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搔癢與煩悶》章节试读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00-9-1
ISBN:9789576075094
作者:[英]亞當,菲立普 (Adam Phillips)
页数:216页

《吻、搔癢與煩悶》的笔记-第71页 - 3 論冒險與孤獨

對於嬰兒來說,母親當然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真實的人,正如米契爾(Steven Mitchell)所說的:「嬰兒幾乎不會意識到母親是個人;母親『把全世界帶給了』嬰兒,而且是他的需要的隱形代理人。」假如她堅持要成為真實的人,則小孩必須發明一個虛假自我來與她交涉。威尼考特所謂的「虛假自我」的用途,是應付過早出現重要客體。虛假自我對於其客體會產生一種與己無關的關懷或是認知;客體因此會受到重視,受到關懷,但並非出自一個對人的關懷或重視。用威尼考特的話來說,病理學就是客體要求-或者假設其有此要求-關懷的結果。從威尼考特的觀點來看,關懷總是虛假的。因此嬰兒如何才能感到「真誠的關懷」,不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吻、搔癢與煩悶》的笔记-第132页 - 7 論煩悶

  在討論「等待」的時候,若與小孩相關,則提到煩悶是合理的,因為煩悶的小孩便是在等待著,潛意識裡等待著一種有所期待的經驗。在普通的煩悶狀態下,小孩回歸到了他本身欲望的可能性。煩悶事實上是個不穩定的過程,其間小孩一方面等待著某種東西,另一方面又在尋找某種東西,並且暗中與希望交涉;就這個意義來看,煩悶近似於慢無目標的注意力。在煩悶受抑制且有時躁動的困惑當中,小孩企求一種反覆出現的空虛感。他真正的欲望能夠在這種空虛感當中具體化。不過剛開始的時候,小孩當然需要成人幫他掌握以及抓住那種經驗-也就是對其加以承認,而非由於分心而破壞了該經驗。小孩獨自與母親相處的能力仍在發展的當時,小孩的煩悶則以一種規律的危機型態出現。也就是說,對小孩而言,感到煩悶的能力可以是一種發展成就。
  煩悶的小孩通常在游移不定的注意力與專注轉為挫折的暫時停歇之後,便馬上開始注意到自己的缺乏關注。他並不真的是在等待什麼人,反倒是在等待自己。小孩並非絕望也非滿懷期望,並非意味堅定也非逆來順受,而是處在一種可能性與失望交錯的呆滯無助狀態中。簡單地說,小孩總有兩種同時發生且互相重疊計畫:一種是自給自足的計畫,在其中小孩會把對於他人的用處或是需要視為一種讓步;另一種是承認依賴互助的計畫。在煩悶這種平淡無奇的危機當中,兩種計畫之間的衝突又再次重來了。這難道不是小孩的煩悶在大人心中所喚起的嗎?我們把這種衝突視為一種要求,有時則是一種對於失敗或失望的控訴,因而極少加以同意,而僅止於承認。事實上,小孩的煩悶常受到最令人費解的反對,也就是成人希望轉移小孩注意力的行為-成人似乎認定小孩的生活必須、或是看起來像隨時都是有趣的。成人最具壓迫性的一種要求,就是認為小孩應該要表現出興趣,而不該花時間找出令他感興趣的事物。煩悶是花時間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吻、搔癢與煩悶》的笔记-第77页 - 3 論冒險與孤獨

第二個發展風險就是放棄對於客體的關懷。只有透過發展我們視他人為客體的能力,他們對我們來說才會成為真實的。這提供了我們另一種檢視反常行為的觀點。這似乎是說在反常的虐待與被虐狂的關係中,威尼考特所描述的過程短路了。
"客體與主體達成的共識助長了主體對於客體的憎恨與漠視。也就是說客體並非存活了下來-堅定地拒絕受到宰制-而是屈服了,同意受到摧毀或破壞。因此精神分析文獻裡所描述的反常關係-主從結構的虐待與被虐狂-是一種自我阻礙的嘗試,以解除一種共生關係。虐待與被虐狂雙方會共同製造障礙,以避免彼此從主觀認定的客體變為真實的,而脫離了彼此的全能控制。"
他們不敢冒險與彼此分離而成為孤獨。我們應該記得,其中還有一種對於喪失獨立的恐懼。

《吻、搔癢與煩悶》的笔记-第97页 - 4 憂慮及其不滿

要處理憂慮這個平常的問題,我們應該記得,在我們開始憂慮之前,我們早就是「為人所憂慮」的對象了。為人所憂慮是孩提時期的一種壓迫,也是一種安慰。「我很擔心你」總是一種潛在的威脅,而且對成人而言也依然是一種控訴以及要求。
p.98即使我們現在不是,但至少我們都曾經是某人憂慮的對象。而且,我們被人憂慮的方式-我們所受到的憂慮的特質-多少會反映在我們憂慮自己的方式。在客體關係理論中,憂慮所涵蓋的範圍,下自一般的自我觀照,上至與無法定位的客體之間受阻礙的對話。人在憂慮的過程中如何利用別人-對誰說了什麼?在什麼時候?或是有沒有把憂慮憋在心裡-會是對於先前的關係或與客體的交涉,形成一種有變化的重覆-換句話說,憂慮的用處-憂慮在人與其他人之間,以及與自己之間成為什麼樣的一種溝通媒介-可能與其起因一樣具有意義。


 吻、搔癢與煩悶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