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214092052
作者:[英] 戴雨果 海伦•布里格斯 约翰尼•阿克顿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全彩插图版)》分六大主题讨论现代西方国家的饮食、教育、经济、医疗、媒体、官僚,带你走进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了解新闻联播和好莱坞大片中不曾看到的真实一面,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的问题。
一场风暴席卷全球,西方经历了“二战”后最深刻的危机,危机的根源在哪里?
是制度跟不上时代变迁,还是制度设计与实际行动发生了矛盾?
西方的现在是否折射出中国的未来?
为什么拥有一流大学,却承受着人才匮乏的危机?
全民医保体系如何把国家拖向破产的边缘?
丰衣足食为何造就了过度肥胖和惊人浪费并存的怪现象?
出于善意的公共政策为何与常识背道而驰?
曾经是全球发展范式的西方模式为何频频出现濒临崩溃的危机?
中国会重蹈西方覆辙吗?

书籍目录

自序
引子:西方与世界
何谓“西方”?
英语世界的危机
英语文化圈为何崛起?
采访笔记1:海伦娜•肯尼迪夫人——英国的法治传统
采访笔记2:西蒙•詹金斯爵士——英国基础制度:国会
01 祸从口出的社会问题
一场名叫肥胖的“瘟疫”
世界的重量
减肥训练营
非健康食物的致命诱惑
“捡来”的晚餐
慢食运动的兴起
“人造肉”的未来
肥胖问题对中国的警示
采访笔记3:道格拉斯•卡斯维尔——盎格鲁-美利坚传统
采访笔记4:保罗•贾吉爵士——美国体系和英国体系是怎样分道扬镳的
02 教育大国的教育问题
过安检进学校
在家上学:教育的另外一种可能
夏山学校快乐教育的启示
毕业即失业的剑桥毕业生
职业教育,突出重围
采访笔记5:林赛•约翰斯——教育和2011年暴乱
采访笔记6:韦鸣恩勋爵——修补社会裂痕
03 经济危机下的西方
“没有未来的青年”的抗议游行
伦敦金融城:危机下的反思
工业之殇
回归历史:以“穿越”逃避现实
与羊共舞:城市人口的返“乡”潮
采访笔记7:弗兰克•弗兰迪教授——福利的国家调节的影响
采访笔记8:肯尼斯•米诺格教授——“社会福利国家主义”如何使社会逐步瓦解并腐化
04 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
养酒鬼的福利社会
奢侈温泉水疗也公费
政府医疗体系为时尚埋单
关于医疗服务分配的抗争
采访笔记9:安东尼•丹尼尔斯——福利和世袭阶级文化
采访笔记10:大卫•格林——福利国家如何瓦解人们的责任感
05 有权无责的媒体世界
“狗仔队员”的一天
受审中的英国媒体——莱韦森调查
受媒体左右的美国总统大选
媒体的面目:一面天使,一面魔鬼
采访笔记11:约翰•罗伊德——媒体:与权力对峙
采访笔记12:彼得•希钦斯——媒体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
06 官僚的民主与社会效率
捕鱼危机背后的隐疾
深陷过度立法泥潭的西方政府
西方世界的官僚
自由与法规的对抗——荷兰的大麻辩论
采访笔记13:斯图尔特•威尔——现在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
采访笔记14:马修•艾略特——阻碍企业的规则
07 西方社会将何去何从?
