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抒情小赋概论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010114446
作者:池万兴
页数:305页

作者简介

《六朝抒情小赋概论》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三章为宏观研究,将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放在整个中国赋史的发展流程当中与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做到宏观观照,整体把握。中编分为八章,分别对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悲士不遇赋、隐逸赋、婚姻赋、恋情赋、山水游览赋、俗赋、咏物抒情小赋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门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从主题学的角度研究该时期的抒情小赋。从中可以看出,该时期的抒情小赋和诗歌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诗中所有的题材内容不仅在赋中都有反映,而且赋的内容比诗歌更为丰富多彩,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赋的诗化倾向,这对唐诗的发展无疑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下编主要对抒情小赋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探讨。分别论述了抒情小赋的铺陈特征、典故运用、内在结构、形象刻划、意境创造、比兴作用以及移情等等。通过本编的研究作者认为,该时期抒情小赋的艺术成就远远地超过了汉大赋,在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发展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直接的艺术借鉴。

书籍目录

导论 上编 第一章赋的文体意义 第一节说赋 第二节赋的渊源 第三节赋之流变 第二章六朝抒情小赋的生成 第一节六朝小赋生成的社会诸因素 第二节赋家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三节文学自身的发展结果 第四节赋家创作环境及赋的产生方式的变化 第五节诗歌的繁荣及其对赋的影响 第三章抒情小赋的演变轨迹 第一节建安时期 第二节正始与西晋抒情小赋 第三节东晋抒情小赋 第四节刘宋抒情小赋 第五节齐梁陈抒情小赋 第六节庾信与北朝抒情小赋 中编 第一章关注社会表现现实 第一节抒写雄心壮志、表现动乱现实的建安抒情小赋 第二节现实政治沉重压抑下的正始抒情小赋 第三节两晋抒情小赋的忧生念乱与愤世嫉俗 第四节南朝抒情小赋对现实的反映 第五节北朝抒情小赋 第二章六朝“悲士不遇”赋 第一节“悲士不遇”——一个永恒的主题 第二节沉郁悲怨的美学风格 第三节苦闷与压抑的宣泻 第三章六朝隐逸赋 第一节隐逸赋兴盛的时代因素 第二节隐逸——士大夫一个永恒的文化主题 第三节隐逸赋的积极意义 第四章六朝山水游览赋 第一节六朝山水赋的繁盛 第二节六朝山水赋的思想价值 第三节六朝山水赋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六朝婚姻赋 第一节六朝婚姻赋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六朝婚姻赋的分类 第六章六朝恋情赋 第一节辞赋中的恋情描写 第二节男女相悦相恋之赋 第三节正情定情赋 第七章六朝俗赋 第一节何谓俗赋 第二节俗赋的特征 第三节俗赋产生的多元因素 第八章六朝咏物小赋 第一节审美情趣的转移 第二节托物讽世 第三节人生忧患 第四节个性人格的寄托 下编 第一章抒情小赋的意境创造 第一节意境及其生成 第二节个性化的意境追求 第三节咏物抒情赋的艺术创造 第二章抒情小赋的形象刻画 第一节抒情小赋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二节咏物赋的形象刻画 第三章抒情小赋的铺陈特征 第一节两种赋体铺陈手法的比较 第二节诗与赋铺陈手法的比较 第三节骈赋的铺陈手法 第四章抒情小赋的典故运用 第一节古文化积淀的艺术再现 第二节典故的比兴作用 第三节对于抒情小赋用典的评价 第五章抒情小赋的比兴作用 第一节比兴略说 第二节比兴的拟物寄意作用 第三节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六章抒情小赋的内在结构 第一节结构的多样化 第二节形式的建筑化 第三节句式的诗歌化 第七章咏物抒情小赋的移情 第一节移情的现实根据——社会生活 第二节移情的心理基础——作家心态 第三节移情的条件——审美联想 第四节移情的手段——比兴象征 附录 屈原的“男女君臣之喻”与汉赋作家的女性人格 论宋玉赋的三大艺术构成 从西汉“士不遇”赋看西汉文士的“不遇”现象 束皙的赋风及其成因 和宁及其《西藏赋》 赋海奇葩西藏方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六朝抒情小赋概论》对六朝的抒情小赋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六朝的抒情小赋,无论其思想内容或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越了汉大赋。然而,遗憾的是,过去由于受“五言之诗大行于魏晋而赋亡”等传统偏见的影响,我们对于整个赋体文学的发展流变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内容概要

