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史劄记校证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101091441
作者:赵翼
页数:932页

作者简介

《廿二史劄记》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书中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综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原著的不少错误。本书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后整理者又对全书内容作了修订补充,2001年出版了本书的订补本。这次改版,将原作为附录的百馀条订补依次散入各卷校证之中,体例一仍其旧,以便读者使用。

书籍目录

卷一 史记 汉书
司马迁作史年岁
班固作史年岁
各史例目异同
史记编次
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
史记有后人窜入处
史记律书郎兵书
史记变体
汉王父母妻子
五世相韩
过秦论三处引用
史记自相歧互处
史汉不同处
史汉互有得失
卷二 史记 汉书
汉书移置史记文
汉书多载有用之文
汉书增传
汉书增事迹
汉书书恒山王
漠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
汉帝多自立庙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汉初诸侯王自置官属
武帝年号系元狩以后追建
汉儒言灾异
汉重日食
汉诏多惧词
汉时以经义断事
贤良方正茂材直言多举现任官
汉时诸王国各自纪年
三老孝悌力田皆乡官名
汉三公官
灾异策免三公
上书无忌讳
上书召见
耻汉武用将
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
舆苏武同出使者
卷三 史记 汉书
汉使立功绝域
武帝时刑罚之滥
两帝捕盗法不同
吕武不当并称
汉初妃后多出微贱
婚娶不论行辈
皇子系母姓
汉公主不讳私夫
汉诸王荒乱
上尊养牛
两漠多凤凰
汉多黄金
先生或只称一字
汉外戚辅政
两漠外戚之祸
两汉丧服无定制
开长官丧服
王莽之败
王莽时起兵者皆称漠后
王莽自杀子孙
王莽引经义以文其奸
卷四 俊汉书
后汉书编次订正
后汉书问有疏漏处
汉帝多自作诏
光武信谶书
光武多免奴婢
东汉功臣多近儒
东汉四亲庙别祭
东汉诸帝多不永年
东汉多母后临朝外藩入继
外藩入继追尊本生
夫在称太
东汉废太子皆保全
卷五 俊汉书
累世经学
四世三公
东汉尚名节
曹娥叔先雄
召用不论资格
擅去官者无禁
籍没财产代民租
倩代文字
党禁之起
东汉宦官
宦官之害民
汉末诸臣劾治宦官
宦官亦有贤者
卷六 三国志
后汉书三国志书法不同处
三国志书法
三国志多迥护
三国志害事得实处
三国志立传繁简不同处
三国志误处
荀彧传
荀彧郭嘉二传附会处
陈寿论诸葛亮
裴松之三国志注
卷七 三国志 罾謇
汉复古九州岛
关张之勇
借荆州之非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
禅代
魏晋禅代不同
九锡文
一人二史各传
晋书
晋书二
王导陶侃二传褒贬失当
卷八 晋书
八王之乱
晋书所记怪异
东晋多幼主
晋帝多兄终弟及
愍元二帝即位
僭伪诸君有文学
九品中正
六朝清谈之习
清谈用尘尾
驺虞幡
建业有三城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相墓
唐人避讳之法
卷九 宋赛梁隙书
宋书多徐爰旧本
宋书书晋宋革易之际
宋书书宋齐革易之际
宋书本纪书法
宋齐书带叙法
宋书纪魏事多误
宋书南史俱无沈田子沈林子传
齐书旧本
齐书缺一卷
齐书书法用意虑
齐书类叙法最善
梁书悉据国史立传
梁书编
传失检处
梁书多载饰终之诏
梁书有止足传无方伎传
古文自姚察始
陈书多避讳
萧子显姚思廉皆为父作传人正史
八朝史至宋始行
卷十 宋赛梁隙书并南史
南史仿陈寿三国志体例
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
南史删宋书最多
南史过求简净之失
南史误处
南史增齐书处
南史与齐书互异处
南史增删梁书处
南史删梁书处
南史增梁书有板系处
卷十一 宋齐梁隙譬并南史
南史增梁书琐言碎事
梁南二史歧互处
南史于陈书无甚增删
南史与陈书歧互处
宋齐多荒主
宋世闺门无礼
宋子孙屠戮之惨
卷十二 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人君即位冠白纱帽
齐梁之君多才学
齐明帝杀高武子孙
齐制典签之权太重
齐朝以射雉为猎
江左世族无功臣
梁武存齐室子孙
陈武帝多用敌将
齐梁台使之害
六朝多以反语作谶
哀策文
南朝陈地最小
卷十三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魏书多曲笔
魏书纪传互异处
尔朱荣传
西魏书(附谢蕴山答书)
答谢蕴山藩伯书
北史魏书多以魏收书为本
北史改编各传
北史全用隋书
南北史两国交兵不详载
北史与魏齐周隋书歧互处
北史书法与周隋书不同处
北史纪传互异处
大业十四年
太上皇帝
卷十四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皇太孙
皇太弟
帝王行三年之丧
女后之贤
南北朝通好以使命为重
后魏追谥之滥
保太后
异姓封王之滥自后魏始
后魏以铸像卜休咎
后魏百官无禄
后魏刑杀太过
魏以奄人为外吏
魏孝文迁洛
魏孝文帝文学
……
卷十五 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卷十六 新旧唐书
卷十七 新旧唐书
卷十八 新旧唐书
卷十九 新旧唐书
卷二十 新旧唐书
卷二十一 五代史
卷二十二 五代史
卷二十三 宋辽金史
卷二十四 宋史
卷二十五 宋史
卷二十六 宋史
卷二十七 辽史金史
卷二十八 金史
卷二十九 元史
卷三十 元史
卷三十一 明史
卷三十二 明史
卷三十三 明史
卷三十四 明史
卷三十五 明史
卷三十六 明史
附补遗
附录一清代改译辽金元三史人名官名地名与原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旧序与题跋

