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想鲁迅》书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49540266
作者:刘春杰
页数:232页

从“老刘”到“杰作”《私想鲁迅》

从“老刘”到“杰作”《私想鲁迅》 冲着鲁迅读的这本书,可是一看到封面就感觉曾似相识,原来看过作者刘春杰的书,那是好几年以前,那一本叫做《私想着》当时还叫“老刘”,现在署名叫做“杰作”了。老实说那一本真的没太打动我,虽然有点味道,但文字还比较稚嫩,版画一贯都很不错,当画册看了。不过这一本署名“杰作”的确让作者老刘有了自信,真的很不错。这种版画加文字的方式也算是刘春杰的个性特色了,至少孤陋寡闻的我还没看到他的山寨复制者,当然首先老刘还未爆得大名,第二文字学起来容易,这版画你来尝试一二,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弄得出来的。看了介绍才知道作者这几年没少写,几乎是每年一本,都是版画加文字,都是“私”字打头的“私想”系列,还有一本讲述自己老师的故事叫做《丹青记》,还有一本小说《猴票》,不过我想这一本肯定是最精彩的了,因为这一本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那就是鲁迅。和我看到的《私想着》一样书是牛皮纸印刷,配上黑白版画的效果,那是相当不错,而且采用的是线状,感觉好像一件文物,不过现在的装订质量真是没法恭维,翻起来依然咔咔作响,我总是担心会一下子从中间断开,瞟了一眼,竟然是广西师大出版,马上加分,翻到最后才发现,响声应该是胶水的声音,其实线装完全用不着胶水吗。白担惊受怕了,从头翻到尾,看完以后那种咔咔的声音没有了,质量还是不错的。用木刻表现鲁迅再合适不过了,算起来老刘不是第一个,但用一本书这么大量的版画来讲述鲁迅的故事,这应该不多,能够达到这样深度的,老刘的这本应该算是杰作。当年鲁迅倡导版画,培养出一大批国内的版画家,甚至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一次版画热。后来还产生了一个鲁迅版画奖,呵呵,老刘当然也得过。看过很多鲁迅的书,老刘的书算是最轻松的一本了,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来“他还不是鲁迅”“他已经是鲁迅了”“他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呵呵,真是这样,刚出生的那个淘气的小豫才,真不能够叫鲁迅,后来长大了开始写作了,那才是鲁迅,等到鲁迅去世了,在众人的眼中,在众人的褒贬之中的那个鲁迅,也不在是真正的鲁迅了。作者笔下的鲁迅让人感觉很踏实,写鲁迅的童年,绝对不是那个一脸严肃,在桌子上刻早字的那个小老头,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淘气包。写这个淘气包成为鲁迅之后,依然不忘这是一个爱美的男人,何以为证?看看鲁迅留下了那么多照片,只要看合影就会看到鲁迅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可是你看单人照,就会发现每一张都拍得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合影的时候没办法,单人照的时候鲁迅是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的,这是一个爱美的男人。还有一篇叫做“笑的权利”,作者刻了一幅微笑的鲁迅,结果马上有人指出鲁迅怎么还能笑呢!看看这么多年我们把鲁迅变成了什么,一个脸谱,一个严肃的,不能笑的脸谱,真是太可怕了!想想,我看到的鲁迅还真没有笑的,是啊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一个英雄,怎么能笑呢?鲁迅要知道自己会变成这个样子,肯定会顾不得脸面,气得跳起来大骂一番!看完以后,感觉无论是鲁迅,无论是版画,还是文字,还是装订,都很完美,值得收藏。版画家刘春杰,这么多年版画始终是精品,文字功夫和思想内涵也不短在提升,终于从“老刘”变成“杰作”了。

文字与画的结合,失落与坚强的抗争

也许我下面要说的都是我自己一个人的想法,就像孤独一样,只属于我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品味。在我这个岁数的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许多人甚至不止一个,有影视明星,有科学家,有体育明星等,但是我到现在只有一个可以称得上偶像的人,那就是鲁迅,也许对于那些支持鲁迅退出教科书的人来说,我有点二,不过这坚持对于我来说就是对偶像的绝对崇拜了,我能做的也只是如此,所以当有这样的书出现的时候,欣喜若狂也不足为过了。鲁迅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一个时代也需要鲁迅,但是不代表换一个时代,他就跟着过时了,一切都只是表面,因为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精神,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人能够敢说真话,敢活得真实,所以我要说鲁迅是不会过时的。这本书的作者在某些方面也许也有着我这样的想法,否则不会叫私想,个人的想法,就带着主观的想法,而且还充满着独立的想法,我倒是很欣赏这样的勇气,对于我来说是做不到的。一趟北京,除了逛了个恭王府,另外一个落脚的地方就是鲁迅博物馆了,那地方坐落在一个偏僻的胡同里,静静地,就像一个雕像,有许多时候都默默地承受着世间的一切,也许你会说它已经破败,但是却屹立不倒。这本书粗糙的富有质感的纸质和里面呈现的凹凸感的插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较这些而言,语言略显稚嫩,不过正因为如此才觉得很真实,我不想看到理论性的文章,那么这本书很适合,我不想看到华丽丽的语言,这本书也适合,所以说语言内容相得益彰,这是很难得的事情。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化的鲁迅,我看到了慈爱的偶像,也看到了那个孤独无助的偶像,许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多么多么坚强,而是能够面对寂寞的成熟与冷静。喜欢文字的人不见得喜欢画画,喜欢画画的人不见得能够给出文字,这是两个领域的事情,如果有交叉实属不易,如果又结合的很完美则难得了。能用冷静的线条描述一个孤寂,失落,边缘的人,这很不容易,所以我愿意让自己沉浸在其中,并且,继续自己的苦闷和彷徨,并且放大这偶像的理想与激荡。