六大问题
主题和关系
昔日确定性的丧失
昔日确定性的替代品
西方可以选择的方案
结论
采访笔记15:安德里亚斯•维特姆•史密斯——西方政府典范的幻灭
采访笔记16:弗农•波格丹诺教授——民众和领袖之间的关系
后记:中国对西方的需求
中国对西方的启示
英语文化圈的衰退
陷入困境的转变
未来的重大问题
采访笔记17:查尔斯•摩尔——进取心VS规则
采访笔记18:彼得•欧彭——社会道德和选举阶层的出现
扩展阅读

编辑推荐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全彩插图版)》编辑推荐:CCTV2013开年热播纪录片,英国顶尖制作团队打造,水均益坐镇访谈,独家增补纪录片之外的深度访谈,政经文化各界犀利点评,一位英国传媒学者“重返西方”,对“现代文明”的微距观察,长久以来我们对西方的误读,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内容概要

戴雨果,英文名雨果•德•伯格(Hugo de Burgh),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教授,中国传媒中心主任,也是清华大学教育部985工程的特聘教授。他于2005年创办了中国传媒中心,致力于在中国和欧洲媒体专业人士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他还担任湖南卫视、上海媒体集团和其他中国和欧洲机构的顾问,出版过关于英国新闻调查和中国媒体的书籍。
海伦•布里格斯(Helen Briggs),英国屡获殊荣的作家和制片人。她目前担任英国最负权威的时事节目《今日BBC》的科学节目制片人,并带领她的六人团队为BBC新闻网站健康频道提供新闻故事和深度报道。布里格斯曾凭借对人类基因解析与欧洲环境卫星Envisat发射的报道两次获得欧盟新媒体记者媒体奖。
约翰尼•阿克顿(Johnny Acton),在牛津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后来成为了一名电视研究者,随后就职于泰晤士报。他已经写了15本著作,内容涉及查尔斯王子的有机食品业务、经济和英式足球历史等。他的新书《如何看待奥林匹克》于2012年5月在英国出版。阿克顿的名字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可能有点熟悉,那是因为他是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的曾曾孙。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和作家阿克顿男爵是他的堂兄。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多少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国王和知识分子都轻视商业活动,认为它丑陋、充满剥削,因此国家必须对商业欲望进行抑制和控制,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通常,国王只是希望坐享商业成果;知识分子声称,最优秀的社会应该人人平等,享受同样的待遇;其他人则认为,只有国王和贵族才有权拥有非凡的资源……国王为了控制普通民众的饮食和财富,因此下令控制能够进行买卖的东西。 当然,我们现在很清晰地认识到:贸易是人类的本能,是进步的关键。里德利…说:“没有贸易,就不可能出现创新。贸易对技术的意义犹如性爱对进化的作用。贸易能够刺激创新。”他接着说,“专业人士知识的持续积累使我们每个人消耗的东西越来越多,产出却越来越少……这是人类故事的核心本质。” 中国明朝时期,英国开始成为一个商业社会。英国商人和商贩毫无畏惧地开展各种贸易活动。但是大洋彼岸的明王朝却垄断了从生铁到食盐等各种生活必需品,并对商业和贸易进行严格控制。明朝的当政者允许官员阻挠创新和创业,这一点,英国的做法正好相反。英国各个城镇中的商人和工匠试图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之人,甚至在财富和权势方面与地主一争高下。企业家或者普通商人充满信心地将自己辛辛苦苦赚取的财富再投资,因为他们相信只需缴纳法律规定的税赋,法律就会保护他们的个人财产。与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国家相比,英国商人相对更为自由,也更安全。 在英国,财产的法定权利古已有之,对企业文化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此外,个人主义也是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个人主义并非当代英语文化圈的极端个人主义,它不排斥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不会奉行个人满足至上的原则。相反,这种个人主义使年轻人早早离家创业;农民能够根据权利平等的思想与当地权贵斗争,尽管他们没有什么财富,也没有什么文化;妇女也渴望并尝试着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平等,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她们都以失败告终;人们经常展开辩论,激辩个人主义与法治哪个更重要……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学所谓“英国例外现象”的基石,使英国从当时所有的其他国家中脱颖而出。 法治:英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英国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是法治,即所有人必须服从法律的社会运转机制,包括法律的制定者。当少数国家存在并执行着这种理念时,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所有人权利平等的思想具有革命性意义。18到19世纪,大英帝国试图将法治理念推广到印度和非洲的某些地区。 即使今天,大多数国家仍然担心法律只是强权者维护自身利益的规则;人们担心并拼命维持着实施这些规则的法律效力和秩序。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回溯17世纪,大清皇帝统治之下的中国社会国泰民安、一片盛世,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先进的社会。然而,就在一百年间,新兴思想开始在西方萌芽,为西方国家得以赶超强大中国埋下了伏笔。发展到18世纪,西方国家改进了自己的思想、制度和技术,经济上财富剧增、政治上民主启蒙、技术上锐意创新,并由此成功地超越了世界上的其他地区。走进19世纪,西方国家的实力开始凌驾于非西方国家之上。