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牛津通识读本》书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44732697
作者:(美)加里•古廷
页数:264页

《福柯》:无疑处有疑,他难以定义

文/吴情无论是流行文化中被暧昧化的词“基情”,还是西方上世纪曾上演的同性恋游行抗议运动、女权主义运动等,在或戏谑或充满正义感的语句中,其实都站着一位巨人,米歇尔·福柯,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在有限的一生中,福柯竭力摆脱单一身份的束缚限制,当被笔者这般描述,天堂之中的他,不知作何感想),既萨特之后法国当代又一思想高峰。《福柯》(Foucault: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系教授加里·古廷(Gary Gutting)著。古廷的研究领域为当代法国哲学、科学哲学和宗教哲学,主要作品包括:《宗教信仰和宗教怀疑主义》、《米歇尔·福柯的科学理性考古学》、《实用自由主义与对现代性的批评》及《20世纪法国哲学》等。在《福柯》一书中,古廷就福柯作品中涉及的政治学、文学、考古学、系谱学、性学领域的理论进行细致而不晦涩的叙述,在传播福柯理论的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周边的世界,有选择地怀疑所谓的“常识”(common sense)与“真理”(truth)。让·保罗·萨特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而福柯,更多的是作为哲学家的福柯。福柯短暂而辉煌的学术生涯中,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两大思想潮流对其思想影响深远,尽管他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不少解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成分。古廷从福柯作品《死亡与迷宫:雷蒙·鲁赛尔的世界》(小说家鲁赛尔名气较小)入手,认为这是理解福柯“最好的出发点”。鲁赛尔居于“正统”文坛边缘,自觉进行文学试验,但他的作品引发的主要是嘲笑或冷遇。他是一个“被主流标准排斥在外的人”,一个边缘者;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主体性的拒斥”。鲁赛尔身上集中了理解福柯的两大关键:边缘者身份;拒绝主体性,或者“去中心化”。在文学理论上,福柯以一篇《作者是什么?》来呼应罗兰·巴特的著名文论《作者已死》,就“作者”这一概念进行了再次界定,取消了“作者是谁”的问题,代之以“作者功能”;“作者身份不是一种自然身份,而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建构因文化和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异”。两篇明显带有结构主义色彩的文论推动文学研究从“作家中心论”逐步走向“作品中心论”。在政治学上,福柯带有法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强烈政治关怀,对当前政治事件关注备至。与倾向共产主义的萨特不同,福柯对萨特式“普遍型知识分子”的实践有效性产生了怀疑。他认为,现实更加需要“专才知识分子”如教师、工程师、医生等深入到现实中解决难题。古廷认为,福柯本人更近乎一位“批判知识分子”,不滥用权威身份,也不借助政治身份,而是以学术著作“提供思维工具”,推动知识的更新和纠正。在“考古学”(福柯后又称之为“系谱学”,显然受到尼采《论道德的谱系》的启示)方面,福柯改写了观念史。他认为,思想家的个人观念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完全代表观念史的全貌,个人观念背后掩盖或蕴藏着的“那些构成他们思考的历史语境的潜在结构”,其实也很关键。他以考古学作喻,旨在分析某一对象“发掘场所的整体结构”,而非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也即“主体的边缘化”。这样的整体结构与个人的信念和行为无关,无须经验性的归纳概括,而是要求“努力建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维模式(知识型)”,它具体反映在主体的行为中。在性学理论方面,福柯运用独特的话语理论展现了主流话语如何将性行为规范化、道德化。在他看来,性存在(sexuality)并非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原动力,如弗洛伊德学派所述那般;相反,性存在是话语作用于一系列与性有关的行为和实践产生的结果,而后反作用于大众。在性学研究中,福柯关注到了性少数群体的现实遭遇,以及这一现状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皇皇巨著《性经验史》便是这一思考的结晶。福柯的主要著作包括:《知识考古学》、《临床医学的诞生》、《性经验史》、《古典时代疯狂史》、《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事物的秩序》和《死亡与迷宫:雷蒙·鲁赛尔的世界》等。尽管研究领域和探讨主题不尽相同,但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值得反复琢磨。在学术研究上,与其说福柯的贡献在其著作本身的价值,倒不如称赞福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妙的分析手段。他总能从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找寻可疑之处,在无疑处有疑,以问题意识带动思考的进行。我们生活在这一世界,其实对世界如何走到今天并不完全知晓,但我们习惯居于舒适区域,逐渐丧失了质问生活、质问世界的勇气和能力。其实,只要认真思考,对这世界充满好奇,问题会自动找上你。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刘北成:小篇幅的精彩解说

