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聆听民国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08635859
作者:林语堂,梁漱溟,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近几年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很热烈,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本书图文并茂,首次向广大读者展现老一辈中国人的热切梦想。

书籍目录

上篇 梦想的中国
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一辑 前途光明,美梦不远
未来的中国,将是新锐青年的中国,不是昏庸老朽的中国;将是勤劳大众的中国,不是剥削阶级的中国;将是中华民族自主的中国,不是帝国主义者奴役的中国;笼罩目前的一切屠杀、榨取、欺骗……的阴霾,将以和平、劳动、信爱……的光明来代替。

■林语堂 《论语》半月刊主编 •003
■罗文干 外交部长 •005
■杨杏佛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006
■刘英士 南京国立编译馆 •006
■郑振铎 燕京大学教授 •007
■陈敏达 职员 •007
■章乃器 上海浙江实业银行 •008
■毕云程 裕丰纱厂 •010
■周伯棣 大阪商科大学学生 •010
■金仲华 本志妇女与家庭栏编辑 •011
■汪漫铎 中央大学研究生 •012
■胡秋原 神州国光社编辑 •012
■倪文宙 中华书局编辑 •013
■叶圣陶 《中学生》杂志编辑 •014
■徐伯璞 山东正谊中学 •015
■顾森千 读者 •016
■邵冢寒 《大晚报》记者 •016
■郎擎霄 立法院编译处 •016
■宓汝卓 《人民晚报》编辑 •017
■韦息予 著作家 •018
■曾仲鸣 铁道部次长 •018
■彭芳草 《读书》杂志特约撰述员 •019
■周 还 法政学院教授 •019
■何思敬 中山大学教授 •020
■楼适夷 新闻记者 •021
■章衣萍 新世纪函授学社社长 •021
■张 杰 读者 •022
■张锡昌 读者 •022
■姚楚英 新加坡南华女子学校 •023
■周谷城 暨南大学教授 •024
■微 知 新江大学教授 •024

二辑 大胆说梦,吾辈努力
在这个梦里,除只看见共劳共享的快乐的平等景象外,没有帝国主义者,没有军阀,没有官僚,没有资本家,没有男盗,没有女娼,当然更没有乞丐,连现在众所认为好东西的慈善机关及储蓄银行等等都不需要,因为用不着受人哀怜与施与,也用不着储蓄以备后患。

■梁漱溟 著作家 •027
■谢六逸 复旦大学教授 •027
■巴 金 小说家 •028
■周宜适 读者 •029
■张水淇 上海银行 •029
■索 非 开明书店编辑•030
■盛止戈 镇江民政厅 •030
■陈翰笙 社会科学研究所主任 •031
■朱隐青 上海法学院教授 •031
■张申府 清华大学教授 •032
■张竞波 读者 •032
■戴蔼庐 《银行周报》主笔 •033
■王季玉 苏州振华女学 •034
■李青崖 著作家 •034
■穆藕初 实业家 •035
■张若谷 《大晚报》记者 •035
■诸青来 光华大学教授 •036
■武思茂 著译家 •037
■顾颉刚 燕京大学教授 •038
■武育干 上海市政府参议 •039
■盛 成 北京大学教授 •040
■邹韬奋 《生活周刊》主编 •041
■孙福熙 国立艺术学院教授 •042
■李圣五 行政院参事 •042
■洪 业 燕京大学教授 •044
■罗叔和 上海文库编辑 •045
■朱自清 清华大学教授 •046
■郑晓沧 浙江大学教授 •047
■严绂葳 大中中学教员 •048

