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精选:散文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020045174
作者:杨绛
页数:290页

作者简介

本书选收作者创作于八十年代的《干校六记》,《回忆我的父亲》和《丙午丁末年纪事》等重要散文二十三篇。其中怀人忆旧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而《丙午丁末年纪事》,则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亲见,以及她在那场运动中充当“陪斗者”的种种经历,和一般的“文革”纪事不同,一当年的造反派读完本文后说,感谢杨绛揭掉了披在我们身上的“狼皮”。

书籍目录

杨绛散文(1)干校六记小引一  下放记别二  凿井记劳三  学圃记闲四  “小趋”记情五  冒险记幸六  误传记妄孟婆茶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母亲记钱钟书与《围城》丙午丁末年纪事隐身衣老王客气的日本人“遇仙”记花花儿黑皮阿二赵佩荣与强英雄记杨必车过古战场顺姐的“自由恋爱”第一次下乡阴风流浪儿听话的艺术读书苦乐软红尘里,楔子

编辑推荐

本书选收作者创作于八十年代的《干校六记》,《回忆我的父亲》和《丙午丁末年纪事》等重要散文二十三篇。其中怀人忆旧的文章,为读者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而《丙午丁末年纪事》,则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亲历亲见,以及她在那场运动中充当“陪斗者”的种种经历,和一般的“文革”纪事不同,一当年的造反派读完本文后说,感谢杨绛揭掉了披在我们身上的“狼皮”。

内容概要

杨绛,原名杨季康,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写过多篇评析西班牙和英国文学名著的理论作品,如评论《堂吉诃德》、《小癞子》(Lazarillo del Tormes)和《塞莱斯蒂娜》(La Celestina)等的文章以及论英国作家菲尔丁等。   作为翻译家,杨绛的文学翻译成就卓著,除《堂吉诃德》外,她还翻译了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文学名著《吉尔・布拉斯》(Alain Rene Le Sage: )以及古希腊散文柏拉图(plato)的“对话录”《斐多》(Phaedo)等。   跨入新世纪之后,杨绛在整理编订钱锺书遗稿之余,又创作了《怀念陈衡哲》、《难忘的一天》和《我在启明上学》等多篇忆旧散文;出版于2003年6月的家庭纪事散文《我们仨》, 则因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笔而深深打动读者,成为2003年的超级畅销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言》--钱钟书《序言》--钱钟书  杨绛写完《干校六记》,把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觉得她漏写了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  学部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清查“五一六分子”。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虐,疾病始终缠住身体。“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现在事过境迁,也可以说水落石出。在这次运动里,如同在历次运动里,不少不了有三类人。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作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惭愧也使人畏缩、迟疑,耽误了急剧的生存竞争;内疚抱愧的人会一时上退却以至于一辈子落伍。所以,惭愧是该被淘汰而不是该被培养的感情;古来经典上相传的“七情”里就没有列上它。在日益紧张的近代社会生活里,这种心理状态看来不但无用,而且是很不利的,不感觉到它也罢,落得个身心轻松愉快。  《浮生六记》--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事实上只存四记,《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发现大小作家们并未写过的未刊稿已成为文学研究里发展特快的新行业了。谁知道没有那么一天,这两部书缺掉的篇章会被陆续发现,补足填满,稍微减少了人世间的缺陷。  钱锺书  一九八0年十二月