序言刘北成谁是福柯?这里说的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全名:米歇尔·福柯,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1984年死于艾滋病,享年不到五十八岁。本书作者加里·古廷告诉我们,关于福柯,除了一些简单的生平事实外,可以讲出不同版本的故事。为什么会没有一个统一的真理版本?这是福柯自己掩饰的结果吗?又是,又不全然如此。不仅仅关于福柯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而且关于其他人和事也可以讲出不同的故事。只是现在人们已经正视一个故事的众多不同版本,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同版本拼成一个版本,或者从中筛选出一个版本当做真故事。造成这种结果,正是福柯所乐见的,也是福柯参与促成的。福柯的多数著作都是在讲故事,但每一次都在讲另外一个与众不同的版本。他讲疯癫,不是把疯癫当做认识对象、当做一种疾病,而是把疯癫当做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意识,考察其在现代化中的遭遇。他讲刑罚,不是把酷刑到监狱简单地视为是一种文明进步,而是讲监狱体现了现代社会阴暗的一面:现代社会的基石乃是监视和操练人的肉体的“反法律”的规训(纪律)。他讲性史,质疑流行的近代“性压抑”假说,揭示近代以来性话题的“话语爆炸”以及制造和监管各种性态的体制的形成……这样的故事是对现代进步历史观的挑战。那么,这样的叙事有什么正当的知识论基础吗?福柯质疑了传统“求真意志”主导的知识论哲学,提出了命名为“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话语分析方法和权力─知识理论。福柯的著作是在颠覆“常识”,耸动听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学术策略?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福柯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主将。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宏大叙事的挑战,体现了西方现代社会边缘群体的不满和诉求,促成了新的知识转型和社会进步。也有人说,福柯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极左思潮的一个代表,其激进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需要大加挞伐。按照福柯的观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都成了“有争议的知识”;那么,请君入瓮,福柯本人及其著作当然也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有人说,福柯是萨特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有意思的是,萨特去世前,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已日渐消退,而福柯去世后,其思想影响反而日益扩展。这样一个“反文化”的思想家如今甚至成为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读本”的一个选目。而这又有何种意谓呢?福柯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多种文字。他的主要著作已经有了中文译本。他的一些概念也已被广泛使用。但是,不论中外,对福柯著作的理解依然不是一件易事。于是就有了解说的需求。加里·古廷用这样小的篇幅做出了一个精彩的解说。无论读者是否熟悉福柯,大概都能从中受益。本书附有英文原文。有能力的读者如果只读中文部分,那就太可惜了。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即有时直接阅读原文,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另外,福柯的一些术语如何翻译,也是有争议的。譬如sexuality,目前国内有多种译名:性欲、性征、性经验、性状态、性态等。再如,知识考古学,有人主张译成“知识的考掘”。这些也涉及到对福柯思想的理解和中文的知识建构。在福柯遗体告别仪式上,一位哲学家宣读了福柯的一段文字,其中说到:“如果对知识的热情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的增加,那么这种热情有什么价值呢?……今天的哲学如果不是思想的自我批判工作,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它不是致力于认识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思维,而是证明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它又有什么意义呢?”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这是福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福柯的一个理由。


 福柯-牛津通识读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