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野蛮》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 文明与野蛮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03
ISBN:9787108022127
作者:(美)路威
页数:269页

Are We Civilized?-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 读后总结

这本《文明与野蛮》是我读的第一本人类学作品,尽管出版于1929年,尽管中间还是有不少我不同意的观点,但这从人类学角度对文明与野蛮的思考仍让我感受到大师的魅力。 文明的进步? DO IT70/20/10的理论,更在教育中体现。“跟平常一样,情形一复杂,人类就没注意。”野蛮人实施正式教育时便陷入文明人教育法中的陷阱去。Learn by doing是多么重要又容易被忘记。“正唯那些物质文化最贫乏的部族,成就了许多我们认为最新的教育原理。”我们不妨问一问,什么叫做“进步”? 向同伴学习人从他的社会群体里面学来的东西统叫它的“文化”的一部分,跟伙伴学,是人类的特性,相比之下,黑猩猩尽管是最高等的猿类,也没有这么一回事。多好的道理,在学习的道路上,在做人的道路上,把握这么一个简单朴实的道理,跟伙伴学,学习后也分享给其他伙伴,这不就是人类进化这么多年能给个人的重要道理吗?看看各个时代经历的时间,石器,铜器,铁器等等就可以发现,人类的进步可以比做一个老大的生徒,大半生消磨在幼稚园里面,然后雷奔电掣似的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我们现代的文明更是从四面八方东拼西凑起来的一件百衲衣。瓷器的例子,从外国采取一种有用的意思,这并不是丢脸的事情。所有复杂的文化都是这样东挪西借的建立起来的,像中国文化那样借用了外来花样因而机激起创造的努力者,往往产生可惊的结果。行旅和运输中的例子,也很明显中国人当时文化之高,正由于在过去若干年中不绝地请益于外族。这让我想到我国自主创新的认证问题。 发挥自身主动性地理并不创造技艺和系所:它只是给你机会或是不给你机会,地理只是吩咐,如此如此的事情是不能有的,如彼如彼的事情时可以有的,他可不规定哪些事情时非有不可的。地理提供给建筑文化的砖瓦石灰,可是画那建筑的图样的是各民族的过去的历史,是他们已经想过的和做过的一切,不论是独立的想的做的,还是模仿了人家的。这便是拿历史补充地理。同理每个人也都活在自己的约束条件下,需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 文明进步,野蛮落后?回首人类各文明发展的历史,可见“偶然”之大力。植物的故事让我们发现,文化就这样大后门偷偷地溜了进来,它生来就爱这一套。偶然,生命亦是一个持续的积累过程。二百年以前,顶文明顶讲究西欧人,将其吃饭的格式还只是个野蛮人,他们的进步跟东非黑人一样,饭前饭后洗手,可能没有能比这个更进一步。什么才是文明,什么又是野蛮,或许我们不应该做规范式的分析,更应当实事求是。统全局以观,真正划时代的发明不是一分钟一英里的火车。先陶时代人的徒步旅行的改良,陶器时代人的始用牲口,铜器时代人的发明车轮-这些发明使后来的一切进步相形见绌 人的天性 爱美好面子人是孔雀。初民社会里能够维持常态和平之唯一最大原因还不是迷信,而是舆论。 礼节不由声望而生,但声望滋长礼节以为外表上的象征,即便大人物也得臣服。爱美之心更在石器、陶器等等最初的装饰以及实用物品中体现。初民开始蓄养动物,并不是为的图利,却是由于一种非经济的、可是一样的有人间味的理由-他爱把他们带在身旁坐伴侣或是供娱乐。人是爱美的,各式衣服也是这个道理,“倘若衣服之起源不因羞耻,也不因使用,可能的动机还有一个-爱美的欲望”。时装是个叛徒,从来不知道什么法律。人类的天性是不可阻挡的,我们也应学会积极的顺应与管理它。 惯性(懒惰)与非理性单因为一件事合理就去做那件事,这不是人类的天性。到时叫他去做一件不合理的事,因为一向都是这样做,这比较起来要容易得多。“费了三百五十年的功夫,十三位国王的政治权威,才把草盖的屋顶从丹麦城市里赶出去。”人的惯性和非理性。要说惯性,又比如在男女分工这件事情上,我们要说哪种活动对于男或女是自然的或不自然的,都得谨慎些,在这里“自然的”就等于“惯例的”。又比如非理性。人类总先发达最精巧的手艺,后来才能锻炼自己忍受长时间的讨厌的呆板的工作。我看这有两点,最精巧的手艺往往需要长久的沉闷的注意力集中,人类是习惯改变外物来适应自身。再看职业评价,人类历史上一种职业的社会评价是完全跟它的用处无关的,尽管某物某事在那个时代作用极大。 科学与进步科学诚然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是它没有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有时它取出一些就困难却引起了一些新困难,人类感觉他在大宇宙中的荏弱无能时,就要皈依超自然。这个可怜的东西,他在二万年以前不能不有宗教,他在二万年后还是要有宗教。非洲黑人不是顶礼一根光光的木棒,是顶礼那木棒背后的某种力量。不是只有教会组织进步,人类自己,科学也会阻止进步。科学无需怕教会,倒是对于他们自己的门户思想应该戒警恐惧,大科学家之所以为大,乃因敢于向传统挑战。门徒把一切学问学了去,单单把他的精神漏了。文明与野蛮并无明确分野,进步并无所谓必然,文明与野蛮是由吕叔湘翻译的,虽然是翻译的作品,读起来却很顺畅,让人第一感觉就很舒服。而这本书里的逻辑简明完备与知识厚度让人佩服,尤其记得从一张菜单开始说的食物那章节,十分有趣。其他个人的感想就先不写了,这些总结引出的思考真是很多啊,求知欲的感觉真好!

