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中國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1-2-24
ISBN:9789868646766
作者:何偉
页数:560页

作者简介

榮獲2010年度
經濟學人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好書。
紐約時報百大好書。
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何偉(Hessler)這一次選擇了汽車。嘟嘟——這個紐約客記者租了一部美國產的切諾基吉普車,開始了他的尋路中國之旅。在第一部裡,他選擇了沿古代中國橫貫東西的城牆而行(沒錯,它今天被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者塑造為長城),這裡崎嶇難行,本非道路,古老頹敗的城牆承載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國抵禦胡人的工具,今天抵禦胡人的城堡沒落荒廢,人們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尋找機會。第二部裡,汽車潮和旅遊熱沿著新開的道路湧向了長城腳下作者居住了二載的一個鄉村,他透過這個叫做三岔的村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新興商業力量和傳統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這裡的村民。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車道高速公路來到一個個南方雨後春筍般混亂成長的工業城市,圍繞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調節扣機器發生的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麼是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呢?一座座山被削平變成了工廠,種植柑橘和小麥的手開始給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無法抵達,而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返回。
本書最打動讀者的是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何偉真實再現了這個時代裡很多中國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之所累,而迅速的變化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簡言之,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的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和駕馭的深入記錄。是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
「誰能弄明白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向正在努力尋找答案的何偉表示感謝。

内容概要

何偉(Peter Hessler)
出生於密蘇希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自1991年起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也是《國際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Hessler是全球著名的旅遊觀察者,他曾經水陸兩路穿越俄國、中亞草原國家、中國,最後到泰國,也多次獲得美國最佳旅遊文學獎。
他所著《消失中的江城》曾獲得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入圍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這兩本書和《尋路中國》構成了中國三部曲。


