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本屋

出版日期:2016-8-1
ISBN:9787208139008
作者:[日] 吉井忍
页数:440页

作者简介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书籍目录

前言
樱花国度,寻书房
COW BOOKS
一直在路上
专访COW BOOKS创办人松浦弥太郎
番外:COW BOOKS的奥秘
今野书店
书店的“原生风景”
专访今野书店社长今野英治
番外:今野书店的亲子阅读会
Books & Gallery POPOTAME
地下音乐系母亲的书店
专访POPOTAME店主大林えり子
Shibuya Publishing & Booksellers
时尚是把双刃剑
专访SPBS店长铃木美波
Books Fuji
做最纯正的航空书店
专访Books Fuji创办人太田博隆
专访Books Fuji社长太田雅也
森冈书店
让书店成为“实体社交网络”
专访森冈书店创办人森冈督行
MUJIBOOKS
书的任务是连接
专访无印良品有乐町MUJIBOOKS经理清水洋平
番外:有乐町散步路线
顺道采访
BACH
选书师不能问的问题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番外:三个案例目前的状况
本屋B&B
出版界将会举步维艰,但书店的未来是光明的
专访本屋B&B经营者、Numabooks代表内沼晋太郎
模索舍
荒地般的自由、寂寞和宽容
专访模索舍舍员榎本智至、神山进
番外:小型活动与“投掷钱币”
BOOK TRUCK
主动选场地、选客人的书店
专访BOOK TRUCK店主三田修平
顺道采访
夏叶社
一个人的出版社
专访夏叶社社长岛田润一郎
参考书目
后记
“本屋桑”巡礼

内容概要

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华语作家,现旅居北京。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
现专职写作,著有《四季便当》、《东京本屋》,审校有“MUJI轻料理”丛书等。作品亦见于《知日》、《读库》、《 鲤》、《南方周末》、《城市画报》等报刊媒体。


 东京本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以下是在读库1603看到的选篇部分。从“高调系”转到邻家小书店,专访SPBS店店长铃木美波,1-13。出涩谷到神山町商店街,感受昭和时代的温馨和亲切,SPBS就坐落在这条街上。对这家店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CEO和设计师产生了“当场制作、当场贩卖”的想法,可以说是用做面包的理念完成了对店铺的设计。然后店面结构五年间基本没变,前半部分是书店,后边的玻璃房就是编辑部。SPBS想成为“能看到对方的书店”——顾客和编辑相互看到,相互交流了解。这个变化是明显的,也相当正面。顾客多了,杂货等的销售量也是很大的带动。让书店成为实体“SNS”,专访森冈书店创办人森冈督行,14-33。一周只卖一本书,能叫书店吗?森冈书店银座店就是按照每次介绍“本周的一本”理念,同时展示和书的内容相关的周边物。该店位于银座一丁目,是昭和四年竣工的具有历史感的老建筑。森冈大学毕业时对社会问题特别敏感,不愿做对地球损害大的工作,所以就没有急着找工作进公司,而是在神山町一带每天看旧书过生活,一年后到一诚堂旧书店打工,就职八年,通过坐柜台、查脱页、做目录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好积累。之后2006年在茅场町自己开了旧书店,渐渐把业务拓展到画廊。2015年关闭茅场町旧店,同时在银座开了第二家店,并经常自己写书评或随笔。还参与了2015年底在上海开的MUJI BOOKS的选书和摆书。去过现场,感受到不同的主题区域摆书的不同要求,和灯光的配合,除了书的内容之外,还有店员自己的理念。“新刊”才是我们的生命线,专访今野书店社长今野英治。没有附设的咖啡馆,没有摆设可爱杂货或很有质感的文具,也并不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或者作者签售会,或邀请著名选书家陈列书籍,这样的小书店才是真正的书店吧?