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缺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0
ISBN:SH10173-185
作者:徐兴业
页数:363页

作者简介

本书分四册,描写的是12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宋徽宗年间,中国大地宋、辽、金三国各据一方,金国初兴,国力昌盛,野心勃勃。辽国积弊重重,统治集团腐朽僵化。北宋政府自澶渊之盟以来,以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终日歌舞升平,已是一派日暮景象,宋派马超、马扩父子出使金国,与金订下海上之盟,相约夹击辽国,事成之后,宋国收回幽云十六州。金国举兵攻辽,势如破竹,连克辽五京之四。宋国内部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在刘锜等人的努力和形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徽宗下定决心伐辽。西北军都统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态度消极,朝廷内部经过争权夺利,最后拟定以童贯为宣抚司,统领几万禁军开拔前线,指挥对辽战争。但是由于朝廷内部,西北军和宣抚司之间、西北军内部矛盾重重,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慢腾腾开赴前线。这时战机已过,辽军在民族英雄耶律大石的有力统率下,早已率领十多万大军陈兵以待了。北宋统治集团盲目乐观,以为只要勒兵巡边,不用认真作战,辽国就会乖乖受降,所以以童贯为首的宣抚司严令部队不得开战,终日只叫弓箭手向敌营射去宣传品,企图不战而胜,瓦解辽军。为此统帅部和宣抚司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结果是坐失作战良机。就在童贯正在乐不可支地等待辽国来降的一天半夜,辽军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下从东起兰沟甸,西迄范村,绵亘四十多里的沿河阵地上,选择了七八处渡口,先后渡过两军相峙的白沟河,发起全面攻击。宋军毫无准备,猝不及防,经过了兰沟甸大战后被迫后退,后宋军又错误撤军,辽军乘势追击,宋大败,童贯乘机夺权,撤销了种师道都统制职务。这就是第一次伐辽战争。隔了两月,耶律大石回兵护主,宋军在朝廷的催促下再次出征,兵分两路,一路未遇到抵抗,直达芦沟河南岸,与辽军隔河对峙。宋军出奇兵夜袭辽首都燕京城,由于接应部队贪生怕死,至使此役功亏一篑,辽军扭转战局,反击宋军,宋军仓皇南奔,第二次伐辽战役又告失败。宋朝廷为挽回面子,在金兵彻底摧毁了辽国,夺取了燕京后,出重金买回了这座空城,然后举国欢腾庆贺胜利,全不知金兵窥视中原,山雨欲来。
金军厉兵秣马,兵分两路,大举南犯。郭药师别有企图,与金兵大战一场,由于部下投降,郭药师全线败北,投降金军。宋朝燕山府全失,门户大开。金兵紧接着频频紧逼,宋朝廷慌了手脚,宣抚司童贯奔逃东京。张孝纯收兵太原,死守,金南下部队一路被阻。金统帅斡离不一部长驱直入,徽宗派禁军将领梁方平,何灌将兵三万余人戍守滑州和浚州两处黄河渡口,以期阻敌南犯东京。梁、何二将昏慵无能,守土不力,金兵一来,未加抵抗就率先逃
命,黄河一线宋军全部溃败,金军乘势直达东京城,于是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拉开帷幕。徽宗让位与儿子赵桓,自己逃走,赵桓即位称渊圣皇帝,改元“靖康”。金兵围攻东京,东京军民群情激愤,李纲极力主战,深得渊圣皇帝信任,封为右丞,率领全城军民抗敌,取得第一 次东京保卫战的胜利。金兵暂退,朝中主和派占上风,罢去李纲职位,向金屈膝求和。西北勒王军在种师道统领下进入东京,给了主和派沉重打击。朝廷调整军事机构,任种师道为河北宣抚使,驻在黄河北岸的滑州,统筹两河军事。任西军大将姚古为河东路制置使,将兵救太原;任种师中为河北制置副使,将兵救中山、河间各地。时称三太师。种师道、姚古各率大军分两种合救太原,由于姚古惊疑不前,种师道孤军深入,终成败局,种师道战死。这年七月,出任河东宣抚使的李纲又组织起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解围战,分兵三路,解救太原,结果又以失败告终太原城在张孝纯的死守下坚侍了二百五十多天,终于因为饥饿失了城。金兵拔了太原城便通行无阻,这年11月30日,两路金军同抵东京城下,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开始了。由于朝廷内部派系倾轧,各方面掣肘,也由于渊圣无能,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城中竟无一统率,更由于皇帝任用奸臣,组织什么神军,结果城破了,他做了金国的俘虏。“靖康耻”,金兵攻破东京俘获了徽宗钦宗二帝,杜康王赵构在临安称帝,号高宗,与金求和,经过讨价还价,割地赔款,终于偏安一隅,开始了南宋。南宋人民不忘国耻,力主抗金,涌现了韩世忠、岳飞等著名将领。但是朝廷奸臣当道,赵构本人也犹豫不定,怕收复失地以后皇位难保,秦桧勾结金国、互通款曲,致使讨金战争常常受到牵制。力主抗金的著名将领刘锜组织军队进行了顺昌大捷,击败了金兀术的大军,宋金乘势前进,直抵东京城,但赵构一心求和,不愿证讨,强令宋兵撤回,派秦桧与金朝言和。由于朝廷主和派当道,致使许多主战派人士被迫害,岳飞被害于风波亭,韩世忠被革除兵权,刘锜被贬湖南,马扩出生入死,与辽、金谈判、组织义军,忠心可鉴,可仍然逃不脱秦桧等人的迫害,妻子、老母被金人作为人质,骨肉分离家破人亡。南宋小朝廷终日宴饮歌舞不绝,过着醉梦死的生活,全忘了疆土待收、人民待救的责任,只求自己高官厚禄,夫贵妻荣。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

