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茶杯开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563362578
作者:汉宝德
页数:259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美学著作。建筑大师汉宝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最接近生活的美感出发,自日常随处可见的杯子器皿谈起,并将美感归结为“文明的基石”,“人类尊严所系”,“一种文化力量”。文中更不时流露出对于民众对美体认不足的担忧,体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品更以真挚、恳切的文字,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我们阐释美,为我们辨析美,帮我们认识美,引领我们敲开美的大门。

书籍目录

艺术教育救国论(代序)1我为什么要谈美    我为什么要谈美2    艺术与美之间13    好看就是美24    美,需要距离吗?34    生命的美感42先学着张开眼睛    什么是古典美?52    美是精神,不是物质62    美育的有效途径72    先学着张开眼睛80    西方国民美育的经验89    一脉相承的审美观97美感不是美学    美与感官108    品位与美感118    合目的性之美127    美感不是美学136    美的判断才需要距离147    自然美与大自然的美155    恬适生活之美167美要从茶杯开始    美要从茶杯开始178    时髦与美感184    装饰是美吗?193    素朴之美202    奇与美216抽象美的世界    抽象美的世界226    再谈抽象之美238    意境之美249

编辑推荐

《美,从茶杯开始:汉宝德谈美》文中更不时流露出对于民众对美体认不足的担忧,体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品更以真挚、恳切的文字,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我们阐释美,为我们辨析美,帮我们认识美,引领我们敲开美的大门。