但过去那些活跃在居民区、离家很近、丰富着小朋友青少年生活并且借此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小书店,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减少速度近四成。位于东京JR中央线沿线上西荻窪站北边的今野书店,又是如何经营生存下来的呢?从父亲一带开始,本店在上野,现在的店也是重新选址过的。上下层九十坪的面积需要一亿日元(约合人民币五百八十六万元)的总投资。所谓开家小小的书店这样的想法,在现今图书收到网络冲击的大背景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了。店内目前所经手的图书包括漫画共有六万册,坪单价大约是七十到八十万日元(约合人民币四万亿签到四万七千元)。经营的模式一般是向大型公司“日贩”或“东贩”取次订货,但也要每周亲自去一次规模较小的“神田村”栗田取次订货。取次看重书店的销售能力,也会根据书店的特色进行配货。如果能够自行前往,亲自审核,就会比自动配置更符合自己书店的需求特色。今野书店每年还会开设“特集角落”,年初大概规划好一年中的特集安排,仔细商量主题。吉井忍还记录了一次在12月举办的以圣诞节礼物为主体的绘本阅读会活动流程。除了店员读故事给孩子们听,也邀请孩子自己来担当读的任务,也有孩子在大孩子的示范下主动请缨,感觉是个很好的培养孩子与书籍关系(进一步通过阅读学好国语)的途径。确实,实体书店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长,虽然书籍能够退货(日本的销售规则),但也不是零风险的。
  •       在高铁上读《东京本屋》,勾起了“乡愁”。想到小时候去外婆家路上必经的新华书店,每次站着看书直到被店员赶;中学时代去的卖打口碟的租书店,遇到高年级男生总不太敢进门;常和同学光顾的大学书店,从那里陆续买回半床书,一天半夜里塌了……这些年过去,“就像在河川放流鲑鱼苗,等待鱼儿从大海洄游并溯河而上,这样漫长的过程”。它们都不在了,我游回来了。  现在在做和想做的事,大多和书有关。采访某一领域的若干人,记录时代群相,也是我想做的。这类书很像集释本,各家洞见风格,触眼即明;至于互见互证,拆台补刀,草蛇灰线,春秋笔法诸般精彩,考验的是采访者拿捏的功力和编排的巧思。作为一个前媒体人,吉井的选店趣味却不那么“媒体”。书中既有在店里直接编辑,“现做现卖”的书店;“只卖一本”,更像微型艺术展的书店;一直在路上,面包车里的移动书店;也有日本人平日下班后习惯光顾的站前书店。“和学术一样,我们接触‘特殊’案例之前,需要体会最基础的姿态和它的极限,方可深度了解案例特殊之处和真正价值。”吉井在前言中如是说。正因有这样的态度,这本书和小清新风格的coffee Table Book不同,更贴近那些因为书而爱书店,长久温柔而坚定的心。  作为一个图书编辑,读这本书很自然就想到《重版出来》。且看随手摘录的几句话,“刚出版的单行本带有一种亮度和光辉……我想把一本书诞生的亮度直接传达给读者。”“不管是汽车还是书,实体性的商店是经过很多人的手而生产的,和很多人有关系,这等于说,这商品包含了很多人的心意。”“开书店的是人,不是由机器控制,难免不讲效率、产生浪费,也许这正是我的本屋的魅力,也更接近我的理想。”““图书的存在意义,是被作者之外的另一个人翻开的那一瞬间才开始有的。”《重》剧中年轻编辑打鸡血的脸浮现在眼前。作者竭力写书,编辑认真做书,书店用心卖书,日本书业的生命力,源于许多爱书人的“燃”。  可贵的是,这本书不只有鸡血和鸡汤,也有理性的反思。最末一篇采访,“一个人的出版社”夏叶社社长岛田说到一家2013年关闭的有九十九年历史的书店。“那时,我真的搞不清楚为什么它要关。那时候我相信,只要书店不断地努力,专业的店员精心选书,一定能吸引理想的客流。”在大学时代最爱的书店关门时,我也有一模一样的想法。岛田给出了他的结论,并说“书店并不是只为爱书人而存在,也不是专业店员的自我实现之地”。给我当头一棒——是否正是所谓“爱书人”的“成心”害死了书店,害死了书?这只是本书引人思考的点之一。留有余地,引而不发,吉井深谙留白之道。  读书过半时,一个朋友问我两个问题:你喜欢哪个店?哪个访谈?读完,前一问的答案有了,后一问我想了想,答道:“最喜欢的书店说不上来,如果说想让某家书店更长久,那就是模索舍。”他说“我也希望模索舍活下去”。吉井说:“我的部分性格是由它(模索舍)提供的文化因素形成的。”我能理解这句话下笔时的郑重。这家有四十五年历史的独立书店,以学生运动为背景而诞生,至今保持着创业之初的“不审查”精神,“支持表现和保持言论活动的多样性”,不管写什么都不会拒绝。