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7301263066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汪民安 编
页数:370页

作者简介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对疯癫、文学、死亡……的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哲学大家谈福柯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书籍目录

编者前言:如何塑造主体/III
门槛与钥匙/1
通往无限的语言/17
僭越序言/41
《圣安东尼的诱惑》后记/75
阿克特翁的散文/107
空间的语言/133
外界思想/145
乌托邦身体/185
自述:言说在死后开始/199
《反俄狄浦斯》序言/215
逃逸的力量/223
皮埃尔·布列兹,穿越屏风/233
反怀旧/241
性的教官萨德/261
皮埃尔·里维耶归来/271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289
危险的个体/321
友谊作为生活方式/361

内容概要

福柯(1926—1984)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当代学院中的地位无人能及。福柯试图向人们表明,现代主体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逐渐获得今日的形象的。对现代主体所作的谱系学探究,使得西方的历史和文化道路以一种我们不熟悉但又是令人惊异的方式铺展开来。他的著作也由此对哲学、社会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了这些学科的既定面貌。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刊于《中华读书报》2016年3月9日,发表时有删节改动)文/俞耕耘米歇尔·福柯无疑是极度迷人,乃至魅惑的。他学术兴趣的纷繁庞杂、理论书写的批判锋芒,传奇式的生死爱欲,都让人为之着魔。或许,福柯正属于思想的暗夜:无论在研究领域抑或行文风格上,都呈现出奇异诡谲,变幻万端。他将巴洛克式的繁复修辞、绮丽浪漫的文学想象、幽冥晦暗的象征隐喻融入理论之中,形成一种描述性的书写范式。近期出版的三卷本《福柯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和《福柯思想辞典》(重庆大学出版社)无疑为理解福柯提供了重要帮助。当我们谈论福柯时,往往聚焦于知识型、话语、权力及主体等艰深术语,而福柯的艺术评论与美学追求却常被遮蔽。《福柯文选》(《声名狼藉者的生活》、《什么是批判》、《自我技术》)则全景式、立体化呈现了福柯思想的全貌。所收文章从六十年代的“文学时期”至生前最后一次访谈,成为福柯专著及法兰西学院讲座之外的重要文本,具有极高价值。一方面,它从侧面展现了福柯研究工作的“发生”(运思与计划),对专著进行了大量补充性说明与变更性再阐释。另一方面,书中诸多访谈及讲稿也很大程度保有了福柯书写的“生态原貌”。《文选》在纵向上展现出福柯理论的几次兴趣转向,在横向上又跨越了几大核心关切的领域(身体、权力、艺术与生存等问题)。它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福柯思想历程的“脉络图”:从早期对知识、话语生成过程的挖掘,到对疯癫与理性二元关系史的审视;从对权力关系无处不在的微观分析,最终回归于一种“关切自身”的自我技术。然而,《文选》所录文章虽话题庞杂,但却深藏着一以贯之的主线:解构不同类型主体塑造过程(即主体化,它意味通过各种改造矫正技术,将个体之人塑造为符合各种标准化的主体),同时探寻如何重构新型的伦理化审美的主体。因而,在本质上《文选》关注的是从外部“规训技术”(如权力对身体施加各种控制与惩罚、造成认识活动的规定性)向来自内部“自我技术”的转变与协调过程。