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国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5
ISBN:9787220049651
作者:刘勇
页数:414页

作者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近二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社会转型时期新闻传媒业发生的变革故事。

传媒从业者人生命运的沉沉浮浮,新闻大腕们关键时刻的重大抉择,精英与世俗两条路线的正面交锋,报业之间的争霸称雄,电视产业的相互竞争,互联网的合纵连横……总之,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均―一在传媒业内率先引爆。令人读着倍感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可谓是对二十年来中国传媒业变迁历程的一次全景式扫描。

书籍目录

引子
如果你不相信我们正在开启一个大时代,你一定是个白痴。而一心梦想着“做中国的时代华纳”的电视新闻人王长田肯定不是,他的《中国娱乐报道》让所有的新闻人都大跌眼镜。

第一部 潮起
华南之都
新闻是什么,新闻就是一个人站在街边自说自话,然后许多人站在旁边看热闹。

一家杂志评说广州是一个“最说不清的城市”,然而就是这个“最说不清的城市”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和时装,年复一年地塑造和影响着内地乃至全国的观念与时尚,即使是北京这样的首都,也无法在丰富性上与广州传媒相比观念北伐20年,全国响应广东的事情时有发生。

80年代
这是一个南风劲起的时期,南方的声音已经是一种开放的标准,起码是让内地人寻找到一种崭新的视角,它让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人感受到了许多东西在变,80年代真是一个让人充满躁动的大时代。

岭南新客家
80年代,一位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孔雀东南飞的新闻人去单位报到完毕,长长地舒了口气,由衷地说了一句:40年代的青年心向延安,80年代的青年心向广东。

王志纲就是媒体?
平心而论,王志纲的走红之地便是广州。80年代中期,王志纲时任新华社广东分社的一名记者。这位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1982届学生,以一篇《中国经济走势录》的内参文章被请进了中南海,又因提出诸侯经济的概念,直接触发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著名的三年治理整顿。

精神与崇高
80年代可算是一个议论纷飞的年代,虽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经成为一个响亮无比的口号,但更多的人们还在追求崇高,还在追求政治上的轰轰烈烈,还在追求“让一部分人先文化起来”。广州美院一名教师,写了一篇文章《卑琐与崇高》

探索与嬗变
这是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大时代,许多东西都在变,扑面而来的中国大改革,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个是自下而上的变革,它更多体现在经济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它更多地体现在意识方面。

青年精英
80年代的传媒充满青春的活力,充满“新闻推动意识”,活跃于最前沿的传媒先锋,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国青年报》。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中国青年报》连续发表了《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篇文章,后被新闻史称“三大咏叹调”。

虚拟私有制?
1988年,一名血气方刚的北京高校研究生,给《开放时代》杂志寄来署名文章――虚拟私有制论。惹来好大一场热闹……

《现代人报》冲击波
“一群现代人办了一份现代人报”,曾经有国内媒体这样形容之。90年代初,现代人报从风雨如磐话改革中走出来,做起了一件与外商合资的大事……

到广东淘金去!
认真地与外资进行艰苦卓绝的合资谈判的绝不仅仅是《现代人报》一家,香港报业女王胡仙一次次来到广州寻求合作对象。

野火春风闹京城
此时的北京很热闹,有两份报纸闯进大众的视野,一份是《中华工商时报》,一份是《北京青年报》,真可以说是憋足了劲风风火火闹京城。

北有中华工商,南有粤港信息
1992年,改革涛声再起,似乎为了与北京的改革舆论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在南方,一份叫《粤港信息日报》的报纸开始“越界厮杀”,策划着要做“中国改革风云人物”,此时正逢纪念改革开放15周年前夕。

自费改革
90年代初,一批不肯再在计划体制内看脸色行事的媒体,摆出一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架势,率先挑起了全国性的新闻远征。并把企业商战策划进人民大会堂。

谁是歧人?
七届五次全国两会期间,《粤港信息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一组署名歧人的述评文章:《静极则动,稳极则变》、《若隐若现的“防左”问题》、《闻辇鼓而思良将》。听话听音,锣鼓听音.文章引起不小反应,有关部S了很紧张地追查为什么要涉及如此敏感的话题,而更多的人在追问“谁是歧人?”