走下神坛的鲁迅

走下神坛的鲁迅文/长夜卷读我对鲁迅的情感是复杂的,儿时觉其难懂,每次都必须介绍写作背景,才能略微理解主旨,《狂人日记》《野草》等作品中的文字极其艰涩;后来觉其高深,在文字背后蕴藏着深刻哲理,国民劣根性、精神胜利法是极好的批判;再后又含有厌恶之感,觉着些许矫情,揭露了国民劣根性之后呢,民国有之,抗战有之,新中国亦有之,救救孩子仿佛只是一句口号;最后才慢慢发现其中深味,也渐渐明白鲁迅作品之含义,这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与孤寂,也是一种了悟之后的无奈与彷徨。鲁迅的作品是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变化而变化的,鲁迅的作品也是可以跟你对话的,这对话或许艰涩,或许讥讽,或许呼喊,或许沉痛,但都是发自肺腑通达心灵的。这本书是版画和文字的结合体,书的装帧特别有意思,发黄的纸带着古朴的气息,穿线的书脊带着古典的风格,油墨的版画带着民国的风味。说到鲁迅,总害怕有人把他推举的高高的虽然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坊间对鲁迅的看法,要么拔得极高(如郭沫若等),要么贬得很低(如葛红兵等),但无论是拔高还是贬低,鲁迅及其作品已然成为证明他人身份的工具,研究意义消失殆尽,为了不过是出名而已。我不希望看到一个神坛上的鲁迅,也不想看到一个跌倒谷底的鲁迅。让人欣慰的是,这本书做到了。《私想鲁迅》与其说是小传,不如说是随笔。刘春杰用笔记下了他心中的鲁迅,也刻出了他心中的鲁迅。画与文字的结合,让人觉得这就是鲁迅——他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朋友与知己,有无可奈何的时候,也有无所事事的时候。虽然尚未达到“不虚美,不隐恶”(书中的文字中透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敬仰,以至于有些事情存在偏颇),但能将鲁迅作为一个正常人来体悟去解读,在浮躁的当下亦是不易。在作者的笔下,儿时的鲁迅是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不听话的一面,对“早”字故事的怀疑,是一种真性情的流露;成长中的鲁迅是一个不断寻找方向的学生,有着矛盾的一面,对目标坚定不移的追求,是一种成功的先兆;青年的鲁迅是一个有追求的文人,有着坚定的一面,对二弟家庭矛盾的决绝,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中年的鲁迅是一个关注版画艺术的门外汉,有着可爱的一面,对青年版画爱好者的支持,是一种先见的预言。鲁迅已经化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有故事,也有生活,神坛早就不复存在。

跳出“鲁迅”看鲁迅——读《私想鲁迅》

跳出“鲁迅”看鲁迅——读《私想鲁迅》文/龙敏飞一直以来,我们对鲁迅有个固定印象——思想者想象。无论是教科书的插画还是网上搜索到的鲁迅,几乎都是不苟言笑、相当严肃的,眼神中似乎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很少流露出美丽的笑容。再加上鲁迅的文字与思想,没有点知识储备的确看不透彻,鲁迅便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走上神坛。我们知道鲁迅在新中国成立的作家里排名第一:“鲁郭茅巴老曹”的通俗说法,就是对鲁迅价值的一种肯定。在神坛之上的鲁迅,是那么地高高在上,尽管我们很敬畏,但总有几分距离感。一直以来,研究鲁迅的文字,可谓汗牛充栋;关于或褒或贬鲁迅的新闻,更是数不胜数。即便在现代社会,我们很难去读鲁迅,但我们却几乎每天都在消费鲁迅。出来个什么才子,也要冠之以“现代鲁迅”的称号,至于对鲁迅精神与文字解读的书,更是罄竹难书。尽管我们未必懂鲁迅,但我们知道鲁迅的文化价值摆在那,便进行着过度的消费,一切不为名只为利,因为鲁迅的金字招牌一出来,那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啊。而在画家刘春杰这本《私想鲁迅》中,却和时下的鲁迅热有所区别。一者,这是一本用木刻插画和散文向鲁迅致敬的书,一般的书很少用木刻插画来诠释鲁迅,而散文与木刻插画的动静结合,更为此书增添了几分色彩——文字信马由缰,是为动;木刻插画静如处子,是为静。二者,这本书让鲁迅变得有血有肉,作者左一句“小老头儿”,右一句“豫才”,说的都是鲁迅,但这样的称谓,显然增添了更多的亲切感,而且,也不容易让人联想起鲁迅的思想者形象,至于作者的木刻插画,更是画了鲁迅笑的图片,看似鲁迅形象“尽毁”,但其实是“其中有深意”。正如序言中陈丹青所言:“过去二十年,一个大致清晰而中肯的民国研究给出了鲁迅的全背景,在包括胡适和所有鲁迅论敌的大背景中,鲁迅终于不再是个符号,而有可能成为他自己,至少,逐渐归复他的复杂感。”鲁迅的一生波澜起伏,但在本书中,你看到的更多的是轻松,如写鲁迅的原配朱安和正式的妻子许广平,鲁迅没有和朱安离婚,却和许广平同居了,按着现在的法理常识,是重婚罪无疑,但在作者的笔下,沉重的故事有了新鲜的表达,而这种表达的方式,不过是作者在本书中的“九牛一毛”而已。对于本书中的数十篇短文,被鲁迅研究专家孙郁评为“散点透视,而精神暗合”。诚如斯言,尽管作者在写作手法上显得很灵活,如鲁迅是如何懂事当大哥的,周作人又是如何沦为汉奸的,许广平在鲁迅身后又是如何接济鲁迅母亲和原配朱安的,似乎作者就生活在旁边,穿越了时空在一旁审视着,真实得令人害怕。而这种真实,显然是基于对鲁迅的了解和领悟之上的。木刻是鲁迅生前比较推崇的一种艺术,那“以鲁迅生前推崇的艺术形式来表现鲁迅的思想与生平,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其实,每一个喜爱鲁迅的人眼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而对于鲁迅的各种叙说,也应是不尽相同的。每个人都有很多面,那么鲁迅便不可能是单一的思想者形象。如今这《私想鲁迅》一书,其最大的价值,无疑是让我们跳出“鲁迅”看鲁迅,前一个“鲁迅”是指作为文化符号的鲁迅,而后一个鲁迅则是真实的鲁迅。只有允许对鲁迅有不同的评价了,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多元化,也只有这样,自由思考与独立精神,才不至于沦为钱学森之问,而会从梦想照进现实。刊于11月6日《京郊日报》:http://jjrb.bjd.com.cn/html/2013-11/06/content_122927.htm