内容概要

徐兴业,中年作家,男,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写过《中国古代史话》,文革中受过批判,遭受过非人待遇,但是他身处逆境,壮志不减,在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奋笔著书,写成了长达近70万字的历史小说《金瓯缺》一、二册,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强烈轰动。作者又继续埋头笔耕,又写出了近70万字的《金瓯缺》三、四册。作者熟悉历史,所写作品内容含量大、涉及历史事件较多,但作者从容叙述,娓娓道来,毫无枝蔓 。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在历史的基础上,把故事讲得形象、生动、感人肺腑。徐兴业的作品还具有强烈的情感,作者常常忍不住评论历史,使得他的作品气势磅礴、感情洋溢、充满强烈的历史感与倾向性。小说结构安排也很得体。


 金瓯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昨晚挑了《金瓯缺》中有关耶律大石的部分来看,这个逆天的变态,以亡国之臣率契丹200骑远走可敦,带兵横扫中亚,立国幅员万里。最关键是,此人性格坚韧,刚柔并济,一生不是没有遭受过重大失败,但随败随起,堪称一代雄主,西辽终究是耶律大石一人的西辽,他西行之时最让人心折。
  •     硬盘里翻了下,一篇旧文还在,帖这里.以我的阅读经验和网上的评论而言,这是中国最好的历史小说。在开始评论前,我先说说历史小说.历史小说,向来是种很红火的文体 ,有因政治原因而意义非常的李自成,引发辫子戏热的二月河的清代帝王系列,以及倍受生意人们追捧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现在历史小说又是种很尴尬的文体,在历史与文学之间艰难的徘徊。历史爱好者可以尖刻的指责小说中史实的偏差,史观的错误(似乎没有小说家指责历史学者文笔差之类的事情发生)。可是对历史的普及的作用,历史小说起到了比二十四史更好的效果,比如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来了解刘关张的故事。 我之所以钟爱这一题材的小说,却是因为历史的细节。雨果笔下下激荡的巴黎,托尔斯泰文中风雪迷漫的莫斯科,飘中大火下的亚特兰大,小说因为其故事人物置于动荡的历史时代中,更能唤起读者代入感,对历史,命运,未来的思考。即使张爱玲想写一段倾城之恋,也必须要以一座沦陷的香港城为背景展开。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小说中史实和虚构所占的比例,以及主人公与正式史书记录的关联,决定了一部小说是否被称为历史小说。这又是个对评价小说本身毫无意义的问题。回到主题,回到我想评论的是金瓯缺。我前面说这么多的目的,是想说,一部小说首先要写得精彩,无论是虚构还是重叙,都必须展现出好小说所具备的气息,如果作者本人恰好又精通史实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更是最好不过,否则不过是部白话文翻译机器机器。而我提到的这部金瓯缺,兼顾文笔的华美和历史的考证,历史流畅的展开,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中都获得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在这里,我不想重复作者徐兴业的个人简历和写作背景,也不想提这部小说获得的荣誉,不了解这些并不影响欣赏这部小说,甚至可以更纯粹的品味。前提是,作为读者的你,是否对历史有深沉爱好的同时依然对小说这一展现人对生活的超越的形式依然保持着几分兴趣。有个朋友对我说,这部小说的文笔可以媲美雨果,莎士比亚,我深以为然。汴京城,这繁华而脆弱的城市,作者用铺排繁复的描绘,将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的风貌再现,以细致的考证,精妙的文笔,写尽了上层贵族的的纸醉金迷,也用同情的笔调如同市民社会的方式写出了东京的百态风物.当描写战争状况时,兼顾战略上的分析,大将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下层兵卒的奋勇小说的几个关键词:宋:宋这个朝代而今不知寄托了多少文人的遥望,那是士大夫的黄金岁月,那是理想而功利的王安石与同样理想却很浪漫的苏轼可以在一起把酒言欢的年代。但这又是个武备不振,积贫积弱,满江红必然成为悲歌的时代。这个矛盾年代的人和事随便挑上几件都可以说上几天几夜。宣和年间,那爱好文学艺术却不晓国事的君臣,最终使这个畸形的王朝被北方的铁马金戈所撕裂.