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看不见的未来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11342515
作者:(美)艾瑞克·卡洛尼斯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预见未来,拥有才能,取得成功,可以通过训练大脑做到。
经过成长和训练,世界会重塑人的大脑,让人有能力预测走势、科技或开拓新商业模型,拥有直觉、勇气和高情商。每个人都可以像天才一样思考。
本书用远见者的故事和当代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发现告诉了我们这些。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解释了直觉的工作原理。阐述了那些天才拥有好运的原因,以及他们如何获得好运。他解释了为何一些人很有勇气,大脑如何从多角度看问题,如何拆分和重组信息。
了解了上述信息,你就会知道:
直觉怎样帮助史蒂夫·乔布斯从苹果一代一直生产到iMac、iPhone和iPad?
理查德·布兰森为何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做太空旅行商业项目的远见?
沃特·迪斯尼如何想出一个个创意,直到建起自己的动画王国?
杰夫·霍金如何借着一块木板和几只树枝成功创造出第一台Palm Pilot?
本书是身为记者的艾瑞克·卡洛尼斯基于对多个远见者的采访写作的,因此对远见者的行为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用用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知识进行了深入解析。
【编辑推荐】
1.给渴望成功的人指出了一个特别的方向。
本书告诉读者,想拥有远见和才能,取得成功,可以通过训练大脑习得。不熟悉脑科学的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大脑在人为的干预下,能够发生的巨大变化。作好的训练,改变思维,内在的进步会十分明显。
2.案例真实,阐述科学。
书中所写的乔布斯、弗雷德·史密斯、布兰森、戴尔、列侬等远见者和天才,多数都是作者采访过的,案例真实。故事之外的内容是作者用心理学和脑科学的原理阐述的,还提到了很多科学实验,很有说服力。
3.作者曾为权威媒体记者。
作者曾是《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的记者,见识广博,曾与多位科学家有过交往,还曾与丹·艾瑞里合作研究过“怪诞行为学”,所以本书内容翔实,情感真切。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001
导 读/001
第一章 构成:大脑的构造决定远见的有无/001
人脑是很灵活的。传统的观点是,随着年岁增长,大脑会越来越弱。不过新发现证明,年岁大了大脑中的神经元是会减少,但是只要持续用脑,突触的数目不减反增。我们用脑及思考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第二章 苏醒:远见者看到的是存在着的、被他忽略的事物/021
关键是远见者不会去注意那些不存在的事物。他们看到的是身边存在的,却被多数人忽略的事物。就像一则佛的箴言:有人问佛是神还是人,他回答:“我是清醒的。”远见者也如是。
第三章 看见:远见者会亲自动手触碰,亲眼看/037
美国的学校发现,亲自动手触碰物体,亲眼看一看结构,有利于得到新视角,触碰对“看见”十分重要。远见者的成功,并不是睡在床上,随便做做白日梦实现的。他们必须进入社会,真正去经历,然后再慢慢完美他们的梦想。
第四章 直觉:直觉偏爱有准备的人/057
对远见者,直觉当然非常重要。在信息匮乏或无信息的时候,直觉一直在工作,并做出直觉性的决定。那些成功的远见者知道他们的直觉是中肯的。直觉偏爱有准备的人,比如擅长手术并有很多经验的外科医生。
第五章 勇气与信念:对于远见者,实现梦想比理性的行为更重要/083
对于远见者,实现自己的梦想远比理性的行为更重要。他们愿意付出健康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福祉来赢得胜利。这看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远见的定义。远见者和空想家的区别在于勇气以及奋斗。
第六章 扩展远见:成功的远见者都知道怎么推销自己的点子/111
事实上大多数远见者并不是生来就外向开朗。然而,他们像是带着使命来到世间,是实用主义者,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所以,他们能很愉悦(至少耐心)地面对愚蠢的人。远见者特别擅长说服他人,也知道怎么用个人魅力诱惑他人。
第七章 运气:好运产生的条件可以创造/135
好运产生的条件可以创造,乐观、内心充满希望和坚持能吸引好运到来。坚持很重要,不坚持,很难找到偏爱你的机遇,要像丘吉尔说的那样,永不,永不言弃。
第八章 远见的局限性:大脑固有的模式会带来偏见/155
