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糖果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020115314
作者:邓安庆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山中的糖果》通过“亲人记”“世间记”“回乡记”三个部分,集结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师友,对身边那些人那些事的记录与怀念。作者邓安庆生长在农村,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阅历丰富,天性敏感细腻,对乡村,对城市,对社会底层的人和事,都有独到而细致入微的体察。作者文笔细腻,语言纯净克制,用平铺直叙的白描手法,将人间烟火娓娓道来,对人物的举止投足和心理刻画生动,性格描述细致入微,使得读者如见其人,如入其境,读来亲切有加。他的文字接地气,带有温度,能够俘获人心。
插画家 “星星的插图”根据书中内容作插图20余幅,画风细腻、生动,乡趣十足,与邓安庆的文字十分契合,相映成辉。

书籍目录

代序:邓安庆,祝你好梦!/文菲 1
亲人记 1
归去来兮 3
姐姐们 12
仙芝 75
癞痢 98
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106
世间记 113
山中的糖果 115
霜花 129
白云 150
张丽娜 166
薄荷 176
广州奶奶 188
合租 193
快餐店的日与夜 200
回乡记 213
回乡十记 215
跋:慢慢告别 272

内容概要

邓安庆,1984 年生,湖北武穴人。曾游荡于多个城市之间,从事过广告策划、内刊编辑、企业培训、木材加工、图书编辑、互联网等不同职业,现居北京。已出版书有《纸上王国》《柔软的距离》。


 山中的糖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邓老是写纯文学的,好坏不说,格,在那里了。曾经在豆瓣上,读到诗人杨震写的谢慧,写的是初恋,写的真好,感觉是豆上纯文学第一杰作,然后就@了邓安庆,问他,服不服?那时候我和他根本不认识,@他,纯粹是因为他是豆上纯文学的一杆大旗。今天读到邓老的霜花,想起这件事,霜花也是写初恋的,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路子,两种性格,杨震是威风凛凛,邓老是扭扭捏捏,一个像俄国文学,一个像台湾文学,很有意思。读邓老,像看侯孝贤的电影,特别长,不紧凑,好多无关痛痒的情节,他是故意去戏剧化的,总是在讲日常,有意思的,没意思的,不管什么素材都往里放,也不提炼。本来呢,去戏剧化也没什么,日常琐碎大家都会写的,散文多半是写日常琐事,越是名家,这类文章越出色,沈从文也不就写写河埠码头上的事嘛,长河好看,也没什么故事可言。但是邓老这个人,他的趣味太不一般,他还要去情绪化,他说他的态度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说“不要浓郁的情绪流露出来,要消散在日常细节中”。老实说,他追求的这个无我之境,差不多是做到了,只是还够不上天地那么大,而更像是一个冷静的人的旁观吧,就像新闻一样。这种把日常冲淡了写的办法,确实是另起炉灶,够得上自成一派了。这个和大众一直以来的经验,可以说完全背道而驰了,比如我吧,不让我抖机灵我会死的。遇到邓安庆,才意识到,原来写作有偏散文性的,有偏小说性的,从根儿上就不同。偏散文性的更纠结字句、节奏、风格、自我表达这类东西,偏小说性的更注重谋篇布局、构建、再现、气氛这类东西,邓老属于后者。他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在小说上的努力,但他的文字功夫,还很不够,有些地方写的很温,有冰心、杨绛一类女作家的感觉,缺少才情。邓老喜欢不动声色的白描,白描是很吃功夫的,但是白描的格局终究是小,贺友直是连环画大师,可不能算大画家。