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308143171
作者:[美] 乔治·莱考夫,[美] 马克· 约翰逊
页数:237页

作者简介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书籍目录

前  言  i
致  谢 I
第一章  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 1
第二章  隐喻性概念的系统性 4
第三章  隐喻系统性:凸显和隐藏 7
第四章  方向性隐喻 11
第五章  隐喻与文化连贯 19
第六章  本体隐喻 22
第七章  拟 人 30
第八章  转 喻 32
第九章  隐喻连贯性的挑战 38
第十章  更多的例子 43
第十一章 隐喻建构的部分性质 54
第十二章 我们的概念系统根据何在? 57
第十三章 结构隐喻的基础 61
第十四章 因果关系:部分自发和部分隐喻 68
第十五章 经验的连贯建构 75
第十六章 隐喻的连贯性 83
第十七章 隐喻中复杂的连贯性 92
第十八章 概念结构理论的一些影响 101
第十九章 定义和理解 108
第二十章  隐喻如何赋予形式以意义 117
第二十一章 新意义 129
第二十二章 相似性的产生 136
第二十三章 隐喻、真理、行动 142
第二十四章 真 理 145
第二十五章 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神话 165
第二十六章 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中的客观主义神话 173
第二十七章 隐喻如何揭示客观主义神话的局限性 185
第二十八章 主观主义神话的不足 195
第二十九章 经验主义的替代阐释方案:赋予古老神话以新意义 197
第三十章  理 解 200
后  记 207
参考文献 209
后记(2003) 211

内容概要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研究领域广泛,主要包括认知语言学,语言的神经理论,概念系统,认知语言学在政治、文学、哲学、数学中的应用等。著述颇丰:《女人、火和危险的事情》(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道德政治》(Moral Politics)、《别想那只大象》(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等。
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特聘骑士教授,认知语言学和体验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美学等。重要著述包括:《身体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Body)、《思想中的身体》(The Body in the Mind)、《道德想象》(Moral Imagination)等。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说起隐喻我们首先想到文学,但这本书指出隐喻绝不是文学的专利。从我们的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语言,到严肃的公共政治言论,再到被认为最客观精准的数学与科学,都离不开隐喻。本书出版后20年,已经在人脑里找到了隐喻神经学基础。隐喻的根基建立在人的身体经验(如“上为好”的隐喻建立在直立行走上)和生活经验上(如爱情是旅行),是人与环境的互动中生成的。这里看到了精神分析的“投射”、格式塔心理学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影子,对环境的认知都刻上了人的烙印,人为自然环境“主体化”,给它画出界限(如森林是容器,意味着有界限),再去量化、描述它。这对我们的传统语言观无疑造成了颠覆,我们想知道一个词的意思,第一反应失去查词典,但作者对词典的“同音异义”观作出猛烈抨击。隐喻并不是已经变成一个“死”词语(尼采说的“疲乏的隐喻部队”,罗蒂说的“死隐喻的珊瑚礁”),不是一个客观、抽象、孤立、封闭的范畴与定义,而是在具体语境与人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含义的,是对现象凸显和隐藏而成的雕刻品。隐喻也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出凸显,而对另一方面作出隐藏,隐喻并不能构建出一个客观的真理。很多看似真理的话语其实也是种别有用心的隐喻,背后是权力的支撑去凸显和隐藏某些方面。(这让人想起尼采和鲍曼说的“真理是权力修辞术”。)文化的竞争和变革,其实就是隐喻的竞争和变革,这是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最为隐蔽的战场,如“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西方隐喻(可量化、投资、预算等)成功地统一了全球的时间观。隐喻是权力与真理的中介,消解与重构文化与思维。作者的笔锋最终指向盛行于分析哲学界的客观主义神话以及盛行于欧陆哲学界的主观主义神话(即认为隐喻是纯粹主观、没有规律的)那里,认为两者都错误地预设了人独立于环境,而从这种隐喻语言观里面可以推导出一种不同于两者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的真理并不是独立于人的,而是依靠人的理解的,真理可以说是一种理解情景的功能(161)。