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7514330259
作者:汪曾祺
页数:396页

作者简介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小说写的比我好。
——沈从文
我的画只有他最懂。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黄永玉

汪曾祺尤喜宋人笔记,他的小说大多是故乡高邮宁静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如风俗画。其小说文体有着自觉的散文化——结构上弱化情节因素,也较少戏剧性,而以随意的散点叙述再现生活。
本书收入《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52篇。

书籍目录

目录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确立艺术的精神
(1)
复仇
(1)
落魄
(8)
鸡鸭名家
(16)
羊舍一夕
(28)
看水
(49)
王全
(57)
黄油烙饼
(68)
异秉
(74)
受戒
(83)
岁寒三友
(98)
天鹅之死
(111)
大淖记事
(116)
七里茶坊
(130)
鸡毛
(142)
故里杂记
(149)

(161)
晚饭花
(177)
皮凤三楦房子
(186)
钓人的孩子
(198)
鉴赏家
(202)
职业
(208)
八千岁
(212)
小说三篇
(224)
尾巴
(234)
故里三陈
(236)
云致秋行状
(245)
星期天
(263)
昙花、鹤和鬼火
(273)
金冬心
(280)
讲用
(285)
拟故事两篇
(292)
日规
(297)
故人往事
(303)
桥边小说三篇
(313)
八月骄阳
(326)
安乐居
(333)
黄英
(341)
双灯
(344)
画壁
(347)
陆判
(350)
捕快张三
(354)
同梦
(357)
小姨娘
(362)
仁慧
(367)
子孙万代
(370)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374)
兽医
(378)
水蛇腰
(381)
薛大娘
(383)
唐门三杰
(387)
不朽
(391)

(395)

内容概要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学习,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编有《北京文艺》《民间文学》等刊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调至北京京剧团(院)任编剧。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顾问等。著有小说集、散文集多部,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汪曾祺全集》于1998年出版。


