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好莱坞:细读伍迪·艾伦

出版日期:2015-9
ISBN:978755025561X
作者:林大庆,林睿
页数:240页

作者简介

“在整个现代主义电影终结之时,唯有伍迪·艾伦的哲学仍充满活力,丝毫没有终结的迹象,因为他付出毕生精力所关注的哲学是生活的哲学,而生活是永远不会终结的。”
——林大庆
【编辑推荐】
◎本书内文论述力透纸背、独辟蹊径,从电影文学到电影美学,从剧作结构到导演修辞学,从电影本身 到电 影背后的大文化背景均有涉及;对与电影内容相关联的诸多艺术家及艺术史、比较文化、跨文化研究、人类文化学、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媒体学等学科和话题全面对接,无一回避。作者行文旁征博引、字斟句酌,笔触轻松诙谐,却不失深度。
◎本书精选伍迪·艾伦新世纪以来《好莱坞式结尾》《孪生美琳达》《午夜巴塞罗那》《遭遇陌生人》《午夜巴黎》《爱在罗马》六部佳作,细读伍迪·艾伦超越传统好莱坞的编剧法则与导演技巧。
◎书中特别由电影画面“逆向还原”了一段文字,可从中感受伍迪·艾伦剧作中毛姆小说一般的风格。此外,还提到了阿兰·雷乃、海明威、毕加索等欧美文艺大师与伍迪·艾伦作品的关系,再现了一个文本之外媲美《午夜巴黎》的艺术家群像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伍迪·艾伦近年来六部佳作进行细读,对其编剧、导演艺术做了力透纸背、独辟蹊径的论述。从电影文学到电影美学,从剧作结构到导演修辞学,从电影本身到电影背后的大文化背景均有涉及;对与电影内容相关联的诸多艺术家及艺术史、比较文化、跨文化研究、人类文化学、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媒体学等学科和话题全面对接,无一回避。

书籍目录

自 序
《好莱坞式结尾》:但绝非好莱坞式开头
《孪生美琳达》:唯有更混乱的编剧法才能体现的混乱人生
《午夜巴塞罗那》:你身边的莎士比亚
《遭遇陌生人》:结构的情节化与人物的文学性
《午夜巴黎》:艺术家虫洞
《爱在罗马》:入乡随俗
出版后记

内容概要

林大庆,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一级导演、制片人。执导作品曾获国内、国际奖项。
林睿,德国耶拿大学DAF硕士,曾赴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西班牙巴萨罗那大学访问学习。研修方向为欧洲文化与当代艺术。


 不仅仅是好莱坞:细读伍迪·艾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解救吾先生》开头,以绑匪的车为视角,在北京的马路间不断切换,萧瑟的北方夜晚,行人呵气成雾,再辅以诡谲的音乐,观众立刻感受到氛围的紧张,很自然的进入到导演铺设的情景中。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开头。在《不仅仅是好莱坞》中,第一篇文章是对伍迪艾伦《好莱坞式结尾》的分析,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但绝非好莱坞式开头》,什么是非好莱坞式开头,「从谈话的半截开始,没有一丁点铺垫,显得愣头愣脑」。作者认为每一位导演都会费尽心思的设置开头和结尾,展现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可是,导演为什么要精心设计一个非常突兀的开头?文章从此展开,谈及伍迪艾伦的剧本布局、人物塑造及悬念制造等方面,详细阐述伍迪艾伦独特的非好莱坞式电影魅力。内容先搁置不谈,先说说作者谈论问题的方法。从「好莱坞式结尾」,想到「好莱坞式开头」,再同「非好莱坞式开头」作对比,切入点很符合此书推荐语所言「立论新颖」,这种找问题的独特思路,有点类似于文本分析。如何像文本分析家一样看问题?拿诗词分析来说,苏轼《醉落魄•离京口作》开篇两句,「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乍看是描写云聚散,月朦胧,二更船动,苏东坡酒后惊醒,信息量不大吧。可是带着疑问想一想,从酒醒可知必是先有醉酒才有酒醒,而东坡不爱饮酒,为何会喝酒。