三辑 天马行空,梦想无界
如果有一个乞丐,如果有不识字而无均等机会去求学以发挥他的天才的人存在,决不是我梦中的中国。

■柳亚子 中央监察委员 •052
■滕白也 燕京大学教授 •052
■谢冰莹 女作家 •053
■郁达夫 小说家 •054
■査士元 翻译家 •055
■胡 适 学者 •056
■顾凤城 光华书局编辑 •057
■范寿康 安徽大学教授 •057
■徐悲鸿 艺术家 •058
■吴嵩庆 铁道部科长 •058
■章克标 《时代画报》编辑 •059
■韦丛芜 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教授 •059
■钱君匋 图案画家 •060
■金 丁 读者 •060
■卫聚贤 暨南大学教授 •062
■周宪文 中华书局编辑 •063
■伍迁耀 著作家 •063
■老 舍 小说家•064
■徐调孚 本志文艺栏编辑 •064
■俞子夷 浙江大学教授 •065
■李石岑 暨南大学教授 •066
■何 法 读者 •066
■戴应观 教育部 •067
■伊罗生 读者 •069
■顾均正 开明书店编辑 •070
■娄立斋 持志大学学生 •070
■俞寰澄 银行家 •071
■区克宣 暨南大学教授 •071
■李柏仁 读者 •072
■严灵峰 《读书》杂志特约撰述员 •072
■高践四 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院长 •074
■梁园东 大夏大学教授 •075
■周毓英 读者 •075
■艾逖生 《生活周刊》编辑 •077
■龚德柏 交通部总务科长 •077
■张君劢 燕京大学教授 •078
■赵叔雍 《申报》记者 •080
■茅 盾 小说家 •081
■胡健中 杭州《民国日报》记者 •081
■宋云彬 开明书店编辑 •082
■赵何如 读者 •082
■孙伯鲁 读者 •083
■姜解生 社会科学研究所 •083
■曾觉之 北平中法大学教授 •084
■陶孟和 北平社会调查所主任 •085
■俞平伯 清华大学教授 •086
■袁道丰 复旦大学教授 •087
■李权时 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 •088
■俞 觉 徐州女子师范学校 •089
■周予同 安徽大学教授 •090
■周作人 北京大学教授 •091
■潘公弼 《时事新报》记者 •091
■张任天 浙江教育厅第三科科长 •092
■李宗武 北京大学教授 •093
■谭云山 江湾立达学园 •094
■慕 洁 海关职员 •096
■吴研因 教育部科长 •097
■张耀曾 律师 •099
■张宝星 读者 •102
■施蛰存 现代杂志主编 •104
■张相时 暨南大学教授 •105
■黄守中 国立编译馆 •107
■漆琪生 暨南大学教授 •109
■黄华节 著译家 •110
■冯次行 浙江省立图书馆 •112
■凌梦痕 中央大学教授 •114
■冯自由 实业家 •116
■陈 时 武昌中华大学教授 •117
■孙伏园 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 •118
■杨一南 读者 •119
■姚韵绮 杭州市立中学教员 •121
■钱啸秋 法政学院教授 •122
■傅东华 著作家 •125
■谢扶雅 岭南大学教授 •129
■夏丏尊 开明书店编译所长 •130
■马相伯 九四叟 •131
■洪 深 戏剧家 •134


下篇 梦想的个人生活
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一辑 痴人说梦,心怀希冀
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都受教育,每个智慧都得着光明。

