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之道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549558574
作者:[英] 约翰·伯格
页数:240页

作者简介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
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最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内容概要

约翰·伯格,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4至1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个人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955年,他以教授 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册,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为他赢得了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From A to X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


 观看之道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摄影术发明前,“复制”对于任何图形而言都极其困难。画往往是唯一的,图画的中心连同观看者本身,都是不偏不倚的“中心者”。直到摄影术被发明,原作的意义才被历史确证。拍照可以轻易地制造失重,而绘画者却未必拥有勇气——威权开始从原作产生,又即解体。更有趣的是,摄像带来的“流动”彻底拆解了中心,将其埋在身后。女性精于装饰,却远不囿于衣着、粉饰。犹如绘画中的裸像,看似以最少的装饰物出场,却不同于裸体本身,需要极其高明的技法。现代广告,依然是在“描绘美好”。不同的是,古典渴望、控诉,而广告和人们说:“我这儿有个更好的。”
  •     5p 影像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是一种或一整套表象,已脱离了当初出现并得以保存的时间和空间。 10p 过去并非供人憩息的住处,而是为了采取行动而从中提取结论的源泉。对今日的恐惧会引来对往昔的神秘化,从而造成双重损失:艺术品被不必要地置于遥不可及的境地;而历史提供给我们完善行动的结论,也日渐匮乏。 14p 神秘化是为原来极清楚的事实进行辩解的过程,编造历史,充斥着站不住脚的合理化。 39p 艺术以独特而持久的权威,为大部分其他形式的权威正名,让不平等显得高贵,让等级制度看起来震颤。 44p 求索给予生活以意义的经验,以及尝试理解历史,以使我们能在其中成为创造者。 62p 男人的风度基于他身上的潜在力量—道德、体格、气质、经济、社会,甚至包括伪装的;女性的风度则在于表达她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决定别人对待她的分寸—姿态、声音、见解、表情、服饰、品位和选定的场合。 64p 男性重行动而女性重外观;男性观察女性,女性注意自己被别人观察。换言之,女性把自己变作视觉对象—景观。 75p 裸体是回复自我之道,不加任何掩饰;有佐证作用,也激起我们强烈的慰藉感;与其说是一种姿态,不如说是一个过程。 76p 裸体要成为落像,必先当作一件观看的对象;裸体是自我的呈现,裸像则成为公开的展品。 143p 经典提供了许多范例,说明应该如何度过生命中的闪光时刻—让人看到他做出英雄式的行动,庄严地运用权力,激情澎湃,慷慨赴死,高洁地追求快乐—或者,至少应该被人看到:自己生活过。 143p 古典文学有其道德价值,为高层统治阶级提供了理想化行为模式的参照系和礼节体系。 145p 神话之所以空洞,是因为其只是充当一件衣服,不是要观赏者获得新的经验,而是装点他们已有的经验,看画的主人希望看到他自己的热情、悲伤或慷慨的“古典”面孔和“高贵”身份。 147p 风俗画与神话画相对,没有英雄旅程,多为道德说教—这个被财产迷住的社会和文化。 157p 每一幅杰作都是持久而成功奋斗的结果,当然也不乏终归失败的挣扎,而无数庸品连努力都没做到。 158p 若要表现出众,就要确实认识到自己观察事物的方法,然后使它脱离过去的习惯,单枪匹马地对抗过去造就他自己的规范。 184p 广告只存在于瞬间,因为要不断更新,跟上时代步伐;然而广告概不论现今,倒是常常道及过去与将来。 