邓老的写法,不像是一个叙述者,自言自语,自说自话,我手写我口,而是像写一篇主角是“我”的小说,不是从体验,而是从观察、从窥探中得来。比如这句,“我心中泛起一阵恶心感”,这是第一人称的叙述,但表达的不是主观的感受,“我感到恶心”,而是一种现象,一种态势,一种存在。如果用电影镜头表现,一种是主观镜头下模拟主角视野,一种是镜头在主角后面跟拍,邓老笔下,往往是后者。看邓老的书,常常想如果这句话换我写会怎么写,肯定有更煽情的写法。“老屋已经够老了”,如果是我,一定写作“老屋已经很老了”,变客为主,不隔,同情心泛滥,如果铺垫得好,后面托得紧,这句话就很带劲了。不过邓老一向是不屑于用这种花招的,他都是大处着眼。邓老的语言,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童稚,我在心里默读他的书,脑子里常响起麦兜响当当里的声音,还有一一里面洋洋读作文的声音,那种怯懦又早熟的男孩的声音,好在天真。邓老说自己的语言太白,词汇太少,本来呢,语言浅白,用词平实,是最容易写出有力量的、深情的文章来的,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孙犁的耕堂劫后十种,都是这个路子,但这跟邓老追求的清淡文风又不同,我很怕他将来会越写越玄,因为总觉得他是用道禅的心写人间烟火。真、善、美,邓老只在真上下功夫,回避善,忽略美,这是我的一个感受。不过他的真,从环境,到心理,都是彻底的真,通透了,这一点别人学不来,这是他的本事,他的独到之处。回避写善,倒没什么,回避写不善,就很吃亏了。作家如果没有一点刻薄劲儿,文字是很难写得精彩的。所谓“老实人无趣”,不过也很难想象邓老挤兑人,他就是个老好人。亲人记,世间记,回乡记,我最喜欢世间记,尤其是山中的糖果一篇,生动,美好。亲人记感人,但有点质胜于文,回乡记细腻,像一篇报告文学。
  •     当我读《山中的糖果》,以及《柔软的距离》时,一幅幅熟悉的画面扑面而来。抑或曾经在心底深处已然模糊的场景渐渐活跃起来,随岁月流逝慢慢淡忘的许多人和事跳出来,彷如昨日。我们曾经来过,曾经经历过,这些曾经萦绕我们或将萦绕我们一生的情愫……和邓安庆一样,我出生于80年代,我的家乡在湘北长江边的一个村庄,小时候夏天静谧的夜晚,家人会在禾场的角落里点然一堆艾叶,烟雾缭绕,熏走蚊虫。我们躺在竹床上,看夜空下的满天星光,荧火虫在我们身边一闪一闪飞舞。隐隐听到长江水上轮船的汽笛声传来。每年这个时候,村子里的青壮年都要去长江大堤上防汛抗洪。对了,和书中写的一样,我们那管爸也叫爷(ya),我们问谁也是叫“么人”……这就是我的家乡,是我户口本上的祖籍所在地。我们在那里出生,长大。通过上大学,我们最终离开了家乡,但亲人们都生活在那里,每年例行公事般回去一两趟,然后速速回到城市。我们之所以无法舍弃则是因为我们的亲人还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我们逝去的至亲埋骨于此,我们最初的理想在这里萌芽,我们年纪渐大,懂得了伤感,需要一处凭吊之地。一切,仅此而已。由于地处于交通要道,近些年,政府瞄上了家乡这片土地,将整体征收为工业用地,整个村子将不复存在。我们逃离了家乡到远方,家乡成为念想,而最终我们都成为了失去家乡的人。祖宗的坟茔,耕种的田地,世代的居所,如今这一切即将无处缅怀,只能存封在记忆里。中国的农村给人们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印象,或诗情画意或贫穷落后。我想对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来说,应该是属于后者。我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晴耕雨读或许存在过,但至少没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少时,我能体会到农村的贫穷以及贫穷所带来的窘迫。但当我读阎海军《崖边报告》时,还是被今天西北农村展现出来的冷酷所震惊,日渐荒芜的村庄,孤零等死的老人,微如草芥的命运等与我们今天身处的这个热闹世界格格不入。其实,你所看到的算计、市刽、冷漠,甚至残忍,皆是因为物质的贫瘠。