私想亦思想

鲁迅是个笔名,是个符号,这个符号已经超越了很多东西,就像民族魂的旗帜,迎风招展,让人肃然起敬,却未必明白肃然起敬的意义所在。这些年这面旗帜时不时会被人拿出来摇一摇,然后抖落一些与其无关的东西,引起一番争论,接着是不了了之。很多人就像看杀头的大众一样看着这面旗帜,像看一场戏。于是这本《私想鲁迅》就带来了不一样的味道,一开始就说明了是私想,一家之言,就是读鲁迅的感觉,显得挺实诚。从周树人的经历、成长、作为,到鲁迅的成名、成就、成功,到后人的探讨、非议、争论……很多内容可以从鲁迅的文字中看到,很多东西可以从别人对他的评价中找到,很多东西可以从他的人生轨迹和时代背景中踩到,很多东西可以从现实的问题中想到。鲁迅在这本书中是一个穿插所有事件的主线,一个路标,由此引申出各种值得探索的路径。又或者就像先生那个比喻:用肩膀扛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光明在远方,黑暗在身后,这本书所夹带的不少意图似乎就是尝试对比黑暗与光明,从各种争论、非议和探讨中,我们见识了黑暗也见识了光。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越来越像个符号;作为教育家和文学家的鲁迅尽管备受崇敬,可早已不知所崇敬为何物——如果看看鲁迅编撰的《中国小说史略》,那种令人叹为观止严谨和丰富可以看成是这份崇敬的源泉,当然,很多人并不了解;作为兄长、丈夫、儿子和父亲的鲁迅一直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谈资,倒也符合了大众的八卦心理;而作为艺术家的鲁迅,更是被埋没的一个身份。这本《私想鲁迅》中加入了大量的木刻版画,从一个侧面挖掘出了这个富有艺术气质的老头子。由此,我们或许更能理解我们的偏见所在——我们能够看到并关注的往往只是一个角色、一个符号而已,并不会也不愿去理解这个人,甚至还用这个角色和符号去完全取代这个人。这就是书中所写的一位记者的问题:在一张木刻版画中,鲁迅先生是笑的,这位记者的问题就是鲁迅为什么会笑?这个问题本身太可笑了,因为鲁迅先生是个人,人有喜怒哀乐,为什么不能笑?为什么非要用鲁迅那个斗士的形象去完全包含这个人呢?可以说是这位记者太狭隘,又或者说,狭隘是普遍的,就像那铁屋子里睡着的人们,老头子早就预见到了。感谢这个时代,让更多的人有了思想的权力,于是各种思想喷薄而出。很多思想本身就是私想,在公之于众之后多少也有了点不同的意义。私想亦思想,于鲁迅可以,于其他名家大师可以,于各种无名小辈也可以。这是个敢想、能想、会想的时代,就像先生所谓的光明的地方。诚然,光明的地方依然有黑暗,依然有麻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铁屋子,难以超越自己的局限,但至少也是一种进步和希望吧!从这本《私想鲁迅》里,看到了更像是一个人的鲁迅,而这似乎更符合一位普通读者的认识和理解。纪念鲁迅、纪念人文精神、纪念文化艺术,或许还得从人开始。从能私想开始,才有思想的空间。

看完觉得挺无聊

为什么我看完了这么无聊的一本书……不是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叫陈丹青,木刻版画好不代表“读后感”有内涵啊!全书写得最好的就是陈丹青和孙郁的序言了,反倒更凸显作者文笔孱弱啊~这份“私想”,像是作者表达自己对偶像的熟悉与理解,真的只适合去天涯发个帖然后慢慢沉下去……

激动的私想者

   我是冲着封面上的“私”字翻开这本书的,在现代社会,信息泛滥,各种形式的重复和翻版已经看够了,能有一点私人的私密的私有的东西是很难得的。尤其是这个“私想”的宾语还是鲁迅,关于鲁迅的争论从过去到现在从未停止过,甚至可以肯定在未来也不会少,只是在越来越多书写鲁迅的人中,站在道德或者学术的制高点批判他或者推崇他的有之,人云亦云者有之,无聊的考据者有之,真正写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却很少,所以这个“私”字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   书是牛皮纸印刷的,二百多页,图文并茂,一切外在的迹象都昭示着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   全书分三章——“他还不是鲁迅”、“他已经是鲁迅了”和“他已经不是鲁迅了”。   私以为按照书的内容,可以把它们分为了前后两部分,一二两章为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客客气气地讲了自己初识鲁迅,被其触动的情形,笔触伸向鲁迅的背景、童年、家庭、求学经历,思想联接着过去和现在,时而严肃、时而幽默。会把一直以横眉竖目形象示人的大先生亲切地成为“小豫才”;会小心质疑“那个‘早’字更像编的故事”;也会夹带私货,把同事家小孩的拉杆书包写进来,把学校称为“乏味书屋”,表达一下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   在整个前半部分,鲁迅从小孩到战士再到那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直是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而作者也一直是用理性中带着幽默的笔调在写着,读者甚至可以想象作者笑起来眉眼弯弯的样子。在他笔下,鲁迅是著名的文豪,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也是宽厚的兄长、难觅的知己、可亲的爱人和开明的家长,他像所有的普通人一样扮演着普通的角色。虽则喜爱之情溢于文字之间,但也只到让人会心一笑的程度。   一部电影,如果前后差别太大,人们会说,像换了个导演一样,而这本书到了第三章虽不至于说像换了个作者,但刘春杰却显然是激动起来了,正如他所说的“鲁迅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他不满“人们吃他、喝他、读他、夸他、骂他、娱乐他、消费他……”,于是列举了种种后人对鲁迅的误读和批评,然后一一举起抗议的大旗。在这一部分,鲁迅仿佛成了他翅下的小鸡,而他则是一个护雏的母鸡,誓要将一切可能对鲁迅之名构成伤害的因素一扫而尽;他又像一个无助的孩子,守在鲁迅的大名下,阻止着人们往那名字上泼污水。他一边一次次强调鲁迅不是神,不用把他推上神坛,一边又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用他的文字将鲁迅往上推,他甚至说:“因为尖锐、敏感,甚至偏激,他当然也讲过过激的话,得罪过许多人,甚至曾误伤好人。但就像我的爷爷,不管他曾经是否与别人发生矛盾,也不论他曾经打过我多少次,都丝毫不影响我对老人深深的爱。”   这确乎是私语了,可以看出作者对鲁迅的热爱和推崇已经达到了个人崇拜的高度,可是这样浓烈的感情、这样激动的情绪真的适合付梓印刷并传播吗?   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也许和现如今的时代有关,《新周刊》也说过了“我们想要骂的,鲁迅早就骂过了。”时间过去近百年,可我们的社会一点没进步,鲁迅曾经批判过的,至今仍然顽强生存、茁壮成长着。所以鲁迅成了先知,成了明灯,所以作者希望鲁迅长存,甚至假想鲁迅如果还活着,他会一直写下去。   他甚至希望一千年一万年后,鲁迅仍然长存。我却希望千年甚至百年后的人们就忘记鲁迅,因为我希望那时的世界已经不需要鲁迅的批评了,到那时,鲁迅骂过的已经不存在了,社会再也不需要他的骂声时时敦促。   对于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我无意批评,只是觉得作者实在无需如此激动,当然也许是我求全责备,毕竟人家一开始就写明了是“私想”了。既然是“私”想,那么怎么想也不为过了。   