与普通人相比,远见者并没有更容易避免有偏见。有些偏见是非常有害的,这些大脑固有的模式会妨碍他们实现梦想。
情绪会让所有人都搞得不理性,这也是远见者的一大障碍。走出牢笼,摆脱唯唯诺诺和谄媚的人,甚至战胜对自己想法的盲目自信,才能登高望远。
第九章 激情:逻辑不是远见者的拿手好戏,激情才是/187
真正的梦想家并不收集大量数据,不以过去的数据库歪曲事实,一直保持向前看。他们的思考是直觉的,逻辑不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激情才是。和那些在电视上就某专题积极辩论的“砖家”一点也不一样,他们更像站在队伍里的小男孩,发现皇帝什么也没穿。
第十章 远见可以后天习得/219
天才及远见者和我们一样,有着不安的寻找模式的大脑。在成长过程中,世界帮助构建你头脑的回路,在你体验新事物、习得新技能的过程中不断重塑你的大脑。
使用大脑不仅能使突触连接的数目增多,还会改变以往人们以为无法改变的东西——基因,有些基因的改变还会传递给下一代。
致 谢/237

内容概要

艾瑞克·卡洛尼斯,曾是《华尔街日报》伦敦通讯记者,《财富》杂志编辑、记者。在《财富》就职期间,被“美国国家杂志奖”提名。与丹·艾瑞里合作研究过“怪诞行为学”,著有《徘徊者》。


 看见看不见的未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名词以视觉形象储存,动词则作为名词间的空间关系储存。人们周围每天都有那么多信息,可我们只能记住几种,怎么适应这个世界?答案就是人脑一边接收无限的信息,一边将它们组块记忆。信息模块的数量并不能影响远见,质量才会。连续的思考会越来越拔高思维质量。一旦发现第一个信息模块,就会寻找下一块岩壁。随着他们越攀越高,他们的目标也越来越大。可创建视觉意象,将其保存在工作记忆中,改变该意象,将其与工作记忆中的其他意象作比较,这些大脑的功能真的很像一台计算机。将意象拆分成不同要素的能力,是否能在脑海中对这些要素进行再加工的能力,从不同角度浏览要素的能力。更多的信息并不能带来好结果。在复杂的问题上,我们还是应该让位给潜意识,让它做出更好的选择。幸运的人更轻松和开放,因此能看到存在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正在寻找的东西。
  •     最近看的书的名字很有趣:《预见未来》和《看见看不见的未来》,都是关于未来。对于未来这个词,我想首先应该说的应该是当下,然后才是未来。首先来说两件最后我感受比较深的事情。新年里,我家经历了一场丧事。身体一直康健的奶奶因为肺炎住院,结果查出来有心脏病、急性心梗(形成中)……结果,本以为打两瓶吊针就能回家的奶奶,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经历了先后三四次的急性抢救,于2014年1月24日晚出院。出院后,老太太身体康健,能吃能睡,还念叨着要给小孙子做媒,据说是看中了病友的孙女。我们都以为生病这件事至少在马年新年之前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结果奶奶还是在全部儿孙赶回家后的第三天安祥离世,离世前一刻钟还在说今年去哪家过年,祖孙四代已经有五六年没有聚这么齐在老家过年了,还在说开春了去哪个儿子家养老。喜事变成丧事只不过一瞬间。因为适婚,去年的下半年我对买房子的热情空前地高涨,看房、算贷款、和父母商量首付……空前热情之后,冷静下来意识到的事实就是我买不起房。不过这件事情的正面影响就是,我开始关注理财。我终于从买菜不问菜价,从来不知道自己包里有多少钱的人变为一个开始学习理财的人了,可喜可贺。看书、看贴子,做笔记,虽然还是很门外汉,不过自己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两件事,第一件事给我最大的感受除了亲人离世的悲伤外,更多的是遗憾。这世上有多少事情会以如果开头,我们就有多少遗憾。伴随着亲人的离世,我们所有的计划都只能划上休止符,永远地停留在未来式,不会走入进行式和过去式。活在当下,想做的事情就赶快去做才是触摸未来的第一要义。第二件事情,通过对理财基本知识的学习,我认识到,达到财务自由的终极目标,不是今天行动,明天就会有结果的。实现这个终级目标的过程我们需要持续地努力,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甄别一次一次的投资机会是否值得。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梦想、计划、目标都是这样,需要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忍受付出的过程中看不到收效的无奈,并相信点滴的汇聚最终汇成质变。未来与我们的关系可以通俗地认为是明天会怎么样。对于这件事,我的感受是把握住现在,记住自己的长期目标,并相信它。培养洞查力、理财、孝敬长辈、健身,都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便很喜欢。未来,飘渺而遥远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每个人朦朦胧胧之间,都会构想自己未来的样子,身体健康活力四射,家庭圆满幸福安康,事业有成受人尊重……而现实生活中,却总有这样的声音出现:“我觉得别人比我运气好。”