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太空漫遊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2006 年 10 月 20
ISBN:9789573258964
作者:亞瑟.克拉克
页数:336页

作者简介

二○○一年,「發現號」太空船遠征木星時,太空人法蘭克.普爾被發瘋的超級電腦哈兒陷害,變成「冰屍」,漂流在冰冷無垠的宇宙中。

到了三○○一年,普爾奇蹟地獲救,但他一覺醒來,卻必須面對一千年後的世界:社會完美和諧、科技比魔法更神奇。擁有二十幾歲身體的他,卻是個千年人瑞,再最新文明的衝擊與挑戰下,適應植入頭部的腦帽、學著戴上蠟翼飛翔……

就在這時候,他發現過去的夥伴大衛.鮑曼已經和哈兒合為一體,變成「哈曼」,並警告他:來自宇宙深處的外太空智慧生命,正透過一組「黑色石板」監視人類,而且打算毀滅人類!普爾該怎麼做才能化解這場危機呢?

★克拉克對「未來世界」的預測幾可亂真,他總有能耐提出科技發展的前瞻視野,把科幻和科技的實質進展之間的鴻溝都打破。──曾志朗(中研院院士)

★內容精采、豐富,令人大開眼界。──《紐約時報》

★科幻小說大師亞瑟.克拉克帶領各個世代的讀者抵達遙遠與孤寂的宇宙。──《今日美國》

★當我打開書的那一刻起,就無法放下它。《三○○一太空漫遊》是精心力作,觸發了整個世代的想像力。──艾德林(美國第二位登陸月球的太空人)

★克拉克的文字充滿文學性,對於科技細節的描寫卻也精確無比,給人一種身歷其境的真實感。──葉李華(交大科幻研究中心主任、本書譯者)

内容概要

亞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英,1917- )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幻大師,與海萊恩、艾西莫夫並列本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同時也是太空科學研究顧問,為少數具專業科學家身分的科幻作家。

自五○年代以來筆耕不懈,作品多達六十餘部,以三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千萬冊以上。一生獲獎無數,如坎伯獎(科幻新人獎)、三次雨果獎及三次星雲獎(皆為科幻文壇最高榮譽)。一九八六年因其終身成就,榮獲星雲科幻大師獎。由於克拉克本身學術背景,作品飽含豐富的科學知識,風格屬於著重科學邏輯的「硬科幻」(Hard SF)。然而克拉克亦擅長於文學性的描寫,筆端優美富哲理,因此讀來毫不生澀,在世界各地皆擁有廣大的讀者群。著有《太空探索》、《月球歷險記》、《火星之沙》、《童年末日》,以及「太空漫遊系列」和「拉瑪系列」等。其中「太空漫遊系列」中的《二○○一:太空漫遊》曾由名導演庫伯力克改編成電影上映。