除日本以外的非西方国家,甚至包括庞大的清帝国,开始发现自身根本无法与西方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一边忍受着自身的缺陷,一边开始挣扎着试图弥补。20世纪的变化是惊人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东西方从对峙到融合,世界在这一百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成为全世界的超级大国,西方诸国从战争的破坏与阴影中走出,俄罗斯经历了根本性的政治变革,中国从战争的苦难中慢慢崛起。21世纪的今天,我们能很清晰地感知到国家之间的力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呈现出的上升趋势让西方国家及其领导层备感压力,与此同时,他们还必须面对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国的巨大挑战。相比17世纪的上升状态,西方国家目前的处境已经完全不同,它们一边忍受着自身的缺陷,一边亟需应对非西方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对西方国家而言,这些自身的缺陷,很可能使其难以适应世界发展的新局势。我们这本书要探讨的内容正是基于西方国家的这些自身缺陷。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以及之后系列图书的探讨,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西方社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世界其他国家可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我们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六个问题来探讨,每个问题各成一章。在引子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和厘清“西方”这个概念,然后将本书同名电视系列片所关心的六个问题放入当前西方国家正在发生着的具体环境中去讨论。每个问题中的故事都体现了西方社会的现代行为,折射出经济与文化生活中西方社会的心态与变化。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讨论西方的这些问题与中国的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联系。● 何谓“西方”?事实上,所谓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有时要大于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差异。例如,南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很重视人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一点和中国人的处世观念非常相似。除此之外,那里的人们对老年人的尊敬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教养期望,也与中国极为相似。然而,与南欧只有些许之隔的北欧地区,在这些方面则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其实,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北欧人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原因可以追溯到人类学研究层面,例如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形式。这些因素其实有着极其古老的渊源,即使今天的民族或文化群体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区分,但是这些因素仍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既然南欧人和北欧人的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他们以及从地理上远离欧洲的北美人、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都被称为“西方人”呢?这是因为西方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近代以前,所有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和美国人都以古希腊作为西方世界观的渊源,正如黄河流域和儒家思想将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联系起来一样。虽然基督教呈现为几种不同形式(包括天主教、英国国教、东正教、路德教等),但是它被普遍认为是西方的道德基础,也是推动技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即使当今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表现各异,比如爱沙尼亚、西西里、罗马尼亚和苏格兰相比如此不同,但它们大都秉承基督教的文化传统。若要追溯南北爱尔兰仇恨的根源,则可归咎到这一文化的差异,意大利讲德语的蒂罗尔地区与意大利其他地区之间的仇恨也是如此。长期以来,欧洲统一一直是部分精英阶层的梦想,但是普通民众对此并不关心。欧洲普通民众之所以对欧盟强烈敌视,原因之一就是:尽管欧盟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与其他国家的人差别过大,甚至比“四川人”与“辽宁人”的差别还要大。欧盟的创建者认为,由于欧洲国家思想相通,加之经济利益的推动,欧洲人完全可以团结起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欧洲人不可能创建一个欧罗巴合众国,因为他们缺少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关键性因素——共同的流行文化。可以说,美国是英国文化的产物。这并不奇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主要领袖几乎都是来自不列颠的英格兰人,最初的居民绝大多数也是英国人,其他国家的移民只能被英国人同化。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尽管还有大量法裔少数民族)和新西兰,这一现象更加明显。