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锋》书评

出版社:今日中国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03
ISBN:9787507209150
作者:马立诚,等
页数:426页

我们的思想需要由谁来“解放”?

在中国,路线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是激烈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路线方针对中国太重要了。然而,更重要的是,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不再需要路线、方针、指导思想,什么时候可以一切都在法制的框架下运行?

为理想主义掬一捧泪

1992年10月,北京,中共十四大召开,进行了十多年的改革终于有了一个正式说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同月,北京大学的解万英教授跳楼自杀。   这一事件成为那几天中关村一带的新闻。各种私下的议论在中关村流传:   “这样的老‘左’,多死几个中国就有救了!”   “死者为大,这么说太过分了吧!”   “别管‘左’右,老谢死得像个人样!”且比那帮嘴上马列主义,暗地里跑官搂钱‘左得利’们强多了!“   “这年头,理想、信仰值几个钱?他也真是傻透了,何苦来!”   (见《交锋》一书206——207页)    “亲戚或余悲,他人业已歌”。解万英教授是个小人物,残酷的现实注定他的死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吵闹喧嚣掩盖了死亡本身。没有人想去问问死亡背后的微言大义。左和右都在拼命冲刺,利用他的死为自己谋取利益最大化。   十几年过去了,当社会再无理想主义后,人们才能感受到他纵身一跃时所蕴含的力量。    今天,环视四周,实用主义的前景日盛一日,理想信念早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没有理想信念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有人胆敢承认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无论他信仰左还是信仰右,等待他的都将是冷漠和嘲讽。对某些人而言,丧失理想信念,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理想信念的人才是可耻的。这些人有一套无往不利的逻辑,所谓的理想信念全是骗人的玩意儿,所谓的理想主义者全是善于表演善于伪装的宵小之徒,他们装圣人,他们欺骗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人民受够了理想信念的折磨,中国人民要和理想信念告别。一幅吊诡的画面在中华大地上游荡,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不仅不必担心道德的讨伐,反而自封为道德楷模。流氓应该被人尊敬,无赖可以变得崇高,一切都倒过来了。我们目睹了种种怪现状,却又无可奈何。几千年的中国,理想主义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灰头土脸。    尽管理想主义已经自我放逐到社会的犄角旮旯里去自伤自怜了,但还有人不满意,他们不仅要把理想主义打翻在地还要踏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他们叫嚣今天的现实是理想主义作茧自缚的结果,是理想主义造成了20世纪中国的大混乱,大灾难,没有理想主义的干扰,什么现代化什么民族复兴早实现了,今天再不和理想主义告别,中国将永无宁日。他们来势汹汹,咄咄逼人,对理想主义必欲除之而后快,对理想主义绝不妥协决不宽恕。    理想主义果真如此十恶不赦,犯下过那么多罄竹难书的罪行吗?20世纪中国社会的灾难和理想主义有关系,但理想主义绝不是这一切灾难的真正凶手。追求理想信念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中国没有一套成熟的游戏规则和议事体制,无论是左还是右的理想成为社会主流价值,总会发生左或右利用自己的手中的权力压制对手的事实。这种事实是血淋淋的,没有温情和人道,没有妥协和折中,除了人头滚滚就是血流成河。但是那些手握大权,杀人如麻的“理想主义者”中有多少是在追求理想信念?无论流行左还是流行右,总有善于投机钻营者混入其中,趁火打劫。对他们而言,流行的理想信念是左还是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从中的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得比失多,摇旗呐喊,擂鼓助威,他不请自来;失比得多,他轻则冷嘲热讽,重则赤膊上阵、大打出手。一套不成熟的游戏规则和议事体制,再加上一群善于乘势而起的小人,造成了理想主义在20世纪的中国的败走麦城。    理想主义已经随风飘远了,无论如何召唤,短期内也不会有人被它附体了,就用《交锋》中的这段话作为结束,但愿理想主义不要走远,有需要时它依然能挺身而出。    只要是真诚地为信仰方面的问题献身,那么,他们的人格当中都有力度存在。常言道:“想个明白,死个痛快”未必不是一种“正果”解万英的死,如果真如“假说”所言,那么我们无论怎么不同意他的看法或观点,也都回默默失哀,表示肃敬。(209页)   

现代化的陷阱

这本书尚未看过,但是读过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同这本书一样,都是今日中国出版社,“中国问题报告”系列。读完有醍醐灌顶之感。

现在还有人提“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么?