这本书还有非常多的隐喻实例,粗略理解起来不困难,难就难在怎么把这个理论应用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上,这是很有挑战性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词的多义性(弱同音观点),也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手法,隐喻来源于我们身体、社会等经验,是一种认知手段并且改变着我们的认知。所以他们在不停地完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概念隐喻,如爱情是战争,时间是金钱等,而不太重视新奇隐喻(文学中大多数都是这类),认为新奇隐喻要么是独立的,要么是概念隐喻的多重使用。同时约翰逊还是写了文学隐喻的相关文章(未读)。隐喻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范畴的事物间的相似性(虽然相似性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因此利用目标域的特点来剔除源域的元素这一做法有局限性。”与隐喻相关的唯一相似性是经验相似性,而不是客观相似性“。最令我吃惊地是他们大胆地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精确的真理(”我们仍要强调,真理问题是隐喻研究中出现的最不相关、最无趣的问题之一“),隐喻是由可能相互矛盾、可能有一致性的经验构成的,能解释隐喻句的只能是另一个隐喻(如,”你在浪费我的时间“的解释是”时间是金钱“)因此试图用客观主义的手段来计算机化、形式化隐喻是徒劳的。我转念想了想,那计算语言学都被一棍子打死了,但是现在还有人在尝试这道路呢。他们构造了一个多重维度来解释概念,包括对象、关系、动作、结果等序列。这点是很好的,他们称作”经验完形“。但是计算机什么时候才能自动生成这些来对目标域进行投射啊。具有部分共同特征,来自同一/不同领域的概念可以次范畴化,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下(模糊限制语),它们可以是同一个范畴的。太矛盾了,要么从不同领域的概念间投射,要么找出共同领域,两种方法选一个嘛。另外提到的方法还有属性互动以及特征合成还有概念的家族相似性。如果能寻找出哪类隐喻适合哪种方法也是好的。形式化隐喻利用隐喻蕴涵,这条路能走多远?知识库仅利用概念隐喻知识,然后大前提是要理解的隐喻句,结论是理解结果。概念隐喻的概念不仅是把词当作概念而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字眼,他们认为”时间是金钱“这个才叫概念。他们对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乃至容器隐喻、道德隐喻、管道隐喻、投射隐喻等定义并不算清楚,至少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解释到。他们都是常规隐喻。文中还提到了转喻与隐喻的差别,接下来几天看热奈特的《转喻》。我认为对隐喻的理解虽然受语境以及个人认知的影响很大,但是词本身也被赋予了意义。因此从词的层次着手,替换字义还是NLP非常主流的做法。他们也写道”句法不是独立于意义,尤其是意义的隐喻方面“。总之这本书有新鲜的观点,也有激进的想法。否定了我研究上的许多idea,我尚且看看有什么是值得坚持的。新的观点举例:未来可能在前可能在后,是基于不动点的选择。如果人不动,时间就在前边,如果时间不动,人走向时间,时间就在后边。”隐喻的一致性是不可能的,但连贯性是存在的“。逻辑系统不一致的话,推导不出东西来吧。他们很兴奋地想要构造一个概念隐喻的系统,矛盾之处就通过优先权来选择。我就觉得,系统不还是要稳定的啊,稳定的系统不也是要由客观的定理来支撑的啊,凭什么就否定掉客观主义。经验主义并不能让我们理解更多,它对情感、事件、活动、想法的描述都基于物理或文字经验,并不能创造新的相似性。另外经验的东西和先验的东西并不矛盾,先验是基于预测,即使很多时候思维走了捷径会有荒谬的结果,但是我认为用人们观念中的隐喻来对隐喻进行分类理解总结是比较能让人接受的想法。死隐喻/常规隐喻实在太没意思了。而找出隐喻句中的基本隐喻对理解真的有帮助吗?反正对于人来说,抽象程度越高越不容易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同时我还是觉得自己太嫩了,抓不定主意,没办法真正思考出一个solution来否决它。还想说看书就能有idea呢,现在却只是枪毙掉idea、多了些偏见而已。
  •     其实这本书的开创性意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我们可以去看1975年出版的利科《活的隐喻》这本书,里面就已经有关于隐喻的认知意义的分析了。更早的也有,1960年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里面关于概念构成一节,中译本里洪汉鼎老先生没有把metaphor这个词翻译成"隐喻",就错失了这个词的意义。在gadamer那里,隐喻也是具有认知和存在论的意义的。其实Gadamer是受海德格尔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的影响。早期偏多,《路标》里《论physis的概念与本质》开始那段也是类似的意思,论时间差不多比《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早了半个世纪了。iPad上手抠的,妄言妄听。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终于把这本不厚的书读完了。刷三观!!可惜可读性太差,减一星