为了便于描述英裔人口的散居现象,我们可以使用“盎格鲁-美利坚”(Anglo-America)或者“英语文化圈”(Anglosphere)这样的专有名词,这与“大中华区”是一个意思。关于英国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我们将详细讨论。现在我们要先讨论与“西方”有关的另外一个问题。今天,当我们审视那些差异极大的西方国家,如果我们希望寻找某种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东西,最强有力的共同因素是,它们都希望执行“盎格鲁-美利坚”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人在国家重建期间,很乐意接受“盎格鲁-美利坚”人的建议。与其他欧洲人一样,今天的德国人也愿意接受“盎格鲁-美利坚”大众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尽管意大利、波兰和塞尔维亚的社会现实迥异,但是它们都希望实施“盎格鲁-美利坚”标准。我们这样说的目的,并不意味着“盎格鲁-美利坚”标准是最优秀的,而是说它们占据着统治地位,非常“时髦”,甚至具有“支配”力量。从18世纪开始,欧洲大陆的人们便试图效仿英国文化,但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他们又开始效仿美国。然而今天,英美两国正在为各自的社会问题和失误深为忧虑。他们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正在被中国赶超。● 英语世界的危机人类发展到今天,当今世界存在着两大突出的文明:一个是中华文明,它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持续的时间都更长远。经过两百多年的苦难历史后,中华文明正在振兴。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明,它的大众文化具备着强大的生命力。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是指中国的传统习俗、态度和价值观。中国的艺术、文学和社会制度也有很多值得世界学习的地方。在人类科技史上,它也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两千年以前,中国便建立了现代政治体系,而18世纪才意识到这一点的欧洲人,对此十分仰慕。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明并非局限于它的发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遍及所有华人居住区或学习中文的地方。可以说,中国今天的发展速度是一项世界奇迹。另一个文明是英语文明。虽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一些较小国家在政治上是分离的,但是它们的思想和制度都源自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英国是英语文化圈的“黄河流域”。英语文化圈的语言和核心思想均源自公元9世纪面积很小而又人口稀少的英国。从公元9世纪到英国分离派清教徒建立美利坚合众国,这一时期属于英语文化圈一段共同的历史。在此期间,我们可以找到英语国家政府形态、大英帝国及后来的美利坚帝国工业革命、(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数字革命的起源。英语文化圈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极为普遍与迅速。从国家意图和目的出发,英语文化圈的众多国家在“吸收新的人员和思想、创办新的企业、创立新的项目”等问题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在体制和心态上有所差别,但是人们内在的行为模式是相同的,现代美国出现的众多问题同样也出现在英语文化圈的其他国家。由于效仿效应,其他西方国家或多或少也存在着类似问题。今天,很多人认为,中国可能超越英语文化圈文明,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并最终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和榜样。然而,即使对于一直坚信自己命中注定是已知世界中心的中国人来说,这也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任务。世界现有的标准相当高,即使英美国家的人们也经常望尘莫及。尽管英语文化圈文明发展史中存在许多应受谴责的时期,然而它为人类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人类福利的范式和广受敬仰的行为标准,开创了全球管控和维持和平的制度,创造了某种程度上有助于限制冲突和实现和平政治过渡的社会模式。不可忽视的是,一千五百多年以来,英国形成了自己的法制社会、议会制度和民权理念。我们相信,只要有一个英语国家,这些理念就会存在。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尤其是英国的前殖民地地区,人们都向往这些理念。18世纪,英国首先提出了人权理念和反对奴隶制的思想,并率先开展了社会福利、公共健康和大众教育运动,并为世界各国效仿。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语文化圈的社会流动性更大,对企业更加开放,能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在人类历史上,权势群体和普通民众之间通常存在巨大差异,而一些人将暴力和剥削视为宿命淡然接受,所以上述提到的任何一方面的成就在我看来都是难能可贵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自己所在国家实现“现代化”,因为英国人创造了现代化思想,所以人们有时会将实现现代化与实施英美制度混为一谈。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直到不久之前,出现了另外一种现代化模式——中国模式。我们认为,英语文化圈具有很强的韧性。几个世纪以来,它曾击败过来自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的挑战。然而,今天发生的三个事件削弱了世人对英语文化圈的敬仰:第一,血腥的伊拉克战争和对穆斯林国家的干涉行为,这些行动常以推动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实则被视为侵略和虚伪;第二,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使人们开始质疑英语文化圈模式的有效性,此前人们一直将英语文化圈模式视作实现发展的唯一途径;第三,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西方制度的信心。