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尕朗河两岸》书评

ISBN:9787551549447
作者:梁晓阳
页数:472页

游牧是一种很神奇的文明

游牧是一种很神奇的文明,也是新疆传承了几千年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俄国19世纪著名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1876至1877年期间第二次中亚探险,沿着伊犁谷地游历,写下了《第二次中亚旅行》。“伊犁河边,美丽的村庄星罗棋布,白杨树下,农舍的院落鳞次栉比。纵横交错的水渠与一片片麦田散布其间,河边的牧场上牛羊成群,水草茂盛……在我们到达巩乃斯河时,正值苹果的收获季节,树上结满了果实,把枝头都压弯了,许多苹果落在地上,有的已经腐烂,成为野生动物的餐食。”多么神奇呀,136年前的这段文字里的场景,现在依然是我们眼前熟悉的一切,也是在梁晓阳笔下展开的一幅幅画卷。历史和文明在这里缓慢地行进和交融是多么值得我们感动,感谢上苍为了不让外界伤害伊犁而刻意安排到天边一样深远的山谷里,每一道山梁上,都隐藏着内地人难以想象的精彩和神秘。多元文化的新疆大地上顽强延伸的丝绸之路,塑造了子民们多样身形和面孔,并给世界带来了多元而迷人的文明与传奇。

曾经熟悉的文字带着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

夜深人静,翻开梁晓阳的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曾经熟悉的文字带着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从2003年4月梁晓阳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伊犁大地起到2013年1月新书出版,整整十个春秋,伊犁河谷广袤的土地、瑰丽的风景,还有那扯心牵肺的亲情,诱使梁晓阳无数次西行,对伊犁无法遏制的热爱化为文字在他的心里放牧。秋天来临,吉尔尕朗河两岸的树叶黄了,加乌尔山尖上变白了,那些藏在深沟里的羊一只只聚集起来,从山坡上、森林里涌出来,汇成了转场的羊群。梁晓阳的一篇篇文字,也如牧归的羊群,进入吉尔格朗河生活本身,因此形成了他行吟诗人般的河谷人家生活记录。

不夸张卖弄,也不做作粉饰

在《吉尔尕朗河两岸》一书中,梁晓阳以较长的时间和宽广的空间,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个人视野下的西北风情连环画。他的叙事风格舒缓而内敛、沉静而奔放,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平静地倾诉于笔端,以一种在场的姿态与一种欣喜和发现对话,不夸张卖弄,也不做作粉饰。比如新源马场的旧居与新房的对比,加乌尔山牧场的清晨和傍晚的变幻,天山长风吹过大平滩的四季美景,雪山、河谷、台地、林区、乡野、村庄的地域特色……如幻灯片般在读者眼前一一闪烁。既有历史的底色作为叙事的背景,也有时代的风云升腾于字里行间;既有赞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浓墨重彩,也有观察中的质疑和深思中的警醒。

一份情怀,十载坚守

一份情怀,十载坚守——读《吉尔尕朗河两岸》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近日接受解放日报专访,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比他的情怀更重要。或许可以这么说,情怀才是最重要的才华,也是最不容易流失的才华,中年之后尤其是这样。情怀会决定你关注什么。你关注什么了,你的才华就是什么,你的作品就是什么。”梁晓阳正是拥有新疆情怀、伊犁情怀和吉尔尕朗河两岸情怀,他用十一年心血与情感平静地记录着自己对吉尔尕朗河两岸的生命的热爱,细腻逼真地描写大自然和人的生活,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中体现了朴实无华的写作态度和对自然人生抵达的深度。在河流两岸,梁晓阳已经完全被辽阔壮丽的自然美吸引住了,他已经与吉尔尕朗河两岸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他和风结伴,与马匹为友,观察赛马和“姑娘追”,为背水的哈萨克姑娘和摆摊的维吾尔族女子着迷,他的心与鸽子、雄鹰一起飞翔……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表达力,同时诗意而沧桑的句子比比皆是。“有雾凇的季节野外总是分外寂静,人就被清洁的世界裹着,就有了一种被净化的感觉,这时候感觉到自己只有一个灵魂,没有肉体,灵魂在这个如烟似雾白云朵朵的世界里漫步,灵魂就更加轻盈、洁净,可以走向未来,也可以走回过去;灵魂没有了年纪,人生来时的路可以看见,未来的路也可以知道。”面对吉尔尕朗河两岸,他从外在进入内在,整整用了一部书的容量去写活了一个地域的风景史,写出了吉尔尕朗河两岸独立不羁的个性。从来没有一位作者如此热爱一个地方、一条河,可以用短暂生命历程中宝贵的十一年与老马场和吉尔尕朗河耳鬓厮磨。那细腻的笔触自然是作者文字功底的体现,但如果没有深沉的热爱与情怀是无法展现给读者如此壮美而多情的吉尔尕朗河。品茗细读来:仿佛两岸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变得秀丽而灵动;好似多情的少女默默地眉目传情。作者对伊犁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恩。是伊犁,让他有了妻子,是伊犁,让他有了女儿,是伊犁,让他有了这部《吉尔尕朗河两岸》,在吉尔尕朗河两岸,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根。“伊犁,我是必须要用一辈子去爱的。”这句很平实的情感表达却震撼着我的内心。也许是因为新疆太美,故而我们已看惯了青山环绕,溪水蜿蜒,山呈翠色,草如绿茵。但看到此书,我们又不得不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影响,那淡淡的江南山乡的妩媚清秀悄悄地流入这博大粗犷的草原景色,正如作者梁晓阳从遥远的广西来到新疆一样,自认为对事物感觉很迟钝的他,却把异乡当作是精神家园,这种依恋之深,这种倾其所有,这种奋斗精神不得不让我们有那么一丝惭愧,羡慕他的爱情、情亲和友情,责怪自己没有那么纯粹。而作为新疆人的我们,也远不如一个异乡人对新疆付出得多。每每去伊犁都是匆匆停留,看过此书后,内心的遗憾之感日益强烈,幻想着自己立刻徜徉在吉尔尕朗河两岸,流连于太虚幻境般的雾凇世界;观察日出日落,细心倾听月亮的声音,观察一棵小草怎样生长,倾听呱啦鸡的叫声;看秋天杨树叶子簌簌飘落,看漫山遍野的雪岭云杉怎样忍耐着辽阔西域的寂寞和苍茫天山的孤独。

作者梁晓阳的文字功夫了得

作者梁晓阳的文字功夫了得,这在我前些年零星阅读他的博客文字时就有所感,不是石破天惊那种好,也不是群山纠纷那种好,类似于他本人在相机镜头前的若干呈现,意气风发却非“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神情,那种好。他文字里的思想与表达,与吉尔尕朗河两岸的生命竟浑然一体,远非我对惯常走新疆之人的想象:鲜衣怒马、侧帽风流。他的文字不挣扎,不奇崛,是温厚、缓慢、审美式的诗意。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这本书,几乎陷落在长诗一般的语言中,不时从心里升起一种情绪,真想逾越现实这锅沸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吉尔尕朗地带。《吉尔尕朗河两岸》托在手上,是厚厚的27万字,梁晓阳花了十年时间来成就。吉尔尕朗河,这牧民眼里拥有美好名字的河流,是他妻子的故乡,也是他女儿的衣胞地,更存放了他这些年的思考和孤独。有时,读着读着会觉得:我此刻所体会的,不仅是梁晓阳这些年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吧,似乎高出了河岸的那些树木,或许又低过了这条被视为亲人的河流。该是囊括了岁月之狂流?否则,我拿什么来理解,一个在粤桂边界出生的文人,仅仅因为陪妻子回了一趟故乡就扎根于心,一写就是十年?“爱”和“喜欢”只是理由的一部分。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思想在夜行多年之后被唤进新疆,是不是因为心中那理想国的轮廓?对梁晓阳来说,伊犁是他可以搜寻、辨认到的精神故乡,对伊犁来说,它可能也需要这样一个外乡文人的本地视角,对它反复打量和思考。这种写法,伊犁期待已久,它摆脱了边疆文学作品中的局部纠缠。伊犁和梁晓阳的相遇,是这片土地与一个外乡文人共同打造的恋爱喜剧,更宿命式地进入作家的精神谱系。