叫好不叫座?
叫好不叫座几乎成了诸多媒体老总们的一块心病。为什么许多办得挺好的财经报纸都是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状态?粤港报因为经营不善,走上寻求被收购之路。

密谋与反水
中国企业屡屡上演的一台文武戏――密谋与反水,在90年代末象流行病一样传染给了媒体。干得好好的,忽然说反水就反水了。《粤港信息日报》18个中层干部成建制地集体大反水可谓是中国传媒史上一件“奇闻”,里面的波澜曲折起起伏伏牵动着整个广东新闻界的神经。反水的结果呢,双赢还是两败?

《信息时报》出现了“万言书”
精英办报的思路渐渐出现了严重分歧,这在广州尤为明显。《粤港信息日报》集体大反水事件本身,似乎给精英办报的倡导者们重重一击,使得另一家报纸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个……

诺贝尔大追寻
90年代中期,四川的一家知名度甚低的纸媒体,密谋策划了一次知名度极高的行动,这就是日后被中国经济学界称为“具有爆炸性影响”的“诺贝尔大追寻”采访行动。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想买下这家报纸。

第二部 角逐
广州报业的“三国演义”
1999年,中央电视台《商界名家》栏目破天荒地跳出了自己的企业视界,把广州的三大报业集团的巨头们请进了演播室,请他们“议议这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广州城,报业市场上那如火如茶上演着的三国演义”。

沙煲兄弟之争
一个是战略家,一个是战术家,都喜欢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在那些大义凛然,堂堂正正,近乎完美的古代大使身上是否隐示着一些传媒巨头们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情怀呢?

无人喝彩的年代
和全国形势不大一样的是,广东的电视传媒一直未能享受到第一传媒的好处,与其他强势媒体相比,广东的电视媒体还在为生存而苦苦奋斗。然而从《情满珠江》到《和平年代》,广东台一年拿一个中宣部“五个一”大奖。

独立寒秋
在这场广州媒体大战中,《南方周末》似乎是一个例外,只顾走着自己的路,而且成长为一家真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纸,它在省外的影响甚至远远大过在省内的影响。

小小红辣椒
一只大而圆的绿色灯笼椒,一只小而失的红色朝天椒,冥冥之中,这则广告成了《南方都市报》的九八宣言。1998年都市报借世界杯赛打了一场“超前战”。

21世纪的期刊教父?
《新周刊》是现代杂志中的超级榜样吗?然而它的执行主编封新城把自己整成了一个“新闻史上的失踪者”。

期刊只是给白领看的吗?中国的期刊根本没有细分到什么是白领什么是时尚的地步,就是一种中间路线,读者停留在封面上的仅有0.4秒时间,关键是怎么抓住读者。

圈中人士
十年前,众多文化人被“做导弹的比不过卖茶叶蛋的,有文化的不如没文化的”现象搞得垂头丧气。于是许多记者忙于“脱贫”。

王志纲下海,可能成为广东新闻圈发生变化的分水岭

流浪记者
论及新闻图中人士,值得一提的现象便是广东新闻圈在90年代冒出的一支劲旅――流浪记者湖北宜昌小镇上竟然走出了五六位知名流浪记者,成为广东新闻界一绝。

南风窗下
十年前,许多有点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初下岭南,最愿意投靠的往往就是媒体。南风窗下,秦朔成长为中国最年轻的实力派主编,并且自己开创了一门叫“成功传播学”的领域。

新闻野史
无疑,如果要写广东新闻史,肯定离不开《现代人报》一章,有人评说,《现代人报》可能是中国新闻圈里最大的野路子。在老总去世的追悼会上,《现代人报》旧部一色黑衣墨镜地站成一排,不知道的人以为在开江湖大会。

激情深圳
1993年,曾经有一位记者写道,如果没有股票市场,没有股份经济,今天的深圳经济特区有什么值得让人夸耀的真正特区之处呢?]