 尋路中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过完年,看了《中国在梁庄》,反观我的家乡,发现我的故乡与书中描写的那个梁庄如许相似,繁衍着、生息着,在不可抑制的城市化浪潮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凋敝。而这些,我曾习以为常,熟视无睹。再看《寻路中国》,一个美国人,沿着长城,看到了这个国家那些易于被人忽视的细节。读着,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所经历的,正在变成历史。而正史中,充满的永远是国家如何如何,缺乏对渺小个人的细节化还原。也许千百年后的中国,某一个读书人,从这本书中,会读出21世纪之初,那个精明的魏姓农民缺乏信仰的绝望。这种绝望将是人类永远需要思考的命题,因为它可能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书中援引的那些驾校考试题读来实在让人捧腹。而这,也是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汽车数量快速增加背后的一道风景。作者何伟有着不华丽但却细腻的文笔,并没有将这本书写得如何沉重,读来,让人在轻松中发现,哦,原来我们是这个样子的,进而以一种观察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及自己的国家和所经历的时代。也许是我的认识还太过浅薄,对于何伟游走的生活,我很羡慕。体验着,感受着,观察着,发现者。读者签售会上的他像许许多多美国人一样,衣着简单朴素,但目光如炬。在我看来,这是自由的一种。
  •     何伟不愧是个文科生,即便是对中国的纪实,也一定要揉进浅浅的艺术美感。寻路中国分了三步:千百年的城墙,城墙边落后的村庄,村庄的年轻人奔往的工厂。连接着一切的,就是公路。想很多美国人一样,何伟对汽车,驾车是这样的了解。“像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我16岁开始驾车”“差不多20年驾龄了”。作为一个作家,何伟显然比很多司机的体悟要多很多,拿着一本地图册,何伟比很多中国人还要了解中国。飞速发展的中国。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写下自己的见闻,再被翻译成中文,让中国人更了解中国,这在我看来很是了不起。对一片土地的理解,不需要倚老卖老的傲慢。我还常常想如果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被翻译成英语,也会有很多美国读者很受启发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何伟的冷静。不像很多记录者,张扬地想在自己所到之处留下痕迹,何伟却一直保持着自己观察者的身份。除了在医院里和护士争执之外,何伟的角色仿佛只是聆听,了解,记录。普林斯顿本科,获了罗德奖去牛津。中国三部曲让他获得了麦克阿瑟奖。但是或许现在,故事中的人物都不知道何伟的背景。这是对的。因为对他不重要,对他们也不重要。何伟曾经写到自己一直想写小说,但普林斯顿大三的时候John McPhee(获过普利策)的课,让他了解了long-form nonfiction(不知道中文是什么,就是深入一个地方居住居住一段时间,写的nonfiction),因而决定写这个。我猜想他在课上一定学到了这一点:冷静旁观,不要干扰。于是无论在哪里,何伟都这样平凡地融入当地集体。平淡这纪录者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片断。但这样的真实与真诚,让我们第一次放下傲慢,随着作者一起轻轻的爬上城墙:原来我们身边的人都是这样的。原来我们生活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原来我们是这样的,中国是这样的。何伟不仅要让自己的观察冷静,对中国的思考也是不露声色地穿插在见闻中。他的幽默同样十分内敛,比如开头列出的那些交通测试题。工作找的不是那么顺心。在不爽快的时候可能才会认真想:自己到底是要做什么啊,做什么才让自己觉得有价值?不像一般的外国人,何伟不与你谈北京上海,而是讲给你三岔村,老城墙,丽水的工厂。之前他在四川重慶涪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英語系教英文,也不是清华北大什么的。可是来到中国千千万万的外国人中,又有几个能写当代中国,且被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拍手称好?何伟的经历和作品,他的选择与态度,我很向往,觉得很有价值。
  •     作为一个外国人,他或许只能用最简单的眼光看待这个东方国家。正是因为简单,不夹杂这个地方的浸染,才变得真实。平淡语言中往往透出的是针尖儿一样的发问和表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鄉下人眼裡的日常,在城裡人眼中卻成了傳說,被遺忘的是中國最廣大的土地。
  •     老外看中国 有体会 主体有见解 某些地方有所偏颇 作者应该和贾樟柯好好交流一番
  •     很多时候,学习用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事物。观察很多被willful blindness忽视的细节,然后自己思考分析不断反思自己。相比于江城,这本更接近于对经济对政治的探讨。而边缘小镇上发生的故事,其实是一直被藏着掖着的真实。边缘也能体现主流的特质,而有些主流过些年或者换个角度看也许是真正的边缘。何伟的心好文笔好观察力也好
  •     读完书后自己找到的周边:一些读者开车去了怀柔三岔村,见到魏子淇一家人并拍下照片。魏嘉已经长大,他将接受何伟资助去美国读书。有人问魏子淇是否看了《寻路中国》,他只回答两个字“看了”后什么都没说。读到这条我真体会到何伟写这个中国普通农村人家所要表达的想法了。。。
  •     这是我看过的外国人写得最客观的一本有关中国社会现实的书了,作者不是那种吹嘘我一年要去中国几十趟,所以我非常了解它的那种肤浅分子。他努力地融入这个国家,不仅用一个外来者的眼光,更希望站在本地人的立场看待这个飞速变化的社会。当然,有一些文化或世情确实也是一个外来者很难理解的,但是作者带着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总的来说是本诚意之作。
  •     见解独到,文笔犀利。将飞速发展中的中国乡村的匆忙变迁,娓娓道来。作者在渐渐融于中国的过程中,将官场的潜规则,置于光天化日之下,并给出自己的态度,促人反思。
  •     读过何伟的写的中国乡村,总觉其他的乡村纪实题材非常无味。
  •     历时这么多个月,终于看完啦!!
  •     三部曲最后一部
  •     真心推荐! 到底是我们不敢,不屑,亦或是不需要问这些问题?从平凡人的生活出发,映射当代中国赤裸而真实的现状。
  •     刘瑜看得很多了,要补充下何伟
  •     开卷八分钟道长介绍过的,一个外国人怎么能对这片黄土地研究得如此透彻!
  •     4.5
  •     最早是凤凰网推荐了这本书,于是下了本电子书到手机上,每天无事的时候看看,没想到这本书到着实有趣。
  •     从朋友推荐的《江城》知道何伟,于是这次出来前买了三本他的书。先看的《寻路中国》,看之前的推荐词里有句“他比很多中国青年更了解中国‘,当时颇为不屑。读完了,的确如此。第一章的长城,我只是去过新修的背景长城和二千多年前的汉长城,并未能如他般细致走过;第二章的村庄,和我长大的已经发生巨变的村庄如此相像,但是我却没有那么一只笔能记录下巨变中的人们;第三章是工厂,我的工作经历中有很多和工厂打交道的经验。他笔下的那些人和他们的困惑我都感知过,却未曾细致的梳理过。大概”只缘生在此山中“吧。力荐此书。
  •     很喜欢大篷车那一段