鲁迅与现代

这本书真的很私想,不是人物的传记,写了许多作者对鲁迅的看法,并畅想鲁迅如果活在这个时代,他会有哪些作为,这个可能是很多人都会去想的问题,鲁迅的骨头硬,他即使活在现在也不会与什么力量妥协,这就是鲁迅的魅力,他的生命不长,却不知为何总觉得鲁迅的光辉照了很久很久,读书的时候我不像有些人惧怕鲁迅的作品,当然也谈不上喜欢,只是他的文字总觉得写的很带劲,成年后,不知道何时特别崇拜鲁迅先生,佩服他能将国民的劣根性洞察的如此透彻,甚至于在当代还能看到许多“阿Q”‘、许多“看客”,当然也知道人无完人,本书对鲁迅的评价很中肯,呈现出的木刻作品很栩栩如生,从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鲁迅的思考很是新颖,至于文字,个人感觉还不够有张力,喜欢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中写鲁迅的那个章节,以及陈丹青先生的《笑谈大先生》。

永远的文艺男青年

文/丸子鲁迅是谁?是三味书屋里在书桌上刻字的顽皮孩子么?是身穿长袍在小酒馆里排出四文大钱的孔乙己?京师学堂里为刘和珍愤慨的老师?还是维基百科里“字豫才,原名樟寿,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课文、网络和各种文字评论里的鲁迅先生形象伟大、严肃而刻板。读完这本书,我心里默默的说,除却了那些高贵冷艳的头衔,先生明明就是一位喜欢书、画,关心时事、也被爱情和家庭呵护并困扰着的文艺男青年嘛。大批80后、90后的同学时常在网上困惑着并吐槽道:大学专业不喜欢怎么办?就业难怎么办?要跨专业读研还是直接出国呢?无论是指南针还是手机GPS都无法为每个人指出一条明路。先生出生于1881年,算是19世纪的80后,是怎么面对这些问题呢?“青年豫才虽然思想活跃,富于幻想,曾数次放弃已学专业,但他并没有顺利找到方向。”从报考南京水师学堂做 “戎马书生”,到退学转到矿路学堂计划实业报国,再到日本留学时认为救治同胞比实业兴邦更有意义而改为学医,到看到日本人砍杀中国同胞时其他人的冷漠与麻木,历经反反复复的寻求和改变,终于遁入文艺,以文字改变国人精神、改造麻木社会。至此之后、义无反顾、始终不渝,写作、投稿、翻译、办杂志,在文学界“自由翱翔”。他是名副其实的文艺男青年。喜欢木刻、画展、看戏剧和电影、爱拍照,咦这样可爱的鲁迅先生不就是现在豆瓣上时髦的文艺男青年么?从留下的照片来看,他极爱拍照,虽然不太讲究背景,但是整洁的服装、梳理后竖直的头发和标志性的美髯,绝对是刻意修饰过一番嘛,精心拍摄后,便成一道风景,书中一幅幅侧面、正面及流行的上扬45度角的版画头像正好表明这一点。面对爱情与父母之命这道难题,先生与许广平自然属于叛逆之列。1925年,鲁迅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工作,是许广平的老师。广平不是普通的漂亮女孩,她的独立性和求学时的主动和热情在女追男的这件事上当然魅力十足。这份对于广平而言的“早恋、师生恋”没有在先生已与朱安女士有婚约的情况下屈服,她鼓励他、影响他,终于绝望的爱情被激活、他接受了这份感情。如果解除婚约,那对于朱安以后的人生将带来太多不堪的影响。先生虽然在骨子里不接受母亲为他包办的婚姻,但却在此后的21年内一直供养朱安、没有解除婚约却也从未一起生活过。他与广平彼此相爱,陪伴,度过了人生幸福的一段路。作为师大毕业生,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在先生的雕像下献上一束花,即使我们毕业,还有很多个下一届“我们”一直在坚持。兄弟手足。先生兄弟三人,先生老大,老二周作人、老三周建人。其中老二不得不提,周作人在作者的笔下不受待见情有可原,娶日本籍太太弄得一大家鸡犬不和,叛变革命成为汉奸确实没法让人心头生爱。但老二在文学、语言上的造诣,当老大的自然最了解。鲁迅帮助老二出版翻译图书、撰写评论,栽培有加。前几天豆瓣友邻梁清散在广播上表示要去周作人纪念馆玩,我在放下之前对他固有的负面评价后重新去了解他。他精通英语、日语,古希腊语,他翻译的作品得到诸多大家的称赞,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外译者贡献不可小觑。老二晚年不幸的生活,也让人生怜。版画是根串着作者和先生的电话线。封面和书中的插画都非常有趣,严肃、搞怪、写意各种类型的鲁迅画像是这本书的亮点,搭配着牛皮纸、线装、正文版式,的确不走寻常路。看到广西师大社的logo都放弃原来的标配,改为作者亲手所刻,同为出版行业的我默默体谅到本书的编辑在做书时的各种不易、和作者对此书所投入的爱与挑剔。

兰州日报2013年度装帧设计奖《私想鲁迅》

《私想鲁迅》刘春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O13年9月版此书将数十篇短文连缀在一起v回顾了鲁迅的一生及对后世的影响v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对鲁迅的感想。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是作者亲自操刀。封面的木刻图案直指主题v既表明这是一本跟鲁迅有关的作品v也宣告这本书的表现形式跟木刻有关。木刻风格的书封文字也进一步彰显了本书的特色v增加了趣味性。书中收入了作者耗时三年精心制作的版画作品。特别值得赞誉的是v为了有效呈现木刻版画的质感和拙朴v内文全部使用牛皮纸印刷。牛皮纸的材质和颜色都为版画的表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加分效果。此外v书内还附送有牛皮纸的书签和画片各一张v算是小小的礼物吧。

作为符号存在的“鲁迅”