想到啥写啥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交流史。用作者的话说文明是一件百衲衣。人类之所以能够称为万物灵长,就是有着其他物种无与伦比的学习的能力。向长辈学,向小朋友学,向邻居学,向远方来的路人学,去远方学……只有依靠全人类的力量,文明才能够达到现在的高度。中华文明同理也不是绝对原生的,从语言到吃的土豆,处处保留着文化交流的印记。但唯一独特的只有可能是哲学。历史如此,现在依旧如此。躺在四大发明的功劳簿上宣扬自己是文明古国要什么伟大复兴,只会显得很愚蠢,因为自大是愚蠢的同义词。日本在横须贺港设立纪念碑纪念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美国,我们一百年过去了还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声讨万恶的帝国主义列强。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弹丸小国能够在几年间跃居亚洲之首,而我泱泱大国只能被人践踏,一再割让,直到今天。别人强,就放下身段去学啊,骂有什么用,能让自己强大么?他们会因为你骂得狠而高看你一眼么?不会。只有强大才能赢得尊重。学,不要脸的学。另外化用三三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了不起的人生,每个民族都有你所不知道的了不起的文明。所谓文明所谓野蛮,不过是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文明”的巴黎臭气熏天,“野蛮”的某部落每天会洗三次澡。有什么理由嘲笑所谓“野蛮人”呢?再另外,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说自己的就是真理,因为远未到人类掌握真理的时候。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绝不可能是一种,但很有可能殊途同归,因为世界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哲学、宗教、科学等等这些很有可能殊途同归。占星术是迷信吗?周易是无稽之谈吗?嗤笑信教者的所谓科学家,和当年批判布鲁诺的教徒一样可悲,可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学会宽容?最后敬录本书的最后一句:亦知终不胜,战死有余荣。以及吕先生的后记最后一段:‘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惨剧大概还要过些时才能看到详尽而翔实的记述,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部分人是别有用心,一部分人是不敢不跟着闹,可也有一部分人真是 坚决保卫他所认识的‘真理’的,令人叹息的正是这个。自然,中国的情形跟欧洲不完全相同,中国不曾有过那至高无上的教会,可是曾经有过至高无上的礼教,至今余威未息,还有因为妻子连生两个女儿而逼她自尽的事情。此外,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都曾经有过包括从皇帝到流氓头子的大大小小的君权,也还没有完全绝迹。我希望有心人把中国历史上由这些权威造成的种种惨无人道的事情汇集成书,使广大读者触目惊心,相约不允许这种事情再出现