“是啊,我比他更努力,但为什么还是不成功呢?”《看见看不见的未来》这本书从科学角度告诉你,关于未来关于远见其实或多或少都是规律可循的。比如明白“人脑非常擅长寻找信息模块,一般1秒钟就有1100万条信息闪过,身体每一部分都在不停地向大脑传输着信息”,我就不再为自己每天脑子不停不断地闪过成千上万各种各样稀奇古怪或者无关紧要的念头而庸人自扰。了解“化繁为简,人脑创造了一系列的法则,这些法则是大脑预设好的,使人在作一些决定的时候不需要深入思考。当大脑形成观点后,就会自动将观点认定位是信念。”,做决定便无须如此辗转反侧。我们用脑的方式以及思考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大脑以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既然如此,就来先来看看脑的一些科普知识吧:——在短时记忆内,一般人平均只能记下7个项目。信息模块的组块记忆帮助我们记忆。——不管我们看到还是想到某事物,大脑激活的部分是一致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形象和概念形象的“相互干扰性”。比如想象自己弹钢琴,已经激活了和弹钢琴一致的大脑区域(额顶部网络)。——由于我们的意识是稍纵即逝的,一般不过3秒就会将旧信息全部换成新信息。——潜意识不仅能解读口头语言,它还能为我们解释说话者的身体语言。——多巴胺是让我们兴奋的物质,它会使目标看起来充满诱惑。但多巴胺还有一些特点:它对重复的侧击的反应,是趋于减少的。——神经学家发现右大脑是用来处理事实的,左大脑则用来处理模式。——单因接触效应,看见某事物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喜欢该事物。——记忆是如何形成的?首先,事物进入我们的工作记忆,这是片繁忙的地方,只能勉强记住一个电话号码。在那里,如果大脑认为值得,信息就会传递到基底前脑——大脑皮层深处的中心(这里负责根据“早”和“晚”形成个人记忆图像,重建有意义的行为)。某些神经元树突出连接到一起,形成模式。——使用大脑不仅能使突触连接的数目增多,还会改变以往人们以为无法改变的东西――基因。大脑有“认知偏差”,我们也经常会这样自我说教:我们只看那些我们想看的;我们只相信那些证明我们期待的可以支持我们观点的事实: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总是信心满满,甚至显得过于自信。我们看到的通常不是事物真实的样子,只是事物在脑海里的表象,来自记忆。怪不得我们很少人能跨过这些阻碍,看清世界本来的样子。懂得我们脑袋的一些规律之后,能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对于未来能更加成竹在胸。想让大脑记忆更加牢固,储备更多知识以应对未来?它告诉你由于记忆缓冲区会定期清理过去的记忆,视觉形象和观点都在逐渐消散。如果有想记住的事物,一定要付出努力使其留在脑海中。我们对某事物很熟悉,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就会生成对应的模式。神经元的聚集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消散。所以亲自动手触碰物体,亲眼看一看结构,有利于得到新视角,牢记知识。想抓住那遥不可及的明天,通过过去预知未来?它说,只有在解释过去时,复杂的分析才会奏效,而对未来的表现,没有任何解释力。最重要的事就在我们面前,可问题是我们视若无睹。所以,要活在当下,看清自我。也许我们的现况并不乐观,不够幸运,不够成功,但还有个好消息“出生时的样子并不会永远保持……在一生中,世界带给人的经验会深刻改变大脑结构、化学物质和基因表达。” 随着我们对大脑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发明不但让我们了解微生物和星球,也改变了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在成长过程中,世界帮助构建你的头脑的回路,在你体验新事物、习得新技能的过程中不断重塑大脑。正如标题所言,看见看不见的此间种种,都是为活得更好的现在和未来而来,值此2014开年之际,祝愿阅读的各位都能过得更好,看见并获得自己想要的未来。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商业产品一般会出现在科学突破发生后的20年间。——祝创业者发现商机。 在错误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推理。——疯子!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未来。逻辑不是远见者的拿手好戏,激情才是! 后天习得:Auto CAD、有声书
  •     告诉你怎样拥有远见,获得成功。
  •     作者是WSJ记者。讲Visionary,但更多是从脑科学的角度,which is unfortunately not my interest.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