我还会像原来那样在吉尔尕朗河畔居住下去

梁晓阳相信命运吗?我确定他相信——广西茫茫人海中,他偏偏多看了来自新源马场的姑娘明月一眼而结下良缘,岳母还是广西人,他们的女儿在马场旧房子出生……他肯定不可思议与伊犁的这种前世缘分。作为伊犁的女婿,他年复一年地往返于伊犁,记录下新源马场方圆百里的四季美景与生活变迁。从一个外来女婿到马场的居民,十年的光阴,圆了他一个梦。他掩饰不住自豪地说在马场有自己的院子。“如今,我们已把一个家安在了伊犁,安在了吉尔尕朗河畔,在河的右岸也就是北岸,有一院刚刚建好的房子,院里种有果树,还像梭罗说的开辟有菜园,围墙圈起一个家,为我们看管房子的是我们的爹娘,两位老人养殖着鸡鸭,年年守候着我们一家三口回家。我已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生活有些安闲,也有些寂寞;有些遥远,也有些温暖,我们却感觉很好。这样就意味着,我必定还会成为伊犁的一名居住者,我还会像原来那样在吉尔尕朗河畔居住下去。”

他的妻子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人

据我所知,梁晓阳爱上新疆是因为爱上了一个新疆女人,他的妻子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人,在伊犁出生,在伊犁长大。爱一个人,除了爱她还不够,还爱上她的故乡,这样,使得他们的爱情一望无边,比世界还要辽阔。因此,十年来梁晓阳马不停蹄地往新疆奔跑,钻进一个个毛孔里,用放大镜去观察、品味。他将自己化为一滴水,带入了新疆的汪洋大海。新疆旷野茫茫,孤独沉寂,辽阔的天空,荒凉的野地,冷峻的雪山,像初恋一样给他无法消受的甜蜜和震撼。

伊犁的春天似乎比别处更春天

伊犁的春天似乎比别处更春天,梁晓阳在《春浓的时候》写到,他花了很长时间才降服自己在草原上采摘鲜花的本能,读到它们时我会心地微笑,在梁晓阳笔下,这几乎是充满细腻纹路的生活哲学了。“我”是一个接受一连串信息密码的南方来客,又像一个亲手把树木绵延成林、喂养过牛羊、照看过大平滩的骄傲的本地人,热情地招呼我们看他一生至爱的伊犁。他和海拉提交谈,他接受黑山羊的注视,他写清凉的台地,他的笔几乎穿越了整个伊犁,他的目光无穷无尽。伊犁的天空和大地,那些人情风物,在他每年的往返及每一次回忆中皆跟随他,最终一起达成了愿望——他终于献给我们这样一个私人珍藏,一个理想主义者用文字描摹出他的伊犁。老马场的四季在他心里是全新的意象,绝然不同于他生存的北流小城,他通过一年一度的往返、居住,在心理上将这种距离缩短成河流的两岸。在伊犁住居的意义也使得他彻底从南方潮湿拥挤的小城走出来,并使他所有的文字都迸发出明亮而密集的光束。他写出的阳光都带着伊犁的风,他写雪却又避开雪的本能,特别喜欢这段文字:“现在,我无所事事地来到一棵主干粗大的杨树旁,背靠着树干,静静地站立一会儿,看身上和面前以及更远处的雪花在漫漫飘落,觉得这世间真寂静,在寂静中又有活的东西在动,但又无声无息,那就是雪……”代入感强烈,这个场面的描述也出乎我的经验和想象,这种细微如草尖的感受既清凉又毛茸茸的,这是生命在寂静状态下的感知与微弹。这就是梁晓阳的文学,也是我的感受。

本书让散文的记忆打上了一种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烙印

在吉尔尕朗河两岸,作者以较长的时间和宽广的空间,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个人视野下的西北风情连环画。他的叙事风格舒缓而内敛、沉静而奔放,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平静地倾述于笔端,以一种在场的姿态与一种欣喜和发现对话,不夸张卖弄,也不做作粉饰。比如新源马场的旧居与新房的对比、加乌尔山牧场的清晨和傍晚的变幻、天山长风吹过大平滩的四季美景、雪山河谷台地林区乡野村庄的地域特色……如幻灯片在读者眼前一一闪烁。既有历史的底色作为叙事的背景,也有时代的风云升腾于字里行间;既有赞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浓墨重彩,也有观察中的质疑和深思中的警醒。在这里,草原既给人一种静美脱俗的熏染,同时也给人一种宗教氛围的感化;仰望和崇拜雄鹰的姿势与勇敢,同时也看到草原的博大神奇后面还有苍凉的羁绊和原始的冷落;期待心灵的平静和洁净,同时也渴望现代文明的富庶和繁华……这些客观辩证的思考与揭示,也就走出了片面主观的窠臼束缚,让散文的记忆打上了一种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烙印,是其文本价值与意义的突出表现之一。

吉尔尕朗河两岸

作家眼里的世界和我看到的世界大抵是不同的,或者说感受不同,看到美好的事物,我只能用一句“好美啊”来感叹,而作家却能洋洋洒洒的写出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来,境界果然不同,或者说生活经历不同吧。 《吉尔尕朗河两岸》是作者梁晓阳历时十年完成的一本书,是他十年生活的记录。他和妻子往返于新疆伊犁和广西北流两地,断断续续在在伊犁度过了十年。他在后记里写道,是伊犁,让我有了妻子;是伊犁,让我有了女儿;是伊犁,让我有了这部《吉尔尕朗河两岸》 。作者能完成这样一部好书,的确是应该感谢他在伊犁的这十年生活。伊犁有一望无际的草原,牧民们在草原上放牧为生,春夏有花儿朵朵点缀在草地上,还有淙淙的小溪,作者和妻子就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想种树时便种树,想养花时便养花,过着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多么令人向往啊。如今网络上流行一句话,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和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被巨大的压力推着往前走,于是就渴望有一次不受束缚的没有计划的旅行,让自己暂时逃离喧嚣的都市,过几天随心所欲的悠闲日子。而我们的作者,竟然十年来都是这样生活的,真是令人羡慕。宋阳2014年9月4日