前言

艺术教育救国论     俗话说,“卖瓜的说瓜甜”,从事哪一行的人总以为哪一行对国家社会最为重要,似乎是一个道理。这一方面说明从业者的态度很认真,由于认真才会自重,因为所有的从业者的严肃态度几乎都落实到对人生、社会的使命感。其次,因为认真的从业者过于专注于自己的行业,不免坐井观天,看不到国家、社会的全面。由于专注过深,有时不免以为少了自己是国家的损失。在外人看来,不无自我膨胀的感觉。    我在文首说这段话,因为我相信读者看了本文的题目,不免会有同样的感觉。教育救国论已经显得有些夸张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极小,甚至艺术教师们都自以为是教育体系中配角的配角,艺术教育怎么与救国扯上关系呢?这不是自我膨胀是什么?    我写本文,绝对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深思熟虑,深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才落笔的。若没有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困境,我还是会放在心里的。        西方产品的内在品质:美感        首先我要指出,我不是教育家,也不是艺术家,更不是艺术教育家。只是我的专业使我对文化与社会的课题发生浓厚的兴趣。而直接产生心灵冲击的就是艺术教育的成效。我自离开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的岗位,就对民众美育的重要性有日渐深重的感觉,但是并没有适当的表达机会。我的体会主要是,民众普遍的美感水准过低,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可是关涉到社会发展的大题目,哪有我置喙的余地?    记得我第一次公开表达我的想法,是在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任内。罗云平校长招待工业界的领袖,要我作陪,记不得为什么需要我说几句话。我抓住机会表示,希望工业界的发展可以建立在创造与美感上。台湾的制造业要能具竞争力,脱离代工的卑微地位,非把基础建立在全民美育上不可。我当时尚不到五十岁,满头乱发,所以说这些话得不到任何回响是很自然的。后来筹备“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我也曾向施启扬先生表示,我的兴趣在艺术教育。也没有得到正面的回答。经过若干年的博物馆的筹备工作,朋友们似乎都知道我对艺术教育的兴趣。但他们误以为我所说的艺术教育是指专业艺术教育,那就是我奉命筹备台南艺术学院的原因。因此我实在是一个向往全民艺教工作却不得其门而入的人。艺术教育既不是我的专业,又一直摆在我的心里,直到退休之后才花比较多的时间做具体的思考。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在中年时遍游欧洲先进国家,感受到他们在环境与日常器物上的美感是普遍的,其水准为我们所遥不可及。为什么?这是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的问题。我们曾经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何以到今天沦落至此?这是我对文化感到兴趣的原因。    首先那是因为上百年的现代化运动把古老的价值推翻了。累积了千年以上的生活文化完全成了古董,已经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所抛弃。我们要从头开始,学习西方文明,古老的生活文化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开始时只有拼经济,要想办法战胜贫穷与饥饿,逐渐与西方的生产方式接轨。    自设计专业者的观点,发现西方的产品有一种内在的品质是我们所做不到的,那就是美感。他们的美感从哪里来的?是自西方文明传承下来的吗?我开始是这样相信的。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五百多年的不断续传统似乎应该是西方民族气质的根基。我当时认为,欧洲在18世纪发生的工业革命很圆满地接续了他们的人文传统,融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方文明。        借艺术教育使民众拥有审美能力        那时候,我主张推动大众艺术教育,也就是美育,是想以教育的手段接上西方文明的精神生活品质。可是要怎么做,并没有明确的看法。所以我很希望主管教育的部门交付我一个任务,研究美育推行的有效途径。我的想法未被采纳,只好去筹划自然科学博物馆,就利用这个机会去推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我要求科博馆除了普及大众科学外,要成为一个美的殿堂,使来馆的群众感染到美的气息,进而提高他们审美的动机。过了几年,我发现这个“潜移默化”的办法需要漫长的时日,解决不了急切的问题。    这时候,台湾经济快速成长,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大家都对经济发展极度重视,我却觉得如果我们的精神生活品质与财富不成比例,前途是堪虞的。台湾不能只是一个代工的次工业地区。怎么寻求突破呢?    我再到西方经验中去找。我隐约地知道,西方列强在18、19世纪有教育救国的观念。我查资料,才知道他们在艺术教育,也就是他们称为公立学校的“图画”课上,曾下过很大的工夫。西方国家人民有今天的素质,除了有深厚的传统之外,是经过教育的努力得来的。    工业革命本来是在英国产生的,照说欧洲的现代化应该以英国为领袖才是。可是当时的情形并非如此。在市场上法国很明显地领先。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世界博览会,是从19世纪开始的,其目的就是使工业国家把产品集中在一起,互相比较、切磋,以求进步。1851年在伦敦举办了博览会,海德公园的水晶宫就是当时的会场。这个博览会使英国人大感困窘,因为英国的工业产品被视为低俗、粗鄙,无法与法国或德国的产品相比。    会后英国政府与学术界进行了反省。这就是著名的、由莫里斯(william Morris)发起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Arts&craftsMovement)。在教育上,加强公立学校的图画课教学,使国民普遍拥有审美的能力与从事工业生产的准备,成为一种国策。