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出版日期:2014-10-1
ISBN:9787510446198
作者:【美】赛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
页数:240页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我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各种营养品、兴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却忘记了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赋,就像每颗种子都有不同的花开时间;我们怕孩子走错人生路,所以一门心思的指导孩子、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与孩子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同成长。
★“我们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疗自己童年的伤;当父母对孩子发火时,有没有问过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而沮丧,还是自己本来就很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们去书写他们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父母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养儿育女让我们发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我们竟然愿意为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要自私,甚至产生过一些令自己恐惧万分的念头。
做父母的就要敢于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内容简介: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给天下父母的心灵成长课。书中认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
正是父母心中的这些怕与爱,让家庭教育陷入误区。比如,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再如,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根据几十年的心理辅导以及教育子女的经验,作者指出,要解决女子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书中所言:“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书籍目录

前言让我们彼此关照,共同成长  /  4
第1章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 1
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
第2章父母心中的爱与怕 / 21
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更多的则是出于害怕。
第3章有什么样的童年,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 39
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
第4章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 / 57
父母可以问问自己,到底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感到沮丧呢,还是本来就比较心烦,因为人们常常把这两种情绪搞混淆。
第5章传递有价值的“价值观念” / 73
可以说,焦虑感是孩童时代的通病,所以可预见性和坚持原则对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感。
第6章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 111
那些妨碍父母与孩子一起玩耍的原因,多半都是些埋藏于心底的担心和害怕。
第7章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 / 125
大多数父母都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第8章永远不要贬低你的孩子 / 147
真正的鼓励不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种展露在外的修养,只有那些对孩子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爱的人才能拥有。
第9章爱的逻辑与谎言 / 165
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
第10章心智成熟的旅程 / 193
做父母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长大成人的实质——丰满、有血有肉的人生。

内容概要

赛西•高夫,教育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执业咨询师,“明日之星”青少年咨询部主任。曾多次受电台邀请在节目中担任嘉宾,是各类亲子活动以及教师培训项目中广受欢迎的主讲人。已出版专著5部。
戴维•托马斯,社会学博士,长期为《家长生活》杂志撰稿,多次受国家级电视台和电台邀请担任嘉宾,现任职于“明日之星”,负责“男性及男孩”咨询部工作。
梅丽莎•切瓦特桑,教育学博士,“明日之星”创始人及执行主任,教授过研究生课程,曾在国内多所社区和学校做专题讲座,并受邀在多家美国及加拿大电视台和电台担任嘉宾,其讲座在家长、教师以及不同龄段儿童中广受欢迎。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6条)

  •     升级做老爸有些年头了,一直不太有兴趣去看市面上林林总总的教养书。跟周边很多升级的朋友们也聊过,大多都有同感。倒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家伙自信满满,自居“高竿”不想提升,其实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动不动就来句“你这当老爸(老妈)的也太不合格了”“爸爸妈妈不爱我了”之类的话。孩子的话,往往最能说明问题。之所以提不起兴趣,是因为不喜欢此类书的“格调”,不喜欢它们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这类书中,父母大都是高高在上教育者、管理者、财产所有人,孩子们自然成了学生、员工甚至是私有财产。想想我们这一代的童年莫不如此,虽然不至于走极端自封“小白菜”,对这种方式有点反感也是在所难免有情可愿的。很多年前读过纪伯伦的一首诗 ,至今仍念念不忘——“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其实,父母之于子女,本不应该是创造与被创造,教育与被教育的角色;父母之于子女,更多的是“高年级路人甲”有幸遇上了“低年级路人乙”,应该珍惜和善待这种缘分。近日,一位朋友送了一本名叫《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给我,书中的观点甚合我心。