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走路的速度

出版日期:2016-2-1
ISBN:9787544281760
作者:[日] 是枝裕和
页数:214页

作者简介

★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有如走路的速度,漫步日常风景。
————————————————————————————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日本当下最负盛名的导演是枝裕和首部随笔集,他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与侯孝贤、贾樟柯齐名,电影作品极具人文情怀。一如他的电影,是枝裕和着眼日常生活中平凡温暖的场景,写下这本饱含着挚爱与温情的随笔。文字波澜不惊,却温暖踏实,让人的心都出其不意地静下来。
《有如走路的速度》采用全彩印刷,精装典藏。插画家大冢一夫绘制明丽插图,与温暖的文字一起,构筑出是枝裕和的温情、美学与丰饶的生命世界。
————————————————————————————
★我看了《下一站天国》后很兴奋,因为我一直想,如果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现实到极点,会不会出现某种表现主义、抽象的东西,但我一直没能做到,看到是枝的影片,他做到了。——贾樟柯(导演)
★北野武探讨的是人生隐藏的残酷,是枝裕和则是生命共通的善意。在这本随笔中,洋溢着是枝裕和思想的灵光,他一路走来,一直是在工作上把持初心的人。——韩良露(作家)
★我通过是枝裕和的记录,来参照自己的人生。我一直在想人生里最珍贵的东西何在,它绝对不是源自于颠沛流离和惊心动魄,反而是在琐碎的日常里,那些始终陪着你走下去的细枝末节。——《文艺生活周刊》

书籍目录

代序
第一章影像的周边
第二章日日风景
第三章那么远,这么近
第四章关于演员
第五章媒体之间
第六章悼念
第七章三月十一日,此后

内容概要

是枝裕和,日本著名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独立电影人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被誉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他的电影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第一部电影《幻之光》一经推出,迅速引来各界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奖无数。《幻之光》被认为是日本90年代最好、最细腻的电影。
2004年,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摘得金棕榈奖,成为戛纳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帝。
2013年,由福山雅治主演的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和天主教人道主义精神奖。
2015年,最新电影《海街日记》提名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获第6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选择奖。


 有如走路的速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文/吴情提起是枝裕和,想必关注电影的人大多不会陌生。这位出生于一九六二年战后日本的导演,首部电影《幻之光》(一九九五年)问世便迅速引起关注,旋即在日本及海内外获奖无数。二零零四年,他的作品《无人知晓》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其中,年仅十四岁的柳条优弥在激烈角逐中最终摘得金棕榈奖,成为戛纳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二零一一年,他自导的励志片《奇迹》,获得第五十九届圣巴斯蒂安影展最佳剧本奖。不过,在是枝的电影里,你如果期待看见好莱坞电影般的场面,只怕会失望,因为他不以宏大取胜,而以精致和细微著称。《有如走路的速度》,是枝裕和的个人首部随笔集。