186p 广告推出业已改变而备受羡慕的人士,并说服我们追求类似的改变,以多购多买的消费方式来树立自我—你不名一文,便一文不值。 188p 魅力的力量寄寓于假想的快乐,官僚的力量寄寓于假想的权力。那茫然而散漫的神色,冷言看世界,凌驾于仰慕者的目光。 188p 广告关注的是人际,而不是物品;作用于幻想,而非现实;许诺的并非享乐,而是快乐—由外界判断的快乐。这种被人羡慕的快乐就是魅力。 192p 广告“引用”艺术,有双重作用:艺术是富裕的标志,属于美好的生活,也是世界赐予夫人和美女的装饰品;艺术也暗示着文化权威,尊贵而智慧,凌驾于任何粗俗的物质利益之上。 204p 广告的目的在于使观赏者对他当前的生活方式萌生不满,并提供一项改善现状的选择,“提醒”着看客:我们还没有令人羡慕—然而,我们是能做到这点的。 213p 梦幻中的未来“平衡”了毫无意义的工时构成的、永无止境的现在,在幻想中,假设的积极取代了眼前的消极;在他的白日梦里,懈怠的劳工变成了踊跃的消费者,工作的自我羡慕消费的自我。 214p 广告把消费转换成民主的代用品,用衣食住行来取代政治参与,掩盖或补偿社会中一切的糟粕,也遮蔽了世界其他地方的事端。 221p 广告汇笼一切希望,把它们处理得大同小异,再加以简化,于是就炮制出每一宗生意都要奉送的那种既热切又模糊、既奇妙又重复的语言。 221p 广告置身于遥遥无期的未来,摒弃了目前,因而也就没有了变化和发展。在广告里,容不得经验,凡是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发生在广告之外的。 221p 广告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生命,用“获取”这一行为,取代了其他一切行为;拥有感把其余所有感觉悉数湮没;六亲不认,只看购买力。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乱了点,但很有意思
  •     不得要领。
  •     一个老师给过这样的评价:John Berger is the master of clarity of English Language. 读Berger的原文从没让我感到吃力过,他有能力把复杂的东西用清晰易懂的英语表达出来。反而这个中译本看得费劲极了,译者的中文表达有一种故作高深(但实际水平又未到)的感觉,这和Berger本身的写作风格就背道而驰。而且《观看之道》居然用黑白配图,无法接受。
  •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有很多地方看不懂……谈得比较片面,对于油画和广告的一些评判过于武断,比如说广告是面向未来的,与当下无关。但抓住当下的痛点、挖掘洞察如今已成为广告人必须掌握的技能。
  •     平庸之作不是笨拙和粗野的产物,而是市场需求大于艺术要求的结果。
  •     看英文
  •     很厉害,区区几篇,就确立了“观看——性与权力——政治的观看——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广告”这个完整的论述套路。对透视法和广告的论述精彩,虽然踩在许多前人的肩膀上,但还是简洁有力。
  •     这翻译,看的累
  •     第三章,关于裸像与裸体让我深受触动
  •     艺术祛魅
  •     2017年第22本,被奉为艺术评论的经典作品我缺没有读出其中的伟大?书带来的收获还没有道长《一千零一夜》中听来的多。视觉作品作为物质是客观的,观看者受学识、经验等影响,作品在其心理的投射是不同的。掌握艺术话语权的人,会引导大众向他们规定的方向去思考和联想,把艺术神秘化、精英化。
  •     4.5不入
  •     37/100
  •     看完听了梁文道叙述的 觉得梁文道讲故事真厉害
  •     粗读第一遍,打算看完纪录片再看一遍。
  •     观看先于言语,而所谓的观看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自由。 从油画语言到现代广告视觉,其中亦有脉络,那就是财产和资本。 传统绘画意在彰显一种物质的拥有意识,而摄影则是视角的去中心化,反而是彰显了主观的物质占有,这并不仅仅是技术的冲击,是观看意识的冲击。
  •     得空还要再读一遍
  •     一本还不错的小书,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艺术品,观看如何引导艺术,并形成了今天的艺术形式。
  •     一些关于女性的论调我不敢苟同,某些言论极端且具有戏谑性,解读了一些艺术图像的语言,适合闲暇时翻阅,不能当作严肃的学问。关于广告的解读却入木三分。