学术界的罗斯金(JohnRuskin)批评工业产品的粗陋,怀念中世纪手工艺的美质,对于工业产品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自此我才明白,西方现代工业产品的水准不是由西方传统自然传承而来,他们同样面对产业转型的问题。为了克服转型期的困难,他们求助于艺术教育。这是因为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在风格上虽有所改变,但都是熟练的工人的手工艺,供奉贵族阶级之用。而工业化之后,则为机器大量生产供大众之用。在1920年代,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正式把手工艺的品质统合到机器工业之前,欧洲在大众教育上已经努力了近一个世纪了。        图画教育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美国在19世纪末叶也已经工业化,但其产品完全没有竞争力,无法进入欧洲市场。而英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情况已大有改善。1867年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美国人如大梦初醒,新英格兰的纺织品挡不住欧洲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他们开始向英国学习,才发现英国人的秘密武器就是在公立学校中提供图画教育。先设立艺术师范学校,培养专职艺术教师。1870年,麻省通过了图画法案,超过五万人口的市镇,对成年男女及儿童实施强制性的图画教育。开自此始了美国往后几十年的与欧洲竞争的艺术教育发展史。        当科技发达时感性的需求也大幅提高        “图画”这种在今天看来很幼稚的艺术,怎能担得起那样的重任呢?它确实曾经使德国产品领先欧洲各国,是各国在产品品质竞争上的国力基础。“图画”就是drawing,这个英文字有两个意思,一是徒手画(freehand drawing),就是用铅笔写生,画自然界美丽的东西。因为要逼真,要美,所以可以训练观察力,同时提高审美的能力。在徒手画中,西方美学重要的比例观念就学到了。二是用器画,就是使用尺子与圆规画图案。这种图画有些近似于工程图,在这种课程里,可以学到认识工程图样,学习图案中的秩序、规律,变化中有统一的美感,近似于今天的平面设计。    在今天,我们已不承认这些是艺术教育的内容,我们想到的是贵族式的文化生活素养。在当时,他们把教育分为绅士的教育与国民的教育,我们所谈到的内容是他们国民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以救国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在我大体上了解了欧洲与美国19世纪艺术发展的情形后,才明白为什么西方国民有普遍的审美素养,有较高的产品设计能力。他们花了至少一个世纪,通过国民教育来完成这一转型的过程,实在值得我们参考。    美国的艺术教育到20世纪20年代后开始进入另一个时代,也就是自由发展的时期。而在同时期的德国则有包豪斯的成立,结合了艺术与设计的教学,把工业产品的艺术化推上高潮,造就了德语国家几十年工业艺术界领先的地位。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美国在这方面大幅落后于欧洲,只能在大众化的文化产业上具有领导地位。美国虽然在80年代后现代艺术与设计风格出现后,才以新的面貌领先欧洲,但整体说来,在与生活相关的艺术上,仍然落后欧洲甚多。品位高雅的人士仍以使用欧货为多。    现代化以来,我们因为没有经过这一段转型的过程,在创造与美感两方面都属于第三等,远不如美国。因此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廉价劳工的代工工业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有自己风格,受世界先进国家尊敬的新兴工业地区?    在过去有科学救国论,今天则力倡知识经济,都是从科学发展来强化国力的观点。在今天的科技时代里,这是无可争议的。然而只讲科学是不够的。当科技发达的时候,感性的需求也大幅提高,因此谈到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实在是一种感性经济。自此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艺术救国论,实不为过。        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同样重要        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个别振兴方案是成不了大事的。我们不但需要一些有创意的产业计划,更需要一个全民艺术教育计划,把民众的视觉品质提高到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希望人人都有创造与审美的能力,也有欣赏的眼光。    有人说,台湾太小,市场狭窄,不足以发展有创造性的产业。自欧洲的例子来看,这是不正确的。台湾的面积狭小是不错的,但以人口来说,则超过欧洲很多国家,是瑞典的三倍。为什么瑞典可以支持创意性产业而台湾不能?如果台湾的两千三百万人都有高水平产品的需求,其实市场是很大的。以此为基础向世界推展,一定可以如瑞典的工业一样走上全球市场。    问题是我们的民众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具有审美的水准,这少部分的人都是外国产品的顾客。要使大部分的民众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必需普及艺术教育,而且要自师资的培养开始。很多人认为台湾等不及。可是如果认识了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科学教育有同样的重要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执政者一定会想出有效率的办法,在最短的期间内实现民众艺术教育普及的政策。如果认为需要的时间太长,则应该想想过去我们已浪费太多时间了。今天不做,明天会后悔,一旦下定决心,再迟也不过十年八年,快则三年五年即可见效。然而迟疑不肯下手,很可能会落于人后,到时候,再懊悔也来不及了。问题是,人们是否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内容概要