刘春杰这本书里三章题目取得恰好——他还不是鲁迅,他已经是鲁迅了,他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鲁迅”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鲁迅就是个马甲。马甲的确该有主人,但鲁迅何尝只属于豫才君呢?鲁迅作为符号,它代表着新文学、新时代、左翼、共产党,虽然死得早却又竟然能代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成了文学思想革命三大家,再往后,死去多年的鲁迅居然山大王思想照耀下的一员革命小将……到今天,小到代表着晦涩文体在教育中的错位,大到扣上左派帽子,迅哥儿仍然逃不了“符号”的命运。其实人人都有非常多的机会读到鲁迅,但今天却没有几个人认真读过了鲁迅。大多数人都愿意把他当成一个单纯的符号去认知。是不是很奇怪?“读点鲁迅”(此语出自山大王的最高指示)说起来并不困难。我小学时读鲁迅,清晰记得一个“早”字和一个有着紫脸的闰土。中学时读呐喊彷徨,尤为中意赵家的狗叫、孔乙己的茴香豆、小栓的血馒头、祥林嫂的阿毛,觉得妙,何尝想过老师会讲吃人的社会里,血是秋瑾的血?读杂文,文章读着没劲,就只看《鲁迅全集》的注释,知道尼采和叔本华,学会“久违芝宇、时切葭思”,感叹鲁迅真是博古通今般的厉害……大学时又重读鲁迅散文,又觉其意韵深长。在我的私想里,鲁迅是勤奋的作家,是神经敏感的文豪,是锋芒毕露的小老头,虽仅此而已,但绝非符号。可是即便不读,为什么要把鲁迅当成符号?鲁迅未尝不是个血有肉的人。刘春杰的这本《私想鲁迅》,正是在努力还原豫才君的血肉。随着发散的思绪,作者以短小的篇幅叙述着鲁迅的童年、爱美、跨界、爱情、友情、哥仨情、家事……写得很有味道,看得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对鲁迅维持了数十年的崇拜之情。如陈丹青在序言中所写“鲁迅终于不再是个符号,而有可能成为他自己,至少,逐渐复归他的复杂感”,今天的学者不是要“去鲁迅化”,而是该努力地去“符号化”,刘春明走对了路子。但话说回来,一个人物成为一种符号,恰恰会是他在公众意识中的最终结局。关羽成了关公、成了财神,尉迟敬德与秦叔宝要负责看门,而山大王的画像在农村则用来辟邪。几十年后,郭美美何尝不能代表黑十字?似乎找到了一种结构主义的解释。鲁迅哪里是革命小将,鲁迅哪里是左派分子,鲁迅哪里是难啃的课文?只是因为我们要革命,或者我们要自由,以及我们不想学习,即便是周迅,照样会成一个具有纯粹意义的符号。不过鲁迅一生的复杂性,能让这种符号更富多义,更具力量。刘春杰大概太钟爱鲁迅和左翼木刻,并没有看清这一点,仍然在努力地煞有介事地寻找鲁迅的行为、性格和精神所具有的时间意义。但是,现实早已有着其本身的意义,鲁迅伟大处正在于他犀利地解释了他所处时代的现实。因此,该书的第三部分并没有呈现出应有的爆发力,仅仅囿于题中“私想”二字,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并不特殊的鲁迅传

一开始就是讲文艺少年偷书读的事情,果然在那样一个年代是要受惩罚的,于是想起现在与书绝缘的弟弟,想当年才十岁左右的他参与学校一起盗书案,被父亲狠狠惩罚的事情,我在想他后来的厌学、从不读书会不会与这样的经历有关,书让他感觉到不光彩,也许他有意想逃避当年受罚对他的影响?他后来甚至都不理解爱书如命的我,以为我只是完全出于毅力才读书,他哪里尝过读书的乐趣啊。现在的我一回想到那次盗书案,不仅替弟弟惋惜,如果当时不那样去教育他,或者日后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他。这大约和“法外情”同属一类,所谓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偷书人应当得到的是出于“原则外情”的赦免。能起那样的心思去偷那不能吃不能用的东西,心里会不会也曾潜伏着求知的火苗呢?要放在现在,别人送书他都不肯要,更别说冒险偷书了。而本书回忆那爱书的少年偷的居然是鲁迅,在大批斗下失去了对真理的渴望,老来就泯然众人矣,教育就是这样起作用的。特别要说的是,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装帧,木刻的质感,散发墨香的纸张,居然用黑色精麻线将书页串了起来,真是古色古香啊,配得上这内容吧?但读着读着,便觉得这还是一部普通的鲁迅传,思路没有脱离前人对鲁迅的理解,比如对他弃医学文,一律觉得是要拯救国民的灵魂,然而文学是否以此为宗旨,文学是否有此功效,却毫不致疑,倒是把语言和文字变成了一种工具,只敬畏内容,却忽略了文学性,也许鲁迅最初选择文学事业时,并没有想到自己起的是这样的角色吧?但文中有一些事情却是我从不曾注意到的,也许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有价值之处:文中提到鲁迅对唐诗宋词的质疑,却对《离骚》深有兴趣,作者发现的这一现象很符合我一贯对鲁迅的印象,依鲁迅的性格绝对是有大抒情和大悲悯之人,果然他的另一个所好就是魏晋人物,这从前面读到的他那篇论魏晋的文章就能知道,感觉尼采、屈原、嵇康全是同一血脉相连之人,自然鲁迅和他们气味相投,都是诗人气性。提到鲁迅收藏的版画,我对这一方面的鲁迅并不十分了解,但此书的版画设计似乎在述说着鲁迅精神的精华。说到鲁迅肖像,倒是一大特色,从一开始听说鲁迅以来,所见到的画像全都是一个样子的,这也利益于鲁迅爱照像,鲁迅一贯给人冷峻、深沉的一面,但他那唯美、温情的一面总是被崇高、严肃的一面所掩盖,其实鲁迅是爱美的,这是文学家和诗人的天性,本书说他成了一道风景,倒真真是恋恰当的,也是我认为属于不多的此书的独特性之一。前天还有同学问,鲁迅怎么既不加入共产党,也不加入国民党?我说,自由思想者都这样,他们不党不群,他们谁也不追随,只追随自己的心,如果被党群所缚住,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不是他们想要的。但有时候也会质疑鲁迅为啥两方面都不得罪,其实从大的方面看是这样,但是抛开信仰不论,只从生活的角度看,两边阵营里都有他的朋友,甚至互为知己,所以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大彼天下寒士都渴望的东西。而鲁迅对珂勒惠支的欣赏和推广也是出于知己之谊,却让人长期以为珂氏的艺术仅是由为为“革命而呐喊”才成功的,后来才被人认识到她的绘画本身就是杰出的艺术,就和鲁迅本来就是一个文学家一样,首要的价值是做为一个作家出现的,文学家是他第一位的身份。于是开始发现本书的特出之处了,他认为鲁迅的面容透出的不是五四时期文化人的气质,而是一股超凡脱俗的高贵之气,我颇为赞同,他终于开始有自己的观点了,或许前面是有意而为?但是全文都略显肤浅,当我读到作者对孔子的态度,但知道了原因,我们的确需要科学,《论语》也确实不能让卫星上天,也不能驱除滋扰我们领土的他国势力,但是孔孟之道,“国学”天生就不是用来拯救世界的,但却也是不可缺少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不管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他们都将对民族的地位和尊严有所帮助。就象诗歌一样,诗人不能拿它来报国,但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除了外乱,仍然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或许在某些情况下这个问题更为峻急,精神的问题不解决,空有物欲,将不战自败。