序言中有句话”今天的父母正在经历一些改变,他们不再总是一门心思地想要改变子女,他们开始认识到自身也需要改变,需要与孩子共同成长。“我心中暗笑,是你们这些作者们经历了一些变化吧。书中有个观点颇为惊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真是父母心中的爱与怕,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入很多误区。我去!我们心中对孩子满满的爱,怎么就变成怕了啊!?先忍忍,别着急反对,接着看他所谓的“误区”。误区一:“很多人是在做自己童年时代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希望拥有的东西加倍‘奉献’给现在的子女,于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满足父母自己,而不是孩子们的需要。”我有些不情愿地点点头,我们这些80后父母们是有这点倾向,谁让我们自己的童年物质贫乏遗憾多多呢。误区二:“大多数父母一门心思地指导子女、教授他们技能、纠正他们的过错,却忘记了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与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这次我不由地点了点头。最近闺女刚上一年级,我俩都有点小焦虑,不敢像幼儿园那样撒欢放羊了。下班回家就盯着写作业,背课文,作业完了刚想看会电视,睡觉时间又到了(不好意思,因为正式上学了,上床时间提前至九点)。闺女一脸的不高兴,觉得爸爸妈妈不爱她了,不陪她玩了。接下来观点更让人吃惊,“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成熟。”原来,我们心中的“爱与怕”源自我们的不成熟。那成熟的标志是什么?真正长大有两个标志:(1) 发现生活并非按照我们所预想的那般运作;(2) 发现我们并非按照自己所计划的那般生活。”对父母来讲,这两个标志意味着父母们想开了,不再执着地认为,孩子们应该争个你高我低,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的,也不再对自己无力做到的事情耿耿于怀。父母成长了,就意味着他们能放开手脚去爱孩子,欣赏孩子,不再纠结于“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成功”等问题。我简直佩服死这书的作者了,处处点中我们这些80后父母们的穴位,可这三位作者都不是咱们中国人啊。细看他们的简历,原来三个人都是从事亲子教育和家庭心理辅导的行家,从业时间加起来超过70年,经受了数以万计的案例,怪不得这么贴近做父母的心思呢。可见,养儿育女和心灵成长,这两件事是可以跨文化和语言的。
  •     我们在自己的一生中的某个时间段总会成为父母,有人成为父亲,有人成为母亲。我们之所以成为父母,不是要我们去书写孩子的人生,而是为了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彻头彻尾地改变自己——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进步、长大和成熟。成为好父母的前提是做一名学生,虚心学习争取做个成熟的大人。养育儿女是一个漫长的旅途,旅途中每一位父母都会体验这两种感情——爱与害怕,一举一动有时是因为爱,跟多的则是出于害怕。爱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理的事情,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无止息的等待。”我家小孩才2岁,感觉离长大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所以压根就没去想过那一天。不过只要做了父母的人,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大家都会采取某一种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于害怕。有一类父母,他们教育孩子,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如果父母因为害怕而教育子女,害怕自己的孩子没有别人家的聪明,没有人家的优秀,等等。。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不到多少好东西,家长也起不到示范作用,出于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就是被动型家长。管教孩子的初衷是为了教育、改善和保护孩子,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如果管教孩子是出于爱孩子,那么我们在管教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应该是爱,而不是愤怒;管教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伤害或者羞辱孩子。有句老话,说的是无情的管教只会招来孩子叛逆,好的父母应该把慈爱融入对孩子的管教中,并且不偏不倚,始终如一地奉行。把握分寸的父母有一个特点,他们会充满感情地去教育孩子,绝不会感情用事。我们做父母有时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会对孩子说出一些不应该说的话、做出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最好是告诉孩子:“我休息一下再说。”也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大家都需要安静一下。”安静和休息不仅适合两岁的小孩,也适合所有的成年人,它可以让父母获取更多的回旋余地,带着尊重和智慧来与孩子交流。比如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感情用事,这跟饿着肚子去超市买东西有点相似,最后往往做出较为冲动、未经思考的决定,日后懊悔不已。相反,如果能给自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是否需要对孩子进行管教,如果真的需要,也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更合适。最好和孩子心平气和地交谈,感情用事没有任何好处。我们都是没有经过培训直接上岗的父母,我的孩子没有嫌弃我这个新手妈妈,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要更有耐心,孩子你慢慢来,家长不要急。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孩子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获得经验,慢慢成长的,而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我们的作用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一个人的过去虽然会影响他的将来,但不会决定将来,也不会决定他的个性,更不会决定他做什么样的父母,在生活中有些事情很糟,但绝不会糟糕到让人心如死灰的地步。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在孩子身上寄托太多,比如想让小孩做什么样的职业,考什么样的学校,以至于很难辨别到底谁是孩子、谁是父母;有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毫无生气,连续好几天都笼罩在阴影之中,每个做父母的人都会有这些感觉,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所谓成长,就是满怀希望地行进,不管是你我,还是我们的配偶,甚至我们的父母,都正行进在路途中,还未到达终点,还未成为我们最终将要变成的模样。最后都希望大家都能在遇见孩子的同时,遇见更好的自己。