邻里之间的刻薄、亲戚间的口舌,大多数矛头都是一些利益上的纠葛。我的父母兄弟姐妹众多,虽然也有些家长里短的抱怨,但总体还算和睦。小时候每每大年三十,婶婶们和奶奶准备丰盛的过年食物,父亲他们五兄弟必定要和爷爷大醉一番。整个下午,妈妈和婶婶们就是在不停的照顾他们醉洒的丈夫。这便是小时候我对于过年的主要印象。后来,爷爷年事已高,奶奶、父亲和伯父先后过世,我们和诸多亲戚之间的纽带就这样渐渐断掉了。如书中《有着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一文,我亦深有感触。父亲兄弟多,自然我的堂兄弟和表兄弟也很多,幼年时,我们一起上山掏鸟,下水摸鱼,晚上钻在被窝里打“升级”。而今天,兄弟们中很多人去了远方,也有一些兄弟在远离家乡的同一城市,但彼此联系也不多。兄弟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相聚时反倒多了几分拘束和客套,童年的那种亲密无间再也找不回了。像父辈们大碗喝酒的场景不会再有了。时间,终究将我们血脉相承的人归于陌生。《山中的糖果》关于青春期的回忆也是如此的炽烈与纯净。一言不合拳脚来袭的老师,上课偷偷照镜子的同桌女孩,一起打架一起下河游泳的同窗……如野草,自由生长。老师的巴掌和家长的棍棒,没有调顺叛逆的少年,倒是时光和生活,让我们脱胎,走上世俗眼里正常的人生轨道。少年的伙伴有些进入体制内,谈不上优越,更多的是安于当下,得过且过。有些还在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今天不知明天,生活的窘迫写在脸上。他们,仿佛又在重复父辈们的生活,如父辈们教育我们一样,教育他们现在的孩子。曾经誉为班花的女孩,成了孩子他妈,每次同学聚会,她牵着孩子姗姗来迟,吃饭时要照顾哭闹不停的孩子,饭毕,抱歉地说,孩子要睡觉了,没办法我要提前走了,只能下次再聚,下次回来,一定要通知我噢。我们在家乡的少年时光,记载着我们的朦胧,懵懂,混沌。我们原本纯净,只因看过更多人走过更多路。心慌了,或者,心野了。我和你在一个个十字路口相遇,或长或短的同行,然后分道扬镳。我想总有一天,当我们老去,所有的回不去都将成为我们深深的遗憾。现在还能拥有的,还能抓住的,就不要轻易放手吧。
  •     知道邓安庆的名字是因为在《一个》上看到他那篇《写在三十岁的门槛上》,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心想那才是80后的人生,或者说那才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80后的三十岁。看惯了各种奇特的人生故事,突然看到一篇如此贴近普通人生活的文章,就像飘忽在空中时陡然落在了地面的感觉,人还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走在陆地上,总飘在空中会不知道该飘哪去了。也因为想看他的文章才注册了豆瓣(是的,以前我是不玩豆瓣的,最多来豆瓣看一下电影评分什么的),看了他以前的文章,买了《纸上王国》,等着看他更新新的文章,后来又关注了微信公众号。说实话,他的文章并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还是愿意一篇一篇的看看,大概是因为年龄和经历类似吧,又或者是他文字的魅力?现代的作家们似乎都不大愿意写农村的事情了(也许是因为看的人少了),要么写农村的话就是写的很苦很惨,带有批评性质的居多。更多人会写城市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写各种有着奇特或者神奇经历的人和事,邓安庆却坚持写农村,写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他的文章就像一股清泉一般,缓缓从山间流出,不哗众取宠,却沁人心脾。他的文章中看不出太多的大喜大悲、高潮迭起,只是娓娓道来,诉说着人间百态。就像他说的那样,生活就是这样好一点坏一点,日子就在这好好坏坏间过去了。细细想想我们的生活,好像就是这个样子。