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1906-1909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7
ISBN:9787530642078
作者:(德)恩斯特・柏石曼
页数:187页

作者简介

目录
柏石曼:第一位全面考察中国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 (代序)沈弘
如诗如画般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 恩斯特·柏石曼(德)
插图目录
照片主题索引


 寻访1906-1909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对建筑的知识其实并不了解,但书里大量晚清建筑的图片让人很是感慨百年前的古老建筑,到现在留存的能有多少感慨啊
  •     在酒吧里看到的书,挺喜欢的.鱼儿买给了我.用书中的话说,因作者成书的年代形成了作者在此领域无可逾越的高峰.书中大量的图片是一般书中难以看到的,特别是我们都曾旅游过的地方的原貌.文笔清新.一个外国人的角度观看中国的建筑美学,人生哲学,生存价值观.
  •     我喜欢旅游,最大的爱好是看各地的古建筑,从这些建筑之中,似乎能触摸到古人的脉搏,能感觉到他们的气息。中国的建筑虽无西方石制建筑的宏大与精美,但自有其特色:温婉而灵巧。不过,这些年走的地方多了,看得也多了,逐渐对中国的古建筑失去了兴趣。原因无他,就在于你在这些建筑中已经无法嗅到古人的味道了,现在所有的老建筑都整修一新,同时涂上鲜艳的红漆,房顶也换上了乌黑乌黑崭新的瓦。而更让人难以忍受的,许多地方是拆掉旧的建筑,然后重新规划再造一个全新的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还不断地增添一些符合这些建造者口味的东西。本来,中国的建筑各地风格相差很大,各有各的特色,体现了当地的生活习俗及文化特质。现在倒好,经过不断的整修,加上再重新盖的一些假古董,各个地方的建筑基本上都趋同了,向着京城的红墙碧瓦看齐,全国山河一片红,都像戴着花翎的满族官员。而新的建筑更是丑陋不堪,古怪的造型,夸张的色彩,追求体量与高度,虚张声势的样子,让人想起了对于权力的膜拜。更有甚者,世界各国的建筑师们,将广袤的中国大地当成了他们奇思异想的试验场,一栋栋不知所谓、与环境难以融合的建筑,在中国的首都,在中国繁华的都市里拔地而起,争奇斗妍。这两天在看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所著的《寻访1906-1909: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筑》,这是他在中国的建筑考察报告,原名为:如诗如画般的华夏大地:建筑与风景。当时他在中国旅行了数年,大约去过中国的十来个省,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大量的是当时建筑的照片,其中还有一些当时的风景照。看过这些照片,让我怵然惊醒,原来我们的河山也曾经这般的美丽,我们的建筑也曾经如此的精致迷人。而这个曾经离我们并不遥远,仅是一百年之前。从书中可以看出,柏石曼对于中国这片国土充满了惊奇,这些与他所来自的那片土地完全不同的建筑吸引着他,他用优美的文笔如诗的语言,描述着他所看到的中国精巧的建筑。柏石曼在书中并将中国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哲学联系起来,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德国学者的趣味。当然,这本书最为吸引人的,就在于书中大量的照片,这都是拍摄于一百年之前的照片,能够还原当时中国的模样,让我们追忆当时中国的秀美。他拍摄的许多地方,我都去过,照片中与现实相比较,变化之大,让人惊讶。许多的建筑已经消失了,仍然还存在的,也改变了模样。当然也有原样的,但周边的环境远非当年可以比拟了。一百年对于建筑来说,并非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古希腊古罗马的许多建筑,至今仍熠熠生辉展示着它的魅力,即使中国的木质建筑,也有很多留存了数百年,柏石曼所镜头下的那些建筑,也是沾满了历史的尘埃,穿越了历史的光阴而保留下来,但在这一百年里却迅速地倾颓消失。他们并非毁于天灾焚于兵燹,而都是被人为地拆毁破坏,毁坏于和平年间。尤以1949年以来的这六十余间毁坏最多,他们是毁于文化的迷狂、政治的偏激以及利益的驱动。