 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对一个作家而言,作品就是他展现给世人的灵魂形式;对一个小说家而言,小说里的人人物物、情情节节就是他灵魂的辐射光束。恰是如此,不同的作家才会创作出不同类型的小说,为世人提供了精神盛宴。汪曾祺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而他的小说更是以其独特的生活化、民俗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再现等成为了中国小说史盛宴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精品菜肴。这本《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收集了汪曾祺不同创作时代的50多篇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立足社会底层小人物、小事物、小事件等,用一种不加渲染不加技巧,纯粹只是以一种盘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读来既有无限的悲哀,又有对小人物乐观精神的向往,更有对那个时代农村生活习俗等的了解。当然,汪曾祺的这种写作手法不是记流水账,而是暗合道家的“无为即有为”思想,也符合儒家的“仁”学思想。小说家不是演讲家,更不是政治家,他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更不可能有那么强的政治影响力。所以,一个好的小说家在面对现实社会这部古往今来从未有人写完写透的巨幅小说时,其意不在微言大义,其意在生活化的文字场景中,展现社会、展现民俗、展现人性,藉此留给世人更多了解他们的机会,也留给世人更多的空白想象空间。可以说,汪曾祺的小说恰好符合了这个特点。《复仇》初时读并不明白,再读,是一辈子生活在父亲被杀仇恨里的痛苦,母亲给他们刻在手臂上的仇人的名字是他们一生的枷锁,风烛残年里两个为父报仇人的相遇后无声共同开凿阶梯的行为,是他们想要走出父辈仇恨、拥有自己完整意义生活的写照,也是对世间诸多与他们一样境遇之人的哀殇。就算是读到这里,我其实亦是不大懂的,看似一个简单的事情,看似是对至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了几千年的“父仇子报”的观点一种汪曾祺式的展现形式,却又不完全仅仅是如此!他更多地是对生命的一种探讨,对人性的一种关怀,这一点与《雪山飞狐》中商家堡中母亲为让儿子替夫报仇等类似的行为,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即比较而言,汪曾祺对“父仇子报”观点更具有人性化!以打着为父亲报仇的旗号牺牲自己的人生,孤苦、寂寥,这何尝不是对先人的一种罪孽呢!仇恨原不需要以牺牲自身为代价!汪曾祺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是一个压缩了的世界,是一个耐人寻味、一字一句都需要斟酌的世界!尽管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他的小说世界里所描述的那些生活我们不会经历,但是他描述的那些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未尝没有!因为,我们仅仅只是换了一个生活形式而已,生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汪曾祺的小说毫无疑问永不会过世!因为文化、生活不会过时!而民俗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构成部分!
  •     读汪曾祺大师的作品,总有一种定心宁神的收获。午后闲暇时,晚饭后退去一天的疲惫时,读上几篇大师的作品,随时换得一份心安,一份满足的体验。本书《汪曾祺作品集—小说卷》,从中可欣赏大师笔下美丽宁静的乡村,百业争兴或衰败的城镇景象。各个时期,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处境,大家最后的共同目标,是幸福光明的生活。正如《职业》一篇中所描写的,“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我不说这一条文林街怎样,从本书中,我只想谈谈作者所描写的各种职业。书中也有一段话如下:“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的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也是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以老先生写尽人间百味,世间百态,百种职业,千种人物,活气灵动,跃然纸上。汪老先生对各行各业的行者,了解得真实,透彻,读他的文,真实有趣,收获良多。《羊舍一夕》中,四个孩子各司其职,放羊的,果园修剪枝叶的等这些普通的行业,他们跟着社会不停进步成长,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想着不断提高自己的本事,走向更美好的生活。普通人王全,能把一件普通的喂马工作做到极致,敬业负责的态度,让人敬佩。《鸡鸭名家》中,余老五孵化小鸡是一绝,陆长庚能把鸭子治理得服服帖帖。这些行家高手,在当下那个时代,过着朴实却积极的生活。在哪里不是一样的生活呢,把一身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就是生命的光亮。据说以八千钱起家现在卖米的八千岁,勤俭节约半辈子,却被伪军阀狠狠恶敲一笔。