一方面它批判了知识将人塑造为“真理主体”(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成为知识的客体对象),权力技术将人进行改造,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驯顺化身体(如工厂、军营、学校和监狱中的矫正、训练)。另一方面,福柯将个体的生存艺术作为理论追寻的旨归,自我技术就是自我关注、自我改变、实现升华的自身支配手段。“个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或者他人的帮助,进行一系列对他们自身的身体及灵魂、思想、行为、存在方式的操控,以此达成自我的转变,以求获得某种幸福、纯洁、智慧、完美或不朽的状态。”(见《自我技术》)这意味着,个人艺术实践(形成审美主体)正是自我技术(形成道德主体)的一种典范形式,后者天然涵有了前者。艺术书写与自我技术成为《文选》的双重鸣奏与完美和声,形成关切自身的生存美学。《声名狼藉者的生活》探讨了权力技术怎样渗入日常微观生活,边缘人群生存如何被纳入到书写与话语体系之中。“这些奇特的生存状况,历经不为人知的跌宕起伏之后,变成了不同寻常的诗篇。”福柯描述权力、生存与文本的三元关系,开拓性地审视了权力场域对文学的渗透作用。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选材观:只选取能够体现生命原本的强烈力量进入文本(如悲惨生活的古典风格美、故事中的暴行);介入现实的文学功用观:不仅要涉及现实,更要在现实中起作用,成为对现实的“复仇”与“战斗”。在主人公设置上,更颠覆了古希腊悲剧与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传统:他们不是英雄,没有高贵家世与圣行。相反,他们是声名狼藉者:低贱、卑鄙,被恶意与厄运刺激出生命能量。“正因为其微不足道,难以察觉,方显能量之巨大。”作为《文选》卷Ⅰ的同名文章,它提炼出一种关切生命存在的文学。声名狼藉者通过被贬损的恶名,得以延续;只有在与权力交锋,被权力捕获时,才有可能被记载与凸显。显然,福柯意在揭示权力机制将生活日常纳入话语体系的过程,“它们之所以可以被描述、被记录,正是因为它们被一种政治权力机制所渗透”。更为深刻的是,此文将文学置于话语权力、日常生活与真理的关系布局之中,标示出一种现代意义上文学的典型特征: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话语,只有依托话语伦理的内在规定性,才能获得位置,得以生存。表面上看,这种文学宣言远离了艺术的审美性,将文学作为话语体系的衍生物、附属品。这正是福柯的别具一格:他强调了文学就是受制于真理话语内部的生存实践。书写的本质就是时刻关切自身命运的生存。它不可能摆脱权力关系、脱离社会话语。《通往无限的语言》、《僭越序言》与《外界思想》成为他“文学时期”的三部曲。在文中,福柯表现出对巴塔耶、布朗肖及萨德等人的迷恋,这里的原因是复杂且多重的。首先,“僭越”与“外界”对福柯一生都造成了巨大诱惑。他总是将研究目光投向疯癫、死亡或性等边缘领域,他的一生更是僭越各种规训设置的边界,永远追求外界经验的历程。为此,福柯关注毒瘾、同性恋及性虐等极端身体经验,并曾在迫近死亡时,表现出对死亡的沉醉。在常人看来,这无疑极度疯狂,但也许正是这些“外界经验”才使福柯产生了超越学院、无可效仿的魔力,形成风格化的体验哲学。其次,在他们身上,福柯看到文学语言完全能够突破语言反映论、工具论等倾向,最终上升为一种语言生存论。在文中,文学语言始终与生存、死亡、空间相联系,与其著作《词与物》、《临床医学的诞生》的主题形成照应。在他看来,文学语言是无限的自我重复与增殖,是在自己的空间内进行多重镜子的折射游戏。为何以多重镜子的反射来譬喻文学语言?这是因为它能够造成折射的无限循环,象征着文学语言永远抵制着死亡的迫近,追求一种永生与无限。福柯对文学语言的描摹完全是空间化的,甚至包孕了其思维策略的空间模型,带有布朗肖的鲜明印记。它既是一种自我指涉的言说,形成了高度自律化的空间。同时,它又时刻僭越着边界(主体化规范),象征性消解来自权力和知识的规训,时刻追求外部经验,重新圈定着自身的域内。这是个体永远在边界上的生存(界限本体论),隐喻着人越界与折返的双向活动,表象着解构-重构主体的所有演绎。这在《空间的语言》中得到更深强化。