为了证明这座城市还有激情,也是这一年,深圳一家青年刊物搞了一次中国文稿大拍卖,炒得沸沸扬扬……

中国的《钱》周刊
1994年,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刊物《CASH》在深圳降落了,这个中文译名为《财源》的杂志,大胆提出要创办一份为中产阶级服务的报纸。它给国内的媒体带进了一种全新的观念。

深圳新生代
以令天的眼光看,深圳已经不是昨天那种能够激动人心的城市,而更像是一个安逸的城市,许多第一代创业者已经身居要职,许多后来的新面孔则很安逸地享受着成果。然而,老爸创办了7家报纸,自己也在做着财经周报副主编的韩澄宇不这样看。

街道的故事
《街道》主编许浩是开着坦克车冲进特区的?他怎么一下子就成了深圳文化圈的四大恶人?《街道》从来不按规距出牌,这在素来彬彬有礼的文化圈内,显得特别刺眼。

生死时速
广州媒体在叨年代的生死时速般的追逐中展示着自己的风光无限,在广州媒体第一大阵营中,《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分别拿下了中国媒体业广告经营的金银两块牌子。而另一阵营却死亡气息最重,许多媒体纷纷把自己的春秋战国梦做为美好回忆封存在历史中。

第三部 嬗变

我是商人我怕谁
90年代,新闻界在爆炒着商战故事,其实新闻界自身,便是许多商战故事的源泉。放眼1999年,中国最为精彩的商战故事已经不是彩电VCD,也不是微波炉小汽车,而是已呈星火燎原之势的报业大战。

武汉保卫战
如果说南京的报业大战已经使得新闻人终于脱下了“夫子式”的温情脉脉之面纱,那么通衢九省、人称“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武汉则更是把这种报业竞争赤裸裸地就说成是“百分百的商战”。

突破在西南
《华西都市报》制作MTV,《成都商报》间接控股上市公司,《蜀报》则搞资产重组,成都人办报热情高涨。

社会大转型孕育着新闻体制变革的条件,然而体制变革的突破口却来必是在精英荟萃的北京上海广州,而是在发展相对较为滞后的中西部地区,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商报商战
事实上,绝非是在办报风格上《成都商报》显得有多么出类拔萃,在新闻包装上,它根本就算不得是中国报业中最优秀的,甚至连优秀都来必算得上,但是《成都商报》却敢以自己在经营上的成功而令整个中国传媒为之侧目。

媒体扭开产业化频道
媒体产业化是一个目前传媒业内议论最多的话题。1999年,如果说报纸媒体变革是以《成都商报》的资本运作为代表的话,那么在电视媒体中公认的变革先锋则是“电视湘军”。

“湘军”何以在电视业崛起
为何不把余秋雨请上岳麓书院的历史大讲坛?吕焕斌大脑门一拍,《千年学府》的创意便出来了。

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中作为不大的湖南人,一举从电视产业领域里呼啸而来,直逼中央电视台的市场份额。以至中央台有人惊呼,我们正在想,正在研究的事,湖南台已经做了。

传媒第一股
湘人龙秋云个子不高,但口气不小,他说2000年要投资100部电视片,一个亿够不够?不够就两个亿!电视湘军们有一句经验之谈:常规节目树影响力,电视剧做收视率,大型活动树品牌。他们往往还要加上一句,电广传媒做实力。

改革向何处去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全国大大小小的电视台竟有三千多家。“抓住一个节目市场、强化四大网络、节目实现制播分离、组建大型制作公司”就是现阶段电视走产业化之路的改革思路。

服务新理念
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传媒中的一批先驱者开始渐渐形成了“媒体也是服务”的理念。随后这个理念渐渐获得业内广泛认同。时至今日,更有传媒已经把媒体的服务功能上升到无限的高度而把文以载道降到了最低限度。

北京大腕
大腕一词,流行于90年代。什么叫腕,就是一些放到哪里哪里亮的角色。做一大腕记者,会有一种极好的人生感觉,这是不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投身新闻事业的魅力所在呢?

