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德裏安回憶錄》书评

出版社:臺灣光復書局
出版日期:1987
ISBN:9789574203314
作者: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穿越千年的哲思录

跨越两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走进古罗马一位圣贤明君的内心世界无疑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在敏锐而渊博的尤瑟纳尔笔下,历史的灰烬被渐渐抹去、金子般的哲思熔炼留存,一位高贵、宁静、世事洞明、仿若有仙风的皇帝形象就完整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无疑是一本需要被再三阅读并且可以信手随翻、细细品味的哲思录。如果说作为传记或者历史小说,我们通常所见都是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来呈现,如果说是回忆录,多半又会是叙说者自己所作。甚至记录大家言行的对话录,一般作者本人也不能表述观点。能够完完全全通篇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方式来重现一位帝王的一生,并且又契合历史,注重细节,真可以说是一次艰难而伟大的历程了。在篇后札记之中,尤瑟纳尔提到原先曾打算过采用书信体或者皇后的口吻来叙述,但都放弃了,因为她意识到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帝王形象,要尽可能免去一切居中人物,同时也让自己保持缄默。我们在阅读之中,是否也要尽量摒弃自我,才能从现存的时空一下跳跃进过罗马的星空之下? “仿佛在群岛中航行的游子,黄昏时刻发现光亮雾气,逐渐辨明海岸线,我也开始看见我死亡的端倪。”作为古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五贤帝”之一,一位爱好和平、博学多才的皇帝,当昔日荣光渐消,器官功能开始衰退,呼吸困难,死亡黯淡的影子已匍匐在前之时,皇帝首先开始对身体---这架战车的回想与追忆合情合理而又自然巧妙。在尤瑟纳尔那古典而又凝练的笔端,对曾经戎马生涯、狩猎快感的美好追忆,即使激烈而磅礴,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最深沉的情思,即使今昔对比,也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的爱慕、对生命本身的欣喜。作为一个行动派,在生命之门即将关闭的时刻,对过往的追忆必然如孱孱流水。最令人留恋、最觉奇幻的童年时光在尤瑟纳尔笔下简直像占星术与魔法石一般令人着迷。对祖父的回忆是全书中最为神秘、美妙的一章。祖父是一个占星术师,“星星对他而言,是燃烧的光体,像石头、爬虫类一样,是实物。”他可以“小心翼翼、和和气气地把白发苍苍的脑袋放进毒蛇窝里,又可以用枯瘦的指头指挥蜥蜴跳舞。”他为我算命时,“在我十一岁厚厚的手掌心中,看到了不知是哪种与天上星座线条相吻合的指纹。对他而言,世界不啻是一个整体,一只手就可以印证全部的星宿。”这种非常具有神话特色的描写不禁让人想起了《东方奇观》中的风格。这种古典与神秘之感也只有像尤瑟纳尔那样十分熟悉各个民族文化源泉的人才能把握好。对于一个平常人而言,在回顾一生的时候,可能会记起许多事件和场景,其中夹杂着无限的感慨。可是在我们在读哈德里安时,在这些元素之外,从他那不疾不徐的叙述之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完全的自信,一种体察万物的气魄,即使平和之中依旧有不可动摇的威严。这或许就是从初次动笔二十年后,饱经战乱之忧的尤瑟纳尔重新提笔时所感受到的最为深刻的一点:“无论怎样说他博学、有性情、是诗人才子,可是本质上他是一个皇帝。”