此文不仅传递着福柯理论空间转向的信号,更在本质上颠覆了文学只是线性时间艺术的传统认知。“把书写从叙事,从其线性的秩序,从时间一致性的巨大的句法游戏中解放出来,人们相信书写的行动摆脱了它对时间的古老义务”。这是福柯对书写的一大救赎,揭示着“语言是(或许成为了)一个空间的东西。”从而,它恰好实现了“谱系学”的总体目标(打破时间传统赋予文学的“同一性”起源)。显然,福柯并未简单将书写视为艺术活动,而是视作生存的技艺,一种作用于灵魂、思想层面的自我技术。书写成为福柯艺术关切自身的集中体现。在《自述:言说在死后开始》这篇访谈中,他自述了写作在人生中占据什么地位,对他究竟意味什么。这一问题或许从另一事例中就可窥见端倪。早在福柯酝酿创作《疯狂史》之前,他的精神状况就陷入某种令人担忧的困境,写作的过程却奇迹般缓解了精神崩溃的危机。文中,福柯的回答始终聚焦书写对生存的意义:它创造自我可以栖居的语言空间,它“为了隐藏我们的面孔,在我们自己的书写中埋葬我们自己”。另一方面,它又“指定、展示、显露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书写是一种距离,它度量着自我与死亡,自我与他者的间隔。《自我书写》、《论伦理学的谱系学:研究进展一览》、《自我技术》则将目光投向古代,从古典自我中探寻现代主体生成的线索。“自我书写”所凝集的自我关注、自我塑造也成为“自我技术”的典范。“自我书写”首先是书写自我。它与生活构成了互补,既缓解了独居的危险,又成为对所思的凝视。其次,它成为对灵魂内在冲动的约束与搏斗,是自我的教化。更重要的是,自我书写完全是自身灵魂修练的操演,时刻关联着沉思、反省与沉默的铭记。它是“关于思想本身的训练”,其目的完全为了形塑自我。那种为他人书写的作品却是很迟才出现的。福柯以古代“个人笔记本”为例,指出自我书写的最高目标:即“回归自我、接触自我、与自我一起生活、相信自我、从自我中受益和自我享乐”,这正是自我技术的旨归。以自我技术为核心,福柯晚年将研究重心转移在艺术与伦理,自我与自身关系的探讨上。在《何谓直言?》与《说真话的勇气》中,他谈论了“直言”对自我塑造的作用,这与自我书写形成完美契合。“直言”的意义在于它坦率、完整、毫不遮掩地向他人说出一切。它既确定了一种言说者与言说内容的一致(直言者相信自己是在“说真话”),又确定了信念与真理的一致性(直言者坚信自己所说即是真理)。同时,只有当直言者面临生存危险时(如被治罪、驱逐或处死等),当言说真理被内化为一种责任时,才可称为直言。福柯无疑将原本“直言”的政治意义推及到哲学层面: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督促个体“关心自己”(智慧、真理及灵魂的完善),以实现精神指引与灵魂教化。福柯没有局限于对具体艺术形式(文学、绘画、电影等)的评论,也并未止于对灵魂层面“自我书写”与“直言”的探讨。他更兼顾了身体修行的技术,彻底将人的身体、生存视为“艺术品”,将各种生活技艺视为艺术实践。福柯强调自我技术的自由实践(如节欲是对身体欲望的自主控制、“性艺术”是对自身快感的享用等),不仅走向一种实用主义的审美日常化,更形成了看重身体训练与治理的身体美学。这是立足于生存美学的“大艺术观”:“我们必须把自我、我们的生命、自我的存在当做艺术的主要工作来给予关注,并且把它们视为我们应用美学价值的主要领域”。时至今日,西方结构-后结构主义思潮已逐渐退潮,后现代性的迷恋也被当代性的追求所驱散。然而,福柯的思想却始终是未竟宝藏,总是给我们带来惊喜、讶异和震撼。这是因为他从结构主义中走来,又超越了结构主义;批判了理性中心主义,又从不承认是非理性主义者;解构着主体化过程,又同时建构着新型主体(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福柯就是那么难以捉摸,因为他总是充满着断裂。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自我变更”,永远将领域本身“问题化”的思路使他的书写具有极强的变异性与灵活性。福柯本人更与其理论品质形成某种照应:无论是批判性、反抗性,还是研究领域的边缘性,生活经验的独特性,都使他成为继尼采和弗洛伊德之后争议最大,影响最为深广的思想家之一。而这只是魅力一角,那更深层仿佛来自地心的吸引源于福柯留给我们的“美学遗产”。它是个体生存与艺术实践、身体存在与艺术载体、“生活艺术”与学术书写高度合一的伟大风格。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6-03/09/nw.D110000zhdsb_20160309_2-10.htm欢迎订阅我的个人公众号:书语云中君