山水间读《交锋 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马立城 凌志军著 今日中国出版社1、关于思想解放既云“解放”,自然是有所束缚。人非生而知之,束缚从何而来?自然是一些先入为主的想法,在当代中国,就是马列主义。作者极尽渲染的歌颂三次思想解放的不同凡响及伟大意义,可书中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谈到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比如经济运行由民间来操作,这在西方人眼里,从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谈及中国人正在争论姓“社”姓“资”或者姓“公”姓“私”,他们会觉得好笑,会说:“这用得着争吗”。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要把时间用在纠缠这些无谓的问题上。”所以外国人从没有轰轰烈烈思想解放,因为在于他们根本没有束缚,没有成见,随便怎么折腾,能挣钱就是好汉,这也许才是真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精髓。2、关于“三次”第一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次姓“社”姓“资”,第三次姓“公”姓“私”,从逻辑上分析,顺序刚好相反,这证明哪次解放都没有彻底。如果已经认同“实践是唯一标准”,就根本不必问姓“社”姓“资”,走着瞧,试着看,让实践来检验。又如果已经认同不问姓“社”姓“资”,那姓“公”姓“私”的疑问又从何谈起(要知道社资的最关键区别就是公私)由此可见虽然书中强调,思想解放一次比一次深入,实际是一次比一次退步,一次比一次不彻底。3、关于“交锋”从书中叙述围绕三次思想解放复杂的交锋过程来看,所谓思想解放,说到底是高层领导的思想解放。先是领导者吹风,个别政治敏感的理论家闻风而动,大部分人跟风、追风,最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谓达成共识,全国大地开始一窝蜂的实践。其实老百姓都知道怎么干,比如安徽小岗村发起的大包干,没有什么文化和坚定的思想,只是一些最普通最实在的想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所谓农民的首创精神,就是他们没什么束缚,没什么既得利益。就象张贤亮在《习惯死亡》中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法定的要以我们领导人的智力水平为限,超出了他们的程度就是犯法”。4、关于“第二次”从文章篇幅来看,一、二、三次的比例是2:1:3,写的最差的是第二次,遮遮掩掩含含糊糊。由此可见,当代人写不出真正的当代史,尤其是在我们的国度,盖棺都不能论定(比如悼词都可以撤销),何况是现在?没有新闻自由,就有历史秘闻,世界各国,概莫能外。50年后再说吧!5、可圈可点之处“他(邓小平)对于我们民族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留给我们的思想和业绩,而且还在于,他让老百姓们平静地接受他的离去”1977-78年 没有四人帮的文化大革命对华国锋的性格行为特点分析1、过去取向 “两个凡是”强调的是祖先崇拜和传统尊敬2、迷信倾向 对权威盲目服从神话崇拜对象 这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性格3、依赖心态 邓小平批评华国锋:“他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东西”传统社会的中国人,自幼及老都有强烈的依赖需要,这是因为整个社会向每一个人提供的都是依赖的训练。自由与责任相联系,所以宁愿舍弃自由,以回避独自承担不可测的风险和责任4、本本主义难道现在不是吗?1996年“道德复苏”运动精神治国 主义优先从80年代的世界主义到90年代的民族主义宪法不会对改革说不 执政党修改宪法的权利是“依法治国”的讽刺有的国家200年宪法一字不易,最多提一些修正案,无原则性的改动。有的40年四易“根本大法”且次次伤筋动骨。宪法有效期太短,说明宪法的政治性太强,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如人人生而自由等),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理想主义再出发