再从船发想到离别京口,喝酒是为排遣忧愁。想到这一点,再看前面的轻云微月,也带上一层离别的愁绪。苏轼另有「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此句化自晏殊「宿久醒来,不记归时节」,而东坡的词「不记」中有「记得」,显得更加曲折变化。而「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又可同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做对比,这里的雕栏从不变到易朽,对世事变化的感慨有更深一层。这种文本的呼应,可巧妙,那就是致敬,也可拙劣,就是抄袭。比如作者从《爱在罗马》里主持人对廉价明星劣质长筒袜的挤兑,牵扯出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罗马11点》中女主人寒碜的长筒袜和鞋子,这里凸显出伍迪艾伦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尊重和礼遇。以文学分析的方式品评作品,还远远不能满足作者对伍迪艾伦的喜爱。在《遭遇陌生人》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情节化和人物的文学性》中,作者从电影人物中看到了狄更斯、高尔斯华绥和毛姆等作家笔下的经典角色,于是亲身上阵,将电影的一段故事改变成小说,并将小说同毛姆的作品做了细致的文本对照。如此费力为哪般?作者自己说了,因为自己「视伍迪艾伦为一位用电影写作的人,一位具有文学家人文深度的电影导演。」本书作者同样是位导演,所以立论新颖在具体电影场面的分析中处处可见。在分析一场戏中戏时,作者指出为了突出戏中戏演员的精湛演技,镜头里的前景安排的是存在感不高的灯光师,后景是戏中的表演。而在一般电影里,这种场面的前景是导演和制片,当导演和制片看到戏中精彩表演肯定会有所反应,这些表演会分散观众注意,如此观众是从导演的反应间接感受,而不是直接同步感受演员的演技。最后,作为伍迪艾伦的影迷,看到这本有理有据的赞美书,内心是很快乐的。尽管有些地方感觉吹捧的太过分了,这也无可指摘。谁让伟大的作品拥有多义性呢。
  •     以导演的角度看伍迪艾伦的电影,的确有点意思我也是众多伍迪艾伦的影迷之一,也曾不知好歹写过关于他作品的不少影评,以影迷的角度来讲,大多数人的影视评论可能更侧重于解读而非解构。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一篇评论都有意或无意的错开常人情绪澎湃的语义场,从导演的角度来解构电影的众多元素,想要挖掘出伍迪艾伦这位作者导演异于他人的表达方式,探究其作品为何成为经典,或者说为何旗帜鲜明、风格明显的原因,并想象这些要素是否具有能被复制的可能性。以其中一部作品的解读文章为例,我们来看看这本影视评论著作有哪些有意思的角度。-------------------------------------------------------------------------------------《午夜巴塞罗那:你身边的莎士比亚》《午夜巴塞罗那》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常看常新,由于看过太多遍,人物的出场顺序、对白、表情、服装我甚至都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很好奇会有什么样的新解读。把它与莎士比亚对比起来,有点意思。在前文里大概分析了剧情发展的几条线索之后,作者将重点放在了“戏剧性冲突”上,认为这是此片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戏剧的冲突主要是由人物性格的冲突来完成,同时事件的矛盾发展也是重要力量,而作者指出本片的戏剧冲突来源自两个人物:维基与克里斯汀娜,“影片没有选取维基态度变化的任何中间点,而是直接选取了180度的两个反差点”,从而造成了本篇情节中最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以此可以看出,基本上该文解读的重点,就是影片的戏剧性效果如何巧妙且顺理成章的完成。首先,作者认为本片的戏剧性与矛盾冲突无关,本片的“戏剧性”是突变而不是渐变,其次突变的幅度,绝不是小变,而是大变,“必须是180度的变”。