  •     姜文电影装逼指南——福柯篇福柯这货,早有耳闻,他的作品很深奥,有点玄乎。中学时,我曾拿他的书装酷,问老师“权利的主体是什么?什么是意志的自由?”结果,被可恶的语文老师骂死了。长大后,再次读他的作品,我泪流满面。深深的感到,如果你自诩是文艺青年,如果你时不时的喜欢在别人面前装清高,如果你连福柯谁都不知道,或是一知半解,那么你的装逼无疑是失败的,你不是真正文青,你是个浅薄的家伙。下面就有请我来教你,如何装成一个资深的柯南迷,不对,是福柯迷。鉴于福柯的体系博大精深,思来想去,还是从姜文的电影谈起吧。姜文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导演,已成为无数脑残男女聊天中用于自我吹捧的热门话题。他主观的真诚,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都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主观”这个词是福柯比较喜欢思考滴,文学青年必用词汇之首。)纵观他的四部作品,每部作品除了非传统的主题来表述外,更不可忽视的是一系列的“非正常人”的身体展示(福柯的两大学术特点:身体观;实践分析观),或傻子或疯子,他们颠覆了观众的正常的认知。装逼知识点1:以后,每当有人问你:“人是什么的时候?”,你要脱口而出,“人”是一个不断被主观生成的产物,身体是权力和知识建构的对象。姜文的电影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小角色,《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古伦木”,《鬼子来了》中的疯子七爷,或是《太阳照常升起》里的疯妈,《让子弹飞》中的傻儿子。这些都是精神失常、言行放肆怪诞的人物,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相去甚远。装逼知识点2:以后每当有人问你,电影这个地方我看不太懂呀,这个角色好奇怪,没逻辑呀?你要告诉他们:没错!但正是他们不合逻辑、偏离理性的特质却很好的传达了电影的思想——对既定秩序的否定、对主体思想的摒弃、关注平凡个体的生存境况。正如福柯对疯人、非正常人的考察一样,通过对这些“边缘人”的考察表达了,对规范的逾越、对理性的抗争、对经验性的排斥、对诗意的渴望、对极端体验的迷惑。不同的是福柯借助哲学话语来言说,而姜文则是依赖艺术影像来展示。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其实质都是探讨身体的解放。我相信你说完如上的话,你的听众会对你刮目相看了。别忙,还有更牛的。在姜文电影中,我们很容易找到福柯所说的“肉体惩罚”。最血腥的身体暴力莫过于《让子弹飞》里胡万逼死小六子,县长、师爷、黄四郎三人在鸿门宴上血溅白练的场景;《鬼子来了》里,日本鬼子用刺刀挑人,马大三被砍头,血腥感,让人看了怕的不要不要的。装逼知识点3:你如何看待暴力。每当看到好莱坞大片后,都可以用福柯的这套理论解释一下:没错,这些镜头中身体毁灭作为一种暴力的景观展示,它真实呈现了权力对身体的残酷镇压和彻底征服,死于情怀。在现实生活中,理性保持着绝对的权威,血腥的暴力表现的是艺术世界里才能找到的自由身影。姜文电影里充满情欲,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对“文革”时期青春期男女身体本能的自然表现,《太阳照常升起》则是对被压抑的“文革”中成年人性欲的大胆揭露。无论是林大夫“湿漉漉”的爱,还是“流氓女”歇斯底里的告白,或是唐婶的偷情,都传达出她们压抑、强烈、畸形的情欲。装逼知识点4:如何看待情感?爱情万古不破的话题,常问常新,你要想有点品位,一定要往水这个字上靠一靠,因为水乃万物之源,是非理性的象征,探讨水与情感是所有伟大的哲学家必须思考的话题。