 三○○一太空漫遊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这个系列越写越差了
  •     因为我超爱看小说,除了文艺小说什么都看。
    --------------------------------------------------------------------
    人家已经说了真相了
  •     插一句,冯尼格特翻成冯内古特好点
  •       觉得很新鲜,写得像散文一样的小说,就像小说家古龙一样,只言片语间灰飞烟灭,因为其科学家的身份,当他写相关太空天文高科技相关的东西时相对来说得心应手,不需要做多余的内容描写!还是很喜欢的。如果要说遗憾:内容少了点,篇幅短了点吧!
  •     译者还译过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也是大家公认的好翻译。刚引进大陆,淘汰了大陆的旧译本。
  •     改变一生的那本书——《3001:太空漫游》译后记
    是的,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一生。不是说它启发了我的科学思维或者激励我发明了什么重要仪器或什么重要理论。不,我不是科学家,甚至不能算科学爱好者。但要不是这本书,我恐怕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上班族,或者,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话要从1998年说起。那时的我刚换了工作,吃不饱饿不死心灵虽有点空虚但还算愉快地隐身于某机关。有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那一头的人说,他叫叶李华。我还真是听过这个名字呢,因为我超爱看小说,除了文艺小说什么都看,家里就有一本他的《时空游戏》。
    他说,他回台湾想推广科幻,他说,正在帮天下文化寻找翻译人才,他说,你要不要试试看?我们素昧平生,甚至不知道他怎么有我的电话。但总之,我很高兴地接受了,有机会总是好的嘛。不久后我收到天下寄来的试译稿,然后我们开始合译第一本书,也就是天下很辛苦才拿到版权的、阿瑟·克拉克大师刚刚写好没多久的、“太空漫游”四部曲的最终章,《3001:太空漫游》。
    我当然知道克拉克是科幻巨擘,也知道科幻小说不会是简单的任务,但叶大哥倾囊相授,把过去几年在美国埋首翻译的经验与心得毫不藏私地传授给我。说好是合译,但他其实比较像老师。我们每周碰面一次,我事先准备好预定的章节,碰面时口译给他听,若他觉得有误解、误译,或诠释得不够好,随时讨论,回家后我把当天的进度化为文字,下次碰面让他带回家看,这就是我们合译的方式。
    那时只觉得自己第一本翻译的怎么就是这样硬的书。我几乎不具任何科学背景,从小数学就差,更别提物理化学。而这本书,除了科学、天文方面的用语、理论外,还有克拉克爵士想像中目前的人类社会继续演化下去的状况。整本书旁征博引,在显示克拉克的博学,幸好叶大哥是科学家,但文章里的每字每句,我们还是要推敲许久;书中人物随口的讨论,都必须查证再三。有一章讲普尔与可汗博士对艺术与美学的讨论,里面引经据典、还有各式各样的看法与辩论,在那个google还没有无敌的年代,这种种细节,耗去我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但你也能看到克爵士的前瞻性。他想像中公元3001年的人类不再食用动物制食品,理由是大型的传染病,看看狂牛症、口蹄疫、禽流感,我看人类可能真的会有这么一天。
    当时为了作科幻系列,叶大哥特别把《科学月刊》的主编张孟媛挖来,待《3001》进入编辑阶段,我也怀了老大,害喜非常严重,简直是从早吐到晚。当时孟也开始加入我们的“课程”,一起进入系列的第二本书,碰面地点改在天下的小会议室,大家下班后,小会议室里总会飘来隔壁人家煮饭的油烟味,常让我一边忍着吐、一边口译或记笔记。我们每周碰面,一起吃饭、讨论文字文句,也闲聊八卦。此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和译者关系这么密切的编辑。我们就这样把克拉克老大的书当作课本,毕恭毕敬地上了一年多的英文与翻译课。
    我说不上来那时候受益到底多匪浅,只知道到了今天,我还在受用。当时学到的种种态度,像是仔细、勤查资料、虚心接受指导、翔实转达作者原意、认真记录所有专有名词的译名、出处、勤翻参考书等等,直到现在,进行任何编辑与翻译工作时,也都还是我的原则。更不要提因为这本书的翻译经验,我才有机会踏入自己希望从事的编辑工作。
    《3001》于2000年6月30版,我儿子于12天后出生。他们简直像双胞胎,其中之一在我肚子里日渐成长的同时,另一个也正通过一连串的缜密工作印刷成书。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3001》兄弟同时以中文再度面世,都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重读《3001》,像是重新审视怀孕与生产的痛苦过程,不过,成果仍在发展中。
  •     因为老人的想象力总是越来越差嘛。而且只能说明现代科学的发展太迟滞了,几十年也没有给阿瑟想象力的启发,他只能孤独的思考,默默的构思,最后让作品显得科技贫穷,没有生命力了
  •       从2001的巅峰开始到3001的低谷,太空漫游4部曲确实越来越乏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我个人而言感觉是这样的:
      2001本身对科技的描写除了最后一段穿越老大哥之后的星际旅程很突出,前面的段落并没有太先进的地方,而这一段,又很短,但是,就这本书而言,主角(不论是望月者还是鲍曼)所处的环境和他所遭遇的事情有着极大的反差,这些经历远远超出他们的时代背景,有着很强的戏剧冲突性,再看后面几本书中,这一点就弱化了很多,到最后,3001中,人类居然可以摧毁黑石,而黑石的创造者也堕落到连光速都无法超越的地步! 没有了强烈的反差,也就剥去了我对神秘的未知事物的强烈向往和认同,这样的科幻也就索然无味了
      