让我们看看挣扎的十万年

对可可,咖啡,茶的历史与追述,不得不联想到《上瘾五百年》里面关于成瘾物风靡欧美乃至世界的进程。关于糖,还可以看看《糖与权力》~吕叔湘译的很自然,看看历史,眼界才不那么逼仄局限,现在很多IT界反复的事故,不也是程序员自以为“肯定够用”么。“古人的成绩,多半是这样绕大弯子绕出来的。他们并不是要干个什么便能干什么的神人。他们的功劳簿上一行一行写着许多令人难信的笨事。”——这段话,对应搞科研的苦楚,共赏共勉。古人陶器时代之前怎么烧汤的(恐怕不会所有人都想到往生肉冷水里面丢烧的滚烫的石头)?上次读《女王的弄臣》,发现在1560年左右,玛丽女王的时代,人们还是用烧热的烧火棍插入麦酒里面来烫酒——异曲同工之妙啊。高根的故事,金鸡纳霜的故事,无一不让人想起《万物的签名》!然而二者的观点并不一致,本书谦逊,并不认为文明的发起是一定环境下必然的结果(如果没有偶然的发现,也许就长久的错过了);而后者最后对于物种起源的看法是,文明在一定环境下,总是会出现的(不是达尔文,也会有别人的)。对于巫术的论述,让我回想起看过的《迷药》和《女巫》,然则这俩都是烂书。。。_(:зゝ∠)_作者对那种“贫富与人种贵贱有关”的论调的讽刺嘲谑,大快人心,而对人类进步历史中人类表现的惊人的惰性与时不时发生的倒退现象,无奈惭愧之余,尚能莞尔。没法子啊,我们就是这样蠢兮兮的人类!摘录很有意思的几句话:难道伊丽莎白时代的人的生殖细胞里特别多带一点血气,到清教徒时代便被一阵阴风吹到爪哇国里去,赶查理第二一复辟又一招就回来的吗?文字的历史是人类的愚蠢之冷酷注脚。露骨地数说一下,人生的基本事实真是有限得很的,无怪乎写实主义者非拿它做主题不可了。

不只是休闲读物哦

看看大师的翻译,你仿佛觉得是在读本国人的著作,一点不见坊间许多译作的语言青涩。内容也很有看头,很多中国人都比较欠缺人文素养,多看看这类书很有好处

人类学门外书

人类学家最大的好处,就是时时提醒你你的行为是多么荒谬。1. 所谓文明有时很野蛮,而所谓野蛮人有时倒很文明;认识到文明不是哪一个或几个民族的功劳,而是许多民族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的;认识到文化的宝贵遗产里掺杂了许多渣子,要时时提高警惕。2. 人类既笨又懒,在文明的进步上无所谓“必然”,文化就这样偷偷地打开后门溜进来,他生来爱着一套。3. 文明是一件东拼西凑的百衲衣,谁也不能夸口是他“独家制造”.“转借”实为文化中的重要因子,只有部长金的民族不肯向人家学习。4. 他要我们敬重那些奠定我们文化基础的先民,同时又叮嘱我们千万不要把那浅薄的乐观主义放弃。5. 因此,有许多学者便受了两盏鬼火——地理和遗传——里头或此或彼的诱惑,走上了歧途。我们必得安上“此路不通”的牌子警告行人。6. 换句话说,地理并不创造技艺或习俗,他只是给你机会或是不给你机会。总而言之,地理供给建筑文化的砖瓦石灰,可是画那些建筑的图样的是个民族的过去历史——是他们已经想过的和做过的一切,无论是独立思考做的,还是模仿了人家的。7. 人种不能解释文化8. 人是孔雀。他爱卖弄,爱笑,爱积蓄钱财,可是他也肯做寿头或浪子,倘若那个能给他一个高视阔步的机会,光是权利和实利不够浪漫。权和利,不加上一层声望做炫饰,不足以使人生有滋味……礼节不因声望而生,但声望滋生礼节以为外表上的象征……不识文字也不见得就能保证不做蠢事。9. 在文化程度的简陋和儿童待遇的和善之间几乎成正比例。