章节摘录

插图1插图2下放记别              《干校六记》(杨绛)一  下放记别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前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我们夫妇同属学部;默存在文学所,我在外文所。一九六九年,学部的知识分子正在接受“工人、解放军宣传队”的“再教育”。全体人员先是“集中”住在办公室里,六、七人至九、十人一间,每天清晨练操,上下午和晚饭后共三个单元分班学习。过了些时候,年老体弱的可以回家住,学习时间渐渐减为上下午两个单元。我们俩都搬回家去住,不过料想我们住在一起的日子不会长久,不日就该下放干校了。干校的地点在纷纷传说中逐渐明确,下放的日期却只能猜测,只能等待。  我们俩每天各在自己单位的食堂排队买饭吃。排队足足要费半小时;回家自己做饭又太费事,也来不及。工、军宣队后来管束稍懈,我们经常中午约会同上饭店。饭店里并没有好饭吃,也得等待;但两人一起等,可以说说话。那年十一月三日,我先在学部大门口的公共汽车站等待,看见默存杂在人群里出来。他过来站在我旁边,低声说:“待会儿告诉你一件大事。”我看看他的脸色,猜不出什么事。  我们挤上了车,他才告诉我:“这个月十一号,我就要走了。我是先遣队。”  尽管天天在等待行期,听到这个消息,却好像头顶上着了一个焦雷。再过几天是默存虚岁六十生辰,我们商量好:到那天两人要吃一顿寿面庆祝。再等着过七十岁的生日,只怕轮不到我们了。可是只差几天,等不及这个生日,他就得下干校。  “为什么你要先遣呢?”  “因为有你。别人得带着家眷,或者安顿了家再走;我可以把家撂给你。”  干校的地点在河南罗山,他们全所是十一月十七号走。  我们到了预定的小吃店,叫了一个最现成的沙锅鸡块——不过是鸡皮鸡骨。我舀些清汤泡了半碗饭,饭还是咽不下。  只有一个星期置备行装,可是默存要到末了两天才得放假。我倒借此赖了几天学,在家收拾东西。这次下放是所谓“连锅端”——就是拔宅下放,好像是奉命一去不复返的意思。没用的东西、不穿的衣服、自己宝贵的图书、笔记等等,全得带走,行李一大堆。当时我们的女儿阿圆、女婿得一,各在工厂劳动,不能叫回来帮忙。他们休息日回家,就帮着收拾行李,并且学别人的样,把箱子用粗绳子密密缠捆,防旅途  摔破或压塌。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精,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经受折磨,就叫锻炼;除了准备锻炼,还有什么可准备的呢。准备的衣服如果太旧,怕不经穿;如果太结实,怕洗来费劲。我久不缝纫,胡乱把耐脏的绸子用缝衣机做了个毛毯的套子,准备经年不洗。我补了一条裤子,坐处像个布满经线纬线的地球仪,而且厚如角壳。默存倒很欣赏,说好极了,穿上好比随身带着个座儿,随处都可以坐下。他说,不用筹备得太周全,只需等我也下去,就可以照看他。至于家人团聚,等几时阿圆和得一乡间落户,待他们迎养吧。  转眼到了十一号先遣队动身的日子。我和阿圆、得一送行。默存随身行李不多,我们找个旮旯儿歇着等待上车。候车室里,闹嚷嚷、乱哄哄人来人往;先遣队的领队人忙乱得只恨分身无术,而随身行李太多的,只恨少生了几双手。得一忙放下自己拿的东西,去帮助随身行李多得无法摆布的人。默存和我看他热。已为旁人效力,不禁赞许新社会的好风尚,同时又互相安慰说:得一和善忠厚,阿圆有他在一起,我们可以放心。  得一据着、拎着别人的行李,我和阿圆帮默存拿着他的几件小包小袋,排队挤进月台。挤上火车,找到个车厢安顿了默存。我们三人就下车,痴痴站着等火车开动。  我记得从前看见坐海船出洋的旅客,登上摆渡的小火轮,送行者就把许多彩色的纸带抛向小轮船;小船慢慢向大船开去,那一条条彩色的纸带先后迸断,岸上就拍手欢呼。也有人在欢呼声中落泪;迸断的彩带好似迸断的离情。这番送人上干校,车上的先遣队和车下送行的亲人,彼此间的离情假如看得见,就决不是彩色的,也不能一迸就断。  