梦中的吉尔尕朗,悠远的伊犁血脉

前些日子,五零年代生人的父亲通过他并不擅长的微信朋友圈,了解到我社出版了《吉尔尕朗河两岸》这本书,立刻打来电话,要求我无论如何也要帮他带回家一本。起初我是并不在意的,但因父亲的执意,我便从责任编辑手中求得一本,大略翻看后,这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渴望得到这本书。由于工作性质的要求,父亲常年待在伊犁,在伊犁的多年生活,让他在还未读到书中哪怕一个字时,就已经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想,这一定源于他对伊犁这片土地的热爱和似亲人般的了解吧。父亲是个摄影爱好者,常居伊犁,自然是拍过许多风光的。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孩子,平常倒是很少在疆内走走游游,多数时候,我都是从父亲的摄影作品中了解伊犁。直到今年七月,我的伊犁之旅才得以成行。现在细看梁晓阳先生的这部作品,回想起自己的旅行,瞬时觉得伊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又在脑中生动了起来。我想,梁先生是把灵魂交付给了伊犁的,他的笔触如此细腻、平实,读着他的作品,我时常将自己带入辽阔而苍茫的草原,温暖和煦的风,不轻也不重地吹拂着,让人刚好觉得舒服。我可以是自由翱翔的雄鹰,也可以是花间轻舞的蝴蝶;可以是草原上潇洒奔驰的骏马,也可以是牧羊人身边温柔可亲的绵羊;我可以是吉尔尕朗河中游过的鱼儿,也可以是滔滔大河奔涌向前的浪花。梁先生的作品可以一直带领着我,就这么无限遐想下去。梁先生并不是新疆人,但他是热爱新疆这片土地的,以至于在他在南方的房子中都听到了西北风中捎来的岳父岳母的对话。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也曾在大学毕业后短暂地停留在山东上海一带,每天听着不熟悉的方言,下班回到没有暖气的出租屋,想打牙祭时却吃着缺盐少辣的食物,抬头只能望见灰白的高楼,而非梦中璀璨的星空,心中漾起的空荡和寂寞顿时淹没了身体,我便似茫茫大海上一片孤独的枯叶,昏沉地随波奔流,茫然而不知去向。读起这本书,我想,那时的我是失去了自己的根的,而我的根,深深地埋在这片生我、养我、赋予我不羁性格的土地上,那就是新疆。而梁先生的作品,是如此深沉地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在新疆这片热土上,有我的父母、我的孩子,有我的同胞、我的手足,有我的回忆、我的未来。十年间,有人来了也有人走了,吉尔尕朗两岸的草原依旧碧绿繁茂,各民族同胞依然和睦生活,梁先生依然时常回到这片他深爱的土地。生命就此循环往复,就似这奔涌向前的吉尔尕朗河,带着过去,流向未来,流入每一个热爱它的人的心里……

在吉尔尕朗找回的宁静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厌倦了城市的钢精水泥,厌倦了身边的纷纷扰扰,你会怎么做?你会去哪里?也许,你会想,我辞职,去旅行。提到辞职旅行,不可避免的就会想到丽江,西藏。丽江,曾经多么文艺的一个地方,现在已被商业化取代,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到西藏,那片离天最近的高原,认为那里的山水更能洗涤人心,是沉静自我的天堂。也许实际上,你根本无需去那里忍受着高原反应的痛苦就能放开束缚已久的心。吉尔尕朗,蒙古语意为“幸福、安逸”,这是一条河的名字,流淌在伊犁草原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地方。梁晓阳选择在这里暂时抛开南方都市的纷扰,沉淀自我,梳理内心。吉尔尕朗河的两岸,梁晓阳妻子的故乡,成婚后的梁晓阳十年间,不断“转场”于广西北流和新疆伊犁,他有足够的资格告诉你,南与北的差异是如何的大,包括土地,包括人文,包括过去与未来。那里,已然是他的故乡,在那里,他找到了他的宁静。《吉尔尕朗河两岸》,一部散文集,一个文艺青年在一个小地方用十年写下的所思所想。如同作者梁晓阳所说,他有做笔记记录的习惯,他笔下的一篇篇文章,就是他在伊犁生活的日记,记录着他在吉尔尕朗河畔走过的春夏秋冬,享受到的视觉与精神盛宴。在北方牧区的生活和南方城市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里,满天飞舞的雪花,广袤的草原,冰雪初融的峡谷,天空翱翔的雄鹰,热闹盛大的草原聚会,热情奔放的麦西来甫舞蹈……梁晓阳是一个勤奋的书写者,他对于他热爱的那片土地,以一个文人的触觉不断地尝试深入,深入,再深入,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风俗,那些风景,那些故事,随着他朴实自然的描述跃然纸上。这样的一本书,你可以随性的阅读,随时翻开任意一页开始,和作者一起,慢慢放缓步调,体味异域生活,然后再去思考现在的生活,梳理一下那些缠绕已久的烦恼,或许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份宁静。

伊犁的冬天,无边宽容的冬天

南方不下雪的冬天不是真正的冬天,梁晓阳喜欢雪,喜欢得过分,第一页开篇就是对雪的描写,看得我心里也卷起了白浪。“一月到了下旬的时候,天空中的蝶雪像突然长大了一般,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白蝶,并且在马场的天空整整飞翔了三天三夜。雪下得真大啊,看起来大地是多么空旷,听起来周围是那么安宁,感觉又是多么舒服啊!地上的雪已经达到了两尺,这时院子里的果树和外面那些杨树、榆树已被几天前的小雪和随之而来的这场大雪压弯了腰,有的则挂着粗粗的冰凌。”“阳光普照着加乌尔山平缓的山脊,可以清楚地看见飞翔在蓝色天空中的鸟儿。而在那些冰凌高挂的杨树、榆树枝上,活跃着一群一群正叫得更加欢快、蹦跳得也更加欢快的麻雀。”是的,这就是伊犁的冬天,无边宽容的冬天。

梁晓阳跟新疆谈了十年“恋爱”

梁晓阳跟新疆谈了十年“恋爱”,每年在疆桂两地像牧民一样“转场”,像候鸟一样往返,庆幸的是多情不被多情误,他把所有的经历和感受都记录在这本叫《吉尔尕朗河两岸》的书里。十年磨一剑,十年写一部书,像跑了一场爱情马拉松。这部堪称展示了新疆伊犁大美的“情书”,记述了他在吉尔尕朗河两岸结庐而居十年之久的奇特生活,阐释了自己对三十多年人生以及爱情家庭的感悟和思考,参悟出了自己与这片神奇土地的不解因缘,是一个本真生命在伊犁草原上的心灵独白。读着这些清新大气却又寂寞智性的文字,感受陌生而鲜活的场景,那种让人怦然心动的感觉只有读《瓦尔登湖》时才有。

一种情结,与自然主义无关

我有些爱较真,打开书一看,有人将此书与梭罗的《瓦尔登湖》归于一类,说里面的文字描述了新疆之大美。不禁头大,就想:假如我不爱梭罗,不读《瓦尔登湖》,只爱宅着,对傻傻的自然也不怎么感兴趣,这次阅读之旅会否成为我的梦魇?承认不喜欢梭罗其实是有压力的。因为今天读书有时候也会流于媚俗。记得今年六月左右天山读书节电视台曾经做过一期节目,记者街访一些路人,问他们是否喜欢读书,喜欢什么书。采访了六个人,年龄跨度从中学生到老大爷,其中五个说喜欢马尔克斯,还有一个说喜欢莫言的。当时听了觉得有趣,怎么我们的读者对故事的口味如此一致?马尔克斯已经成了一位风靡全球的通俗作家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读过一遍《百年孤独》,觉着好。但好在哪里,又很难讲出来,直感到那样的故事不是一次浅读能领会的。甚至沮丧点说,连很多故事情节和故事到底想讲什么也没搞清楚。我不大相信这样一个作家的作品会满足所有人的阅读兴趣。那么,或者是因为他名气大,所以读者才选择他的吧。这不是一种悲哀吗?人人都爱他,在嘴头上爱他。马尔克斯成了一种时尚。梭罗也是一样。他其实该是一个很小众的作家,这由他的风格和经历决定。试想,一个十九世纪前期的美国大叔,醉心于康科德的湖景而顺带着写作。这是一回事。而《吉尔尕朗河两岸》的作者,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叔,喜欢伊犁的风光,就写写散文。这是另一回事。梭罗的时代,南北战争还未开始,在美国还有大片的荒地有待开垦,甚至据说在有些地方,只要在田间散下种子,就可以坐等收获。而梁晓阳生活在今天,到处都是景区开发、收费,来去匆匆的旅行团,连所谓的净土西藏也早已难逃喧嚣的二十一世纪。时间、环境相差迥然,并不能因为他们都住水边,就找出两个人在文字上都是一脉相承的自然主义吧?那这本书是怎样的呢?我以为这本散文集其实都是作者乡土情节的一种释放。他喜欢那边的山水,又在那边找到了爱情,于是生发于心,宣泄于笔。这是一种朴实真挚的情怀,它就像伊犁河边的马兰花一样,简单无华。这样的情结,在许多新疆朋友心里都有。与梭罗无关,与自然主义无关。