汉宝德,台湾当代建筑的导师,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活跃于教育界、建筑界、博物馆界,一生作育英才无数,如黄永洪、姚仁禄、姚仁喜、登琨艳等都是其得意门生,有「汉宝德的一小步,建筑界的一大步」之美誉。
汉宝德,台湾东港区人,1934年8月生于山东日照市,抗战与剿匪伴随着他的童年记忆,然世局荒乱之际,汉宝德的父亲仍不忘对子女的教育,对他的未来影响甚巨。民国三十八年随国民党政府来台之后,入马公中学,之后考上台南工学院建筑系,开始其与建筑结缘的一生。后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及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就读,获硕士学位。1968年,在私立东海大学建筑系任教。1977年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在教学生涯中,他一方面极力推动建筑的现代化,介绍欧美理论及历史,一方面鼓吹中国传统建筑之研究及台湾地方传统之保存。先后创办并主编《建筑双月刊》、《建筑与计划双月刊》、《境与象双月刊》等建筑杂志,对建筑界的人士及学生影响很大。并在建筑系之课程中,引进设计方法与行为科学之概念,试图提高教学内容。著作及译作数十种。近来并广泛为各报章撰稿,向社会大众介绍建筑科技与生活层面的意义。在教书之余,偶亦有建筑之创作,如台北市中心诊所大夏,对台北市近期高层建筑有一定影响。近更从事传统建筑保存,协助建筑彰化孔庙、鹿港龙山寺等。后负责筹建台中自然博物馆,并任馆长多年,享誉国际。现任台南市艺术院院长。
汉宝德活跃于教育界、建筑界、博物馆界、学术界等,凭着一股为国家做事的热情,努力以赴,成就斐然。其中以国立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及台南艺术学院的创建,从无到有,完成了百年功业,影响台湾人文与科技发展甚巨。
从大学时期创办《百叶窗》开始,办杂志、写评论专栏,汉宝德的文字事业丰硕。除了《建筑》双月刊、《建筑与计划》、《境与象》,他的著作甚丰,有《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明清建筑二论》、《化外灵手》、《门墙外话》、《建筑.社会与文化》、《风水与环境》、《风情与文物》、《斗拱的起源与发展》、《域外抒情》、《细说建筑》、《建筑的精神向度》、《不耐平凡》、《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展示规划》 、《汉宝德谈美》、《汉宝德谈建筑》、《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斗拱的起源》 、《明清建筑二论》 、《给年轻建筑师的信》、《透视建筑》、《欧洲建筑散步》等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清晰阐明艺术、设计、美三者的关系,指出如今艺术与美已经分离,美与设计、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乃是新的趋势。这是过去的美学家不曾意识到,设计界人士没有说清楚,普通大众又往往感到困惑的问题。汉宝德用平易的文字清晰地说明白了这件事情,这是前人未做到的。                                                             ——责编推荐