《山中的糖果》还是延续着他的风格,不紧不慢的讲述着家乡的人和事,风和景,看的人也需要沉下心来慢慢读。我和邓安庆一样是在农村长大,不过我的家乡在北方,他的家乡在南方,但农村里的人和事都大概差不多,所以他所写的很多人和事仿佛就是我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有些事情不理解却又能理解,这大概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当我们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就会对农村的生活不理解,但细细想想,又好像就是这么回事,不是不理解,是忘了怎样去理解。所以会想要去读一读邓安庆的文章,看一看他笔下的人生百态,因为那更真实,更像是在陆地上行走。我喜欢看他的文章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是善良的,通过他的文字大概能知道他的一些生活经历,说真的,他算是吃苦长大的孩子,但是他似乎极少抱怨,对于家人、亲戚、乡亲、同学等等各色人等,他只是默默的承受或者说接受着周围的一切,有些事情如果换到别人身上可能会抱怨人世的不公,感慨世间的悲凉,可他却没有,只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写出那些苦难,好像那些对于他来说都不算什么。我很佩服他能有如此的勇气和韧性来承受这一切。他不去评判什么,不去指责什么,只是把事情讲述出来,其他的交由读者。邓安庆当然是一个温暖的人,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说,我不认识他,但是看看他写的童年小伙伴,初中暗恋的女生,借书的女生,大学喜欢的女生,就会觉得他不是一股清泉,而是一眼温泉了。他的回乡记应该是所有“大龄未婚北漂族”的真实写照了,城市与农村的不同,父辈与子辈的代沟,同龄人之间的隔膜......一点点的呈现在眼前。而最后的跋算是所有故事的一个高潮吧,虽然已经在网上看过一遍,可是再看一遍的时候还是像他一样,跟个傻子似的哭的一塌糊涂。家乡,记忆中最深刻的地方,却再也回不去了;亲情,永远无法割舍的深情,却总不能两全。书的序是邓安庆的表姐写的,有一处和我感觉很相似,她说邓安庆不是个聪明孩子,也并非才华横溢,主要是靠自己的琢磨与观察。我所看到的邓安庆就是这样的,他不是文学天才,只是从小对文学有一份热爱,他没有早年成名,和大部分普通的80后一样,12年的努力学习换来的也只是一所普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靠自己的一双手在偌大的中国寻找生存的空间......文学是他的梦想,他在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向之迈进,虽然很多人觉得这个梦想很不实际,就像他们村里人一样,一本书的吸引力远没有一辆宝马车大,但是,谁知道哪天他的一本书会比十辆宝马车更具有吸引力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类的乡土文学不知为何尤爱
  •     2017年第四本书。如此真实普通却让人动容。
  •     尤其是三姐那篇,写得很棒。美中不足的是每一篇的结尾(也许除了最后一篇),都断得有些草率,像是作者不高兴写了,又像是为了制造出刻意的平淡,戛然而止在半空,却无法补足那些没有说出口的话。
  •     有投影的地方自有感触,没有的地方就没有...
  •     这么真实不做作的文风,作者肯定是个有趣的男孩纸吧◟(◡ູ̈)◞
  •     这种文每每都会无可招架地侵入心底
  •     文字很朴实,却能把人物的血肉性格给立起来。觉得比较适合晚上坐床上读,听他徐徐道来。白天读可能会容易急躁而看不进去。最近的睡前读物就是他了。
  •     我看他,在自己家里住着就像一个过客一样,突然想到了自己,在外求学,家对我来说不也是一个旅店一样?而我们与一生一世都与土地做伴的爷爷奶奶那一辈终究是远离了,他们会的我们不再会,是进步了还是一直在丢弃呢?
