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脑》书评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3
ISBN:9787213052958
作者:[日]茂木健一郎(Kenichiro Mogi)
页数:208页

常怀感动 不老脑态 (2015 1st)

本来主标题想写为“常怀感动之心,保持不老心态”,才发现确实如作者所说“人们都认为心存于心脏。”然而事实是”大脑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心灵的主宰,大脑也可以被看作人类存在的标志。” 因此为了突出脑的存在感,标题中不让“心”抢了“脑”的风头。拿起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书厚度是适中,随身携带不至太沉而不愿翻。谁知就那么一看,吸收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本不是枯燥的科普书籍,作者作为日本脑科学应用第一人,深入浅出的讲述着,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我们各自人生心态的影响。常挂在大部分老人的嘴边的话就是年纪大了,脑子不中用了,老糊涂,老忘事。然而事实上脑子是从不休息的。年老也未必心衰。如作者所言,用脑科学的观点来看,只要你一息尚存,你的大脑就一直在学习。大脑不断地积累人生中的各种体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只要外都的刺激稍稍让你产生感觉,就算你不可以去记忆,那感觉依旧会在你的大脑中留下痕迹。最佳实例是有些年纪稍大的人,在退休之后空余时间多,开始学画画,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练习,竟也能成为一方大家。这也验证了我们的老话“脑子越用越灵”,通过不断联系,不断刺激,神经细胞之间相互接触,传递信息,突触得到强化,此领域的能力得到增强。 因此,常常看到国外的各领域专家,外企的高管,年龄五六十了,仍能在长期出差之后,几乎不用倒时差,精精神神的参加一天的会议并适时提出观点意见。这并不是东西方体质的差异。而是因为西方人他们“不服老”,在不断的工作学习中,脑子体力不断强化不断升级。而东方人,在50岁之后就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半退休状态,觉得自己已到了要颐养天年的岁数,干活干不动,走路走不远,脑子不好使儿都是特正常的事。于是乎随着身体与脑子的越用越少,也就必然越来越弱。除了不断经历来加深脑刺激。另一个在作者看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感动”。“感动能让人在瞬间发生巨大的改变,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意。越是充满感动,人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大脑可变,人生亦可变。” “人会因为感动而流泪,这是因为大脑把眼前的情景判定成了能改变人生的契机。所有的经历对生活都有意义,意义越大,感动就越大.” 人在尚小时容易感动,因为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是人生的第一次,印象那么深刻,会为好玩的游戏感动,会为父母带自己品尝美食感动,这些都成为大脑中难以抹去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大,周围发生的一些似乎都经历过,貌似离感动越来越远了。然而事实是多留意心未知的世界,生活中还是有多多未知的新东西待我们去接触去感动。套用作者的话说”四十岁的人不一定是大叔,认为人过四十就毫无希望的人才是大叔。”“掌握‘头脑转化’的开关”的这个观点作者也点醒了我。每天周边发生的事情都不会是顺顺当当的,可能就是售货员的脸色不好,家里的原来用的好好的东西突然坏了,想买的东西价格太高砍不下价,都会懊恼不开心。至于我更常有的事情是临睡前信誓旦旦告诉自己要早起,要充实的过好明天,可是一早醒来还是赖床到八九点,一早起来就会很郁闷,变得懊恼不已。产生的消极情绪也许会影响我一天的状态。作者教给我面对这种状态要“强迫自己做头脑转换,因为再怎么后悔都于事无补,过去的就让它赶紧过去吧,把握住现在才是最重要的。头脑转换之后,心情就会变得很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作者还提倡佛教的“无记”,意思就是不去评价事物的善恶是非,只是静静地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 要提醒自己不再背后议论别人,不要说人坏话。大家都有缺点,对别人的缺点要做到无记。他本人知道的是,你就没必要再说一遍 。无聊的人才真题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之于我,这本书不是一本死板的科普书,更像是一位智者把一些人生道理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讲述出来。虽然按照他所言,真正实践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人生嘛,就是要试着改变,试着在生活中不断强化好的一面。