文明人,你们好!

学习人类学的好处是整个人变得心地宽容。因为在人类学者看来世上的一切让“文明人”讶异的异族——野蛮人生活方式都是上古祖先遗留下来的,并无特别。其实在人类的古早文明期——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对于他族文明是很包容的。直到西洋进入了中世纪,中国罢黜了百家。之后,人类开始对于自身文明进行神格化,对他族之文明统统斥责为蛮夷,异教,邪法,外道。到工业革命之后,文化的神格化差不多完成,这时候东西方又不约而同开始拔高自己种族的地位。华夷大防与白人至上全是傻乎乎的言论,但是因为之前自身神格文明的铺垫,很容易被本族人认同——这就是希特勒所作所为的历史依据。本书的作者Robert Lowie在1929年写了这本小书,深意就是探讨10年前一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嘲笑那种毫无根由的白人骄傲感。可惜出版当时就没有多大反响,wiki更加直接,根本没有将此书收入他的著作表中。更讽刺的是就在此书面世8年后,二战开始,众所周知的针对犹太人的灭绝和对中国人的虐杀替本书做了血的注脚。而今天的人读到这本吕叔湘早在1932年就翻译出来的书,许多人都将其当做一种幽默故事大全。而另一类人又将其看做贬斥白人中心论的书。作者当然批驳了白人至高论(乃至Nordic人更高论),但不限于此,他希望的批判的是全世界文明人的差别心,鄙夷心和愚昧心。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人类其实从整体看是愚笨的,顽固守旧的。单说这一点,自石器时代飞跃到陶器时代人类花费了9000年!铜比铁难炼,但人类先进入的是铜器时代……凡此种种,都是证据。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算算人类史上伟大的发明者们占人类总数的百分比——肯定不高。对于像爱迪生那样先做发明家,而后为了个人利益又成了保守阵营头子的,也有很多。丹麦王为了让老百姓不用茅草屋顶花费了350年,欧洲开始用叉子也不是什么久远的事。对于宗教的愚昧看法和掺杂巫术的医术就算到了今日,依然不曾断绝。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对人类的未来表示悲观,或者我们的思维既然与原始人无异,是不是就不必前进?持这种看法的人,一定是在人类的骄傲被RL教授击碎后,转向反智主义的陷阱。文明的真意到底为何?文明其实就是带着捆住野蛮心性的枷锁前进。RL教授自己不是也在结尾引用了弥尔顿的两句诗么——亦知战不胜,战死有余荣。至于二战和吕老师提到的文革——就当做文明的代价好了,毕竟我们能看到热心人在孤独荒野传道总是能感到聊胜于无的。