凌志军是一个政论作家,更是一个记者。记得大学的第一堂课,我的老师就对我们讲:“你们现在就要把自己当作一个记者看待,时刻留意身边的事情,时刻注意一切的变化,时刻让自己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充足的兴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我一般,在当年的岁月对新闻产生了宛如宗教般的狂热信仰,但我深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看清了时代的烙印之后,最终并未走上新闻这条路,而是转道其他,留下了一个美丽的遗憾。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更看重的是凌志军记者的身份。凌志军是《人民日报》的记者,因了《人民日报》这个平台,他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去了解中国政治的机会,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度,对大量信息的拥有,从来都是某些人的特权。我可以说,凌志军有这个特权,但庆幸的是,他把这个特权和广大读者进行了分享。《南风窗》是这样评论他的:“他是《人民日报》的记者,但他的影响力却来自一系列畅销书。”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能从他的笔下去触摸中国一个时代的脉搏,去感受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国所经历的阵痛。初次接触凌志军,还是在2008年的秋天。不知应该是幸运还是不幸,刚刚进入报社实习的我就遇到了汶川大地震以及奥运会这样百年难得一遇的大事。还没等我弄清楚报社的工作流程,就被狠命的摔进了新闻的巨大洪流中。终于当我完成所有任务,带着收获的喜悦离开报社,重新坐在书桌前的时候,心中霎时产生的宁静让我感到了生命前所未有的美好,《变化》也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了我的生活。迄今为止,我都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能准确的表达我当时的心情,可以说,任何一个用来表述我当时读到这本书时的心情的词都是匮乏的。在那之前,我竟不知道,历史还可以这样写就。正如80年代的人读到《光荣与梦想》时所说的,他们对于美国历史的了解绝不会超过《光荣与梦想》这本书,那我也可以说,我对于中国那段历史的了解,也不会超过《变化》所给予我的深度。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接触到“非虚构叙事”,还不清楚读史对于人成长的重要借鉴意义是什么。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吸引我的是书中所记载的历次政治斗争。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将要进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子来说,真真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后来,当我经历了生活的坎坷,经受了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看过了更多的书籍之后再来看我当时的兴趣点,实在是有点幼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变化》,我会说,它所带给我们的,恰恰是透过史实和历次政治斗争后所留下的追求真理和信仰的精神。我们最最应该看到的是,有那么一群人,对于中国的前途所持的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于改革和发展所持的近乎虔诚的坚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化》更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奋斗史。凌志军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凌志军出生在一个记者家庭,他的父亲凌建华曾任《人民日报》总编室副主任。从这样的家庭走出,他似乎和新闻有着天然的关联,正如他自己所讲的那样:“正是父亲与《人民日报》的关系,让我幸运地从千百万埋头训练者中被挑了出来,改行写新闻,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一路‘写’回北京”。他的父亲一生经历坎坷,对于中国的新闻业现状也是洞若观火,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他似乎对凌志军的子承父业并不很高兴。在《变化》的序言中,凌志军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78年夏天,我被调回北京,到新华通讯社做记者,在离开父亲十年后终于回到他的身边。那个早晨我冲进家门,告诉他“子承父业”的消息,以为他会高兴,不料他仍然没有笑容,仍然沉默。1985年他六十二岁,身患肝癌,病入膏肓之际用枯槁如柴的右手拉着我的衣角,好不容易开了口:‘做……正直……诚实的记者,很难……很难。你能……能吗?’那一瞬间,他深陷的眼睛里有一滴泪,既纯净又混沌。”凌志军做到了。吴晓波评价凌志军时这样说到:“他能不为任何利益集团的诱惑所动,言已所能言,写己所愿写”。是的,凌志军以史家的笔触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又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进行了鞭辟入里恰到好处的评论,让我们这些未曾亲身经历那些激荡岁月的年轻人进行了一次思想的飞驰。所有的理想主义者,都对自己的信念深信不疑,凌志军也不例外。他自己曾说过:“对于一个拥有自己信念的人来说,‘勇气’必不可少,但‘坚持’才是最难的。(《交锋》)”。从1998年以来,凌志军先后出版了《交锋》、《呼喊》、《变化》、《中国新革命》等等多本政论书籍,以一个人的力量,为这个千疮百孔的社会留下一点精神慰藉。甚至在《交锋》2008年再版之际,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中国的继续改革,他说,“在《交锋》这本书的‘结束语’中,我们曾经提到,下一轮思想解放的高潮,可能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政治体制的改革要继续深入’的时候。从那时到今天,十几年过去了,党的代表大会又已经历了两届,可是这个‘时候’还没有到来。它仍然只是我们的期待,或许也是我们国家的期待。”而这,又何尝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这个社会所怀有的乡愁。现在距2008年也已经过去三年了,凌志军所提出的下一轮思想解放的高潮却仍旧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却是整个社会精神的进一步匮乏,当人们沉浸在物欲与金钱所堆积的梦想中的时候,当整个社会陷入一种集体犬儒主义的时候,当每一个人都变成了行尸走肉的时候,理想主义,已经是一个遥远的不能再遥远的词,慢慢的离我们而去。这几日,我也在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从这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的文字中,我更加感觉到了一个正常社会形态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到了当前社会的一团死水的现状。因此,对于现在来说,我们更应该树立理想主义的大旗,给这个日渐干瘪的社会充进精神的力量,让日渐消靡的人们重新拾起勇气,让看似已进入死胡同的改革重新开足马力,让整个社会重新焕发出希望的力量!“人性的荣耀之一,就在于对没有直接功利的事物怀有好奇心(汤因比)”。正是因为像凌志军这样的人所进行的思考和写作,才让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彻底沦陷,也正是因为像凌志军这样的人,才让理想主义者的精神薪火相传,永远不灭。回过头来,让我们通过凌志军的书再次去触摸那一个年代的痕迹。那一带青年人的热血与激情,以及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权利的时候,就再次证明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无论当前还有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无论我们对于现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痛心疾首,我们都要承认,自由的空间正在一点点的变大,而这些,正是那一带理想主义者的不懈奋斗而得来的。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的后辈踏入社会,面对同样复杂同样让人痛心疾首的社会问题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对于我们也有像我们对于那一带青年人的敬佩和尊重?钱钢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能一公里一公里地前进,我们就一米一米地前进;如果我们不能一米一米地前进,我们就一毫米一毫米地前进。”我相信,如果每一代人都能够向前推进一点,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梦想终究会如鲜花一般,开遍原野!