细心聆听吉尔尕朗河的声音

在美丽新疆的伊犁河上游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冬天有白花花、软绵绵的雾凇,银白色的雪原,那里雪山巍峨,湖水荡漾,那里有长风吹过的大平滩的美丽景色,那里的四季风景如画,那里静静地流淌着美丽的吉尔尕朗河,有一望无际的草原,牧民们在草原上放牧为生,春夏有花儿朵朵点缀在草地上,还有淙淙的小溪。河两岸的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遵循着自己的生活节奏,千百年来诗意地地生活着、守望着。作者和妻子就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想种树时便种树,想养花时便养花,过着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多么令人向往啊。作者梁晓阳在广西北流和新疆伊犁来去十年,在伊犁断断续续度过了十年,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朴实而真挚的情怀,对自然的沉思、对爱情的品味、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都融入这本书中。朴素、沉实的文字,娓娓道来,浅唱低吟,场景般地像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西北风情画。他是吉尔尕朗河的守望者,他在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里专注地观察日出日落,细心聆听河水的声音;在这里种花草、辟菜园,在白杨树下精心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家园。虽然他不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但他却和这个地方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这里是他妻子的故乡也是女儿出生的地方。从书中朴实无华,毫不做作的每个字每句话无不透出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吉尔尕朗河两岸一草一木、点滴生活的热爱。这种爱渗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他把心给了这条河,给了这片土地。作者的这种生活也许是许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在现如今的年代里,这种远离喧嚣的田园生活是很多人的一个梦想,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下,到处是喧嚣的市井,繁华的街道,宁静的田园被喧哗的城市化撕裂,蓦然间田园已成旧梦。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被巨大的压力推着往前走,于是就渴望有一次不受束缚的没有计划的旅行,让自己暂时逃离喧嚣的都市,过几天随心所欲的悠闲日子。如若你已经厌倦的世俗的纷扰,想要寻一份纯粹的宁静,不妨打开这本书,漫步走在吉尔尕朗河两岸,细心聆听河水的声音,让清澈的河水洗涤你的心灵,找回最原始的自己,找到这条属于自己的吉尔尕朗河。

两岸:废墟或家园

历时十载,增删数次,洋洋三十余万言,只为吟咏一条不为人所知的河,以及河流两岸的那方天地、岁月、人。这样的作家在当下是少见的。而对于这本忠实于大地的长篇散文集子,无疑它的文本包蕴丰富,既有作家在伊犁大地河流两岸独特的住居体验、民俗风情、又有对生态主义、家园意识、土地情结的思考体悟。每一位读者,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何为作家?“作家就是当世界处在一片废墟之中,唯一跑出来报信的那个人。”作家必须有批判的意识和勇气,与“废墟”的现实世界保持紧张对立的关系和审视的距离。这本散文集子看似缓缓流淌、行吟浅诉,实则有着深刻的矛盾架构:南方过度发展遭到破坏的自然,浮躁功利污浊的人心是“废墟”,吉尔尕朗河两岸才是心灵的“家园”。逃离的作者来到数千里外的河流两岸回归纯朴自然的大地与精神。这“废墟”与“家园”就像人生长河的两岸,身在此,心在彼。中间隔着无数的岁月、挣扎、苦难,勇者智者方能泅渡。南方是今生命定的故乡,伊犁则是清洁的精神家园,无奈的作者年年“转场”于新桂两地,生命何似一场无尽的苦旅!更可叹这个世界的发展速度已无法护佑任何一片处子之地,对家园的追寻也许永远没有尽头,只有这西西弗斯式的作者钟情记录着这十年中的伊犁大地,河流两岸,四季变换,雪山草原骏马姑娘,所有的美好,都汇集在这本书里,随着吉尔尕朗河流向远方。每每掩卷,思绪飘飞山谷河流,定有一个行吟的身影游走其间,古今多少出世者,只因文章憎命达。选择逃离“废墟”后,作者向我们建构出一个理想家园的形象。这里是塞外伊犁新源县老马场的一角,广阔的大平滩草原下吉尔尕朗河潺潺流淌,不远处起伏连绵的高山牧场上,雄伟的喀班巴依雪峰映着金色的光芒,库尔德宁的原始林区裹挟着这一切,绿色延展天际。河流两岸,四季有不同的风景,取之不尽的野生蔬果,奔驰在原野上的骏马,草原上空的纵情歌唱,热情好客的毡房和葡萄庭院,沉静的美丽的马背上的异族姑娘。这一切,这大地上原原本本生长着的自然和人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接纳了这个远行而来的人。醉人的草原气息不断被天山长风吹送至他的身体和心灵,那种被南方生活所压抑的疲惫感消失了,他甚至发现自己重新强壮了起来,获得了丧失已久的自由灵魂和对美的感悟力。他的笔也摆脱了过去的僵硬无趣,跳跃着记录下这醉人的一切。那一首首忧伤动人传唱千年的草原情歌,那一个个闪着葡萄精灵般黑眼睛的美丽姑娘,若没有这颗被温柔相待勇敢泅渡的心,没有这支跳跃着浪漫气息的笔,没有这本钟情于大地又投射着遥远心灵彼岸的书,这一切又怎能与我们相遇?愿天地护佑!

一部不会落伍的书

得闲时还是要随便翻翻这本书,觉得还是喜欢,诗性的自然,诗性的生活,在后工业发展时代的今天,在强拆还没有杜绝的今天,在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的今天,可以让我觉得心灵安宁。但是,这本书又不是一味地鼓吹桃花源,因为桃花源本就没有,特别是今天更加没有,但是却可以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景。在不断强调城镇化,还要鼓动农民农转非进城的今天,城市将更加喧嚣和复杂化,因此,在草原或者遥远的乡村居住我相信不会是少数人的希望。这部书不是新桃花源记,而是狠狠地烙上了时代烙印的,在细腻动情地描写草原生活的同时,也有深厚的历时文化底蕴在涌动,那些古远的战争残片,传说故事,典籍记录,人文记载,都让这部书读起来有滋有味。诚如有的人评价的,这本书既有历史的底色,也有时代的风云。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是地域书写的极端,但又跳出了地域,草原特色融进了人类生活的思考,具有终极关怀的东西在蔓延,新疆的人可以看,黑龙江的人也可以看,这就是一部书不会落伍的前提。

此书是作者行吟诗人般的河谷人家的生活记录。

 夜深人静,我翻开伊犁作家梁晓阳赠送的散文集《吉尔尕朗河两岸》(本书入选“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曾经熟悉的文字带着草原的气息扑面而来。从2003年4月梁晓阳和妻子第一次踏上伊犁大地起到2013年1月新书出版,整整十个春秋,伊犁河谷广袤的土地、瑰丽的风景,还有那扯心牵肺的亲情,诱使梁晓阳无数次西行,对伊犁无法遏制的热爱化为文字在他的心里放牧。秋天来临,吉尔尕朗河两岸的树叶黄了,加乌尔山尖上变白了,那些藏在深沟里的羊一只只聚集起来,从山坡上、森林里涌出来,汇成了转场的羊群。梁晓阳的一篇篇文字,也如牧归的羊群,进入吉尔尕朗河生活本身,因此形成了他行吟诗人般的河谷人家生活记录。