■巴 金 小说家 •141
■谢冰莹 女作家 •141
■胡 适 学者 •142
■罗文干 外交部长 •143
■盛 成 北京大学教授 •143
■柳亚子 上海市通志馆馆长 •144
■刘英士 南京国立编译馆 •144
■毕云程 裕丰纱厂 •144
■汪漫铎 中央大学研究所 •145
■索 非 开明书店编辑 •145
■周伯棣 大阪商科大学 •145
■滕白也 燕京大学教授 •146
■谢六逸 复旦大学教授 •146
■章克标 《时代画报》编辑 •146
■吴嵩庆 铁道部科长 •147
■叶圣陶 《中学生》杂志编辑 •147
■吴研因 教育部科长 •148
■许晚成 上海女子中学 •148
■老 舍 小说家•148
■顾凤城 光华书局编辑 •149
■范寿康 安徽大学教授 •149
■戴蔼庐 《银行周报》主编 •150
■俞子夷 浙江大学教授 •150
■张申府 清华大学教授 •150
■胡秋原 神州国光社编辑 •151
■韦丛芜 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教授 •151
■茅 盾 小说家 •152
■陈翰笙 社会科学研究所主任 •152
■伊罗生 读者 •152
■俞寰澄 银行家 •153
■周宪文 中华书局编辑 •153
■穆藕初 实业家 •153
■钱君匋 图案画家 •154
■李石岑 暨南大学教授 •155
■徐调孚 本志文艺栏编辑 •155
■李青崖 著作家 •156
■顾均正 开明书店编辑 •156
■宓汝卓 南京《人民晚报》编辑 •156
■顾颉刚 燕京大学教授 •157
■王季玉 苏州振华女学 •157
■周毓英 读者 •158
■徐伯璞 山东正谊中学教员 •159
■娄立斋 持志大学学生 •159
■彭芳草 《读书》杂志特约撰述员 •160
■高践四 江苏省立民众教育学院院长 •160
■韦息予 著作家 •160
■诸青来 光华大学教授 •161
■朱隐青 上海法学院教授 •161
■张宝星 读者 •161
■曾仲鸣 铁道部次长 •162
■邵冢寒 大晚报记者 •162
■梁园东 大夏大学教授 •162
■周谷城 暨南大学教授 •163
■宋云彬 开明书店编辑 •163
■周 还 法政学院教授 •163
■洪 业 燕京大学教授 •164
■曾觉之 北平中法大学教授 •164
■袁道丰 复旦大学教授 •165
■俞 觉 徐州女子师范学校 •166
■楼适夷 新闻记者 •167
■谭云山 立达学校教员 •167
■章乃器 浙江实业银行 •168
■胡健中 杭州《民国日报》记者 •168
■武思茂 著译家 •169
■江学淹 读者 •169
■李权时 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 •170
■罗叔和 上海文库编辑 •170
■张锡昌 读者 •171
■冯自由 实业家 •171
■施蛰存 《现代》杂志主编 •172
■章衣萍 新世纪函授学社社长 •172
■微 知 浙江大学教授 •173
■郑晓沧 浙江大学教授 •173
■洪 深 戏剧家 •173
■潘公弼 《时事新报》记者 •174

二辑 人生如梦 言者无罪
梦想着一种真诚友爱的“群的生活”,这里没有虚伪,比白纸还纯洁的许多心,集合着,永远的集合着。想在这短促的人生的旅途上,努力着应做的一些事。

■徐悲鸿 艺术家 •177
■曹聚仁 暨南大学教授 •178
■邹韬奋 《生活周刊》主编 •179
■孙福熙 国立艺术院教授 •179
■郁达夫 小说家 •180
■卫聚贤 暨南大学教授 •180
■倪文宙 中华书局编辑 •181
■査士元 著译家 •181
■张水淇 上海银行 •182
■金 丁 读者 •182
■区克宣 暨南大学教授 •183
■茅震初 晨报记者 •183
■朱自清 清华大学教授 •186
■顾森千 读者 •186
■龚德柏 《救国日报》编辑 •187
■严灵峰 《读书》杂志特约撰述员 •187
■俞平伯 清华大学教授 •188
■艾逖生 《生活周刊》编辑 •188
■赵叔雍 《申报》记者 •190
■何思敬 中山大学教授 •190
■姜解生 社会科学研究所 •191
■陈乃干 南洋中学图书馆主任 •191
■竹 友 读者 •192
■郑洪年 暨南大学校长 •192
■张耀曾 律师 •193
■慕 洁 海关职员 •194
■黄守中 国立编译馆 •195
■陈 时 武昌中华大学教授 •196
■姚楚英 新加坡南华女学校 •196
■凌梦痕 中央大学教授 •197
■杨杏佛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8
■俞颂华 国立上海商学院教授 •198