默存走到车门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人,何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到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自走了。几次回头望望,车还不动,车下还是挤满了人。我们默默回家;阿圆和得一接着也各回工厂。他们同在一校而不同系,不在同一工厂劳动。  过了一两天,文学所有人通知我,下干校的可以带自己的床,不过得用绳子缠捆好,立即送到学部去。粗硬的绳子要缠捆得服贴,关键在绳子两头;不能打结子,得把绳头紧紧压在绳下。这至少得两人一齐动手才行。我只有一天的期限,一人请假在家,把自己的小木床拆掉。左放、右放,怎么也无法捆在一起,只好分别捆;而且我至少还欠一只手,只好用牙齿帮忙。我用细绳缚住粗绳头,用牙咬住,然后把一只床分三部分捆好,各件重复写上默存的名字。小小一只床分拆了几部,就好比兵荒马乱中的一家人,只怕一出家门就彼此失散,再聚不到一处去。据默存来信,那三部分重新团聚一处,确也害他好生寻找。  文学所和另一所最先下放。用部队的辞儿,不称“所”而称“连”。两连动身的日子,学部敲锣打鼓,我们都放了学去欢送。下放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我看着心中不忍,抽身先退;一路回去,发现许多人  缺乏欢送的热情,也纷纷回去上班。大家脸上都漠无表情。  我们等待着下干校改造,没有心情理会什么离愁别恨,也没有闲暇去品尝那“别是一般”的“滋味”。学部既已有一部分下了干校,没下去的也得加紧干活儿。成天坐着学习,连“再教育”我们的“工人师傅”们也腻味了。有一位二十二三岁的小“师傅”嘀咕说:“我天天在炉前炼钢,并不觉得劳累;现在成天坐着,屁股也痛,脑袋也痛,浑身不得劲儿。”显然炼人比炼钢费事;“坐冷板凳”也是一项苦功夫。  炼人靠体力劳动。我们挖完了防空洞——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建筑,就把图书搬来搬去。捆,扎,搬运,从这楼搬到那楼,从这处搬往那处;搬完自己单位的图书,又搬别单位的图书。有一次,我们到一个积尘三年的图书馆去搬出书籍、书柜、书架等,要腾出屋子来。有人一进去给尘土呛得连打了二十来个嚏喷。我们尽管戴着口罩,出来都满面尘土,咳吐的尽是黑痰。我记得那时候天气已经由寒转暖而转热。沉重的铁书架、沉重的大书橱、沉重的卡片柜——卡片屉内满满都是卡片,全都由年轻人狠命用肩膀打,贴身的衣衫磨破,露出肉来。这又使我惊叹,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  弱者总沾便宜;我只干些微不足道的细事,得空就打点包裹寄给干校的默存。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封。  他们一下去,先打扫了一个士积尘封的劳改营。当晚睡在草铺上还觉得懊热。忽然一场大雪,满地泥泞,天气骤寒。十七日大队人马到来,八十个单身汉聚居一间屋里,分睡在几个炕上。有个跟着爸爸下放的淘气小男孩儿,临睡常绕炕撒尿一匝,为炕上的人“施肥”。休息日大家到镇上去买吃的:有烧鸡,还有煮熟的乌龟。我问默存味道如何;他却没有尝过,只悄悄做了几首打油诗寄我。  罗山无地可耕,干校无事可干。过了一个多月,干校人员连同家眷又带着大堆箱笼物件,搬到息县东岳。地图上能找到息县,却找不到东岳。那儿地僻人穷,冬天没有燃料生火炉子,好多女同志脸上生了冻疮。洗衣服得蹲在水塘边上“投”。默存的新衬衣请当地的大娘代洗,洗完就不见了。我只愁他跌落水塘;能请人代洗,便赔掉几件衣服也值得。  在北京等待上干校的人,当然关心干校生活,常叫我讲些给他们听。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力红烧鱼。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大家听完大笑,带着无限同情。他们也告诉我一个笑话,说铁锺书和丁XX两位一级研究员,半天烧不开一锅炉水!我代他们辩护:锅炉设在露天,大风大雪中,烧开一锅炉水不是容易。可是笑话毕竟还是笑话。  他们过年就开始自己造房。女同志也拉大车,脱坯,造砖,盖房,充当壮劳力。默存和俞平伯先生等几位“老弱病残”都在免役之列,只干些打杂的轻活儿。他们下去八个月之后,我们的“连”才下放。那时候,他们已住进自己盖的新屋。  我们“连”是一九七0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还有得一。