作为导演,他堪称熟能生巧,至于写作,这位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的高材生,丝毫不减风采。文字干净洗练,情感丰沛却也节制,不作无病呻吟之语。六十篇短文各有特色,或书写作为导演的心得,或追忆逝水年华的故交,或哀悼已逝亲人友朋。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下,跳跃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在是枝裕和看来,导演只是一项职业,而并非社会身份。天地之间,没有导演和彩排,一切只关乎生活和情感。不管你是否承认,每个导演,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学理念或美学系统。对是枝裕和而言,“贴近生活,平实畅达”八个字是解读电影的关键。文学系科班出身的他,深知文字与影像的不同和差异,但他相信,二者“传达的感情和审视时间的方式”,能够帮助作为导演的他发现“某种自己想表达的理想形式”。他还认为,电影“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同时也应允许观众参与到电影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中,因为,在他看来,电影的本质不在于“表达自我”,而是双向的交流;局限于自我终会穷尽,交流才能益发认识生活的复杂和精彩。对一个导演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华丽炫目的背景设置?还是男女主角的靓丽多姿?抑或是高超非凡的讲故事的本领(部分包含故事本身)?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从事电影行业之前,每一位潜在的导演都须思考。答案不是全部,却伴随着导演的成长和电影的成熟。是枝最初担任纪录片导演,这段经历让他对“虚构”和“现实”产生了独到的见解。现今,电影多半取材于畅销小说,而小说(哪怕是自传体小说)多半是虚构。不过,是枝裕和认为,生活本身的戏剧性便超越(至少不逊色于)了虚构的小说。“一个角色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即使在荒诞无稽的故事中,也是作为一个人呼吸、吃饭和奔跑”。导演是幕后的英雄,生活中却只有演员;每一场戏都只有一次,没有彩排,也没有后期剪辑。从业数十载,是枝深谙其中三昧。在他的凡俗日常中,如何处理好职业和家庭、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关系,也不止一次地考验着他。人,越长大,越孤单。但还好始终有记忆与人相伴。童年挚爱的奥特曼,台风来临时的胆寒,自行车在小道上驶过时的清脆铃声,全都历历在目。是枝的电影,无论是《幻之光》,还是《无人知晓》,抑或是《奇迹》,都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而非冷冰冰的绮丽道具。一个人的经历和体验愈丰富,他的内涵和价值愈值得玩味。人有理性,却也是情感的动物。安放好自己的位置、生活和记忆,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荣辱得失;珍惜人生每一个第一次。回首时,阳光无限美好。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导演,但应像对待电影般对待生活,演绎属于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负此生。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先吐个槽,感觉上除非有那些比较机灵的编辑见风使舵、瞄准市场能及时引进翻译国外流行著作,很多国外作品,若无人提携,读者期盼,作品荣誉加身,它在国内引起重视出版的年头一般五到十年不等,或是根本没有,最起码它得排队等上两三年。伴随着网络视频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影迷有机会呼朋引伴趴在电脑、手机巴掌屏幕前,观看一部电影院无缘赏鉴,同时不大会愿意掏腰包的文艺小片。是枝裕和的创作可能在逐步脱离狭隘单一的观影群体,能够吸引人们进入影院呼吸那光影中的微风,绿林,家长里短。不管怎么说,越来越多的小伙伴,知晓了是枝裕和,翻开他以往的作品,以他和小津安二郎比上一比。