店里能看到各种自主出版物:高中生办的同人志、极右或极左的政治言论、作者自己复印并用订书机订成的小册……隔着书页,也能想象这些粗糙而朴素的zine,像原石般散落在自由的荒地。  模索舍长期面临着关张的危机,不知是否能活过下个月。日本虽然有图书售价保护(“再贩制度”),但近几年和中国一样,小书店也面临网络冲击、读者减少、租金上涨等各方压力。吉井六年来采访的书店,有的已经歇业,而没能出现在书里。书中店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书店成为更能诠释书的所在,其实也是困境下的挣扎与突围,在无路中找路。访谈中森冈先生说:“书店的经营并没有依靠政府的补偿或者企业的援助,书店就是靠个人的力量来发展的。这些个人的力量来自哪里,就是大家的求知心、对不同领域的好奇心以及对交流的渴求。”这些力量就像我们精神荒地上的原石,来自我们心中的“模索舍”。  记录某一领域的时代群相,在我看来最具价值之处,就在于相同的环境下,个人做出的不同回应。我也相信,个人的回应皆自有意义。“有想法并能积极行动的销售员,愿意配合的编辑,热爱作品并向外推广的销售终端,这三者紧密联手,就有将作品扩大化的可能。”这句《重版再来》的台词,我总觉得缺了重要一环——读者。书店提供人和书的偶遇,编辑提供好书,书提供光,那读者提供什么?我们多久没有逛书店?多久没买书?傅月庵老师每逛一家书店,一定至少买一本书。或许杯水车薪,不过,看似虚空中捕风的一扬手,或许也会改变风的流向,谁又知道呢。(已刊于《北京青年报》)
  •     在库布里克参加活动时与吉井老师的合影鉴于自己读书速度不快,但忘得很快,所以打算从这本书开始,做些笔记,顺便谢谢读书感受吧。整本书介绍了10个书店,一位book director和一位出版人。下面用一句话记录对于他们的印象。一、COW BOOKS最干净的二手书店,这家书店进去没有旧书的味道。二、今野书店普通得没有特色,但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又不可或缺的普通书店。三、POPOTAME结合画廊展出的书店,有一位内心住着叛逆少女的主妇经营。四、SPBS最开始走时尚路线,门可罗雀,后来走亲民路线,人流反而增多。书店的里面是办公区,办公区中的格子间还会租给自由撰稿人。五、Books Fuji航空书店六、森刚书店每周就卖一本书,把书中内容周边挖掘出来一起卖。七、MUJIBOOKS选书和店内杂货连接一起。八、BACH第一次听说一种叫做选书人的职业。为书店、公司、医院、学校图书馆选书,真正让书与大家的生活密切联系一起。九、本屋BB一边看书一边喝啤酒,最可爱的是,在这家书店连书架都是可以卖滴十、摸索舍卖各种各样的独立杂志,思想警察是最大客源。十一、BOOK TRUCK开着移动货车卖书,生意还非常不错呢十二、夏叶社一个人的出版社,每次出版的书不多,但店主都希望有重版机会。后来想了想,我生命中的本屋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编辑沈宇说得县城中有一半面积拿出来卖复读机的喜欢书店,但作为一名县城青年,也就是我成长的背景呀,那时候我们还有书摊一条街,在那里我买了《零下一度》、《三重门》、《新概念作文》,算是我文学的启蒙吧。还有我姨妈家楼下那家小书店,伴随我的高中时代,很喜欢去那里买文学书,郭敬明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阅读的。现在这些地方都不在,而新华书店依然还在那里卖复读机。然后就是我的大学时代,那时候中关村还没有地铁,从学校过去我们都坐运通105,那时候在辉煌时代附近有一家叫做第三极的书店,他们倡导抄书有理,可以在那里随意看书随意抄书,满满得大企业的霸气。就是书的分类有点乱。那时候,第三极和海淀图书城能够算得上中关村书店的双雄了,但几年过去,第三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关张了。现在取得最多的是单向街,单向街书店的活动多啊,虽然本宝宝基本不在那里买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开书店是一个很难赚钱的行当,但还有不少人会去做,大概他们觉得,活着做点有意思的想做的事,比赚更多钱有意义吧。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     介绍东京书店文化的一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竟然还有选书师这种职业,里头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也很有意思,日本书店和我们一样经历了困难,但并不像我们那样近乎模版似的引入咖啡等维持经营,静静的读,你会收获不一样的声音与感触,就是这本实体书纸张的味道太过刺鼻,而且本书虽然只有十来万字,但图文结合比较厚,捧在手里或放在书桌翻开也不是很人性