  •     关于艺术史的电视纪录片同名小册子,关于女性作为一种景观,广告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麻痹和压迫工具的论述非常精彩
  •     读到了《第二性》的影子
  •     文艺,适合闲暇时翻翻。
  •     书有错漏,翻译也差强人意,原作还是有很大启发意义的,“正是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
  •     了解一个国际左派的同志怎么看待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了
  •     谈到油画,谈到广告,谈到了图画的内容与对象。翻译文绉绉有点难懂。站定了一个角度,或是从政治或是从艺术手法,去深挖“看”这一件事。有些是从未意识到思考过的角度,很启发人。图片是黑白我觉得尚可,毕竟只是引来辅助阐述。
  •     翻译的风格偏文学 尚可
  •     翻译好难读
  •     任悦老师送的奖品。看不懂
  •     Ways of seeing: 1 艺术品与复制品 2 女性 3 女权,女性与男权,男性 4 教堂 5 油画背后 6 人物油画 7 广告与宣传本质 2 4 6是影像资料或是绘画作品
  •     一个简约有内涵的书名已经为本书传播了文化,毕竟我们的确需要思考什么是自己的观看之道。核心还是以经济基础的视角审视艺术文化,权力与精英。观点有触发,但翻译不够流畅,尤其是小开本高定价下图片黑白印刷,部分甚至质量不高影响阅读,为内容减分。
  •     对于女性以及广告方面的文字写的还不错,但是这本小书似乎更多的是作为纪录片的文字梳理,单独成书的话,似乎还缺乏整体的系统性——当然,这一点作者一开篇也指出了。
  •     约翰·博格在本书中想要探讨的是「我们所见」和「我们所知」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油画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我们作为观察者很少思考观看方式背后的心理预设。当我们看一副画的时候,我们其实看的并不只是那一幅画 ,我们看的同时也是和那幅画同时代的人怎么看那副画的。
  •     更多从绘画角度来谈观看中的对象和主体,延伸至男女性别中的注视和广告与油画的异同,挺有意思。女性的自我“景观”化和波伏娃的“客体”化有类似点,大概两性关系已经被看的很透了。对于广告的审视是给我的新认识,能将二者并列地分析角度应该很新。原来伯格是桑塔格的偶像!
  •     有种,我们所看到的图像,其后多少存着阴谋与欺骗的感觉。或者说,图像背后含着目的,观看者预想之外的目的,不甚单纯的目的——炫耀与诱导。
  •     观看先于言语。
  •     尽管推荐人都在肯定该书的通俗性,但西方的语言逻辑看起来还是挺费劲的。慢慢培养自己的阅读感吧,以及上学期欠的书债也慢慢还吧。
  •     艺术入门必看!
  •     有点意思
  •     针对这本书而言,内容有点少
  •     父权社会下的女性都是精分,本身观察者的部分对待被观察者的部分,以向旁人表明别人可以如何对待她。 广告关注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物品,取决于它所推销的幻想同买主之间幻想的联系,它许诺的是被人羡慕的快乐,它把消费转换成民主的代用品。 PS: 翻译很渣。
  •     回读
  •     有意思
  •     非常羡慕这种能把事情说的很清晰直白的人,没有利用专业语言来为自己谋利划小圈子,大概就是开头说的没有神秘化自己的领域。
  •     被内化的观察者&被虚假定义的幸福感。
  •     没看出特别了不起的点来
  •     当你被所谓的媒体和生活包裹,“舒适”的相处中失去思考的时候,需要看一看这样一本角度新鲜的书,它提醒你观看并不是以你以为的方式,世界也并不等于媒体所暴露的那个样子。懒惰而无知的,甚至是没有思想的人,他们拒绝“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总会打开思想的囚门,试图走出去一探究竟。我们太习惯既成的观看与所知经验,而忘了我们从何而来。非常喜欢约翰·伯格
  •     谨慎对待观看一事
  •     “surveyor”
  •     艺术与政治, 男人与女人, 广告与资本主义 对立,对比…… 观点比较新颖,叙述清晰 可能是翻译问题,阅读起来总觉乏味
  •     一口气读完了,书中论及的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和关于油画传统很吸引我。一切似乎都是幻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