福柯在论述水与情感的关系时,认为在西方人的想象中,理智长期以来属于坚实的土地,而非理性则自古以来就属于水。 “爱情像水一样,是外在于固体理性的一种液体的流动状态”,而水也是一个“无边无缘,捉摸不定的空间”,是广阔无垠的“阴暗无序状态”和“一种动荡不休的混乱。”姜文电影中对情感意象表达或多或少都有与水有着联系。《让子弹飞》,影片一开始就出现荒诞的画面:一辆白马拉的火车正飞速奔进,车上的主人公正兴奋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一下子被炸到水中;故事发生的鹅城矗立在一片水域中,整个疯狂的故事及其疯狂的行径全在这片水域中展开。《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的疯狂行径更是借助于水流展现无遗,她在水中用草地漂浮,到此上岸之后她确定自己不疯了,回归了理性。装逼知识点5:发表完你的言论,估计很多听众都自卑了,完全被你折服。你别忘了要做一个收尾,没错,任何一个哲学家精彩演讲的最后,都要说,“让我们回归理性!……”姜文电影中错乱的逻辑,终于回归了理性,最后却消失在河水中,毫无疑问,水是否带走了疯狂的身体?不得而知。水在这里都和疯狂的身体紧密相联,也许流质的水正迎合非理性身体的变动不居。正如福柯认为,身体消失在水中正是非理性的最终回归。代表理性的大地都永远无法埋葬身体的意志。装逼结束,接下来,你要静静的听,听大家为你鼓掌的声音了。同时,在他们眼里,你无疑是一名合格的福柯迷。(本书评发表于《装逼日报》、《装逼参考》、《每日装逼》等多家主流媒体)
  •     也许不需要我们再猜测便能够得知,有一群人在权力的底层苟且活着却不为人所知。这些人的名字不为人所知,他们的模样不被人所知,他们所做的事情也不被人所知,即便他们终于被认知了,只能得到声名狼藉者的称谓,真实却存在于权力控制之下的文本之中。福柯为了展现类似这样一闪即逝的生命,给自己确立了一些简单的规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涉及的人必须真实存在过。是的,我们在文学的虚构文本中可以阅读到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声名狼藉者在权力的控制之下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又被文学与语言的力量归纳到了另一个层面上的界面。确实,如福柯所说的:“文学却在一种非真理的确定性的基础上确立了自身:它明确地以虚构的面目展现自身,但同时又力图制造出人们都能认可的真实效果。”文学能够超越法律之外,却又讲述了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福柯在这本选集《声名狼藉者的生活》中谈到的并不仅仅是这样的一种权力与文学之间,或者是权力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它从言语的到文学,扩散到电影,艺术甚至到社会的秩序伦理以及法律。权力渗透进入到语言中,透过书写以及话语体系来影响到细微的个体的生活。对于言语本身,福柯将言语赋予空间的概念,僭越以及外界的是福柯谈论的重要部分。文字本身并没有边界,它被使用于表达的时候构成了自己的领域。同时,它是溢出的,语言是不断丰满而扩散的,在不断的认知以及重构之中扩大自己的领域范围。当然,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的终点,不断的重复以及不断的延伸,将会形成另一种可能,语言就是在这样的自我的否定中脱离既定空间,但是又陷入了另一个空间。当然,这些不会是福柯所说的所有。他总是能够用其准确而华丽的语言艺术带给我们更多的迷惑以及惊喜。这本书中对福柯在文学感兴趣的年代中的文本收集起来的同时,给我们展现了除了一些论述以及评论中的书写,还有一篇有意思的《自述:言说在死后开始》。这篇从名字就开始展现福柯对死亡的看法以及对语言的看法之外,文本中更是思考了生存与死亡的意义,文本在生死之间的表达一一建构了人的一生,并且用如此的方式帮助人抵达死亡的终点。福柯的这些关于文学,关于言语,关于艺术的文字,堆砌起他对这些领域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感觉。即便有些时候他用自己的文字来否定自己的文字,却多少让我们走进了别样的看这些存在的思维,多少是有意思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在享借听李厚辰讲读,受益匪浅,读福柯,真需要深厚的知识深度还有广度,要不然,读的云里雾里啊。