  •     涨姿势 蛮有意思的
  •     2017.03.21 虹口区图书馆。一本用脚写成的书。
  •     好看程度远超乎预料。合上书,静静闭会眼,会觉得霓虹人反省与思考的精神,我们还差的很远很远。
  •     如何摒弃“最美”书店、“独立”书店这种虚妄,真正创造人与书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
  •     想要去到那些书店 想要和有趣的书偶遇 想要和可爱的图书者们聊天~ 看到有那么多人爱书 喜欢读书 并且想要把好的书推荐给大家 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     精神生活的必然性。
  •     还好有人推荐,没有错过。
  •     我喜欢读书,开家小书店是我多年的梦想。看了这本书,知道开书店并不容易,即使规模很小也一样。我还从中学习到很多开书店的知识,我知道自己还会看好多遍的。
  •     感谢那些默默坚持的本屋桑,让爱书人的内心怀有避风港。
  •     炒鸡可爱的一本书,更有点像独立书店推荐杂志,将来可以循着逛日本应该很好玩,其实在英国也看到过book truck 公立图书馆的流动书车,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但看着没有日本的精致,一个国家的性格在这些细节里展现地淋漓尽致。
  •     最理想的书店,是能让大家把从来没听说过的书拿在手里,是能够创造出这种机会的书店。---此为最最理想,所以现在书单才如此热门
  •     吉井忍的书写风格我非常不适应
  •     除了知道开书店及选书的方法,也给了关于做一件事要从多个角度考虑,也启发我关于想方案和思考事情的多角度思维
  •     很认真的采访和记录,这本书告诉我,独立书店不是只能走卖吃卖喝这一个套路。
  •     去年就有人给我推荐过,但从名字看觉得就是本游记或者偏行业学术的书,这两天看完,比较超越想象。三段式的结构:综述、对谈、扩展(参加活动的体验等),一般爱逛书店的能从中了解东京独立书店的个性、风格、开店人的故事。书店从业者能从中获取一些经营之道、东京书店行业的现状及书店人的应对方法。二者能不偏废其一,易读又有干货,写作手法十分值得借鉴。
  •     近期最爱。从小到大一直坚持的爱好就是读书了,从新华书店到学校门口的小书屋,到现在的kinokuniya和amazon。遗憾的是现在买书一般都是网购或者去大型连锁书店,身边的小书店越来越少。所以当看到一群人还在为书店的未来而努力而奋斗,感动的同时很想加入他们。我承认实体书在没落但是不相信他会被取代。因为还有书里那一群爱书的人,还有书外面的我们。人活一世,因为书籍,我们有幸体会,欣赏,旁观他人的生活。书无形之中增加了我们生活的维度,就像作者讲的,书店的心理面积远比实际面积大得多。希望我心里永远有一个不打烊的小书店
  •     8 可以抵抗世界的地方 我也想开个书店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最开始看 没觉得啥 越看越吸引人 访谈类的书让人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好重要。每个人的经历那么不同,对事物的看法那么不同,但是都在从事一样的事业,很奇妙。
  •     好文艺。如今的新书店,主营都不是书了,卖书店、卖文创、卖讲座、卖咖啡才是成功。当然,只卖特色书也可能成功。否则拿什么和电商、国营书店竞争
  •     书中的每一位都对书有着深深的热爱。对已经四十岁却仍然像大男孩般的选书师幅先生印象特别深刻,他说,“我想,我还是喜欢自己的生活里能感觉到书的温度和它具体的存在。”还有他起的书名《虽然书并不一定要读,但……》配腰封“读一读也挺好的”。
  •     很实在的内容
  •     采访问答形式的书籍,带有很多回忆,想到了纪录片书店里的影像诗。学到了一个新名词,本屋。我一直的梦想就是开家独立书店,现在依然想 ,同时印象更深了,要在书店里设立一个二手书专区。