军官得到这不义之财,却又为相好花掉大半,余下的大吃大喝一顿散尽不省。这就是有钱人与没钱人的区别吧,后者有一分用尽一分。卖卤味发家致富的,挑担子卖馄饨的,做皮匠营生的,与时俱新剃头生意的,做手工糖的,购进质优价高的水果再转卖的生意,却也寻得另一份缘分与正事的,好一副真实多彩的生活图,好一部营生之道。《岁寒三友》中,王瘦吾经营小小的连家店,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另寻生财之道。开绳厂,做草绳和钱串子,然后又瞄准草帽市场,事业也做得风生水起。陶虎臣是开鞭炮厂的,遇上喜庆节日多,生意自然好,遇上时运不济,也是困难多多。祖上三代画画的靳彝甫,半饥半饱经营着小画坊。三人交情深厚,也离得近。时事变换,三人在各自的行业里起起伏伏,到最后倒也真正同甘共苦一回。世间百业中,有的兴盛,也有门庭萧条。态度和善,懂得引来送往的老板生意兴隆;老是一副愁眉苦脸态度不佳的店主,生意自然越做越差。细细读完本文,处处学得知识,长得见识。《大淖记事》里单纯美好的姑娘,经历一番磨难,也担起生活的担子,变成真正的女子,顶上半边天。《受戒》里亦僧亦俗的生活,两个小年青,清新的绿色的甜蜜。《黄油烙饼》亲情的传递,爱的无奈,读后久久不能忘怀。汪老先生应该是喜欢有一口天井的院子,也喜欢头上戴一朵花的女子,对保全堂喜欢的紧,对西南联大更是热爱的深,因为文中随时可追寻到这些美好而深沉之物的影子。读一家之言,品百家之风貌,识万家之现象,这就是一位文人留给后人最大的贡献吧。
  •     昨天妻子指着书封说,你怎么每天都看这个老头子啊。   她指的这个“老头子”,是汪曾祺。我这段时间一直在读《汪曾祺作品集》,我感觉他写的有味道,耐读。慢慢读,很有乐子。我每天都看一篇。他的东西不过时,很多同时代人的作品已经没法读了,可他的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他写的不长。这种不长,既不是故意写的短,也不是截短的,他的“不长”,让人觉得原本就不该要求他写长。   昨天在网上和“鸡毛多”聊到汪曾祺。他说,这就是两个怪圈一直徘徊,要么就是文字欧化失去传统汉语之美,要么就是传统白话文缺乏灵魂深度。退一步说,传统白话文能深到哪里去。我想一下觉得有道理,虽然我看书没什么“圈”的概念,我看书就是看个例,短就是短,我没想过“圈”的事。   他的才华不是问题。读汪曾祺的小说,我想到沈从文、屠格涅夫,也会想到契诃夫、卡佛,但他和契诃夫、卡佛不一样。契诃夫写的多、写的厚重,有俄国小说的传统;同样写世态世相,卡佛又写的焦虑、写的“脏”,但我却很少感觉卡佛写的短(大教堂不算短)。可见汪曾祺小说,让人感觉写的不长,不是字数多少的问题,也不是单薄厚重的问题。说到卡佛,我想起卡佛说过这么句话,“对一个写作者而言,野心和一点点好运气是好事。野心太大,运气不好,要么根本不走运,那是能害死人的。一定得有才华。”才华对汪曾祺来说,不是问题,他也有运气。是野心的事吗,也不好说,他不是没想过写长篇。   他的散文化倾向不是问题。常说汪曾祺尤喜宋人笔记,他的小说大多是故乡高邮宁静的风土人情、市井生活,如风俗画。其小说文体有着自觉的散文化——结构上弱化情节因素,也较少戏剧性,而以随意的散点叙述再现生活。散文化的东西不一定写的短,反过来说戏剧性的东西也不一定能拉的长。汪曾祺散文化,他展开文本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镶嵌,私以为镶嵌就像镶地板砖,大有可长可短,比如纳博科夫写的不短,散文化不是写不长的理由,《追忆似水年华》就散文化,你读起来也得费几个月的功夫。   他的语言不是问题。汪曾祺是个传统文人,讲究观察生活、用语言再现生活,他的文本里不容易找到现代感。他喜欢短句子、口语化,你不会遇到数行的复合句,也没有冗长的修饰词。他开头有意思,有读保罗·奥斯特的感觉,但句子延展没顺着那个道走,他小说里也没有奥斯特式偶遇。他喜欢写夜晚、写鬼故事,很像《猎人笔记》,但除了文笔意境有点像,别处就不像了。他语言贴切、简要、稳妥、准确,但是他的准确你又想不起福楼拜式的准确,他没从形而上想过这事。他的人物有内心,但没有主动张口说出话来,没有哲学阐释,他认为“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人终究不能用警句交谈”。他没有警句,所以提到汪曾祺你想不到那个句子能和他相称。   他的平淡朴实也不是问题。他的小说是静态的,有我国散文“平静中和的传统”,就算是小说的危险感,他也处理的细腻、稳稳当当的。他认为行文要讲“文气”,就是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的处理,文章要“一气贯穿”,语言的运用恰如“揉面”,揉熟了才有劲,有些人写作时往往写一句、想一句,结果笔下的语言是松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他写作中不矫情,不生硬抒怀,没有耍廉价花招的做法,可是谁也没说写长篇小说就得耍花招。   他写的够味,读的时候常感觉“够到了”,可他就是写的都不长,“够到了”又什么也没有留住,我反正说不上原因来。   我总觉得有点可惜了了。玟涛,2016年6月28日博客:http://blog.sina.com.cn/wentao326公众号:玟涛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吃喝草木,故里乡亲,活生生的人事风物,有些几乎细致到跟不上想象的节奏。也许这就是写作的意义,真真在记录一些行将消失的生活。前几天特地去了趟高邮,拜访了汪老故居,看到了大淖河,以及感到了一种奇异的重叠。那些错综的巷子孕育了后来的许多文字,好像是泛黄里可堪对比的今昔。
  •     世间百态尽在其中,闲情雅致,世间清苦,喜与乐,贫与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