他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也像他的电影片名一样诗意,引人垂思。这当然也是一本不算新的书了,在日本它2013年便出版了,隔了一年繁体版发行,让嗷嗷待哺的读者不惜重金跨岛引渡。终于,终于,等到2016年,国内第一部是枝裕和作品,书馆网店铺开,供读者选购。这是一本格外易读甚至有些水分的随笔,大概一个小时就能读完。它集结了是枝裕和以往在报纸网络上发表的一些电影和电视的区别,公共议题的讨论,电影内外的经验。日常琐碎,成长所失。以及是枝裕和创作最重要的参与者——“死亡”,亦或称为失去。例如这篇《关于丧》:(我想再聊聊死亡的话题,准确地说,不是关于死,而是关于丧。精神科医生野田正彰的著作《服丧》,是一部讲述对日航123班机空难等事件的遇难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的纪实作品。这本书出版在二十年前,详细追述了遇难者家属接受亲人的死亡,并重新振作起来的过程,是一本非常感人、发人深省的书。其中有一句话:“人在服丧时,也可以具有创造力。”我的理解是:人在服丧期间体会到的不单单是悲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这本书格外打动我的其实是有原因的。在该书出版大约半年前,我在长野县一所不使用教科书,推行“综合学习”的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采访。当时伊那小学春班从牧场借了一头母牛饲养,并定下育种和挤奶的目标。学生们从三年级开始一直照料它,但在临近五年级的第三学期,母牛比预产期早产了一个月,老师们发现时,小牛已经浑身冰凉。学生们哭着为小牛举行葬礼后,他们盼望已久的挤牛奶时刻来临了。小牛虽然死了,但学生们每天还是得给母牛挤奶,然后一起把牛奶加热,在午餐时喝掉。本该很欢乐的挤奶和午餐变了味道。这如实体现在他们“服丧”期间所写的诗歌和作文当中:哗啦啦发出悦耳的声音今天也来挤牛奶虽然悲伤,还是要挤牛奶虽然开心,却夹杂着悲伤,虽然悲伤,但牛奶依然美味。体验到这种复杂的感情,不叫成长就该叫什么?我在日后的创作中如此钟情“丧”而非“死”,出发点无疑就在这里。)“死”是一个人旅行的终点,但是在我们人生历程中,我们最终的死,是很难牵涉到人际关系的。反而我们会不期参与到他人的死亡仪式内,完成他人,料理他人的未尽之事,并从中获得成长,改变看待死亡的眼光。是枝裕和面对生命流逝感受到的情绪是多重的,外界发生的一切赋予人欢彩的丰富。一个人脱离童稚的幼年,亦是一种死亡。但必须有件职业相托、成人后的我们,很快就能收获其他的快乐源泉,投入工作、谈场恋爱等等童年不能共享的内容,这是不是悲喜交加的成长?他在《螃蟹》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去海边,一只雄螃蟹靠近他摊出大钳子发出了威胁的警告。这时他回身看脚边有一只死去的雌螃蟹,那只雄螃蟹的所作所为似乎是在保护死去螃蟹的尸骸。他便不再打扰离去,隔段时间他回到海边,却发现两只螃蟹依偎着死去。他不清楚螃蟹是否有这种夫妻关系,只感觉自己发现了本该不存在的东西。”这些独特的生命感受也体现在他的电影里,《步履不停》中,有两处剧情设计有如石投湖泊:家中那个为了救人淹死的儿子,救上来的人基本上可以算作窝囊废。父母离去后,儿子感觉到生活上他总是慢上半拍,永远无法如愿同步。这部电影可以算作是枝裕和最好的电影之一,他处理死亡的方式又如那篇《关于丧》,死对个体的意义已经消逝,他与生者相伴的时光,会由生者经回忆和假设继续影响他们的生活,情绪波动。是枝裕和最近的两部电影——《如父如子》,《海街日记》。一部讲的是,亲生孩子差点永远和父母没有交集。另一部是亲人远去,原本干涸陌生的同父异母的姐妹,经过相处发现她们本就不必受复杂亲情的隔绝。是枝裕和说他发现与亲人之间仅靠血脉相连是行不通的,他和三岁女儿的情感稀薄的可怕。这促使他拍下了《如父如子》,重新审视身边的人,观察亲情的位置。是枝裕和对此是悲观的,生活趋近平淡或陷入繁忙,极易让人忽视掉生命宝贵的奇迹。为什么人这种动物必须要有外界的警醒才能明智呢?缺失的过往,无力填补。疏离的感情,修复又总让人感到溃败。他写了生前他不爱与之交谈的父亲,平素无言的日常相处,变为等到父去时,摸到父亲颔下的胡碴彻夜痛哭。他发现他对台湾那片岛屿无比亲切,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在日殖台湾岛屿时,曾在高雄生活。童年时父亲讲述给是枝裕和的生活往事,那个远去的台湾印象,是枝裕和在《童年往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探秘它的影踪,怀念那个异乡。读是枝裕和的散文感受最大的是一个寻常的人,对于很多事物不偏激,简单发现与记录。因重视内心思索的敏感和淡定从容,他把普通人不同环境下的状态投射出诗意,但不是说破的,而是观者自发感知的。他也惜惜珍藏着这些情感触动,准备在下部作品,下下部作品,把它适时地送给观众。岁月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片刻,眼下的时光,好坏,急不来,拉不住。成长,老去,多像是攀上一座不高的山峰,缓缓走路。