再次,这种变化必须是多重、复杂,并且相互产生作用的。 作者将推动点归结为四位主人公,尤其是维基和克里斯汀娜,而挑起整个故事开始的安东尼奥,实际上却只是个表现得再正常不过的人。维基首先出尔反尔,说不去却去了,说坚决不做爱却做了;其次是克里斯汀娜,答应做爱却生病卧床不起。一个没控制住自己的情欲,另一个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从而,这个戏剧性故事通过突然的转折形成180度的剧情逆转。文章通过引用剧本原文对白进行了佐证。在这里作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解释戏剧性的权威范例来作对比,将本片三分之一的内容归结为话剧结构的第一幕,而“戏剧性”起到的是结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反转的设置、筛选和组织过程,从而实现了整片的“戏剧性冲突“。第一幕的三个戏剧性支点是这三个事件的180度逆转产生的:1、维基意外的出现在去奥维多的飞机上,原本维基坚决反对去奥维多。2、正准备和安东尼奥做爱的克里斯汀娜突然上吐下泻,原本她答应与安东尼奥做爱。3、维基和画家有了一夜情,原本维基坚决抵制和他做爱。------------------------------------看到这一部分的解读,似乎显得中规中矩,没有太多惊喜。然而令我觉得有趣的是文章的后面一部分。有两处。一处是两段话:”与戏剧性的设置相比,戏剧性的完成要艰难得多。戏剧性设计的越是越是巧妙越难实现。” 读到这里不禁想到中国的导演,尤其是爱情片里,对于戏剧性的设置往往过于粗糙和模式化,是非常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作者还有一段话,我觉得写得很好:“ ‘实现’属于导演工作。在这里导师应该称赞一下法语语言词汇的精确性。‘导演’这个词,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诸多语言中唯独法语最为贴切,法语的导演叫’realisateur' ,意为实现者,即把文学剧本拍摄成影片的实现者。或许,这也与电影诞生在法国有关,发明电影的人对电影的理解自然会更为独到。”我也不止一次体会到不同语言在表达上的微妙差别在某些时候能延伸出很多差异性。其实这可以深挖,电影中安东尼奥的父亲只用西班牙语作诗歌。而安东尼奥一直要求爱莲娜在克里斯汀娜面前要“说英语”。都是值得深挖的地方。另一处是,作者说,这不是三个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和一个禁果的故事,而安东尼奥就是那个禁果。伍迪艾伦的这个试验中,维基是主角,她参与的是一场加泰罗尼亚性爱三人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片是一部涉及美国人和讲加泰罗尼亚语的西班牙人在性爱方面的比较文化影片。”“你们是美国人吗?”安东尼奥讲出的第一句话,在作者看来是个不能被忽视的细节,因为这代表身份确认:美国人嘛,“希望我们三个人一起”。 这两个细节,作者牵扯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的核心思想:即当今世界文化冲突已取代了政治与意识形态冲突,“本片所研讨的是在性爱三重奏上美国人与加泰罗尼亚人的文化冲突。”这种三人行是一种公开、透明、真诚的关系,在维基、安东尼奥和克里斯汀娜三人中没能实现,而之后安东尼奥、克里斯汀娜和爱莲娜三人中却短暂实现了一段时间。然而最终以美国人克里斯汀娜的突然离开而终结。两种文化既有的行为标准导致了这种关系的破裂。------------------------------------------这段关于文化冲突的解读,有人可能会说比较牵强,我倒是觉得很有意思,有升华的部分。作者在文尾又说,本片最终的莎士比亚式戏剧色彩来自道格。“对一切毫不知情的道格像是从喧闹的舞台上把两人拉回到平淡而真实的现实生活;我们也想是一群散了戏的观众,离开了灯光闪耀的剧场。”道格整场戏都在焦点之外,最后倒是画龙点睛了一把。所以总而言之,这种另辟蹊径的解读见仁见智,然而有新的角度,总是一种突破。本书共有六篇长文,细细研读,有赞同也有反对,这种可以互动的思考感受,很有趣。推荐!