编辑推荐

《廿二史劄记校证(精)》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为史学工作者必读书之一。《廿二史劄记校证(精)》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自一九八四年出版后,受到国内学术界的欢迎。这次重印,整理者又对全书的内容作了修订补充。

前言

《中华国学文库》的出版缘起,要从九十年前说起。    1920年,中华书局在创办人陆费伯鸿先生的主持下,开始编纂《四部备要》。这套汇集三百三十六种典籍的大型丛书,精选经史子集的“最要之书”,校订成“通行善本”,以精雅的仿宋体铅字排印。一经推出,即以其选目实用、文字准确、品相精美、价格低廉的鲜明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人研治学问、阅读典籍的需要,广受欢迎。丛书中的许多品种,至今仍为常用之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倡导系统整理中国传统文献典籍。六十馀年来,在新的学术理念和新的整理方法的指导下,数千种古籍得到了系统整理,并涌现出许多精校精注整理本,已成为超越前代的新善本,为学界所必备。    同时,随着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快速发展,全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国学,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让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普惠全人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当此之时,符合当代国民阅读需要的权威的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现,实为当务之急。于是,《中华国学文库》应运而生。    《中华国学文库》是我们追慕前贤、服务当代的产物,因此,它白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文库》所选均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最要之书”。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    二、《文库》所选均为代表当代最新学术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最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三、《文库》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国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国人早已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国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恰当的选择。    《中华国学文库》将逐年分辑出版,每辑十种,一次推出;期以十年,以毕其功。在此,我们诚挚希望得到学术界、出版界同仁的襄助和广大读者的支持。    中华书局自1912年成立,至今已近百岁。我们将《中华国学文库》当作向中华书局百年诞辰敬献的一份贺礼,更是向致力于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实现复兴大业的全国人民敬献的一份厚礼。我们自当努力,让《中华国学文库》当得起这份重任,这份荣誉。