私想鲁迅的史料价值

   《私想鲁迅》的史料价值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人人会说。然而,生活中不识时务的也大有人在。  去年,国内几家权威机构联合策划了一个大型版画创作活动,为纪念某位已逝的前国家领导人。他们共邀请了三十余位著名版画家参与,有奖金, 出画册,办巡回展。刘春杰婉拒了组委会的好意。他为了手头正在创作的《私想鲁迅》,其时“小老头”已经褪去光环、被今人反复呼吁将其作品从教科书中删除。  刘春杰说:“如果生活中所有人都识时务,都是俊杰,这个时代也很可怕。”  《私想鲁迅》由63幅木刻和56篇杂文串起了鲁迅一生,也包括他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展现了一个普通人与鲁迅“相遇”的心路历程。从小事起兴,多为随想式的陈述,并时常声东击西,拉扯着现代世俗,比如“房哥、房姐”,“表哥、表姐”,偶有妙语,令人忍俊不止。刘春杰仿佛是鲁迅的忘年交,他好像与“小老头”在豆棚闲话,他剥掉了鲁迅身上的尘土,对本事、逸闻、传说一一道来,嬉笑怒骂,乐趣与率真俱在,凡思与玄想共舞。  木刻图文书《私想鲁迅》就这样在断断续续的创作中完成,并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列为重点书出版。  南京大学教授余斌读完《私想鲁迅》说:“我认为刘春杰的《私想鲁迅》图文书本未来会有史料价值,它有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将来的人们会从这本书中的文字和图像之间的互相阐述中,看到2013年代的一位知识分子对于七十余年便故去的鲁迅的认识。刘春杰还假鲁迅之名,通过对鲁迅个人化的理解,表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  《私想鲁迅》不仅仅为“鲁迅学”添加了新方式、新思考,而且为还原鲁迅为一个普通人提供了新样本。我们追溯源头,不难发现还没有哪一种思想不是以个我的私想为起点,为依托,为基石。刘春杰的所谓私想,是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我姿态,是沉默后喷发的心史。但我们也深知,无数普通人的心史才能够构成真正的历史。所以,刘春杰把私想变成共享,用自己的版画、文章与时代缠绕,因此《私想鲁迅》可以用于时代,当然也可能被时代所用。尤其是那些独特鲜明的木刻,将构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心目中的鲁迅图谱,这就是刘春杰的《私想鲁迅》具有的史料价值。  刘春杰曾自述:“如今,版画已经是版画家自己的版画了,或者说是版画圈子里的版画了。为版画技巧而版画,为全国大展模式的版画而版画,为大众看不懂的版画而版画,为与时代远去的版画而版画。这一切,恰恰与版画精神相悖,与版画传统远去。  版画尤其应当最前卫,最与时代共舞,最与观众贴近。这是中国新兴版画、抗战版画、新中国版画辉煌的往昔最显著的特色。然而,今日之版画,色彩越来越丰富,制作越来越复杂,尺寸越来与大,刻画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甜美……唯独,版画的精神在缺失,版画的界限在模糊。”  正因如此,我们翻阅《私想鲁迅》,更容易读出刘春杰的木刻与文章体现出生命的力度与尊严。正是在力度与尊严中,抵达了古人孜孜以求的虽小却好的高度。这些作品的尖锐、锋利,让刘春杰头脑发热,也有说过头话的时候。虽然有偏激但也不缺乏温情。尤其表现鲁迅死后,其遗孀与孩子在其遗体被抬出家门时的无助一刻,被刘春杰命名为《无法替代的疼》。只有一个与鲁迅耳鬓厮磨多年,又愿意与他同呼吸、像他那样追问与思考的后辈人,才会贴近这事实上仍属于鲁迅生命的这一刻。说崇拜容易遮蔽很多东西,但刘春杰不是,他照样看到了鲁迅家人的无助,还有作为鲁迅事实婚姻的对象朱安,一生所承受的寂寞苍凉……  刘春杰的艺术实践和现实之间的隐秘关系,恢复的是版画艺术介入命名、阐述现实的新兴木刻的传统。这种传统,恰恰与鲁迅当年的倡导密切相关。一位版画家,公然藐视复数对于艺术的伤害,反而利用复数的特点,借出版社之力,大规模机械复制图文书,利用大众传媒的方式,让自己的私想,让鲁迅与木刻进入大众视野,他攻城略地,开疆破土,建立了一种版画创作的新地。  刘春杰的图文书不仅仅属于版画,也不属于画室和小圈子的自娱自乐。他至少让木刻这门行将失去活力的艺术重新获得面对世界的话语权利。正因为有着清醒的意识与明确的学术追求,自觉地担当起艺术传统向当代延伸的责任。  这也是版画在当代的意义。   ——周游