好一本人类八卦历史书

我想看过这本书的人,无论正想反想,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它,那就是有趣。一般而言,大家说起人类的历史——虽然走了不少弯路,发生了不少战争——但总还是以辉煌的正面为主。就是古代,我们的想象里也是知书达理的古人们过着虽然艰苦,但是温和的日子。我们在电视里看古罗马啊、英格兰啊这样的地方,会觉得它们虽然没有电,但也不会落后到哪里去。而且正因为没有电,没有工业化,所以住在里面的人应该态度更平和,生活更缓慢吧。理所当然嘛,人类聚集的地方,哪里都应该是有其闪亮的地方!但我竟然就没想到,原来香水的发明是因为当时巴黎人民实在受不了么人洗澡,到处都是随地大小便的恶臭。什么天冷就能发明出衣服啊、想治病就会发展医学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啊……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自恋的傻想头哎。想来,我这个人是很实际的。我小时候,第一次到录象厅去看射雕英雄传,虽然被梅超风吓了个半死,但恢复神智后仍然不忘问一句,各么他们,上厕所是在哪里呢!那时候我终于搬进新公房,对抽水马桶赞叹不已~于是到哪里衡量是不是好,就是用那里有没有抽水马桶来定义——这个问题让带我去看录象的邻居姐姐非常后悔,回来向我们父母抱怨,这个小姑娘不知道在想什么,问的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哦。所以,我这种人,看见《文明与野蛮》这样的书,简直就好象一只苍蝇看见了一个有缝的鸡蛋~特别是在我一边看世界通史这样的正书,一路讴歌各个时期的伟大人类文明;一边又心怀恶毒地看这本,类似于城里人怎么解决猪群撞翻国王仪仗队的问题——我甚至想,现在猪肉那么贵,要么我也在阳台上养头猪玩玩?现在还有城市里不准养猪的法律规定么?许久以来,我们一直觉得,人类文明是慢慢在往前爬的,而且似乎理所当然悠然前进。我们已经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了!但这本书歹毒地说,其实啊,几百年前,我们还无知的和什么一样,只能求神拜佛看运气地过着糊里糊涂的一辈子。但有的时候呢,那些我们觉得应该野蛮的民族或者时代却灵光一现,有着让人赞叹的生活方式和处事之道。就这样我们进进退退,兜兜转转……在自以为聪明的时候做着很难堪的傻事,却也仍然跌跌撞撞地,永不停止地寻找作为人类独有的道路。不要太严肃、不要太自恋:就好象看这本书一样,我们偶尔嘲笑自己一把,然后继续开开心心,自以为是的走下去吧。不打紧~不打紧~~

人和人其实差不多

其实这就是一个讲人的事,我们好像总觉得谁谁要高端一点,谁谁要低端一点,其实放在同样的环境下,少了些助力,人和人都差不多,爱干净、懂科学、恋爱结婚这些事放在什么人身上都差不了太多,并不会因为多思考就会有什么变化,而对于普遍的大多数而言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未免还是太遥远,每天的朝九晚五所有人不都一样么?预设了一种所谓的高端,定义了一种所谓的文明,于是违背者就处于下流,可这种标准本身就是自以为高端者所定,有何参考价值呢?书本身的叙述极为诙谐,力荐之~

人和人的差别咋这么大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文人这么多学贯中西,现在能找到几个中文教授精通英文?倒退是事实。悲哀的是,身在其中的众人并不觉得可耻,反而五十步笑一百步嘲笑某邻国!上海已经第二次参加PISA测试,不管有没有操练学生,事实是上海两次拿了第一。美国今年4月颁布了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是1996年以来第二次颁布。我们的教育呢?我们停留在信息时代之前的教学方式,除考试之外,学生不喜欢看书,只需要娱乐,打不完的升级,看不完的洋剧.....

最好的人类学作品

吕叔湘的译本.人类学著作,我只看过<菊花与刀>和这本.难得的是,虽是学术著作,但读来毫不晦涩,颇有趣味.最早是读初中时看的,不好意思,有点强充的意思.最近新买了一本,但是,封面设计真的不好,就是一只西装革履的狮子的那本.也许虽自己也是图书编辑的原因,总在想,如果我是本书的编辑,这本书也许会更有品位.