章节摘录

书摘奇与美    在台南有一座知名的美术馆,称为“奇美博物馆”,是奇美企业的收藏。可是单就“奇美”二字来看,它代表什么意思呢?奇美在中文中有两个意思。一是惊奇,即英文中的wonderful,是描述讶异感的形容词。如果照这个意思,奇美可解释为非常美,令人赞叹不止的美;另一是稀奇,即英文中的rare,是描述在我们经验中少见的形容词。如果照这个意思,奇美指的是珍奇藏品的美,奇指的是稀有的收藏。前者的意思比较宽阔,可以包括后者,相信奇美博物馆的“奇”应如此解释。        稀、奇、古、怪        若把奇字当稀奇,问题就比较复杂,因为奇与美的关系需要深入的讨论。稀奇也有两个意思:其一,是为我们所熟知,但为数极少,不易见到,更不易拥有;其二,是出乎我们的经验之外,为我们所不曾见过的,是为奇异。不论是因稀而奇,还是因异而奇,奇与美的关系似乎都没有必然性。    如果是因稀而奇,奇物就会因贵重而为众人所喜爱。古人说,物以稀为贵,到今天仍是事实,这是市场心理的现象。再好的东西,供应量大,随处可以买到,就容易失掉众人的欢心。反之,东西的需求量超过供应量甚多,甚至完全缺货,就容易得到众人的宝爱。经过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的转变,众人求之不得的东西常被视为特别美观,这是很有趣的现象。    对古物的评价最容易说明这一现象。    很多年前,古物界对于仰韶文化的彩陶,或龙山文化的黑陶都视为珍宝。那时候,只有20世纪初外国考古学家有幸采集到仰韶的彩陶罐子,因此只有外国博物馆出版的图录上才看得到。三十年前,一只陶罐可以换一幢房子可能还有剩余。所以内地农民的发掘物,初次经由商人之手出现在市场上,莫不被视为奇物。据说当年有一位富有的收藏家,自日本买回一只陶罐,是特别为它买了机票抱回来的。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内地竟放任农民去挖,而地下真有为数相当多的积藏,几乎掘之不尽。原来稀有的古物,竞成堆到了香港,价值当然一落千丈,再过些时日,就完全无人问津了。    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当年看到陶罐时那种令人窒息的美感,居然也随着陶罐的大量出土而被视为平凡之物,不再吸引人们的眼光了。难道量的多少真的影响其美质吗?这种现象当然不只限于彩陶,一切大量出土的中国古物都遭遇到了同样的命运。    如果是因异而奇,其物未必贵重,却容易引发好奇之心而为众人所喜爱。怪异之物所拥有的群众吸引力,就是科学得以发展的动力。人类对生活经验之外的世界总抱着极大的兴趣,越是有聪明才智的人,越有这样的性格倾向。所以近世人类文明的进步,与探险家精神息息相关。由于心神极为投入,怪异之物同样会被视为美观。    而容易说明此一现象的例子,就是自然科学博物馆中的恐龙。这种动物在数亿年前已经消失,经古生物学家发掘其骨骼,并予以复原后,一直成为自然博物馆中的主角,近年来更进一步,以动画恢复其生活形态,《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中出现的恐龙,令全球的儿童为之着迷,说明人类甚至想回到几亿年前去探险。    怪异之物与稀有之物原与美感无关,可是人类特有的占有欲与好奇心,与固有的爱美的本能,常常纠结在一起,不易分辨。越不易得到的东西,越被珍惜,越追求不到的女子越觉得美,这是人类的本性。对于真正懂得美的人,其实是不难分辨的。我们只能说,占有欲与好奇心加强了美感的力量。    有时候,我们的美感生活需要透过这些本能发展出来。我看到一些收藏家,原本对美并没有特别的兴趣,但因喜欢收藏古物,就对文物的形状、色彩与质地认真注意起来。不久之后,他们就成为不同程度的鉴赏家,而且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了。贵族社会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常常是通过收藏的游戏,如辨别真伪、鉴定年代等完成的。因此古文物的市场价值,常常是稀有性、珍奇性与美感价值相乘的结果。西方有历史的拍卖公司,如苏富比的估价,美感是很重要的因素。你可以说,对于古文物,凡是贵重的东西,都是很美的。    这是西方社会贵族文化的精髓。在东方的新兴国家就不尽然了。尤其是内地,近年来由于经济神速成长,造就了很多一夜致富者,他们进入古物市场时的价值判断,几乎完全以稀有性、珍奇性为准则,所以一幅西太后的字画,虽毫无美感价值,照样可以拍出天价。这是因为缺乏西方社会审美培育之过程,纯为暴发户的冲动。        新奇的美感        上文所谈的稀奇古怪之美,是博物馆关心的美,也是博物馆的生命线。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不大。类似的心理反应,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里,就是新奇之美。这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人类是很复杂的动物,一方面受习惯的制约,一方面又很容易厌倦,因此永远无法满足,是天生的苦命。大部分的人生活在习惯之中,靠直接的反应过日子,即使是审美的行为也是如此,这就是文化传统赖以维系的原因。过去的社会中,美感与传统是很难分开的,美的东西都是看惯了的东西。同样的花样,同样的制作,一代又一代,毫不改变地重复下去,是因为美观的价值已经与其他文化价值结为一体了。    从上一代的人对于戏剧的爱好最容易看出习惯与美的关系。他们喜欢看熟悉的戏码,最好是自己可以上口的,能跟着哼。我有一个长辈亲戚,好听戏也好唱戏,每看到他眯起眼,哼着熟悉的戏词,那副出神的样子,就感到艺术精神力量的伟大。    可是人也很容易厌倦,对于生活习惯中的东西,常常感觉麻木,失去必要的兴奋。过去的社会将不满现状的人视为不安分、不守规矩,但是这种不安的情绪才是社会改革、文明进步的动力。    现代文明进步快速,正是这种求新求变的内在需求所形成的。新,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由于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上充满了新的事物,喜新厌旧几乎成为现代人格的一部分,新奇之美就变成主流价值了。这一代的年轻人,失去了传统价值以后,也失去了生命的目标,因此追求感官刺激以证明生命的存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厌倦。这是一种精神疲劳症,年轻人放纵情欲,吸食毒品,都是试图克制这种病症,他们常常身不由己,这是现代科技文明的后遗症。    对年轻一代来说,新奇就是美。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分解新奇与美的关系,只是感到新奇之物可以激发他们愉快的感官反应而已。这种追求新奇的心态,反过来促成了消费经济,使商品工业生产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商展的观众动辄以万计,相形之下,美术馆完全被冷落了。    P216-221