摄影圈
80年代以来,电视的冲击真是让摄影记者感到脸上无光,许多摄影记者一谈到电视摄像就是英雄气短。然而新闻摄影这一圈子仍然很活跃,一个民间性的新闻摄影十佳评比,常让众多摄影记者心火上窜。

办报专业户
“生命不息,办报不止”是一部分职业报人的口号。任何社会都有理想主义者存在,在北京,就有一批终身热衷于办报生涯的新闻人,他(她)们虽然屡战屡败,却“我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媒体变革的空间……

走向财经
走向财经,可能是二十年来中国媒体的一个非常清晰的走向。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二十年前中国的报刊是一个什么样子,再看看今天媒体们的变化,恐怕谁都知道,财经新闻在人们眼中像一扇巨大的窗子:里面五光十色,风景万千。

走向调查
在90年代,新闻除了走向财经之外,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走向调查。一家媒体调查栏目的发刊词这样写道:这个社会中普通百姓生存状态已经无人关注,官员、大款。明星充斥媒体,芸芸众生怎样活着,他们在想什么,要求什么,愤怒什么,很少见到报道。]

走向世俗
1998年英国王妃戴安娜车祸身亡,全球传媒报道之深、之广,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新闻报道。

报纸走向世俗,无疑在本世纪90年代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无论是在“啃着大白菜,关心政治局”的北京还是在“认钱不认人”商业化气氛浓厚的广州,几乎所有的传媒都在朝着世俗化方向转变,不管这种转变是被动还是自觉。

第四部 变局

末路与生机
这无疑是媒体快速繁衍的时代,亦是媒体快速倒闭的时代。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办报语录正在中国媒体间蔓延开来,“提高报纸发行量很简单,那就是降低格调”。

新新闻意识
这是传媒人不愿看到的现象,未来媒体最能聚集人气的可能是非新闻!

新闻理念的变革正在延伸,新世纪之初,伴随着一种第四媒体的崛起,更加前卫的新闻理念已经萌生,媒体正有日益加大“非新闻化”的趋向。

报纸越来越厚,内容越来越薄
一份报纸出到200个版,还有人扬言要把报纸出到1000个版。

从90年代初扩版潮的出现与风行,中国报纸多版化的趋势便日渐显现。这是在每一家报纸里屡见不鲜的现象,老总们隔三岔五就要探讨一番扩版的事情――什么时候扩版?以什么方式扩版?扩到多少版?

都是互联网惹的祸
1999年5月美国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消息,最早出现在午夜的互联网上。

互联网:报纸的杀手还是救星?网络媒体评论家把问题提得如此令人惊心。对于新闻人而言,这个问题无异于几百年前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中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谁是第四媒体?
在传统媒体中最令人心悸动的一句话是美国报业大亨苏兹伯格说的:大家知道,比尔・盖茨是一个庞大的软件公司的老板,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是目前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信息产业的领导人之一,但是,更棒的.或者说,更糟的是,他现在也是我们新闻业的同事。

“狼”是否真来了?
某一天,网上突然出现了新生代宣言:昔日为大众所熟悉的报业大腕们开始日落西山,一年不如一年,而新一代网络媒体的声音,正越来越占据了社会话语的中心位置。

大众与小众?
对互联网我们知道多少?百分之二!

一位学识不高的农民企业家,一直想办一份报纸,最后报纸没办成,却办成了一个网站。由于门槛降低,使得商人们在新媒体的领域里疯狂地攻城掠地。

新媒体不眠夜
随着网络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印刷版采编人员的工作方式已经被要求改变,原来固守着固定截稿时间的采编人员,现在得努力将自己改造成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机器,

分析时代的来临
今天已经有着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样的观点,在信息无所不在的时代里,对信息的分析与整理远比获得信息更为重要。这是一个呼唤分析家出场的时代。

人才“大洗劫”
编辑8000元,部门经理10000元,新闻总监年薪30万,中国网络公司“洗劫”报业人才竟然上了报纸头条……

超文本记者
一位用电子邮件采访比尔・盖茨的记者却得不到编辑部的认同,于是忿忿然地骂了一句:编辑部很土!