20130401读书《创意脑》

创意源于感动,知识源自生活学会间断,学会放手,享受生活,体验生活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另外大部分充实有意义才是人生的目标本书更像一本心理学书籍,轻松易读,除了告诉我们如何激发创造力,也同时让我们正确看待人生整体阅读时间:2.5小时

一个公式展开的创意联想

薄薄的一本书,清晰的思路,浅显的概念,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趁着开会期间,用3个番茄时间浏览一遍(约1.5个小时)。本书的核心,就是一个公式:创造力=体验深度*热情强度 (1)体验,来自间接体验(阅读,听课等)和直接体验(旅游,感动等),关键点:分享体验能够大大增加深度整理后得到:体验深度=(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分享(2)热情,即动力,来自欲望(包括物质和精神)、决断力(目标明确,不拖延,不畏难,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比较动机=收益*实现的可能性整理后得到:热情强度=(物质欲望+精神欲望)*决断力(3)把(2)(3)代入(1)得到:创造力=(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分享*(物质欲望+精神欲望)*决断力联系到笔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分享大致对应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育万木林(与学生的双向分享与交流)的“三万目标“,而(物质欲望+精神欲望)*决断力大致对应于财务自由,人格自由和意志自由(克服恐惧,拖延等人性的弱点)的“三大自由”。因此,创造力需要仰仗与三万目标和三大自由,反过来向三万目标和三大自由迈进,也需要创造性地去奋斗,这将形成良性循环。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作者反复提及的”动情“、”宽容“、”伟大的浪费时间“、”留白“、”健身“等问题。如果读完这本小书仍然意犹未尽,推荐Coursera 平台上两门相关课程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Change | 创意,创新, 与 变革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cicLearning How to Learn: Powerful mental tools to help you master tough subjects 学习如何学习https://class.coursera.org/learning-001

浅显文字启迪读者激发创意

《用脑科学激发创造力》。这本书实际上是对心理学的一些简单而实际的应用。整本书通过浅显的文字和故事引导读者认识大脑,认识自己的心理,介绍激发创造力的方法。其中主要的几个论点有:感动激发创造力 创造力=体验深度*热情强度 认识大脑以调整自身状态发挥更多创意   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一章,“给心灵留一点空白”。其中有关英国学生间隔年的介绍让我又想起那本《迟到的间隔年》。虽然自己没有去执行间隔年的时间,但也会尽力让生活更加的精彩,与众不同。人生需要更多创意。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相似的涟漪在波动。可能也与学习心理学等有关吧。

一切创造都来自于感动和分享

人为什么而活着?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这个疑问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史。历史上的解答千奇百怪,享乐、理想、欲望、爱情、赎罪等等。这一切答案都可归纳为一个词:创造。无论时代如何变革,创造,是无可争议的人生追求。 那么,对于人而言,创造的动力来自何处?我无法想象,一个冷漠的人,不热爱生活的人,甚至于仇视生活的人会有创造力。人类从早期与大自然抗争,到今天的人类社会,是一个非常艰辛的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感动成为让我们活下去的动力。有感动,证明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也包含了对宇宙万物的好奇,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因为创造而不朽。一个诗人,会因为生活中拥有触及他灵魂的感动,才会写下美妙的诗行;一个画家,只有热爱万物生长的大自然,才会画出拥有无限生命力的作品;一个科学家,会望着茫茫的宇宙而引发无穷的好奇心,才会在孤独中不断的探索。爱因斯坦说:“谁要是没有感动,谁要是对世界没有了好奇心,那么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成年人往往把不容易被感动,看成是成熟的证明,我认为这反而是大脑退化的表现。失去了感动,就等于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创造力,因为创造本身就是在感动中寻找能量的源头。法国先贤伏尔泰,将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集于一身,他无穷的创造力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他在80岁高龄时,还与朋友们一起登山看日出。可见,热爱生活与年龄无关,却与人生态度有关。“生命在于运动”也可以囊括伏尔泰的整个人生。创造,不仅是证明你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充满了好奇,还是为了与别人分享你的感动。你可曾读过一首诗,欣赏过一幅画,听到一段悦耳的音乐,就让你觉得生活无限美好。这就是创造的分享。它让一切创造都变的有价值,分享是创造者自我成就的结果。分享即感恩,将心中的美好回馈给曾让你感动的世界。 我从事广告行业数年,对感动与分享深有体会。只有容易被生活感动的心灵,才会设计出让客户满意的画面,写出一句打动消费者的文案。我愿意把每一次给客户提案的过程看成是一种分享快乐的过程,因为一个好的广告是要让很多人分享我们的感动与快乐。感动与分享创造了今天的世界,也将成就我们自己。你可曾因为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的艰苦奋斗而感动,因为一次次的失败而历练了你从头再来的坚韧性格。你可曾想过未来将和亲人分享创造的成果,与好友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这一切看似很遥远,但是它们就存在于你热爱的生活里。如果说创造是一艘迎风远扬的船只,感动就是要经历风吹雨打的船帆,它是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温床,也是最坚强的信念。分享,是创造人生的最后港湾,那里有始终在等待你的人,他们正是你需要感恩的人。