  •     文/夏月现在的电影导演出书似乎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回忆自己的八卦往事、谈谈自己拍过的电影,再加上与各种明星之间的趣事,一本畅销书就生成了。要说是枝裕和的这本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在选材上似乎并没有离开这个思路,在书中,有是枝裕和自己的生活和感悟、有拍电影的幕后故事、有自己接触过的电影人……但是这本书读起来却丝毫没有速成的味道,反而是缓慢的,就像书名“有如走路的速度”一样,它适合偶尔想起便拿来读上个一两篇,慢慢去体味。是枝裕和是日本著名导演,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代表作有电影《无人知晓》、《如父如子》、《海街日记》等,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在他的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的序言中,是枝裕和提到了自己在拍摄电影的一个观点,即:电影就是要对日常生活进行丰富的描述,并且把它真实地传达给观众,“人”比“故事”更重要。 拍电影如此,在其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是枝裕和对于“人”的细腻观察,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活中各种细枝末节的敏感。阳台里的波斯菊、海滩上的螃蟹、涌起的海浪声……那些不起眼看似日常的事物和场景都能在是枝裕和的心中漾起小小的涟漪。作为是枝裕和的影迷,这本随笔集是不容错过的。在书中,是枝裕和提到了很多自己电影中的各种花絮,特别是对电影中诸多细节构思的解读,更能深刻体会到他的“人”比“故事”更重要的出发点。比如在《步履不停》中,恭平要从孙子的汤中夹出鱼肝来吃,是枝裕和要求扮演恭平的原田先生“舔一舔自己的筷子再去夹”,这样的细节动作恐怕只有是枝裕和才如此较真,用一个小细节来表现恭平这个人物的特点,甚至不顾演员原田先生那透露出的反感的表情。在《公交车》一文中,是枝裕和提到在拍摄电影《奇迹》时,为了拍摄主角游完泳后,坐车回家在车里吹着风的场景,他坚持把不能开窗的市营电车换成了可以开窗户的公交车,“仿佛嗅到了来自遥远记忆中的氯气的味道”,一个吹风的小场景却充分展现了电影人物的心情。我们不是导演,拍不出那反映人性的细腻的电影,但是在步履不停的人生路上,放慢自己走路的速度,不要被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狗血故事所吸引,而是去观察那些故事中的“人”,也许就会和是枝裕和一样,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原创,转载请豆邮。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喜欢这种平述而来的文笔,平平淡淡述说着自己生命中的各种事情,了解到电影由来的各种背景,作者又是如何将自己生活中感动的片段加入自己的电影中。作者是一个感情细腻,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人生,怀旧有情怀的男人,这种男人最让自己动心。
  •     在先锋书店最大的意外就是遇见了这本书
  •     文字很温和,有些生活细节看的很感动,而且喜欢。
  •     想了想至今为止已经看过的电影,确实,是枝裕和把感受和思索交给了我们。有幸能知道内心世界的细碎,倒是给了不少感悟。
  •     比起故事,我始终觉得“人”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我电影里面想要讲述的。
  •     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     是枝裕和是个很可爱的人