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

吕叔湘翻译的,大家都说他翻译得好,信达雅。1920s 原著写好,1930s 吕叔湘翻译,50 年后再版。知道这一个时间表的时候,吃了一大惊。因为译文除了感觉很文气外,并不晦涩难懂,不会让人特别穿越回上个世纪;反而有种个性、俏皮元素加在有趣现代文之上的感觉,抛开内容光读文字就颇有发现的乐趣。另外,虽然整本书是散文式的,但浏览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词语连读都读不出来,意思也要反应一下、甚至查一下才能明白。比如“赉志没世”、“豢养”、“溺”……好久没有体会到这种言辞层面的陌生和新鲜感了,有一种回到学校学习语文的感觉,很有趣。----每个章节一个话题,挺概览的。提醒我们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第一章讲文化。他说:“要追究明白某种思想或风俗是天性呢还是习惯,只有一个办法:经验。所谓经验,并不单单指我们一城一州或一国的经验,也不单单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经验,要行遍天下,到处考察过了,这才当得经验二字。”我觉得作者通过这本书自证了……面对这样的作者,我们自然感到: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第二章说是回顾。概括了文明发展的要素:人口基数大作为保障,分工的机制,跨文明的交流,以及运气~另外,作者站在时间线之外,说明了其实我们现在的“文明”在整个人类史上只是极短的一段时间而已:“人类自有生命依赖,十之分八九的日子只是胡乱过了,东跑到西,西跑到东,拿着石、骨、贝、木做器具,打些野兽,掘些芋薯度命。人类的进步可以比作一个老大的生徒,大半生消磨在幼稚园里面,然后雷奔电掣似的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这让我想起比尔布莱森的那段有名的话:“请你想象一下,把地球的45亿年历史压缩成普通的一天。那么,生命起始很早,出现第一批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大约是在上午4点钟,但在此后的16个小时里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晚上差不多8点30分,这一天已经过去六分之五的时候,地球才向宇宙拿出点成绩,但也不过是一层静不下来的微生物。然后,终于出现了第一批海生植物。20分钟以后,又出现了第一批水母以及雷金纳德.斯普里格最先在澳大利亚看到的那个神秘的埃迪亚卡拉动物群。晚上9点4分,三叶虫登场了,几乎紧接着出场的是布尔吉斯页岩那些形状美观的动物。快到10点钟的时候,植物开始出现在大地上。过不多久,在这一天还剩下不足两个小时的时候,第一批陆生动物接着出现了。由于10分钟左右的好天气,到了10点24分,地球上已经覆盖着石炭纪的大森林,它们的残留物变成了我们的煤。第一批有翼的昆虫亮了相。晚上11点刚过,恐龙迈着缓慢的脚步登上了舞台,支配世界达三刻钟左右。午夜前20分钟,它们消失了,哺乳动物的时代开始了。人类在午夜前1分17秒出现。按照这个比例,我们全部有记录的历史不过几秒钟长,一个人的一生仅仅是刹那功夫。”放在一起看,更加意识到人类的微不足道了。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接着我喜欢第八章,讲畜牧和农艺。他说畜养动物,一开始“并不是为的图利,却是由于一种非经济的、可是一样有人间味的理由——他爱把它们带在身旁做伴侣或是供娱乐”;“再加上游戏之动机,豢养禽兽之欲望便和任何常态的人间欲望一样强盛”;功利地豢养动物其实是很久以后人类突然开窍的结果。第九章讲居室的时候,讲到中世纪欧洲人在街上养猪的情形,各种国王和猪宣战,看得我要笑死了。字里行间透露黑色幽默,讽刺着:其实中世纪的欧洲在城市建设方面并没有比罗马时期好。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第十章讲到服装。原来以为衣服的起源一定是为了遮羞,但其实远不是这么回事。衣服有时为实用而发明;但“要说是起于羞耻,大概可以说是从来没有过那么一回事。人类并没有掩盖性器官的本能。”因为以前的人们认为:上帝造的东西,人类不用害羞。但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怕羞的观念,只是说怕羞的观念在早期并非围绕性器官展开。衣服起源可能的另一些动机是爱美的欲望,彰显社会地位。文身,刺疤,割势皮,以及其他毁伤肢体的方法,都可以有表示社会地位的作用。说道这里,就让我想起那个《天地玄黄》的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的一个原始部落的人的装束。还有第十四章,讲家族,我对里面“婚姻”影响深刻。第一次那么觉得“婚姻是一种契约”,婚姻自古以来拥有很多“财产”属性,比如聘礼相关的习俗、在有些地方甚至配偶是可以继承的、破坏契约时的一些补偿、惩罚方式……作者还举了富兰克林娶妻的故事,讲得可有意思了。而以前的“一夫多妻”,也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很不一样,没有那么不和谐(因为妻子们很可能本来就是姊妹),也没有那么“随心所欲”(因为要养活很多妻子是很难的)。----译者在最后写了一篇《重印后记》,里面提到这本书原来的书名是《我们文明吗?》,但被他改成了《文明与野蛮》,他当时的担心是:“我们文明吗?”是作者站在白种人的立场作自我批评,可是我怕如果译本沿用这个书名,很容易引起某些读者的阿 Q 式反应:“原来你们也不过如此,还是我们炎黄子孙比你高明!”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首先脑海中联系到了古时那群写诗忧国忧民的文人,其次是被拉回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不过五十年以后的我们大概也没有好多少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不要自大。