英语文化圈的一些评论家认为,西方出现的问题并非只是经济危机,不能仅仅通过经济政策予以解决,而是一场社会危机综合征。问题的根本是英语文化圈国家未能适应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正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这一新现实。英语文化圈国家必须学会与更加犀利、快速和富有创造力的国家进行竞争,我们再也不能盲目享受舒适生活,否则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我曾与许多思想深刻的评论家进行过讨论,他们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案,试图理解并解决目前的危机。很大程度上,大家相信与其说这是一场经济与社会危机,不如说是一场政治危机。那么,这场危机的要素都有哪些呢?首先是英国的政治制度——即使在过去的几百年它一直能够不断适应新环境,而面对被全球化及新媒体主宰的21世纪,这一制度似乎无法实现必要的变革,无法继续有效地运转。我们的政治家们似乎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然而,有一点特别值得人们关注:新媒体虽然大大提高了人们融入社会活动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参与度,但事实上,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前所表现的参与度和责任性要更高。全球化增强了企业间的竞争,提升了企业的价值;英语文化圈国家认为,它们的制度首先确保了商业竞争与企业的发展。那么,到底什么地方错了呢?第二个因素是,从务实、流动性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英国呈现出更强的意识形态、社会僵化和被规则束缚。这是商务人士的普遍观点。一些想延续以往生活方式或者希望不受干涉和束缚地为各自社区或群体提供服务的人,也持有相同的看法。英国人的工作方式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是第三个因素。2011年夏天发生的暴乱表明,英国的社会道德已严重堕落。很多人把事件的发生归咎于家庭元素的衰弱,以及家庭成员一起吃饭、互相陪伴等传统的丧失。人们似乎只为自己存在着,不愿分享与合作。中国是一个地域与人口都极其庞大的国家,相比较而言,许多欧洲国家的版图较小,人口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其实更容易出现中央集权管理。在过去,从学校教育到社会福利,所有工作均由地方政府管理,创业者可以自由创办企业或慈善机构。到如今,政策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国的中央政府一方面拥有着集中管理权,一方面又增加了税收,极大地损害了地方企业的利益,打击了人们进行创新的愿望。众所周知,世界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制造业和其他重要产业需要被新型工作方式和财富创造形式取代,而政府对创新计划的压制将产生灾难性后果。这是第四个因素。第五个因素,接受适当教育的人才不够充足。教育出现了许多有趣问题。我们在本书中将会着重关注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匮乏和教育研究化、学术化的危险。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工业革命是由一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具有出色技术才能的人率先推动的。但是,今天的许多年轻人,虽然接受了大学教育,却缺乏实际技能,所以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非常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创办了大量综合类学校,而优秀的技术学校、职业学校却相当匮乏。我们将技术类学院转变为大学,开办学术类专业并把实际操作类课程挤出了课堂。更糟糕的是,许多教师大力鼓吹反对竞争和降低标准的教育理念。第六个因素,现如今,健康与福利已经演变成了社会的一种权利文化。人们对社区的责任感越来越低,要求却不断提高。以公共医疗服务为例,目前的状态不可能确保可持续发展。媒体,曾经守卫公正公平及社会责任与义务,今天同样成为社会道德的破坏者及强大的政治操纵者。众多的实例可以证明英语文化圈抛弃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个人创造力、社会责任、地方主义、精简政府,从而失去了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无法成功过渡到21世纪的现代化环境。在准备写作本书时,接受我访谈的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应该回顾过去,分析哪些价值与行为导致了英国文明的形成,判断它们是否可以复活和恢复。其实,西方所有国家或多或少地都被上述问题所影响。从局外人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它以其特有的对待权威、家庭和教育的态度为基础,推动着创造、创业和创新,为实现国家复兴而百倍努力。鉴于中国的现状,许多英国人认为,我们应该重新探索英国文明赖以成功的优秀品质,重新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在人类财富创造过程中,世界发生了两次伟大的革命。一个是17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另外一个是从1992年开始中国出现的经济腾飞。二十余年来,中国充分吸收了工业革命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规模远远超过了今天的英国。然而,英国并不是微不足道的:据高盛集团预测,到21世纪中叶,英国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世界上人均最富足的国家之一。当然,前提是英国必须打扫好自己的房屋,避免重蹈希腊、西班牙和某些西方国家的覆辙,出现极为严重的社会危机。在我们观察中国民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拥有克服困难和超越昔日成就的乐观精神,但是英美民众却对自己非常失望。