内容概要

作者:(清)赵翼 注释解说词:王树民

章节摘录

1.司马迁作史年岁    司马迁报任安书谓:“身遭腐刑,而隐忍苟活者,恐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论者遂谓迁遭李陵之祸始发愤作史记,而不知非也。其自序谓,父谈临卒,属适论著列代之史。父卒三岁,迁为太史令,即纳石室金匮之书。为太史令五年,当太初元年,改正朔,正值孔子春秋后五百年之期,于是论次其文。会草创未就,而遭李陵之祸,惜其不成,是以就刑而无怨。是适为太史令,即编纂史事,五年为太初元年,则初为太史令时乃元封二年也。①元封二年至天汉二年遭奎陵之祸,已十年。又报任安书内谓:“安抱不测之罪,将迫季冬,恐卒然不讳,则仆之意终不得达,故略陈之。”安所抱不测之罪,缘戾太子以巫蛊事斩江充,使安发兵助战,安受其节而不发兵。武帝闻之,以为怀二心,故诏弃市。此书正安坐罪将死之时,则征和二年间事也。自天汉二年至征和二年,又阅八年。统计迁作史记,前后共十八年。况安死后,迁尚未亡,必更有删订改削之功,盖书之成凡二十馀年也。其自序末谓:“自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乃指所述历代之事止于太初,非谓作史岁月至太初而讫也。李延寿作南、北史凡十七年,欧阳修、宋子室修新唐书亦十七年,司马温公作资治通鉴凡十九年,迁作史之岁月更有过之。合班固作史之岁月并观之,可知编订史事未可聊尔命笔矣。元末修宋、辽、金三史,不过三年;明初修元史,两次设局,不过一年,毋怪乎草率荒谬,为史家最劣也。    2.班固作史年岁    汉书,武帝以前纪、传、表多用史记文,其所撰述,不过昭、宣、元、成、哀、平、王莽七朝君臣事迹,且有史迁创例于前,宜其成之易易。乃考其始末,凡经四人手,阅三四十年,始成完书,然后知其审订之密也。据后汉书班固传,固父彪接迁书太初以后,继采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是彪已有撰述也。固以父书未详,欲就其业,会有人告其私改国史,明帝阅其书而善之,使固终成之。固乃起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为纪、表、志、传,凡百篇。自永平始受诏,积二十馀年,至建初中乃成,是固成此书已二十馀年。其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就而固已卒,①和帝又诏其妹昭就东观藏书阁踵成之。是固所未成,又有妹为之卒业也。汉书始出,多未能通,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是昭之外又有马续也。百篇之书,得之于史适者已居其半,其半又经四人之手而成。其后张衡又条上汉书与典籍不合者十馀事,②卢植、马日殚、杨彪、蔡邕、韩说等校书东观,又补续汉记,则是书亦尚有未尽善者,益信著书之难也。    3.各史例目异同    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其后沿为编年、记事二种。记事者,以一篇记一事,而不能统贯一代之全。编年者,又不能即一人而各见其本末。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魏禧序十国春秋,谓迁仅工于文,班固则密于体,以是为史、汉优劣。不知无所因而特创者难为功,有所本而求精者易为力,此固未可同日语耳。至于篇目之类,固不必泥于一定,或前代所有而后代所无,或前代所无而后代所有,自不妨随时增损改换。今列二十二史篇目异同于左:    本纪。古有禹本纪、尚书、世纪等书,迁用其体以叙述帝王。①惟项羽作纪颇失当,故汉书改为列传。三国志亦但有魏纪,而吴、蜀二主皆不立纪,以魏为正统故也。后汉书又立皇后纪,盖仿史、汉吕后纪之例,不知史迁以政由后出,故高纪后即立后纪。至班固则先立孝惠纪,孝惠崩始立后纪,其体例已截然,以少帝既废,所立者非刘氏子,故不得以伪主纪年而归之于后也。若东汉则各有帝纪,即女后临朝,而用人行政已皆编在帝纪内,何必又立后纪?新唐书武后改唐为周,故朝政则编人后纪,宫闱琐屑事仍立后传,较有斟酌。


 廿二史劄记校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现在是看不懂,放着,以后慢慢看。
  •     这部书非常好,简体横排,内容中间夹注,注释非常详细,书的纸质和印刷质量非常好,厚厚的一本书,要是分为二本就更好了。满200元减50元活动时买的,超值。
  •     中华书局的这套书非常不错,无论排版还是纸质、印刷,就是封面没有塑胶,易脏
  •     历历兴衰史册陈,古方今病辄相循。时当暇豫谁忧国,事到艰难已乏人。
  •     赵翼先生的巨作啊,只看了三国志后汉书那部分,其他的没细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