主人公:作者挑选的主人公是马扩,一名低层的武将,他参与海上之盟,见证了辽国的灭亡和靖康之耻。作者把所有可能的褒义词都用来了形容马扩,却造成人物形象的模糊,马扩更象一个拿破伦时代的军官.好在这部小说里,马扩只是一条线,以他的行程,他的视野来描绘那个激荡年代的变迁,上至天子权臣,下至兵卒。以他的格格不入来反刺官僚机制的荒谬无能。写的虽是宋末故事,刻划的却是千载不变的人性。权谋:人们看历史小说的时候,更热衷的似乎是历史上的宦海波澜,宫闱纷争。二月河充斥着血腥暴虐之气的小说是典范,以史为鉴在这里被庸俗化的使用。金瓯缺里,作者清楚的剖析了个人所处的不同阶层决定了其人的思想行为和冲突的必然性。而在北方强敌威胁的大背景下,童贯等人的一道道成功的计谋只显得滑稽悲哀,他的每一次得志只是更快的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作者更强调的是关键时刻,民心士气的作用。国殇:这个词一再出现于书中。国破家亡之际,西军将士的命运总摆脱不了这个悲壮而梦魇般的词。种师中,杨可胜,马政,王凛……他们是与党项人作战力保河西的栋梁,他们都是质朴的军人,忠君报国是他们的信念,战死沙场是他们最好的归宿。(日后的南渡名将也多出自西军)但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臃肿低效的官僚体制,加上腐烂的统治层,注定了这群勇士的悲歌。醉生梦死的东京城最终还是改变不了沦陷。大石林牙:耶律大石,他以十万哀兵击退踌躇满志的宋军,。他殚精竭虑却挽救不了退化的辽国.这个神一样的男子,在书中的风采完全压过了作者全力塑造的马扩。他的命运已经为后来岳飞,韩世忠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大局的溃败不是杰出的个体所能改变.但辽灭金兴,宋室南渡的年月里,他审时度世,不甘坐待灭亡,率部族西迁创立了西辽。这是小说第三卷的结语,"伟大的东京城,美丽的东京城,在这一年中历经沧桑,多少人为它操心,为它挥汗,多少人为它流了血,希望从敌人的锋镝下,把它守卫住。可是昏聩糊涂的靖康君臣,儿戏似地拱手把它让给金人了。这是东京城的灾难,也是这个北宋王朝的灾难!一座城市被毁灭,一个朝代被灭亡,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首先它并非单纯地亡于外来的暴力而亡于内部的溃烂以及本身不断造成的错误。人们要花多少气力才铸得成这样一个足以毁灭一座京城,一个朝代的大“错”。"也可以作为这部小说的一个前言。
  •     可惜印数太少了,而且没有再版,前两册还比较常见,后两册则不常见。我是去年读的,好不容易把四册凑齐,前两册是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的,后两册是海峡文艺出的,责编水平很差,错字很多。该书虽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名誉奖),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的该奖获奖作品集中却没有发现这部小说的名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三年前淘到这套的全四册,81年的第一版第一印,印刷质量不大好,看PDF更好些。这部小说应该属于被遗忘的经典,想了解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的这段历史,看这个挺好。写的既尖锐又不乏文艺。
  •     想了几天,还是给五星
  •     里面对官场的描绘,完全是对现实社会的影射。
  •     解析风格,无法欣赏
  •     力透纸背,叫嚣战争的人既不知道战争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也没有为之做好准备。叫嚣战争的人并不真正明白,或者是不想认真弄明白战争究竟是什么,他们既没有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它,为它作出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也没有从消极的方面想过它可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或将迫使他们改变什么
  •     也是读完让人相当郁闷的一本大部头历史小说,战争场面写得特别好。而且作者格调很高,不写历史小说里常见的下三滥宫廷权谋,就什么人做什么事,非常清爽。看了简介作者是华师的历史系教授,怪不得。
  •     老派历史小说,既有那种古代-民国一脉相传的知识精英气质,又在新时代影响下,尝试着接近群众赞美群众。可惜作者还是更了解士大夫一些,不管是士大夫的坦荡还是龌龊。
  •     整个第一册全部是在铺垫,进度忒慢了些,关于灯市婚礼等的大段叙述怀疑并无必要,不过已有山雨欲来之势,期待后面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海,能够得到惊喜。