记者的读后感/ 吴景崧 •199
后记  听说梦 / 鲁迅 •206

内容概要

林语堂、梁漱溟、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等。


 1933,聆听民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5条)

  •     1932年,对我来说真是好遥远的年代,掰掰手指一数,估计是外公十岁左右的时候吧。记得多年前,帮外公用电脑录过他的自传,厚厚一叠,记载着他极其艰辛的一生。但是那时的自己还年轻,对他人的人生所持有的态度过于轻慢,不耐烦地打印完,再是匆匆一瞥,便是完结。而今,只依稀记得他曾写过自己早年极度艰辛。母亲早亡,父亲是个破落的败家子,只顾抽大烟,对着他兄妹三个庶子不理不睬。他们唯有靠着亲戚的施舍有一顿没一顿地生存下来。若是在1932年的11月份问他:“你有什么梦想?”我想,作为一个饥饿不堪的孩子,他一定只会回答道:“希望天天有饭吃。”当然,1932年11月1日,上海《东方杂志》向各界人士发出400份征稿时,是绝不会问起一个像他这样的孩子:“你未来的中国是怎么的?你个人有什么梦想?”但是,我想他的答案其实也和征集到的大多数答复有着如出一辙的简单。在一个极度饥饿,国家外临各国(尤其是日本)侵略,内有打不完的内战的年代,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想法,其实都只有“不要饥饿,不要战争。”《1933,聆听民国》这本书,收录的便是这些征稿的回复内容,一百多位各界人士——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对上述两个问题,或者其中一个问题作出了答复。其中,除了少数人写了稍微长的篇幅以外,在论及梦想时,大部分人还是以简单明了的内容给予答复。答复者不乏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林语堂、鲁迅、胡适、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伯平、柳亚子、郁达夫、周作人、叶圣陶……虽然也算是属于各行各业,但总归大多数答复者为知识分子。假如是少女时代的自己,看到这样一本书时,难免会如看到外公的自传般依然冷淡地掠过。毕竟,那样无忧的岁月,是无法理解不属于自己的疼痛的。今时今日,当翻开本书,细细品读了数篇后,心中则像多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块似的不自在起来。仿似自己不小心闯进了一个不曾深入了解的世界,那里有铁蹄、悲歌、哭号,人们苦不堪言,甚至衣不遮体、易子而食,而站在那里的自己,却一副养尊处优,踌躇满志的得意模样。那么多而今看来非常简单的梦想,在那时,只是奢望!原来,现在的自己,还是承载不起如此的沉重啊!潘多拉释放了108种苦难来到人间,唯独把“希望”留在了魔盒里,于是人间失去了“希望”。在书中,可以看到其中有些人的的答复,便是如此——“不敢有梦想、梦想是一件可笑的事。”这些人认为,中国只会变得更糟,这是行走在黑暗中的人已完全绝望的表现。所幸,不是所有人都对生活失去希望。于是,还能看到很多人,梦想着有一个全新的中国,有着自由平等、有着更好的物质条件的中国……看着看着,对比现在的中国,虽然其中还有很多是做不到的,可很多也已经实现了,心中还是会淡淡地泛起了喜悦。对比过去的悲惨,现在虽也算不上非常美好,却起码已经不再以“能吃饭”作为梦想了。印象最深的梦想是:“中国人个个能在抽水马桶上大便。”希望这个梦想早日实现。基于题目自己有点受不了,还是按照小玄子的意思改改吧……
  •     自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把走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思想,中国大地上就掀起了关于中国梦的讨论热潮。古往今来,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梦想。那些梦想虽不尽相同,但是从国家民主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方等大方面看是基本相同的。许多时候,梦想可以帮助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与颓唐之后重新起航,也可以帮助我们在茫茫暗夜洞见曙光,我们无法看见以及描绘出它真实存在的样态,却不能不相信它所带给我们切肤的感召以及影响……这也是之所以中国梦被几代人传承的主要原因。