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  得一承认自己总是“偏右”一点,可是他说,实在看不惯那伙“过左派”。他们大学里开始围剿“五一六”的时候,几个有“五一六”之嫌的“过左派”供出得一是他们的“组织者”,“五一六”的名单就在他手里。那时候得一已回校,阿圆还在工厂劳动;两人不能同日回家。得一末了一次离开我的时候说:“妈妈,我不能对群众态度不好,也不能顶撞宣传队;可是我决不能捏造个名单害人,我也不会撒谎。”他到校就失去自由。阶级斗争如火如荼,阿圆等在厂劳动的都返回学校。工宣队领导全系每天三个单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单。得一就自杀了。  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也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  干校的默存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奇怪的是我还一见就认识。  我们干校有一位心直口快的黄大夫。一次默存去看病,她看他在签名簿上写上钱锺书的名字,怒道:“胡说!你什么钱锺书!钱锺书我认识!”默存一口咬定自己是钱锺书。黄大夫说:“我认识钱锺书的爱人。”默存经得起考验,报出了他爱人的名字。黄大夫还待信不信,不过默存是否冒牌也没有关系,就不再争辩。事后我向黄大夫提起这事,她不禁大笑说:“怎么的,全不像了。”  我记不起默存当时的面貌,也记不起他穿的什么衣服,只看见他右下颔一个红包,虽然只有榛子大小,形状却峥嵘险恶:高处是亮红色,低处是暗黄色,显然已经灌脓。我吃惊说:“啊呀,这是个疽吧?得用热敷。”可是谁给他做热敷呢?我后来看见他们的红十字急救药箱,纱布上、药棉上尽是泥手印。默存说他已经生过一个同样的外疹,领导上让他休息几天,并叫他改行不再烧锅炉。他目前白天看管工具,晚上巡夜。他的顶头上司因我去探亲,还特地给了他半天假。可是我的排长却非常严厉,只让我跟着别人去探望一下,吩咐我立即回队。默存送我回队,俄们没说得几句话就分手了。得一去世的事,阿圆和我暂时还瞒着他,这时也未及告诉。过了一两天他来信说:那个包儿是疽,穿了五个孔。幸亏打了几针也渐渐痊愈。  我们虽然相去不过一小时的路程,却各有所属,得听指挥、服从纪律,不能随便走动,经常只是书信来往,到休息日才许探亲。休息日不是星期日;十天一次休息,称为大礼拜。如有事,大礼拜可以取消。可是比了独在北京的阿圆,我们就算是同在一处了。


 杨绛作品精选:散文1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我们的钱媛》等,文字无一例外的平和平淡,描写的事情也大多是家长里短、琐碎小事,可阅读这些文字,让我一会儿微笑,一会儿热泪盈眶,情绪跌宕不已。掩卷想想,在表面的平和后面,打动我们的,其实是那份真挚的情怀。不知别人如何评价杨绛先生,在我心中,杨先生是大师级别的。
  •     (1)缘起今日中秋。岳父驾鹤西去已有一月多了吧。我心中的愿望也盘桓了这么多的日子。暑假开始时,他还在;暑假结束,当我写这些文字时,他却已经归去。记得,刚放暑假的时候就想好好读点书、写点东西。现在,我知道,唯有这一部《杨绛作品选》是可以写的,因为唯有季康先生的文章才能够举重若轻地演说那过于沉重的话题。知道杨绛先生是读她的译著《堂•吉诃德》,渐渐地,了解就多起来了,大学者钱锺书先生的夫人,我的同乡——无锡人,《洗澡》的作者。后来又因为教学,读到了她的写人散文——选入新教材的《老王》,不禁叹服她的白描笔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善良而又不幸的老人。再后来又读到了《我们仨》。一个耄耋老妪怎么能够经受丧女失夫之痛?记得,当时的我是怀着一种深深的同情和担心打开书本的。“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样平淡而淳朴的话语,全然没有一种歇斯底里的哀伤,有的只是一怀静静的思念,一段绵绵不断的柔情,满腔超越亲情的人间大爱。这里有绿树环绕在村边,有池塘掩映在身畔,鸥鹭起伏于稻田之上。如云的绿树围绕在阡陌之侧,燕雀唧喳、鸟儿啁啾,蛙鸣悠扬。陆区——我岳父的家,真是人间福地。这里无电视之聒噪(因为岳父生病开不得),无电话之骚扰(我藏身于此地,同事好友均不知这里的号码),碧草红花藤蔓缠树,鸡鸭逐走草丛之中。