筑,是清代扬州园林最后一部作品。园中以池和假山为主。假山堆的不俗,且山上有一株大白皮松。陈从周教授《园林谈丛》说到“何园”时道:“园中为大池。池北楼宽七槛,因主楼三间稍突,两侧楼平舒展伸,屋角又都起翘,有些象蝴蝶的形态,当地人叫做‘蝴蝶厅’”。  
  宝俊同志就在这“蝴蝶厅”中,为贾政布置了一座书房──“梦坡斋”。  
  贾政的书房名 “梦坡斋”,这在《红楼梦》几处写到,是大观园外有斋馆题名的房舍。其格局自然也应该是“京朝派的”。这场景主要是拍室内。少数镜头在门前,没有室外全景。所以,只用楼下正面三大间就可以了。房门外正对大池,如出现在荧屏上,似乎不合“梦坡斋”庭院意境,怎么办呢?很简单,院中池边,正对房门处,立一个老北京式的锦格木影壁,如国木屏风,这样就把池水的景挡住了。在房中,正当挂在门上的竹帘,向外望去,只见本影壁,似乎转过木影壁,就是通向外院的月亮门了。就这简单的造景,就可引出人们不少的想象……  
  室中充“梦坡斋”的横匾,又挂了《前赤壁赋》的横技。《前赤壁赋》现有传世苏东坡手迹影印本,模拟复制并不难,只是字太小,在荧屏上显示不出来,失去了它的效果。室中几案书架等,布置也都不俗。当然,这里有个小小的漏洞,就是有一套盒装《二十四史》。严格地说,在《红楼梦》时代,还没有《二十四史》这个名称呢!定《二十四史》为“正史”是乾隆后期的事。不过在电视剧中作为妆点,那也就不能严格要求了。  
  贾政书房中的戏很多,主要一场是“宝玉挨打”的戏。这“不肖种种,大受鞭笞”,可不是好演的。打必须真打,所用的板子也必须的真的。怎么办呢?先在板子上想点主意,毛竹板子,一面塑料海绵垫了,包起来刷上颜色,一面硬,、一面软,打时用软的一面,稍减轻一些疼痛。但打时又很又快,虽然一次拍摄成功了,但欧阳奋强同志为这场戏,臀部真让打肿了。  
  在一个场景中,镜头是综合拍摄的。“宝玉挨打”是夏天的戏,而“宝玉上学”是冬天的戏,都是在贾政书房中拍。门帘换成冬天的,门前做上人工雪等等,稍微变换一下季节感,这样给人的印象就不同了。P170 平山堂花圃  
  扬州平山堂,是天下闻名的地方,早在《红楼梦》时代,已经是扬州胜迹的中心。据钱泳《履园丛话》说:“扬州之平山堂,余于乾隆五十二年秋始到,其时九峰园卜倚虹园、西园曲水、小金山、尺五楼诸处,自天宁门起,直到淮南第一观,楼舌掩映,朱碧新鲜,宛入赵千里仙山楼阁。今隔三十余年,几成瓦砾场,非复旧时光景矣。”乾隆五十二年是公元1787年,所记在《红楼梦》程伟元乾隆辛亥活字本之前四年,在《红楼梦》“脂砚斋”庚辰“四阅评过”本之后二十七年。这正说明,扬州风华最繁华的时代,也正是《红楼梦》写作诞生的同时。电视剧《红楼梦》在扬州拍戏,把“小金山”诸景─一收入镜头,是有其历史意义的。  
  当年的平山堂;不只是一处建筑,是一大组景。一手风景线。现在由瘦西湖到平山堂一带,虽不能如钱泳所说:“楼台掩映,朱碧新鲜,宛人赵千里仙山楼阁。” 但风景线仍然连接着,《红楼梦》时代的盛况,仍可依稀想见之。剧组也想在扬州多拍些镜头,但几次到平山堂选景,总未选到适当的足以表现红楼故事某处的理想景点。  
  在平山堂下面植物园,有一大片桃林着花正好。在几株大的落英缤纷的大桃树下,略加布置,作了一个假的石凳,起了一个小小的“花家”,便布置成为“大观园”中沁芳桥旁幽僻小山的境界了。  
  时当春暮,黛玉葬花时所起的花家,也不知经历了几个寒暑,又是碧草如菌、落红成阵的时节了。大观园人事凋零,去者去、死者死、嫁者嫁……连宝玉也外出了。久病缠绵的黛玉,趁身体稍好之际,出来散散。走到这个“伤心地”,突然听到宝玉在外遇险、元妃赐婚等等不幸的消息。如闻晴天霹雳,昏倒过去,就此不起了。当然这些都是八十回后新编的电视故事情节,当作《红梦楼》八十后的情节来研究,那是学术问题,在此不多作讨论;如作电视剧的情节发展,则我感到也未为不可。它有一定的情趣,在情理之内。  
  这些且不多说,只说说具体拍摄时的情况吧。  
  那天在花下拍,全是外景,没有电源,都用自然光,但因有不少特写镜头,所以灯光组带了大的反光板,在多云天气下,拍得十分成功。现在播映在荧屏上,这一镜头,接上北京大观园紫鹃找姑娘的镜头,在境界上还能连得起来。只是“花家”周围景观不够雅,如当时再稍加加工,就更好了。  
  这天戴临风、胡文彬、王立平、郭融融等同志都来了,也是一次小小的胜会。今年春天,去北京见到摄像耀宗同志,送我一张大照片,正是当天拍完戏大家的合影,把扬州平山堂下花圃中的春色长期地保留在照片中了。

《红楼梦忆》的笔记-第266页 - 红楼春意

《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不算筹备阶段、演员训练班等所用时间,单说拍摄,共两年零一个月,拿下了九千六百多个镜头。基本演员及工作部门人员一百五十多人;大场面戏,临时演员最多用到上千人。


 红楼梦忆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