伟人的智慧

交锋是一部非常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它记录的是中国三次思想上交锋,从中可以体会到一句话,那就是思想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小平同志那么高瞻远瞩的决策,曾几次把中国发展的火车头定位在正确的轨道。小平同志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学者,但是革命斗争实践中的磨砺和丰富的阅历和过人的智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他在那个时代能超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小平的语言平实,其实做大的东西往往是平实的。因为真理都是平实的,只有没有掌握它的时候才需要晦涩的放言。

曲折中能否前行

在全球宏观经济一片黯淡,即便被视为奇迹的中国也步履蹒跚的现下,回顾过往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说它野蛮也好,说它粗放也罢,总有一种双城记开头狄更斯的感慨: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相比,交锋的脉络更为清晰,这大抵是编年史和纪事本末的体例所致。交锋如其副标题所列示,主要围绕着1978年,1992年和1995年前后的三次思想解放而成书,对每一次思潮前如何山雨欲来,思潮中如何激烈交锋,思潮后如何余韵悠悠,交代十分清楚。尽管囿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忌讳,对某些史实进行留白,但仍然不失为一本有诚意的作品。看这本书的最主要感受有几个:其一,突破思想的桎梏何其艰难,从众说纷纭中洞悉真相何其可贵,风雨飘摇中屹立中流何其伟大。其二,中国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看作者从字里行间分析每一份文件,每一份万言书的意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杀机。其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这句话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不是如此,但社会科学领域确实如此。