  •     原来有台湾繁体版,从同事那里借来的简体中文版
  •     对我有启蒙作用的一本书
  •     ###
  •     精密的语言学阐释。
  •     隐喻,体现在我们所有的思维中
  •     做概念史的同志们快上啊!(⬅️“学术是战争”ฅ^•ﻌ•^ฅ)
  •     看完改五星,有不少激动人心的地方。
  •     艰涩难读,了解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本质上是一个人生活经验和思想的体现。增加见识,比较难读。四星感谢在语言学这条枯燥的道路上奉献思考的学者们。
  •     隐喻无处不在,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却不以为意的,经莱考夫总结一下发现确实如此
  •     颠覆性的发现
  •     javascript:;
  •     记得苦恼于刷题的高三时期,邻座处于热恋期的女孩子经常来问我这个毫无经验的人恋爱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我印象深刻,问恋爱中产生的矛盾是应该当作应当努力去跨越的垫脚石还是暗示着不要再做无用功的石障。我当时的回答是,你希望看做什么那就是什么,等你经历完再看就会发现它确实是垫脚石/石障。现在想起来大概就是这本里面说的,依靠意识新的隐喻来生活,不断构建生活的新的连贯。
  •     赖以生存的意思是缺了隐喻无法生存,确实是这样。归根结底人类爱用隐喻是因为懒惰吧。用经验和实体去理解事物是最轻松的,也是最高效表达概念的方式。
  •     感觉还可以深入
  •     认知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已经是写得雅俗共赏了,即使不能充分理解隐喻理论的演绎层级,书中列出的众多隐喻例子也足以激发一轮对语言和思维的新思考。尽管大部分隐喻在跨文化条件下也共通,一些例子仍需要考虑其英语表达。个人认为书中提出的经验主义作为第三种道路,不仅仅是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中庸。
  •     这本好极了~可作为“隐喻”这件事的教科书了。隐喻在语言之外,却影响着人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始终觉得,能看得见言语背后的隐喻,就比言语所及的世界更近了一层。
  •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     好抽象 感觉看完了看不懂
  •     一下子不知道写什么评语好了。推荐推荐推荐,读完会觉得原本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突然具象活泛了起来。
  •     这些西方语言学家、修辞学家呀,拿衣服。英语以及其他任何一种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被作者充分量化并实证解析之后给当成一种人类进化经验(其实我也一直这么认为,但是又和自己的想法不太一样,比如诗意这个东西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     不学语言学的人也适合读,去发现我们怎样理解这个世界。原文例子的删除非常可惜,那是重要的语料,是构成本书的重要依据啊
  •     战争隐喻,哟西
  •     视角很好 语言为视角提供了更新的途径
  •     6413.03.10
  •     简单粗暴。可以做文学神棍书。 1. 论述中,似乎隐喻无法涉及某些直接性语词(更多的是名词?),形象地说,脱离了句子的孤立的、单个语词(并非全部语词)与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些词如何构建?不是概念水平的相互流转,而是在某一个节点(词)上垂直方向进展的可能性。物的定义无内在属性/性质,而是基于互动,假如一把枪或所有的枪都无法杀死我,那它还是一把枪吗?世间所有的椅子因为具有家族相似性、都接近原型椅子,从而被称为椅子,哪一把椅子才是原型椅子呢?以及,火是烫的,你不去触摸它,它依然是烫的。我们从一物指向另一物,不停流转,事实上我们从未也不可能真正触摸到世界。 2. 所有的经验、判断、观念和思维都预设了前提(类同前理解、前件),这个前提很多时候可以无限往前推,这本书则将基础建立在经验和空间中的身体上。
  •     豁然开朗
  •     世上的光来自语言 ,来自语言中的隐喻。 语言学概论 论文图书
  •     前面二十几章都可以看作隐喻在生活中的例子,直到后边结合西方哲学两大传统来叙述时才明白其中的寓意和功能。
  •     隐喻来自于关联,而非简单的相似性。
  •     后记:隐喻理论最重要的应用是在政治、法律和社会领域。其中,莱考夫的《隐喻和战争》一文,分析了美国政府是如何使用隐喻说服民众的;也分析了概念隐喻在制定外交政策中的作用。该文详细论述了美国政府用来概念化伊拉克的政治和经济形势的隐喻,是如何系统地掩盖战争可怕后果的。
  •     2017第一本神作。有一天,你也会遇到一本书,你将要说的,它帮你全说了。时机刚刚好,早了晚了都不成。
  •     莱可夫先生,饭否?