《1933,聆听中国》是写在八十年前的中国梦,书中收录了1933年《东方杂志》关于“中国梦、我的梦”的征文作品,全书分为“梦想中的中国”和“梦想中的个人生活”等上下两篇,其实不论是梦想中的中国还是梦想中的个人生活,都饱含了彼时还生活在昏黑年代之中的人们对于中国未来对于中国人的未来的无限期颐,可以说,它轻易披露了八十年前人们现实生活的无限困窘,不过也彰显了如此困窘的现实之中精神世界里那弥足珍贵的富有。那些梦想中,有“人类无怨,以跻大同;不立语言,以喻大道”之国家民族大梦想,也有“痨虫可以杀尽,老鼠可供驱使,蚊虫有益卫生,遗矢永无臭气;卖东西的不讲虚价”等有趣个人小主张,还有文人墨客“过目可以不忘”,“人人对于国家所当负的义务,所当享的权利一律平等”的思考,和普通百姓们“个人生活从此无忧无虑,欢欣鼓舞”的期望……《1933,聆听民国》让我看到了八十年前人们对于梦想的理解和诠释,虽然他们中的许多梦想带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虽然有些梦想还因过于弘大而略显假空大了,虽然有些梦想甚似空想,不过一路读来,八十年前的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未来新世界的憧憬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时至今日,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下,八十年前绝大多数梦想似乎都已经实现了,但是新形势下还有关于国家民族、自然人文和个人教育、机遇、发展等各种梦想等待着我辈的不断努力和实现,我相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也期颐着任何梦想都不是空想。
  •     我是在了解了上海最近的房价后打开此书的,涉猎过以前很少关注的政治类书籍以后,我对自己祖国的关注就不仅限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了,也不仅仅只关注内心的东西,也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进步,还是退步呢?昨晚的梦似乎是对过去的我的一个回顾,那个内向的有强烈社交恐惧症的我,和现在乐观旷达外向的我。如果再遇到以前的人群,哪个我会再出现呢?我最近曾在《东方文化周刊》发表过一篇文章,看这本书才知道1932年的上海也有一本《东方杂志》,胡适先生说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原来这本书就是关于1933年民国人的梦,包括民族梦与个人梦。林语堂说人生总是由理想主义走上写实主义之路,我想,这是他的路吧,不能代表别人的路,理想主义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这就是他和鲁迅先生的差距吧!语气略显轻率,但细细再读后文,也开始感觉血液里跳动着的义愤了,不做梦虽是一种妥协,那也是无奈中的无奈吧!杨杏佛说:“一切斗争的动机与力量应用在创新与服务方面”,我想到现在这个梦尚未实现,斗争是为了个人利益,为了政治权利,更妄论精神与物质并重了。我发现有梦的人都有些悲观,而如郑振铎这类无梦者,大抵是乐观的,在当时的国情下,一个无梦的中国何以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快乐的国土。郑的口号过于嘹亮,思想过于主流,故而他的学术终缺少深度。胡秋原的梦想我很赞同,梦想我们的“国魂”能够改造一下,希望若干脑与心都很明亮的人们存在。韦息予希望在不法势力的崩坏及腐败中,新生的合法势力得其培养而蓬勃生长,把一切不法势力压倒。然而新生的势力一定是合法的,一定是进步的么?张杰虽赞美“甘地主义”,却不知道甘地最关键的是爱,他是造爱来战胜一切邪恶的。朱隐青很有意思,将“无产阶级专政的共产社会”改为“无阶级专业的共产社会”,不多做评点。而郁达夫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希望中国人个人都不要钱,这与现状恰恰相反,也许这是社会发展完美的一个关键因素吧,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所以实在是最难的。