  •     3.8
  •     【201702】《亲人记》几个典型的乡村人物可以组成一部狗血连续剧了,对话的表达带着浓浓的地方气息,闻到乡村的混合味道;《亲人记》和《世间记》的淳朴乡村、兄妹感情好像宫崎骏世界里清新简单;《世间记》高中、大学和独自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情景简直拉回记忆;《回乡记》看到最后很想哭,父母亲这些年发生的好多事情我也错过了,但不能放下在外的生活,无法消除的隔膜感,只能是他们的过客,很有共鸣。
  •     虽然作者比我大了挺多 ,但是身出江西农村的我看完之后还是有很多共鸣的,书中叙述的每个故事仿佛把我带回到了相隔甚远的家乡和亲人身旁。
  •     @kindle
  •     是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看书时也看到了自己家乡的影子。
  •     每一次回乡都是一次别离。最后的回乡记感人至深,许多共鸣,与父母的隔膜,心疼却又无法抵抗,他们渐渐衰老,而你还要继续流浪,每次回家父母总会特意给我做很丰盛的菜,而他们平时吃的却很随便。老一辈的生活终究是无法融入,但是能把心底的尴尬,踌躇,心痛写得如此真挚,语言平实质朴毫不华丽,因为生活就是平凡的,能把平凡的生活写好,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最后安庆要离开家的那段,一次次想起父母送我去机场的场景。“隔天就要走了” 真是止不住泪水。世间记中最爱那篇《快餐店的日与夜》,隐身于尘世,观察他人,万人如海我一身藏,这篇私认为是全书中文词最为华丽的一篇,却毫不冗赘,完全发挥出了安庆的文学功底。我自问,当代文学究竟是什么?或许就是这种雅俗共赏吧。
  •     先看的豆瓣阅读,打算买实体书咯~
  •     没读完。读到安琴的死,心极郁闷难受,没办法读下去了。偶尔看到作者豆瓣广播觉得语言朴实有趣,只是书看来却是琐碎记录,像乡间八卦,没有悦读性了。以及,安琴真的死了吗,心痛死了我。
  •     老家每个有联系的人儿,读完之后我都感觉到了那条深刻的纽带,刻画得十分到位,写了一个当代社会的青年都会有的情结,也让人更能理解父辈的思考方式,如果不是那老地方还有人烟,我也会有许多回忆吧,每次回家都是一次离别,又找回了自己回湖南读书的初衷了。
  •     有温度的一本书,讲述的都是真实而平凡的点滴——身边的亲人朋友,家乡的过去和现在…透过朴实的语言感受到作者柔软而细腻的内心,借这本书,像是结识了一个人。
  •     描写生动朴实,但是作者给我的感觉是 他周遭的人都不得好活
  •     读了会心痛的一本书。有出彩的文章,比如三姐,山中的糖果,读完会久久回味,写作很是自成风格,但写自己终究是容易的,回乡记多少有点拼凑的嫌疑。期待会有更好的作品。
  •     从关注安庆老师的豆瓣到开始买安庆老师的书,作者很真实,笔下尽是亲人朋友乃至陌生人的朴实生活,觉得书读得非常值。
  •     与柔软的距离相比,感觉文笔更加老练成熟了,安庆加油,一直会支持你
  •     个人更喜欢比较深刻的东西,不能说作者写的不好,只能说这种停留在仅仅记录的文字不适合我,文笔和深刻我觉得身为写者总得有一个,我觉得邓安庆还是欠缺这两样东西,写写鸡汤文,记录一些东西他是合格的,写文学我觉得他还有很远的距离。
  •     零零散散看过邓安庆的一些文章,感觉淡淡的,暖暖的,像流水一样, 这次买了整本书在火车上看完了,温暖的感觉反而淡了些
  •     记得第一篇写姑姑语言很平时,但也被感动。前面几篇比较有味。
  •     家常琐事,小民背景,看上去都凄惨得很,大部分中国小民都是这样,凄惨但又坚强地活着。
  •     浓墨写的情人中的父母,很实好看。世间记很一般吧,可能是我第一次完整的把一个散文集读完吧。原谅我主观上的真实吧……
  •     我真的不是太喜欢这种写生活中细碎琐事的文集
  •     看到最后泪目了
  •     孤独的底色掩盖不了内心的感动。普通人诉说的普通故事,点点滴滴的暖心。