当年促使英语文化圈从欧洲大陆以外一个不起眼的小岛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政治强国和最终的文化强国的英国精神已经了无踪影。● 英语文化圈为何崛起?多少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国王和知识分子都轻视商业活动,认为它丑陋、充满剥削,因此国家必须对商业欲望进行抑制和控制,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通常,国王只是希望坐享商业成果;知识分子声称,最优秀的社会应该人人平等,享受同样的待遇;其他人则认为,只有国王和贵族才有权拥有非凡的资源……国王为了控制普通民众的饮食和财富,因此下令控制能够进行买卖的东西。当然,我们现在很清晰地认识到:贸易是人类的本能,是进步的关键。里德利说:“没有贸易,就不可能出现创新。贸易对技术的意义犹如性爱对进化的作用。贸易能够刺激创新。”他接着说,“专业人士知识的持续积累使我们每个人消耗的东西越来越多,产出却越来越少……这是人类故事的核心本质。”中国明朝时期,英国开始成为一个商业社会。英国商人和商贩毫无畏惧地开展各种贸易活动。但是大洋彼岸的明王朝却垄断了从生铁到食盐等各种生活必需品,并对商业和贸易进行严格控制。明朝的当政者允许官员阻挠创新和创业,这一点,英国的做法正好相反。英国各个城镇中的商人和工匠试图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之人,甚至在财富和权势方面与地主一争高下。企业家或者普通商人充满信心地将自己辛辛苦苦赚取的财富再投资,因为他们相信只需缴纳法律规定的税赋,法律就会保护他们的个人财产。与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国家相比,英国商人相对更为自由,也更安全。 在英国,财产的法定权利古已有之,对企业文化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此外,个人主义也是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个人主义并非当代英语文化圈的极端个人主义,它不排斥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不会奉行个人满足至上的原则。相反,这种个人主义使年轻人早早离家创业;农民能够根据权利平等的思想与当地权贵斗争,尽管他们没有什么财富,也没有什么文化;妇女也渴望并尝试着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平等,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她们都以失败告终;人们经常展开辩论,激辩个人主义与法治哪个更重要……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学所谓“英国例外现象”的基石,使英国从当时所有的其他国家中脱颖而出。
  •     真的不太关心国外到底怎样,但是好多人特别向往国外的生活,把外国给神化了。去了英国,几乎每个人都在抱怨政府经费的错误用途,尤其是学费的日渐增长,突然觉得国家和国家都差不多。国内现在发展迅速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我倒是希望决策者能多关注一下这本书,要能够未雨绸缪,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然后越来越严重才采取措施,那时候已经于事无补了。我想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以人为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筹谋好。
  •     初时在央视看到《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这系列纪录片时,并未料想它所涉及的内容是如此庞大且严肃。现在看来,还是“故事”这两字格局太小的缘故,“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些逸闻趣事,还以为片子里讲的是华盛顿的假牙或是拿破仑的疝气之类的无稽之谈,而实际上,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本书,都没有讲述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读者将会看到的是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横切面,以及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火花。作者和他的团队试图通过对饮食、教育、经济、医疗、媒体以及官僚机构这六大社会层面的深度观察,来挖掘当代西方社会的痼疾所在。所以,也许《你所不了解的西方世界》这个名字会更匹配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超出你预想的是,片中几乎完全没有展现当今西方社会的繁荣与发达,知识分子们忧心忡忡,他们在光鲜亮丽高速运转的城市表面下看到的几乎全是阴暗面,如果光看他们的描述你几乎以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界崩溃边缘。以至于很多观众开玩笑说:“不知道还以为是五毛搞出来故意抹黑国外的呢,就像以前总说台湾的小朋友吃不饱饭,只能吃香蕉皮之类的。”没想到这居然是英国顶级的媒体研究机构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传播与媒体研究院(CAMRI)所贡献出来的一部力作,这让很多中国观众都无法理解。对大多数观众和读者来说,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时代,而且肯定不会是最坏的时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处于几千年来最稳定的环境,享受着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温饱基本得到解决,受教育的权利也基本普及,普通人的烦恼不过是如何在这个极端物质化的社会取得更多的收入和更好的社会地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中上层的高级知识分子们,屌丝们还在默默生存着,你们有什么可抱怨的?对于这样的观点,著名的新闻人熊培云是这么解释的:“有人说你的微博和书不一样啊,怎么总在‘抱怨’啊。其实我对自己的生活从无抱怨,我只是在以批评关心社会。我在过一种心智健全的生活而已。也许我本可以不理会这个国家,但我既然在此生活就该批评它,既为自救,也为交良心税。”