打开《杨绛作品选》,先生的文字真是字字入目,句句进心。(2)相伴就在那绛紫色的封面上,她插着手斜着头,站在欧洲的某个著名建筑的前面,浅浅地向你微笑;抑或是在扉页里,在那午后的秋阳下,她端坐在靠椅上,微侧着头,戴着那副圆圆的眼镜,八字的脸颊略略抿着一丝笑意,那淡淡的眼神似乎能够洞穿人生一切的沧桑。这一部《杨绛作品选》包括了她的主要作品,如《干校六记》、《洗澡》还有一些回忆录如《回忆我的父亲》、《记傅雷》、《回忆我的姑母》。也许是心境的关系,或是早就过了浪漫的年龄,虽然也有些喜欢小说《洗澡》,那应该是富于激情和幻想的年轻人的专利吧,我却偏爱她的回忆录。读杨绛,聆听她述说人生经历,仿佛是与一位智者交谈,更像在阅读沧桑。这里面包含着一种人生的智慧,浸透着先生的学识和情感。曾经叱咤司法界、刚正不阿而又慈祥和蔼的父亲逝世了。平日的慈爱还在眼前,昔时的教诲依旧在耳畔,搭丧棚、缠白布,丧事就在当下忙碌起来。女儿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禁想起了不久前结婚缠红结绿的喜庆场面,她感慨万千于“盛衰的交替,也就是那么一刹那间,我算是亲眼看见了”时光荏苒。军阀混战的烟尘已经消散,抗战的风云也渐渐远去,历经战乱和流离,父亲的收藏被变卖。在霞飞路看到父亲昔时的爱物——竹根雕塑的陈抟老祖像和一些古钱币、善本书籍的时候,女儿又想起往日父亲丰富的珍藏,然而现在已经是“一概散失,不留痕迹”,“财物的聚散,我也亲眼见到了”(《回忆我的父亲》)。盛衰荣辱就在转瞬之间上演,又悄悄地在季康先生的心里慢慢沉淀,凝结成为一种感怀和睿智。与季康先生携手,让她带着你慢慢地走、慢慢地看。听老人如数家珍般地道尽人生沧桑、人情冷暖和家国巨变。轻飘飘的话语里,沉重之处见出了淡泊和轻灵,绚烂之处都归于了平淡和悠远。《大王庙》对童年深刻的记忆,是如此的真切。童年恍若昨天,这是一颗怎样静如止水的心啊!心无杂念,世界方能够静静泊进童年。还有《林奶奶》、《回忆我的姑母》、《花花儿》,不管是回忆至亲,还是近友,还是一个邻居,甚至是心爱的猫儿,回忆的文字是那么从容而又温婉,其间有一种爱,一种温情,在缓缓地流动、在娓娓地述说。真的,那是尘世之间的一种极其朴素的真情,但是,它却能够打动你,引起你的共鸣,因为你也有这样的一些回忆,也有与之相近的喜怒哀乐。“若爱君家好巷坊,无多岁月已沧桑。绿槐恰在朱栏外,想发浓荫覆旧房。”读钱锺书先生的《昆明舍馆(七绝四首之一)》,一种怀旧的情绪仿佛是黄昏的云雾慢慢地在夕阳下升起,这是一种在宁静的时候突然来临的心灵颤动。(3)坚守“傅雷翻译这几部传记的时候,是在‘阴霾遮蔽整个天空的时期’,他要借来伟人克服苦难的壮烈悲剧,帮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他要宣扬坚韧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可是智慧和信念所点燃的一点光明,敌得过愚昧、偏狭所孕育的黑暗吗?对人类的爱敌得过人间的仇恨吗?向往真理、正义的理想,敌得过争夺名位权利的现实吗?为善的心愿敌得过作恶的力量吗?傅雷连同他忠实的伴侣,竟被残暴的浪潮冲倒、淹没……”(《忆傅雷》)时穷节乃现。当阴霾满天的时刻,我们需要有坚守尊严的英雄。当然,勇者也有各种各样的坚守,傅雷们与那个颠倒的世界决绝了,沈从文们转向了另一个天地,杨绛们依旧在用笔耕耘。读到金刚怒目的文字、义正辞严的文字、大爱大勇的文字,你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知识分子应该是政府、社会的牛虻,对于当下流行的价值观,他应该保持独立的态度和立场。朱光潜先生说,一个好的作者应该与读者有一种深刻同情,惟有如此他才能够有隽永的文字。杨绛先生的文字显示出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大爱。笔端凝大爱,大爱亦无言。阅读杨绛,你也会更深的理解荣格那句所有的文化都沉淀为人格的名言。先生在《隐身衣》中谆谆告诫读者,“干什么事,成什么人。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不要过于嗔痴,也不要妄自菲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更不能够放弃,“三月三,荠菜开花胜牡丹”,只要“潜心一志做真诚,保其天真,成其自然”,终能够走出一方湛蓝湛蓝的天空,要知道“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在尘世的陷阱里面苦斗和挣扎,既有一件隐身衣保护自己,又有一颗玲珑剔透金刚不坏的钻石心灵,这真是了得,这是经过多少的劫难磨练而出,又是经过了多少次的蜕变才能够修得来呀。