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2637970
作者:王小波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这是王小波的杂文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与思考,文化论争,日常生活中发掘出的各种真知灼见等。

书籍目录

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王朔的作品
极端体验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节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关天圆地方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高考经历
盛装舞步
有关“错误的故事”
迷信与邪门书
科学与邪道
科学的美好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对待知识的态度
有与无
虚伪与毫不利己
诚实与浮嚣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掩卷:《鱼王》读后
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
从 《赤彤丹朱》想到的

编辑推荐

《沉默的大多数》编辑推荐: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前言

我以写小说为主业,但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什么味道。这些看法常常是在伦理的论域之内,所以对它们,我倒有一种平常心。罗素先生曾说,对伦理的问题无法做科学的辩护。我同意这个观点。举例来说,我认为,思维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乐趣,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剥夺这种乐趣。这个看法也在伦理的论域之内。所以.我举不出科学上的理由来说明自己是对的。假如有人说不思维才快乐,我只有摇头,却无话可说。    罗素先生认为,残酷打击别人是不好的。但他只能期望别人来同意这个看法,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他还说,有很多看法,看似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其实只是一种特殊的恳求。在这本书里,我的多数看法都是这样的——没有科学的证据,也没有教条的支持。这些看法无非是作者的一些恳求。我对读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忽略我的那一份恳切而已。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1995年6月于北京家中 王小波