黄华节说:“谁耐烦还去干那种讲斤论斤的鸟事呢?”这是说人人不屑于商业,而现在人人以商业为荣,热衷于买卖挣钱,所以也就缺少了自然与艺术以及生活的秩序。按孙伏园的说法,我们现在就既不冻,又不饿,也无妨碍我们生命的仇敌,所以现在做梦的人便多起来了,但愿人们做的,多是美梦,少做点恶梦,便也少些梦魇与呓语。而众名人所梦想的个人生活现在多数是实现了,比如读周作人不会被人骂为不革命。胡秋原说是“多看点书,多写点书,多卖点书”,那也是我的梦想。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有书
  •     内容没有书名动人,一天工作四小时的梦想越是和平年代越难以实现吧
  •     民国人民实在是太可爱了!!
  •      “听”完三三年时人对中国未来的“梦想”之后,有几点感触。一是时人虽说是有知识学问的,但是就其“梦想”来说可以归为完全没有认识,没有经济常识——好多人的一个设想是将中国的经济进行计划分配来达到平等公正,世界其他地方的实践包括中国的人民公社运动最终带给国家和人民的却是惨绝人寰的悲剧。二是这个谈“梦”的活动确实触发时人的一种情绪和一些思考,也许在无形中帮助了这个国家。三是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之下,很是震撼。 假设一下,现在再有一个这样的活动说出你对中国的“梦想”,你会怎么说?我的一个想法是:废除户籍制度这种人为的限制人身自由,剥夺平等权利的虐政,当然随之而消失的则是学位房、城市户口这样的畸形存在。
  •     这是本现在读来现实意味仍然十足的书,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家之外,也可看到小人物的梦。时隔既久,仍然鲜活。
  •     不是因为民国好,而是乱世总是文人骚客的活跃期,因为政府的钳制力没那么强。ps:wiki说梦是一种主体经验,通常是非自愿的。
  •     看到名字就很想买,期待太高的后果都是大失所望
  •     谈对未来中国的梦想,既热血又清醒,而谈及自己的梦想,又带着知识分子的浪漫情怀,比起现在浮躁功利的“公知”,那真是最可爱的一代文化精英了。最黑暗的年代,不妨做最好的梦。
  •     80年前知识分子的中国梦、个人梦,各式各样,甚至有人叫嚣梦想的中国是“共产社会”,没有国家/国界...怕是这样的言论尺度是今日也无法企及的吧。可以看出,那一代人幻想的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于今日,是个大同世界。
  •     在图书馆草草翻过。梦想的未来中国:自由平等的中国(铁道部次长曾仲鸣)。梦想的个人生活:明年我吃苦的能力会比今年更坚强(戏剧家洪深)。
  •     难得的民国资料 书是好书 只是感觉注释不够详细罢了
  •     翻完,确实是很好的思想史资料,主要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想法。勉强概括:1、最大的渴望是国富民强,提出的途径大都是计划经济或社会主义;2、彼时已四邻交迫自身难保,却仍然把梦做的很宏大叙事,动辄大同、世界和平、解放弱小民族;3、整体上弥漫着柔弱的女性气质,或者说民国就是女性化的(女性这里只用其修辞义);4、可以说,很多梦在后来已精确的被“实现”了,但被实现的“意义”已经丧失。这再一次说明,理论的“梦”和历史的“现实”有距离,所以,有时候也要警惕理论的蛊惑。
  •     我之所以讨厌这种“百家言”式的文献汇编,原因并不在于其质量,而是发行方过于难看的吃相——随便拉出这里面的一个人都是研究探讨的论争富矿,可梨园也有句老话,“角多了不成戏”,文献亦然
  •     这么感动!80年啊!又激起了我满满的革命情怀啊~真是羡慕民国,那个时候文人个个胸怀天下~想想就澎湃
  •     听听那些年,民国的梦。
  •     “有人以为目前的中国,好像是只雄狮,将来睡醒了,也许可以变成一匹横行无忌的雄狮。”“最理想的个人生活是:尽其所能,取其所需。”
  •     中国向来如此,工农阶级的脊梁,知识分子的嘴