池万兴,1962年生,陕西彬县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咸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司马迁研究会理事、中国赋学会理事等。刊发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6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两项。曾荣获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二章 六朝“悲士不遇”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此乃中国古典文学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才华横溢的文士受挫于仕途,有多少忠心报国的志士不容于当朝,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打击,将他们原有的一腔热血和满腔豪情,化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愤慨与不平,化为“举世无相知”的孤独与苦闷,化为“我本不弃世,世人皆弃我”的悲哀与痛苦,凡此种种情感,郁积于心,他们借文学创作来抒发这种悲愤情绪,使痛苦的心情得以升华,便形成了“悲士不遇”文学的主题。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最早的诗集《诗经》中贤人君子“我生不辰”的愤激呼号,到封建社会最末一位诗人龚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想呼唤,“悲士不遇”主题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认真地对中国文学中的“士不遇”主题进行文化美学阐释,对于整体认识和把握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性,是十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历来对诗歌创作中的悲士不遇主题的探讨不乏专著、专文,而对赋中的“悲士不遇”主题则很少专文论述。因此,本章对魏晋南北朝“悲士不遇”赋作一初步探讨,便不无意义。 第一节 “悲士不遇”——一个永恒的主题 社会现实对人的压抑具有很大的历史惯性,因而抒发怀才不遇、生不逢辰,便成为文学作品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汉代以前,屈原的作品中便表现了作为一个士大夫的悲愁和苦闷,但与后代悲士不遇不同的是,屈原作品中所展示的个人悲哀苦闷,并非为自身的生不逢辰、怀才不遇而发,而是为君主的昏庸误国、为民生的艰难困苦、为自己被逐而远离故都、政治理想无由施展而发。他所考虑的并非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是整个民族、国家的兴衰。到了宋玉,由于缺乏屈原那种至大至刚的人格,他的《九辨》主要围绕个人的失意,反复咏叹“贫士失职兮志不平”、“惆怅兮私自怜”,突出了个人怀才不遇的牢骚不平。由此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发抒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苦闷,乃首端于宋玉。 汉代,由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士人施展才华、实现宏图的唯一途径便只能是博得君主的赏识,而这条路确实太狭窄了,由是悲士不遇主题便极大地突出起来。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惜誓》,严忌《哀时命》,东方朔《七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褒《洞箫赋》,刘向《九叹》,扬雄《逐贫赋》、《酒箴》,刘歆《遂初赋》,崔篆《慰志赋》,冯衍《显志赋》,班彪《北征赋》,班固《答宾戏》,崔驷《达旨》,梁竦《悼骚赋》,张衡《思玄赋》、《归田赋》、《骷髅赋》,王逸《九思》,崔定《答讥》,赵壹《刺世疾邪赋》、《穷鸟赋》……无论是汉大赋还是骚体赋,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悲士不遇”的共同主题。这其中,汉代众多代言体的悼屈赋,着力代屈原陈辞,抒发其不受知于君、不见容于世的愤懑不平,实质上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家之块垒,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牢骚。在这类题材的赋中,唯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的赋直抒胸臆,较以前的同类赋作要深广得多。