这也是大多数“抱怨”社会的知识分子所持的观点,和抱怨生活把责任推给他人的普通人不一样,他们不仅“抱怨”,更试图去解决问题。用团队负责人,本书的主要作者戴雨果教授的话来说:“赞美的话我们已经说的和听的够多了,而赞美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只有质疑和反思才可以。”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天下并不太平。由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掀开了这些原本掩映在和谐表象之下的丑陋伤疤,从2011年的英国街头暴乱再到美国青年的占领华尔街,我们看到了整整一代青年人的失落。陈文茜曾经在《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中将问题的症结简单归为经济衰退,同时肯定了“中国崛起论”,认为中国是那仅剩的繁华角落,我认为未免有些天真了。事情没那么简单,如果把问题简单归为经济,又怎么解释金融风暴之前这个世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呢?只是当时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罢了。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时代文化是一种强调个人的文化,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文化,是将个人欲望置于一切之上的文化。许多人说着一个又一个借口:“是因为种族歧视,是因为制度,是因为缺少机会……”但事实是,参与暴乱的年轻人穿着500英镑一双的运动鞋,每个人大约有三部智能手机。作家林赛•约翰斯为本书撰文称,“2011年夏天伦敦暴乱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未能给年轻人方向感,也未能为他们提供工作技能,使得他们无法成为让自己骄傲的人。”这一代年轻人失去的不仅仅是工作的机会,更失去了信仰,以及前进的方向。政府的福利制度和医保政策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却使得他们连最后一丝挣扎求存的力气都失去了。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人身上,有害的时代文化像病毒一样入侵到了人的四肢百骸,入侵到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戴雨果教授所进行的努力,就是试图研发出抗毒的血清注射到人的肌体中,唤醒人自身的抵抗能力。所以有时候我们看来过于危言耸听的表述,不过是讳疾忌医心理的又一种体现。戴雨果教授在书中充分赞扬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依然会暗暗心惊,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如果不以当前的西方社会经验为戒,很有可能会重蹈覆撤。尤其是我们看到,那些让戴雨果教授痛心疾首的教训,是已经发生或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让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来自西方高知阶层的“抱怨”和“吐槽”。不抱怨的世界会更好吗?对于个人生活来说,减少抱怨是充满正能量的态度,而对于社会来说,充满建设性的“抱怨”则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活力。当身体里所有细胞都努力工作的时候,才能把癌细胞杀死,当社会成员都知道症结所在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变得更好。刊于3.15 《深圳特区报》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价格减一星
  •     几个点抓得蛮好的,但是都没说细说深。感觉纪录片应该比书好看
  •     更接近真实的西方
  •     2015年12月25日读
  •     英国没有五毛党,难道是自干五?批评政府的书,可以在国会召开发布会。。。这也是第一本在英国国会召开发布会的中文图书,这就是你所不知道的西方故事。。。
  •     断章取义,剪刀浆糊
  •     还蛮有意思
  •     现在的外国专家就跟中国传统的姥姥似的,老拿中国来了吓唬小孩儿。“你们再不奋发,工作就被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抢去啦!”这就是温情的“中国威胁论”的诞生啊!
  •     了解西方故事,我们可以东西方对比一下
  •     其实就一个印象,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被国外看的很重,但中国自己却遗失这种文化。另外国外的医疗体系真让人羡慕,但这种体系也确实存在不足。中国加油!
  •     了解你不知道的西方
  •     肯定有人会觉得这书是五毛,不想反驳不想争论,现在这种浮躁的心态真是可怕,看都不看就轻易下判断说是五毛,不公平也没意思。真的不带偏见地看完这本书,会觉得其实自己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牛掰,这世上值得了解值得思考的事还多着呢,
  •     都知道啊。。。这是威敏写给中国人的科普本么。。。
  •     老百姓永远搞不懂当官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在哪个国家都一样
  •     前车之鉴,需要研究
  •     作者是英国人,如果在英国,这样的书应该出版不了吧,就像把网络上各位政客、学者的博客文章搜集放在一起,虽然写了很多西方的缺点(要不然书封面也不会赫然印着CCAV的字样),但是会误导普通读者,要知道,即便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西方在文化和价值观上领先我们的差距依然巨大。。。
  •     是纪录片的文字版。我知道国人过分谦虚了,但是事实上,作者所列的英国问题,绝大部分中国也有。而且并不真的能从中国的政策中得到任何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还是觉得作者写的太浅了
  •     我发现大部分我都了解了
  •     挺有趣的,还有相关的视频,值得一看
  •     很想读
  •     为什么拥有一流的大学却人才匮乏?全民医保如何把国家拖向破产的边缘?过渡肥胖与惊人浪费现象…出于善意的公共政策为何与常识背道而驰?为何西方频频发生金融危机?中国会重蹈覆辙吗?