  •     悉德菲尔德把剧作结构分为三部分:建置(setup)、对抗(confrontation)、结局(resolution)。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长度相加等于第二部分,通常按120分钟片长计算,即建置部分30分钟、对抗部分60分钟、结局部分30分钟。第一情节线出现于建置部分的3/4处(22.5分钟),第二情节线出现于对抗部分的3/4处(75分钟)。仔细想想,大部分爆米花片(包括超级英雄电影)都是遵循这个套路,20+分钟时观众必须得笑、70+分钟时出现情节反转,最后来个happy ending。从这个角度分析《好莱坞式结尾》,恰恰并非按照好莱坞的剧作样式编排。本书对伍迪艾伦的电影大部分是从剧作方面的解读。例如分析《午夜巴塞罗那》的“戏剧性结构”,从戏剧性讲起,再分析什么叫“戏剧性行为”,最后结合电影呈现的效果说明戏剧性感受。读者易懂且有代入感。与其相比,传统电影批评教科书会讲某部电影的参考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明示意义(explicit meaning)、隐含意义(implicit meaning)、症候意义(symptomatic meaning);会讲电影的场面调度、镜头剪辑。本书的这种解读方法也算的上是“独辟蹊径”吧。伍迪艾伦每年一部电影,一提起他的电影,就能自然而然想到某些关键词“知识分子”、“叨逼叨”……本书确实也是握住了伍迪艾伦影迷的脉门,读完剧作分析,再看一次电影,想必会别有一番风味。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全书从头到尾都和”独辟蹊径“这四个字不沾边儿
  •     作为一本小书其实算是蜻蜓点水地完成任务了,最大的不满来自于解读伍迪艾伦完全是说不尽道不明的。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伍迪艾伦的剧本是一件乐趣完全不输电影的快事,因为他始终关注的是人物的"精神"和生活的"哲学",并付诸于文学般的语言艺术。
  •     有侧重点的电影分析。
  •     妈的个大操 这本书介绍的全是21世纪的作品...要不是去年不知情买了 鬼他妈才会去看 介于我只看了两部《午夜》 只看这两部分 其他的根本没有看的必要(你好歹封面也要说一声分析的是21世纪的作品啊 一看到“细读伍迪艾伦”以为要从他的早起喜剧到伯格曼时期在和米娅发罗合作的那些呢,随便一笔带过21世纪拍的那些渣片 结果我一看到前言就傻眼了...)———————午夜巴塞罗那:写的挺通俗的,读起来顺畅,结论和支持点都比较清晰,解析合理。反正这电影就是个情爱小品嘛,我本身不怎么喜欢,再设计再巧妙对白再精彩我不喜欢是两码事。———午夜巴黎:呃呃呃这个写的太简单太肤浅了吧,稍微动点脑子都可以想得到,看了等于没看......还不如再去看一遍电影来的实在 果然还是国外的电影评论家功课做的多一些 这个连影评都不如
  •     The great Woody Allen !!!
  •     1.开头有点水,同样意思的话重复太多,啰嗦,有凑字数之嫌;2.全书都在捧,什么“比肩毛姆”“伍迪·艾伦智慧”云云,不过,对伍迪·艾伦怎么跪舔倒是都不为过;3.“对电影来说,伯格曼的电影成了哲学,对哲学来说,伯格曼的电影仍是电影”;4.越到后面越精彩,就是只要静静地听作者吹就行了,印象很深的是他讲[午夜巴黎]时提到的“泡沫艺术”,以及他对[爱在罗马]的解读;5.愿伍迪·艾伦永生
  •     70%的内容还是伍迪艾伦自己的,所以这4颗星还是给伍迪艾伦本人。有些手法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来还是看看有益的,喜欢这个左翼小老头。
  •     有几篇还不错 比如孪生美琳达、午夜巴黎,剩下的几片全是水货 感觉写的非常没有诚意,失望!!