  •     已阅。
  •     山中景象下不同命运的挣扎和妥协 还有理不完的亲情牵挂
  •     回湖北老家路上读完这本书,文中的一些语言和场景太熟悉,想起了被封存的童年回忆。
  •     故事内容象学生日记,老套
  •     在豆瓣、公号看到邓安庆许多写家人的文章,非常冷静、克制、不动声色。这本书汇集了亲人、乡邻、同学、童年、回乡过年记等十数篇,被数量庞大的苦难压得几乎有些喘不过气,我知道这是生活。因为我就出生在湖北一个小镇,童年也是跟泥土、乡村有许多亲近的。亲人记和回乡记看完会有很多心痛的难过,同情心在命运面前真的不值一提。我想邓安庆写这些时一定也流过不少泪吧。不煽情到甚至会有让人觉得冷漠的错觉。其实不是的,是深切的理解,是掏心挖肺般的真诚,才能写得这么深不见底。方言的粗粝反倒让每一个亲人成为一个爆满和立体的人。世间记就有了一点点甜,敏感的人或许更容易不快乐,童年的成长经历也毫无疑问塑造和滋养着一个作者。有了这些极为庞大的素材,作者一定能走得更远,写得更好。祝福。
  •     好看
  •     细细的乡愁
  •     kindle版。长江边上的村庄,故乡的人和事。不同的人却有着相似的命运,女人的命运都不太好。
  •     这是一本自己觉得也能写,却写不了的书。一些场景触觉到了我原本的生活,过去之过不去,只能珍贵地悲伤下去。
  •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写自己和父母渐行渐远的部分,与我和父母的关系有些相似,因为地域、经历的差异,与父母的交集越来越少,仅靠血缘一脉,他们仍是我们最亲的人。
  •     并不是很喜欢邓安庆笔下的世界,因为沉重且没有出路,迷茫且无力;他的文字是经过训练的,寥寥数笔,该少写的地方绝不会多,准确;但最主要的还是情感吧,看一篇哭一篇,这实在是没法子不承认。
  •     简单,平凡,却切合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和大多数乡村走出来的孩子一样,生活有些焦虑,有点落寞,伤感…
  •     后三分之一写的有点不足。反正前面写的是特别好!尤其是我的姐姐们,简直让人看的意犹未尽。这么简单平实的文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张力!但是每个小故事的结尾总是有种喝了一口冷水的凉意。
  •     读山中的糖果,每每会想起出梁庄记和皮囊,相比于梁鸿的高高在上俯瞰众生与蔡崇达的膈应别扭强作呻吟,邓安庆有一种温柔和体贴,他俯下身去看这些籍籍无名的人类,体味他们的苦难、欢喜与尊严~总该有人去记录时代洪流中那些微小甚至被忽视的人群,我也尝试过,却力不从心,由此也得感谢邓安庆~
  •     文字很朴实,在看这本书的同时看了蔡崇达的《皮囊》,都是描写个人际遇。 个人而言,更喜欢这一本。
  •     温暖质朴,于平淡中的暖暖的感觉
  •     在豆瓣就一直看邓安庆的文章,他非常善于利用时间上的对比和冲击击中读者。书里的女性形象总是非常动人,也许是因为她们的命运真的如飘萍一般。乡村凋敝的苍凉和无力感也是书的一大主题。自从自己开始写东西,就开始注意技巧和结构,这些从书里也学到不少,也开始能够察觉到文字裂缝。
  •      回家,有时会内疚,自己在外面,虽然同样也不易,但是也以中有足乐,其实自在。后再想,觉得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中,那就别去硬拉扯,体谅并认同是最好的方式。
  •     乡村生活的写照,仙枝和玉珍奶的婆媳关系,作者母亲与二婶妯娌明争暗斗,大龄青年难逃相亲命等,婚外情养小老婆,喜欢仙枝的敢做敢当,可惜造化弄人,相亲对象的弟弟说“我可以结婚,但不要让我和她睡一起”真是可爱死了,最后还是和不愿睡的人结婚生娃了,不知道是孝为先呢还是男人其实只是下半身动物……
  •     仿佛真切地探访了一个对于我们而言难以想象的年代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