第四媒体的出现而导致传统传媒世袭领地格局的演变,注定将成为大学新闻传播系的新课题。中国将需要多少“超文本记者”?

新鸳鸯蝴蝶梦
从北京到广州,在旧世纪与新世纪之交,媒体间正上演着一场聚散离合的“新鸳鸯蝴蝶梦”,这就是当今传媒之大势。

后记


 媒体中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当日老师在课上介绍,刘勇的《媒体中国》是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新闻史。一提到“史”这个概念,心里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反感,印象里,一部“史”著就是一部大事年表,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在某某地又发生了一件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某某事,某某人因而又被浓墨重彩地记录进了历史。说白了,就是很多个偶然的“某某”碰巧组合在了一起,幸运地被历史挑中,变成了不平凡的“某某”,因而被装点上了各类有标志性的符号,放入了“史”中。如果说,能把这些个“某某”说得故事性一点,趣味性一些,“史”可能还会比较吸引人。可偏偏大部分的“史”都习惯于上纲上线,规规矩矩地把自己框在特定的位置上,小心谨慎地不敢越雷池半步,并煞有介事地对你说“我可是堂堂一部‘史’啊,严肃端正才是我的态度,怎么能和那些嬉笑怒骂的二流故事相提并论呢?”这样一来,当然也就没有多少人会喜欢“史”了,除了那些个特别有吃苦精神的史学家。当然,这都是对“史”的一些调侃,并无任何贬损之义,只是上学时被强迫着读一些条条框框的政论史著,便不由自主发了一番感概,还望读者一笑置之。因为第一印象的刻板效应,对《媒体中国》并无多大好感,渐渐也就将这个名字淡诸脑后了。一日在图书馆里翻阅,偶然瞥见书架最下一层,一本敦厚、矮壮的,被翻得颇有些“历史”的著作斜卧于书列,于是下意识地把它扶起,封面赫然写着“媒体中国”四个大字。封底一行“这是一本让记者都觉得新鲜的书”马上吸引了我,再一翻目录:“岭南新客家”“王志纲就是媒体”“到广东淘金去”“野火春风闹京城”……嘿,说不定这不是一本老古董的正史,而是一本非常活泼的野史呢?萍水相逢,是缘分就得珍惜,于是屁颠屁颠地把它给借了回去。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首尾扉页、前言后记、目录都得先过一遍,得先确定这书有足够本吸引我,我才会全情投入地看。封底介绍作者刘勇:《羊城晚报》社《新快报》主任记者,从事记者职业十余年,热衷于到处采访,近年来访问了中国除台湾、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城市,致力于中国企业变革的采访与写作,有论著两部,《中国企业首脑》和《蓝色通道》。毫无特色的短短几十字,并没有让我对这个作者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这个介绍还给我留下个疑惑:这个刘勇够本吗?他仅仅是个报社记者,写的两部著作还是关于企业的,看不出他有多少的学术功底,他有本事把这部20世纪90年代正处在风举云摇、大浪尖口的中国新闻史写好吗?但至少,他的前言和目录是够夺人眼球的:“这本书讲的是媒体的故事。”“改革开放二十年对于媒体来说,什么样的话都不及这句话来得真切感动:我们一起走过……”“如果你不相信我们正在开启一个大时代,你一定是个白痴。”“而一心梦想着‘做中国的时代华纳’的电视新闻人王长田肯定不是,他的《中国娱乐报道》让所有的新闻人都大跌眼镜。”看吧,是不是你也被吸引了,我就是这样糊里糊涂地撞进了一部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国新闻史。直到看完这部著作后,我才发现,老师的概括是极为准确的,这的确是一部描述中国新闻变革十年历史的纪实性作品,是对二十年来中国传媒业变迁历程的一次全景式扫描。这不仅是一部非专家非理论非总结形态对新闻界发生的人和事的一个观察性记述,更批露了很多新闻界鲜为人知的竞争内幕和新闻界大腕的精彩故事。