(4)林阴“一棵浓密的树,站在太阳里,像一个深沉的人,面上耀着光,像一脸的高兴。风一吹,叶子一浮动,真像个轻快的笑脸,可是叶子下面,一层暗一层,绿沉沉地郁成了宁静,像在沉思,带些忧郁,带些恬适。”(《阴》)那一片“阴”又何止是“阴”,简直活脱脱的一个人,一个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具备的生命。《阴》这篇文章凝聚了杨先生对于人生的理解。夏日乘凉于树阴之下,我喜欢独自面对这个神秘的阴,静静地观察和体味着,仿佛是面对着一面镜子,那里面有他,也有你我,有一个神秘的自己。冯致说,每一个诗人都是一片忧郁的丛林。我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树阴。读杨绛,就是在欣赏那片美丽的林阴。同样,我也在读生活中的岳父那一片树阴。略现消瘦的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岳父的表情也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那喊我的名字的、浓浓的武进口音,也常常地在耳边响起。虽然,在与癌魔苦斗了半个酷暑之后,岳父已然离去数十天。“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寿限。然而,人非草木,他有灵魂,有感情。亲人的离去,难免让我“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那音容笑貌总会让我禁不住停下手里的工作,或脚下的步伐,呆呆发一阵子愣。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岳父的阅历却颇为丰富。他担任着农技员,农业服务公司的经理,还有丈夫、父亲、爷爷、外公等等的多种社会角色。他性格直率而坚强,白手起家艰辛创业,任劳任怨为子女创家立业。而现在,他却悄然而去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遥望岳父那片历经六十五度春秋的树阴,也有风雨,也有阳光,而现在那一切都静静地伫立在记忆的长河之畔了。“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所有走过的道路都在此际萦绕在脑海,在每一个十字路口,转弯的地方,或者是波涛汹涌、急流澎湃的风尖浪口,我们都会有一些本质而纯粹的问题扪心自问。“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这是《堂•吉诃德》小说主人公临终前最后的话。那位曾经喜欢做梦、耽于幻想,勇敢地向风车发起挑战的骑士走到人生的尽头时留下了如梦方醒的话语,这又成为了杨绛先生纪念父亲时的感言。这话语是那么平常朴实,却又如此含义深邃。我想,这或许也可以是一个历尽沧桑的父亲的告别语,或许在若干年以后会成为我们告别这个世界的寄语吧。面对生与死,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多余的,每一个生命都只是他自己。读完杨绛的作品,对于生命,我似乎又懂得了一些新的东西。乙酉年中秋于洗砚池畔
  •     读过杨先生的《我们仨》,又读《杨绛作品精选―散文(1)》,感觉如品茶,滋味淡淡的、长长的... 细品杨先生的散文,无论是记事(如“干校六记”、“丙午丁末年纪事”、“第一次下乡”等),还是写人(如“我们仨”、“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记杨必”、“顺姐的‘自由恋爱’”、“老王”等),其平实干净的文字,准确贴切的表达,淡定坦然的态度,温和润泽的心境……都让我感叹优秀作品那种浸人心田、令人回味的力量。读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样的文字进入老人的内心世界,心里感觉平静而酸楚,我对杨先生及其一家肃然起敬、仰慕有加。喜欢其文风,钦佩其学养,慨叹其见识,爱慕其性情,敬重其为人... 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已藏
  •     543434
  •     看“文革”类的纪事感触不深,是不是历史开始在被我们这一代淡忘?