中国文化的余脉,至此,即使是在最易留存的建筑上,也被摧毁殆尽。存续了上千年的建筑,躲过了战火扛过了风吹雨淋,却抵不过百年的光阴更替,究竟是古代建筑的易朽,还是现实政治的无情?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分的忧伤,毕竟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这位有心的德国人似乎预见到了它们未来的命运,就将它们的倩影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并为他们吟唱了一曲挽歌,让后世的人们可以想见当年的繁盛。柏石曼先生1902年就到过中国,从天津到北京到青岛,中国的建筑给予他异常深刻的印象。1906年,德国政府组织了一次为期三年的东亚科学考察,他参与其中,由德帝国政府资助,进行了中国建筑的实地考察。从南到北,他旅行于当时中国的十二个行省,以及北京、天津及上海三地。在考察上,他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建筑,从庙宇到坟墓,从亭台楼阁到街道城墙,各种风格的建筑,他都做了仔细的研究。他发现了中国建筑风格从北到南的渐变,从北方的凝重到南方的轻灵,体现了南北生活方式的不同。显然,他更为欣赏中国南方的建筑,他认为南方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的配合更为和谐。他尤为赞赏四川的建筑,他说,“这类建筑的最完美范例可见于四川这个最美丽和最富饶的中国省份。自然与人类的勤劳在那儿所创造的景色和艺术作品和谐无比,难以逾越。”他认为那些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最主要的是体现了土地与乡间的密切关系,“自然之美与神灵的赐福”都通过此而反映出来。然而一切俱往矣,那种与自然的和谐不再,只剩下对于大自然的无节制的掠夺。乡间社会已经被彻底地摧毁,自然之美已变成满目疮痍;神灵已经不再给这片土地赐福,毁庙辱佛后又是物欲横流,连神佛都失去了清静之地。中国已然成为拆迁之国,如果柏石曼再生,重新来到中国,他还会喜欢这个国度,还会欣赏那些建筑,还会为这片土地留下如此美丽的身影,吟唱如此美丽的赞歌吗?我看他会气得重新躺回坟墓,眼睛不再朝东方再看一眼。不过,我们还是该感激他,毕竟他让我们回忆起,我们曾经有过的美丽。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文字和图片俱佳,但是图文排版上是否在努力挑战两者的混乱关系?
  •     照片很珍贵,排版很混乱。
  •     写得很好,图片也不错。可惜编排太差了,读得有些费力。
  •     图文对应的不好
  •     大量图片和西方人对于建筑结构和用途的分析
  •     2005年在深圳机场等候时买来看的,内容记不得,留下的好印象是图片很感人。
  •     重新阅读了一遍,不得不说德国人的严谨与当时国内对建筑以至文化关注的缺失。
  •     文字和图片不配
  •     照片占了当大的篇幅,文字极少。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解析建筑的构造、布局、寓意等......有偏颇之处。好处是可以从中看到许多现已毁灭的晚清建筑。
  •     叹旧事 叹世事
  •     昨晚1点半刚刚看完的书,竟然在豆瓣也能找到,太惊喜了!看完我一直睡不着在想,在旧中国那么思想禁锢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能创造出如此美仑美换的建筑,而现在我们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我们有知识了,但是所谓的知识增长从来无益于我们对于生活的真诚关切和审美,我们变地粗鄙、浅显、自私和卑鄙
  •     传统中国的最后一瞥。柏石曼作为德国人,着眼点在中国的“神圣建筑”以及宗教思想,体会是十分准确深入的。编辑和排版都很差,但是图片真的很好。
  •     冲着老照片买的
  •     图片与文字的排版太烂。。。
  •     鲍希曼摄影。
  •     主要看看老照片
  •     开本不好
  •     这里保存了我们已经消灭殆尽的100年前的建筑,可惜图片模糊,编排文图不对应
  •     照片珍贵;文字不多,但很有思想深度;排版不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