      看来,对我来说也许硬科幻的好坏,不在于描写的事物从绝对意义上有多么的奇妙,先进,而在于其相对的先进性。 好比武侠小说,练武的过程中每天都有突飞猛进的阶段才是精华所在,至于真正到了绝顶高手的时候,就没什么好看的了。
  •     燕七,来看看你:)
  •     雷啊。是金山快译的文风。莫非是金山新出的人脑芯片?
  •     写得真好。我非常喜欢,而且所有评论太空漫游系列的文章里,最喜欢这篇。
    阿瑟90岁生日时许下三个愿望,一个就是找到外星人存在的证据。你说的很对:“ 如果外星生物真的在寻找联系地球人类的途径,还有谁,比克拉克更适合呢?”
  •     凌晨看完,震撼.写自己的感受前先来看看别人的评论:)
  •     同意后记确实雷人 克爷子看了肯定不理解。。这种后记怎么能登呢
  •     虽然不及前两部那么气势恢宏,但精彩的故事还是给整个四部曲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而星城的描写,那神奇的太空电梯在一千年后成为现实,着实令人向往啊~~``
  •     你不过是不适合台湾译书的文风,其实翻译得挺好,后记也写得得体。
  •     啊哦!等读你的新作。
  •       书也比较烂了,翻译勉强凑合,但那个第一译者钟慧元写的后记啊,我的天啊,还有这样垃圾的译者,简直是雷死人不偿命。
      
  •     啊~~~我比你慢一点点,我昨晚刚看完二十七章,嘿嘿
  •        一
       那天下午收到一条短信:克拉克昨天辞世。
      
       很奇怪地,这与过去任何一个作家给我带来的感受不同,因为我很少会为这类消息难过。比如冯尼格特,我遗憾于再看不到他的愤怒的刻薄话,汪曾祺,我遗憾于还没来得及见过他,和他聊天说话--啊并非全无可能。:)而阿瑟·克拉克的辞世,好像一束探向无限太空的射线,突然中断。1988,海因莱茵,1992,阿西莫夫,2008,阿瑟·克拉克。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想象力,因之又衰减了一部分。
      
       从《2001》到《3001》,除了小说本身,我还喜欢克拉克写的那些序和后记,太多现实与科学幻想的印证,使克拉克的小说简直像一个个预言。他写于1981年的《2010太空漫游》中提到,列昂诺夫号宇宙飞船以“萨哈罗夫驱动机”作为动力来源,1987年出版的《2061太空漫游》又提到宇宙飞船都以“冷融合”驱动,而1987年7月出版的一本美国科学杂志报道,萨哈罗夫正在研究核能的发生,其原理系根据谬子的催化作用,亦即“冷融合”。。。。。。更绝妙的事发生在《2001:太空漫游》中。1970年阿波罗十三号执行探险任务出现故障时,艇上正在播放电影《2001》的主题曲《查拉图斯特拉》!航天员与休斯顿控制中心联系时说的第一句话:“我们有麻烦了”,正是电影中类似场景下的一句台词!还有,《2001》里,宇航员在土星的卫星伊亚佩图斯上面看到“一个明亮的白色椭圆形,中央有个小黑点”--当然,这个小黑点正是克拉克那著名的、代表外星文明的黑色石板,而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航海家一号传回第一批土卫八的照片时,确实显示有一个大的椭圆形,中央也有个小黑点!
       所以,美国太空总署的主任派恩在送给克拉克的阿波罗十三号任务报告上写:阿瑟,所言不虚。
      