  •     当一个小生命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感到有些陌生,虽然知道他已经是我的家庭成员了,但是一下子还是难以接受。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完全做好成为母亲的准备,另一方面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养育好这样一个小生命。人的生命中有很多的“第一次”,而为人母的第一次,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学着如何爬行、如何说话、如何走路、如何和小伙伴们玩耍、如何考试……而如今,这一切,又将再来一遍,变成了学习如何教孩子爬行、教孩子说话、教孩子走路……我比较喜欢直接的教学,不太喜欢情感的抒发,我需要知道的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如何处理。借鉴别人的处理方式,了解不同处理方式后的结果,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模式,是我自己比较推崇的方式。初看《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的书名,会觉得本书更像是抒情散文,而翻开阅读后发现,书中的内容正是我所需要的,它会针对孩子出现的各种情况,指出不同类型家长的处理方式,而且也带来了和孩子相处的一套交流模式。其中有一段是这么写的:“一年之中有四五次和孩子们认真交流,问问他们,我这个爸爸当得怎样。1.你最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做的是什么?2.你觉得爸爸妈妈还可以为你做点什么别的吗?3.你觉得爸爸妈妈不应该做哪些事情呢?或者说,他们应该采取什么不同的方式呢?”我想大多数的家长应该是和孩子缺乏沟通的,往往都是以自己的想法来揣测孩子的想法,其实,我们为何不问问孩子呢?一次、两次的问是不够的,因为孩子在成长,每个阶段,他们的想法是会改变的,与孩子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了解他们,他们才会更加愿意与家长敞开心扉,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电视,讲得是一个高中女生一直喜欢看其他同学的内衣,老师认为她有问题,把家长叫来,家长也认为这个女生不懂事,其实她的梦想是设计内衣,所以她需要看不同的内衣,想了解别人喜欢的款式,而这件事情,她一直没有跟家长讲,是因为她觉得家长不了解她,不会支持她。所以,沟通是建立信任与支持的第一步,无论是与孩子之间、还是与伴侣、朋友之间,沟通永远是最重要的。只是,与孩子之间,我们的关系更为简单,因而更可以尝试用简单的方式来沟通。当然,光光沟通是不够的,还需要支持,了解到孩子的兴趣后,尽管在你看来那是多么的没有价值,你也应该支持,因为对孩子来说,那就是他们的全部,父母的支持才是孩子走下去的动力,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父母的肯定而已。书中也讲道:“每个孩子都有这种心理,想用实际行动得到父母的表扬,想让父母满意,为之骄傲。”此外,家长做错事情,也需要道歉,正如书上写的:“不要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对孩子说些奉承的话,应该尊重孩子,实事求是地向孩子道歉。”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好像没有跟自己道歉过吧?难道他们就一直是对的?这好像是一种传统,总觉得长辈不应该向晚辈放下姿态道歉,否则尊严何在?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在“道歉”上能让孩子学到的事情:一是孰能无过,二是承担责任,三是学会原谅。孩子,初到这个世上,在学着如何成长,我们,初为家长,也在学着如何教育。只要尽心尽责,也就无怨无悔,陪着孩子一起长大才是最重要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印象最深的是: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点——坚守原则,始终如一。说的很简单,要做到却很难,有时候打破原则的往往是父母自己
  •     看看还是有点启发的
  •     略鸡汤 略零碎 总是以专家的观点 不是很推荐 看个热闹就好
  •     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一读。
  •     本碗鸡汤消化和应用不容易,当孩子的朋友和教练不容易。
  •     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当至少再读一遍!
  •     帮助家长正式自己与孩子关系的一本书。适用于5岁以上孩子的亲子关系培养。等有了5岁以上的孩子后,肯定会再次翻看的一本书。
  •     挺鸡汤的,没啥收获
  •     算是预习吧,提前有个心理准备,主要的一点记住了——我们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害怕!等以后有了困惑再来求助重读。
  •     希望宝宝在正确的三观里自由驰骋 我依旧是我 哈哈
  •     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书,某些方面还是能带给人一些启发! 不要期待任何一本书能给你带来改变,能改变的只能靠自己! 希望和儿子能共同成长,一起进步,面对困难和挫折,成就彼此更好的人生!
  •     深夜看到泪流。
  •     还不错,但更多的是针对大一点的孩子。
  •     朋友圈鸡汤文集锦
  •     因为之前已经读过《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和《5岁熊孩子教我的事》,所以再看这本书就有点枯燥无味了,书里大部分内容从父母自我思考去讨论与反省,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孩子是观察父母的专家,不要低估孩子的模仿和观察能力,对于如何教育孩子问题上,我认为看《如何说孩子才肯听》和《5岁熊孩子教我的事》就足够了,两本书都足矣让父母去处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思考教育问题,需要父母在自身多做思考,再决定怎么做更合适。前一本利用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告诉父母如何对待孩子一系列问题(可以算"百科"全书了),后一本也是案例,作者是中国人,谈论更有趣一些,案例也是生活中很常见的,可以参考,而此书着重告诉父母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无功无过,勉强给三星吧。
  •     书的内容还是不错的 理念也和我原先学习的类似,育儿路上真的需要坚持 而且是赠书 前面有24页是空白 因为是赠书 所以就算了 不再换了……
  •     这一类书的翻译真的会减分很多,等有了孩子再读可能会更戳痛点,毕竟现在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切肤之感。
  •     不是教你如何养育孩子,而是如何跟孩子一起长大。
  •     很多书的道理都一样 如果碰巧借到这本书 可以读一读。不是特别值得购买,因为面对家庭教育 好书很多。
  •     正在读、转变在亲子关系中的家长角色!与孩子共同成长、互相帮助!