  •     非常踏实真诚的一本介绍日本本屋的好书。书店不一定非要卖杂货咖啡设计师品牌,但要卖也没什么不好。这个创造人与书相遇的空间的未来,我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同时,对于逛书店=拍照发朋友圈的现状,我还是感到挺无奈的(努力微笑)
  •     很喜欢这样的文字
  •     读了几篇试读,没想到还有book director这种职业。想想如果小时候多读点书,多在书店待该多好。
  •     17.04.01 01A单从日本出版业的“再贩制”这条,就觉得本国的读者很幸福了,可以省下更多的钱来买书,也深深的为国内的实体书店鸣不平。现在我会在网上多看书讯书评,尽量去实体书店买书,也是自己唯一可以做到的少少帮衬。如果有机会去东京和京都,一定会去二手书店感受下日本的书店文化。
  •     每读一次心中对开书店的憧憬就更深一分。执有一份信念做事真是太好又太艰难了。
  •     只想开书店的人,都知道不是为了赚钱。
  •     试读本不过瘾
  •     工匠精神,是这个时代的旋律
  •     每一本书拥有自己的世界,书店则是这些世界的入口,这真是一本将日本书店娓娓道来、内容详实的好书,不论是对书店感兴趣还是以学术的眼光研读,都将有所启发。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想到两年前和静莹一起跑长沙书店、和各位书店人交流的种种
  •     一般
  •     内容充实而有趣,选取的书店丰富,具有代表性
  •     日本旅程的手边书,有点重,书里的店没什么吸引人的,倒是从东大出来闲逛遇到的一家很不错,卖的全是关于中国历史民俗地理的书,有的还是中文的,两百日元买了两本,一本是89年陕西出版的反迷信书,但对迷信的介绍特别详细,另本是七几年台湾出版的胡适校注佛教经典,里面有中文的笔记。
  •     对书店数十年如一日的经营,也是匠人精神的一种体现,精益求精、苛求细节,并且永不放弃。
  •     书中核心论点是“本屋不能只靠主发”,然而国内二线以下城市的个体书店,基本不具备自主选书创意排架的能力,作为其经营支撑的中盘主发,是否正是民营发行渠道资金周转困难元凶之一?新华系统因为相对完备的经营素质和资本,反而坐稳名副其实的“主渠道”位置,更多民营资本被迫投入线上销售,真是个无限感慨的死结……
  •     结构规整清楚。每一篇都是综述+对谈+扩展,每一家店都配有手绘店内布局图,每一篇的题图都是暖暖的桔黄色调,散发着吸引你读下去的温暖之光,可见作者的满满诚意。 此书非文艺小清新介绍最美书店之流。它通过访谈向我们介绍了这些独立书店的经营理念与特色,经营的艰难与快乐,展示了日本文化零售业的多元化。真实,有料,大开眼界。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在电商肆虐、纸质阅读渐失阵地的当下,独立书店该如何生存?如何坚守?读者又该为独立书店的存活做些什么? 很喜欢作者传达的对书店的定义。书店就是让一个人和一本书偶然相遇的场所,书店提供给我们一种有书的生活。 虽然是日裔,但是用中文创作的,因此读起来很舒服,推荐[强]
  •     喜欢
  •     国内独立书店在快速消亡的现象似乎很普遍 为了生存要么转型要么关闭 坚守真的很难
  •     喜欢第一个采访,比较有趣,会有很多启发。
  •     看得热血沸腾。封面很好,简单质朴,书里并没有各大独立书店创始人的励志成功路,而是用平静又不乏幽默的笔调道出了一个个独立书店的故事,探讨了有关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以及纸质书和电子书间的矛盾问题,很多爱书人在他们的小天地里完成自我实现,用他们的坚守在做着一场场的对抗。
  •     虽然也不可避免的有书店没落不景气的部分,但主基调还是对实体书店尤其是那些很有特色的书店未来的希望,真正的爱书人能想尽办法创造读者和书这间的联系,其实日本不能打折的制度还是比中国卖书人的环境好多了,中国的本屋更艰难啊
  •     看一群日本爱书之人的生活态度
  •     很有启发性 感谢作者
  •     快速翻阅的 一种职业 一种人生 与书有关
  •     看到的是表面的逼格 却看不到真正的内涵
  •     梦想!想开书店。纸质书永远不会消亡。
  •     实体店的营业状况,和其他零售店差不多。如何找到一个点做突破,我要去思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