作者肯定不可思议与伊犁的这种前世缘分

梁晓阳相信命运吗?我确定他相信——广西茫茫人海中,他偏偏多看了来自新源马场的姑娘明月一眼而结下良缘,岳母还是广西人,他们的女儿在马场旧房子出生……他肯定不可思议与伊犁的这种前世缘分。作为伊犁女婿,他年复一年地往返于伊犁,记录下新源马场方圆百里的四季美景与生活变迁。从一个外来女婿到马场的居民,十年的光阴,圆了他一个梦。他掩饰不住自豪地说在马场有自己的院子。“如今,我们已把一个家安在了伊犁,安在了吉尔尕朗河畔,在河的右岸也就是北岸,有一院刚刚建好的房子,院里种有果树,还像梭罗说的开辟有菜园,围墙圈起一个家,为我们看管房子的是我们的爹娘,两位老人养殖着鸡鸭,年年守候着我们一家三口回家。我已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生活有些自然,也有些寂寞;有些遥远,也有些温暖,我们却感觉很好。这样就意味着,我必定还会成为伊犁的一名居住者,我还会像原来那样在吉尔尕朗河畔居住下去。”读到这里,我想起作家张承志的《夏台之恋》,他对夏特是情有独钟的——“我会写很多关于夏台(特)的回忆,我还会争取画出夏台(特)的美色,最终目标是——在将来,在可能性赐予我身的时候,我一定要在夏台(特)盖一栋自己的小房子。”梁晓阳可比张承志幸运多了,他先有了伊犁媳妇,后有了院子,再来伊犁就不是客人了,而是名副其实的“回家”。

有爱的作者

梁晓阳与新疆的传奇“爱情”并没有因此书的出版而变淡,相反,变得更浓烈。他说他现在只是暂时客居在我们这座小城,新疆才是他真正的故乡,他思念、牵挂,而故乡也一直在召唤、指引他,他他希望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写书一样,在吉尔尕朗河畔写他的伊犁文字,他希望在新疆慢慢变老,终有一天,老死在春天的牧场,化作一抔黑土,灵魂却像新疆的杨树那样迎风飘扬。

一个异乡人“一辈子都不想从这里走开”,一个地方“必将耗尽灿烂的青春和鲜活的生命” 《吉尔尕朗河两岸》编辑推介

我与作者梁晓阳结缘于第二批“新疆民族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的出版项目散文集《吉尔尕朗河两岸》,那是在2012年底。时至2014年2月,当我们决定对此书进行再版时,我便与作者有了进一步沟通。在我们的往来畅聊中,作者给我的印象是平顺谦和的,他对自己的文字极为小心翼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恨不得把普天下的美好都给予她,并且迫切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与推崇。美玉终归是美玉,是金子总会发光。看似一部普普通通的散文集子,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深切情意!我惊异于一个外地人,如何能把新疆伊犁的一个无名之地写得如此大美,后来我明白了只因为作者太爱伊犁,太爱一个叫作库尔德宁的地方,太爱一条叫作吉尔尕朗河的河流及其两岸的风土人情,这种强烈的驱使感迫使作者十年间每年不顾劳顿之苦,从遥远的广西来到新疆,用心仔细体味这里的一切,作者将满盆衣钵的真情幻化为笔尖的一行行文字,成就了《吉尔尕朗河两岸》。作者自认为是一个“对事物感觉很迟钝的人”,他说他对伊犁的其他县写不出啥有力度的东西。在我看来,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融入令他魂牵梦系的地方,只有当他真正把这个地方当作他的精神家园,当作他今生的依靠,他才能倾其所有,投入他全部的感情和精力为此而奋斗。在吉尔尕朗河两岸,作者以长达十年的时间和广袤的新疆伊犁的空间,描绘了一幅幅个人视野下的西北风情连环画。作者的叙事风格舒缓而内敛、沉静而奔放,只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平静地倾述于笔端,以一种在场的姿态与一种欣喜和发现对话,不夸张卖弄,也不做作粉饰。书中文字柔软、细腻,但很令人动容。新源马场的旧居与新房的对比、加乌尔山牧场的清晨和傍晚的变幻、天山长风吹过大平滩的四季美景、雪山河谷台地林区乡野村庄的地域特色……如幻灯片在读者眼前一一呈现。既有历史的底色作为叙事的背景,也有时代的风云升腾于字里行间;既有赞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浓墨重彩,也有观察中的质疑和深思中的警醒。在这里,草原既给人一种静美脱俗的熏染,同时也给人一种宗教氛围的感化;仰望和崇拜雄鹰的姿势与勇敢,同时也看到草原的博大神奇后面还有苍凉的羁绊和原始的冷落;期待心灵的平静和洁净,同时也渴望现代文明的富庶和繁华……这些客观辩证的思考与揭示,也就走出了片面主观的窠臼束缚,让散文的记忆打上了一种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烙印。2014年3月,《吉尔尕朗河两岸》参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6月,我就收到了该书强力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的消息。这是对作者梁晓阳十年辛勤写作的见证与褒奖。我相信《吉尔尕朗河两岸》能够唤醒许多新疆人沉睡的记忆,激发更多外地人对新疆大美的向往。可以说,这本书承载着我重重的信赖和感激,我相信书中的文字,因为它们都是真实的、真切的,同时感谢作者将吉尔尕朗河两岸的人、物、风情还有寂寞自适的人们,轻轻地带回读者的身边,使我们在烦嚣的生活中暂时找到得以让心灵休憩的一片静谧之地。

作者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扎根在那里

在读《瓦尔登湖》的同时,也读读中国一些静下来的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梁晓阳书中“现代化来到草原”等章节里已经对新疆伊犁吉尔尕朗河两岸生态文明的退化进行了描述和揭示。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部被艾略特称为“超凡入圣”的书。梁晓阳的《吉尔尕朗河两岸》是一部什么书呢?当然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内容涉及到环境保护、民族和谐、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牧民的生存以及生活习性、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比较等。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还是离开了那里,“我离开森林的理由和住进森林的理由一样充分。我认为我可能还需要尝试几种生活方式,不应该继续在那里浪费时间了。”这是他离开湖的话语。人离开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扎根在那里。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瓦尔登湖,只不过是抵达的程度不同,正因为这样,人类当下乱七八糟的生活才可以平静一些,诚以斯言。

人类心灵自由和精神超拔的演练场

作者像一只候鸟在南北来回飞翔,并将精力和关注的情雨主要或大量地挥洒于西北那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上:以一个汉人的视角,在夫人及其岳父母家庭的关爱呵护下,在草原的疆域里奔走、在雪山的纯洁里洗礼、在毡房的变迁中寻找、在雄鹰的翱翔中幻想、在马群的奔腾中追逐、在羊群的飘逸里神游、在菜园的劳动中收获、在赛马会“姑娘追”的民族风情里愉悦、在朝霞晚风的自然风光里陶醉……这些诗意的栖息地,与其说是一片令人心仪和敬仰的绿色家园,倒不如说是人类心灵自由和精神超拔的演练场。作者在这里认识了西北草原的疏旷和辽远的价值,了解了哈萨克等少数民族牧民的纯真与质朴,唤醒了失去多年的自信和自由,也在逃离南方的苦闷和逼仄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状态。这种以自然疗法来回归本源、调整心态、放逐心情的做法,是一种多么明智而可贵的人生选择啊!