  •     本书着重于对伍迪·艾伦后期作品的场景化、剧本模式的精细分析,这种精研的模式适合给入门者一种全新的视角。很多细节亮点值得考究,比如作者说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忽视一次性用品的价值,但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也是仅有一次而已。
  •     从叙事角度解读伍迪艾伦,从中可以看出老头在叙事上的的巧妙,趣味和功夫。最喜欢午夜巴黎的虫洞,双生美莲达的对比叙事。
  •     后浪电影学院080《不仅仅是好莱坞:细读伍迪·艾伦》——本书精选伍迪·艾伦近年来六部佳作进行细读,对其编剧、导演艺术做了力透纸背、独辟蹊径的论述。
  •     看看专业人士是如何看电影的,不妄议好坏,只是对自己有帮助
  •     很细致,可惜选了几部平庸之作
  •     用”电影理论“的标签有点牵强,主要从剧作层面分析导演的拍摄意图。影迷读起来还是能达到”会心一笑“的效果
  •     有时候觉得自己很了解他,有时候又觉得一点也不。更喜欢《好莱坞结局》的分析,也可能是因为看那篇的时候我刚吃了好吃的。
  •     伍迪影迷专用 嘎嘎
  •     首先你得看过电影,其次你得多看几遍,再次你得喜欢这个戴眼镜的老头,才能看下去这个书。
  •     大部份的内容是在复述剧情。
  •     伍迪艾伦影迷应该看看
  •     大量照抄伍迪.艾伦的剧本原稿,加上一些不疼不痒的故事分析和评注式解读,就是本书所有章节的通行写作模式。所有解读几乎完全基于文本和对白展开,没有任何影像层面的分析,也没有具备足够深度的文化背景阐释。这样的专著,实在比较水。
  •     还行
  •     此书研究的是最近伍迪艾伦拍摄的六部电影,各有特色,但是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赞赏,学到了一个新名词——电影作家,原来艾伦的定位是作家导演,确实他的电影作品都有一种浓烈的文化气息,很艺术风格,很黄金时代。尤其是在这本书中还能看到关于编剧手法的分析,很是新奇,也感觉到伍迪艾伦的智慧是相当独特的,且超越许多大众导演的,尤其是一般的好莱坞导演,所以艾伦不是好莱坞类型的导演,而更接近于欧洲的艺术导演。
  •     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这两篇写的不错
  •     如果你特别喜欢伍迪艾伦,或者只是恰巧看过其中的几部电影,那这本书会是个不错的消遣读物。
  •     影评人喜欢解读电影,导演作者,却习惯解构。这大概就是此书角度新奇之处吧
  •     没什么新东西嘛,伍迪艾伦不需要解读的
  •     作者脑洞清奇,行文自由,分析有道,亮点不乏。文艺大叔对文艺大爷是真爱。
  •     贵圈写伍迪艾伦的作品真的就只写作品本身吗,这样的影评豆瓣都随处可见用得着出书圈钱?
  •     看不下去啊
  •     挑着看完,第一次发现学院派分析的还挺有趣,午夜巴塞罗一篇推荐!至少好过期刊和知网的!伍迪艾伦城市电影系列,曼哈顿还是第一名的!
  •     太水了,失望。
  •     我相信作者是有些独到的想法的,但我也相信这些想法是完全可以用一半的篇幅说清楚的。
  •     作为影评,它并没有过度解读,说得有理有据,从电影形式,叙事结构入手,并引入文化,哲学,艺术等等各个角度,丰富了阅读性。对伍迪艾伦智慧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老头子又多了点敬意。缺点就是废话太多,有凑字数之嫌。
  •     作者借着伍迪艾伦的名义凌驾于批评标准之上和睥睨一切的口吻太自以为是了,着实令人恶心。很失望的一本书
  •      迷妹式的解读,但跳过《赛末点》和《曼哈顿》,说了这几个平缓的故事,也是有剧情分析上的新点子
  •     对其精妙的结构和文学性有了新的认识
  •     这本书的水平充其量也就是本科生写结课论文的水平,全书由6部电影解析组成,书中大量引用剧本原稿,补充了伍迪艾伦的文学来源,对电影的解读停留在剧情和情节上,这样的几篇文章都能集结出书我觉得刘晖以后可有饭吃了。认真讲,解析好莱坞式结局的那篇写得好,后面几篇都敷衍。第二篇找不到片源没看,其他都看了
  •     对伍迪艾伦的6部作品分析还是很不错的,尤其爱《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的两章解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