  •     读了前四章基本就读不下去了!基本上跟世面上的“大道理”没什么区别,干货还是太少…
  •     读过许多大道理,却依旧不知该如何对待你。
  •     烂,乱,拼凑,看了半年没看完,总算看完,没什么收获,不推荐。2016.12.5
  •     喜欢作者很多年了,追着她的博文和两个宝贝的成长也很多年了,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成长故事,深深打动我,甚至对照自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我都重新成长了一次。妈妈的摄影、彩绘等也很棒,图片都美极了!
  •     书名取得好,而已
  •     书中指出了父母在教育中,什么是爱,什么是怕。这是之前在别的书中没有看到过的,其他的观点和别的书基本一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     三星半。读的越多越觉得匮乏。亲密关系是永恒的功课。
  •     此书很啰嗦,作者论述的时候往往加入大量琐碎的实例,干扰了叙述逻辑的完整性。另外,书中总是提到他的辅导机构“明日之家”以及之前写的书,感觉这是变相推销。 书里的内容拖沓冗长,总之不是一本好的育儿书。 推荐《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做好了,孩子自然会学好。
  •     陪孩子健康成长
  •     可惜我还没有孩子,先预备着理论,等着实践,哈哈
  •     整本书比较好的地方在于列举了很多其他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案例,从故事中收获他人的经验,阅读起来不会像教条一样那么枯燥无味,而且每个小节都有几个类似总结的提问问题,给读者指引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     名字取得很好。多表扬孩子,睡前朗读,制定比较重复的事情,孩子对于熟悉、可预见的事情具有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后,才会比较安定。这本书里面有好多简单的tip,很实用,值得经常拿出来看看。本身章节也不是连续的。越看越觉得有料。值得经常学习拜读
  •     差点因为鸡汤书名错过了一本好书,哪有最正确的家长,只有最有经验的家长,这一点上,作者是权威的。要用爱来教育,而非害怕;要温柔而坚定;要持之以恒;要控制情绪;要做被尊重的父母而不是什么孩子的朋友…理论实际相结合,很有说服力,是一本好书。
  •     内容挺不错的,说了很多之前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值得再读几遍
  •     孩子的成长同样也是父母的成长,育儿先育己。
  •     没什么启发性
  •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和他们一起成长的过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在家中培养好孩子的品德,才会带着责任心走向社会,作为父母,我们要学的很多……
  •     买这本书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怀孕后对于自己将成为怎样的父母,应该成为怎样的父母,开始有了模糊的思考。本书是三位心理辅导专业老师从各个案例角度总结出的一些行动建议tips。发现不仅国内父母常犯书中提到的错误,国外的父母原来也避免不了。读完有些许收获,聊以自勉^_^
  •     很多地方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不符合国情,而且有打广告的嫌疑。
  •     理论很多,实践方法少。
  •     不管什么时候,让自己变得更好总没错
  •     厘清认知的误区、以及传授方式方法的应用,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没有单纯的大道理的说教,也没有堆砌坊间亲子图书中传授的“秘籍”,而是分享经验和案例,所以很真实也很触动。值得入手一本纸质书,在读完电子书之后。
  •     教育孩子和家长,不错的一本书
  •     写的太零散了 更像是散文 理科生读起来欲哭无泪啊 很多理念倒是很受用的 跟孩子一起成长吧
  •     并不是想要成为多优秀的父母,只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疑问,所以时不时会买些鸡汤来喝。这碗鸡汤没有很好喝,太仪式化,缓解不了我现实中的焦虑。几句对我有治愈效果的话:“做父母的应该对自己宽容一些。”、“照顾好自己,凡事别往心里去。”、“父母哪怕一无所有,也能将手掌放在孩子的背上,助孩子前行。”
  •     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很棒的一本书
  •     感觉一般~
  •     养育子女其实也是父母长大的过程、脱胎换骨过程以及转变人生的过程。生儿育女是一个重大决定。一旦有了孩子,父母的心就将不再属于自己。 生儿育女也为父母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在孩子面前身体力行地表现了这一人生真谛。 这本书让你真正理解爱是养育的本质,如何去爱是父母需要不断去学习探索以及克己修炼的,这个过程中,感悟和收获更多的也许是父母自己。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     以要求自己的心态要求孩子,以对待孩子的要求要求自己。当然,父母还是必须保持一定的威严感,如果建立威望,就是父母最大的自修课题。
  •     有的内容挺有用的,但是废话有点多。整本书最好的就是书名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