美玉终归是美玉,是金子总会发光。

美玉终归是美玉,是金子总会发光。看似一部普普通通的散文集子,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深切情意!我惊异于一个外地人,如何能把新疆伊犁的一个无名之地写得如此大美,后来我明白了只因为作者太爱伊犁,太爱一个叫作库尔德宁的地方,太爱一条叫作吉尔尕朗河的河流及其两岸的风土人情,这种强烈的驱使感迫使作者十年间每年不顾劳顿之苦,从遥远的广西来到新疆,用心仔细体味这里的一切,作者将满盆衣钵的真情幻化为笔尖的一行行文字,成就了《吉尔尕朗河两岸》。

和此书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

在本书中,作者曾经毫不隐讳地说过,只有在草原的特殊时空领域里,在个人化的自由游历和独自地思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一种超越世俗、超拔现实的人生境界。在孤寂、静谧、苍凉和深邃的特定环境和语境中,在远离物欲、喧嚣、污染和争斗的绑架与诱惑中,在追寻中国版的“梭罗河”的美丽意境中,作者的文字仿佛被一种幽灵般的内核所驱动、被一种奇异光彩所照亮,思绪灵动而跳跃,胸怀开阔而洞彻,心灵平静而洁净,情感温润而绵长,认知清醒而理性,想象奇特而诡异,联想深远而贴切。好像一种魔法,只要走向它、关注它、贴近它、融入它,就会立即获得一种涅磐的惊喜和升华的洒脱。这种感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种缘分,是主观意愿与客观环境碰撞对接的一种凸显。

草原,对于作者来说,应该是其第二个故乡所在

草原,对于作者来说,应该是其第二个故乡所在,但是,却成为了作者精神寄托和心灵自由的第一伊甸园。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为什么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精神家园往往需要在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才能获得一种开拓和显现?物质财富与精神需求之间,应该怎样才能实现有效而有机地平衡和共赢?

很真诚的一本书!

历时十载,增删数次,洋洋三十余万言,只为吟咏一条不为人所知的河,以及河流两岸的那方天地、岁月、人。这样的作家在当下是少见的。而对于这本忠实于大地的长篇散文集子,无疑它的文本包蕴丰富,既有作家在伊犁大地河流两岸独特的住居体验、民俗风情、又有对生态主义、家园意识、土地情结的思考体悟。每一位读者,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何为作家?“作家就是当世界处在一片废墟之中,唯一跑出来报信的那个人。”作家必须有批判的意识和勇气,与“废墟”的现实世界保持紧张对立的关系和审视的距离。这本散文集子看似缓缓流淌、行吟浅诉,实则有着深刻的矛盾架构:南方过度发展遭到破坏的自然,浮躁功利污浊的人心是“废墟”,吉尔尕朗河两岸才是心灵的“家园”。逃离的作者来到数千里外的河流两岸回归纯朴自然的大地与精神。这“废墟”与“家园”就像人生长河的两岸,身在此,心在彼。中间隔着无数的岁月、挣扎、苦难,勇者智者方能泅渡。南方是今生命定的故乡,伊犁则是清洁的精神家园,无奈的作者年年“转场”于新桂两地,生命何似一场无尽的苦旅!更可叹这个世界的发展速度已无法护佑任何一片处子之地,对家园的追寻也许永远没有尽头,只有这西西弗斯式的作者钟情记录着这十年中的伊犁大地,河流两岸,四季变换,雪山草原骏马姑娘,所有的美好,都汇集在这本书里,随着吉尔尕朗河流向远方。每每掩卷,思绪飘飞山谷河流,定有一个行吟的身影游走其间,古今多少出世者,只因文章憎命达。

一个年年都会挂念年年都会回来的老窝

耶律楚材的《西游录》当时曾说新疆“家必有园,园必成趣,桃李连延”。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亲土地亲家园的传统,只有站在属于自己遮风挡雨的家里,才从心理上认同这是身体与灵魂的归依之处。在第四章《旧家与新家》里,明月的母亲叙述了上世纪60年代梁晓阳从广西流浪来疆和家庭建立的过程,一对勤劳的夫妇养儿育女的过程,一个农民家庭从贫穷到兴旺的过程,这是我们伊犁人多熟悉的经历和生活场景啊。“其实这儿也是我的老窝呢,一个年年都会挂念年年都会回来的老窝。一个人把一个地方认作老窝,那份隐藏在心底的亲切感和沧桑感一下子就会浸满心头”。

吉尔尕朗河的擦肩而过和长驻我心

长久以来,我都有带着书在路上阅读的习惯,出门前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从满书架里翻找一本合适装进背包里的书,它会使我在走上未知旅途时,更添一分踏实感。比如《吉尔尕郎河两岸》,最初这本书的内容便是2013年初我在去南疆出差路上读过的。后来,在冬季趁节假几次坐夜火车,去伊犁英塔木守候野生天鹅时,已经习惯带着它了。虽然这本书没有什么悬念和起伏跌宕的情节,却能让人读来立时就沉下心,进入另外一个静寂无边的世界——在那里,安放着我们少年时代所熟知的田原和亲昵的自然,也安放着我们将要耗尽余生去找寻、回味的,那些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恬静生活。对于梁晓阳这部被称为“自然人文写作探索文本”的散文集,我尤其喜欢的是他笔下的寒冷冬天,雾霭蒙蒙、寥廓冰封的吉尔尕朗河两岸,微微红艳朝霞映照的喀班巴依雪峰,像拉着风箱的轰鸣声吹过加乌尔山的风,还有大雪纷飞、炉火正旺、牛羊粪饼在屋中弥漫着淡淡草熏味道的老马场。他所描蓦的雪原、雾凇、冰河,饮烟、牧群、村人,麻雀、猫头鹰和日升日落、草青草黄,这些都被偏僻遥远的寂静之地赋予了原初般的素然澄澈、细腻绝美。而那大段似向自然倾诉又像心底表白的文字,令人百读百念,如“后来我一直记住这年冬天,我坐在被白雪严严地覆盖着的后山草原上,心境庄严,目光单纯而遥远。被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大平滩草原是多么寥廓而又寂静啊,天空中的阳光闪着耀眼的光辉,毫无遮挡地铺洒在雪地上,在清洁而彻骨的风里我看到天空中那种仿佛永远都是透明的蔚蓝,那种仿佛可以跳进去洗澡的澄净的蔚蓝”这样细致绵长的句段,尤其是那一句“当我长久地凝望着空中的时候,我就有一种自己也已经被蔚蓝了起来的感觉”,每每读到时,心总会被一只手紧紧地攥住,再缓缓地舒展开,这舒展持续着,一直到最恣意、放松、自在的状态。吉尔尕朗河,当我在地图上找寻它的来龙去脉时,便总会回想起来,我曾经在参加伊犁库尔德宁一带的徒步穿越时,扎营过大小莫乎尔,行经过盘桓河曲;曾经从伊宁县英塔木的天鹅泉人家出发,一直向北找寻过浩荡冰河;也曾经在吐尔根杏花沟和阿勒玛勒野苹果林的山坡上,眺望过雪山下的绿洲田畴。如果说遗憾,可能是我这么多次去往伊犁,却与梁晓阳生活的吉尔尕朗河擦肩而过;但,如果说幸运,其实这条从他的笔下流淌而来的河,早已经长驻于我心了。我想说,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在吉尔尕朗河两岸度过漫长时光,是多让人羡慕的一种自然状态。落叶、鸟群,雪野、河流,春光、秋野,家人和简单朴素的生活,这是生命最自如、最简洁的迹象,它一直处在平静之中,并且一直向前。我很清楚这是梁晓阳争取和守护着的,也是我们少年时代曾经深深沉入其间的,只不过,我们的岁月已经成为了回忆,他这个南方人因为爱伊犁的一切而留下来,他所爱所沉浸其中的生活便一直在继续着。当然,吉尔尕朗河的四季,老马场的家、亲情,广阔而寂寥的时空,一个拥有较多感性情怀的人生命中重要的内容并不止是这些。当他独在雪原时看到,“阳光在起伏的银色山峦间金光闪亮,山下白雪覆盖的小屋顶冒起缕缕炊烟,燃烧牛粪羊粪的味道以及煤炭的味道隐隐约约”,这一切让他认识到,“在这片属于他们(马场的人们和山上的哈萨克人)的雪原上,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习惯了这些彻骨的寒冷和日升日落草青草黄的岁月,他们不责怪我这个无病呻吟无事生非的所谓知识分子就是最大的宽容了。” 也许梁晓阳最初只是从吉尔尕朗河生活环境与氛围的直观感受写起的,但慢慢地感觉到了自己越来越多的情感和写作依托,他的视角随着愈发深入探究着,并更加广泛地关注到这片地域上的人群——他的妻女,他们的父母和兄弟,那些草场、林场、巴扎上他的乡邻和朋友,那些住居和游牧着的人们——他们的来处与归途,栖居与守望。由此打开的人文视野,使梁晓阳愈加丰富地体会到这片地域所给予他的,悲悯、美好、忧伤以及日常各种细节、明示和隐喻,丝丝缕缕的内容回瞻、感悟、体察,叠加、排列、释放,使他笔下的人群与生活——这些与他生命有着必然联系的内容,都深厚而澄明。吉尔尕朗河两岸,“太阳光直射下来,一股温暖的风也吹过来了,把河面上的银雾吹散,残冰撞击融化的声音却依然沉闷地响着。在岸边,在我的脚下,积雪也正在悄悄地消融,汇聚成的雪水沿着岸壁静静地流进波浪翻滚的吉尔尕朗河中。这条昼夜不断向西流淌的雪水河,它的生命实现了从里到外、从底部到表层的复苏。这是大自然的复苏,这是春天的胜利!”“在这里,许多时光都是天光通透,山野寂静,吉尔尕朗河水声音清脆,加乌尔山高高地凝视着山脚下的草原、羊群、毡包以及更远处的房子——这就是天山深处草原上唯一的早晨,也是所有的早晨。”这样的地方,这样朴素而温暖的地方,便是我们心灵的去处吧。在这里,生活继续着,在流逝和永恒中继续着,无论它是梁晓阳和他的家人、村邻、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河流,还是我们的河流、湖泊、丛林或者雪山,一旦体察与感悟到生命的独特韵味,便会让你明白,所有这些都是日久积累下来的,你如果读到它的澄净,那必然是你打开了自己澄净的一角,与其相对。当我愈加丰富地品味吉尔尕朗河两岸的内蕴时,我也在各种能够坐下来的空档时间中,随手翻开这本书。在这些文字中,是无法用漂泊或固守来分辨出的感情,它有种像秋日麦田那样的气息,让人一经过,就不想走开。