  •     (黑科图书馆)
  •     就这样。我爱上了这位老人。
  •     最有趣的是《花花儿》
  •     心之大者
  •     杨先生颇有魅力的讲述,凸显了她那颗强大的内心。
  •     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且如同彩云易散一样,乌云又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从高一开始看杨绛的文字,《我们仨》。褪去了繁华的头衔之后平淡闲适却又充满温暖的小情绪的生活。一个文人的调皮,敏感,温馨,和情调,还有那生活中满载的爱。或许说厚德载物并不合适,但我想这至少是一个善良宽容且乐观的人,在丙午丁末年间,仍然坚持的相信着人性的美好并试探,在去干校改造期间,乐呵呵的劳作在田间。从此我爱的文人,又多了一个。
  •     非常喜欢杨绛不温不火的笔调,表现出作者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魅力,书里有关文革时期的描绘非常真实,喜欢作者苦中作乐的精神!
  •     我喜欢的杨绛先生。
  •     麻质的书纸
  •     想必来读先生散文集的都是“回头客”了吧,其实要说这本文集,我最喜欢的还是隐身衣。茫茫人海,事事复杂,若能得一逍遥自在,该是多么难得与珍贵呀。纵然生活艰辛,先生都能以一种平淡自如的心境去面对。
  •     图书馆里夜以继日的读书时光
  •     平实的语句背后有着致人落泪的深情。
  •     我喜欢她。真喜欢她。
  •     今天在图书馆,囫囵吞枣的把书给读完了,一宿没睡因为论文,交了论文,在图书馆把杨先生的书读完,还掉,感慨颇多,不一一赘述,若有一日,安静下来,我会写些许字,把书中的感动,我心中的感慨一一道来,愿先生安好...
  •     看杨绛文集是希望知道知识型女性作为妻子是怎么样的
  •     之前看钱中书先生的作品只觉得舒服,到处可见修饰的积极美好,暗自揣测应该是深处不贫乏的环境养成的心境,再读夫人杨绛的文章,才发觉评判过早。 其实,某种程度上文化教育是有传递性的,爱书的父母总会不经意影响你的世界观。爱倒是无差的,期待儿女安好。 看过人情世故,有了文字的魂,思考维度才会变得广阔,处事慢慢淡然,而细微的美好的也会跳入你的眼睛。
  •     一直以来,她的散文,有一种亲和的力量
  •     喜欢杨,钱夫妇
  •     这名字只怕是写错了,是(I)才对
  •     他们所来自的自己的家庭,他们所组成的共同的家庭,有那么多故事,而这些故事及时有波折,仿佛也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一种——和谐,一种我期望的美好。
  •     善良的人都有一颗敏感明亮的心
  •     敬佩那个年代人,如何在艰苦中变得强大,苦中做乐!喜欢她!!要多看他的书
  •     收录了杨先生一系列重要散文,读来如品茶,滋味清淡绵长幽香,那份在苦难中依旧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令人叹服。
  •     很好
  •     娓娓道来,直抵人心
  •     这本书甚好!
  •     从容,冲淡,沉淀,智慧。比钱钟书厚道的钱式幽默,潜移默化、毫无架子的精英气质。
  •     喜欢的朴实温暖的文字
  •     #2012372#
  •     一家人其实就是这么朴实的爱着
  •     以后有这样的书恐怕很少了吧
  •     2008-170
  •     浅淡的笔调勾勒深刻的记忆
  •     杨绛的作品总是显得那么睿智,让人觉得她和钱老真是一对才子佳人~~
  •     算是圆满自己初中的回忆
  •     内心力量
  •     略带幽默的笔风,写出那个动荡时代的真情实感,含泪的微笑,最是动人
  •     不得不敬佩 人在苦难中也依旧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所以说读书能辽阔视野,平和内心
  •     这本里的散文, 看了一遍又一遍...
  •     先生以及其平静温和的口吻叙述着一段令人神伤的过往。
  •     学得很好。
  •     杨先生的文章看的很温暖
  •     清淡而隽永
  •     忧患中孕育智慧。
  •     心平气和的,浮夸世界的一杯清茶
  •     平淡清新的文笔,却让人感动感慨不已。
  •     我竟然看过这本书,竟然还忘了。于是再翻开,就好像老情人一样,他说上句,我知下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