关于鲁迅的那些事儿

看到这本《私想鲁迅》真是眼前一亮,古朴的装帧设计,木刻的封面和插图,一下子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文艺范儿,加上这本书独特的名字,更让我想了解一下关于鲁迅的那些事儿。说起来很汗颜,我所学的专业涉及到鲁迅的很多内容,可学习的时候忙于写论文、找工作等事情,真没有沉下心来好好做学问,所以说起自己的专业羞于出口,这也是为什么见到关于鲁迅的书就要读的原因。学专业的时候更多的是流于学术研究的牢笼,非要把鲁迅的作品进行深层次阅读,写出一般读者读不懂的文章才叫完成了学业。而看到这本《私想鲁迅》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对“学问”的理解是何等匪浅,曾经的认识有种误区,把鲁迅的人、事和作品都神化、符号化了。这本《私想鲁迅》是对鲁迅的个人化解读,语言口语化、亲民化、时代化甚至还有点网络化、信息化,与以往的学术著作截然不同,让我们看到作者眼中“小老头儿”更为全面、完整,作为普通人、作家、艺术家、儿子、丈夫等多方面的鲁迅,而不只是文学史上的那个鲁迅。书中木刻画特别多,基本是鲁迅的画像,也有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更增加了此书的某种质感,与众不同的质感,就像读者对于鲁迅的个人化的解读。读了此书我才知道鲁迅对于中国木刻艺术的重大作用,真是孤陋寡闻了,幸得此书作者如此喜欢木刻艺术又对鲁迅有着自己的理解,才让更多的读者更全面的了解鲁迅。研究现代文学无法绕开鲁迅,我们从文学史上说知道的鲁迅掺杂着一种崇拜和景仰,而在此书中我们更看到了一位文学大师的普通人生。作者用《他还不是鲁迅》《他已经是鲁迅了》《他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三个篇章描述了鲁迅的那些事儿,从没有研究者这样划分鲁迅的人生轨迹吧?而作者刘春杰的解读显然是基于对鲁迅那些事儿的了如指掌之后的梳理,更是对鲁迅之为鲁迅的还原。既然是个性化的解读,必然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除了对“小老头儿”鲁迅的还原,更有作者杂文性质的犀利批评,比如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批判,对周作人、林语堂这类文人所谓“空灵、闲适”文章之所以产生的批判……这些露锋芒的地方正是作者与鲁迅相似之处:介入现实、阳光生活、勇于歌唱、直面批评,与人性照面、与现实交谈,这也是作者在书中自己的观点。

最轻松的鲁迅读本

最轻松的鲁迅读本文/渔歌读了篇首陈丹青写的序言,他说:“在一个使鲁迅大幅度错位的时代,刘春杰试图与鲁迅对位,在极尽忠实的对位中,错位感,因之凸显。……刘春杰的书与画,其实与鲁迅及左翼木刻无涉:这是独孤的行为。……一个苦闷彷徨的人,写给另一个苦闷彷徨的人。”这或许过于沉重了。这本书,恰巧是一部轻巧之作。没有以往研究、讨论鲁迅著作的那种重力感,反而变得轻松,甚至有些幽默起来。鲁迅的文字总给人沉重感,但也有许多作品包含了幽默轻快的笔调。比如《鸭的喜剧》、《兔和猫》还有许多人都熟悉的《阿长和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两篇描写动物,分明见到鲁迅的怜悯之心,以及对于友人的慈悲。后两篇写儿时记忆中十分重要的两个人,保姆和老师,二人虽都不是完美者,也非鲁迅人生当中起大作用的恩人,但都透露出淡淡的温情,读来令人想往。而刘春杰关注的也是鲁迅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所具备的生活特质。文章中故意强调鲁迅出身时并没有什么星星更加明亮了,而更多话语描写鲁迅小时候和大多数天生富有想象的孩子一样调皮,“他仅仅是一个淘小子,没有特别之处,绝不是什么所谓鲁迅。”即使中年的鲁迅也是有一般人常有的缺点的。比如,他和许广平的关系上,出现矛盾的时候甚至躺倒在阳台上,煞有坐地赖皮的态势,“小老头”亦有孩子一样的脾气。这些种种,都表明作者煞费苦心地想把鲁迅从“神”拉回到常人,力图描绘出一个“接地气”的鲁迅形象。作者在布局上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从“他还不是鲁迅”到“他已经是鲁迅了”,再到“他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在这里,“鲁迅”似乎已经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有双重意思,一重是历史上搞文学的鲁迅,一重是包含了“鲁迅”特质的一个文化原型。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到了豫才弃医从文、开始以笔为矛,有意识地医疗中国国人的病痛的时候,鲁迅才真正地成形。这个形象是他作为充满怀疑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才真正成立的。到了建国后,鲁迅的形象被曲解遮蔽,“鲁迅”这个符号包含的内容又完全不同了,因而“他已经不是真正的鲁迅了”。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想还原本来的鲁迅面貌,在“错位与对位”中,达到与鲁迅精神上的对接。现在想来,鲁迅的一些作品从中小学生的课本里消失,也是一件好事。与其让中学老师带着一一帮子学生们,按照教育考试体系的观点去曲解他,还不如放他在无人知晓的角落,等待有一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就像本文的作者,在“私想”的过程中,达到一些与鲁迅精神上的交流。当然,作者对周作人的态度是批判的。每每提到周作人和羽太信子,作者便露出鄙夷的口吻来。诚然,相对鲁迅来说,周作人是足够浅薄的。但是,若以中立的眼光来看待,周作人的人格应当有第二种说法。反过来想,作者这样明显的态度,定是“立”启明而“厌”长庚的。可见其“私”矣!

黑白之间

能读到这样一本书,也是比较意外,毕竟现在这样的表现黑白艺术的木刻艺术的书籍不多见了。这本书的作者刘春杰,老实是在阅读这本书前,根本没有耳闻过。但作者这本书,还是带过我一些震撼和感触。作者用他的画笔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鲁迅也许只是他的一个对象或是一个切入点,当然他对鲁迅的敬意是明显的。对这种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中无可撼动的巨大存在,忽视他是做不到的。或者你故意绕开他,那也只能证明你的短视。其实鲁迅先生和中国现代新兴木刻的渊源颇深,他是中国现代木刻艺术的积极倡导者和开拓者。先生曾经在上海办过木刻讲习会,这对提高木刻的艺术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鲁迅先生认为木刻也是一种绘画,它是用刀在木板上刻画出来。先生对木刻艺术的资助也是不遗余力。据一些史料记载,他曾经多次资助办木块艺术展览会、出版木刻方面的书籍。这本分成三块内容,分别是:一、他还不是鲁迅;二、他已经是鲁迅了;三、他已经不是真正鲁迅了。书中写到的很多关于鲁迅的事情,跟其他人来说,还是有不少的区别,写得比较幽默。就像是普通老百姓在闲聊一样,比较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把鲁迅先生高高地供起来,这一点很是可贵。当然作者的木刻技术是高超的,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木刻艺术,当然对此不敢多加评论,但有一定是可以可能的。我对这些木刻作品是喜欢的。作者用刻刀刻画出了的人物的表情是打动人的,无论是幽默的表情,还是流露着寂寞的表情,都让人印象深刻,有些还颇让人深思。作者的文笔还是比较俏皮的,有幽默感。读下来没有迟滞的感觉,很愉快地就读完了。你来看看他是如何描述少年时候的鲁迅的。像课桌上的刻“早”字的故事可谓流传颇广,在作者看来,小小的豫才估计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那“早”字更像是编的故事,这估计更接近事实。把先生小时候上课偷偷画画,为了搞零花钱,把这些画就近卖给同班同学,解读为先生颇有经商意识,挣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还是挺有趣的吧。怪不得,先生后来对美术这么感兴趣,看来由来已久啊!呵呵。这本图文并茂的书籍值得阅读一下,既可以领略黑白艺术,还可以读到有趣的文字。