文明是件东拼西凑的百衲衣

从中亚土人一分钟捉89个虱子说到法国国王坐在马桶上见客;从马赛伊人拿太太敬客说到巴黎医院里活人和死人睡一床;从日本的男女同浴说到欧洲男性曾佩戴扑满面粉的假发满街跑……这本东拉西扯,充满新奇逸趣,看起来很象“八卦大全”的书,出自曾著有《国家之起源》、《文化与民族学》等大部头正经专著的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之手。这是本科普著作,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看来,不枉费作者特意找很多专业领域外朋友提建议的功夫。因有丰厚的人类学知识打底,和发人深省的观点作“眼”,这本书又并非一些新奇典故的简单罗列,对于内行人士,它也可以提供很多领域内的信息。当然对于普通读者,即使有意要获得一些稀奇古怪、可以大开眼界的知识,如何保证能够兴致盎然读下去,而不被长篇大论的举证所催眠或被奇怪的学术用语吓得逃之夭夭,是他们更需要的。这一点,路威做得的确善解人意。“倘若你看见谁向人吐唾沫,你一定以为他不高兴那个人。”学生们睁着好奇的眼睛走入讲堂,遇到了一位风趣而不修边幅的讲师。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时而旁征博引,时而大肆抨击,时而又突然停下来,扬起半边眉毛意味深长地盯着你,等待你的认同或反驳。当你还在被琢磨卡米拉是否能获得威尔士王妃称号,他已经话题一转,讲起特洛白里安群岛少女们的性早熟了。躯体和灵魂,语言和音乐,火的取得和道德……面对人类科学中此丰富多样的对象,思考其本性和历史是多么艰巨的任务。通过万花筒般的现象,路威着力于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尤其是所谓文明的真实历史:文明与野蛮并无明确分野,进步并无所谓必然,守旧才是人类本性,现代人引以为傲的文明,其实是件东拼西凑的百衲衣。破除“文明人”尤其是白种人的自大,抨击文化上的自我中心论。这样的内审与反省难能可贵,尤其是在此书问世的上世纪初期。英文原书名为“我们文明吗?”(《Are We Civilized?---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译者吕叔湘担心译本沿用这个书名,会引起某些读者阿Q式的反应:“原来你们也不过如此,还是我们炎黄子孙比你高明!”,故将书名改为《文明与野蛮》。距吕叔湘译成此书的1932年,时间已过去了七十余年,书中观点仍不乏新意。值得一提的是全书行文中优雅与微妙的讽刺,颇有些英伦随笔大师兰姆之风,这也得力于吕叔湘深厚的的翻译功力。总体来说,这是本有益且有趣的休闲书,适合阳光温暖的悠闲下午或某次短程旅途。当然,阅读的时候你最好也不要真的过于无所用心,那么,它的真正好处与作者的一番苦心就无法体味到了。书名:《文明与野蛮》作者:罗伯特.路威译者:吕叔湘版本:三联书店2005年3月定价:19.50