内容概要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名人推荐

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总在权势面前屈膝,毁掉了自己的尊严,也毁掉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王小波我对他的思路老有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这是因为长这么大,满耳听的不是些陈词滥调,就是些蠢话傻话,而小波的思路却总是那么清新。这是他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李银河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李银河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这种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国人当成另外一个物种,这样对他们的成就就能客观地评价;对本国人则当做同种,只有主观的评价,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当年孟子如此来评价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是禽兽也。”现在我们则如此地评价《废都》和一些在国外获奖的电影。这些作品好不好可以另论,总不能说人家的工作是“禽兽行”,或者是“崇洋媚外”。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我要说的不是自己不喜欢做中国人(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我要说的是,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很是不利。 我认为,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此种标准我称为智慧的标准。假设有一种人类之外的智能生物,我们当然期望它们除了理解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就之外,还能理解人类在艺术上的成就,故此,智慧就超越了人类。有些人会以为人类之外的东西能欣赏人类的艺术是不可能的,那么我敢和你打赌,此种生物在读到尤瑟纳尔女士的书时,读到某一句必会击节赞赏,对人类拥有的胸襟给予肯定;至于它能不能欣赏《红楼梦》,我倒不敢赌。但我敢断言,这种标准是存在的。从这种标准来看,人类侥幸拥有了智慧,就该善用它,成就种种事业,其中就包括了文学艺术在内。用这样的标准来度量,小说家力图写出一本前所未有的书,正如科学家力图做出发现,是值得赞美的事。当然,还有别的标准,那就是念念不忘自己是个人,家住某某胡同某某号,周围有三姑六婆,应该循规蹈矩地过一生,倘有余力,就该发大财,当大官,让别人说你好。这后一种标准是个人幸福之所系,自然不可忘记,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前一种标准也该记住一些。 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沉默的大多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从内容上说:王小波在本书中主要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暴露的一些国民性进行了剖析,调侃之中却思路清晰。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功利进行了揭露。书中所有的言论都以自身的经历为依据进行诠释,以小见大,很有鲁迅先生的味道。我想即使时至今日,该书中讨论的话题依然具有极大的市场,虽然我们已经开放了30多年,但是思想上还是能够见到一些几十年前的阴影,甚至更甚。思辨,应该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所有问题都可以考虑其合理性,理智的判断,这是平凡的却也是伟大的道理。
  •     以前不了解王小波,唯一的印象就是语文课本里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关于这篇文章,老师说:“王小波这是在借猪喻人,喻别人,喻自己,他绝望,他在反抗,在批判......”对此,我当时的看法是:“不就是下个乡、插个队,至于这样吗?”我只是想简简单单地看个故事,好在王小波的文字很通俗,有些小幽默(我当时才不管它是不是黑色幽默),最重要的是,他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他才不管别人信不信。所以,故事看得挺舒服。王小波给我的第一印象还不错。看《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用不少篇幅在谈文革、骂文革——我虽然不喜欢文革,但也没兴趣看别人没完没了地批判文革。而王小波不一样,他好像借着文革骂了整个学术界——上下两千年的学术界,而且都很有道理,更重要是有趣。在书里看来,王小波是这样一个愤青:只念过一年初中,却自学考上了人民大学;本科学了理科,却赴美留学修社会学;大学毕业开始写作小说,但对物理化学甚至计算机的热情并未减少......这才发现,王小波竟然是我最佩服的那一种聪明人。王小波善用比喻类比,而且很多是那种极其粗俗的类比,这正合我的口味——我认为越是粗俗越是容易理解。幽默,有俗有雅,也有典故,但绝对是黑色幽默。很多文章给我这样一种感觉:我想骂人,但我是文明人,不能直接骂。于是,我先讲一个故事,故事很真实,但故事里的人好像有毛病;我再引一些典故,摆点事实,都很有道理;然后说着说着,突然发现,故事里讲的不就是我刚才要骂的那个谁!最后,几句精辟的说理,干脆的结尾。至于王小波都骂了谁,骂了什么,就不说了。有些文章看不懂,也有些文章有点枯燥。说王小波是愤青,我承认;但我要坚持:王小波说的每句话都是有理有据的,王小波是学理科的——是讲理的人!
  •     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和《我的精神家园》里的文章是不重复的。我没有看完,因为这本杂文集中收录的杂文的主题大多是国学、知识分子、道德,还有几篇书评,我并不是太感兴趣。不过,仅仅从看的几篇中,就可以感受到小波是一个清醒、求真的知识分子,崇尚科学和自由,思想比较西化。有些人说,他关于国学的观点过于浅薄,也许是这样,但是小波的态度很温和,他从没有想把观点强加给别人的意思,只是希望给读者一些启发。有些人说,他的作品始终跳不出反对文革的主题,但文革是他生命里的烙印,每个人都跳不出自己存在的时代背景。如果他不是走的这么早,我一定希望读读他现在的文章。以下是几段摘录,供闲时思考。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好在人不光在书本中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这是我人性尚存的主因。——《沉默的大多数》参加了积代会,就是积极分子。选择了去积代会说话的朋友可能不相信我是自愿放弃说话的,因为话语即权力,而权力是个好东西。我不说话的主要原因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我觉得不够有意思。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者贫乏症。——《沉默的大多数》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人没能力说话,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一种。我曾经是个沉默的人,但是最近我参加会议时也会发言,有时也写点稿。我为的是一种责任感。