  •     最近才知道,竟然还有一部这样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在浏览可以下载TXT文学作品的网站上无意中发现的。其实,文革结束之后,许多人会把研究历史的视角放在明末清初,确实也是有大量那个时期的研究作品发表,以致我已可熟背那个时代的大小人物的经历以及八卦、野史。而这本小说的眼光放在了北宋末期,已是改革无力挽回的时期、自认为仍然很强大的时期,于是乎,轻敌也好,绥靖也好,总之,是败了,为寇了。至今还没有哪一部作品,比之更详细地描述了那个时代。但,与二月河,与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少年天子相比,缺少了一些情节上的吸引力。不管如何,还是要给五颗星的。
  •     因为对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一点都不了解。所以读起这本书来,很是辛苦。对历史的普及的作用,历史小说起到了比二十四史更好的效果。尽管历史专家尖刻地指责小说中史实的偏差,史观的错误。
  •     在JJ上看到的时候觉得震惊……
  •     即使这么本民族的东西,也是有借鉴西方(战争与和平)的。
  •     细致入微,但是插入太多个人情感
  •     第一册
  •     好书,无奈前面挡着一个为政治服务的作家和其让人有些不屑的作品
  •     国殇 人性
  •     在我心中历史小说家前十之列,但可惜,受限于写作时代,书中难免有那些刻板论调,甚至脸谱化一些正面英雄人物
  •     有些拖沓
  •     虽然虎头蛇尾,虽然正面人物都描写的平平,但是还是极力推荐
  •     近年来读过的很好的历史小说
  •     非常值得一读
  •     内容无甚出彩,无非重复了权臣当道,奸佞擅权的道德政治学。。。其实,辽、金、元都肇始于隋唐以来的边境贸易和农业扩张,宋朝及以后的农业帝国无非为唐人的殖民政策买了单
  •     奇葩人才真多
  •     发论太多
  •     新中国最好的历史小说,没有之一,作者是穿越回来的~
  •     伐辽,出征前(历史小说,史观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要么长于立意,要么长于写实,本书属于后者)
  •     值得一读啊!
  •     文笔雅致,就是人物脸谱化稍重。
  •     第一册,北宋吃枣药丸以及为什么北宋吃枣药丸。心理摹写动人,一些细节有奇妙的萌感。奔着爱情线读这书的我是不是在找虐……
  •     作者不易,下了很大功夫。想到这么严肃仔细的作品,要兢兢业业写多长时间,却只还是门庭冷落,真是为作家这个职业叹息。
  •     有人评价此书“中国的《战争与和平》”,我很赞同,但前提是李毅是中国的亨利,王宝强是中国的汤姆克鲁斯,春哥是宇宙的春天
  •     时代群生像,手法老旧了一些,不影响十足十的好书。
  •     历史细节特别自然,如临其境。但没看完……
  •     差强人意,应该是想呈现北宋亡前的一幅全景图,批漏其亡原因,可惜功力有限,有些写得太明太细,非要分析的透了,整体骨干又不是太强,另外首辅之称北宋尚无吧
  •     梦回宋朝的精品之作,场景还原、用词用句都做了严格的历史考究,写的故事也相当感人,而且与史实对比可谓九实一虚。唯一缺点就是作者的主观议论偏多了一些。也许是当代中国人所著最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     值得推荐的一部历史小说。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把它看完了。古为今鉴。
  •     最精彩的历史小说之一,不亚于最近被炒上天的JS作品。文字上也挺有风格,略有从外文翻译过来的语感...
  •     没看完。以后会继续看
  •     一部被低估的作品
  •     自中国进入白话文时代以来,最好的历史小说。原因太多,干脆不解释,各位慢慢领会
  •     目前看过的最好的一本历史小说
  •     神作
  •     太沉闷了,好不容易才读完了。
  •     叙事风格别出机杼,以精妙的笔触描绘出了北宋末年中华大地烽烟四起,东京城内纸醉金迷的历史场景,将海上之盟,伐辽战争,靖康之难等事件抽丝剥茧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脉络清晰,错落有致,同时也含蓄的吐露了作者对各色人等的陟罚臧否,确实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小说。
  •     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阖上最后一页,心情竟久久不能平复,很少在读完小说以后有这样的感触。在那个金瓯残缺、日月无光、破镜难圆的时代,国仇家恨、王朝兴衰、家庭聚散、个人恩怨,忠臣、良将、奸贼、义士,被浓缩在四册小说里,即使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力透纸被的力量
  •     不愧为最好的宋史小说
  •     题材好的史诗啊
  •     铺陈太多,作者意不在小说,不在故事。
  •     如果不是那些太有时代特色的阶级分析、农民起义绝对正确论和高大全,本来可以是本好书
  •     略日式历史小说感?宋时繁华和人心写得真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