  •     能感觉到明显的俯视的视角,但真的很诚实。
  •     何伟三部曲--最爱
  •     第一次爱一对儿作家
  •     这是更真实的中国?其实是真是中国的一隅。总结起来说 “糟糕的现代生活 糟糕的传统观念”是不错的
  •     最佳旅行阅读书。
  •     很有意思的是,在后记中,作者提到他老婆就是写Factory Girl的彤禾;恰巧最近手头同时在看这两本书。受启发有二:一是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大迁徙现象,是以往所没有注意的,而两本书中不约而同都有提到;二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回熟悉的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那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难以言表。最喜欢的故事,是作者租住在三岔,观察魏子淇的生活历程,传神的生活写实
  •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亲切感,东南沿海的故事
  •     原先你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眉眼举止都是镜子里看到的那样天经地义,突然你跳脱出自己的身体从别人的角度打量自己才发现,唔原来他是这样说话的,这样走路的,左脸颊有颗刻意藏起来的小胎记,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还会有些不太自然,他很努力但也有很多改不掉的坏毛病,还有啊十年里他竟是这样长大的呀,多么神奇
  •     【寻路中国】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国内有同名简体版,我完全是因为强迫症才买了台湾版本的完整三部曲……何伟笔下的中国,特别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而且我们自己生活在其中还不觉得,只有当他把一个个普通的故事描写下来让我们站在一旁观看的时候,才觉得原来生活是如此的匪夷所思。书中那些熟悉又遥远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这些年来中国变化的速度之快,将来我们放慢脚步回头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也许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脚注。
  •     行路不知归处,绕行明知他方。
  •     何伟三部曲打卡(2/3),虽然三者中我更喜欢另外两本。
  •     我是很喜歡這本書的,但是賴芳有些翻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文化太過於低下,以致於「走路威士忌」「麗水雅順穿太少試穿工業有限公司」看得我很尷尬;在這個飛速發展的國家,它的經濟似乎很發達卻忽視了這從古至今都是個農業國家,幾億的農民卻在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毫無地位可言,這個地方每次的重大變革好像與改善他們的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為了維持經濟發展,投入巨額資金做基礎建設,一次又一次,挖了又填,填了再挖,卻從來沒想過用這些錢把國民教育做起來,真正把教育放在首位。
  •     何伟这个外国人,写非虚构文学应该是师从奈保尔,继承了准确描述和敏锐洞察,但是有点区别很大,何伟是沉入这个漩涡去追寻意义和人的状态,而奈保尔只是游客经过,但更加把那些漩涡里的小人物给凸显出来,他们在那些借来的文化里,永远无法抵达心安之处或中心,其实何来中心,无非是漩涡进去的所有表面和琐碎
  •     看到经济危机的时候,一下子和记忆中的中国l链接为整体,大赞何伟
  •     讲美国人何伟在中国自驾游沿路记录的故事,算是娓娓道来兼有思想性。其中几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黄土高原某个县为获得世界银行的绿色援助只挖坑不种树、另一个县被告知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却仍然为求发展不断种杨树。。。但何伟基本上做到仔细描述,克制加入价值判断,至少在表面上显得客观了,赞。何伟还写了一本《甲骨文》,一定要找来看看。
  •     三部曲之一。2015-12-12
  •     非虚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表面上看不出有什么掺杂个人看法的描写,可是说到底,整本书就没有一句话不在表达作者对中国社会的看法。
  •     断断续续看了5个月才看完,用这么中立的细节描写来还原中国乡村的面貌,如身临其境,这种能力一外国人怎么得到的?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在他的笔下看到了国人的一些问题,也竟然看到了国人的可爱。关于国人开车的问题很有共鸣。对于政府限制禁止外国人去西部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也有点吃惊。
  •     2001到2010,我同样生活和经历着的中国,当我懵懂狭隘地拘泥于一方天井时,中国的其他人事物原来正经历这样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宏观课题被切割细分到单个人的个体中,更鲜活也更易记忆。走出来的文字,带着的是质朴的生活味道。
  •     “看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才知道我对现实已经失去多少感觉。”
  •     已购。读到这最后一本,实在受不了作者了,总想面面俱到,结果面面俱浅,走马观花。。。以后他再出新书,绝不买了。。。
  •     人人用电 好好用电 电才好用
  •     从一个外国人视角看中国,真是旁观者清。当看到驾驶证考题时,瞬间觉得何伟太逗了,并且一针见血。那个叫魏嘉的小孩子,现在一定长大了吧,你的魔鬼叔叔,真有趣。昨天梦到整夜开车,一定是因为睡前看了这本书。
  •     这部里的何伟主要在陈述自己所经所见的各种不适应。
  •     功爷曰:他在寻路中国,我在中国寻路。
  •     强烈的美国价值观,白人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的审视让人恶心,还记得江城里何伟的父亲觉得中国人民都像奴隶一样受苦,可是美国人的他们是不是忘了他们怎么对待黑人和印第安人?这个世界绝对没有天生而完全的自由与民主!
  •     名字很燃,内容更燃。中国的问题太多了,几句话说不清楚。
  •     外国人的看法又是挺有意思的
  •     记者出身,写的东西和 文学作家 的确很不一样。笔者极其客观的叙事和深入而易懂的评论是最吸引我的。
  •     何伟中国三部曲之三。依旧细腻犀利,比以往更温情点。期望今年年底重读。
  •     起初不是很读的下去,最终我还是没有耐心读下去,可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通过乡村边上长城的探索用了另一个角度,异于国人的想法倒是不一般。
  •     看的繁体未删节版,果然身处彼岸才能看清自此身,很敬佩作者愿意长居他乡,在世界各处洒落花朵,还有这些好奇心和洞察力。
  •     真是不错,写的很真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