创意,源于感动。或许,试着留白,才能填满

我是在轻音乐的陪伴下坐在书桌前看完这本书的。这本书很容易读,大致讲的就是人脑的额叶也可以处理感情。而正因为感动,才会激发创意。人脑虽然比不上电脑的速度与存储力,但是人脑可以解决常识性问题,这些就来自于平日的生活和经验积累。这里有一个词很重要,那就是体验。真实的体验往往能带来强烈的冲击力,而这些冲击力可以转化为感动及热情。创造力=体验深度*热情强度。说的就是,好的创造力来源于与生活的深度接触,以及强烈的热情。大脑从科学上说是可以训练的,因而人的创造力也是如此。但是如何训练你的大脑呢?其实只要把握以下几点即可,其实这些都是为了训练你的感动度。1.积极的态度2.同情心,同理心3.留白前二者不需要过多解释。在这里,我想主要说一下”留白“。书中提到了”间隔年“这个概念,它源于英国贵族教育中的大旅行,即为了长见识去哪儿都行,干什么都可以,不一定非得做和工作有关的事,目的就在于增长见识,让大脑产生更多感动。书中提到了很多案例,例如达尔文、牛顿、海明威等。他们都有着间隔年的经历。”创造力源自伟大的时间浪费,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那种浪费。“或许,我们也需要有一个间隔年,去多多体验世界的生活,才能尽快找到自己想要的?我承认中国与日本在这个方面差不多。甭说间隔年了,稍微一段时间的松懈都会有被社会遗弃的恐慌感。社会流言也是巨大的压力。好像不工作就是游手好闲一样。我曾经和妈妈说,如果我工作几年之后,放下一切,去学习怎样?不为了学历,不为了技能,只为了自己想学,彻底的放下心情的负担,去学习一下可以吗?我说完就乐了。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望。即使妈妈同意,可能我最后自己都会选择放弃。我怕,我怕一段时间的离开,会与社会脱轨。我怕到时候,世界不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曾经有朋友为了追求梦想,现在可能在一边自学,一边参加社会活动。多半人提到他,都会觉得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瞎浪费时间。但是我犹豫着,我想,可能他更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太年轻,我不敢对生活过早的下判断,我怕任何一个判断都会让我错失了另一岸的风景。或许,给自己留白,才能将自己填满。或许,生日旅行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天空白,可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时间,思考自己陌生的人生吧。

无感动、不创意

很简单的一本书,跟其它创意类的书籍不一样的是这本书主要是从大脑的角度讲述如何让自己的大脑更有创意。如深刻的体验生活、对事物有要热情、要积极乐观、要接受新鲜的事物、要多给自己一些空间、要有同情人、要有自己“强烈的欲望”、要保持童心、有体验各种“第一次”、要有好奇心、要体验不同的生活、要自信等等,这些方式会让大脑更有创意,也许,创意要的不仅是我们的知识积累、不仅是我们的创意技巧,还有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对大脑的尊重。


 创意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