还是大便问题吧

屎,米之尸体也 粪,米之集合也 还没有米的历史里,那就肯定没有屎跟粪这词,但这东西本身还在。 至于大便一词的由来想必更是远远落在了屎和粪的后面。 饱暖之后,人就没事干,就开始追求层次,开始发现这东西说出来层次比较低,那上厕所就改成方便吧。为了图方便,还得分清液体跟固态的区别,那就有了大小便的说法。 这么说来,大便还是相当文雅的说法。可如今,就这文雅词语本身已经进化成了恶心的意思。 ­文明绝不是识字而后明事理。现在的文明放到以前,人家肯定认为妈个逼要么你就是洁癖精神有问题,要么你就是装逼犯。别以为你祖先有多少干净,就算是皇帝老子,就算你新疆蛮子装外宾,外宾也没什么干净的,撑死了就是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区别,说到底还是猴子变的。五一回去看了本《文明与野蛮》,笑得发颤,好玩得要死,教科书能写到这个程度,那才是厉害。晓得香水拿来做什么用么?法国人别管什么皇亲贵族,蒙娜丽莎,那个个都是污垢满身,邋遢大王一个个,他们没洗澡的习惯,身上臭得要死,没得说,人总要面子,这不,就发明了香水,所以以前的香水那味道总可以熏死一大片人,这阵子开始流行起清新自然的味道来,那也是因为洗澡的功劳。书没带来,好多段子都记不大牢了。。你也别以为文明人总是刀叉不离手,其实法国还是因为亨利四世娶来了个意大利娘们,当然陪嫁的不少,免不了厨师,这也顺带促成了意大利美食在法的流行,一个个皇亲国舅贵族名流这才开始用起了刀叉,还没说如今菲律宾印度那帮天王老子现在还以手抓饭为荣,沾沾自喜,自以为文明的。。。作为人,当然是少不了擤鼻涕,你说怎么办,起初欧洲人以左手擦鼻涕为文明,渐渐发展到用两个指头擤鼻涕甩到地上为文明。书中还写到十八世纪巴黎贵妇流行极高的发髻,头发上加纱、花和鸟羽,堆得像一座宝塔。发髻高到进不了马车门,以至于需要上车前先把“宝塔”拆去一层,下了车再重新盖上。 嫌麻烦的宫中女官坐马车只好跪在车板上,将头伸到窗外,免得马车天篷将宝塔碰歪。宝塔不仅盖得高,而且还扑有大量粉,于是,不堪重负的头顶终于遍生虱子,聪明人应景发明一种象牙棒,可以高高举起来搔痒。因为看过这段文章,之后再看什么法国贵族、贵族舞会之类的华丽字眼,首先想起的就是华丽之下藏满虱子。 张爱玲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嗯,法国贵族们多么彪悍地解释着人生。除去虱子,还有厕所。据说在路易十四时期,凡尔赛宫才自豪地有了第一间“英国式厕所”,专供帝后使用,离开凡尔赛宫,连他们二位也享受不到这种“奢侈”。那怎么解决问题呢?不知道。墙角楼梯下?不敢多想。还见过别的书上记载过凡尔赛宫中另外一种令人震惊的东西,华丽的椅子上,中间挖有圆洞,圆洞下面摆放什么东西就不去想象了,免得倒胃。好啦,就说这么多了。。文明跟野蛮没多大界线,少丢人现眼才是。


 文明与野蛮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