所以在皇帝本人少年时代的求学生涯中,不仅有“我特别喜欢的是带我落入感官的妙诗:贺拉斯的事光滑冰冷如金属,奥维德的诗柔软细腻如胴体”这样感性的诗语;也有“每位教师都有他一套狭隘的知识,卑视其他各怀一套同样学问的同僚”这样毫不留情的批评语句。在随后的生涯之中,无论是各种感官享受,还是追求政治的野心,他都坦诚无疑,甚至于在说到对美少年的喜爱之时也带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骄傲之感。他品评万物,发表观点,颇有文人高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当然,这些也许会让人联想到虚怀若谷的反义词,但是皇帝本人十分令人敬佩的一点还是对待自己心性的态度。“我操练轮流式的自由、情绪、思想、工作都要被要求随时中断,然后随时拾起”。“只有一点我感觉高人一等,我比一般人更赶自由自在的行事和甘心乐意的顺服。”他有一种意识,即使在自己最生疏、最不喜欢的领域,也会把这样一种经历当成一种享受,在身体上忘记吃苦的感觉、在精神上保持内在的自由。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和当法官、各地游走、作战等各种经历使他能够时刻保持一种自省。“我努力使自己的态度远离哲学家式的高贵冷漠,也远离西泽般的盛气凌人。”他看遍人间喜怒哀乐,也绝不愿做遁世高人,似乎保持一种很积极的入世态度。这种人生观在尤瑟纳尔的笔下通过细节的描摹展现出了一种奇妙的美感。“在冰雪覆盖的大草原上,每根折腰的芦苇似乎都成了一根水晶横笛。”而此时哈德里安本人对于自然和未知世界的向往也颇具审美意义。当然,书中的重点时刻不离皇帝的本职,无论是青年时期的政治野心、战争生涯中对罗马的牵念,还是关键时刻的皇位取得,皇帝本人都愿意直言不讳。那些曾经的狂热、紧张、不安,以及各种争斗都在一一浮上纸面。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评论自己曾经的过错、性格上的各种缺陷,另一方面我们又分明感到他对做皇帝这件事本身问心无愧。虽然秉承和平安邦的理念,但是宗教冲突无法制止、政治斗争也无法避免,这其中的功过是非他自知甚明。在叙述这些主题的时候,尤瑟纳尔丝毫没有脱离皇帝本身,表现出一点女性特色。这种驾驭能力实在令人佩服。还有好几处都提到皇帝关于宗教的态度、希腊的某个宗教、罗马本身的宗教、甚至于犹太人的观念、耶稣,如果没有很深的文化修养也无法很好表现。和美少年安提诺雨斯的感情是书中的另一个着重点。似乎只有美少年投河自杀之后,皇帝才展现出那悲伤而苍老的一面。从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降临开始,到“泪水不再涌流为止”,“安提诺雨斯已魂归离恨天”这一遍又一遍哀痛的感慨在尤瑟纳尔笔下竟然产生了一次又一次利剑穿心般的痛楚,及至后来斯人已逝的追忆,更是可堪动情。虽然不似女子那般期期艾艾,但从中却产生出来对于生命无常的追思、对于死亡临近的伤怀。“思想都生了锈,言语都落了空,喉头发出的声音像沙漠地上跳出的蝗虫。”河上行舟时眼前所见之景也都悲哀尽染。“衰老、腐烂原是死亡到处渗透生命的方式。一粒水果上面有一烂斑,一座营帐底部有若隐若现的裂痕,河上躺着一具死尸•••”尤瑟纳尔把老皇帝的绵绵心事说尽,又借景托情,寥寥数笔就可让整个时空都披上阴霾。同样是写到一个帝王年老之时,在马尔克斯笔下,独裁者在无眠之夜四处行走的步子就表现出了他强烈的孤独,以及和拉丁美洲的鳄鱼河马逐渐消逝一般的伤感;在尤瑟纳尔笔下,因爱情而悲伤的帝王有相同的孤独,只是似乎他积极的入世情怀、他那时刻提醒自己要追随自由的心性让他能够在年老之际依旧保持一种平静与安宁。其实,我们不能确知这本满纸哲思的书有多少是皇帝本人所思,又有多少有尤瑟纳尔自己的的思考。但是,只是从那些散落于书中和古罗马有关的种种细节之中,我们便不能不为尤瑟纳尔的披沙拣金、细致入微而感动。当她怀着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敬意来创作之时,这种动机本身也是可堪称道的。在阅读时,转念一想,哈德里安皇帝本人的磅礴大气、明镜般的心智,尤瑟纳尔洞穿本质、优雅从容的表达以及和翻译者简洁古典的译笔,这三重光辉同时闪现,我们能够聆听到遥远时空的包罗万象的哲思,也真是足够幸福了!