本书是梁晓阳奉献给自己和亲人,奉献给所有伊犁人之于故乡的赞歌

在作品中,梁晓阳充分运用通感和想象,做到既忠实于风景,又超然于风景。如写河边的风景:“沿着大吉尔尕朗河河滩边静谧的草滩树丛里走着。树多是些红柳、野杏树、野苹果树、野山楂树和胡杨之类,还生长着马林(树莓)、黑加仑、沙棘、沙枣、金鹊花和黄刺之类的灌木。岸边的峭崖上还一溜排列着些黛绿的松树,尽管我没有办法爬上去观看,但是我可以看见树梢上已经竖起一支支蜡烛一样的顶芽。”再如写丛林的感受:“独特而成熟的树林一丛丛一朵朵一团团地点染在沟上沟下,燃烧在弯弯绕绕静静平平的河滩边;虽然在燃烧,但因为时刻有天山长风的吹拂,它们却是一片冷火,是视觉上的火热,体触上的静冷,感觉上的清凉。”冷和热结合在一起,结合得如此妥帖。《吉尔尕朗河两岸》,这是梁晓阳奉献给自己和亲人,奉献给所有伊犁人之于故乡的赞歌。

是内地客人认识西北边疆大美的全面而细腻的导读

当然,写作中的弊端总是与某种过度的喜爱和放纵勾连在一起的。美的极限,一旦化为了一种梦寐以求的心结和宗教般的的顶礼膜拜,可能会走向升华或毁灭的两个不同境地。长篇散文《吉尔尕朗河两岸》,是作者奉献给西北草原的一首抒情长诗,也是内地客人认识西北边疆大美的全面而细腻的导读。我们祝福草原的明天更加美好!

喜欢这种细腻的感觉

在南方的日子,我都记不起他曾多少次“回”新疆,更不知道他的人和他的梦多少回逗留在新疆的牧场、村落、林区。他跟我们谈论新疆的时候眉飞色舞,像一个大龄光棍终于谈婚论嫁了。在我们面前,他常常“叫嚣”要离开家乡回伊犁定居,像牧区人一样起早贪黑,捣弄奶茶烤馕,而据说他也在那条叫做吉尔尕朗河的岸边草原牧区拥有了一个家,一院面积不小的和当地土著人一样的房子。在我看来,拥有了一个院子,那他才是真正的“回家”,像一个走失多年的孩子年年都要回去跟母亲相认。在我们这些南方的朋友看来,梁晓阳真是一个多情人了,他对新疆的爱像对妻子的爱一样,已经塞满了他的内心,渗入血液和骨髓。

诗意的栖息

最近一直在看这本书,书中用细腻、清丽的文笔,描绘了吉尔尕朗河的美丽景观和风土人情,像一幅幅画,又像是亲切的如话家常,娓娓动听地向我们讲述这方奇异的土地和这儿亲切的人们,让我们视野更加开阔,这儿的食住,这儿的闲散和丰富,让我们驻足、品味。

《吉尔尕朗河两岸》——使精神获得自由和尊严

新疆的绝色天姿和超凡脱俗的美总能给文人墨客以创作的灵感。去库尔德宁之前,我翻看了散文集《吉尔尕朗河两岸》,吉尔尕朗河是此书作者梁晓阳妻子的故乡,也是他们女儿的衣胞之地,散文集体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特有的生命联系和爱。大雪怎样纷飞,河流怎样结冰,太阳月亮日夜交替;从春末劳动到秋深,看秋叶簌簌飘落,看漫山雪岭云杉忍耐着辽阔西域的寂寞和苍茫天山的孤独;与风和马为友,为背水的哈萨克族姑娘和摆摊的维吾尔族女子着迷。梁晓阳的心和鸽子、雄鹰一起飞翔……这些强烈的驱使感迫使他十年间每年不顾劳顿之苦,一直在疆桂两地“转场”,用心仔细体味吉尔尕朗河两岸的一切,将满盆衣钵的真情幻化为笔尖的一行行文字。作为我出行前的导读,作者赋予了太多的情感,故我心里只念着这条吉尔尕朗河并直奔而去,但我注定被降服,终将无法摆脱书中字里行间的韵律。我看着阳光和蓬勃生长的草木,想象着冬天纯净的飞雪;看着吉尔尕朗河两岸的点点毡房,想象着书中所提到的作者和他妻子在自己建造的一院房子里快乐的劳动——浇水、除草、收割。随之而来的是他对这片草原的忧虑:草料枯竭,草山裸露,草原生态的破坏……他也有详细地分析:导致这种意外的原因,除了庞大的马牛羊群的啃噬,还有它们毫不知道怜惜地将斜斜的草山草皮踩塌,并指出草原生态的破坏,除了天气的异常例如干旱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度放牧的缘故。《吉尔尕朗河两岸》便是梁晓阳在遥远的土地上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呐喊。而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怎能不实现他梦中真正的自由。我久久不愿离开,因为我也想寻觅一种别样的人生风景。也许是因为新疆太美,故而新疆人已看惯了青山环绕,溪水蜿蜒,山呈翠色,草如绿茵。但来到这里,你又不得不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影响,那淡淡的江南山乡的妩媚清秀悄悄地流入这博大粗犷的草原景色,正如作者梁晓阳从遥远的广西来到新疆一样,自认为对事物感觉很迟钝的他,却把异乡当作是精神家园,这种依恋之深,这种倾其所有,这种奋斗精神不得不让我有那么一丝惭愧,我羡慕他的爱情、情亲和友情,我责怪自己没有那么纯粹。而作为新疆人的我,也远不如一个异乡人对新疆付出得多。出行归来,我再次拿起这本《吉尔尕朗河两岸》,不得不说随着现代化的飞进、生态环境危机的凸显、精神家园的破败,现实的芜杂、躁乱与人们的审美情致存在着深刻的鸿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将笔触伸向历史纵深,伸向古老的民俗礼仪,伸向原生态的山区和草原,歌颂那拙朴、粗犷、纯美、神秘的生命力量,是要从过往的岁月中打捞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治疗方案,而作者的这种淡泊宁静、超脱尘俗的美学文峰如一股清凉活水,使个人精神获得自由和尊严,因为生命的每一段都变得可参照、可感受、可思量、可体恤。