或者更准确地说,作者用深厚的笔力为我们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场媒体界的绿林好汉——个个身怀绝技,各出奇招,争霸“媒”林盟主的好戏。其中即有从业者个人的命运起浮,也有新闻大腕们关键时刻的重大抉择;即有精英与世俗两条路线的正面交锋,也有报业之间的争霸称友;即有电视产业的相互竞争,也有互联网的合纵连横……总之,实在是传媒人不容错过的一部大戏。不免生出对作者的一番佩服,虽然介绍中并没有拿出多少具体的数据说明作者的资历,但他用笔力向读者证明了实力。或许正是他遍布全国的采访履历,才炼就了自己这一处变不惊、掌控全局的笔力,我们也才有机会听他娓娓道来这一部好戏。有时候,经验比理论更重要。当然,没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这部著作也一样。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一种野路子来写正史,其中就不免夸大的成分,也掺和了很多作者自己的个人情感。很明显的一点是,作者本人就是著作主角之一《羊城晚报》社《新快报》的记者。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著作时,要有明辨力和判断力,不能一味陷入语调和情节,否则就不能把握大局,也将失去自己的思考。另外,因为作者并不是以人物传的方式来写一个个媒体主角,而是以时间和事件为线索,来串起整个历史,所以书中很多章节中的人物和媒体主角都一再重复登场。其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事件重叠,可比《水浒传》里的108员好汉,导致初读时厘不清线索和过程,经常容易犯懵。当然,好的作品需要咀嚼,是不能囫囵吞吞枣的,所以若时间允许,一定要再回头翻翻,可以加深对作品的把握,说不定还有新的收获。总体说来,这是一部瑕不掩瑜的好作。一共分为四部59篇媒体纪录,鉴于篇幅所限,这里仅摘选自己最有感触的一些片段,来议一议这部力作。<与生俱来的传媒自信>似乎媒体人喜欢将自己比作时代的领航人,总处于风口浪尖,这未免有些抬高自己的嫌疑。作者在书中就引用了《棋王》作者阿城的话:“许多人从橱窗面前轰轰烈烈地走过”,作者在其后注释到:这个橱窗当然是历史的橱窗。显然,作者将媒体人在历史中的印迹加深了。类似的申明还出现在我看的另一本《新闻业的怀乡病》中:“重要的是,我们像稻草人一样地矗立过,历史的大风总要从这里吹过,我们和它处在同一个方向。”“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被原谅,但如果你拒绝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状,不相信个人的意志可能给社会整体变革带来戏剧性的改变,那么你很可能会错过这个必将被证明是奇特而富于变革意义的时代。”诚然,我绝没有任何要讽刺媒体人自夸自大的想法,因为新闻舆论是世界第四权力的说法早已为世公认,而且,正因为传媒实质上是个精神意识层面上的东西,媒体人正需要一点这样的骄傲和自负来对抗物欲的横流,同时撑起自己的新闻理想。虽然很多时候,历史更多的是充满偶然,而不是由个人意志可以书写或改变的。作者在描述《南方都市报》奇迹般地在三足鼎立的广州报业竞争中意外领先时,也表露出了一些历史无力感“想起历史往往就是这样,不期然而然,某一个历史事件,成就了另一个历史事件,一番事功就这样促就而成了。”面对这样的无力,做传媒的人总还是自信一点的好。<传媒专业化趋势>在作者引用《信息时报》熊晓杰给编委写的一份万言书中,有一个观点: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有生命力,越专业的东西往往越有生命力。不禁又回想起自己在红枫时,曾经历多次红枫新人与前辈争论红枫定位的问题。新人总希望红枫再通俗化些,再趣味些,甚至八卦些,好赢得更大的发行量。但最后还是被前辈否决掉了,坚持红枫的新闻专业化定位,坚持小众化。当时自己也还是个新人,对前辈这样绝决地否定掉一个有益于增加发行量的提议,也不甚理解。直至今日,看到熊晓杰的谏言书,才明了:“一张报纸当然要尽可能多地争取读者,但是,不能因为要适应不同读者的口味,而使办报方针飘忽摇摆不定。”