——《沉默的大多数》我认为自己体验到最大快乐的事其实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他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就如同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有机会领略妙招。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比如吃、排泄、性交,也能带来快感,但因为过于简单,不能和这样的快乐相比。——《思维的乐趣》一般人认为,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加入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思维的乐趣》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思维的乐趣》知识分子们因此批评大学生水平太低,连杨政宁、李政道、李四光都不知道。这三位先生的学问实在高深,中学生根本不该懂,不知道学问,死记些名字,有何必要?——《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直特立独行的猪》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喜欢这种明白人
  •     打开新世界。 我看的第一本王小波。
  •     不同的时代产出不同的知识分子。
  •     其实我读的是这版……
  •     大概是资历不够 有许多不解之处 待到长大以后再回味吧
  •     有书评
  •     观点犀利,论证朴实,对社会观察细致独特,看完就想看看罗素。
  •     可能是之前听了太多人对这本书的追捧,真的读起来却总觉得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王小波的知识面确实很广,从科学到文学,从国外到国内,他都能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却始终觉得读完之后并没有感受到太多。
  •     有一点偏颇,但值得一读。
  •     王小波式撕逼一百零八式
  •     很开放的思想
  •     对于年轻人,做了再说是大智慧。行动比话语更有力量。
  •     比较有时代特色,隐晦的说出来一些观点,不是很喜欢读。
  •     新世相一月#1 “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真是太爱王小波。
  •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遍 我这好像是第二遍
  •     行文逻辑之顺畅严密,行文思想之深刻新颖令我折服。
  •     胜在脑子清醒,坚持独立,自由,崇尚多样化。集中读,重复的东西略多。
  •     可能生活相差太大,可能我的理解还没有如此深刻,读了一遍,部分篇幅的代入感很强,然而一些自己也不是很认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过段时间再读吧,希望能够有不同的理解。
  •     鲁迅的继承,敢说真话,敢剖析中国社会、思想、道德、人性的方方面面。
  •     整本书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然后理性的看待一切事物,终将不会走入歧途。
  •     在新世相图书馆收到的书。一直都不是足够读得来王小波的作品,认真地看完了这一本,评价并没有什么改观。和我自己所喜欢的风格确实相去甚远吧。
  •     自由精神的偶像
  •     新世相3月图书馆推荐的图书,全部是杂文,王小波写各种各样自己的看法。印象比较深的,还是王小波说,凡事不要迷信他人,自己做判断,自己负责。不要被人愚弄。
  •     喜欢♥
  •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     王小波犀利的文风,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看过他的杂文后,我对这个世界,或者说对中国认识更深刻了。
  •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
  •     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
  •     这种调调刚开始很难接受。但他的观点和幽默却让人慢慢接受这种笔调。确实是一位好作家。
  •     3h46m+40m(不知啥时候睡过去了)还蛮有趣的,不过忘的很快。我看了什么?呃,忘了。王小波看的书不少,这本提到的又能开个长书单。这家伙是个雅痞啊!书里提到的很多东西解决了我不少之前的疑问,看来文化真是这么个小圈子,前几本翻的思想,这本便有巧合处。
  •     原来所有的常识都已经经过反复论证,被一次次说得清楚明白。可是我们还是不断遗忘,不断徒劳地试图启蒙那些不愿意被叫醒的装睡的人。说不清时代是不是在倒退,可是对比80年代,绝无进步。幼年时候读小说,乡绅腐化党员,只送他一支钢笔,让他别在口袋,他便渐渐讲究起吃穿用,再也无法融入他所要代表的那个阶层。
  •     语言犀利,暗喻中带有的讽刺直击要害。
  •     “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关键是思考
  •     一个特立独行的王小波
  •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很喜欢看名家的杂文随笔,仿佛隔空的交流。
  •     一个不遗余力的普及常识的人,这是王小波最好的作品
  •     永远不能在图书馆读王小波的书,因为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狂笑不止。
  •     新世相3月最后一本,翻开看了几页觉得怎么都这么熟悉,才发现就是王小波全集的第一卷。 波叔在那个年代还挺个性,不过整整20年过去了,当时的异见也许已成了今天的常识。他是否知道这世界变化快,他爬过的格子有多少铺成了21世纪的社会之路?
  •     细细品味发现很有意思,让人思考人生
  •     新世相读书书目
  •     比较有趣的杂文,诙谐幽默的语言,还有点愤青。里面评论的书可以找来读下。
  •     竹筒倒豆子噼里啪啦不带喘气的说完,太愤青了,过于沉重枯涩。 书也不是不好,但是我更喜欢他的《黄金时代》。
  •     我看的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版本,豆瓣居然没有条目,说实在豆瓣图书和电影条目都相当不专业,令人不悦,可以开放读者添加嘛,像维基百科一样……
  •     时代性集体沉默
  •     虽然书中很多话语流露出对西方学界的过度崇拜,但王小波提出的命题确实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另一重思考面向。这个社会不需要固定的道德框架,反而需要理性而多元的思想。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社会才有生命力,何必强行灌输所谓正人君子的价值观呢?那样社会将会多么无趣。
  •     黑色幽默与对现实的犀利见解。
  •     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更重要的是记住自己今年几岁了,别再搞小孩子把戏。 沉默是在思考,而不是从此放弃表达,做个有趣的人值得终生奋斗[嘿哈]
  •     他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很多文章都读不懂
  •     最喜欢的一本杂文集,唯一觉得不足的地方在于,有些文章太重复了一点。
  •     重读第二遍,时间为2017年1月26日~2017年3月6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