作者对伊犁有一种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和反思

外地人的眼光和半个主人的女婿身份,使得作者的观察、触摸、感悟和叙事具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和深潜的发酵,同时也具有一种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和反思。而这一切的所得,梁晓阳认为都是上苍的恩赐,他说:“一个因为庸碌的南方生活而显得六神无主到处寻求寄托的文弱书生,能够与这些强悍而丰富的民族魂魄相遇并且心有相通,这实在是上天赐予我的一份机缘和福气。”

那里有他爱的人

由于没能抽出完整的时间,书,我不是一口气读完的,有空就读一会。我每次翻开任何一篇章节来读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这篇土地的爱,以至于让我想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我想,如果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极其喜欢并难以忘怀的,我觉得最主要的是那里有他爱的人,他与相爱的人在那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所以爱屋及乌地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也产生了喜爱之情。梁晓阳对新疆伊犁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愫,之前是因为爱明月,所以爱上了新疆。现在,新疆已成为了他的故乡,成为了他和明月要共同守护的家园。如果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那么新疆伊犁就是作者心中的那块净土。作者用自己的笔给读者勾勒出一幅幅既温馨又不乏趣味,既难忘又充满了人情味的画面。那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仿佛就是一剂清新剂,给人带来了清新和诱惑。读者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新疆真的很美,心中不由自主地对新疆产生了亲自去走走的念想。这不得不说是作者的厉害之处,当然,作者对事物有很强的观察力以及细腻的文笔、驾奴文字的能力等方面也有他的过人之处。

好书好作者

作者对于西部大草原的情结,主要源于其与夫人的结识、交往、恋爱、结婚和日常生活。其眷念的黏度、体验的深度、感受的纯度,是一般人的游记散文和地域风情描绘所不能比拟的。其原因在于,作者是以双重身份介入其中的:外地人的眼光和半个主人的女婿身份,使得他的观察、触摸、感悟和叙事具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和深潜的发酵,同时也具有一种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和反思。这种结合和融入的方式,在作者看来,“一个因为庸碌的南方生活而显得六神无主到处寻求寄托的文弱书生,能够与这些强悍而丰富的民族魂魄相遇并且心有相通,这实在是上天赐予我的一份机缘和福气。”

遥远的伊犁是作者梁晓阳的家园

作者梁晓阳如痴如醉地热爱这片辽远的西土,认她为自己的老窝,不厌其烦地描写这片土地上的牧民、骏马、牛羊、草原、雪山……经过十年的积累,吉尔尕朗河两岸的山水和他的子民已是他的老朋友,心里藏着无尽的念想。“我完全相信,吉尔尕朗河就是一条可以让我达到这个理想的河流,一条可以让我把生命以内的东西拿出来认真剖析和慢慢比照的河流。”在读完了这本书以后可以确认,遥远的伊犁是作者梁晓阳的家园,也是他心中的天堂。

心灵归宿

《吉尔尕朗河两岸》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伊犁秀丽的风光,吉尔尕朗河两岸靓丽、唯美的风景和当地各族人民真切、朴实的生活。俗话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有着“塞外江南”“中国薰衣草之乡”的美誉,她是我的故乡,是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一片让我散发激情的热土。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吉尔尕朗河畔四季辽阔壮丽的美景,记录着他对吉尔尕朗河两岸的生命渗透和热爱,“细腻逼真地描写大自然和人的生活,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中体现了朴实无华的写作态度和对自然人生抵达的深度”。该书内容颇丰,涉及生态文明、民族和谐、中国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比较等。书中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品读,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既有对人杰地灵的赞美,也有对模式思维的质疑;既有真情的流露,也有辩证的思考;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该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激发许多外地人对新疆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会带着我们新疆人去寻找早已模糊的印记。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此书让自己疲惫、烦躁的心沉淀下来,得以休憩,进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真谛。正如著名散文家王克楠所说,“作者在吉尔尕朗河畔居住,不是归隐,更不是养老,而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中国商品经济环境下,一个人的生命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他在河两岸的居住生活是放松的,也是幸福的。他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纯净,享受夜晚里草场的神秘,享受牧场的恬静,享受太平滩草原种种神秘的植物气息……”与此同时,作者在书中又融入了他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及忧虑。“就在我们的身边,一段时间以来,大平滩草原上的几个草场也出现了草料枯竭,有好些草山全裸露了,草山的轮廓都真正接近了馒头”,“导致这种意外的原因,除了庞大的马牛羊群的啃咬,还有它们毫不知道怜惜地将斜斜的草山草皮踩塌”,“马场的牧人们不知道弄明白没有,草原生态的破坏,除了天气的异常例如干旱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度放牧的缘故”。作者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如果生态环境就此遭到破坏,我们的经济发展和富裕生活将何在?梁晓阳在遥远的西域喊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声音。

被作者深深地打动!

选择逃离“废墟”后,作者向我们建构出一个理想家园的形象。这里是塞外伊犁新源县老马场的一角,广阔的大平滩草原下吉尔尕朗河潺潺流淌,不远处起伏连绵的高山牧场上,雄伟的喀班巴依雪峰映着金色的光芒,库尔德宁的原始林区裹挟着这一切,绿色延展天际。河流两岸,四季有不同的风景,取之不尽的野生蔬果,奔驰在原野上的骏马,草原上空的纵情歌唱,热情好客的毡房和葡萄庭院,沉静的美丽的马背上的异族姑娘。这一切,这大地上原原本本生长着的自然和人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接纳了这个远行而来的人。醉人的草原气息不断被天山长风吹送至他的身体和心灵,那种被南方生活所压抑的疲惫感消失了,他甚至发现自己重新强壮了起来,获得了丧失已久的自由灵魂和对美的感悟力。他的笔也摆脱了过去的僵硬无趣,跳跃着记录下这醉人的一切。那一首首忧伤动人传唱千年的草原情歌,那一个个闪着葡萄精灵般黑眼睛的美丽姑娘,若没有这颗被温柔相待勇敢泅渡的心,没有这支跳跃着浪漫气息的笔,没有这本钟情于大地又投射着遥远心灵彼岸的书,这一切又怎能与我们相遇?

梁晓阳如痴如醉地热爱这片辽远的西土

梁晓阳如痴如醉地热爱这片辽远的西土,认她为自己的老窝,不厌其烦地描写这片土地上的牧民、骏马、牛羊、草原、雪山……经过十年的积累,吉尔尕朗河两岸的山水和他的子民已是他的老朋友,心里藏着无尽的念想。“我完全相信,吉尔尕朗河就是一条可以让我达到这个理想的河流,一条可以让我把生命以内的东西拿出来认真剖析和慢慢比照的河流。”在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可以确认,遥远的伊犁是梁晓阳的家园,也是他心中的天堂。

读这部书,知道了在新疆可以安心地、诗意地生活下去

好的艺术品应该立足于本土。虽然梁晓阳不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但他热爱那里的文化,热爱那里的历史,热爱那里的人民,同时他又具备在那里的现实中生活的基础(他的妻子是伊犁人,女儿也在那里出生),对新疆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情感,所以他写好了他眼中的新疆。读这部书,还可以知道,这个新疆,是值得中国人深爱的,这个新疆,是值得那里的中国人在那里安心地、诗意地生活下去的。


 吉尔尕朗河两岸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