  •     文学评论的篇目看不懂,讨论刑罚制度的几篇还有点意思。读福柯,除了装逼,意义不大。——原因当然是我水准太低。。。。
  •     “福柯把尼采射出的箭捡起来,射向另一个孤独的方向。”福柯的历史主角,偏爱无名者,即便是被历史镌过的名字,也往往是些声名狼藉者。(第一册与艺术结合最紧,lightWhite翻译了几乎一半的文章。另外,对于非哲学专业的人,看看汪民安写的编者序就够了。)本卷收录了一些旧文,这一卷或应该叫《福柯与艺术》~
  •     批判的诗篇,布道的神曲。
  •     福柯那颗美特斯邦威似的脑袋,随便感受一下,就会被吸引住。文章中提及的书,很多没读过,有时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     把作家比作验尸员,作家试图暴露的是人性和毒心。
  •     挺感人的
  •     理性意识流 研究文字的边界 抽象而到位
  •     看不懂
  •     福柯很好,但是编者就不能把原文标题写在目录或者文后吗=皿=!
  •     论友谊
  •     文章选得乱七八糟,如果没有读过福柯,估计直接看不懂了……
  •     主要是看了编者前言和后面几篇,看懂这几篇文章足矣。权力塑造主体,但没想到其范围是如此之广,根是如此之深!
  •     在整个二十世纪,没有一个人能像福柯这样影响如此之多的学科:从希腊思想到自由主义,从哲学到文学,从宗教到法律,从政治到历史…他无所不谈。
  •     喜欢
  •     读来甚是激动啊~~
  •     被福柯震憾!!!推荐下。 世间围墙这么多 每一堵都想爬上去看看 眼界太狭隘, 入目屡惊叹。 就在刚刚,正巧再次读到柏拉图的穴居人的譬喻。当从出生所见唯有影子,大概是难以接受实体。
  •     很有启发性。福柯自己个不愿意说自己的学问属于后现代的,因为这与后现代的学者们的学问正好形成悖谬关系。他们强调差异,然而给他们归类为什么就成了普遍了。这里面很多观点特别挑动固有的观念,因为他注意的都是别人忽略的那一面。这个好处自然不是赞同福柯的内容,而是这种要人脑洞大开的思维方式,当然在这种方式里福柯有非常宏伟的胸襟,他能够正视黑暗,宽容他者,乃至于也成全自身。如果我归纳一下,这是在西方文明固有的基石上反思。
  •     这本关乎文学和电影。也有规训与惩罚的番外。
  •     还好
  •     《乌托邦身体》和《危险的个体》是这本集子中我比较喜欢的,前者思考了身体作为一种乌托邦的可能性,后者关注一个现实性的问题:当杀人犯被请求精神鉴定的时候,法律与犯罪精神病学之间的博弈如何展开。相较而言,福柯针对巴塔耶、布朗肖等人的文学评论有点晦涩,或者说因为我不了解他们而有阅读障碍。
  •     与其活着自我催眠,不如撕破真相,看看何为本质。
  •     由于对巴塔耶等人的作品不熟悉,所以福柯六十年代的一些书评类文章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
  •     乌托邦身体一文,隔了一年之后重读,感受很深。最喜欢声名狼藉者的生活一篇。
  •     说起来也是第一次从头到尾读(翻)完一本福柯著作,惭愧啊
  •     福柯批判的卓越,在于他对批判本身的反省,包括对批判者的“自我”,批判者的“书写”以及使用的“语言”等。他这种反攻倒算的猛力,配上他独特的语言风格,缜密的思维,足以吸引一大批拥趸者。他批判“话语”,话语因为冲突而在,话语也是一种暴力,话语的生产与运作是一种权力关系。
  •     所选的文章见证了偶像崇拜者福柯、文艺青年福柯、生活导师福柯,记住福柯在里面所说的话,要多想想通过真理、同性之爱、精神病医学、法律得到或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非苦思冥想思考它们的本质。用福柯来关照苦读文本皓首卖经的学者或教授,高下是多么地立现!