交锋

回答北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棱?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之前,宣读那被判决了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是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第一次思想解放——对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文科生的我,仅仅知道那是个黑夜与黎明的交界,仅仅以为拨乱反正之后就是晴朗的蓝天。史实的记录一再地提醒我,政治是多么复杂的一件事。可以一个不小心的字成了禁言,可以一句“杀了算了”结束美丽的生命。那些晦涩的权力之争都是我不能理解的。那个有着少数人才有的姓氏的家伙自以为是地把自己当成了权威,从未想过之后的某一年,当他接连地辞去各个头衔时,是多么的狼狈与不堪。是他的眼界太狭窄,看不清历史滚滚的潮流?是他的信仰太坚定,早已忘记世间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行?我是不信这些的。如果一个人,他知道尊重别人的想法,而不是用雄辩压过事实时,他会渐行渐远吗?他只是记得有那样一个人,他的话就是圣旨。他只是效仿而已,他只是忘了自己压根没有那样的威信而已,他只是以为在其位必得其势而已。还有那个意气奋发,指点江山的人,我是一直崇拜的。73岁的暮年,却是他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并给中国带来了一个新纪元。跟别人说过,我们已经老了。跟别人说过,过了20岁,人生已经过了一半了。现在,要正式收回这句话了。虽然不是所有的坚持都会有回报,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资质那样的能力去登高望远,但是给自己一个不停下的理由吧!那是生命无限的希望。还有那些被侮辱被践踏被扭曲的灵魂……人的兽性在恶劣的环境中总能原形毕露。该去说谁的不是呢?整个社会都是错的,哪个人的对不就是背叛吗?人们不能容忍的不是残忍不是虚伪不是恶毒,只是背叛。闭上嘴静静聆听,即使心已在远方,这样才不悖生存之道?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上上下下,到底是命运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命运啊!如果是偶然,你就来得更疯狂一点,人们为你癫狂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是必然,又何必如此地折磨人,非得错了再对,对了再错,真中有假,假中藏真吗?这又是怎么一个道理呢?第二次思想解放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作为80后的我们对这句话甚是熟悉,而对于前辈们,这句话就是命根子。向左走还是向右走?78年之前一直在为此争论,有人因为站对了平步青云,有人因为坚持而被批。可是没有什么是直线发展的。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而这里强弱的变换更为频繁。前十年你还是人上人,后十年就没有人认识你了。这些都太平常了。风云的变幻,是不是太难以捉摸了呢?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个无解的题。所幸的是,在言论被禁锢了多年的土地上,90年代初期会有这样尖锐的论战。即使这背后藏匿的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会有的顽固派与改革派的矛盾和利益斗争。政治人物是什么动物呢?感情动物还是物质动物?曾经相信物质利益是所有人行为的动机。可是现实的很多事情都不是这样。这些政治的动向,也不是单纯的物质利益所能解答的。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有很多的主义信仰。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有根安身立命的救命草才能有生活的希望呢?当希望完全毁灭时,宁可扔掉自己的皮囊,也要与信仰共生。还是有那么个人,他不去选择左和右,他只是向前走。至今说起他,还有很多人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倾倒。论及他的功劳,少有微词。他之前之后的很多人,即使比他地位高了,也仍会怀有私心,流连于权势不能自拔。而这个他,却是那样的纯粹。能流芳千古或是遗臭万年的人就那么几个,大家都争着去做。基本上都是争着去流芳百世的不小心遗臭了万年。那些无欲无求的,也是不小心登上了流芳百世的宝座。不是所有的正确都会战胜错误的,也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有其必然性的。个人主义遗诟甚多,可是一个英雄改变一个时代的,历史上比比皆是。我始终是不懂的,这些人物,是不是有着天生的资质呢?卓尔不群,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三次思想解放你姓甚名谁?从思想解放到理论解放,真的进步了很多,举世共睹的成就。八零后的我,在九十年代成长逐渐成熟,为什么会对那个年代毫无感觉呢?没有那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难以抹去的经历,没有任何的遗憾云云。是不是前一代早已铺平的路,后一代只是继续摸着石子过河,并没有太多突变,所以根本无法波及大众。是不是如作者所言,“遇到难题绕着走”的策略在中国经常被用到。七十年代末上来的人还暂且可以说,事情不能做得太急。可是过去二十年,该明白的都明白了,只差揭开这最后一张封条了。暂且可以以肯定的眼光评价一下第三代,且不管是不是曾经在香港女记者面前大声呵斥之类,毕竟一个急速奔跑的民族若是在道路上遇到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有很多连锁反应的。这张封条,如同一颗要掉的牙齿,掉了是迟早的事,放着碍事,拔了会疼,甚至会鲜血溅地……可是都是迟早的事……且不说经济全球化,且不说地球村,所谓的主义到底有多大的市场呢?扛着一副臭皮囊,就那么开心么?


 交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