  •     相比导演的电影作品,文字绝对算不上是精彩。但即便是短短的文字,也能看出导演个人的特色和真诚。你可以看到,这个人,是真的在生活、在创作,平实的语言叙述下,其实是扎实的积累。所有的短文罗列到一起,倒是应了这书名“有如走路的速度”,就像一只蜗牛,慢慢爬,但因为爬得认真、足够真诚,细细体会每一步的坚实,也便成就了一段精彩的旅途。
  •     不疾不徐,有如行走的速度 走得波澜不惊,走得温暖踏实 一直走到心都出其不意地静下来
  •     是枝首部隨筆集,是由一系列連載在《西日本新聞》的文章集結而成。之所以取這個書名,是因為是枝覺得隨筆如同他當下的生活,以緩慢的步調與自己相伴而行。“我”喜歡鏡頭悄無聲息地、猶如漫步一樣潛入演員們的日常生活。如果把電影作品比作水底裏靜靜沉澱的物質,那這些文字就像是沉澱之前緩緩流動的沙粒。待到新的沙粒沉澱覆蓋著舊的沙粒時,“我”的另一部新作也在醞釀之中了。
  •     如同名字,真好,一晚上就读完了,仿佛在走着一条蜿蜿蜒蜒的石子路,虽然平静但曾想当一名电视人的热血又在沸腾。
  •     我的人生道路,以有如走路的速度,步履不停中。与其说不能停,到处说不得不要走下去。
  •     是枝裕和导演所著的一本充满温情的随笔集,讲述了自己的家庭、与自己共事的演员们、自己在电影节和日常生活中与电影有关的所见所闻。这本随笔和他的电影一样,虽是些平常的小事,但在温暖人心的同时,却能引发人的不断思考。
  •     感谢赵景宜送我的书。生活很无聊,看书时间会过的快一点
  •     日本人给我的感觉从来都是温婉安静的,娓娓道来,让人想要亲近
  •     一个晚上就翻完了,挺可爱的。
  •     其实字数很少,篇数很多,篇幅很短。是枝导演写得很真诚,对电影的本质和制作的追问,对合作影人的情谊,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写得很用心,读来也就很动心。
  •     有次与一位学弟参加一个学校活动,遇到一名飞扬跋扈的少年,一言一行稍有刁难我俩之嫌。在后来的交谈中,我吐槽说那大概是个要成为“大师”的人。然而学弟却难得一本正经道: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为什么想到这件事呢,可能因为是枝裕和也正是如此吧。
  •     那天看四月物语,朋友带了一位长得很像黄轩的北电er来,他讲真遗憾,该带学姐过来,因为学姐曾经做过是枝裕和的助理,我当时有点斯巴达。看完印象最深刻的是是枝说“丧”文化,grief work中也可以有创造力,真是符合当下心境呀。
  •     作为闲时kill time之书或者看很多大部头间隙的调节之作是不错的。日本人的散文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娓娓道来之感,低沉但又不会老气横秋,朴实但又不会老土。
  •     有自己的情感和情怀,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都很平实和琐碎,就像他的电影一样,仿佛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经历着再平常不过的事,不平常的是,这便是事实真相,没有藏着掖着。嗯,感觉语言碎应该是翻译的事吧。
  •     一口气读完了,只用了两个小时,对电影有了不同的认识。还是很喜欢是枝裕和。
  •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由电影《奇迹》公映后,是枝裕和在《西日本新闻》上连载的系列随笔结集而成,这本书写得意外地好,它大幅度提升了我对是枝裕和的好感,觉得他意在言外,温文而有思想。/ “我想电影也应该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而把那份悲伤和寂寞表现出来。在创作电影时,我也希望利用类似文章里的'字里行间',依靠观众的想象力将其补充完整,让他们参与到电影中来。”
  •     “创作时心里装着世界,就等于自己的作品被世界广泛认同了吗?当然不是。如果像这样关注和挖掘自己内在的体验与情感,就能达成某种普遍性,自然再好不过。”犹如走路的速度,一步一步记下生活的感受与记忆,才可能创作出来一部部看似是个人记忆却好像是每个人都似曾相识的感受吧。对世界与生活细腻地观察,思考与记录,好像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呢?