  •     零散的看过同名电视剧,是一本西方国家学者自我反思的书籍,因此不可避免的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之嫌,所谓兼听则明,读一读有好处,至少不会认为西方一切都是好的
  •     行文太拖沓啰嗦,我只能相信是翻译的问题。肥胖、教育、医疗、经济、媒体,都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儿,非要长篇大论凑字数。可耻!
  •     很遗憾,这只是一本和纪录片配套的解说词
  •     讨论这个问题前,应该先区分西方和现代区别。否则,一切都将失去意义。书中很多观点都很有意义,但在我看来,这些都只不过是现代病,而不是西方病
  •     浅尝辄止,不深入
  •     从政治制度,教育,医疗,媒体,经济等问题对英国为例的西方社会进行了剖析。解读目前西方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分化严重,缺乏界限,福利依赖,丧失大国确认性。作者对比中西双方历史,推崇实用主义的勤奋,推崇社群概念下的奋斗精神,推崇更自由的市场发展环境,此亦对中国经济转型提供借鉴。
  •     西方社会也有很多问题,这个世界上木有天堂,我心安处即是天堂
  •     大而空泛 浅尝辄止 不深刻 像在读一篇长篇新闻报道
  •     比较满意的是,本书并不是简单的罗列纪录片里的内容,而是很仔细的描述了选择这些话题作为讨论重点的背景和原因,内容丰富详实。当然,鉴于其明显的导向,被称作五毛必备不是玩笑哈~
  •     五毛必备书籍。每个国家都有好的和不好的,拿长处比短处的事情总是大肆宣扬。草草翻过一遍而已。不推荐。
  •     讲述西方国家碰到的难题,比较客观。书中提到中国对西方的启示绝对是敷衍某TV,天朝要走的路还很长,饮食上西方担心营养过剩,天朝还在担心地沟油毒牛奶;西方医疗体系运行几十年才担心未来负担重,法国在考虑奢侈水疗是不是要削减开销,天朝还没真正开始;其他媒体、官僚问题更不用说了。
  •     从饮食、教育、经济、医疗、媒体、官僚六个方面阐述了西方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颇有安慰国人的效果(发达国家果然是水深火热),但书名起得有点小看中国读者了,因为这六个方面的问题中国也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千万别把这本书当成是对中国社会的赞美,看做经验教训就好。
  •     有点强行的把中国带进去的味道,做作了。英国的法官从来不收受贿赂,所以说我们很幸运,但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达成这个目标,你必须有一种文化做基础,在这种文化中,受政客影响而产生偏见的法官会感到耻辱,在英国这就是一种耻辱,但是在很多其他国家,人们不会因为这样就有耻辱感。
  •     买的时候没留意是CCTV纪录片。48元的定价让人非常无语。只适合借的书。
  •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叫《你所不了解的英国现状,附带说点美国》。因为西方在我的概念里应该包括整个欧洲和北美吧,甚至包括澳大利亚。可是书里就是英国的各种现状以及相关思考,作者这么文不切题很误导读者啊…另外,一边看一边就在想:我不是这类问题的相关研究人员,读这么细致的研究分析书籍好像没有什么动力,无非想开阔眼界多看看世界的全貌,可也只是要个全貌就够了,无需更多细节,用扫读的方式读完三分之一了,完全陷入“鸡肋困惑中”。
  •     一本好书需要一个好的翻译,明明还不错的一本书,书名翻译成这样太坑爹了。觉得看看纪录片会更好。
  •     讲的都是西方社会的不足,为了说明这个不足又挑个例放大化,怎么看都像是高端五毛。
  •     更适合高中生读,一个缤纷绚丽的异域世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