这也是当下媒体发展的一个趋势吧,杂志、电视同理。想起课上传播学老师也有讲,现在只要一个家庭每年交两百元钱,就可以收到超过两百个的电视频道,其中不乏很多小众化的节目,如教你钓鱼、下围旗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媒体专业化、小众化发展的典型例子吧。〈一言难尽——传媒人的侠客情怀〉在第二部《角逐》中,作者写到《广州日报》与《羊城晚报》的相互竞争,为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发行量,两报在市内竞相建连锁店.后来中央电视台在做此一新闻调查节目时,曾经形容:“一时间,广州市的文化商店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成为羊城街头一个很有特色的景观。”这样的描述将本来硝烟味很重的商业竞争变成了轻松、戏谑的过招,甚至还促进了市文化的建设,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潇洒、颇带侠客口吻的叙述在文中信手拈来,成为这部著作的一大特色。很多时候,甚至会产生错觉,仿佛自己在阅读一本“武侠传”,其中飘逸、潇洒的笔触更是将这些传媒大亨描述得个性突出,有灵有肉,大侠味十足:“相对于那些谋取霸术式的谋略家来说,曹淳亮可能本意上更喜爱那些武艺高超的剑术高手。曹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有着许多那些他们同代人所共有的经历,亦有着与很多中年人相同的爱好——喜欢金庸,喜读新派武侠小说。”“金庸小说中那些完美的大侠们大义凛然,堂堂正正,甚至找不到一点缺点,这些古代大侠们身上是否隐示着太多的士大夫志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情怀呢?那些修炼多年而成绝世一把好手的剑客们是否寄托着中年人在现世中有着太多的束缚而难于实现的理想苦恼呢?”在我看来,这里说的大侠似乎也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难于言说的新闻理想情怀,作者才用充满感情的笔调,赋予自己笔下的这些人物、这些事件些许英雄主义的气质,且都带有自嘲的口吻,甚至有时表现出不经意的激动。说到底,作者自己又何尝不是这场媒体大变革中关键的当事人呢?“在世俗化日渐流行的今天,报业之争,许多都已经变成了很世俗的东西”。作者虽厌恶这样的世俗化,但也不得不正视:“对于一个正在上升期的媒体来说,钱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宝贵的。”“扩大自己的读者队伍,永远是一份报纸第一位的任务。”但他又是充满着希望的:“什么叫年轻的事业?那就是‘给年轻人一个支点,年轻人便觉得自己可以撬动地球’。”正是在这样的失望到绝望,又重新充满希望的矛盾中,中国的媒体事业一步步走向成熟。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流水账式的年轮解析。
  •     2010.10.12 八卦读物,有些新闻圈内部的掌故。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是改革开放青春期,新闻圈里出现了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怪杰,路子野却极富魅力。比如《现代人报》《街道》,至于诺贝尔奖大追寻,现在听来犹如天方夜谭。最后一章没看。另,有点掺水,并非字字珠玑。
  •     总觉得痒痒挠得不彻底
  •     野史啊~野史啊~~大爱街道那期open女郎
  •     确切说是两星半,名字是个大噱头,尤其放在十几年前,当补一下当代新闻史的课。至少在两年前偶然听王志纲演讲时,我还只会无知猜测这操着一口贵州普通话的哥们是谁,这下才知道在八十年代的广东新闻圈,“媒体就等于王志纲”,失大敬了~
  •     看封面记得看过,内容完全失忆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