       库布里克对克拉克说过,“你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朝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间,异族智慧体或许会扮演神般的父亲角色。。。他们一定会希望褒奖你,因为你是最具远见、最早预告了他们存在的人之一。”克拉克却说,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至于真相,一定更在意料之外--自古皆然。”
      
      
       二
       《3001:太空漫游》我才看到第二十八章。
      
       在看过的部分,我最喜欢的,当然首先是巨大的太空电梯。在赤道上方,四座3万6千公里高的高塔。。。由亚洲塔、非洲塔、美洲塔、太平洋塔构成的世界之环,光是想想在塔上俯瞰地球,就觉得雄奇无比。而既然克拉克提出过的国际卫星通讯构想已经成为现实,说不定太空电梯也能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看到呢?
      
       此外,还有飞翔。曾经做过的那道霍格沃茨分院测试题中,问到最想获得什么技能:黑魔法,隐身术,飞行术,还是变形术,我毫不犹豫选了飞行。我相信鸟类是我们曾经的祖先--我们的基因里一定还有关于飞翔的记忆,这就是为什么航拍的画面总是叫人屏息惊叹,为什么我们都会在梦里梦见过飞行,像大鸟一样滑翔过山谷,掠过屋顶,树林和池塘,结冰的湖面。。。这甚至解释了英格兰人克拉克为什么60年代起就定居在岛国斯里兰卡--因为他喜欢潜水,“而潜水,有些类似空中飞行的感觉”。在《3001》里,凭着太空塔上的低重力和一套装置,人真的可以扇动翅膀,在模拟的风景里翻滚,绕圈,盘旋。。。是的,就像我们在这个时代学习滑冰一样。我多希望我能活到那一天--即使我变成了一个胖老太太,也要试试。
      
       就像阿西莫夫创立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一样,克拉克也有著名的三大定律,其中第三条是:
       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真的,电话,飞机,电脑,每一样技术都改变了世界,也是上一个时代的聪明人,再聪明也难以想象的。我那么地喜欢科幻,就因为他们提示了未来的种种可能,宇宙的种种假设,让我觉得,我不仅活在这个维度里。坐在地球一隅的灯下,手捧书本,宇宙就从我延伸开去,直至不可知的疆域。
      
       嗯,我的科幻小说定律之一是,任何非常优秀的科幻,初看即与魔幻迥异--虽然克拉克对《魔戒三部曲》也推崇备至,可是,架构一个虚幻的世界,比起推想出一个未知的世界,难易程度,不言而喻吧。
      
       三
       克拉克在九十寿辰的时候,许下的愿望之一,是希望能发现外星智慧生物存在的证据。他一直相信,“在宇宙中人类并不孤独”。加上罗伯特·索耶,他们俩也许是最确认这一点的科幻作家--而在亲爱的阿西莫夫那些美妙的基地和机器人故事里,全银河系都是地球人的殖民地。:)
      
       在《2001:太空漫游》的结尾,宇航员鲍曼变成了星孩:
       他沉思在这一片不见任何星辰的黑空,他知道自己第一次体会到永恒的意味了。然后他想起他再也不会孤独。
       原先被他框在心中的银河,冲开了框架--星辰和星云,以一种无法言说的速度,从他身边流泻而去。
       星星逐渐稀疏,银河耀目的光亮也暗淡下来,逐渐从他相逢过的灿烂光华,化为一种淡淡的魅光--但是将来等他准备好之后,会再度与那灿烂光华相逢。
      
       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城,月桂庄园的栀子香里,弥留之际的克拉克看到的也许就是这样的景象吧。
       如果外星生物真的在寻找联系地球人类的途径,还有谁,比克拉克更适合呢?
      
      
      
      
      
  •     唔,大概是《3001》正文篇幅太短,拿些译后记来充数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