图书封面


 美,从茶杯开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在书店站着看完这本书,其实也可以说是浏览,我承认,没有仔细的思考,但这本书没有给我想要带他回家的欲望。书里面有些东西还是跟我产生了很大共鸣的。尤其是对于审美必要性的这一点。但是,个人认为里面很多东西写得不实在,所谓的“对于民众对美体认不足的担忧”“一个文化大家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都是虚的啊。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力挺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那么我认为作者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当然,里面有很多东西我还是赞同的,我也能够理解,但是我认为作者绕来绕去牵扯思辨了美与这个美与那个的关系,也不过写了就是那么点东西。我认为写美学方面的书不能这么个写法。美,亦虚亦实。所以你的书不能又写虚又写实,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写议论文,很多观点在生活中其实都是中庸为正,可你文章就不能这么写,这么写了没戏也没意思。个人比较喜欢要么写“虚”的美妙要么写“实”的意义,要么小巧精干要么大气呵成。不然说了就等于没说。我突然想说一句话,如果你所作的事情对这个世界的某个层面只能带来量的变化,那最好别浪费时间。虽说量变引起质变,但那太没效率。
  •     刚才看到有人说这本书不值得带回家去。对我来说不是如此。因为我以前对艺术不是很了解,以及对艺术跟思想,跟美之间的一些关系无法给出一个“比较深入”的思考。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要。当然这本书不是从纯粹的艺术的观点来写的。正如作者所说的,“艺术教育救国论”,所以作者更偏向于文化对比的角度,从中西文化的一个侧面,也就是对于艺术欣赏和艺术教育的这一个侧面,来解释我们中国文明的现状,甚至用来解释我们的工业文明为什么不发达的现状。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作者的论述还是很正确的。特别是,我们的工业产品缺乏美感,这的确和我们教育体系中美感的缺失有关,甚至于我们传统文化中世俗美感的缺失有关——因为工业产品中的美感恰恰就是世俗的美感。姑且写到这里吧。
  •     我们在一个以追求美为耻,一穷二白的时代里长大。现在的生活,富裕和丰富程度,均极大地超越了所成长的年代。然而,大街上,却还是有那么多奢而不华以丑为美的行为,建筑,思想。然而,居家里,却还是有那么多样板房式的划一家装。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长和生活环境里,缺乏美感的启蒙和熏陶。因此,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美没能和生命中的其他一起茁壮。因此,生活中我们虽时常有美的愿望,却缺乏美的能力。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作者说,美,从茶杯开始,从身边开始,从最小处开始。美和艺术不是一回事,艺术并不完全只是为美而存在,而美,却能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美,不需要距离也不能有距离。美和时尚也并不是一回事,时尚是商业社会的产物,美是一切美好事物本身的属性。当然,美很难说完全逃开时尚的羁绊,同时,时尚,一定程度上也要通过美的验收。美育的培养至关重要,从大里说,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文明;从小里说,关乎一人的幸福与品位。还读过作者的《给青年建筑家的一封信》。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视觉美,空间艺术,对人有着潜移莫化的影响,不会随着时间消失自动消失,需要外力的作用。因此,注意自己的日常空间物品的选择与氛围营造。(音乐,时间艺术)
  •     book
  •     书运到的时候稍微有点脏,可能是压箱的的缘故吧
  •     这书不知道是写给谁看的,反正不是普通读者
  •     汉宝德先生的学养相当深厚,但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尤其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有些盲点。
  •     刚刚重读过一遍,里面讲了“美”这个本该,也的确是很宽泛的概念。具体的内容还算不错,只是问题在于,很严重的在于,作者最后还是没能给出“美”这个概念的规范定义。。。这也大约就是“意境”这个词的反映把,有点形散神散了
  •     此书对当前国民认识和提高"美"有用,很实际,有启发,是本好书.
  •     美是一种文化力量
  •     有些理解赞同 有些疑惑难懂
  •     此书确是本好书,感兴趣可以读一下,我没有时间一口气读完,作为案头书,时不时翻几页,总有收益。
  •     翻翻而已。喜欢他从猫王裤子开始讲时尚和美的关系那一段,被他说完了都,哈哈哈
  •     是谈美学的,喜欢他的书名和书籍设计
  •     做得很巧,内容还行
  •     07-03-01
  •     我想以后买个茶几,每隔一段时间去买个杯具放上去,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美,从杯具开始。
  •     电几书
  •     货送的很快、就是书看起来很旧
  •     难得的好书
  •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家一定要对美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但看美学的专著会不会更形而上呢?看看汉宝德如何对美育进行阐述吧!
  •     美是人类尊严之所系
  •     山大出版社书店 2008.1.5
  •     从头看到尾,还是没看出美是什么,倒是对美育要从娃娃抓起有了新的认识
  •     对两个问题感慨颇深:其一,国民美育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延伸一下就是今天无处不在的工业设计;其二,大陆主流的美学史,从来只讲思辨美学(还不涉及分析美学),很少会谈到工业设计的美学,在如今大谈文化产业的情形下,产品即日用品的外观设计、日常生活的美感、居所及空间的设计,都与美密切相关。
  •     好书 值得去买一本来收藏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