  •     傅国涌——尽管有着种种的遗憾和局限,毕竟那么多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参与了做"梦",那是一个个足以跨越时代的梦想,八十年后依然令我为之驻足、为之动情,也让我在回望旧梦时,进行一次新的反思。知识分子的梦想并不始于1933年,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么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流知识分子集体"做梦"还是第一次,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
  •     这本书的出现就是个错误 打着民国的名号要捞一笔么 直接去采访现代的名人集结一本书 不是更能体现你们的跪舔本质 差评!差评中的差评!我是痰迷心窍油脂蒙了心才会买这本书!!!
  •     兵荒马乱时代的中国梦,有多少梦想已经实现,有多少还在路上。
  •     民国的“中国梦”,想不到在民国的左派和右派也是如此激情,唉。。。
  •     有点无聊。。。唯一记得的是周谷城先生说,他的梦想是国人都能用上抽水马桶
  •     不想看下去系列
  •     我的中国梦
  •     那時大家對於未來基本是三點,一是未來真的是個夢,二是就算是夢但是藍圖我已經規劃好了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等等等,三是未來只會是個噩夢。想著大部分的奢望,在如今的祖國已經都實現了,心中還是湧動不已。但如編者說,來信者基本為學者,必然缺少中國當時最大部分群體心中的夢想。
  •     见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立意很好。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当然也包括民国时期的人们。不过读着读着就发现,因为是很多人的梦想集中到一起,所以不免有些杂乱,即便书中已经将其分成几个部分,还是没有达到效果。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书中的第一篇,写的真好!
  •     这才叫“20世纪的中国梦”,当然,主要是知识分子的中国梦,跟官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读下来会发现有些yy近乎扯淡,比编小说还恶心,倒是那些跟我一样对所谓“梦”的憧憬毫无兴趣的评论还比较合我的意。看到结尾,鲁迅先生登台,果然气势压倒全场——闹了半天,原来整本书的内容是为他的杂文《听说梦》作注解啊。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只有回到当时的语境,重审时人的心态,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住那个时代的特点
  •     只是可以看见,那些梦想,如今还是梦想。那些注重当下一些小问题的人的梦想已经过时,而那些注重根本问题的梦想,依旧通行。
  •     这大概就是穷则独善其身,空谈的多,想法很好,但是。。。。。。
  •     至今也没实现,呵呵。但仿佛宝岛基本实现,再一个呵呵
  •     内容不扎实,没意思
  •     不绝望,就是力量
  •     有些梦,庆幸已经实现;而有些梦,依然是梦…
  •     1933年的中国梦。
  •     从民国历史找我们的世界,从世界找寻我的位置!
  •     看看那时候,大家们的愿望都如此卑微,我们现在真应该感恩的同时继续不断奋斗,为以后子孙争取更多自由和利益~
  •     2016年6月25日读,2016-206。
  •     介绍了许多民国大家的事迹,看看还是不错的
  •     看非主流左翼文人瞎逼逼未来是什么,不如把手里的中正式步枪多擦几遍。
  •     看了这么多人喃喃了许久梦话,还是最后鲁迅犀利地将一切梦都戳破来得实在
  •     1933,民国二十余载。内从齐心办共和,到军阀相争,到最后的党派之争,外列强窥视,日本侵略。中华大地经历了太多苦难。但仍可见对国家的拳拳之心,只是积弱太久,无法摆脱。 里面的很多梦想已经实现,但却又未完全实现。 感叹政权虽变,内核未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实行民主,只是换了个皇帝罢了。 另,自古就有田园之志。
  •     瞄了几眼
  •     真的梦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