  •     没有什么修饰词,就那么自在的聊天对话,平和而有滋味
  •     “犹如停下脚步,挖掘脚下微不足道却更柔软的事物”
  •     是枝裕和的性格就和他的电影一样细则温润—— “比起因为无知而无所作为的人,明明知道却什么都不做的人罪孽更重。”
  •     导演的随笔,关于电影与生活
  •     最喜欢《自家的车》小时候我也有好多照片是在车旁边照的,要摆酷酷的pose装作那辆车就是我家的。我和我发小一起。是枝裕和太细腻了,书里的一点一滴皆是他灵感的来源。“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
  •     一个下午能看完,记下来一整张小笔记,关于内在体验和情感,文学和电视出身的监督桑很有参考价值
  •     谦逊而心思细腻的日本男人,他对电影很多看法与老塔倒是蛮契合的。
  •     “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文学系出身的导演们写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啊,知道他有过电视背景之后更喜欢他了。
  •     三个小时就看完的小书,一开始觉得清汤挂面,像长微博锦集,后面才感觉到作者的用心,和他的电影一样,非常具有豆瓣气质,日常的丧。
  •     很童真的导演,能够想得出来
  •     跟电影作品一样记录的都是一些很琐碎日常的细节 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人阿。有篇讲到一对螃蟹为了守护配偶的遗骸而死的故事,故事最后是枝裕和写道:从此以后我再也吃不下螃蟹了应该是个完美结局,可请别见怪,螃蟹从来都是我最爱的食物。笑。也是我的最爱呀。
  •     挺有意思,写了一点是枝的拍摄理念,更多的是描画是枝的内心状态和世界观,一些生活琐事真的是挺好的,挺有意思的随笔集自己吐槽自己,是枝导演真是太可爱了
  •     是时候看是枝裕和的电影了٩(๑❛ᴗ❛๑)۶ 如此这般热爱温暖的淡淡的琐碎的日常的生活,在这一点上,我喜欢日本。
  •     嘛,也不是每个人写起散文来都像村上春树那样的啦。(TVB语调(这是今年大年初三,和某人一起,在浦东图书馆台阶上看完的书。❤
  •     受益匪浅
  •     他的电影都是突出平凡中的小奇迹,看着丧其实还是励志向。
  •     电影电视从业者对行业与生活的感悟,从业内活动反思行业现象,也有对半生的回顾,透过作者之笔还见到熟悉并陌生的演员的另一面。跟书名一样,缓慢地,缓慢地前进在人生的道路上…
  •     第一感觉→是枝实在不是写书的料 不过书中对于媒体和政客的问责 放在除了日本的其他国家也同样适用 其实觉得是枝看问题挺深的 但是总觉得这本书说的虎头蛇尾 最后说在父亲的葬礼碰到父亲的胡渣 一直哭到天明 想起了《Going my home》里宽叔最后哭的那个情节 艺术来自于生活啊
  •     导演个人生活中细小片段,越是个体的经验,越具有普遍的动人感。《丧中明信片》中导演给去世的父亲服丧期间,收到了一封过去的父亲寄给现在的自己的信,信里交代,“请注意身体健康,组建一个和睦的家庭。”看了不禁泪流满面,外公弥留之际,牵着我的手,也说过同样的话。
  •     他可真是个温柔的人啊 散文看似随意,却举重若轻 尤其喜欢《自家的车》《螃蟹》
  •     1、这是《西日本新闻》专栏结集;2、是枝认为导演的职责是呈现人们生活的世界的真实样貌,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是与世界的对话、与某个人的交流;3、“犹如停下,挖掘脚下微不足道却更柔软的事物。”
  •     导演真是温暖又细腻,从日常的琐碎中发现生活之美,积累创作素材。特别是写到做电影和电视让一个离开媒体好久的自己心有戚戚,像导演这样的人多些就好了。看到导演写童年也很感触,以后也要多记录些日常,怕一不小心就忘了。
  •     三观正
  •     在去香港的地铁上读这本书,坐我右边的女子突然拍我要问个什么事儿,我惊惶地猛抬起头,被打断的思绪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时空,我茫然地愣在那儿好几秒钟。那一瞬间,女子虽不算年轻但因为可能是第一次来这个城市而有些天真紧张的脸,白色的皮肤红色的唇,黑底白点的连衣裙,长了一个水泡的手指,手扶着的巨大灰色行李箱,左边越过我热情回答她问题的穿褐色外套的男子,递过去但没有被接过去的香港地铁路线图,车厢里尚宽敞的空间,车窗外流过的绿树和白云……我安静地打量这一切的时刻,真的感觉自己与是枝裕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     好奇怪为什么分数如此之高。。可能真的不太喜欢这种日式的恬淡风。 印象最深的 是挖雪洞读书,需要彻底的孤独。
  •     越平淡、越熟悉、越怀念。一本书亲切的像家族相册里面的老照片,随便翻到哪一张,思绪都会飘回旧时光,怀念离去的人却不会太过悲伤,感受现世的温暖用心记下来,接受遭遇的不自由当作有趣来看待,既不评价也不做判断,探索世界的复杂和生活的冷暖,走得慢但知道方向,他就是那个半生归来仍是的少年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