鲁迅和这个时代

再次在大众视野里看到鲁迅,是一则关于鲁迅“下架”的新闻,鲁迅的文章从中小学课本再次出逃。当然,这一消息对喜欢鲁迅和不喜欢鲁迅的人而言都是好消息。正如陈丹青先生在本书的序中写道,“日后有人要将鲁迅的篇幅移入中学课本,他以为不然,说不愿以自己的阴暗悲观,影响少年”。如是,自然对鲁迅是一个好事。《私想鲁迅》是一本关于鲁迅的文章集和木刻画册。也正是藉由本书,我才知道木刻艺术与大先生的渊源。而木刻画似乎也符合了鲁迅的形象,硬朗的线条,连胡子都像一根根的刺。虽然有人说,本书与市面上的鲁迅传没多大出入,即便是兄弟失和,也是延用以前的套路。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却是,我们与这个时代与鲁迅的关系。所谓私想,意思是将鲁迅从公众人物退回自我回忆,然而鲁迅终究又不仅仅是个人的。因此,就如同鲁迅的“下架”,关注点或许在于我们怎么看待鲁迅,就如同说起外国文学你不能不提莎士比亚,不能不提塞万提斯,我们在谈论中国文学时不能不提到鲁迅。象征意义使我们不得不跟后人谈及他,即便我们可以将其私有化。而在本书中,我看到不少春杰对于时代的回应,比如《他也有闲》一开始就讲现代人的瞎忙,《智者该富》讲的是媒体爆料作家版税问题等等。我的理解是,春杰想强调时代并没有远离鲁迅所批评的范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最后想说的是,关于本书的设计,十分复古,不少人看了之后都说有趣。但是我就不明白的是,每一篇文章都会配一幅画,但有时候不过是前面已经出现过的木刻画的局部,这种设计我可以理解编者的苦心,但总觉得有种吃亏上当的感觉。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鲁迅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鲁迅早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民族魂”。在大多数国人心中,他那一头刚硬的短发、一撇浓密的短髭、一副冷峻的面容——横眉冷对的斗士,是他的标准的、刻板的形像。显然,著名版画家刘春杰并不这么认为。他自从因为七八岁时一位知青留在自家的鲁迅的《彷徨》、《二心集》两本书而认识鲁迅,便与鲁迅结缘,一生喜欢鲁迅、向往鲁迅、热爱鲁迅、追随鲁迅。在他的“私想”中,他把鲁迅请下神坛,从那简单的12个字所代表的高高在上的、僵化的文化雕塑中唤醒他的活的灵魂,从而将其还原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一个充满趣味的“小老头”,真实而温情,随和而亲切。他始终穿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以一个后来者的眼光感知鲁迅、刻画鲁迅。他透过历史的重重帷幕,为我们展示鲁迅的趣闻轶事,描述鲁迅的情感生活,分析鲁迅的兄弟阋墙,既不因为个人的推崇而肆意拔高,也并不刻意回避他内心的孤独与脆弱。与此同时,他又以鲁迅特有的态度和方式,回击现代人对于鲁迅的种种非议,为他辩护,并且接过鲁迅手中的矛,揭穿了鲁迅曾经诅咒过、批判过,而至今仍然根深蒂固的民族劣根性,旗帜鲜明的指出,我们仍然需要鲁迅这盏“明灯”,引领我们前行,照亮心灵。这便引出一个广受争议的问题,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鲁迅?众所周知,鲁迅是以对中国人的奴性、面子心理、看客心态,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国民劣根性进行一针见血、深入骨髓的批判而闻名的,他是我们民族精神普遍溃败时的中流砥柱。他的文字曾经象X射线一样,直接穿透皮肤,直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病灶,直达灵魂。时至价值渐趋多元的今天,鲁迅虽然饱受争议,但他作为民族劣根性的首先发现者、严肃批判者、悲愤的启蒙者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他的批判在今天仍然对症,仍不过时。在日益喧嚣、浮躁、迷茫的当今社会,我们再来读鲁迅,有着更深一层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就是在读这种批判,在读我们这个民族,在读我们的文化,在读我们自己,几乎可以对号入座。所以说,鲁迅就是一面镜子,不同的人会从中读到不同的鲁迅,更会映照出不同的自己,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别人,看清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病根,从而找准未来的方向。公平而论,刘春杰除了将鲁迅回归到一个真实的人之外,对于鲁迅的解读谈不上深刻,也并无太多新意,其最大的特点则在于文字与插图、内容与装帧的完美结合。刘春杰是一个知名的版画家,他创作这本书时并未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在这本书中,他专门针对每一篇文章创作了相应的版画,黑白的线条,了了几笔,便将他心目中鲁迅温情而亲切的“小老头”形像跃然纸上,极富艺术感染力,确实深得鲁迅先生版画理论之精髓。颇具巧合的是,作为现代版画的倡导者,木刻版画恰恰是最能体现鲁迅精神,凸显鲁迅压抑沉郁的人生命运、痛彻无奈的生命体验和爱憎分明的个性特征,以及展示鲁迅形像的最佳艺术表现形式。所使用的暗黄色牛皮纸,完美的体现了版画的印刷效果和历史的沧桑感,而采用的线装方式则让整本书看起来更显得古朴典雅,让人不忍释手。这本书的这种形式,必然能够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如果能够再深一步,通过刘春杰的文字、版画而读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映照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化病根儿,那将更是善莫大焉。


 私想鲁迅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