  •     大开眼界。解决疑惑。马上重读。更新了我们如何看待认识方式的方式
  •     论述方法是弗洛伊德式的。比如,对于“理性争论”,作者认为仍然潜藏着“争论是一场战争”的隐喻。因此,任何带着学术帽子的“理性争论”实质上也是不理性、不公平的战术运用——要么你能够全胜,要么你丢盔弃甲。甚至,量化思维的背后也隐含着隐喻,因此因果关系只不过是部分自发和部分隐喻所构成的。对于真理的信念在隐喻中被颠覆,只当隐喻才是语言中最精妙的部分。
  •     从语言学角度讲隐喻,看点在十八章之后,对于经验主义相对主客观主义的优势更感兴趣。更想看的是关于隐喻对于思维的帮助,但此书对此着墨甚少,略失望。
  •     期望高,落差大。
  •     颠覆认知的一本书
  •     语言学中的维特根斯坦主义。狡猾的莱可夫力图在主观主义、客观主义神话中找到中间立场,整合以实用主义哲学观。“隐喻”是个壳子,实际上讲人的经验、概念之间的连贯性。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从其他学者那里搬来的“原型”说。
  •     无基础,看不懂
  •     短短一晚上读完,不知是不是标准的语言学著作,开头和结尾都令我印象深刻,中间就是翻过来的。结尾作者所举“劳动是一种资源”的例子,让我感觉到了某种阴谋论,似乎哪怕是从语言开始,一切都被控制了。以及,尽管这是一本很好读的语言学的入门书,但还是更想看看台版所附长达百页介绍。不能读原文的话,对比校读一下也蛮好。
  •     翻译不行
  •     真是好书,把隐喻提到了本体论基础的高度,然后你可以看到经验主义收编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过程。我读硕士时,这书刚引进英文版,束定芳大力引介过,如今他成我校长了!
  •     认知隐喻学奠基之作,当代隐喻研究似乎已经言必称莱考夫约翰逊,所以也被平克称为隐喻的弥赛亚理论,显然书中所谓的革命性走的太远了,体验主义哲学也无法肩负起这个重任。
  •     硕士论文的精神支柱。
  •     自己的理解力还不够
  •     这是一本很厉害的书,为什么我没能早一点读到呢?一下子就把我花费了无数个失眠夜才想通的问题点破、连接在一起了
  •     对于语言学术研究者,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但对于非学术研究者,这本书留给你的大概也就只有“哇!真的是这样!”的赞叹。前八章一字一句地看下来,后面的快速翻过。
  •     到近年才出中译版吗?原版起码20年前出来了。如今又有多少原版书被藏着掖着被少数人当学术资本,又有多少事后诸葛亮的中译本?
  •     写得蛮好。前半部分关于隐喻的举例分析可全部附带原文,英语的很多介词短语译过来容易失去原文中的隐喻意味;后半部分开始发力,探讨隐喻的意义与语言哲学的纠葛,很有力度,但略显粗暴。可将此书改编成一节名为“如何写出更好的隐喻”的写作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