 六朝抒情小赋概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者:傅国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文学艺术,就经历了早期的诗经,楚之辞,汉之赋,六朝之骈体文,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的小说。在这些文体中,大家感到生疏的,应该是赋和骈体文。而骈体文与赋在六朝极为盛行,并且骈体文有时又称骈赋,它们并不是同一种文体,但却又存在交叉,交叉的既可叫赋,也算骈文。我这里只讲赋。因为我现在手里拿的,就是池万兴先生写的《六朝抒情小赋概论》。那什么是赋呢?《六朝抒情小赋概论》这本书给我们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实,赋就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而古人很长一段时间把诗和赋混在一起。今人对赋更不是很清楚,原因很简单,一句话,我们虽然学了许多古文,却很少学赋,对赋的陌生,自然在情理中。读了《六朝抒情小赋概论》后,不仅让我们对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我在想,这本书对写诗和写散文诗的人是有很大帮助的。《六朝抒情小赋概论》说赋源于战国末期,兴盛于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它区别于诗的地方是可以间杂有大量的散文句式。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赋不是诗,当然也不是散文。赋在中国文坛上占据的时间之长,从战国末年到六朝,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因此,它的辉煌,并不是昙花一现。如果我们不了解、学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很不应该的。而《六朝抒情小赋概论》,就是我们学习了解赋的一本很好的书籍。由于我们对赋知之甚少,因此,阅读这本书就很有必要。《六朝抒情小赋概论》,指出赋的文体意义,是“铺陈”,其文体特征便是“铺采摛(chi)文,体物写志”。这清楚地说明,赋就是在叙物时以言情,文句用大量的辞藻舒展、铺装。 像所有的文体一样,赋也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由战国后期的体物大赋到六朝的抒情小赋,是经历了历史的洗心革面。这期间就出现了质量很高的作品。如竹林七贤的嵇康的《卜疑》,向秀的《思旧赋》,阮籍的《东平赋》及东晋时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等等。《六朝抒情小赋概论》对六朝的每个时代的抒情小赋都作了论述,非常详尽。可以说,赋这种文体深入到了那些时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表现社会现实,或宣悲泻苦,或隐逸逃避,或游山玩水,或恋情婚姻,或托物讽世等等。为了达到深远的意境和感人的效果,赋采用了铺陈和比兴等艺术手法。《六朝抒情小赋概论》为什么仅仅提六朝及以前的赋呢?因为其后,赋这种文体渐渐衰落,这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本书并没有作介绍,当然也没有必要作介绍。但是,到唐时,社会的进步,一种新的文体唐诗的出现及盛行对赋产生了冲击,而就赋本身来说,应用大量的华丽辞藻以及言之无物,应该是其陨落的的原因之一。一些作家认为文章要注重内容,要因事而作,不作无病呻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顺应了这种文风,于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开启了当时的“新文化”。大家都热衷于散文、诗和词。言之有物的散文就重新在文坛上占据重要位置。但是,赋并没有走向历史的垃圾堆,它依然存在,直到清末。因为其后依然有好些人写赋,并且也出了成就很高的作品,如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并且还选入了中学课本,这也是中学生极少能从书本上读到的一篇赋。可见,从教学这块来说,学生能够从课本里学到赋,是少得多么可怜!因此,增加中学语文课本古代名人名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赋,同时,对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也进一步增强了解。我们看杜牧的这篇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写得多么好!气势恢宏,文辞华美,语句朗朗爽口,并且韵味浓郁,把秦皇宫腐朽的生活,揭露得淋漓尽致,读后,其感染力很强。而现在,赋,确实是很少见其踪。当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了有三本《六朝抒情小赋概论》静静地摆在那里时,我立即睁大了眼睛,同时也很快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并没有被读者所发现,因此,我阅读后,感到很有必要推介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纵使你不写这样的文体,——也确实没必要写这样过时的文体,但对你了解古典文化艺术是很有帮助的;而对于写新诗和散文诗的人则帮助更大。因为赋,很像现在的散文诗,但是,现在的散文诗写作更自由,无须固定用铺陈和比兴的手法,作者可以用多种手法去写作,文笔放得更开,思想不受影响。《六朝抒情小赋概论》这本书没有讲述赋对写作者的思想存在严重的束缚,但是,读后,是可以感觉、认识到的。因为赋,要运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必要的押韵,对仗、排比的句式以及铺陈的手法等等。一般水平的作者,没有高深的功底,是很难写出优美的赋,只有能兼有各方所长的大家才能做到。事实上现在流传下来的名篇,都是名家所作,如曹植的《洛神赋》、陆机的《叹世赋》以及上面提到的那些赋等等。而现在的散文诗,脱离了赋的各种约束、好像从赋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是要自由得多,对作者来说,应该是要容易得多。我私下在想,散文诗是不是从赋演化而来,或经过涅槃,而赋予了新的生命呢?当我阅读了一些人的散文诗时,一种恐惧在我心中产生。相当一部分散文诗,朦朦胧胧,让人捉摸不透,不知所云。或者空洞,而言之无物;或者尽堆一些华丽的辞藻。这和赋及骈体文大量堆砌华丽辞藻的风格如此的相似,这样下去,很可能要步赋的后尘。其实,古代名家的名赋,虽华丽,却并不空洞,而许多人只能学到他们的用词,却学不到他们文情并茂的写法。因此,读《六朝抒情小赋概论》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可以给我们以警醒,以教训——我们一定要抛弃赋中的糟粕,而取其精华,把它们有选择地运用到我们现在的创作之中。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有些作家写的文章也叫赋,如杨朔的《茶花赋》,这与本文要谈的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茶花赋》是一篇散文,这个赋字,在这里是赞美的意思。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比较像教材,了解入门可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