这个版本最好

如果有兴致可以仔细比较一下这版和东方、三联那版,其实也不需要仔细,稍微翻一下,便高下立判。这版语言优雅,富有韵味,更能体现原文的气质。陈那版就不说啥了,居然还是翻译过很多世界名著的。翻译界之混乱,可见一斑。不说版本,光看此书,绝对值得一读。她的书都非常值得看,出版社应该找些好版本引进,以飨读者!

帷幕之后的永恒时光

整文件时偶然翻到大一上不知道写给谁、也不知道去向如何的稿子……-----------------------------------------------------------------------------------用最简单的话说,这是一个关于星象和掌纹的故事。两千年前的某个星夜,那位通晓占星术的祖父把睡梦中的哈德里安摇醒,宣布:他命中注定要主宰帝国。火光映照着哈德里安十一岁的厚厚掌心,那手相与天宇之上的星座线条相契。那一晚,一只手印证了全部的星宿。40年以后,51岁的哈德里安——早已登基、在子民之中享有盛名的哈德里安皇帝于尼可梅底城的旧有王宫中停驾,在泉水之畔、利格裴隆的韵里邂逅了时年17的少年安提诺乌斯。三年之后的晚宴上——彼时少年昔日那拨云见日的笑容已是暌违久矣——以看手相自诩的波列蒙在少年的手掌中看出将有星星坠落。接下来,尤瑟纳尔如此写道:“少年人把手抽回,合起手掌,动作轻缓,几乎带着腼腆。他执意保留手纹的秘密,也不愿泄露他的死期。”这让人想起某个遥远的叙利亚之夜,孤身一人的哈德里安平躺在叙利亚的茫茫沙海之中仰观星斗。这一次与天神连结的经历让他身不由己魂游神往。他在彻夜的斗转星移之间窥探天意,思及死亡,并且在此后的时光里,将治国用不上的精力贯注于这一思索之中,妄图揭开黑色的帷幕,一窥死亡国度的究竟。这其中的究竟在他冥冥归去之前自然无从知晓,他却在其中意识到了永恒的时光。这是哈德里安的野心。更是年轻的尤瑟纳尔的野心。1924年20岁的尤瑟纳尔开始酝酿一部伟人之书,几番作罢,焚毁书稿、丢弃笔记却又屡次重新拾起,期间多次陷入绝境,而26年之后书稿甫定。这本100多页的小说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更不如说是一个丰沛而叫人无从切入的世界,满载了年轻的尤瑟纳尔窥破青天的野心,以及人过中年又经历了二战之后喧哗过尽的沉淀。这样的书太可怕。第一次的阅读就像是与黑洞的相遇,我深一脚浅一脚莽撞地闯进尤瑟纳尔语词的密林,在满目的幻象与异境之中自我迷失,不知归路。她有纳博科夫的比喻,语句华丽尤甚蓝斑丽眼蝶翅膀之上的秘密;她的想象力与情境的具象化能力丝毫不输帕维奇,罗马帝国的天穹之上倒映出靴中的紫罗兰、姗姗来迟的梦境残片;作为女性作者她挑战的宏大主题足以让任何一位男性笔耕者赧颜,珀涅罗珀秋水望断终于望见天际浮槎奥德修斯斑白的鬓角,这段光阴同样横亘在11岁的哈德里安与他睁眼走入亡魂之地的刹那之间;春秋笔法包罗万象,她游走于文史、宗教、建筑、艺术、天文、哲学等诸多领域之间旁征博引;涉及的资料可以堆出整整一本《玫瑰之名》……面对这样一位“不朽者”,法兰西学院三百年来第一位女院士,文本似乎成了唯一的入口。孰料一旦进入便被弃置于历史的荒野,天也茫茫地也茫茫,莽原暮雪,个体的渺小在此不言自明,定力稍弱者别无他法,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份。读了那么久的小说,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毫无还手之力。须得全神贯注,一句一句地跟进,一不小心岔了道,哈德里安的意念便无从捉摸。尤瑟纳尔在劄记中这样写道:“描绘一个声音。我之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哈德里安回忆录》,是为了尽可能免去一切居中人物,其中也包括了我自己。哈德里安会以更坚定的态度,更细腻的说法来叙述他自己的人生。我无法与他相比。”这是一次苦炼,情商与智商上的全方位博弈。而博弈的对象,是两千年以前,“五贤君”之一、为罗马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彪炳青史的哈德里安皇帝。写这本书就像一次左右互搏,须得自我舍弃,在写作过程中移情于哈德里安,用假想中的口吻完成一次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却要在同时防止过分理想化的愿景,过分牵强的说辞以及过分夸张的细节。这很难不让我想起席勒在《论朴素的诗和伤感的诗》中,对于素朴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的区分:素朴的诗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独立完全的整体,而感伤的诗人却会意识到自身与环境之间的裂痕。然而这种区分并不完全,从尤瑟纳尔身上我们得以一窥二者的结合。二十六年间大部分时候的尤瑟纳尔是感伤的,她面对着外界的影响,因之不安,焦躁,屡屡辍笔;而待及动笔之时,她化身哈德里安,受纯粹精神力量的指引落笔,万物不入其心。而这一点,还要归结到坚定的写作意念上。二十六年间尤瑟纳尔逼迫自己(书中的,也是书外的)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自己创造的世界。1943年写下的文稿,她最后只留了一句:“我开始看见我死亡的端倪。”站在出生入死的水平线上展开一部回忆录,于是从一开始,向死而生就是最终的母题。星象和掌纹泄露了天机,哈德里安的人生早已盖棺论定。而这位纸上王国的造物主却横截了历史扭曲了时空,抛给我们一个个沉埋的断面,定格下帷幕之后的永恒时光。


 哈德裏安回憶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