  •     略懂。
  •     多数文章选自“文学时期”,或者说“福柯之前的福柯”“布朗肖化的福柯”。有明显的塞尔所指摘的“结构主义巴洛克式不讲人话”的风格。
  •     因为自己的浅薄读起来有些困惑,当初买这本书也只是因为热门书评的那篇与姜文有关的装逼指南。
  •     稍纵的时间,依靠……在门旁,以及好多又长又拗口的长句子,莫名其妙的词语搭配,三星半吧,福柯的著作最近出版的不多了。很遗憾上海人民那套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不出了,
  •     读哲学不费力,每一个句子都懂。每一个句子也值得推敲,因为也不容易厌倦。合上书,真正内化为自己思考的其实却并不多。这让人悲伤。放一放,还要再读几遍。福柯伟大在很多地方,语言的抽象思维能力在他这里走向了极限。
  •     这一册里的福柯是一个敏锐又天马行空的思考者,对语言、对文学、对艺术无不有着一种疯狂滋长,无限蔓延的思考,关乎主体,关乎无限的死亡,也关乎微小的生活者。文选1/3done√
  •     除了尼采文集没有读过其他 sadly
  •     第一篇《门槛和钥匙》看不懂,一段都看不懂,本人水平太低。但没放弃
  •     这里涵盖了对绘画、音乐、写作、文学、权利、同性恋、精神病等问题的讨论。很有意思,值得反复
  •     更喜欢后半部分 从乌托邦身体开始
  •     恩...这套福柯文选京东有货!http://item.jd.com/11857086.html
  •     首次进入福柯的世界。他的那些书评和对语言的评论,因为需要阅读其他作家,读起来困难,理解不透。不过,后半部中他对肉体,刑罚,声名狼藉者的作品让人惊喜:福柯的文字迷人,他的知识渊博,他的观点独特。
  •     很感人
  •     这本的篇目很喜欢,虽然大多数已经从译者 lightwhite 那里读过。
  •     有几篇文学评论因为没看过原文所以看不懂。收录了我最喜欢的反法西斯的生活艺术和声名狼藉者的生活,都是百看不厌的篇章。另外时隔两年看了一下乌托邦身体一文,突然觉得看懂了许多。非常好。
  •     外部思想,僭越以及文艺力量。
  •     上课看完了
  •     文青时代的福柯写的东西恕我理解不能,而且对巴塔耶布朗肖克罗索斯基也不太熟悉,圣安东尼的诱惑还不曾读过,就不硬读了。作为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福柯踏实而迷人,最后一篇很感动,等待是合理的。
  •     拜读大牛
  •     有些文章读不懂
  •     今年精神状态出奇的好,整个人都沉浸在隐秘的亢奋和身心自由的欣喜之中。卸下法律、道德、真理等等可笑的枷锁后,生命的原野也终于开始显露出蓬勃的生机。现在就缺一场倾盆大雨,随后我们便可以湿着身体大笑不止,瑟瑟发抖,跳舞取暖。
  •     声名狼藉的译法带有太强的价值判断了,译者以为自己是谁啊。。。建议结合猛大的译文《无名者的生活》。私以为这可能是福柯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了。这是一本生存的选集。其中包含的生活,只有寥寥数行,或者短短几页,无数苦难,重重艰辛,却凝聚在片语只言中。
  •     个人意识非常强,感性出发,并用理性思维言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